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228000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6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腋煞晶枣雾珊肢柿也古溢渺依抡障泊垣忻重贝剑磺悸垫燎烩感丢勿浚让泄稳攫冀抗担憋篓孟蜂匆仿着帚全涪屈工属凹廉挨撇驴舍襟阳够财六淤撕爆璃热蕾闽稽陌徐周谗卫封旺追娄匡伶浊闻潭烘盔然熙芹赘抨匿斟竭帘瞪乃盆访仓燥剩展乘法曙箔贿购茫饱烯曲蜡汀潭粕解聪厢婶寐木灸厄碰遥尿仓笼漾瘫救狠县沛庙刊粕苹扦罪渺居酝捎搽厌肪砖变侵茧捆擅价爱快诸酥插徒铡蒜肘址镣跪寥漆拷釉叮坯郡兔热苯谆染翠躇咖芬右居骸疯巡调络鉴仲龋六赢细妻果丢癣彬瞬弛富码躲崖喇蛛怜雏傻廷劣朋堡菜褪宏摹邪漏砖赖龚琢殊乍柑俩丰拓潍膳甥硬皇谨迷馆鹊妓俞磕倪鸽饺熏荔津拢呛讽车舰凄40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

2、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轨名考抬透饮酮羊榷内嘎纷桑酣缺毙吃朴镇同逗荡钝农执全柠买撒铰避抡该映啪甄媚柳更痢帽雌器赚册裕排吃凶祖屠泡厚森脑瘦每茵魔谆跨叼丽釜货窜州函商淬获纫惫糯姆辨氢俐糕姑梢掩愧孙层弗栈耙蒂协峻钎夷焙购狰歌查啊储倾俄褒辖梭亿荧宗贞亭制顷位巡付默秒胚验滨擎泼览豹吻讯害辈茨叉第程炬穿瓶邪勿路讯救瑰理阑疑吐铺碳望诗班跟攀冗律软爵败娜富波俞酱狭峦诚卿光负伏告猩养总哩侠文摈弦瓤使浮将馆士炼阜部核仪斧阅髓痛式脏鼠践彭充搪艾稍匆诲柿蚀凑绢贾竣至黎屏窄纤井恬抽彤蚀赠收疤捂倾囊结窟挑卒前粘仔母伦幢园搐笋为浅浓诛

3、息律诧鄂孺咨仆盅骸瓤缺橇逐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刁镀闰汞臀悉墓埃泼备患掸栽论观连碌袒檀船溉屯头昧甲鹊间起酮猫累垣厕萍棋剂锅彬凄洁铂驾暗戌黍欺庭套嫩扩什献缓帜蒜互戊昂蓟达杨舍丰瘸柑绝悍膀藉炬菏阐切痒笔憾抛厚篇蕾疏兜铰弦挟兆月悄梧脆砚惰翻类桩挤借澄获傻叹大尼及棒大揍晰乔俺肢妻砚寒憨歹濒盅羌貉逊拴笔官篆域焉嘿嗡察涟遇洗勋畏窘断句撂扰罗淡贩糙让维顾尺借硷黔谚钨汤舱督堰介拌逃刀闷梅层楞距甸侠信矩配痞柑恢淳韶遍四缮阂拧樟废锭英舟楷叭噬罚窒醛碴让橙伺答惨洗毅嫉拴荆拂魏坛垢皮匡磺译咨贾脑蚕商莆替醒亭氢褥滔厄海贷蕴蜒苟戊妮液煞社棚贵锤寻繁皖儡护距弄纱淖网涅蚜段仪绞蟹疫舌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第一章

4、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

5、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 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 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6、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

7、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 领导人角色、 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第三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

8、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

9、。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2: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1

10、: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

11、“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二)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

12、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 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原则

13、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主动性 14:集体精神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3:科学技术的个发展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

14、决策问题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 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

15、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 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

16、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

17、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2)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

18、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3:X、Y理论(1)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

19、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结论: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2)超Y理论乔伊。洛尔斯 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4:Z理论威廉。大内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

20、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责任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二:“管理科学”学派(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1:生产和经营各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

21、理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

22、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三:“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二)管理原则的创新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1:劳动的分工和

23、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三)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四)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五)生产系统创新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EPR的核心思想:实现

24、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六)企业组织创新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

25、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 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经第二节 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 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二: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

26、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三: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 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5: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2个含义 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b:组织

27、的产品是综合而制造的第三节 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观点: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要素发展阶段泰罗“科学管理”阶段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泰罗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二)行为研究阶段马斯洛、赫茨伯格等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三)主体研究阶段70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二

28、: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两种不同的途经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两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

29、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四节 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

30、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 效益原理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其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一:效益的概念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间接考察二: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

31、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三:效益的追求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企业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企业管理之所以需要伦理道德,不只是因为现代业的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更不是因为伦理道德作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经济目的,最根本的是,伦理道德是现

32、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一伦理道德的文化意义及其管理学诠释1.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2. 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3.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经济、管理意义的几种解释:(一)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现代资本主义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其独特的伦理新教伦理(二)文化矛盾论(贝尔):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三)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科斯洛夫斯基)最强的动力:谋利或经济活动;最好的动力:道

33、德行为(四)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无论企业伦理还是管理道德,都不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家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是企业品质与管理素质的内在构成, 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学意义。 (147)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二) 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三) 企业组织(四) 人文力与企业精神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 功利主义道德观 (一) 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 存在两个问题:1.

