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754967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 的探讨与1.8次产业 薛玉炜 一个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为之提供的需求空间,这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动力。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特别是今后20到30年间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为畜牧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前文提出1,在需求趋势变化的主导下,中国农业经济大变局已经发生,我国农业经济具备了从种植业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畜牧业主导、奶业优先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 面对巨大的需求市场,选择适宜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对于大变局下的我国农业经济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其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状况,而与畜牧业相关的技

2、术发展状态、组织方式则是其中重要的约束条件。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与其国家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状况密切相关,并不能够简单地移植和照搬。 以印度奶业发展成功经验为例23,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奶业迅速发展,1970年,其奶类产量为2000万吨,1985年迅速增加到4000多万吨,2007年的奶类产量更是达到1亿吨;在1985年,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牛大国,牛的存栏数达7亿头,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印度以发展奶业为主的“白色革命”,是世界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案例,其中固然因为宗教的因素,印度人吃肉较少,其动物蛋白摄入来源主要是牛奶,但其根据本国实际所选择的奶业发展模式更

3、值得借鉴。印度奶业的发展并没有选择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在品种选择上,选择了奶牛和奶水牛共同发展的模式,印度是世界上奶水牛养殖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摩拉水牛也是世界最好的奶水牛品种之一,其平均乳蛋白4.0%-4.5%,乳脂率6.5%-7.0%,是一般奶牛的2倍左右,水牛奶产量占牛奶总产量的55%左右;在养殖方式上,奶水牛的平均饲养规模很小,饲养23头/户的农户占到了99 %以上,仅有3000个牧场(养殖户)水牛饲养规模超过10头,同时奶牛饲养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手工挤奶比例占99%。对应于上述养殖特点,印度的奶农合作社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奶业经营体系,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印度农

4、民不仅可以从牛奶的生产环节获得利润,也可以从加工、销售环节得到利润,不仅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同时由于利益相关,也使得牛奶的质量得到保证。 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方面的差异,畜牧业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本文首先将比较有代表性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其中饲料与粮食生产、耕地资源利用、生产组织方面的特点。我们的立足点在于在满足我国居民食品需求的前提下,利用我国耕地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也是研究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限制条件。西方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高耗粮、或者是占用大量的耕地,这也是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反对大

5、力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依据。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饲”畜牧业发展模式成为可能。一、 西方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由于其土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不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草原优势,形成了以牛、羊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北美和欧洲则是除中国外最大的畜牧产品生产和消费主体,但由于土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规模和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北美和欧洲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既在一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来说不具有整体上的借鉴意义,而比较北美(特别是美国)及欧洲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畜牧业模式的共同点和

6、差异形成的条件,则对探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和总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种植业,新西兰、瑞士、丹麦等国家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90%左右,其他主要的欧洲国家(像德国、法国、荷兰、英国)超过60%,美国也超过50%,农业人口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畜牧业4。因此,可以说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其资源是围绕畜牧业生产而展开的。 美国的畜牧业模式被称为“现代畜牧业”的典型代表,其外在特征表现为: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其内在投入体现在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美国地域广阔、土地资源

7、丰富,但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高,而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因此,利用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大生产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有效提高稀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效益5。 资金密集型的美国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下的机械化、设备化的推动下,美国畜牧业的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结构朝着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的结构转变。从美国畜牧业生产体系看,随着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设备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例如,1984年美国有43万个养猪场,到1996年已经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

8、年左右的时间养猪场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同时,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占有率上升了近一倍。从最能发挥集约化养殖效益和资金密集型效益的养殖品种看,无疑禽肉和禽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表1所列的2000年主要畜牧业结构比较表表明美国的畜牧业结构已经转向了以禽肉为主的生产结构。养禽也是近2030年来美国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从单一国家比较看,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禽蛋生产国。美国畜牧业结构的转变得益于规模效益和资本利益的驱动,美国三家最大的肉鸡公司生产着美国42%的肉鸡,美国养鸡场的平均规模为2025万只,最大

