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书院贵门更楼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814645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鹿门书院贵门更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鹿门书院贵门更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鹿门书院贵门更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鹿门书院贵门更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门书院贵门更楼(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书院朗声奠基业 更楼点鼓保平安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汪 漩会稽山南麓,嵊州西南有贵门山。贵门山原称“鹿门山”,鹿门山崖有南宋学者吕大棋父子创建的鹿门书院与贵门更楼。书院和更楼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位于嵊州市贵门乡北,南山湖东南,至今已800余年,虽经历代修缮,但古朴典雅,风韵如昔,依然展现着宋代建筑的光辉,发挥着教育励人的积极作用。民国嵊县志记述:“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其时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闻鹿鸣之声。南宋淳熙初年(1174),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又云:吕祖璟,吕大棋之子,曾任淮南安抚使,训兵抚士,恩威明信,颇有政绩,弃官回乡,为保地方平安,建更楼,骑

2、射狩猎,保卫疆场,如今还留有当年练武坦地,俗称“演武场”。书院和更楼由吕氏几代相继建成,沿称“鹿门书院”,也称“贵门更楼”,世代传承教育事业,激励培育后人,存续至今。吕大棋(1125?),字规叔,原籍安徽寿春,“文献世家,中原望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江嵊县吕氏宗谱(木刻活字印本)记述:吕氏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始祖吕侯,即吕尚,俗称“姜子牙”。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登科及第,吕大防官居左光禄大夫,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吕大棋任婺州(今浙江金华)教授(州府教育官吏)、河南府推官、监察御史。吕大棋在任婺州,缔姻剡县(今浙江嵊州)过氏,爱幕会稽山水,年届五十,自婺迁居剡西鹿门,筑

3、白宅墅,又称“梅墅”,建鹿门书院,培育乡里子弟,是吕氏迁徙嵊州始祖。吕大棋年轻时与侄吕祖谦慕仰杨时。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官至龙图直学士。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辞海1979年版,第1259页)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和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辞海1979年版,第728页)鹿门书院和贵门更楼相继而建,构筑独特奇巧,功能布设完美,显示着宋代城堡与四合院安家宜居的时代风貌。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上下二层,“上院下堡”。上层楼房:檐宇相接,回廊互通,四方相

4、连;西是书院,东是更楼,前后有“门楼”、“忠义祠”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登楼北望,一坝锁平湖,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山峦风光、南山湖色尽收眼底。下层块石台基,四向围砌,中是“天井”,犹如城堡“城池”;南北石砌拱洞,似隧道,又似城门,跨于会稽至婺州古道之上。南门题书“古鹿门”;北门镌称“贵门”,字大如斗,系朱熹手笔。相对于南、北两门内侧,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题写“隔尘”、“归云”。“一门两额”,内外异称,别具一格;内外联读可得“古鹿隔尘,贵门归云”,涵义深切,耐人寻味。宋淳熙年间,书院落成。吕规叔与子吕祖璟、侄吕祖谦在鹿门书院主持讲学,传播士人风格,培育人才,文武兼修,致仕演武,名声鹊起,学子成群,

5、噪越、明州府。清朝著名诗人周师濂赞美鹿门书院:“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至今弦诵继家声”。山阴王瘐山咏更楼诗云:“竹柝响深宵,搀入更楼鼓。凉风袭九秋,炎曦忘夏五。两军对堡排,疑是肃军伍”。淳熙七年(1180),理学家朱熹任浙东常平盐使,来嵊赈灾,拜访吕规叔,会晤吕祖谦,遂意相投,留居书院,辅佐讲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在哲学上发展建立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学体系。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至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

6、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辞海1979年版,第81页)朱熹深知吕氏家族,学源流长,英才辈出,对吕规叔与子(吕祖璟)、侄(吕祖谦)仰慕甚厚,留居期间,切磋交流,为教书育人的书院文化增添了殷实内容。据吕先义书院文化创办人吕规叔记述:鹿门书院的存续,不啻是古迹和建筑的保存,不啻是山野建筑的显摆,而是文化活动的空间,是文人学者的意韵和气息,是书院活动的传承、渗透和发展。书院的学习氛围,书院师生的学养熏陶,抑扬顿挫的讲课,朗朗书声的环境,营造着文明的气度。从文化渊源上说,吕规叔坚守传承的是“吕学”,

7、源于坦荡、包容的中原文化,浙江是“吕学”的再生地。朱熹学说为闽南学派,属于闽学文化。吕规叔青年岁月及任婺州教授时期,谙知张南轩(?1180),原籍四川,来浙江之前,在川、湖、广润泽甚深,曾在湖南岳麓书院执教,趋于湖湘文化;后任浙江严州大守,与吕规叔邻墙而居,交谊甚深,深得其奥。吕规叔创办鹿门书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使中原文化、闽学文化、湖湘文化和吴越文化有机融合,得到全面的传扬和释放。其中南宋江山苟安东南,就有“吕学文化”的意念与底蕴。宋宁宗赵扩于庆元初(约1196)年,赞扬主持鹿门书院习武教育的吕祖璟,“武官致仕演武,为王朝罕见;书院文武兼修,开历史先河”。授吕祖璟武功大夫,褒封三代;赐剡

