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7666962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知识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

2、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

3、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4、;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5、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

6、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例5)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

7、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例7)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知识要点归纳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

8、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

9、出白瓷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

10、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知识要点归纳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

11、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四、宋元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

12、当时著名的城市。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

13、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了解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第4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

14、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知识要点归纳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3

1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二、“重农抑商”政策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

16、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海禁”的表现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

17、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知识要点归纳: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5代表人物:中央:

18、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活动: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8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整理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2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

19、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

20、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

21、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曲折发展较快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萎缩抗战胜利后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2美国商品的排挤3官僚资本的排挤4

22、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基础知识:1、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2、 “一五计划”的目

23、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4、 “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5、 “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6、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7、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24、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 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

25、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

26、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见教科书45页基础知识: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 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27、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28、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

29、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知识: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4、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5、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6、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

30、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7、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9、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10、国企改革中,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第4课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

31、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础知识:1、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 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3、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4、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

32、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6、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其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7、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8、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9、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

33、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0、浦东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有: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的优惠政策。11、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5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2000年底

34、,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整理为重要内容。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基础知识: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35、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3、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目的是: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6、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在充分发挥

36、市场机整理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有力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7、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保持年均9以上。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3、民

37、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知识要点归纳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物质生活衣断发易服、中山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西式食品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民国)社会风气: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38、详见课标部分)第2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知识要点归纳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概况交通轮船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

39、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4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5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铁路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出行不方便。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

40、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了解。5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3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的进步1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

41、了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当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3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详见课标部分)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要点归纳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形成:

42、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影响: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报纸,与国民党控制中央日报作斗争。影响: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5.新中国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的舆论工具。繁荣: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

43、久就传到中国。2.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渔光曲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5.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6.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7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发展的表现:(1)电视逐渐普及; (2)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8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的原因:(1)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技术的进步1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