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7774620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摘要:文章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来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 、启示一、关于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人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生长过程。对任何

2、一个人来说,社会化都是毕生的课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化又是传承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至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劳动技能及全部文化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接受并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树立明确的个人生活目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一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二、德育方法的概念及我国中学阶段德育方法的现状。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在以往的

3、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

4、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

5、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德育方法的启示(一)角色引导机制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相应地,学校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个人所意识到的自身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社会认可从来是人们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来源。中国素有个人价值评判具有高度社会依赖性的文化传统,因而情况就更是如此。一个人只有在得到

6、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确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在角色引导人的社会化,进而形成个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角色采择”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角色采择”,指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的行为情境中的状态,了解其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获得,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如何理解当时的情境,怎样理解自己和将要实施的行动,也了解对情境中其他人怎样理解和期望。通过这一途径,人们可以反回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情境的需要和他人的期望该心理机制给我们当前的德育方法启示有:1、正确地使用奖励和惩罚(1)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

7、扬或给与奖励。 (2)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2、要经常像学生提供好的榜样。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正面角色,如雷锋和徐本禹等。3、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如:角色扮演训练等可增强学生的各类角色意识,使学生加深对社会规范的认同。4、培养中学生的移情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二)社会比较机制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

8、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没有明确行为定向的人是不能摆脱不安定感和焦虑的。由于青少年处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需要更为强烈。费斯廷格(1957)发现,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9、由于社会比较对于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比较机制,引导人们,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扩展自己的社会比较范围和深化社会比较的性质,就成了促进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有:1、组织不同的水平的班级进行不同的教学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相近的水平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既要注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要促发他们努力向上的进取心。3、不要交给学生绝对的评价标准,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和自己所匹配的正确的而评价体系。(三)社会学习机制传统的强化倾向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制约力量对于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为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依赖于个人接受

10、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也就是说,如果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鼓励、褒奖和赞许,人们就倾向于保持这些行为,而当外部强化转变为批评、反对或惩罚时,人们就倾向于放弃这些行为。在这里,外部社会强化力量的作用对象,是行为者本身。但是,班杜拉等人(1963)研究发现,外部社会的强化力量不仅在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的情况下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定向作用,而且这些强化力量不是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与人们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如同辈),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其后果被人们所观察时,也会对人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定向作用。这种强化方式即为替代强化作用。实际上,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由替代强化作为支持心

11、理机制的观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该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分析了个体社会化中的很多习惯行为习得的原理。我们可以据此针对中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例如: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课就喜欢出洋相或捣乱?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两个必要条件:1、很难成为好学生,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家长的肯定;或者说得不到想得到的认可。2、而出洋相、捣乱反倒会让有一部分学生佩服,赢得自己的自尊,得到强化。针对类似的中学生常见问题及对强化理论的认识就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可采取的相关策略有:1、着力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每位教师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 (2)、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中学生;(3)、经常对中学生实

12、施德育教育,引导中学生养成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 (4)、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小事当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1、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气氛 (1)、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2)、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和睦的师生关系 。(四)亚社会认同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例如在中国,尽管从领土完整及政权统一的角度看,所有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共同体中,但是,不同地域、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人们的价值倾向、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仍具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人们的

13、社会化环境有所不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的直接生活世界与社会环境,是自己居住地在一定范围内构成文化同一体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亚社会,而不是通常所说意义上的宏观社会。亚社会可以是居住地的社区,也可以是学校、工厂等机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亚社会都不简单等同于大社会,它与大社会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除了包含有大社会所具有的特点、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外,还具有许多大社会所没有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的这些特征中一方面存在着许多与大社会相一致的东西,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与价值倾向。作为人们现实的社会环境,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

14、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世界的亚社会。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与发展。这样,人们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存在于亚社会之中的大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技能,而且也同时获得了种种亚社会特别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与技能。正因为如此,当代人虽在同一个大社会背景中生活,但由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亚社会带给了人们各不相同的生活经验,因而生活于不同亚社会中的人们的社会化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之所以能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

15、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青少年发展阶段之所以充满矛盾,除了他们身心发育不平衡等原因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期望不相一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亚社会认同机制给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改进他们工作过方法的启示是:1、当我们的学生因为亚社会和大社会对其的期望不一致而产生压力、焦虑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的给予处理,让他们

16、的压力得以及时的释放。如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2、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绝对化的价值观灌输给我们的中学生,而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探索形成和自己实际相结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多给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让他们团结友好互助,让他们在学校里有归属感。参考文献:【1】金盛华(2011)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张庆林,赵玉芳(2009)【M】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3】贺新宇(2007)学校文化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简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3):77-80【4】孙健敏(1992)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3)【5】汤志群(1993)中学生价值取向、自我监控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生活心理研究,(3)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