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安全评价报告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67495949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6.8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库安全评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水库安全评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水库安全评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水库安全评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安全评价报告(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I目目 录录1 综述.11.1 工程概况.11.2 已成工程现状.11.3 大坝安全评价的依据.31.4 安全评价工作概况.31.5 枢纽工程特性表.42 现场安全检查.62.1 现场检查内容.62.2 现场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2.3 现场检查结论.73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123.1 工程地质概述.123.2 大坝填筑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143.3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63.4 天然建材.163.5 结论及建议.174 工程质量评价.184.1 坝基工程质量评价 .184.2 坝体工程质量评价 .184.3 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 .184.4 放水设施工程质量评价 .184.5

2、 工程质量综合评价 .195 大坝运行管理评价.205.1 大坝运行管理情况概述.205.2 大坝运行维护情况.205.3 大坝安全监测.205.4 大坝运行情况综合评价.206 防洪标准复核.226.1 概述.226.2 设计洪水.246.3 调洪演算.28 II6.4 水库抗洪能力复核.297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387.1 渗流观测资料分析.387.2 渗流计算分析.387.3 放水设施渗流安全评价.407.4 渗流安全综合评价.408 结构安全评价.428.1 大坝.428.2 放水设施 .478.3 溢洪道.488.4 结构安全综合评价结论 .509 抗震安全复核.5110 金属结构安

3、全评价.5211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5312 除险加固必要性及除险加固措施建议.55附图: 1、枢纽现状平面图:XX安评012、大坝现状纵剖面图:XX安评023、大坝现状最大横剖面图:XX安评034、水库枢纽地质平面图:XX安评045、XX 水库地质纵剖面图:XX安评056、XX 水库地质横剖面图:XX安评067、XX 水库溢洪道图:XX安评078、XX 水库放水建筑结构图:XX安评089、XX 水库库容曲线图:XX安评09 11 综述1.1 工程概况1.1.1 简况XX 水库位于长江水系綦江河支流,该水库坝址位于綦江区石壕镇响水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养殖、防洪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2)型水

4、利工程。水库大坝距綦江区约 100.0km,防汛抢险公路为混凝土路面,通至坝顶,路况较好。水库控制流域面积 1.88km2。大坝为均质土坝,大坝最大坝高 19.60m,本次水文计算后,总库容 33.00 万 m3,正常库容 27.10 万 m3,设计灌面 2500 亩。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的规定,该水库为等小(2)型水利工程,其主要建筑物工程等级为 5 级,次要建筑物等级为 5 级,临时性水工建筑物为 5 级。该水库大坝设计洪水重现期为 20 年,相应洪峰流量为 39.40m3/s,设计下泄流量25.60m3/s;校核洪水重现期为 200 年,相应洪峰流量为

5、53.60m3/s ,校核下泄流量39.80m3/s。现状坝顶设计工况下洪水位为 1119.689m,相应下泄流量 25.60 m3/s,相应库容 31.73 万 m3,设计工况下仅能满足 20 年一遇洪水;校核工况下洪水位为1120.137m,相应下泄流量 35.60m3/s,相应库容 33.00 万 m3;校核工况仅能满足 100 年一遇洪水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及放水设施等部分组成。1.1.2 工程建设及病险整治情况XX 水库于 1973 年 01 月动工兴建,1978 年 08 月竣工。工程的建设是由綦江区石壕区苏家公社水利员赵福栋设计,原苏家公社负责施工,由原苏家公社副主任王永昌担任

6、指挥长,由原万隆大队副支书木绍奎担任副指挥长,原苏家公社水利员赵福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投资 10.0 万元,投工 12.5 万工日。1.2 已成工程现状1.2.1 大坝XX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轴线长 62.50m,最大坝高 19.60m,坝顶宽 2.80m,最大坝底宽 72.78m,坝顶高程 1120.0m。大坝上游未护坡;高程 1120.00m 至高程1101.00m 从上至下坡率分别为 1:1.90、1:2.25、1:2.70。大坝下游高程 1120.00m 2至高程 1114.50m 为草皮护坡,坡率为 1:1.20;高程 1114.50m 以下干砌条石排水棱体,坡率为 1:1.35

7、。1.2.21.2.2 溢洪道溢洪道XX 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堰型为旁侧正堰式,堰顶高程为 1118.00m,堰顶净宽为 8.00m。溢洪道底板为 20cm 厚的 C20 砼、侧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无消力池,溢洪道下游损毁严重,且无排洪渠,泄水冲刷坝脚和农田,影响大坝安全。整个溢洪道全长 56.0 m,由进口段、控制段、泄槽段、出口段及堰顶人行桥组成,人行交通桥设在进口段堰顶。进口段(桩号 0+000m0+003m):轴线长 3.0m,宽 9.50m。进口段边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底板为 0.30m 厚浆砌块石,中间为一宽 0.50m 的浆砌条石桥墩,边墙高 0.90m,墙顶高程

8、1118.90m,侧墙宽 0.50m,底板厚 0.3m。控制段(桩号 0+003m0+012m):轴线长 9.0m,宽 8.6m,净宽 8.0m。边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底板为 0.30m 厚浆砌块石,边墙高 2.50m,靠大坝侧墙宽 0.6m,外侧为岩石边坡。泄槽段(桩号 0+012m0+039m):轴线长 27.0m,其中 0+0120+026 段宽度由8.6m 渐变为 7.10m,0+0260+039 段宽度为 7.10m。边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底板为 0.30m 厚浆砌块石,边墙高 2.50m,靠大坝侧墙宽 0.6m,外侧为岩石边坡。出口段(桩号 0+039m0+056m):轴线

