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927189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资源描述:

《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课程论文(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业课程论文题 目: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姓 名: 徐梦佳 学 院: 食品科技学院 专 业: 生物工程 班 级: 102班 学 号: 18410221 指导教师: 王晓晴 2013 年 3 月 20 日单克隆抗体综述及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摘要:单克隆抗体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用于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及检验抗原抗体未知的结构关系;生产出针对复杂生物混合物中的特定分子的抗体,可用于分离、分析及纯化该特定分子抗原;其试剂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或用于以单抗为弹头的“生物导弹”药物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嵌合抗体制备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

2、术等,这些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克隆抗体鼠源性等问题,还有DNA免疫制备抗体的研究进展,使单克隆抗体凭借自身高度特异性和均一性的特点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显出了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故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创立了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McAb),所谓 McAb 是利用 HAT 培养基筛选出既能稳定生长又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均一性的抗体,故称之为 McAb。单克隆抗体技术自问世以来,在临床

3、治疗方面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目前单克隆抗体大多是鼠源性的,而鼠源单抗应用于人体治疗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鼠源单抗与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 Fc 段受体亲和力弱,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较弱,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弱,人血循环中的半衰期短,它发挥细胞毒作用作用的时间较短; 另一方面,鼠 McAb 还具有免疫原性,产生人抗鼠抗体,既降低单抗的治疗效果,又诱发变态反应。因此,在保持对特异抗原表位的高亲和力的基础上人源化和全人化的改造,减少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成为单抗研究的重点。此外,传统杂交瘤技术还存在制备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杂交瘤细胞不稳定抗性会丢失等缺陷。要解决传统杂交瘤技术所

4、存在的问题,为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出现了嵌合抗体制备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DNA免疫制备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自然杂志预测,2012年全球销售额前10名的药物中有6个为抗体药物并占据销售额最大的前3位。全球范围内单抗药产业的布局是不平衡的,其中欧美研发实力最强,产品线丰富,而属于新生力量的中国正大力发展单抗药物,努力提供单抗药物产品线。此外,前景广阔的单抗药物受到药企的青睐,很多跨国药企通过收购技术平台涉足这一领域,罗氏是这个领域内典型的例子,其收购的基因泰克公司是单抗药物行业的全球领跑者。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最为活跃,相比2

5、010年的480亿美元,2011年全球单抗药物的市场总量已经达到628亿美元,增速为30.8 %。抗体市场是从2000年之后开始蓬勃兴起的,2000-2008年间单抗药物复合增长率达到 41%。中国行业研究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单克隆抗体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未来,全球单克隆抗体药依旧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到2015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销售额有望达980亿美元左右。一单克隆抗体综述1.嵌合抗体制备技术 11人-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 该技术产生于1980年代中期,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将人 McAb 的恒定区基因替换鼠 McAb 的恒定区基因,从而编码产生的 McAb。1980

6、年代中后期,科学家对嵌合抗体进一步改进后,抗体基因只有互补性决定区(CDR)是鼠源成分,其余均为人基因序列,1.1.1 技术原理即将鼠源性单抗在保留其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去除鼠源化部分或代之以人源化片段,从而尽可能减少单抗的异源性,然后根据所用的载体质粒标记基因产物,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试剂进行筛选,再用与传统杂交瘤技术相似的方法克隆出分泌人鼠嵌合抗体的细胞株。1.1.2 技术优缺点嵌合抗体不但具有与鼠源单抗相同的特异性、亲和力和产量,而且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接上不同亚类的人恒定区基因来改变抗体的功能,使用更加灵活。然而,尽管尽力降低鼠源成分,这实现了抗体的高度人源化,但仍可诱发排异反应,并

7、未完全解决鼠抗体的免疫原性问题,而且人源化过程繁复且费用昂贵,大量的反复试验不可避免。因此又发展出了产生全人单克隆抗体的技术。12 人源化抗体制备技术 人源化改造主要是重构抗体和表面重塑抗体。1.2.1 技术原理抗体上,并不是整个 CDR 都参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在 CDR 区中仅一部分氨基酸残基与抗原结合,这些氨基酸残基决定抗体的特异性,被称之 SDR。SDR 移植抗体仅将异源抗体 CDR 区内与抗原结合关系密切的 SDR,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使人源化抗体的免疫原性进一步降低。1.2.2 缺点及改进方法SDR 移植抗体往往存在亲和力和特异性降低的缺点。目前重构抗体是对鼠源性单抗人源化改造

8、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表面重塑抗体是对鼠抗体框架区表面氨基酸的残基进行重塑或替换,该技术仅改造或替换与人抗体有明显差异的表面氨基酸的残基。在维持抗体活性和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残基替换,使抗体与抗原结合具有更好的亲和力和特异性。2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2.1 技术原理它是一种基因表达产物和亲和选择相结合的技术,建立在噬菌体外壳具有表达抗体蛋白片段能力的基础上,以改构的噬菌体为载体,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人抗体可变区的全套基因,然后将克隆的基因插入噬菌体编码衣壳蛋白的基因中,这样在噬菌体表面表达特定抗体片段,而在噬菌体核

