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67467010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是近些年兴起的新技术,其主要 应用于牵引性黄斑病变的治疗,尤其是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并成为标准化治 疗方案。手术目的在于彻底地解除病变区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切向牵拉,以 恢复黄斑区中心凹正常的形态。亦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导致玻璃体积血的玻璃 体手术中,预防性行内界膜剥除。去除新生血管增生的支架,达到预防继发性 黄斑病变产生的目的。虽然对于内界膜剥离手术的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性、 适应证及远近预后等问题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 共识,但该术目前已在临床中较多采用,并取得了确实效果。1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手术方法的提出内界膜(ILM

2、)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是一层12卩m厚的无结构的均质 膜,由Mu Iler细胞的基底膜、少量胶质细胞及玻璃体纤维组成,其内表面光 滑,与玻璃体皮质接触。外表面呈波形,与 Mu Iler细胞的纤维支架脚板相吻 合。ILM由视盘边缘向周边覆盖整个视网膜表面。黄斑区为视网膜最厚区域包 围着最薄区域,该处的 ILM 较厚,并与玻璃体皮质牢固粘连,但在黄斑中心凹 又很薄,且缺乏细胞纤维脚板附贴。另一方面,在病理情况下,ILM又可成为色素细胞及纤维细胞增殖的支架。这就为 ILM 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的病变之发生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一定的组织学依据,尤其是牵引性黄斑病变,如黄斑裂 孔、黄斑囊肿、黄斑表面膜等

3、1 。内界膜剥除术(ILMP)的提出起源于临床上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治疗 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 Kelly 首先报道玻璃体手术治疗全层黄斑裂孔,此 后, Glaser 提出了标准的手术方式,经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祛除玻璃体 后皮质,眼内填充气体,俯卧位 2周,使IMH手术后的裂孔闭合率达到70% 80%,视功能改善率 55% 60%。 90 年代中期国外有大量文献报道应用此方法治 疗IMH,还有在玻璃体手术结束时黄斑区加用自体血小板、自体血清、TGF-B 2等。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20%30%勺黄斑裂孔不能闭合。在IMH的临床研究 中,学者们发现:GassM、W期裂孔有完全性玻

4、璃体后脱离(PVD,但黄斑 裂孔仍继续扩大,认为ILM是唯一的牵拉力量;已行玻璃体切割的患者,手 术后已无玻璃体皮质牵引,但裂孔并未闭合,有的反而出现了黄斑脱离,认为 Mu Iler细胞以ILM为支架增生牵引所致;Yoon对手术标本的病理解剖学研究 发现,裂孔周围视网膜前膜早期多含玻璃体皮质及非细胞成份,GassM、W期则为分化增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纤维细胞的ILM结构,提示裂孔 形成后RPE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迁移至孔周ILM内表面,其切线收缩是造成裂 孔扩大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发现,学者们认为:ILM在病理状态下可以成为 RPE细胞、Mu ller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的支架,诱发黄

5、斑前膜形成,同时它也 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导致黄斑裂孔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受 Morris 剥除 ILM 有助于治疗牵拉性黄斑病变的启发,9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开展了 ILMP治疗IMH 的临床研究 2 。国内 2003年以后亦开始出现相关报道。2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2.1 特发性黄斑裂孔2000年, Mester 等查阅了 36 篇有关黄斑裂孔文献,其中行内界膜剥除 (ILMP)的IMH 221例,裂孔闭合率达96%视力改善率81%远远高于未行 ILMP者裂孔闭合率81唏口视力改善率60%勺报道。并已使患者手术后俯卧位 10 天缩短为4天。2001年2003年的28篇文献中36

6、 , 21位学者报道了 413 例,认为剥除ILM有利于IMH愈合,裂孔闭合率均在90%上,视力改善率也 达70%上,有学者报道ILMP后可改善阅读视力。Foulquier等7还用光 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证实了黄斑裂孔的解剖愈合,ILMP组为90%未剥除 ILM组为22%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者ILMP组为62%而未剥除ILM组为44%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国内唐仕波 8 等报道 41 例( 41 只眼)特发性黄 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A组:单纯玻璃体切除19只眼;B组:玻璃体切除 加视网膜内界膜剥除 22只眼。所有患者术后均保持面朝 * 位 1014天。结 果41只眼中,A组19只眼