8、(现嵊州)西三乡粮税,在白宅墅青塘里(今属嵊州市贵门乡)建仓库,优厚养老,并题诗“爱亲奉国两不忘,令誉兼全忠与孝”。 吕祖璟(11411211),吕规叔之独子,字太诚,嵊州吕氏二始祖;从小立志,为国振武,官至淮南安抚使。当时“安抚”,专司卫戍治边和维护社会秩序;由于安徽淮南、淮北,分由宋、金治理,淮南已属边境,安抚甚为严峻。祖璟治边“恩威明信,盗寇皆惊”,社会安宁,时状元李易具折呈报,皇帝朱笔批曰:“朕命保障江淮,能以勤励统率,寅睦同僚,协和参佐,训兵抚士,丕绩显之,当奖。”不久年事高迈,回乡尽孝,宋宁宗授衔褒封三代,赐赏领地粮税,长诗送行。状元李易甚为感动,选择白宅墅村边独秀山盖宅定居,与璟

9、为伴,著诗独秀山前是我家,并云:“东邻有节士,深居可长处”,还把祖璟的后人认为儿子。(吕春:吕祖璟传略,中华吕氏网 2011年7月5日)鹿门书院现存楹联“北府衣冠祖族,南渡文献名家。”正是当时社会对吕氏教学的讴歌与赞美。鹿门书院兴建伊始,吕氏家族集居于白宅墅。白宅墅位于更楼东二里叠书岩边,风光旖旎,有炉峰高插云天,有泉瀑喷泄而下,有龙井深不可测。沿途而行,枫竹夹道,溪流急湍,浓荫蔽日。春花烂漫,姹紫嫣红;夏蝉雀鸣,凉荫无比;秋叶红似花,冬装素银洁,如诗如画。“白宅墅”之名,源于“叠书岩畔草堂开,杂树无多多种梅。”寓梅开如雪,风霜傲骨,坚韧忠毅,清廉简朴之意。相传朱熹跋山涉水而至,遇规叔于村口桥

10、上,桥台藤蔓覆垂,青苔葱郁,桥下清泉淙淙,声如佩玉丁冬;朱熹触景生情,称访友会之“漱玉泉”畔,并称桥为“访友桥”,后又题写“石泉漱玉”,镌碑溪边。访友桥位于白宅墅村口,整修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圆弧单孔,长5.2米,宽3米,高10米,横跨泉溪,两岸丛梅盛茂,一望无际,暗香涌动,琼花竞放。朱熹又题写“梅墅堆琼”,字径4030厘米,镌刻矗于岩上,与“石泉漱玉”遥相呼应,使白宅墅更具诗情画意。渐渐地“梅墅”又成为白宅墅的代称而流传至今。吕字井是白宅墅配套设施,一大一小,两井并列,块石砌成;大者2.152米,小者1.941.85米,错落有致;其状如“吕”,故称“吕字井”,也称“双口井”,位于访友

11、桥上游,溪水泉边,是白宅墅百姓汲水洗涤源泉。据说节日喜庆期间,竞相围取,有祈求吉祥平安幸福之意。朱熹留任鹿门书院执教,深慕吕氏家族,敬重吕规叔,切磋交流,充满惊喜和甜蜜,多次捋袖展毫,其中写有由衷赞美、真诚硕大的“贵门”两字,落款“宋淳熙七年朱熹题”,镌于书院城堡北门之上,成为改称“鹿门山”的永恒标志。吕规叔去世,朱熹深情怀念,撰诗规叔公赞:“人道公心似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一般同。”称颂挚友光辉,充满禅味墨趣和崇尚之义。鹿门书院的教学风范与文化光环,世代相传,滋润与照耀着吴越大地。随着宋室江山的终结,吕氏家族毫无动容地继继续办学,薪火相传、永不泯灭。清嘉庆三年(179

12、8)吕氏后裔重金维修,使鹿门书院更为喧闹。咸丰年初,山阴诗人周师濂慕名寻访鹿门书院,书声朗朗,心情激动,赞曰:“规叔东莱曾讲学,至今弦诵继家声。”清末民初,在“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条件下,书院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涌现有吕韶美、吕峄等留学欧美、南洋,参加同盟会,成为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志士。改革开放以来,书院重修,继续奉行国民教育,成为贵门乡土文化博物馆、综合文化站、“青少年教育基地”,有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特色文化室、多功能厅等。其中特色文化室也称“贵门风华院”, 集中展示贵门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戏剧服装、竹雕、根雕等艺术品。文化主导观念,意识推动变革,走向辉煌。鹿门书院的文化氛围,也在改造地域环境中产生深刻影响。如果说书院和更楼依山而建,以石垒堡,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时代建筑;那末周围的姐妹枫、迎客松则是有意而栽,却也相得益彰,分外妩媚,是繁育地域文化的人文景观。姐妹枫高30余米,夏日蔽炎,秋来经霜,蔚为壮观;迎客松连绵起伏,风起潇潇,松涛阵阵,郁郁葱葱。贵门山麓“南山湖”、“大龙谷”、叠石岩、“石和尚”,鹿门书院更楼枫松、访友桥畔梅墅溪泉,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更是观光游旅、愉悦心情现代文明的理想境地。八百多年的历史沉积,证明南宋时期古代建筑和留存至今的教学风范,已经成为铸造教书育人、推进安宁和谐的历史丰碑,并且将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簇拥更为辉煌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