9、的蛋鸡养殖场规模达到2000万只左右,而最大的肉鸡养殖场规模则超过亿只。表1:畜牧业结构比较表美国 欧洲 中国肉类总产量(吨) 37636150 51258839 62815831猪肉产量(吨) 8532000 25168181 41371100猪肉比重(%)22.749.165.9牛肉产量(吨)12311000 11758942 4990551牛肉比重(%)32.722.97.9羊肉产量(吨) 103400 1393275 1440000羊肉比重(%) 0.32.72.3禽肉产量(吨) 16471000 11586162 12500380禽肉比重(%) 43.8 22.6 19.9 注:(1

10、)该表根据国际粮组织(FAO)2000年资料整理: (2)牛肉:牛肉+小牛肉;羊肉:羊肉+小羊肉。 相对于美国的大规模工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欧洲的主要畜牧业国家则形成了称之为适度规模化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欧洲模式是指西欧的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几个欧盟成员国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过程中,选择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6。 这些国家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部分国家草地资源丰富,比较适合畜牧业(尤其是草食型牲畜的养殖),耕地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同

11、美国相比较农场规模仍然偏小,同时也受到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限制。在研究欧洲这种畜牧业模式的形成时,有一个因素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即在很多研究欧洲畜牧业模式文的文章中,较多的适度规模养殖业的实例集中在欧洲的养牛业。分析欧洲主要畜牧业大国的畜牧业结构表明7,这些国家的养殖也结构中,养牛业占有主要的地位,尽管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肉类生产中猪肉的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这些畜牧业大国中,结合牛奶的生产来看,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以欧洲畜牧业大国德国和法国为例,德国的畜牧业总产值中,养牛业产值约占65%,养猪业产值占24%左右,禽类产值约占9.4左右,而在养牛业的收益中,66%来自于牛奶。在欧盟

12、中,法国是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超过70%,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牛肉和牛奶生产国,养牛数量在欧洲居于首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法国草牧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畜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欧洲和美国畜牧业模式产生差异的因素之一。养牛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农场为养殖主体,其养殖规模取决于农场的规模,欧美在畜牧业养殖规模上的差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农场的平均规模。即使在欧洲国家内部,由于农场规模的差异,其养殖规模也呈现很大的不同,以德国奶牛养殖规模为例,在德国南部,牛奶主要由25头奶牛规模的农场提供,而北部的养殖规模约为60头,东部的规模在240头左右。农场规模决

13、定养殖规模的原因在于,尽管精饲料来源于专业的饲料公司,但在饲料中占主要比重的基础饲料来源于农场的产出,包括主要的牧草、改良牧草以及可以作为青储的全棵玉米等等。 总结典型欧美国家畜牧业模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国家都具有丰富的耕地和草地资源,资金和技术优势明显。养牛业在其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养牛业基本上采取的是种养结合的模式,即其基础饲料主要来源于所支撑的农场,这样,农场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养牛业规模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欧美畜牧业结构中的养猪业和养禽业具有朝更大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对于规模化效益的追逐,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饲料业的发展也向着规模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14、,而主要的饲料生产企业已经成为畜牧业企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8。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养猪业和养禽业主要集中在粮食(主要是玉米)主产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其产量的90%主要是用于饲料的生产。可以说,欧美国家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形成,除了资本对规模化效益的追逐以及工厂化生产所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之外,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大规模种植业生产模式是决定性的因素。二、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畜牧业在近3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与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所带来的对畜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种植业产值比重从1980年的3/4下

15、降到了1/2,而畜牧业的产值比重则从1980年的不足20%上升到了33%左右。但是与欧美主要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相比较,中国的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如果说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以畜牧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是围绕着畜牧业生产所展开,那么中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为了满足对于粮食需求所展开的,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粮食生产所主导。这是理解中国畜牧业现状的一个基本前提。 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与欧美国家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在目前耕地承包体制下,户均耕地规模(或者同欧美相比较称之为家庭农场)狭小。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实力有所增强,但与欧美发达国家

16、相比较仍相差甚远,畜牧业技术体系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优势的条件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就成为我国由粮食生产主导型农业向畜牧业主导型农业转变的关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在肉类生产结构中,料肉比较高的猪肉产量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88.8%下降到2004年的65%左右;草食性的牛羊肉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5.6%上升到2004年的14.8%;料肉比较低的禽肉比重从1980年的5%左右基本稳定在1820%左右9。尽管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