9、长 17.0m,宽 7.10m,净宽 6.50m。边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底板为 0.30m 厚浆砌块石,边墙高 2.50m,靠大坝侧墙宽0.6m,外侧为岩石边坡。人行交通桥:布置在进口段上,全长 9.0m,宽 1.2m,共 2 跨,中间为宽1.200.50 的浆砌条石桥墩,每跨净空为 4.00m,桥面高程 1119.00m,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1.2.31.2.3 放水设施放水设施XX 水库放水设施型式为浆砌条石涵管,位于大坝右侧,进口底板高程1101.60m,装有 150mm 闸阀 2 个,最大放水流量 0.40m3/s。放水涵管采用浆砌条石砌成,施工质量较差,条石与条石之间灰浆脱落,整

10、个涵 3管渗漏特别严重。闸阀锈损老化,启闭困难,止水不严,漏水严重,水库无法正常蓄水,严重影响效益发挥。1.3 大坝安全评价的依据1.3.11.3.1 文件与资料文件与资料本次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是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 (SL258-2000) ,并结合该水库的实际情况进行的。XX 水库始建于 1973 年,水库无任何勘测设计文件资料。本次安全评价主要依据的文件资料有:1、綦江区 XX 水库三查三定资料(1984 年) ;2、本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实测地形;3、本次安全鉴定现场巡视检查、调查资料。1.3.21.3.2 规程规范规程规范(1)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11、-2000;(2) 防洪标准GB50201-94;(3)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4)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5)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6)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 ;(7) 溢洪道设计规范 (SL253-2000) ;(8) 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9)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 (SL189-96) ;1.4 安全评价工作概况由于 XX 水库存在着病险,为彻底查清水库大坝的安全状况,做好除险加固前期准备工作,2012 年 01 月,受重庆市綦江区水务局委托,重庆市水利电力建

12、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了该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院成立了项目组,在綦江区水务局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踏勘了现场,查阅了有关资料,并与参加该工程施工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在了解了 XX 水库的 4相关信息资料后,现场对枢纽各建筑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查。随后对大坝、溢洪道及放水设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广泛深入地讨论。并按照水利部颁发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于 2012 年 02 月完成了重庆市綦江区 XX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1.5 枢纽工程特性表 5枢纽工程特性表表 1-1 序号名 称单位数量备 注一河流特征1枢纽控制集雨面积km21.882集雨

13、区干流全长km1.683河道比降150二特征水位及库容1设计洪水位(P=5%)m1119.639水文计算后2校核洪水位(P=0.5%)m1120.316水文计算后3现状允许设计洪水位(P=5%)m1119.639水文计算后4现状允许校核洪水位(P=1.0%)m1120.137水文计算后5正常蓄水位m1118.006死水位m1101.607总库容万 m333.008正常库容万 m327.109死库容万 m30.5410设计灌面亩250011有效灌面亩1536三大坝主坝1坝型均质土坝2坝顶宽m2.803最大坝高m19.604坝顶长度m62.505坝顶高程m1120.00四溢洪道1型式旁侧正堰式2堰

14、顶高程m1118.003堰口净宽m8.00五放水设施1放水型式闸阀取水2型号1502 台3最大放水流量m3/s0.40六观测设备无 62 现场安全检查2.1 现场检查内容现场检查按照水库大坝鉴定办法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 (SL258-2000)的要求,结合水库大坝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严从细的原则,对水库工程各建筑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核。我院于 2011 年 11 月成立了项目组并开展工作,项目组技术人员主要采取听(听取相关技术人员全面介绍) 、看(巡视枢纽工程各部位运行情况) 、查(查看工程设计、施工、竣工资料和相关图纸、运行管理档案资料)、测(对枢纽工程各部位体形尺寸进行实

15、测) 、问(访问参与工程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有关同志)等方法,对枢纽各建筑物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广泛深入地讨论。2.2 现场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2.1 大坝大坝现场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坝顶路面质量差,泥泞不堪,防浪墙损毁严重;(2)上、下游坝坡未护坡,坝面杂草丛生;(3)大坝下游发现有局部散侵。2.2.2 溢洪道现场检查发现,溢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溢洪道底板为浆砌块石、侧墙为浆砌条石+砂浆勾缝处理,质量极差,边墙垮塌,破坏严重,损毁严重。(2)溢洪道下游无消力池及排洪渠。(3)溢洪道堰顶人行桥桥面高程不足,无法满足两岸交通要求。2.2.3 放水设

16、施经现场检查发现,闸阀锈损老化,启闭困难,止水不严,漏水严重,整个涵管渗漏特别严重。2.2.4 附属设施本次现场检查,枢纽工程无任何观测设施,管理房及启闭房局部损毁,漏雨严重。坝后输水渠道底板砂浆损毁严重,严重影响 XX 水库经济效益的发挥。 72.3 现场检查结论从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XX 水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坝顶路面质量差,泥泞不堪,防浪墙损毁严重;(2)上、下游坝坡未护坡,坝面杂草丛生;(3)大坝下游发现有局部散侵;(4)溢洪道底板为浆砌块石、侧墙为浆砌条石+砂浆勾缝处理,质量极差,边墙垮塌,损毁严重;(5)溢洪道下游无消力池及排洪渠;(6)溢洪道堰顶人行桥桥面高程不足,无法满足

