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67578204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试以陆机、谢灵运为例摘要:士族意识是指士族文人围绕着显赫家世,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祖宗功勋的热情歌颂、及其对自己高贵的出身所表示出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士族意识主要通过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在诗歌中表现士族意识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士族意识发源于屈原、曹植诗歌中的贵族意识,东汉末年蔡邕的祖德颂等文开启了用诗赋表现士族意识的先河。陆机诗歌第一次深刻地表现了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士族意识的各个方面。其在士族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开启了谢灵运等诗人诗歌中的门第观念。关健词:士族意识 陆机 门第观念 谢灵

2、运所谓士族即中古时代的门阀大族。史学界的研究表明,士族的前身是东汉末的大姓名士,士与宗族的一体化萌生了士族。钱穆先生指出:“门第在东汉时已渐形成。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积久遂成门第”。士族势力在两晋时进入兴盛阶段。东晋时更与皇权结合形成了门阀政治。直至初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才逐渐衰亡。中古士族在政治上与政权关系密切。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庄园,在文化上引导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在文学上引领时代审美时尚。林继中教授认为:在士族确立的主要依据官爵、婚姻、文化教养三要素中,文化教养是士族形成的内部条件,可见其在构建士族文化的过程中尤为直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文人,均出自士族家族,而“二陆

3、”、“二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士族的形成以其是否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为条件,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哪怕你政治、经济上再有实力,但在文化上粗鄙不堪,也是不能成为士族的。魏晋南北朝之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在这个问题上,士大夫掌握着很大的决定权。平民出身的人,即使立了大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不得士大夫允准。仍不能算是士人,连皇帝的意见有时也难于决定。最有名的是南朝宋路琼之的例子。南史王弘附王僧达传载:“黄门侍郎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僧达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孝武帝刘骏)曰:我尚在而人陵之,

4、我死后乞食矣。帝曰:琼之年少,无事诣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连宋孝武帝都觉得“岂可以此加罪乎。”说明寒门要进入士大夫行列何其艰难。但即便是士族,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是难以维持自己的门第的。东晋四大家族,到刘宋时只剩下两姓,即是明证。王谢家族都十分重视自己子弟的教育。王僧虔诫子书云: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超越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则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身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南齐书王僧虔传)。把宦海沉浮与读书联系起来,足见王家把教育之弟

5、看得多么重要。琅邪王氏如此,陈郡谢氏家族也不例外。谢安与诸子咏雪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言语篇)。 “兄子胡儿”,即谢安兄谢据子谢朗。“兄女”即谢道蕴。谢道蕴因这句诗而闻名。“咏絮才”从此成名女子有诗才的代称。又据南史谢混传:谢混“风格高峻,少所接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晦、曜、弘微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其家族的文学气氛似乎比王家更浓。从一定程度可以说,中古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的时代。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文学

6、艺术自然会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由此,士族文人自然成了这个文学舞台的主角。从诗歌的角度看,士族意识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现象之一。士族意识发源于屈原、曹植诗歌中的贵族意识,东汉蔡邕的祖德颂等文开启了用诗赋表现士族意识的先河。魏晋之际,诗歌中士族意识最为浓厚的诗人是陆机。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曾在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一文中就陆机诗歌中的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士族意识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认为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同时,他也认为陆机诗歌开启了六朝时期谢灵运等士族诗人的门第观念。但该文的重点在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因而对士族意识的萌芽和谢灵运诗人中的门第观

7、念阐述不详,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同时也兼顾陆机。力图对六朝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作一个完整的阐述。一、士族意识的萌芽士族意识在文学上的表现,首先是诗人对自己的贵族出身拥有无比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陆机之前,最早流露出贵族意识的诗人,首推战国时期的屈原,其次是曹植。如果说屈原是一位士族诗人,这不符合史实。因为士族形成于中古时代已成为史学界的定论,但不可否定的是,屈原太像中古时代的士族了。就出身官爵来看,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自己贵族血统的自豪。或许作为自叙身世的篇章,难免有溢美之嫌,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8、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的记载则是不庸置疑的。其实,说屈原是帝高阳的后代,在史籍里也可是以找到凭据的。如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如此,屈原在离骚里对自己身世的叙述不假;而就文化教养而言,屈原在楚辞中使用的无数诸如江离、辟芷、秋兰之类的植物,就足以应证他的“博闻强志”之功。而其“娴于辞令,应对诸侯”的才华也是与其“又重之以修能” 的努力密切相关的。建安年间,曹植“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其名都篇描摹他早年的享乐生活。诗云:“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美女篇又云:“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再其与

