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7617586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小梳理(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了解的方式。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

2、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1)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

3、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三、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中央:丞相集决策、司法、

4、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地方:郡国并行,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3、隋唐: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地方: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往往发展成割据势力。削弱了中

5、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4、宋朝:中央: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地方: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抽调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5、元朝:中央: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

6、)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朝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7、达到顶峰。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

8、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

9、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

10、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

11、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十二铜表法:意义: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

12、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3、罗马法的影响: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

13、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责任内阁制特点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

14、内阁为核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1787年宪法的内容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

15、民主性。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项目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虚君,国家的象征)政府首脑是谁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任命议会产生政府与议会关系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互相制约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总统议会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6、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法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国内容: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内容: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特点:

17、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项目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世袭议会选举国家元首的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有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产生方式皇帝任命议会产生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对议会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皇帝议会四、资产阶级代议制1、确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制是

18、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3、资产阶级代议整理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结果:签订中英

19、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

20、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影响: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影响:、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

21、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间:1900-1901年,结果:

22、签订了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2、甲午中日战争: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三、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2、简要过程: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

23、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田朝田亩制度: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资政新篇: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了解,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

24、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主要过程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发展: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5、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6、。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6、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六、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中

27、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8、2、国共合作原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共产国际的帮助。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1、

29、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实质是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4、红军长征原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

30、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四)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2、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4、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五)

31、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重要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

32、龙镇、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马克思

33、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经验教训:(1

34、)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经过:(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4)全俄

35、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一、概述中华人民

36、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新中国成立、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

37、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曲折: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 “

38、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

39、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40、史意义。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时间: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

41、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一行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

42、1955年两次修改。(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4、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并且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5、理解和平共处五

43、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1)恢复原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长期坚持和平外交,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详见课本P80)

44、(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意味着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敌视政策的破产,美国不得不正视同中国的关系。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战略需要: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给中国带来威胁;直接原因:美国战略需要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2)过程:1971年4月,“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中美同时发表尼克

45、松访问中国的公告;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建交三原则:撤军、废约、断交);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阻碍中美关系的关键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3)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5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困境,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并向多极化趋势发展。3、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

46、高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日本要求取得政治经济上与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2)史实: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影响中日关系的障碍: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3)影响: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国际组织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联合国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

47、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000年9月,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国家。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提出积极的倡议和主张(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次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年、新

48、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形成了上海共识。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六国首脑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的主要史实时间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即“杜鲁门主义”,这是美

49、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华约1955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而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朝鲜战争19501953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打着

50、联合国的旗号派兵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国人民自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谈判,朝鲜战争结束。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2、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消极影响: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威胁着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为争夺势力范围,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美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2)积极影响:也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二、了解欧洲共同体

51、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原因: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2)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经济发展作为立国的主要

52、方针;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1973年,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4、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以冷战为背景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

53、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1)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2)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一超: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欧洲欧盟成立(1993),欧元启动(1999),决定建立快速反应部队;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有军事实力,经济好转;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5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了解的方式。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

55、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1)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

56、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

57、善。三、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中央: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地方:郡国并行,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3、隋唐: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地方

58、: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往往发展成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4、宋朝:中央: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地方: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抽调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5、元朝:中央: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

59、度重大变革)。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朝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

60、问的內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