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2)

上传人:岁*** 文档编号:67876520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杨修之死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杨修之死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杨修之死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杨修之死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修之死 (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杨修之死说课稿 余绛萍一、 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

2、点的联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3、对教材的处理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

3、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

4、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确定教学目标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脉络,

5、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

6、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小说大都较感的兴趣,但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规律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根据这样的学生情况我在本节课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分析人物的性格时指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在人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的对比中,感悟小说的主题。四、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感知,然后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再后上升到能品味课文,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并通过分析;抓住前

7、后不同的变化,通过变化的对比,启发学生去比较、感悟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因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学会交流,兼用讨论法。(二)学法指导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另外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8、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五、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2、重难点突破方法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3、具体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

9、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六、作业设计说明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