9、心DNA中则含有该抗体片段的基因,建立了噬菌体抗体文库,形成获得一个具有上亿个体外方式制得的不同抗体的基因数据库。2.2 制备方法抗体的具体制备方法是将抗原包被在固定介质上,加入待筛选的噬菌体颗粒与固定的抗原结合,获取结合的抗体,将未结合的抗体洗脱,从噬菌体库中筛选出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可变区。用表达有相应抗体分子的噬菌体颗粒去感染宿主菌,使该噬菌体颗粒得到扩增。将抗体可变区与恒定区组合得到具有完整能的全人单克隆抗体。2.3 技术优点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一旦噬菌体库建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从文库中筛选得到针对目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大大缩短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周期并且得到的抗体可用于

10、制备完全人源化抗体。当抗体分离出来时,噬菌体系统同时也提供了设计抗体亲和性及其应用的模式。2.4 技术缺点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受表达系统的限制,抗体库的库容不足以支持获得稀有的抗体,难以涵盖一些动物抗体的多样性; 而且对噬菌体或表达宿主的生长或功能产生抑制作用的抗体也难以获得,非免疫抗体库获得的抗体亲和力不高; 在淘选过程中会出现高 亲和力低拷贝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的丢失等。3 核糖体展示技术 核糖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完全在体外合成并筛选蛋白质的无细胞转化技术。3.1 技术原理该技术建立不受细胞转染和表达等因素影响的完全体外展示系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含目的基因的 cDNA 文库,同时

11、引入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及茎环结构,在转录/翻译耦联系统作用下,形成“蛋白质-核糖体-mRNA”三元复合物,构成核糖体展示的抗体库,再用相应的抗原对翻译混合物进行筛选并从中分离 m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富集目的基因,并将目的基因导入表达载体,从而获得库容量大、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库。核糖体展示系统的抗体筛选过程与噬菌体展示系统的过程相类似。3.2 技术优点核糖体展示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能产生更大的抗体库,库容可达到1015 ,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与一些特殊的PCR技术,如性别PCR、错配PCR等结合,获得更多的抗体遗传多样性,而且所表达的抗体具有正确的空间折叠构象。

12、核糖体展示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生产抗黄体酮的抗体片段。4 DNA免疫制备抗体技术DNA免疫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体制备法。DNA免疫克服了传统蛋白质免疫方法的缺陷,能更为有效地激发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某些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等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4.1 技术原理 现代免疫学研究表明,机体对抗原的应答取决于两个要素:抗原的免疫原性;机体对抗原的递呈及相应的反应性。在抗原的免疫原性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提高机体对相应抗原的反应性。目前DNA免疫的焦点是抗原的递呈机制及佐剂对DNA免疫的影响。虽然DNA免疫后在体内如何被细胞摄取及其表达的抗原又如何被递呈尚未完全清楚,但许多文献

13、均证实了肌细胞对DNA的摄取及抗原蛋白的表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皮肤和肌肉途径给予DNA均可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4.2 具体方法一般选用5一8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免疫6周龄以下小鼠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免疫4周龄小鼠特异性蛋白质表达水平最高。Webster等认为在DNA免疫中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用基因枪在肌肉或皮内免疫DNA包被的金颗粒。但有人把DNA直接注射至小鼠的股四头肌也能很好地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通过这两种免疫方法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能被DNA编码的蛋白识别。还有人发现肌肉注射DNA的特异性蛋白质表达效率明显高于静脉注射DNA,经皮内注射和肌肉注射等量DNA,发现肌肉

14、免疫的方法产生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效率高,因而肌肉注射方法最佳。4.3 技术优点DNA免疫较常规免疫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强而持久,因此用DNA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可以省时省力。DNA肌肉注射后,被肌细胞摄取的DNA半衰期延长,蛋白质持续表达,并且加强了B细胞和T细胞的记忆持久性。DNA免疫可用于已知DNA编码而又不能得到目的蛋白或获得的抗原蛋白为低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也可用于大动物免疫如兔、猪等。为特异性强、纯度高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好方法。4.4 技术存在缺点大部分DNA被核酸酶降解,解决DNA在动物体内的稳定性是DNA免疫的关键;DNA疫较蛋白质免疫引起的免疫应答

15、较迟,这可能与DNA免疫后需经过特异性蛋白质的表达才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有关;DNA免疫是否还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4.5 技术应用前景随着DNA免疫技术的发展,能免疫除多糖类抗原外所有已知DNA编码的蛋白质抗原,如病毒蛋白、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等闭。DNA免疫不仅在无法获得纯化蛋白质的情况下开拓了研制特异性抗体的新途径,而且逾越了抗原的低免疫原性的障碍,有效地激发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DNA免疫激发机体产生强而持久的体液免疫,这为高产量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和纯度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的获得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许多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等诊断和免疫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

16、景。二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应用状况态势分析1.中国单克隆抗体在治疗癌症、肿瘤上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癌症、肿瘤发病及死亡率概况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1.3。与上年相比,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死亡比例略有上升。目前中国每年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现有病例310万。近20年来,中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29.42%,癌症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中国每45个死亡者就有1个死于癌症。癌症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逾千亿元。但是,在癌症患者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却有一半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2.抗肿瘤药物市场以医院购