17、两岸交通要求;(7)闸阀锈损老化,启闭困难,止水不严,漏水严重,整个涵管渗漏特别严重;(8)无任何观测设施,管理房及启闭房局部损毁,漏雨严重。综上所述,XX 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及附属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 病险,急需治理。 8坝顶现状上游坝坡现状 9下游坝坡现状溢洪道进口现状 10溢洪道下游段现状管理房现状 11放水设施现状 123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3.1 工程地质概述3.1.1 区域地质概述工程区位于盆东平行岭谷区()及盆南山地与丘陵区()的东南接合部。区域地貌类型属于中低山地貌,区内山脉大体呈南北向延伸,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工程区内出露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地层。第四系地层

18、除河流发育有少量冲洪积(Q4pal)堆积层外,两岸发育有少量崩坡积(Q4col+dl) 、残坡积(Q4edl)堆积层。工程区位于金佛山穷褶束南端,主要发育南北向构造,岩层产状较陡。坝区构造简单,为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北 1820东,倾向西北,倾角 5456,坝轴方向左岸至右岸 333,岩层倾向右岸偏下游。工作区属相对稳定的弱震环境。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990) ,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VI 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400 万) (GB18306-2001) ,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19、。3.1.23.1.2 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及评价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及评价库区处于构造剥蚀中深切割台状中低山区,出露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地层,岩性为砖红色块砂质泥岩、粉砂岩,笔石页岩层;第四系覆盖层零星分布于河床及谷坡两岸,分布范围小,厚度一般不超过 5m;库区为一单斜地层,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发育,仅见一组构造裂隙;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受岩性的控制,泥岩、粉砂岩为良好的隔水层、砂岩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无邻谷渗漏和通向库外的承压含水层,地下分水岭较厚, 周围未见泉水点出露。出露的泥岩层被浸蚀和剥蚀,加之表层为耕作土层,在坡面径

20、流洪水冲淘下,水土有流失现象,对水库将会产生一定的淤积。库岸无大规模基岩滑坡与泥石流存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零散,范围小且厚度薄,库区内主要物理地质现象是岩体风化及少量塌岸。岩土质岸坡蓄水后小范围岸坡再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会危及水库的安全运行,库岸稳定性较好。综上所述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从水库建成运行至今未发现大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为一良好的蓄水谷地。 133.1.33.1.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3.1.3.1 地形地貌坝址区沟谷呈对称“V”字型展布,附近山顶高程 1133m,坝顶高程 1120m,两岸坡坡度 3545。3.1.3.2 地层岩性坝址区分

21、布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地层,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人工堆积层、冲洪积层、残坡积层组成。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覆盖层(1)人工堆积层(Q4ml):由紫红色粘性土,砂、泥岩块、碎石,浆砌条石等混杂组成。主要分布于坝体及坝外修筑坝的弃土部位,层厚 0.519.6m。(2)残坡积层(Q4el):主要为紫红色粉质粘土夹碎石、角砾。分布于两岸小山包和斜坡地带。层厚小于 2.5m。(3)冲洪积层(Q4pl):主要为砂、砾石夹粘性土等。主要分布于沟谷河道中,层厚 0.52m。2、基岩坝址区基岩出露主要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以粉砂岩为主夹杂红色砂质泥岩。层厚大于 100m;3.1.3.

22、3 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金佛山穷褶束南端,坝址区岩层产状 2885456,区内为一单斜构造,坝址区及其附近区域无断层发育。3.1.3.4 水文地质条件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坝址区主要有风化带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孔隙水。风化带基岩裂隙水指赋存于岩层上部中的裂隙水及浅层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受地表水及履盖层孔隙水渗入补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河床砂卵石层中,主要受河水渗入补给。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环境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3.1.3.5 物理地质作用区内物理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岩体的风化、卸荷等。1、岩石的风化作用本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 14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

23、密切相关。2、岩体的卸荷作用由于岩体的卸荷和重力作用,河岸卸荷裂隙发育,形成一定的卸荷带,宽度达数米。卸荷裂隙张开宽度大者达数十厘米,裂隙中多充填泥、碎块石。测区内范围内崩塌作用不发育,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与人工洞室。3.2 大坝填筑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大坝填筑土体取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共取原状土样六组,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土样均为红褐色,无异味,不含有机质,湿度很湿,软硬程度中等。3.2.13.2.1 土的物理性质土的物理性质3.2.1.1 土自然状态的物理性质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综合成果见表 3-1。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综合成果表表 3-1试验项目含水率%湿密度g/cm3干

24、密度dg/cm3饱和度Sr%孔隙比e土粒比重Gs数据范围28.533.31.851.931.391.5091.192.40.8641.0252.802.81平均值30.91.891.4491.80.9432.813.2.1.2 土的可塑性土的可塑性综合成果见表 3-2。根据土工试验,判断大坝填筑土为粉质粘土,土的软硬状态为硬塑状。土的可塑性综合成果表表 3-2试验项目液 限%塑 限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软硬状态数据范围51.856.226.328.025.528.20.090.22平均值53.927.126.80.14硬塑3.2.23.2.2 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力学性质3.2.2.1 土的

25、渗透性土的渗透性详见表 3-3。根据土工试验,建议坝体填筑土渗透系数为室内试验平均 15值(按重庆市小二型水库指导意见要求)乘以 8 等于 1.1610-5,小于 1.010-4,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判断: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满足设计防渗要求。土的渗透性试验成果表表 3-3试验项目土的渗透性试样组数数据范围6.710-73.510-6平均值1.451010-663.2.2.2 土的剪切性由于水库已蓄水运行多年,坝体已经固结。采用饱和快剪和直剪试验。土的剪切性详见表 3-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成果表表 3-4抗剪强度直剪饱和快剪试验项目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

