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把脉.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749600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学习把脉.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如何学习把脉.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如何学习把脉.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如何学习把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习把脉.(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如何学习把脉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 断方法。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 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 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 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 取、沉取

2、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分钟。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 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 脉、弦脉等。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 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 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 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

3、实寒,无力为虚 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 无力,为虚寒证。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 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 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 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 盈脉道,搏动有力。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 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洪

4、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 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 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 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 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 ,有助于 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虚损

5、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古人诊脉大多取浮、中、沉三部。笔者体会,以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更为 准确和切合临床实际。一般浮取主表或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 或营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

6、作两部,即浮、中作 为一部,按、沉作为一部,浮中部所得脉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为标证。按沉部所得脉 象主实质,为本病。这样就不至于为假象所迷惑。诊脉法和一般略同,轻手即得者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于筋骨间为按沉部。诊脉定位以浮、中、按、沉四 部来分,可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 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 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 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谈谈浮中与按沉

7、的各部取脉方法。1浮部取脉法皮表部位即浮部,医生用手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皮肤上所得之脉,浮位表 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为病则在卫分,或在肺与皮毛。当然,浮 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 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 必须详察其他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2中部取脉法是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 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 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

8、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 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 按”、沉”部位,这说 明邪已入营、入血了。3. 按部取脉法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 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中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脉在按部 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4. 沉部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按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 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多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 ,邪已深入,当细致审 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

9、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如何自学中医号脉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 号脉”教科书上叫 切脉”切脉 的同时医生会先 看”看病人的 动”、静”也就是病人的 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 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 ,分清疾病属 阴”属阳”属寒” 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 中以求中 脾胃、中焦”下以求下 肝肾、下焦”。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 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 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 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

10、”首先论 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枯燥为津 亏,白为寒。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 气血不足。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 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但是如果 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正 常的

11、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 ,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 布。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 点。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 瘀者青紫而粗(怒张。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 如。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 :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 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 太过与不及。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八卦由三个爻组 成上要为 天”中爻为 人”下爻为 地”寸为 天”

12、关为 人”尺为 地”。浮取为 天”中 取为人”沉取为 地”。按照全息理论,天”应 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 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 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 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 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

13、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 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 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 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 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

14、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 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 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 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

15、,为难治。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 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 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 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 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 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

16、: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 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 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 则死。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 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 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 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

17、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 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 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 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 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 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 也。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 也。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

18、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 也。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 也。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

19、饮;推 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 谓之内。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 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 气则死,余色仿此。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 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

20、皆病。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疗,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 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 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 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 衷;问之不语擞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实则谵语,虚

21、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 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 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 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寸口卫气盛 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揲,荣气弱名 曰卑,揲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

22、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 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痛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 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 此。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别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 朋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 解也。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

23、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_?镃3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 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 血满,肌肉紧薄鲜梗,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紧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

24、痛,当发 其汗也。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者,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 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 脉不足?师曰:假令迟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 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 也。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 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

25、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 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 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拂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 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 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愠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 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 将难全。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

26、,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 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 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梗,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 大便梗;汗多则热盛。脉迟者,尚未可攻也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 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 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

27、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而汗出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 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 汗,其身必痒也。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 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 者,

28、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痛,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 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 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 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 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问曰:脉有灾怪 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

29、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 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伤寒杂病论卷第二平脉法下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 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 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 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 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

30、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 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 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 止。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 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 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梗,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瞟瞟如羹上 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

31、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 也。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 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 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 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

32、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 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 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饲。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 久久为痂癞。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

33、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 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遗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胃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 也。寸口脉弱而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 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寸口脉弱

34、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次论因”根据望诊、切诊的结果找出病变的原因,询问病人是否属实,加上病人的主诉。 客观辩证的找出疾病的原因。三论 证”根据以上望闻问切的结果辨别疾病属于何证。再论 治”根据四诊八纲辩证,选择合理的治法。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热错杂,寒药热药并用,气虚温之,血虚濡之。阴虚润之。血瘀之证当细分辨之。并非化淤只用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药能清除体内淤浊物,改善微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疲劳。淤血和痰饮往往同时存在,痰瘀胶结杂病丛 生。血热则壅阻不行,血寒则泣而不行,血少则瑟缩而不行,阴虚则涩而不行。

35、因此活 血之法,并非只用活血化瘀药。正确懂得用法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血少补之,阴虚濡 之,气虚温之。因寒而瘀,应用当归、黄芪、桂枝、细辛、红花、麻黄、荆芥、生 姜、干姜、炮姜、良姜、荜拨等药。因热而瘀,应用丹皮、赤芍、丹参、络石藤、 等药。阴血不足之血瘀,应用当归、麦冬、生地、沙参、玉竹、黄精、枸杞等药。 另如桃仁、苏木等平性药物无论寒热均可用之。另外白花蛇祛风、通络、止痉,无论寒热夹风者尤宜,不但可祛络中淤血,通脉效果堪嘉。治疗中的用药原则是 有是证则用是药,用是药则得其效”。久病用大方,方中药 味多,涉及多个脏腑用药。新病小病用小方,药味少。你说的是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 一一脉诊,即切脉

36、,俗称 号脉”。切脉诊病, 由来已久。司 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 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 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 脉学专著一一脉经产生于晋朝, 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 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 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 寸口 ”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 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 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

37、心,左关反映 肝,左尺反映肾 与膀胱。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 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 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 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 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 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 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 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 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 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 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 括

38、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 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 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 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 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 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 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 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 三部。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 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 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

39、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 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 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 等,提示脉象异常。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 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 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 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 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

40、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 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 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滑脉,脉来流(滑)禾I,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

41、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 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 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 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 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 失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42、?!”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 时大便一日56次,水泻,大便臭 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 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 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 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 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 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

43、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 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 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滑脉的特征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 珠走盘,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 寸部滚动.临床多见于痰湿、食 积和实热等病症,也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应考虑为妊娠,若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学习了脉象之后,我姐怀孕,我 感受了一下, 好像脉搏跳动的时候有一种回旋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