9、杨德祖书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者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等诗赋都流露出贵公子的傲慢口气。但屈原与楚王同宗,曹植乃魏王曹操之子,他们与王室血脉相连,这与中古士族和封建帝王之关系不同。况且,屈原诗歌意在展现他的美政理想、怀才不遇及爱国情操,曹植诗歌也重在抒发其欲建功立业的英雄抱负。他们诗歌中虽有贵族意识,但并不强烈。在中古时代第一个用诗赋表现士族意识的是东汉末年的蔡邕。蔡邕有祖德颂等文,颂扬父祖之德,文题一目了然,是一曲家族美德的颂歌。如果说在屈原,曹植诗歌中,对自己贵族出身所怀有的自豪感、优越感,还仅仅是诗人为抒发理想的不自觉流露,

10、那么,到了蔡邕笔下,这样专门地歌颂父祖美德。很显然,这已经是自觉地表现家族的荣耀了。所以说是蔡邕开启了用诗赋表现士族意识的先河。从屈原到曹植,贵族意识在缓慢地流动着,在蔡邕那里士族意识点起了一束火花,而陆机终于使它空前地燃烧起来了。二、陆机:士族意识的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轨迹上,“太康”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在这个转折点上,领袖当时文坛,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承先启后的人物首推陆机。后人对陆机的评价可以以初盛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六朝到初唐,陆机受到了崇高的礼遇。葛洪云:“其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乎。”钟嵘称许为“太康之英”。(诗品序)沈约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宋书谢灵运传

11、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虽对陆机有些批评,但大体上是相当肯定的。萧统的文选收录陆机作品达一百十一首之多,为所录全部作者之冠,足见其文坛地位之高。盛唐以下,虽也有对陆机评价较高的,但总体情况就就每况愈下了。黄子云野鸿诗的云:“陆机诗是晋诗中之下乘。”严羽沧浪诗话云:“独在诸公之下。”清人沈德潜说:“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必怨,乃词旨敷浅,但工余泽,复何贵乎?”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他的诗歌一味模拟前人,敷衍成篇,繁缛华丽,对后世诗风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孙明君教授认为仅从作品形式美和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评价陆机的成就是有失公正的。他认为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

12、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尽管说陆机诗歌包含着一定士族意识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陆机是第一个自觉地在诗歌中大量地表现家族意识的诗人。而作为长期飘泊他乡的诗人。其在思乡这一古老的诗歌主题中,却并没有流露出习以为常的男女情感。有的依然是围绕着家族意识所引发出来的对故园的眷恋。因此陆机诗歌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士族文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自负、冲突、忧思、孤独。正因为陆机诗歌深刻地表现了士族意识的各个方面,所以他才成为士族意识成熟的一个标志。家族情结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首先表现为家族情结。晋书陆机传云:“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

13、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其上篇有云:“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濡须之寇,临川摧锐,故魏人请好,汉氏气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其下篇又云:“感陆父之规,而除刑法之烦;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以长蛇,其势也,天子总群议以咨之大司马陆公,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荆楚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陆公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贤人之谋,岂欺我哉!”与其与弟清河云诗、思亲赋、述先赋、祖德赋、吴大司马陆公诔等作品无不追忆家族昔日的赫赫功勋与荣耀辉煌;

14、为父祖歌功颂德,并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在陆机看来,其父陆抗是道德上的完人。其吴大司马陆公诔云:“我公承轨,高风素迈。”述行赋云:“故生也荣,虽万物咸被其仁;其亡也哀,虽天网犹失其纲。”显然,他过分夸大了自己父亲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为孝子,夸大乃父的功绩可以理解,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对于比较客观的评价他也不能接受。据晋书吾彦传云:“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陆机兄弟)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据三四志吴书陆逊传裴注引机云别传云:“初,抗之