26、度)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度)试样组数数据范围42551215135027369321126平均值48.712.9731.310.4363.2.2.3 土的压缩性土的压缩性试验成果见表 3-5。根据土工试验,大坝填筑土属中压缩性土。土的压缩性试验成果表表 3-5压 缩 性试验项目压 缩 系 数1-2MPa-1压 缩 模 量MPa试样组数数据范围0.230.663.078.11平均值0.464.7763.2.33.2.3 土的计算参数的建议值土的计算参数的建议值大坝填筑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考虑坝体填筑料的不均匀性,综合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大坝填筑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 3-6。 16大坝

27、填筑体计算参数的建议值表 3-6直剪饱和直接快剪湿容重(kN/m3)饱和容重m(kN/m3)渗透系数Kcm/sC(kPa)(度)C(kPa)(度)18.919.61.1610-534.111.721.99.43.2.43.2.4 岩石的计算参数的建议值岩石的计算参数的建议值综合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大坝土、石料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 3-7。大坝土、石料物理力学指标表表 3-7 重度(KN/m3)天然固结快剪强度饱和固结快剪强度土类湿容重饱和容重C(kpa)(度)C(kpa)(度)坝体土18.919.634.111.721.99.4浆砌挡墙23.4245003145030堆石排水棱体1819040

28、038坝基岩体24.825.22625392316373.3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3.1 大坝填筑体质量评价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坝体土为粉质粘土;软硬状态为硬塑状态,属中压缩性土,渗透系数为 1.1610-5,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判断: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渗透系数小于 110-4cm/s,满足规范要求。3.3.2 坝体及坝基渗漏稳定问题大坝主体座落在 S1l 地层之上,坝基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夹杂红色砂质泥岩。岩体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判断大坝坝体不存在渗漏,大坝排水棱体完好。现场检查外坡坝脚散浸,坝基渗漏严重。大坝碾压质量较差,造成大坝

29、变形严重。坝基渗漏十分严重,对大坝的长期运行不利,建议对大坝、坝基进行处理,确保大坝安全。3.3.3 溢洪道及放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大坝溢洪道位于主坝左岸处,主体置于 S1l 地层之上,岩性以砂岩为主,但大坝溢洪道两侧无衬砌,底板风化严重,严重威胁大坝安全。放水设施布置于大坝右岸,处于基岩砂岩岩层中,岩体稳定,但存在渗漏。 173.4 天然建材根据地质勘察,在水库库区周边田地大量分布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厚0.5m3.0m。坝体所需土料均可在此就近开采(开采时须剥离表层 0.5m 厚的耕植土层),运距小于 400m。根据地质经验类比,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储量均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可在打通镇购买,

30、距离工程区约 36.0km;钢筋可在綦江区城购买,距离工程区约 100.0km。砂、条、块碎石料可到万隆采石场采购,距离工程区约 5.0 公里,石料均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或钙质粉砂岩互层,其中巨厚层状的钙质粉砂岩胶结良好,其工程力学性质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工程需要,且该段砂岩经过綦江区几十年工程实践检验,加之分布广泛,蓄量丰富,是理想的条石建筑材料,每日开采和运输量满足工程用料的要求,该采石场有公路相通,运输方便,现正在开采,可采用购买商品石料形式。3.5 结论及建议1、工程区位于金佛山穷褶束南端。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具有较好的区域构造稳定性。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31、为0.05g。2、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水库的河流两岸多为岩质边坡,库岸稳定性较好;库底与库盆由砂岩、泥岩组成,坝基渗漏十分严重,对大坝的长期运行不利,建议对坝基进行防渗处理。3、大坝坝体变形严重,建议加厚下游坝坡并且对大坝护坡。4、大坝溢洪道,防洪能力差,严重威胁大坝安全,建议对溢洪道进行处理。5、放水设施渗漏严重,建议采取防渗措施。 184 工程质量评价4.1 坝基工程质量评价水库坝基基岩以粉砂岩为主夹杂红色砂质泥岩,局部发育裂隙,砂岩渗透性高,根据三查三定资料,坝基开挖到基岩,清基基本彻底,坝基岩石未做防渗处理造成坝基渗漏,对大坝的长期运行不利。4.2 坝体工程质量评价XX 水

32、库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国家基建程序尚不完善,国家对水利水电基建工程的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国家采用“国家投资,受益社队投劳,民办公助”的形式兴建,以当地民工队伍群众性施工为主。当时为设计力量缺乏,施工水平有限,工程建设只注重了“大干快上”而忽略了科学性、可靠性,加之工程投资紧缺,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后遗症。据“三查三定”资料记载,大坝筑坝材料为粘土,材料不均匀,施工采用人力夯压、石滚碾压,由于无正规施工队伍施工,缺乏施工管理人员,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坝体碾压质量一般,导致坝体下游局部变形,大坝基础清基不彻底。XX 水库于 1973 年 01 月动工修建至 1978 年 08 月全部竣工

33、投入运行。在建设施工中,未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测,大坝填筑及碾压质量一般。大坝下游坝坡局部变形,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十分严重,现场检查外坡坝脚散浸。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坝体土为粉质粘土;软硬状态为硬塑状态,属中压缩性土,渗透系数为 1.1610-5,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判断: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渗透系数小于1.010-4cm/s,满足规范要求。4.3 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XX 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堰型为旁侧正堰式,堰顶高程为 1118.00m,堰顶净宽为 8.00m。溢洪道底板为浆砌块石、侧墙为浆砌条石加砂浆勾缝,勾缝砂浆脱落,边墙及底板损毁严重,无消力池,溢洪道下