17、药金额计算,植物来源性抗肿瘤药(包括紫杉醇类、替康类、泊甙类、长春碱类)仍然是份额最大的一类抗肿瘤药,其次是抗代谢类(包括他滨类及其他核甘酸类似物类抗肿瘤药)位居第二。份额增长较快的类别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特别是2006年,份额扩大了2.5倍;单抗类也有将近100%的增长;虽然这两类绝对份额还不高,但发展迅速;铂类抗癌药由于有奥沙利铂的加入,5年来的份额也是逐渐扩大;而抗代谢类抗癌药近两年由于他滨类药物的上市和普及,市场份额也有提高;抗生素类抗癌药和细胞毒类药物由于无新产品上市,份额逐渐被其他新药所抢占。总得来看,国内抗肿瘤药医院用药格局有向国外看齐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和内

18、分泌类抗癌药的份额稳步扩大。国外制药巨头也看好国内抗肿瘤药市场潜力,引入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产品在国外刚上市一年,在国内已有进口产品。但短期来看对目前的主流品种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因为如前所述,这些产品主要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或和其他主流品种组成联合用药方案,并不是替代现有主流品种。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足以使这些药物大面积铺开。但正因为价格高,所以可在短时间内使用药额大幅提高。图表 1 国内抗肿瘤药亚类份额变化图表 2 国内抗肿瘤亚类增长情况图表 3 2006年国内抗肿瘤产品贡献率和增长率药品名称2006年贡献率2006年增长率药品名称2006年贡献率2006年增

19、长率多西他赛17.6364.19%喜树碱0.0289.92%卡培他滨12.65131.60%长春碱0.01271.55%奥沙利铂12.5039.08%雌莫司汀0.018.58%吉非替尼10.87425.17%甲氨喋呤0.010.80%紫杉醇7.6618.26%葫芦素0.0162.34%利妥昔单抗5.6576.53%血卟啉0.0159.38%多柔比星4.68696.31%高三尖杉酯碱0.018.14%伊立替康4.53115.56%三尖杉酯碱0.0013.50%吉西他滨4.0319.14%复方替加氟0.00NA来曲唑3.34150.02%安西他滨0.00NA复方斑蝥制剂3.1226.27%比卡鲁胺

20、0.00NA达利珠单抗2.85NA甲异靛0.00NA培美曲塞2.78NA洛莫司汀0.00-6.27%阿那曲唑2.29209.64%羟基脲0.00-0.70%奈达铂2.27154.06%卡莫司汀-0.01-6.00%曲普瑞林2.0030.23%氮芥-0.01-17.67%戈舍瑞林1.9560.98%司莫司汀-0.01-19.44%伊马替尼1.8054.13%门冬酰胺酶-0.02-3.06%群司珠单抗1.7887.68%阿柔比星-0.02-9.45%榄香烯1.7580.83%长春新碱-0.03-11.67%表柔比星1.728.25%去甲斑蟊素-0.03-5.84%依西美坦1.55372.84%靛玉

21、红-0.04-100.88%氟尿苷1.45NA优福定-0.04-53.18%氟尿嘧啶1.07125.79%复方五氟尿嘧啶多相脂质体-0.06-55.70%氟达拉滨0.9554.01%美法仑-0.07-93.78%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0.93NA甘氨双唑钠-0.11-6.00%替莫唑胺0.80NA替尼泊甙-0.12-11.74%硝卡芥0.7682.60%亚砷酸-0.13-10.21%乌苯美司0.7220.14%他莫昔芬-0.15-12.49%白消安0.59516.10%托泊替康-0.16-37.56%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0.57155.81%苯丁酸氮芥-0.16-34.31%硼替佐米0.57N

22、A六甲密胺-0.19-63.39%伊达比星0.5223.72%甲基斑蝥胺-0.19-100.00%西妥昔单抗0.51NA平阳霉素-0.24-29.30%肿节风0.4832.16%华蟾素-0.25-4.75%托瑞米芬0.4730.00%卡莫氟-0.27-24.38%阿糖胞苷0.4214.06%丝裂霉素-0.33-30.52%氟他胺0.3611.07%依托泊甙-0.36-32.82%替加氟0.3610.63%达卡巴嗪-0.42-21.91%亮丙瑞林0.2912.90%博来霉素-0.43-38.13%鸦胆子油0.256.58%异环磷酰胺-0.45-9.81%长春地辛0.2225.84%卡铂-0.46

23、-10.26%维甲酸0.1786.01%米托蒽醌-0.47-40.01%络铂0.16-7727.24%顺铂-0.56-14.01%复方氟尿嘧啶0.15417.58%去氧氟尿苷-0.59-26.95%去基斑蝥胺0.13NA斑蝥酸钠/维生素B6-0.97-100.00%环磷酰胺0.1015.93%羟基喜树碱-1.38-26.90%重组人P53腺病毒0.10NA氟尿嘧啶脱氧核苷-2.17-100.00%尼莫司汀0.0724.87%多柔比星脂质体-2.17-100.00%柔红霉素0.0710.97%薏花仁油-3.06-20.41%福莫司汀0.05103.26%长春瑞宾-3.25-25.41%巯嘌呤0.