15、克步阐也。诛及婴孩。识道尤之曰;后世必受其殃。”陆机杀害婴孩的行为是无法抹杀的。显然,吾彦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即使这样也依然激怒了陆机。而陆机气量的狭小在当时已经让南人深感失望了。吴趋行是陆机贵族意识的集中体现。诗云:“楚妃且勿叹,刘娥且莫讴。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属城咸有士,吴邑最为多。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功没山河。礼让何济济,流化自滂沱。淑美难穷纪,商榷为此歌。“陆机首先描摹了吴国的风物和历史,继而热情歌颂了吴地的门阀士族。世说新语赏誉门云:“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刘孝标引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陆氏家族一度声势显赫,其祖父陆逊

16、为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任东吴大司马,从父陆凯为左丞相,从父陆喜曾任东吴吏部待郎。陆氏家族又通过婚姻与孙吴集团结成坚固的政治联盟。陆逊之妻为孙策之女,陆景(陆机兄)之妻为孙皓的胞妹。据世说新语规箴记载:“孙皓问丞相陆凯: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注引,吴录曰:“时后主暴虐,凯正直强谏,以其宗族之盛,不敢加诛也。”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陆氏家族的的兴盛程度。在陆机眼里,包括陆氏在内的高门士族无不具备文德武功,礼让济济,流化谤沱。在陆机之前类似的士族颂歌实属罕有。在中国诗史上,陆机不仅是

17、表现家族士族意识的诗赋数量最多的诗人,而且也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最为强烈的诗人。陆机不仅关心家族,也关心吴国和晋室,当然,他是为了家族利益而关心国家安危。乡曲之思语林曰:“陆士衡在洛,夏月忽思竹筱之饮。语刘实云:吾乡曲之思转深,今来东归,恐无复相见理。”乡曲之思是陆机诗歌中士族意识的另一个特征。古语云:“狐死必首丘”。动物之情犹此,人何以堪。思乡是古今游子的共同情感。游子之思大都与思妇有关,然而,陆机的乡曲之思却全然不及男女之情。从东汉开始,士族地主就大力营造庄园,后汉书樊宏传描写樊氏庄园说:“乃开广田土三百顷余,其所起庐舍,皆有重楼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到了建安时代,“豪人之

18、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陆机家族庄园的详情,现虽不得而知,但借助相关文献也可作出大体推测。陆机七征中有对华丽庄园的描写:“丰居华殿,奇构磊落,万宇云覆,千楹林错。耸浮柱而虬立,施飞檐以龙翔,回房旋室,缀珠袭玉,图画神仙,延祐承福,悬闼高达,长廊回属。”应该就是以陆家庄园为蓝本描绘的,陆机临死之前曾哀叹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可见陆氏华亭庄园的规模与豪奢之盛是不言而喻的,晋咸宁六年(280),陆机20岁时,吴王孙皓向晋投降,平吴之役,使南国大族遭受重创。陆机的赠弟士龙,陆云的与杨彦明书等作品都再现了他们兄弟心中的震撼和悲伤。陆机与弟清河云诗其九云:

19、“昔我斯逝,族有余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拊膺涕泣,血泪彷徨。”诗人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庄园残破的遗憾。陆云的答兄平原则将吴灭亡前后的家庭遭遇和庄园变迁进行了对照。吴亡前,陆氏家族拥有华堂广宅,高门修庭。吴亡后,将弘祖业,实崇奕世便成为陆机兄弟一生追求的目标。太康四年(283),晋武帝采纳华谭建议,下诏启用东吴旧臣,面对西晋政权的友好政策,陆机选择了隐居和观望。他“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一直到大康末,方与弟云俱入洛。可是,从离开家乡土地的那刻起,也就开始了漫长的乡曲之思。其赴洛道中作其二云:“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涉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

20、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附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初次离开故土的陆机,有时只能抱着影子睡觉,有时虽如此仍无法入睡。怅惘的心境在对故国的依恋和未来的忧虑中融入了诗人深沉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叶矫然龙性堂诗话云:“士衡独步江东,入洛、承明等作怨思苦语,声泪并落。”即使是对陆机诗歌持否定态度的现代学人,对这两首诗也会赞不绝口的。离开故乡后的陆机,在北方广漠的原野上奔驰,就如陆机在从军行中所描写的远征人一样。“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他曾经担任大傅杨骏的祭酒;在吴王司马晏幕下任郎中令;寻迁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后因其参与诛杀贾谧的功绩,被赐爵关中侯;在赵王伦阴谋篡位失败之后