17、国畜牧业结构中,料肉比较高的养猪业的比重仍然太高,在目前人畜同粮的饲料养殖模式下,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仍然是一种耗粮型的结构。 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程度是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相对应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90年代以后,规模化养猪业得以较快发展,在1998年-2001年期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2-26%;其中,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养猪场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8-9%。肉鸡的规模化养殖程度要高于养猪业,1998年-2001年期间,年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的鸡场出栏数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35-38%,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养

18、殖场尽占规模肉鸡场数量的1%左右,但其出栏肉鸡却占家禽出栏总数的17%左右。由于统计的起点较低,我国蛋鸡的规模化养殖程度最高,全国存栏量500只蛋鸡的规模化蛋鸡场年生产鸡蛋占全国禽蛋生产总量的42-56%10。近年来,随着肉鸡、蛋鸡生产企业资金实力的增强、养殖模式的创新,肉鸡、蛋鸡的企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山东九联集团每年可出栏肉鸡达到6000万只11,而河北的禽蛋生产也主要集中在了几大企业集团。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条件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畜牧业主导、奶业优先的畜牧业发展战略难以全面复制欧美畜牧业主导的模式。在畜牧业生产的三个阶段,即饲料生产(与种植业相关)、畜牧业养殖组织、牲畜粪便处理

19、,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可以充分借鉴欧美畜牧业养殖组织中的先进经验,包括育种、防疫、服务及机械化、设备化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以充分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品质。而在饲料生产和牲畜粪便处理上,必须走中国独特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因为,以石油农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种植业生产为基础、以粮食(籽实)为原料的饲料生产发展起来的耗粮型畜牧业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承受之重;同时,我国的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区,以大规模农田改良成牧场的奶牛养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承受的。而在不断规模化的同时,牲畜粪便直接返田的做法在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模式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在目前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20、下,我国饲料用粮已经超过粮食产量三分之一,而且在不久的将来饲料用量将成为粮食需求主体。要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成为畜牧业主导型的结构,就必须改变目前人畜同粮的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形成“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饲”新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三、 新技术、组织支撑体系及案例 改变我国现有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有赖于新的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现有的耕地资源。我们在近10年对我国农业的考察中,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在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案例分别加以介绍,并研究其对于形成我国新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全生物量利用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度量的概

21、念,例如,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质总量,通常的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积累的平均质量或能量来表示。当我们讨论畜牧业发展模式时,可以理解为单位面积耕地(或草场)在一个标准度量时间段(通常可以以一年为标准)所生产的生物质干重的度量。简单地说,一亩耕地一年所产出的全生物量,不仅包括作为粮食的作物籽实,同时也包括作物的秸秆和根系(以干重计算),以及其他生物质的干重。 在我国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结构中,耕地耕作的产出主要是以作物籽实(粮食)作为主要目的,粮食主要是满足居民直接食用需要,并通过将籽实(粮食)再加工成为饲料用以养殖牲畜,以满足居民对肉蛋奶的需要,这就是千百年来我国人畜同

22、粮的农业生产模式(包括种植业模式和畜牧业模式),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中,畜牧业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过去称畜牧业为副业的由来。尽管近30年来由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加速,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种植业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模式下,随着畜牧业生产对饲料粮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不久的将来,饲料粮的需求将超过居民直接食用的需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下,此模式下畜牧业将面临饲料粮短缺的困境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直接食用粮食开始呈下降态势,在基本满足口粮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千年以来的大变局,即“人畜分粮”和畜牧业为主的新格局即将来临。 在畜牧业主导的农