24、02107.77%吡柔比星-3.41-25.45%3.单抗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已取得多方面进展,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抗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对表达有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的作用弱或无作用。研究还表明,单抗药物偶联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比无关抗体偶联物的活性强;药物与单抗偶联后对肿瘤靶细胞的活性比游离药物强。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是单抗药物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基础。免疫电镜观察可见单抗或单抗偶联物能结合到细胞表面,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化过程进入细胞。结合到

25、肿瘤靶细胞表面的数量多,到非靶细胞的数量少;进入靶细胞内的数量多,进入非靶细胞内的数量少。这种特异性结合和内化进一步阐明了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对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机制。单抗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由抗人体肿瘤的单抗与药物构成的偶联物对移植于裸鼠的相应人体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曾与单抗进行偶联并在裸鼠进行疗效观察的抗癌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蝶呤、苯丁酸氮芥、苯丙氨酸氮芥、顺铂以及长春碱类衍生物等。使用的肿瘤模型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乳癌、卵巢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来

26、源于植物或细菌的毒素,由于有强烈毒性,很难作为治疗剂使用;但毒素(或单链毒素)与单抗的偶联物可在动物模型显示疗效。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在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静脉内注射抗肿瘤单抗,在肿瘤部位的浓度较高,显示特异性定位。单抗与药物的偶联物通常仍保留原来单抗的分布特征,在靶肿瘤的浓度较高。确定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在体内具有靶向性,为进一步阐明其疗效提供了依据。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特定受体或特定的基因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单抗药物的靶点。Rituxan是以B细胞的CD20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抗体,对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有疗效,是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Herceptin是抗H

27、ER-2/neu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临床研究对乳腺癌有效,与化疗药物联合有更显著的疗效,亦已获批准用于治疗肿瘤。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鳞癌、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等均有较高的表达。有报道,抗 eGFr单抗与长春碱衍生物的偶联物在裸鼠体内试验显示良好的抗癌效果。抗 eGFr 的人鼠嵌合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转铁蛋白受体在某些肿瘤有较高的表达。抗转铁蛋白受体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对脑瘤细胞有高度细胞毒性;高度恶性的肿瘤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更高。在人体乳腺癌和卵巢癌常见HER-2基因扩增而且相应的HER-2 蛋白含量增高。抗HER-2蛋白单抗与抗 EGFr单抗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的作用增强,显示相

28、加的抗增殖作用。CD30受体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高度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毒素攻击的靶点。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受到广泛关注。实体瘤的生长与血管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增殖如果缺乏相应的血管新生成将不能发展为肿瘤。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抑制血管新生成,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而且静脉注射的单抗药物也易于到达靶部位(内皮细胞),不需要穿越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深部的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据报道,抗VEGF的中和性单抗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单抗药物对抗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单抗偶联物对于抗药性肿瘤细胞仍显示

29、较强的杀伤活性。对于长期使用氨甲蝶呤而出现抗药性的成骨肉瘤细胞,单抗氨甲蝶呤偶联物仍显示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于具有多药抗性(MDR)的肿瘤细胞,抗 p-170糖蛋白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可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说明单抗药物有可能用于克服肿瘤细胞抗药性。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组成的对称结构。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1.人类Ig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五类:类别与重链对应关系如下分类: IgG、IgA、IgM、IgD、IgE,重链: 、 、 、 、 2.轻链可分为两型

30、:、型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1)可变区 :重链(H)近氨基端1/4或1/5区域内的氨基酸,轻链(L)近氨基端1/2区域内的氨基酸多变称可变区。高变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也称为互补性决定区(2)恒定区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类Ig的重链CH长度不一,同一种属动物中,同一类别Ig分子(如IgG)C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图表 4 免疫

31、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多肽分子通过反复折叠形成的球形结构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的序列具有相似形或同源性。其二级结构是反向平行的片层轻链分 VL和CL重链分VH和CH 。不同类Ig的重链CH长度不一,IgG、IgA、IgD有CH1.CH2.CH3。IgM、IgE分CH1.CH2.CH3.CH4功能区的作用: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CH 和 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志;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IgG可通过胎盘;IgG的CH3可结合细胞表面的FcR;IgE的CH2和CH3

32、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 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图表 5 免疫球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水解示意图胃蛋白酶裂解 IgG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 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图表 6 免疫球蛋白的胃蛋白酶裂解 图表 7 免疫球蛋白的胃蛋白酶裂解(四)J链和分泌片J链: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连接Ig单体使其成为多聚体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对分泌型IgA具有保护作用图表 8 IGM和分泌型IGA的结构示意图图表 9 人分

33、泌型IGA和IGM的局部产生示意图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V区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特异性的结合抗原.Ig单体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为双价Ab +Ag发挥免疫效应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二)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IgM,IgG13 + Ag 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4.IgA、IgE 的凝聚物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细胞亲嗜性) 3.调理作用:颗粒性抗原-IgG促吞噬细胞的吞噬5. ADCC作用:肿瘤细胞等与IgG结合,与NK.吞噬 细胞Fc受体结合,增强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6.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 穿过胎盘和黏膜图表 10 免疫球蛋