21、,作为赵王伦中书郎的陆机被收付廷尉。多亏成都王司马颖和吴王司马晏救助才幸名一死。在他眼里,(司马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然而河桥之役,陆机所率之军大败,因受小人陷害,遂遇难于军中。进入北方的陆机,如同走在钢丝上,谁会料到,河桥之地竟是他的葬身之所。陆机题诗云:“石龟尚怀海,我宁忘故乡”,无论得意之时,抑或死亡之际,陆机都没有忘记故乡,其怀士赋序云,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惑?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其赠从兄车骑诗云:“感彼归途艰,使我怨慕深。安得忘归草,言树背与襟。斯言岂虚作,思鸟有悲音。”透过陆机

22、诗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内心的焦虑,陆机自己也敏锐地嗅到将要面临的危险。君子行云:“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近情若自信,君子防未然。”在豪士赋中他告诫齐王司马冏说:“身危由于势过,而不知去势以求安,祸积起于宠盛,而不知辞宠以招福。”但是陆机并没有激流勇退。因此唐太宗不无遗憾地说:“观机,云之行己也,智不逮言矣。睹其文章之诫,何知易而行难?”陆机不愿意采取张翰式的退隐,也不愿意尝试顾荣式的沉醉,他依然选择了勇往直前。因为只有留下来,只有继续奋斗,才会光宗耀祖。既然不愿回去,却又要反复抒写对家乡的思念。思乡是陆机在孤苦的功业路上的精神寄托,故乡是陆机心灵中惟一的避难所,也是

23、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下去的精神动力。陆机诗歌中的乡曲之思,既有对庄园衰败的遗恨,也有身处异乡时对家园的眷恋。更为重要的是,故乡已经成为陆机心灵的避难所。这便是陆机士族意识在思乡情结中的表现。功名意识陆机是一个功名意识极其强烈的诗人。其猛虎行云:“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其长歌行云:“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在局外人看来,入洛之后的陆机,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政治漩涡,身不由已地挣扎在其中,直至被害。但作为当事人的陆机并不是这样的感觉,至少不全是这样的感觉。其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云:“在昔蒙嘉运,矫迹入崇贤。假翼鸣凤条,濯足升龙渊。玄冕无丑士,冶服使我妍。轻剑拂磐厉,长缨丽且鲜

24、。”河桥之战前夕,在和司马颖的对话中,他自比管仲,乐毅,对自己才能非常自负。遥想士衡当年,“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此时,士衡将军的心态中,虽有忧惧成分,但主要的还是一种自豪和满足吧。陆机强烈的功名意识来自何方?由于晋书陆机中说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所以后世许多学者递相沿袭,皆认为陆机的功名意识与他崇奉儒学思想有关。表面看来,陆机服膺儒术、崇尚名教,勇于进取,是以儒学为其思想根基。而孙明君教授独抒己见:“认为陆机诗歌所缺乏的正是儒家文化中的德行意识和天下意识。”儒术不等于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一种外儒内法的政治权术,它不

25、同于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领域的学说。陆机的五等论及其长安有狭邪行表明他并非一个纯粹的儒士。一个真正的儒术应该是以“修己安人”为人生目标的人,应该是讲求德行志节的人。原始儒家非常重视人格的修养和完善,主张士人应该具备气节,而陆机所缺乏的正是儒家所要求的节操意识。其谢平原内史表:“臣本吴人,出自敌国遭国颠沛,无节可纪。”这里的“无节可纪”并非是在自谦,而是在陈述事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吴国为割据一方的诸候势力,在晋国所进行的统一大业中败亡了。那么作为吴地的将军,在吴亡后出仕晋朝,不仅不能称作失节,而且应该说是具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其行为可嘉,但在当时,这并非共识。北方士族将吴人视为“亡国之余”,所以陆机