34、游无排洪渠,泄水冲刷坝脚、和农田,影响大坝安全。故溢洪道工程质量不合格。4.4 放水设施工程质量评价XX 水库放水设施型式为浆砌条石涵管,位于大坝右侧,进口底板高程1101.60m,装有 150mm 闸阀 2 个,最大放水流量 0.40 m3/s。 19放水涵管采用浆砌条石砌成,施工质量较差,条石与条石之间灰浆脱落,涵管首段渗漏特别严重。闸阀锈损老化,启闭困难,止水不严,漏水严重,水库无法正常蓄水,严重影响效益发挥。4.5 工程质量综合评价大坝筑坝材料为粉质粘土,材料不均匀,施工采用人力夯压、石滚碾压,由于无正规施工队伍施工,缺乏施工管理人员,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坝体碾压质量一般;溢洪道底板为浆

35、砌块石、侧墙为浆砌块石,砂浆勾缝脱落,无消力池,溢洪道下游无排洪渠;放水竖井采用浆砌条石砌成,施工质量较差,条石与条石之间灰浆脱落,涵管渗漏特别严重。闸阀锈损老化,启闭困难,止水不严,漏水严重。综上分析认为,XX 水库施工质量大部分能够达到规定要求,运行中存在质量缺陷,故本次评价认为工程质量基本合格,但溢洪道及防水设施需要马上治理。 205 大坝运行管理评价5.1 大坝运行管理情况概述XX 水库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水库一直属镇级管理,现为綦江区石壕镇小(2)型水库管理所管理,有专管机构和专管人员负责对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工作。XX 水库各项管理制度基本齐全,并基本落实,每年均编制年度管理计划和度

36、汛方案,在綦江区水务局和镇政府的指导下实施。5.2 大坝运行维护情况(1)大坝运行XX 水库无完整的水库运行大事记,没有开展降雨、库水位等观测。水库企业管理已建立计划、财务、工资、物资、生产劳动岗位责任制。水库调度已建立洪水预报,防汛值班等制度,但不够完善。(2)大坝维护由于缺乏资金,石壕镇小(2)水库管理所只能对大坝进行简单的养护维修,如在管理区内,为保证建筑物的绝对安全,严禁采石、采矿、取土等危及工程安全的活动,而对于大坝出现的种种病害,至今未对其整治,致使大坝常年带病运行。亦未按通则SLJ702-81制订大坝、放水设施的维护规程,仅有简单的巡查、维护办法。没有专人负责维护大坝,也未作维护

37、记录。大坝及附属建筑物未做到经常维修,使其处于安全和完整的可运行状态。未对大坝渗漏等病害问题采取处理措施。5.3 大坝安全监测大坝未设安全监测设施,无渗漏观测设施(量水三角堰) ,无任何观测资料,且未设置沉陷、位移观测桩等,无法对大坝进行全面安全监测。由于缺乏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未开展大坝变形观测和水文测报工作。有巡查无观测,巡查检查未明确巡查的频次、项目、方法及要求,巡查结果无记录。无应急准备计划和通信报警设备。对恶劣环境下的抢险工作缺乏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管理制度和工作结合水库具体情况不够,停留于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5.4 大坝运行情况综合评价从运行情况分析,水库大坝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坝

38、顶路面质量差,泥泞不堪,防 21浪墙损毁严重,上、下游坝坡未护坡,坝面杂草丛生;溢洪道损毁严重,溢洪道下游无消力池及排洪渠;放水闸阀锈损老化,放水涵管漏水;无防汛交通工具,水库管理房及启闭房漏雨等。这些问题都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整治,水库枢纽工程常年带病运行。大坝的运行,维护和监测未完全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执行,相应的管理、运行规章、制度、计划基本健全。从大坝的监测角度上看,无观测设施,维护和监测未按规定项目,内容和要求及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执行。综上所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的有关规定,XX 水库大坝运行情况综合评价为“较好” 。 226 防洪标准复核6.1 概述6.1.1 流域概况XX 水库

39、属长江水系綦江河支流,枢纽工程位于綦江区石壕镇响水村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养殖、防洪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2)型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 1.88km,库区内主河槽长 1.68km,河槽平均坡降为 150。区内高程分布在1100m1250m 之间,该区域属盆缘地形,水库上游地势较陡,植被良好。根据本流域邻近的綦江区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 13-19,年内以 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 4-8,7 月气温最高,平均为 43.0,极端最高气温 44.5,极端最低气温为-1.7。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1030mm(19702007 年)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最多年降水量为 1339mm(1

40、982 年) ,最少年降水量为 748.8mm(2006 年) ,相差 1.8 倍,最多月降水量 398.8 mm(1964 年 6 月) ,59 月降水量平均占全年总量的 70%,11 月次年 3 月降水量平均仅占全年总量的 1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7%,最小相对湿度为 10%。平均无霜期 325 天,平均日照时数 1094.7h,平均太阳总幅射量82.5kcal/cm2。多年平均风速 1.5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 14.8m/s。XX 水库地理位置及流域水系图见附图 6-1。6.1.2 水库洪水计算概况XX 水库于 1973 年 01 月动工修建,1978 年 08 月竣工蓄水,最

41、大坝高 19.60m,总库容 33.00 万 m3。在 1984 年“三查三定”中,利用水文手册 (1979 年版)有关资料进行了 20 年一遇设计洪水和 200 年一遇校核洪水的计算工作。本次洪水复核是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2-2000) 、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SL44-2006)和防洪标准 (GB50201-94)等规程规范要求进行的,水库的防洪标准采用 20 年一遇洪水设计,200 年一遇洪水校核。6.1.3 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复核流域洪水复核资料本次洪水计算所用暴雨资料,采用流域邻近的綦江气象站 1/6h、1H、6h、24h 实 23测暴雨资料