34、白的功能示意图图表 11 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示意图图表 12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示意图图表 13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在近20 年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之后,单抗用于治疗癌症逐渐受到重视,并从临床试用阶段转变为美国FDA 批准的商品。本文介绍2 种1998 年底批准的非放射标记性单抗,同时,第3 种单抗在德国已经获批准,正在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三单克隆抗体产品介绍(一). 美罗华美罗华( rituximab ; Rituxan) 是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单抗产品,于1997 年11 月获FDA 批准,现有资料提示,该药对大多数B细胞淋巴瘤都有活性。美罗华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将鼠

35、源免疫球蛋白( Ig) 的可变区与人免疫球蛋白G1 恒定区结合的鼠P人嵌合抗体,可在中华仓鼠卵巢细胞中大量产生。研究发现,美罗华与正常和恶性B 淋巴细胞的CD20 受体发生反应,而不与任何非造血组织和B细胞前体、浆细胞、T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或干细胞发生反应。抗体与CD20 阳性细胞结合,在补体和效应细胞存在情况下发生溶细胞反应。另有证据表明,CD20 是一个很重要的阻止凋亡发生的钙离子通道受体;抗体与CD20 受体结合可促进凋亡。有理由认为,在已观察到的抗肿瘤机制中,与CD20 受体结合的反应比免疫途径更重要。美罗华的临床试验始于1993 年。每周给药1 次共4 周的方法在低度恶

36、性B 细胞淋巴瘤(按工作分类为AD) 有效率为47 % 。在一项166 例化疗后进展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的试验中,美罗华治疗滤泡型淋巴瘤有效率约60 %。对工作分类A 亚组小淋巴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样(CLL2like) 和Waldenstroms 样淋巴瘤有效率为10 %15 % ,中位缓解时间13. 2 个月,至少87 %的患者有可测量的肿瘤退缩。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血中美罗华水平通常在治疗后持续升高36 个月。一些患者肿瘤退缩缓慢,延迟至数月后才出现肿瘤缩小。血中药物浓度持续时间与肿瘤缓解可能性有关。美罗华的疗效,与患者年龄、LDH 水平、2 微球蛋白水平或以前使用蒽环类药物无

37、关。与骨髓受侵、结外受侵、巨块型患者相比,肿瘤负荷小的疗效更好。在有效率最高的亚组患者中包括以前行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有效率为73 %(18P23) 。对如此高有效率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患者治疗开始时肿瘤负荷小,因为对这些移植后患者观察密切,一旦复发即得到治疗,且事实上所有患者均为滤泡型淋巴瘤。滤泡型和非滤泡型低度恶性淋巴瘤有效率的不同与抗原表达水平有关,滤泡型表达水平高。美罗华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皮疹、恶心、喉部痉挛、呼吸困难和低血压。这些症状仅为轻至中度,多数发生在第1 次治疗时。这些毒性的发生机制似乎是由于美罗华与循环中CD20 阳性B淋巴细胞(包括正常和恶性淋巴细胞) 发生

38、反应所致。除非患者循环中B 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已用美罗华耗尽,否则,不同程度的类似反应都会发生。这是一种血循环中B 淋巴细胞上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结果,并不是抗体本身的问题。一些与循环中B 细胞无交叉反应的抗实体瘤鼠源抗体即使用量以g 计算快速静脉给药也无任何毒副作用。另一方面,快速输入与循环中B 细胞发生反应的大剂量单抗可导致严重反应,包括严重低氧血症、重度低血压及死亡。对肾功能衰竭、肝硬化、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与该反应有关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淋巴细胞计数超过5 000 个L - 1的患者(即这组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反应) 及上述有严重内科情况的患者可用美罗华治疗,但建议第1 次

39、治疗开始时输注速度应减慢甚至少于50mgh - 1 。这种反应通常在治疗后30min2h 以后才会出现,但也可在抗体输注的几分钟内发生。2、对美罗华有效的患者再次治疗时的安全有效性一组60 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初次接受美罗华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复治有效率达41 % ,中位有效期大于10 个月。毒性与初治时相似,包括已知的在首次给药时与循环中B 细胞发生反应引起的相关毒性。有时效果比初治时更好更持久,这可能与患者在复治时肿瘤负荷更小有关。再次治疗无效不仅与CD20 表达丢失无关,而且与宿主产生针对抗体的免疫反应也无关。对美罗华耐药很可能与缺乏依赖CD20 受体抗凋亡效应有关,此效应由C

40、D20 受体提供给细胞。这不但可解释为什么淋巴瘤患者对初次化疗无效,而且还提示对美罗华的有效率也相对较低。此外,有较长病史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即使对化疗无效,也可能对美罗华有效。3、美罗华对荷有大肿块进展缓慢的淋巴瘤的作用早期的研究将肿瘤直径大于7cm 的患者排除在外,尽管在肿瘤直径57cm 的患者中也有大约40 %的有效率,但倾向于肿瘤越小有效率越高。在一项31 例肿瘤直径大于10cm 的患者研究中,总有效率48 % ,其中55 %为滤泡型淋巴瘤,占治疗组的大部分。研究资料提示,任何单个病灶的大小并不象肿瘤负荷和CD20 的表达水平那样重要。4、抗体剂量与有效率的关系在一项低度恶性淋巴瘤试验中