26、才有“遭国颠沛,无节可纪”的尴尬。但陆机“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的举止,与儒家所要求的士节相去甚远。“降节事谧”成了陆机士节有亏的证据之一。总之,“入洛”之后的陆机不断地依附于一个又一个权门。虽然许多时候并非陆机自愿的选择,但陆机的士节起码是无法让人赞扬的。以天下为己任是原始儒家的核心精神。陆机诗歌虽再现了他不断的进取与追求,但他的诗歌中缺乏原始儒学所要求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陆机有短歌行模拟曹操诗歌。对比曹操和陆机的同题之作,就可看出两人之间的差别。陆诗云:“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露,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苹以春辉,兰以秋芳我酒既旨,我肴既藏,短歌有咏,长夜无荒。”仅

27、是对曹操诗前半部分的模拟。而诗境也因此而大相径庭。同样是觥筹交错,轻歌曼舞的盛大宴会,同样感叹人生苦短,同样认为要及时行乐,因为有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才使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曹操,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怀更显慷慨激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精神世界之写照。曹操诗歌之所以撼动人心,不仅在于它生命如露般的忧思。更在于那天下归心的抱负。沈德潜曾评价陆机诗曰:“词亦清和,而雄气逸响,杳不可寻。”陆机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功名,这在他的遨游出西城、月重轮行等诗歌中表露得很明显。在陆机的笔下,天道悠悠,生命短促,他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保家族之誉,留不朽声名。可以说陆机是为了个人声名,为

28、了家族振兴而努力进取,在这里看不见丝毫的天下意识。孔子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对陆机而言,即使“达”他也不会“兼济天下”的。在儒家士人的眼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激励他们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而陆机的功名意识却并非发端于关注民生疾苦的天下意识。他的功名意识导源于士族意识,门第观念,由此,功名意识也成为陆机诗歌中士族意识的又一个特征。三、谢灵运的门第观念无论从家族的功勋,还是从家族的显赫程度比较,谢灵运的家世背景一点都不逊于陆机。陆机的祖父陆逊曾在吴蜀争夺荆州要地的战役中献上奇计,接着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来犯的蜀军,可谓功勋卓著,但谢灵运祖父谢玄也曾在淝水一战中与谢石、谢琰一道

29、击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是也为不朽功勋。而谢氏一门世袭为公者,不下十人。谢灵运天资聪颖,谢玄颇以此自豪,常说:“我乃生奂,奂哪得生灵运!”谢奂生而不慧故谢玄有此言。谢灵运出生不久,就被信奉道教的父祖送到钱塘杜明的道馆里。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岁时,父亲去世,谢灵运承袭祖宗封爵康乐公。不久又援例为员外散骑侍郎。他本以为由此升迁,可以位至公卿。然而,此时桓玄篡位引起的政局动荡。使谢灵运失去了上任机会。直至义熙无年(406),灵运方得以以瑯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身份步入仕途。谢灵运三十六岁时,刘裕代晋称帝。入宋之后,谢灵运得到的第一个待遇就是降爵为侯。宋武帝刘裕下诏

30、:晋氏封爵,爱人怀树,犹或勿翦,虽在异代。义无泯绝,降杀之仪,一依前典。可降始兴公封始兴县公康乐公可即封县侯,各五百户:以奉晋故大傅谢安,车骑将军谢玄之祀。宋书武帝纪。江山易主,时势推移,比起一般的士族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比较好的,但这在谢灵运看来,“降爵”不仅是对家族政治、经济利益的损害,而更严重的是这是对谢氏高贵门第的中伤。因此,这一切在谢灵运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谢氏家族淝水之战的辉煌业绩,赫奕鼎盛的家世,使谢灵运内心深处充满了自豪。他曾经专门写过两首述祖德诗。其一云: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兼抱济物生,而不缨垢尘。段生藩魏国,展季救鲁民。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临组乍不緤,对珪宁肯分。惠物

31、辞所赏,励志故绝人。苕苕历千载,遥遥播青尘,青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委讲辍道论,改服康世屯,屯难既云康,尊主隆斯民。其二云: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崩腾永嘉末,逼迫太元史。河外无反正,江介有戚圮。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秦赵欣来苏,燕魏迟文轨。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随山疏睿潭,傍严艺枌梓,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第一首连连列事段干木、弦高、鲁仲连等历史人物退敌存国拯民的故事,表现其危难时拯时济物,而又视富贵如浮云的品质,然后骄傲宣称乃祖谢玄继此遗风,放弃谈玄,平定苻坚南侵之难,使百姓得以安定地生活。第二首直叙历史,歌颂当东晋国土日小,民心未稳之

