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7275993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

2、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

3、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

4、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即细小的草茎与

5、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从“道”来看,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然而,若从相异角度而论,就会相差很远。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就是说,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的标准,即事物间的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是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所以,他在齐物论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要无视其差别,就可以长生久视,在精神上达到与天地永恒。4、道法自然,通玄达妙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

6、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道”无形无象,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其被认识并由人们述说“道”,并不等于是客观永恒的道;而由人们所表述的“名”,也并不是永恒的名。“无”称之为天地之初始;“有”称之为万物之本根。这是说“道”有“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道,指出了“道”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所以既要常常把握“无”,以观察天地初始之奥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观察万物本根之端倪。有无二者同处一源,只是“道”的不同称谓而已,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微妙。从深远微妙推向无限的深远微妙,那

7、就是一切玄妙的总汇。“道”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用语言将它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亦无法通过一般的认识途径获得。由于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构同源,人是宇宙的全息,这样就逻辑地推出了老子独有思维方式:一是效法自然,其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天道以明人道”,从而通过观察概括自然的现象或规律而体悟大道,启迪人们以之作为立身处世治国之道。二是“静观”、“玄览”的主客一体的致思途径。即主张认识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虑活动和杂念,返观内照,通过“心”这面镜子,以大道主观和客观的沟通,来认识“道”而获得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老子特别推崇,用由此所获得的“道”作为指导天下之事

8、的普遍原则。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1、阴阳之道与守一处和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老子道统万物的整体观认为整个世界都统一在“道”之下,充满阴阳交争、运动不息之气,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万物是阴阳二气冲和协调而生和气。在老子“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基础上,庄子将阴阳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庄子大宗师说:“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阴阳不和,则生灾难与疾病;故当顺天道,协阴阳,而无往不胜。庄子在

9、宥说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因为万物皆负阴阳之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和而纯,与天地为一,故庄子提出“守其一以处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2、平衡阴阳与顺应自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主宰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黄帝内经出色地运用了道家天人一体与阴阳哲学思想,提出了顺阴阳养生治病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0、鉴于“道统万物”的观点,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生存。所以,掌握自然之“道”的人,可以享尽天年。三、气之聚散与中医1、通天一气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杨上善注:“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都由阴阳交织而成,这些物质的繁多,不可胜数也;并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则混同为一气,都由一气化生而成,所以其根本是一致的。从世界的同一性在于气的角度而言,庄子气的学说体现了宇宙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所

11、谓天枢指天与地的交界面,所谓气交之分指天地阴阳上下交错的空间,也就是人与生物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物的生长化收藏,都由阴阳气交所决定。2、阴阳根于一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阴阳根于一气,即后来所说元气,内经称之“真气”。常言:“真气绝而死。”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的观点即是元气存亡决定人的生死。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三分析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夏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此而合散也。”即万物的生成和化灭,全都取决于阴阳之气的聚合与流散。气凝聚则成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散而成气。3、万物生于气化素问六微旨

12、大论指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意即物质的产生由气所化生,由渐变而至极限,则再度速变而化生新物。先哲们渐变称为变,突变称为化,渐变与突变交替相继,生成与败坏的根由就显现出来了。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决定了物质形状的变化,气规律都是一致的。故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体现了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的变化规律。4、气机失调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13、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级,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所谓器,就是生化的空间。生化的空间与时间有大小远近之分,若其溃散,则生化停止。可见万物皆由气化而生,气的升降出入在一定的时空进行,从人身小宇宙到天地之大宇宙,通天下一气罢了,气散则形灭。5、静柔以保精气老子十章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即形神合一以守身,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形神合一的修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像婴儿一样纤尘之染,精气柔和,才具有生命力。庄子在宥提出:“必静必清,

14、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崇尚道家清净思想,倡导“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1、道家自然和谐观在阴阳交织与道统万物的整体观基础上,老子亦视整个世界为不可分割的“一”。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所说的“一”实际上就是指的“道”,反映道统万物的整体观,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2、中医和合调养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时外在环境的主要方面,而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脏气活动的主宰,因而应当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而调养五脏

15、神志;并认为脏腑器官的功能与外在环境应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其中论及:“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 泄,奉藏者少。”王冰首先认识到和气的重要,故注道:“万物夏长,华食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即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王冰所说的“和气”,与道家的养生贵和思想密切相关。

16、3、调整心态以养神中医养生,不仅养形,更重养神。通常论的“守一养和”的道理也来自老庄,庄子在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此处所说的“一”,正源于道家所说的“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就是遵守养生之道,以阴阳和气调理身心的意思。中医注重整体的治疗和长期的疗效,这一指导思想和道家哲学是一致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医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医疗实践方面,都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如此既可促进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 2.黄帝内经 3.老子 4.庄子 5.中国象科学观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