41、, 患者接受8 周治疗, 有效率大约60 % ,但尚不清楚是否效果更持久。5、美罗华对低度恶性淋巴瘤化疗效果在一项38 例低度恶性淋巴瘤研究中,80 %为初治,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泼尼松方案(CHOP) 治疗,有效率为100 %,中位无进展生存大于2. 5 年。与单用CHOP 和单用美罗华相比,毒性没有增加。美罗华给药的准确时间并不重要,化疗同时维持血循环和组织中抗体浓度可能更重要。6、美罗华对中度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法国一项54 例患者临床试验 8 ,12 例套区(mantle zone) 淋巴瘤和30 例大细胞淋巴瘤,总有效率为31 % ,中位缓解期大于8 个月。套区

42、淋巴瘤有效率为30 % ,大细胞淋巴瘤为37 %。这是一项随机的期试验,2 组患者均接受8 周的抗体的治疗。一组接受375mgm- 2 ,每周1 次共8 周,另一组在第1 周给予标准剂量后,第28 周给予500mgm- 2 ,每周1 次,2 组有效率无差异。7、美罗华对中度恶性淋巴瘤化疗的效果一项31 例中度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试验,其中19 %为大细胞滤泡型淋巴瘤(工作分类D) ,68 %为大细胞弥漫性淋巴瘤(工作分类G) ,所有患者均为初治。在这些患者中联合应用CHOP 和美罗华,结果与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一样,毒性无增加。客观有效率高达96 % ,其中63 %完全缓解和33 %部分缓解。这项研

43、究方法为,在每周期CHOP 治疗前48h 输注美罗华,3 周为1 周期。8、美罗华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LL) 的疗效关于这方面从理论上涉及2 个问题。一是由于循环中淋巴细胞计数过高而导致可能的毒性,另外大多数CLL 细胞CD20 表达水平过低而可能基本无毒性反应,也无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最近的报道证实了第一种情况,即在血淋巴细胞计数高的患者中发生了34 度毒性。一项研究还观察到,出现严重反应的患者,其血中白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提高。剂量爬坡试验证明,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多的情况有一定程度减少,但该效果持续时间有限。治疗淋巴细胞计数高的CLL患者的美罗华用量可能因经济原因而难于实现

44、。更好的策略是寻求将该抗体用于其他方式治疗有效后的维持或巩固治疗。9、美罗华对类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Waldenstroms l ike lymphoplasmacytoid lym2phoma) 的疗效与CLL 和小B 细胞淋巴瘤有所不同的是,这组疾病相关的B 淋巴细胞CD20 表达水平高。而且,尽管这组患者通常血中恶性B 淋巴细胞克隆增加,但淋巴细胞的数量远不象CLL 中那么多。一项7 例患者的报道中,有4 例客观肿瘤缓解,未发现更多的毒性反应。CHOP 和CHOP 加美罗华的临床随机对比试验正在进行。在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试验中,正在评价干细胞收集前行CD20

45、阳性细胞体内净化,以及骨髓功能恢复后应用美罗华行巩固治疗的价值。因为CD20 在CLL 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表达微弱,对化疗有效的CLL 和骨髓瘤患者用美罗华行探索性巩固治疗的试验正在进行。由于美罗华对复发患者有效,用该药进展缓慢型淋巴瘤首次治疗效果的评价正在进行中。最近,该抗体正在用于与艾滋病相关的淋巴瘤或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而这两组患者在最初的试验中是被排除在外的。(二)HerceptinHerceptin( Trastuzumab) 是一种重组DNA 衍生的人源化单抗,是FDA 1998 年10 月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单抗。基础资料是用该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中高度表达Her22

46、Pneu 受体的患者。该药可能对高度表达Her22Pneu 受体的其他肿瘤也有活性。Her22Pneu 是一个185kd 的跨膜受体,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EGF) 受体高度同源。过度表达erbB2 原癌基因导致Her22Pneu 受体在细胞表面过度表达和加速细胞增殖。Herceptin 是一种与P185Her22Pneu 受体发生反应的鼠P人免疫球蛋白IgG1 嵌合抗体。通过重组DNA 技术在中华仓鼠卵巢细胞中产生。Hercep2tin 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内在化,并抑制EGF 和Neu分化因子与受体结合。这种抑制作用影响磷酸化及细胞增殖信号的传导通道。此外,还可以在体外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

47、细胞毒作用(ADCC)。Herceptin 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每一次短时间静脉注射10 ,50 ,100 ,250 ,500mg 均显示出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提高,平均半衰期延长并且清除减少,10 和500mg 剂量水平的半衰期分别为1. 7d和12d。在推荐负荷剂量每周250mg ,然后静脉注射100mg ,中位稳态血药浓度为59. 7gmL - 1 ,中位清除半衰期为6. 2d。在46 例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采用每周1 次注射给药。第1 周静脉给予负荷量250mg ,然后,每周1 次静脉注射100mg ,共10 周。肿瘤客观缓解率为12 %(5P43)