42、,经审查无误。本次根据流域 1/10000 地形图,经现场踏勘,核实流域分水岭,量算流域面积、河长及河道平均比降,其结果与原设计成果基本一致,故本次仍然采用原流域特征值:F=1.88km2,L=1.68km,J=150。水库工程资料水库水位库容曲线采用“三查三定”中采用的 XX 水库水位库容曲线成果,见表 6-1,附图 6-2。水库水位库容曲线成果表表 6-1水位(m)1100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库容(万m3)00.30.71.21.92.73.74.7水位(m)11081109111011111112111311141115库容(万m3)5.97.28.7

43、10.312.214.316.619.1水位(m)11161117111811191120112111221123库容(万m3)21.724.427.129.832.635.638.842.6水库泄洪设施XX 水库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左端,正常蓄水位为 1118.00m。水库泄流能力曲线采用本阶段水工专业人员复核后成果,见表 6-2。水库泄流能力曲线成果表表 6-2高程(m)11181118.21118.41118.61118.811191119.2流量(m3/s)01.133.1635.7538.76712.12515.773高程(m)1119.41119.61119.811201120.211

44、20.41120.6流量(m3/s)19.66723.77328.06232.5137.09441.79646.598坝顶高程查“三查三定”资料,XX 水库死水位 1101.60m,死库容 0.54 万 m3;正常水位1118.00m,相应正常库容 27.10 万 m3;坝顶高程为 1120.00m;库区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8m/s(綦江气象站实测资料);吹程 0.3km,本次经核实无误。 246.2 设计洪水6.2.1 暴雨洪水特性綦江区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年平均气温在 13-19,其中元月最低,气温在 4-8,极端最低气温在-6-8之间,七月份最高极端气温在

45、43,平均降雨量 1070 毫米,年均无霜期 344 天。具有冬暖、春早,春秋温度不稳定的特点。根据綦江区气象局 19652000 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 1280mm,其中 6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6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372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94.7小时。冬季少而夏季多,区内最多风向为偏北风,最大风速达 14.8m/s。该河流域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常出现大雨或暴雨,暴雨一般发生在 5 月10 月,大暴雨多发生在 5 月9 月,一次暴雨过程多为 12 天,其中大部分雨量集中在 24 小时以内。该河为山溪性雨洪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过程

46、陡涨陡落,其过程直接受暴雨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5 月9 月。通过该河流洪水过程线分析,P=5%洪水涨退全过程为 10 小时,形成洪峰时间为 2 小时,峰型为单峰。6.2.2 设计暴雨设计点暴雨由于设计流域与綦江气象站相距较近,根据綦江气象站的 1980 年2007 年实测最大 1/6h、1h、6h、24h(24h 暴雨年限为 19572007 年)实测暴雨资料,采用 P型频率曲线适线后,求得綦江气象站各历时设计暴雨,并将其与手册在该流域重心处的查值成果进行比较见表 6-3,频率曲线见附图 6-3、附图 6-4、附图 6-5、附图 6-6。设计流域点暴雨成果表表 6-3綦

47、江气象站手册时段(t)H0CVCS/CVH0CVCS/CV1/6h16.60.353.5016.00.383.501h41.20.413.5042.50.403.506h60.60.423.5072.00.453.50 2524h77.70.403.5081.00.503.50设计面暴雨XX 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较小,直接用设计点暴雨作设计面暴雨使用。设计雨型采用手册中地区综合成果,其设计雨型分配比值见表 6-4。24h 设计雨型逐时(t=1h)分配比值表表 6-4时 段123456786h 雨量分配比24h 中其余 18h 雨量分配比0.0440.0290.0510.0360.0580.07

48、30.1090.190时 段910111213141516176h 雨量分配比0.1500.1920.2030.2150.1920.04824h 中其余 18h 雨量分配比0.1750.1390.0966.2.3 设计洪水洪水计算方案及标准洪水计算方案设计流域无实测洪水资料,且流域面积较小,本次设计采用手册中推理公式法和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然后选择适合本流域计算方法的洪水成果。洪水计算标准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L252-2000)的有关规定,XX 水库为小(2)型水库,工程等级为等,结合工程保护对象及本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洪水标准采用 20 年一遇,校核洪水

49、标准采用 200 年一遇。水库坝址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推理公式计算参数a、设计流域参数: 在 1/10000 航测图上量算得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参数为F=1.88km2,L=1.68km,J150。b、暴雨参数:设计雨力 Sp 及暴雨公式指数 n,由设计暴雨成果按手册中相应公式计算。 26c、产、汇流参数:产流参数 采用手册中的分区公式计算,即 3.6F-0.19,Cv0.23,Cs3.5Cv;流域汇流参数 m 由设计流域特征参数查手册分区综合公式计算。综合瞬时单位线的产、汇流计算a、产流参数:流域平均暴雨损失量 If,查手册中综合分区图,设计流域区,If=1535mm,取 25mm,流域平均稳定入渗

50、率 fc,查手册综合分区图 fc=0.9mm。b、汇流参数:根据设计流域地理位置,查手册综合瞬时单位线汇流参数分区图,属区:1,1010.1686F0.0556J-0.4366(F/L2)-0.17271.43200.4280LogF1.8978(F/L2)-0.2743J-0.0005最大洪峰流量计算根据两种设计暴雨及以上参数,用手册中有关计算公式,分别推得两种方法坝址处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见表 6-5。XX 水库坝址处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表 6-5设计洪峰流量(m3/s)暴雨计算方法P=0.5%P=5.0%推理公式法57.638.0綦江气象站瞬时单位线法32.321.2推理公式法59.739.4