23、业结构中,土地产出不再是以作物籽实(粮食)为唯一目标,而是着眼于土地全生物量的最大化利用,以满足人口的直接粮食需求和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一般而言,在农作物产出中,秸秆和籽实的比例约为1.5:1或2:1,籽实部分只占40%,而秸秆约占60%(干重),由于我国秸秆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农作物生物量的利用仅为40%左右。因此,在畜牧业主导的农业生产中,种植业耕作方式和种植品种必须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粮食需求的前提下,加大畜牧业生产所需生物量的产出,以达到粮食产出和畜牧业产品产出的综合最大化。 以下案例提供了一种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的方式12,但并非唯一的方式,在畜牧业主导的种植业模式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24、条件下,全生物量最大化利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黑龙江庆安县六合村这块黑土地已开垦了一百多年。该村在1984年至1987年通过粮草间作的实践,使其间作面积达到约2000亩,纯草面积近700亩(即二垄玉米加一垄草木樨),从而带动了畜牧业,饲料加工业的大发展。 全村因此走上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扩展的新路子,并初步形成了种粮、种草、养地、养畜、种养加相互协调的大农业发展道路。 六合村没有草场,每年缺三个月左右的烧柴,饲草、饲料明显不足,多年养殖业没有多少发展。该村的实践证明,通过粮草间作,解决了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由此使养殖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草木樨含有比较丰富的蛋

25、白质和赖氨酸,这是畜禽的好饲料。这种饲料不仅牛、马、羊、猪喜欢吃,鸭、鸡、鹅也喜欢吃,且既可鲜喂,又可干食。1985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发展到了约380亩,随之猪比上年增长了50%,黄牛增长了42%,奶牛增长了74%,禽增长了190%。1986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约700亩,猪发展到1248头,户均养猪达到三头,奶牛增至78头,家禽增至23000只。 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由于玉米减垄增株,亩总株数基本未减;而腾出一垄种草,这样间种玉米地块的植被至少增加了30%以上。这有利于改善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同时,由于间种玉米株数的粒实和秸秆未减,来年还可有所增加,而每亩多收(包括玉米垄)鲜草10

26、00多公斤和鲜根500公斤。草木樨干草含粗蛋白17.6%,比谷草高两倍,粗脂肪3.6%,比谷草高56%,而其难消化的粗纤维含量比谷草低34%;它还含有各种必需的氨基酸,可弥补谷物类饲料蛋白的不足,并富含钙、磷、胡萝卜素和各种维生素。如按单位面积计算营养物质产量,以豆科绿肥或饲料草为最高。同样一亩地草木樨的可消化蛋白 产量相当于玉米的182%(增加近1倍),其可消化总养分含量比大豆高63%。用草木樨这类豆科饲草饲养奶牛的经济价值最高;因在大牲畜中以奶牛对饲料的 转化率为最高(它对蛋白质的转化率为65%),在把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方面,它具有最大的饲料报酬率。 在六合村的粮草间作系统中,玉米的产

27、量实现了最大化(多年平均),而耕地中的草木樨也实现了最大化。这是因为粮草间作系统具有共利互补的作用。玉米株行距宽,前期生长慢;在6月末以前,玉米的覆盖度不到60%,而在5、6月份是黑龙江省光照最强的时期,这时草木樨可利用太阳光能生产出大量有机物质;到了七月初,粮草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则已开始割草喂畜,草高不会超过70厘米,这有利于玉米的通风透光。当草木樨长出一个真叶时,其根部即着生根瘤(一株多达 500多个)开始固氨,而玉米可从中吸收一部分氮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草木樨的固氮作用。粮草间作使奶牛既有高能量的玉米籽实和秸秆,又有高蛋白的草木樨 作饲草,可明显增加产奶量。 粮草间作由于增加了长年地表植

28、被覆盖率,可减少水土流失。据专家测算,混种绿肥的玉米地比纯种玉米地的水土流失量每亩从4至5吨减至0.33吨至0.6吨。另外,粮草间作等于把饲料地植于耕地上,有利于牧业发展,增加牧业的比重。 斤草斤粮。对于食草牲畜而言,斤草斤粮是等价的。如用优质牧草饲养食草牲畜,则可使作物生物量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5倍。特别是对于饲养奶牛而言,在将牧草的植物性蛋白转化为动物性蛋白方面,它具有最高的饲料报酬率。在这种层面上看问题,斤草之综合效益甚至大于斤粮(饲草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这对于牲畜的健康生长不可或缺)。 从综合的角度看,作物的全生物量大约是其籽粒的3倍至4倍乃至更多;因此,饲草料子系统与食草牲畜子系统