48、,包括1 例CR 和4 例PR。Herceptin 和顺铂联合治疗了37 例转移性乳腺癌,抗体首次剂量为250mg ,然后100mg每周1 次静脉注射共9 周; 顺铂为75mgm- 2 ,d1 ,d29 和d57 。肿瘤客观缓解率为24 %(9P37 ,均为部分缓解) ,中位缓解时间5. 3 个月。毒性与二药单用大致相同。FDA 批准的基础资料包括222 例以前化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和469 例未治疗过的转移性乳腺癌,所有患者Her22 表达为2 + 或3 + 。均接受Herceptin 负荷量4mgkg - 1 ,然后每周给予2mgkg - 1 。如果没有发生输液相关毒性反应,第1 次输注

49、时间为90min ,以后治疗输注30min。222 例化疗失败患者参加的是开放性非随机试验,其中66 %以前接受过辅助化疗,68 %因转移至少接受过2 种化疗方案,25 %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解救后复发。采用I 期临床研究推荐的给药方法,8 例获CR ,26 例获PR ,有效率15 %,中位缓解时间为9. 1 个月,中位生存期13 个月。在Her22 (3 + )的患者疗效为18 % ,Her22 (2 + ) 患者有效率为6 %( P = 0. 06) 。Vogel 等报道,Herceptin 单药一线治疗112例Her22Pneu 高表达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给药方法有2 种,一种采用I

50、 期推荐的给药方法,另一种负荷量每周8mgkg - 1 ,静滴90min ,直至肿瘤进展。二剂量组在疗效上无差别。共6 例CR ,20 例PR ,有效率30 %。中位缓解期8 个月,中位生存期13 个月,其中Her22Pneu (3 + ) 者有效率达31 %。469 例以前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随机分入化疗组或不加Herceptin 组,动物研究提示,在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增加化疗药的细胞毒作用。将以前未接受过蒽环类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抗体或抗体加多柔比星(60mgm- 2 ) 和环磷酰胺( 600mgm- 2 ) 静脉注射每3 周1 次,共6 周期。以前辅助治疗时曾用过蒽环类药物者被随机分为

51、单用单抗或抗体加紫杉醇175mgm- 2 ,静脉点滴3h ,每3 周1 次。图表 14 HER22 表达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估计仅25 %30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过度表达Her22。因此,适于临床试验的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17 %25 %= 4 %可能有望在化疗后疾病进展时对Herceptin 有效。与单用化疗相比,化疗加Her2ceptin 治疗的患者有效率更高,且缓解期更长,提示在治疗乳腺癌时最好是与化疗联合应用而不是单用。在这些试验中与Herceptin 相关的急性毒性见下表。图表 15 HERCEPTIN 单用或与化疗联合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单独使用Hercepti

52、n 观察到的毒性类型和发生频率与许多单抗一样,尤其类似于与循环细胞的抗原反应。EGF 受体家族表达于许多循环细胞,如激活的淋巴细胞。假设这些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快速清除,而这种清除又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就可以解释这些症状。因为这些受体在与单抗连接之后是被调节的(内在化或细胞内摄作用) ,组织中的细胞被抗体饱和,导致抗原下调。当这些细胞进入循环中,因为细胞表面抗原极少,它们在网状内皮系统中不被清除。因此,除非在输注开始后很快测量,否则是测量不到的。毒性在第1 次输注单抗后最明显,在以后的治疗中只要保持同样血清单抗水平就不会发生毒性。与Herceptin 相关的主要的远期毒性是心功能紊乱,可能是

53、因为受损心肌修复期间Her22 表达增加所致。资料表明,心脏毒性在使用紫杉醇时并不增加,但ADM ,CTX 加Herceptin 可增加心脏毒性。这可能与化疗药尤其是ADM 与单抗之间协同效应有关,而且可能与ADM 输送到心肌的量增加有关,因为ADM与单抗之间有疏松连接。这样看来,Herceptin 与紫杉类联用时比与蒽环类联用更安全。在近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对Her22Pneu 表达和淋巴结均为阳性的乳腺癌辅助治疗先用ADM +CTX ,然后用Herceptin + 紫杉醇。在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患者中行大剂量化疗加干细胞移植后使用Herceptin 也可能是合理的。Her22Pn

54、eu 在许多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包括前列腺癌和卵巢 2123 。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患者在理论上都可作为应用Herceptin 的临床试验的入选者。(三)1721A1721A 单抗( edrecolomab Panorex ; Centocor ,Malvern ,PA) 是一个鼠源IgG2单抗,可与在各种腺癌和正常上皮组织中发现的一个37 103 40 103 球蛋白发生反应。该物质不进入血循环,其功能还不太清楚,但被认为与细胞粘附有关。1721A 可通过不同机制产生抗肿瘤效应。在体外,1721A 作用于人单核细胞产生ADCC 作用。因为它是一个鼠源单抗,在输注给人体后产生人抗鼠抗