51、手册瞬时单位线法41.825.6洪峰流量采用及合理性分析由表 6-5 可看出,采用手册暴雨查值成果计算的洪水成果比采用綦江气象站实测暴雨资料的略大,在频率 0.5%5.0%之间其洪水成果大 3.65%3.68%。由于綦江气象站站址高程为 254.80m,而设计流域海拔高程在 1100.00m1250.00m 之间,对于降雨和高程关系密切的该地区采用海拔高程较低的綦江气象站的点暴雨来代替设计流域的面暴雨,其计算结果必然偏小,而手册的暴雨查值成果是综合了附近多个雨量站的暴雨成果,对设计流域更具代表性,另外从偏安全考虑,本次采用手册的 27暴雨查值参数计算设计洪水。由表 6.5 可看出,两种洪水计算

52、方法的计算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推理公式成果比较,瞬时单位线成果明显偏小。由于瞬时单位线推求设计洪水,综合的因素较多,参数确定较困难,其概化后的参数与设计流域存在一定差异。而推理公式比较适合本地区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另外,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本阶段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综合以上因素,本次设计洪水采用手册暴雨查值参数的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总量采用手册中的 Wp0.1HTpF0.1hF 公式推求 XX 水库洪水总量。洪水径流系数,据设计暴雨成果,从手册中的综合分区暴雨径流关系查值,其成果见表 6-6。XX 水库不同频率洪水总量表表 6-6P(%)Wp(万 m3)Qmp(m

53、3/s)Tp(h)0.539.65253.60.7295.025.71539.40.719设计洪水过程线水库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采用两种方法推求,其一为手册提供的概化过程线法,其二为三角五点概化法。据调查,本流域的大洪水过程线一般为单峰型,因此采用东部地区单峰概化模型,以峰量控制放大加以推求,五点概化洪水过程线采用前述分析的设计暴雨过程,经概化后推求。前者底宽较窄,一日洪量较集中;后者底宽较长,洪量相对分散,从调洪结果看前者不利,因此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推荐采用手册概化单峰模型推求的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 6-7,附图 6-7。 28水库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成果表表 6-7 单位 m3/s设计洪水

54、成果比较将本次计算设计洪水成果与原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比较,见表 6-8。设计洪峰流量成果比较表表 6-8 频 率项 目P=0.5%P=5.0%本次设计洪峰流量 m3/s)59.739.4原设计洪峰流量(m3/s)51.7434.6相对误差(%)15.3813.87由表 6-8 可看出:原设计洪峰流量与本次设计洪峰流量存在一定差异,在频率P=0.5%P=5.0%,本次成果比原设计成果偏大 13.87%15.38%。其原因是两次设计洪水计算采用计算方法不同,原设计采用的是 1979 年版四川省水文手册中的计算方法,本次采用的是 1984 年版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的计算方法,1984 年版

55、手册对 1979 年版手册的暴雨衰减指数和雨力等参数的计算进行了优化,考虑了更短历时的 1/6h、1h、6h 暴雨参数对暴雨衰减指数和雨力的影响,计算成果更为合理。鉴于本次采用计算方法更为合理,本次设计中采用了 1984 年版气象资料计算成果。时程(h)0.0000.1800.2340.3240.4130.5030.5930.6470.719P=5.0%01.973.947.8815.823.631.537.439.4时程(h)0.0000.1830.2380.3290.4210.5120.6040.6590.732P=0.5%02.985.9711.923.935.847.756.759.7

56、时程(h)0.8811.0791.4021.9243.2364.6745.7537.011P=5.0%37.431.523.615.87.883.941.970时程(h)0.8971.0981.4271.9583.2944.7585.8567.137P=0.5%56.747.735.823.911.95.972.980 296.3 调洪演算XX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118.00m,相应正常库容 27.10 万 m3。水库调洪设计、校核洪水采用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标准为P=5.0%,校核洪水标准为P=0.5%,水库无防洪限制水位,下游无限制泄量要求,调洪按静库容水量平衡法,溢洪道 自由下泄

57、计算,其调洪成果见表6-9。XX 水库调洪演算结果表 6-9频 率洪峰流量(m3/s)最大下泄量(m3/s)相应上游水位(m)相应库容(万m3)P=5.0%(设计)39.425.61119.68931.73P=0.5%(校核)59.739.81120.31633.006.4 水库抗洪能力复核6.4.1 大坝安全超高复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之规定,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加相应的超高 h。应分别按以下运行情况计算,取其最大值: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计算结果见表 6-10。水库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表表 6

58、-10计算情况项目正常运用非常运用计算风速 V(m/s)22.214.8吹 程 D(m)0.30.3波浪爬高 (m)0.5520.343雍 高 e(m)0.0020.001安全超高 A(m)0.50.3坝顶超高 Y(m)1.0540.644水库静水位 (m)1119.6391120.316计算坝顶高程 (m)1120.6931120.960 30由计算结果知,最大计算坝顶高程为1120.960m,坝顶高程为1120.000m,防浪墙顶高程为1120.900m,较计算坝顶高程低 0.060m,且水库在非常运用条件下静水位 高于坝顶高程。坝顶高程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

59、要求。经测算,现状坝顶设计工况下洪水位为1119.689m,相应下泄流量25.60 m3/s,相应库容31.73 万 m3,设计工况下仅能满足20 年一遇洪水;校核工况下洪水位为1120.137m,相应下泄流量35.60m3/s,相应库容33.00 万 m3;校核工况仅能满足100 年一遇洪水;要求汛期限制蓄水位1117.80m6.4.2 泄洪建筑物安全性复核根据溢洪道进口段、控制段、泄槽段、出口段实际情况 以及水利计算成果,溢洪道边墙高度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水库泄洪建筑物实际抗洪能力不能够满足规范(SL25-2006)有关规定的要求;加之溢洪道工程质量极差,下游边墙已经破坏,底板腐蚀严重、无消