29、相结合,便形成了一个全生物量高效利用的大系统。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13(Economies of scope)指由厂商(企业)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利用原材料、或者生产、或者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而得以降低整体成本或者提高整体收益。关联性是获得范围经济的关键。范围经济包含两个方面:纵向的范围经济和横向的范围经济。前者是指两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时间上的前后性,在流程上具有串联性。而后者指两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是同

30、时进行的,企业是靠拓展同一流程的容纳能力,提高同一流程的产出而获得成本优势。 范围经济是一种利用多种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生产和服务组织模式,它不是依靠规模取得经济性,而是依赖不同产品的关联性获得经济性。以农产品(包括作物籽实和秸秆)、牲畜粪便等为原料进行能源、燃料等为主要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由于这些原料具有体积大、密度低、运输成本高等原因,适宜分布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仅从事单一主产品的生产,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而由于原料的特性,这类企业大多可以同时利用主产品生产过程,生产饲料和肥料,形成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支持。如此,在范围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下,形成我国农村

31、新型的分布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支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饲料粮快速增长的压力。 河南天冠集团就属于典型的范围经济的企业14。 能源短缺所带来的煤、电、油、运的紧张已经成为近两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三农问题则是一直我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河南天冠集团在生物能源领域辛勤、不懈地努力了几十年,终于探索出路一条大农业向大工业转化之路,其中的纽带就是生物能源。天冠集团将大农业通过生物能源向大工业的转化的过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加工所需原料遍布于大农业的各个领域,只是根据各个阶段技术状况的需求进行经济性的选择。目前的原料包括小麦、红薯、木薯,也可以使用玉

32、米等(中长期的规划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并且,随着大量的现代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应用,纤维质原料(中长期的规划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乙醇正在成为现实,其经济性也开始逐步显现,在不久的将来,纤维质生产乙醇将完成大工业的进 程。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农秸杆资源的一半转化为乙醇,其转化量将超过我国年汽油消费量的1.2倍以上。 第二,主导产品乙醇、沼气以及已经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的生物柴油覆盖了生物能源的全部,而生物能源是今后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导方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我国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的三个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其燃料乙醇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应用。乙醇生产工艺流程所生产的沼气也已经用于地方城市

33、的生活燃料, 目前,天冠集团一天生产六万立方米沼气(年产1800万立方米),供应南阳市十万户居民使用,它基本上相当于二万吨的石油当量。主导产品已经实现了农业向 能源的转化。 第三,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也是优质蛋白质的生产增值过程。以使用小麦生产燃料乙醇为例,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约11%的谷朊粉(小麦蛋白)、三分之一的 DDGS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达30%左右)以及15%左右的可作为饲料和低聚糖生产原料的小麦麸皮。在农产品向能源转化的过程中,不仅使得其价值增值 (目前,天冠集团增值三倍左右,后三年的目标是5-6倍,到2010年计划为十倍),同时,也是优质蛋白增值的过程,尤其是优质饲料的生产,可以为我

34、国需求量巨大的饲料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饲料。 第四,乙醇及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又是优良的化工基本原料,从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到石油化工,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广泛用途。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使用乙醇进一步加工成乙烯(天冠集团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而乙烯是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其产量代表着石化工业的发展水平;使用乙醇生产过程 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天冠集团已经达到了经济性工业化生产的阶段,这对于解决白色污染至关重要。至此,农业实现了向基础工业原料的转化。 第五,如果说乙醇的生产的原料还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的范围,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则将林业纳入了农业向能源的转化的过程,生物柴油主要以木本油

35、料作物为原料,而伴随着生物柴油的开发,甲醇和甘油的回收,将实现木本油料作物价值的多次开发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如果仅仅生产主产品乙醇的话,天冠生物乙醇难以和石油相竞争,但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前期优质蛋白质产品的生产和后期优质饲料的生产,便使得企业具备了竞争的优势。这便是范围经济的作用。 物能级配准则 物能级配准则15是邓英淘教授提出的,包括物级的概念及物能级配准则。物级的概念包含二层含义:第一是物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耗费能量的品质,这可以用能级的概念来处理;第二是物品制造过程中所耗费的非能源资源的品质。物能级配准则可以表述为:高质高用,低质低用,按级供给,复用循环。这一准则可以解释为:第一