55、体的几率较高。人抗鼠抗体(Ab2) 中的一些与1721 鼠抗体(Ab1) 的基因型起反应。作为B 细胞增殖基因型网络控制中的一部分,Ab2 产生对抗自身的抗体, 包括与Ab2 的基因型发生反应的抗体(Ab3) 。Ab3 实际上是内源性人类抗体,与Ab1 一样有相同抗肿瘤抗原反应。在接受1721A 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正在被应用于制作包含Ab2 的人源疫苗。对1721A 在80 年代初期广泛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显示, 单次注射15 1 000mg 是安全的, 但50 %患者在单次注射后产生人抗鼠抗体。应用放射性标记抗体和免疫组化分析证明1721A 可被肿瘤摄取。遗憾的是,在转移性大肠

56、癌患者中很少观察到肿瘤缓解。于19901992 年间在德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性辅助治疗结果发表以后,1721A 的抗癌前景发生了改变。入组患者均为DukesC 期行完全切除以尽可能根治的结肠癌患者。189 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90 例) 或术后应用1721A 500mg 静注,然后100mg 静注,每月1 次共4 月(99 例) 。不良反应仅有轻微全身症状(如发热和寒战) 及轻中度消化道症状( 如腹痛、恶心和腹泻) , 371 例中4 例(1. 1 %) 发生过敏反应。中位随访5 年,在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1721A 治疗组死亡率减少30 % ,肿瘤复发减少27 %。在这些

57、关键指标上提高的重要性可与在美国进行的52氟尿嘧啶(5Fu) + 左旋咪唑的试验作为结肠癌辅助治疗方案相媲美。中位随访7 年,抗体治疗组复发率仍减少23 % ,死亡率减少32 %。1721A 在德国于1994 年被批准用于治疗DukesC 期结直肠癌。北美的一些试验正在比较5Fu + 左旋咪唑或5Fu + CF 与5Fu + 1721A 治疗Dukes C 期结肠癌。抗体剂量和方法与德国的试验一样。欧洲的试验比较单用1721A 抗体,5Fu + CF ,5Fu + CF + 1721A 的疗效。目前还正在研究1721A 联合化疗和放疗治疗Dukes B 和C 期直肠癌。本文总结了这3 种治疗性

58、单抗在美国广泛应用的情况。然而,许多其他单抗(结合和非结合) 也正在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中得到验证。这些单抗适合的给药方法和剂量以及确定它们与其他生物和化学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连续长时间的临床试验以确定。三行业发展及上市公司1治疗性抗体发展历程和事件1975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宣告诞生;1981年,应用抗体治疗淋巴瘤取得成功;1986年,美国FDA批准全球第一个治疗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OKT3上市,由此拉开了单抗药物治疗疾病的序幕;1988年,单克隆抗体用于肿瘤治疗效果不佳;1993年,内毒素单克隆抗体适用于治疗败血症性休克失败;1997年,赛尼哌(Zenapax)作为第一个人源化单抗于投放市

59、场;1998年,单克隆抗体进入大量审批上市阶段;1999年,我国最早上市的单抗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抗;2002年,修美乐(Humira)作为全球第一个全人源化抗体于上市;2006年,国内单抗药物领军企业中信国健研发的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上市;截止到2012年5月,FDA批准上市了45个单抗治疗性药物。2.单抗产品研发增长迅速 自1986年美国FDA首次批准治疗性、鼠源性单抗OKT3上市以来,每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单抗产品数量从总体上看呈上升之势。随着单抗技术的进步,可能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鼠源性抗体产品逐步减少,而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抗体产品却逐年

60、增多,这反映出单抗产品不仅有数量的提高,而且有质量的提升。即便存在高投入和风险大的不利因素,单抗产品的研发仍是未来生物制药行业的重心,因为它作为新手段能让医生们治疗那些棘手的临床疾病,以及让制药企业收获高额收入和高速成长机遇。专家看好单抗药物石明博士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分析师 未来几年国内单抗药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增长率预计超过50%,10年后,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目前国际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单抗技术研发还不成熟,国外单抗药物都已经是人源的,国内还是人源化的,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样子。现阶段我国单抗发展的重点是,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艾滋病以及免疫

61、缺陷等疾病的抗体药物;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抗体等。3.单抗产业潜力巨大:国外并购布局,国内政策支持单克隆抗体高投入、高利润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为:高投入,高价格,高利润。单克隆抗体平均亿美元的研发费,研发周期长达8-10 年,但一旦上市能为厂家带来丰厚回报。大规模抗体生产成本大约为200美元/克,售价高达5000美元/克,生产成本只占售价1/25。 以罗氏旗下三支单抗赫赛汀(Herceptin)和美罗华(Mabthera)、阿瓦斯汀为例,每种药物每月费用为30004500美元,单个病人年度费用高达5万美元,年销售额达到50-60亿美元。表2:单抗收入与产量周新华 嘉和生物首席执行官 由于新技术不断涌现,原来令大多数厂家望而却步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仿制药行业,现在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所以现在全世界都想进入这个领域,甚至连做半导体的韩国三星集团也已经开始做抗体药物。 朱锦 上海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