60、能设施,因此泄水建筑物对下游农田及坝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6.4.3 水库大坝抗洪能力根据水库洪水调算、大坝安全超高与泄洪建筑物泄流安全性复核等结果,水库大坝抗洪能力不能满足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有关规定要求。6.4.4 防洪标准复核结论结论原大坝设计、校核洪水标准采用的是 2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 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中有关规定,原设计、校核洪水标准满足规范要求;水库大坝实际的抗洪能力不能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水库设计、校核洪水流量不能安全下泄。水库泄洪建筑

61、物对下游农田及坝体存在安全隐患。水库防洪安全措施由于洪水的随机性,超标准洪水可能发生,水库的安全度汛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 31为此,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库防洪指挥部领导班子,作到分工负责,任务落实到人。作好汛前安全检查工作,对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进行全面调试检查,将溢洪道内柴草等杂物清理干净,保证行洪畅通。汛期坚持执行 24h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加强水库观测预报,及时掌握水情变化,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加强通讯联系,建立信息网络,确保防洪工作顺利进行。组织防洪抢险队伍,备好抢险物资、器材,作到常备无患。为保证水库正常行洪,消除泄洪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需对泄水建筑进行整治加

62、固。 32附图 6-1 33附图 6-2 34附图 6-3 35附图 6-4 36附图 6-5 37附图 6-6 387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7.1 渗流观测资料分析因大坝无观测设施,亦无详细的观测资料。经现场巡视检查,外坡有局部渗漏现象。放水涵管渗漏。因此,放水设施存在渗漏问题。7.2 渗流计算分析7.2.17.2.1 渗流计算原理与方法渗流计算原理与方法渗流计算采用北京理正岩土渗流分析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该计算程序可用于各种防渗排水措施土石坝的二维稳定和非稳定渗流计算,可直接得出渗流水头分布和渗流量,并自动绘出浸润线和等水头线。7.2.27.2.2 渗流计算工况及参数渗流计算工况及参数根据碾压

63、式土石坝设计导则 (SL274-2001)的规定,结合 XX 水库的实际情况,渗流分析包括以下五种工况:工况一:上游校核洪水位 +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工况二:上游设计水位 +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工况三:上游正常蓄水位 +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工况四:上游校核洪水位骤降至死水位+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工况五:上游死水位+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XX 水库大坝为土石坝,根据地勘专业提供的资料及工程经验类比,该水库大坝渗流分析采用的渗透系数见表 7-1。大坝渗透系数表表 7-1 单位:cm/s部位坝体粘土干砌块石(棱体)坝基岩体渗透系数1.1610-52.010-21.010-67.2.3 渗流计算成果渗流

64、计算成果如图 7-17-5 和表 7-2。 39大坝现状渗流计算成果表表 7-2 工况单宽渗漏量(m3/d/m)出逸点高程(m)出逸点坡降允许渗透坡降工况一0.1281104.6910.350.50工况二0.1251100.4000.000.50工况三0.0901100.4000.000.50工况四/上游 1108.005下游 1107.7560.350.50工况五0.0001100.4000.000.50图 7-1 上游校核洪水位时稳定渗流时的位势分布图 7-2 上游设计洪水位时稳定渗流时的位势分布图 7-3 上游正常蓄水位时稳定渗流时的位势分布图 7-4 上游校核洪水位骤降至死水位时稳定渗

65、流时的位势分布 40图 7-5 上游死水位时稳定渗流时的位势分布7.2.47.2.4 计算成果分析计算成果分析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推荐的判别公式 对坝体土的渗透变形形式进行判别: 48.575100)1 (41nPC其中 PC土的细粒颗粒含量,以质量百分率计(%) ,取值 66.6;n土的孔隙率;可知本工程坝体发生流土破坏,其允许渗透坡降计算公式如下:BKJJ破坏)1)(1(nGJscr式中:土粒比重, ;Gs n土的孔隙率; KB流土安全系数,此处采用 2。通过类似工程类比得知,大坝允许渗透坡降J=0.50。经计算,XX 水库大坝最大渗透坡降 J=0.35,小

66、于大坝允许渗透坡降J=0.50,不存在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但下游坝坡浸润线出漏点高程较高,存在坝体渗漏的可能。7.3 放水设施渗流安全评价放水涵管采用浆砌条石砌成,施工质量较差,条石与条石之间灰浆脱落,涵管渗漏特别严重。闸阀锈损老化,无法正常启闭,止水不严,漏水严重。7.4 渗流安全综合评价根据大坝的运行情况,结合渗流分析和现场检查,水库枢纽渗流存在以下问题:放水涵管渗漏;放水闸阀锈损老化,不能正常启闭;经计算,虽然大坝最大渗透坡降小于大坝允许渗透坡降,但下游坝坡浸润线出漏点高程较高,存在坝体渗漏的可能。 41综上所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 的要求,将该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性级别定为 B 级。 428 结构安全评价8.1 大坝8.1.1 大坝变形分析XX 水库未设大坝位移和沉降观测设施,没有观测记录,故无法对该坝的沉降及水平位移作定量分析。根据现场检查发现,大坝下游坝坡无变形及滑坡现象。8.1.2 大坝结构稳定分析(1)稳定计算方法及原理)稳定计算方法及原理采用北京理正稳定分析软件 5.5 版,该程序可用于各种防渗排水措施土石坝、边坡的稳定计算,可直接读入同样是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