7、中有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 78.9%,视力 略有提高;B组22只眼经相干光断层扫描,证实黄斑裂孔已完全闭合,闭合率 为 100%,视力明显提高。2.2 黄斑水肿Avcir R,Kaerli B,Avci B,et al9 在 33 只眼中实施内界膜剥离术, 其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1 只眼和非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12只眼。结果,平均随 访12.2 个月,在糖尿病组的 17只眼中黄斑水肿减少或者被吸收 81%,在非糖 尿病组为11只眼(92% ;糖尿病组11只眼(52% VA提高至少2行,非糖尿 病组为 7 只眼( 58%)。在随访期间没有发现黄斑水肿的复发或视网膜前膜的形 成。刘哲丽、

8、孙鹏 10 等对30例(31只眼)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 水肿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治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单纯玻璃体切割16只眼,手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及 20%SF(内填充;B组在A组术式基础上增加 ICG染色行ILM剥离。所有患者手术后保持面朝*位1014天。患者定期随 访了 12个月,结果A组16只眼中,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10只眼 (62.5%),黄斑水肿消退 9只眼( 56.2%),手术后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 厚度平均393卩m。B组15只眼中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14只眼(93.3%), 黄斑水肿消退14只眼(93%,黄斑厚度平均319卩m。白领娣、李玉涛11等 对 14例

9、(15眼),无前部玻璃体牵引因素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囊样黄斑水 肿,进行内界膜剥离术,追踪观察其视力预后、囊样黄斑水肿消失时间。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的CME迅速改善,消失时间为112个月,平均29月,2月内消 失者占 80%。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Furlno C,Ferrari TM,Boscia F,et al12 评估放射状视神经切开, 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治疗效果。视 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连续性病例v 8只眼,病程V 6个月,黄斑囊样水肿,最佳矫 正视力(BCVAv 20/200。主要观察指标:BCVA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CT 4.75 7个月后

10、,BCVA显著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灌注状态时视网膜出血数量减少。OCT提示黄斑厚度明显减小。结论: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可作为治疗伴有黄斑水肿的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有效治疗方法。2.4 黄斑前膜刘玉莲、森敏朗 13 回顾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 38 只患眼的手术疗效。 其中A组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18眼;B组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20 只眼。手术后随诊 3 个月以上,于手术前和手术后 3 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 MER及OCT检查,分别对每组手术前后临床资料、两组之间临床资料进行分 析。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的1

11、环和2环P波振幅及潜时均无明显差异。手术后 3个月时两组视力较手术前均明显提 高,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手术前明显降低,A组术后MER(的1环和2环P波振幅明显降低,但术后3个月时两组之间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潜时差异无显著性,A组MER(的振幅比B组有明显的降低。结论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 发性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内界膜剥除术在手术后短期内未显示其有效性,需 进一步随访观察。3 手术技巧3.1 ILM撕除术临床上一般多采用由Morris提出的黄斑表面ILM撕除术。先行标准的闭合 式玻璃体切割术,并剥除玻璃体后皮质。继而,在颞侧视网膜血管弓内、远离 中心凹(至少1.5mm)处选择一开始点,且一

12、尖端预先精确弯好的显微玻璃体 视网膜刀(MVR在该点的ILM上造一小口,掀起一小片膜瓣,再用末端开放的 膜镊抓住,随后以中心凹为圆心,朝向孔缘方向,缓慢地行环绕孔周的连续曲 线撕开。操作过程应谨慎耐心,尽量减少对下方视网膜血管和神经层的损伤。 ILM剥离后的视网膜反光及点状出血状况,确定剥膜效果。最后,检查周边部 视网膜后,以消毒空气或 /和惰性气体作眼内填压。术后仅需保持俯卧位 5天1 。3.2ILM染色技术由于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组织菲薄透明,术者只能根据反光情况及经验来识 别,且其又与下面的视网膜组织粘连较紧,术野易出血,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 手术难度,另一方面,不适当的剥离也会造成视网膜不必