32、际,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败亡之际。然而自谢安去世以后,皇室不复有远图之计,谢玄于是识时归隐,纵意于山水之中,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实非诗人初衷。谢灵运并非一个生来就无意世事,没有雄心大志的诗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深为先祖的赫赫功业而自豪,也想似其祖父建功立业。然而刘裕代晋,降爵为侯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但生性就为有远大抱负而自负的他,怎么会轻易妥协而放弃抗争。于是,谢灵运开始以文人的拙劣手腕,运转着政治这把双刃剑,一厢情愿地要为重振门第而大展宏图了。谢灵运有强烈的功名愿望,想凭借自己高门大族的优势,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然而却生不逢时。晋宋之际,士族政治地位的丧失是一个不

33、可逆转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谢灵运尽管抱负很大,但要实现自己的心愿却困难重重,何况谢灵运运转政治的手段实在太不高明。以下这事例似乎成了谢灵运政治悲剧命运的最好注脚:义熙十四年(419),谢灵运奉命到彭城慰劳征战凯旋的太尉刘裕,作撰征赋,明明应该为刘裕唱一曲颂歌的,可是在飘逸挥洒的正文中,只有少数段落提到刘裕。大部分文字却是追忆东晋的历史,“业服道而德徽,风行世而化扬,并有既防萌于未著,虽念德其何益”的寓意。谢灵运的这种思古之幽情与刘裕想通过北伐建功,迫使晋帝禅位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谢灵运的所为只是因他不想谄媚权臣。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作为高贵的世家子弟的谢灵运打心底里瞧不起粗鄙无文的

34、刘裕。而对同样出身寒微的刘毅,因他有文采,谢灵运竟追随他达七年之久。自永初元年(420),谢灵运降爵为侯至元嘉十年(433),因谋反罪被杀。他为了重振门第,究竟作了哪几次努力呢?入宋之后,谢灵运投靠了刘裕次子刘义真。对于谢灵运的这次政治选择,虽不说其是否明智,但这的确是文人意气用事的结果。宋书武三王传云:“庐陵王刘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正因为这一点,谢灵运才与颜延之、释慧琳一道成了义真府上的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饮洒赋诗,而刘义真也似乎给了谢灵运重振门第的希望。一次,刘义真曾在酒酣耳热之际说自己一旦得意,就让谢灵运做宰相。为此刘义真得罪了朝庭重臣徐羡之。永初三年五月,刘裕死,太子刘义

35、符即位为少帝,朝政大权为徐羡之、傅亮把持。徐羡之为排除异已,先将刘义真放任外职后,又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将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这样,谢灵运重振门第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将赴永嘉上任前,作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李牧愧长袖,隙克惭践步。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将穷山海纪,永绝赏心悟。”厚重的失落感流溢全篇。谢灵运想到战国的李牧和春秋时的隙克,他们虽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生逢圣明之世,而得以任用;而自己一个名门才子,却无法展其抱负,这是何等的悲哀!更让谢灵运痛苦的是与义真的分别,因为自己与这位政治靠山的分别很可能是“永绝赏心悟”了。谢灵运离开京城后,先

36、回会稽始宁老宅,和家人亲友团聚,在离开始宁时,写作了著名的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始宁,是谢家老宅,因此对谢灵运来说,始宁老宅既是祖上功业的象征,又是先人明达的标志。然而自己又如何呢?童年时,自己就是一个怀有志节,不肯苟合于人的人。然而由于持志不坚,在仕途上二十余年,既不能似祖上那样树勋立业,虽怀济世之志。却不能施展,又不能如先人明达,解驾东归。但因为重振门第的呼声依然在召唤着他。谢灵运就是怀着这种进退两难的心境,在永嘉的山山水水间度过三年失意的生活。元嘉三年,(426)坐稳了皇帝宝座的宋文帝刘义隆,对“挟震主之