36、,如果供给的物品与用户间存在物级差,则此时物品的利用必然是不合理的。物级差绝对值越大,越不合理;反之,越合理。第二,如果供给物品与用户间物级差为零,则此时的物品利用才是合理的。第三,根据前两点,供给物品与用户间的物级差便可作为反映物品利用合理性的一个定量准则。用和其他物质利用效率指标作为物品利用合理性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两个定量准则,将更为合理和全面。第四,由此启示我们可以采取措施,使供给物品与用户间物级差降低以至为零的办法,来合理地组织物品利用全过程。即在组织物品利用过程时要按照“按级用物”和“按级供物”的基本原则,或“物级匹配用物”的基本原则来行事。 以运输体系为例。以汽车为中心的现代运输体

37、系是整个传统的工业化社会的支柱之一。美国一个消费者收益的1/4用在汽车上,这些钱比他付在食物上的还要多。美国运输业每年要 吞掉全部能量的41%。汽车制造业消费掉美国的20%的钢材,12%的铝,10%的铜,51%的铅,95%的镍,35%的锌和60%的橡胶。 现在我们从物级匹配用物的观点来看一看这种运输体系的用物过程的合理性。在城市中,公共汽车和火车至少具有每加仑汽油达150客运里程的潜在燃料利用率。在城际之间的运输中,公共汽车可获得每加仑汽油200客运里程,火车如满载的话,比这个数值可提高一倍。相比之下,平均乘坐1.4位乘客的美国小汽车,每 加仑汽油仅达24客运里程,即后者的能源效率仅为前两者的

38、1/6至1/8。 运输体系的任务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要求内使人和货物达到空间上的位移。在市内客运方面,能源效率最高的方式是自行车,它比小汽车的能源效率高出40倍以上。这是从传统的效率观点看问题。 考虑到推动自行车前进的动力来自于人体的肌肉所释放出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能级很低,粗略地估计一下,它的能级与取暖所需能量的级别在数量级上大致相差不 多。而推动小汽车前进的动力来自于汽油的燃烧,这种能量显然是一种高质能量。根据前述公式来衡量,汽油燃烧的能级约在0.77左右。那么两者之间的能级差 约在0.7左右。显然,对于市内客运这一过程而言,从传统的效率观点和物级匹配用物的观点看,这一过程的能源效率很低,而且

39、用物过程极不合理。 如果我们把传统工业化社会中以小汽车为主的市内交通运输系统改造成如下方式:以自行车和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为主; 并辅之以扩大的出租汽车队伍,以供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那么不仅将大大提高运输体系的能源效率。也将使供给能源与用户所需能源的能级差别大幅度缩小,从而使用能过程更加合理。 现在我们再看看上例中非能源的物质方面的情况。如果忽略自行车用物的消耗,相比于小汽车,那么肌肉的发育和保持仅需在室温下就可进行,但制造小汽车所需的 材料大部份要在1000度的高温下进行冶炼。据此,将两者之间的物级差可转换成能级差来估算:约在0.7以上。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不同物质的稀缺程度和 可更新程度,那么两

40、者之间的差别将更加明显。 显然从一种物级过高的运输体系转变成另一种物级较低的运输体系,不仅使用物过程更加合理,用物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保证基本目的能够实现的前提下,降低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也就改善了生活质量。 以物能级配准则来分析畜牧业主导下的最大化地利用全生物量,更可以充分理解其合理性。在种植业主导的农业生产结构中,所利用的是作物产出的40%(主要是籽实),其中一部分作为饲料用于畜牧业。而畜牧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结构中,所利用的是耕地产出的全生物量,以全生物量利用案例为例,假设草木犀种植所带来的固氮等肥料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与种植草木犀的额外投入相平衡,则与仅仅利用籽实的种植业结构像比较,在