13、要的损伤。为了改变 这一状况,内界膜染色技术随之诞生,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吲哚青绿(ICG)及曲安奈德。吲哚青绿液作为眼底造影的静脉用药,安全可靠,现在又被应用于晶状体 前囊和内界膜的染色中,以提高术程中的直观可视度。尤其在涉及玻璃体黄斑 界面的多种病变的手术中,吲哚青绿染色有助于清晰分辨 ILM 与玻璃体变性粘 连的后皮质、视网膜表面膜、下层视网膜组织的解剖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术者一次性彻底剥膜技术,方便了术中明确剥离的范围和程度,使安全高效、半定 性定量、有预见性的剥膜术成为可能。临床研究至今,尚未发现术中及术后并 发症,也无临床或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证据显示其神经毒性或细胞毒性的 存在

14、1 。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 )是一种非水溶性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种抗炎性反应药物已经在眼科临床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000 年开始被 辅助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以显现透明的玻璃体和玻璃体后皮质。目前国外 已有在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TA有助于辨认玻璃体后皮质的文献报道,其白色颗 粒明显黏附于 ILM 上,方便了手术操作过程,有利于完整地剥离ILM。综上所述,内界膜剥离术(ILMP),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正被越来越多 的眼科医生所接受。大多报道均未发现与 ILM 剥离有关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视网膜少量出血、水肿也均可自行吸收,然而还不能排除亚临床的视野

15、损伤或 / 和视神经纤维层的远期损害。尽管尚无明确资料显示ILMP会造成黄斑区RPE细胞变性丢失,但 Terasaki 等通过对黄斑裂孔患者术前、术后黄斑局部视网膜电 图(ERG的分析,以及ILMP与非ILMP的组间比较后指出,ILM剥离虽对视力 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可致使黄斑局部(15范围内)ERG勺b波恢复延迟且不 完全,提示ILM剥离难以避免对产生ERG-b波的Mu Iler细胞有一定损伤,对光 感受器的影响尚不明显,因而有可能暂时性干扰黄斑局部视网膜的功能。总之,内界膜剥离术(ILMP),在临床中开展的价值及其适应证的确定尚 有争议,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有对照的双盲随

16、机临床 实验,及更精确客观的视网膜解剖和视功能评估。参考文献】1 刘 恬内界膜剥离术在黄斑病变中的应用 J 国外医学眼科 学分册,2002, 2,6568.2 张卯年正确认识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作用 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 20(4):255257.3 Lai CC,Chung LH,Ku WC,et al.Surgicalremlval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 macular hole.C hang Gung Med J,2002,25:819 825.4 Sheidow

17、 TG,Blinder KJ,Holekamp,et al.Outcome result in mac ular hole surgery an evaluation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with and without indocyanine green.Ophthalmology,2003, 110:16971701.surgerylimitingor incornal149.with and without epiretinal disseotionmembrane removal.Ophthaimology,2004,111:14

18、26 Das T,ParidaS,Majji AB.Does intem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n macular hole surgery improve reading vision.Indian-J- Ophthalmol,2003,51:251 254.7 Foulguier S,Glacei BA.Stekers M,et al.Study of interual l 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n stage-3 and-4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surgery ,J Fr Ophthalinol

19、,2002,25:10 26 1031.8 唐仕波,李加青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 愈合的影响 J 中华眼科杂志, 2002,38( 1 1 ): 663 6669 Avcir R,Kaerli B,Avci B,et al. 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 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慢性黄斑水肿 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4:33 3410 刘哲丽,孙 鹏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观 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 21 (3): 138141.11 白领娣,李玉涛内界膜剥除治疗白内障术后囊样黄斑水肿 J 眼 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5, 27(8): 583585.12 Furino C,Ferrari TM,Boscia F,et al. 联合放射状视神经切 开、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J .世界核 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 3: 4142.13 刘玉莲,森敏朗.内界膜剥除与不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 效对比观察 J .中国实用眼科学杂志, 2005, 23(12): 1278128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