37、威,据上流之重”的徐羡之,传亮,谢晦等三人,果断地予以铲除,夺回了实权。时世的瞬息万变,给谢灵运带来了新的希望。宋文帝召他进京任秘书监,不久又授官侍中。但宋文帝对谢灵运的恩宠仅限于让他做自己的文学侍臣。对此,谢灵运非常气愤。于是,他“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得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宋文帝无奈,只得暗示他辞官养病。元嘉五年,谢灵运陈疾东归又回到了会稽始宁老宅。这样,谢灵运欲重振门第的努力又失败了。表面看来,谢灵运的这次陈疾东归。全是宋文帝不能知人善任所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谢灵运放诞任性的性格所招致的必然结果呢?宋文帝召他入京,问他:

38、“自南来,何所制作?”他回答说:“过庐陵主墓下一篇。”该诗对庐陵王刘义真抒发知遇之恩和伤怀之情。如果谢灵运稍为有点政治头脑,那么在投靠新的政治靠山这个关健时刻,他就不该在义真兄宋文帝面前为旧主大唱赞歌。结果他自然不会得到宋文帝的真正信任。谢灵运第二次回到家乡始宁,仍然不以政事为务,每日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宋书谢灵运传论),结果因辖地之争得罪了会稽大守孟凯,孟凯以此向文帝诬告其有谋反之罪。幸好宋文帝明白他是被冤枉的,没有治他的罪。但谢灵运也因此被外放临川内史,不能再回到始宁老宅了。元嘉九年(432)即谢灵运到临川任上的第二年,他又因在郡游放

39、被有司所纠,司徒刘义康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收捕灵运。谢灵运或许是觉得重振门第的希望将要彻底落空了。后无退路之际,他扣留郑望生,兴兵叛逆。并写下反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诗中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但这样的反叛只能是以卵击石。谢灵运被擒后、文帝爱其才将他流放广州。但“宁为玉碎”的谢灵运终未能免死。元嘉十年,有人告发谢灵运在广州参与谋反,诏于广州行弃市刑。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为谢康乐集题辞有云:宋公受命,客儿(指谢灵运)称臣。夫谢氏在晋、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何如下伾徒步(指刘裕)乃作天子,客儿比肩等夷,低头执版,形迹外就,中情实乖。以衣冠世族,公候才子,欲倔强新朝

40、,送龄丘壑、势诚难之。张溥一针见血指出谢灵运的悲剧不但是个性的悲剧,更是“世族的悲剧”。由于世族高门自身的腐败与“嗤笑徇务”使自己日见无能,终于让出身寒门的刘裕掌握了政权。自此,“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处于转折点上的客儿“以衣冠世族,公侯才子,欲倔强新朝”,非悲剧而何?在谢灵运的诗歌中,直接谈到门第的似乎不多,但自刘宋代晋以后,谢灵运的后半生都在为重振门第而努力着。世家大族的势力自东晋以来,每况愈下。但即使如此,在东晋一朝,从没有哪一个皇帝通过圣旨的方式来打击世家大族的门第。难道东晋的皇帝不想恢复皇室的权威吗?这至少说明东晋帝

41、王还不敢公然和世家大族翻脸,而这件事终于让出身寒门的刘裕做了。对此,世家大族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就像谢灵运,他能挽狂澜于既倒吗?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种现实。谢灵运的述祖德诗、山居赋虽然同样是歌颂父祖的赫赫功业。但因为事异时移,在谢灵运笔下已有着不同于陆机诗歌述先赋、祖德赋的另一种意义。尽管谢灵运和陆机的结局是相同的。但在陆机生活的时代,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有志之士是有可能重振家族昔日的辉煌的。但在谢灵运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世家大族的整体衰落已是不可挽回的历史必然趋势。就谢灵运而言,他为重振门第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为衰落的世家大族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挽歌而已。也就是从这个角度,也只有从这个角度

42、,我们才可能去挖掘到谢灵运这些诗篇中所蕴含的门第观念。注释: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1994,第184页。清沈德潜,古诗源O: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56页。宋李昉,等,太平御览O,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827页。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O,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646页。、程怡,汉魏六朝诗文赋M,广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92页。、唐房玄龄等,晋书,陆机传O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973页。孙明君,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2005。(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

43、大学出版社,1989,第349页。参考文献1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一北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3詹福瑞、李金善,士族的挽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Z,北京:中华书局,2005。6吴代芳,世说新探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7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8 唐房玄龄等,晋书;O。长沙:岳麓书社,1988。9孙明君,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2005,(6)。10袁济喜,列子与六朝文土的演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