41、同样的投入下,全生物量利用的种植结构能够获得更大的产出。换句话说,以籽实作为饲料,对于畜牧业需求来说,是一种高质低配的养殖模式,明显具有不合理性,是对耕地资源和能源、资源、人力投入的一种浪费。而全生物量利用的种植模式,在满足养殖业需求的基础上,更具有对上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1.8次产业 本文所探讨的1.8次产业并不是和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完全相对应的。它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类产业,第一,它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为主要原料;第二,主要以乡村或城郊为生产基地;第三,不以规模获取经济性,而是主要以范围获得经济性;第四,其产出主要是为农业提供能源、饲料、肥料,为乡村居民(并不局限于此)提

42、供能源。因此,这是一类分布式、具有范围经济性、遍布于广大乡村、城郊的产业,在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生活之间形成独特的经济循环。1.8次产业的经济潜力巨大,可以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县城及中心镇新的产业支撑。 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农业,表现在其所依赖的化肥、农药以及动力、能源多来自于第二产业中与石油产业相关的产业。而我们提出的1.8次产业则主要以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质最大化利用为基础、在农村广大的区域采用分布式的生产结构,不仅在农业生产内部形成能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并可以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能源的供给;并且通过为第二产业提供化工原料的供给,可以完成自身资源的循环供给,

43、例如,农用塑料薄膜等等。 以沼气生产为例16 17。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目前全国这一量值已经达到25亿吨至30亿吨,按照农业经济向畜牧业主导、奶业优先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其可增加到50亿吨以上,干重约5亿吨左右。随着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大规模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并联产沼肥已经具备了经济上的可行性。 以每吨畜禽粪便干重产沼气330方(甲烷含量60%左右)计算,5亿吨干重的畜禽粪便可以生产沼气1650亿方沼气,按每人每天烧水做饭用沼气0.5方计算,可以满足9亿人全年烧水做饭的用气需求,即使按照畜禽粪便三分之一的使用率计算,也可以满足我国未来城市化过程基本完成

44、后农村3亿人口的烧水做饭的用气需求。 同时,随着规模化养殖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增加,将十分有利于畜禽粪便利用率的提高。如果利用率提高到2/3,则可以多产沼气550亿方,以每方沼气发电1.8度计算,则全年可以发电990亿度。同时,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产完沼气的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干重可以按照畜禽粪便干重的68%计算,如以2/3的利用率计算,则可以生产优质有机肥约2.3亿吨,而2005年全国化肥施用量也仅为0.4766亿吨。利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发电和生产优质有机肥料,将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前景十分光明的产业。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分布式规模化畜禽粪便生产沼气,不仅

45、可以为新农村居民提供清洁能源,也能够为城镇提供清洁能源,同时还可以部分替代天然气的使用,从而间接为交通运输提供清洁燃料。 以乙醇为基础燃料的农用运输系统18。 农用运输系统的用能量为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用能量的20%,约3亿吨标煤,折合原油约2.1亿吨。该系统的作功特点是:运输半径短、运输物体积大而质量小。根据质能级配准则,适合其特征的能量形态为生物乙醇。 无水乙醇的能量密度约为汽柴油的70%,2.1亿吨原油折合能量相当的无水乙醇约为3亿吨。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用纯粮食来制造,则耗粮近10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粮食年产量的2倍,根本不具任何行性。所幸的是,我们现在已有相对成熟的非粮乙醇制造技术。我

46、国大农业的乙醇供给潜力。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相应的秸秆产量约7至8亿吨;二、三十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应在6亿吨以上,相应的秸秆产量约9至 10亿吨。运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秸秆乙醇技术,目前大约7吨玉米秸秆可制成1吨乙醇(95%以上的纯度)12;则10亿吨秸秆可制成 1.43亿吨乙醇(只利用了秸秆中的纤维素)。如果把秸秆中的半纤维素也加以充分利用,就有可能实现5吨秸秆制成1吨乙醇;如此,10亿吨秸秆便可制成2 亿吨乙醇。这种供给潜力主要在我国传统的农业主产区。 另一方面,在我国西北部还可开辟出面积为8至10亿亩的农牧业新主产区,种植多年生牧草和能源作物,如甜高粱。使用北京泰天地能源

47、技术开发公司的技术,4亩甜高粱秸秆(亩产4吨秸秆,含水率为70%)便可制成一吨乙醇(纯度95%以上);则只要有4亿亩甜高粱,便可生产出1亿吨无水乙醇。 两相合计约3亿吨无水乙醇。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上述从秸秆中提取出乙醇后的渣料,仍可作为饲养牛羊的饲料(从重量上说,仍可达十数亿吨的规模,即其不会与牧争饲)。由此可见,农村运输系统的能量需求完全可以用生物质能来解决,无需耗用矿物能源(如果计入能源林业及其他能源农业的供给,年产三、四千万吨 生物柴油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基本成熟的用能技术支撑体系。对于乙醇而言,如果说上述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则其用能技术就更为成熟。例如在巴西,使用100%乙醇的发动

48、机和车辆早已批量 生产和应用。现在的问题是在乙醇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否进一步提高能量效率。这里有两个方向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一,直接使用高含水乙醇的酒精内燃机,例如 酒精纯度为60%至65%。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乙醇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耗用,估计降幅可达50%左右;如此,在能量使用的全过程中,其利用效率 可提高一倍左右,特别是在农村分布式的能量产消系统中,这种可能性更高。其二,车载制氢系统。例如最近以色列开发出车载制氢系统,可将乙醇、生物柴油、汽柴油等直接转换为氢。他们研发了一种将传统制氢装置小型化的方法,可将其 直接安装在汽车上,只要输入汽油、柴油和乙醇等燃料,即可转换为供燃料电池使用的氢。由于

49、该系统不需要改变现行燃料运、储的基础设施,因而解决了氢燃料电 池汽车制造商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它们比传统内燃机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了近一倍,排放亦明显降低。 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获得解决,那么农村运输系统的生物乙醇用量可减少到2亿吨以内(95%的纯度)。如此,全用生物质能满足其需要,就要更加有保障了。四、 小结 比较欧美发达的畜牧业模式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其中最大的区别并不是规模化、工厂化、设备化,这些均是外在的表现。最主要的区别是欧美发达的畜牧业模式是以畜牧业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是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展开的,而我国仍然是种植业(也可以说是粮食生产)主导的农业生产结构,畜牧业仍然处

50、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从物能级配准则来看,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式具有不合理性。 根据我国耕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状况,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模式是不可能的,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今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应首先依据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和物能级配准则为基础,将种植业主导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到畜牧业主导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如此,在今后面对畜牧业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中,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将面临饲料需求增加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 今后2030年,是我国城镇化关键的加速期,县城及中心镇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体之一,新的城镇人口将是畜牧业产品需求增加最重要的人群。发展具有范围经济性、

51、分布型、潜力巨大的1.8次产业,可以为县城和中心镇提供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的农业生产和1.8次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注释与引文:1薛玉炜,“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调查研究通讯,NO.2009-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1月9日2裘望 编著,国外的畜牧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3中国奶业协会,“印度越南奶业考察报告”,2008年4张同铸 主编,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5 “国外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基本做法”,淘牛网,2007年4月19日6刘玉满,“发达国家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饲料广角,2007年1

52、3期7这些国家中不包括丹麦,丹麦虽然不是欧洲的畜牧业大国,但却是一个畜牧业强国,而且是一个“猪肉王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8屈国杰、李枚,“美国饲料制造业的结构变化”,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年第4期9张存根 等 主编,畜牧业经济与发展(2006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2月10邓蓉 等 著,中国畜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1月11“莱西市:标准化规模养殖 康庄大道山东可再生资源调研访谈之七”,工作通报,NO.2008-14,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2008年7月25日12柯堤,“浅议农田粮草间作”,调查研究通讯,NO.2006-13,中国社会

53、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8月9日13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 著,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14薛玉炜,“河南考察观感”,工作通报,NO.2004-29,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2004年7月2615金凉,“物能级配准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调查研究通讯,NO.2008-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5月5日16同117“罡泰沼气:规模化沼气 城镇新能源山东可再生资源调研访谈纪要之六”,工作通报,NO.2008-13,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2008年7月23日18柯堤,“矿物燃料与交通用能能源经济概观之四”,调查研究通讯,NO.2008-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4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