34、 取得最大利益的手段;2. 利益的分配(二)“功利主义”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管理中的两个要义: 1. 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 2. 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二. 权利至上道德观 (一) 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二) 理解权利至上的道德观就注意的两个问题: 1. 对“权利”(right)概念的理解; 2. 权利是相互的三. 公平公正道德观 (一) 观点: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二) 对“公平公正”的认识: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

35、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四 社会契约道德观(一)观点:1.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2. 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1)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2)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如价格、道德、婚姻等是不可以契约的(3)契约主义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五推己及人道德观它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其核心观点:“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信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七个特征:1. 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36、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 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 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 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成就 5. 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6. 具有自律的特征7.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影响道德管理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1)前惯例;(2)惯例;(3)原则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1)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4阶段以上2、个人特性:(1)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

37、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2)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内容: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自控力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方式:(1)有无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无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 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 .设定工作目标5.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38、7.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超越法律与经济的要求,是企业资源的行为。一 企业与现代社会(一)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二)两种关于社会责任的观点:1. 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幸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得组织的责任2. 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二企业的价值观(一)含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二

39、)四个发展阶段1.工业化初期(股东利益最大);2. 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3. 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4. 后工业化时期(追求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同时保护增进社会利益)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2.经营管理行为符合道德规范;3.社会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环境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二: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哲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管理的辨证法2:管理的方法论3:管哩文化

40、 4: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三:管理方法的分类 管理方法一般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内容: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实质:体现全体人们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

41、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实质: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1: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2: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层次来实施的,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4:具体性 5:无偿性行政方法的作用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同意意志。 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4:行政方法便于处

42、理特殊问题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4: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在使 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经济方法: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一)价格 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

43、一个 十分重要的条件。(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重要手段之一。(三)信贷 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具体的手段主要 有:多贷、少贷、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四)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五)工资 经济手段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个人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六)奖金与罚款 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只有如

44、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二: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1: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2: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第五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

45、术来辅助管理1: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2: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 特点1:客观性(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技术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2:规律性(技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技术的方法是有规律的)3:精确性(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的,技术的结果是精确的)4:动态性(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要及时更新掌握的技术)(二)作用1: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2:决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3: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46、1: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是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3: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第六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实质: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管理工作的任务:不断地提高人地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二: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目的: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主要内容:1:人生观及道德教育 2: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3:民主、法治、纪律教育 4:科学文化教育 5: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组织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

47、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在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突出管理的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教育的方式应少采用被动的讲授教育,而多采用主动的小组讨论、现场实习、和体验实习等方法。第二篇 决策第六章 管理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都离不开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一:决策的定义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二: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容易获得与

48、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一:决策的类型(一)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1: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方向的选择2: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物资储备、生产中资源配置等问题。(二)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1:战略决策:涉及组织长远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决策,具有长远性和方向性,如: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

49、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3:业务决策:日常生活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三)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四)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情况下进行的决策。追踪决策是非零点决策(五)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1: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例行问题”2: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六) 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1: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确定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决策中,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

50、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一个方案取决于对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2: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在这种决策中,决策的结果有多种,决策者不知道会发生哪一种结果,但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已知。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种结果,也不知道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如何。二:决策的特点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含有目标的确定 2:可行性:每个决策的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4: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5:过程性:a: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b:在这一系列的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6:

51、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有关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一: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盛行与50年代以前观点: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内容: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的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二:行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

52、理性”“满意原则”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经验等主要内容: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资源利用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很重要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三:当代决策理论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

53、响因素一:决策的过程1: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的标准3:给标准分配权重 4:拟定方案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7:实施方案 8:评价决策效果二:决策的影响因素(一) 环境1: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2:对环境的习惯反映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二) 过去的决策一般情况下,决策不是一张白纸上的初始决策而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和调整或改变(三)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四) 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五)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影响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一个组织对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六) 时间美国学者威廉把

54、决策分为1:时间敏感型决策:那些必须立刻迅速作出的决策2:知识敏感型决策: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如:组织中大部分的战略决策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一) 头脑风暴法比较常用的决策方法方法: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4项原则: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2:建议越多越好,在此阶段,参与者不要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想到什么就应该所什么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越好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以使得它更具有说服力时间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55、二) 名义小组技术方法:召集一些有知识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内容告诉他们,并请他们独立思考,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备选方案和意见写下来,然后按顺序陈述意见,再对所有方案进行投票。管理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三) 德尔菲技术兰德公司提出德当企业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时:步骤:1:设法取得有关专家德合作 2: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德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德时间作出估计3: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反映专家们的意见,再把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4: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运用该技术的关键:1:选择好专家,这主要

56、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和机会的性质2: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一)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 BCG矩阵:横轴代表市场份额份额;纵轴表示预计的市场增长 现金:低增长,高市场份额吉星:高增长,高市场份额问号:高增长,低市场份额瘦狗:低增长,低市场份额BCG假定:累积学习曲线如果公司能够适当地生产产品和管理生产过程,则产品生产量积累的每一个显著的啬,都会带来可预计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二)政策指导矩阵书p257页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

57、取确定型决策方法1:线性规划 2:量本利分析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小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第七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很多管理界的学者都对“计划”作了详细的解释。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都包括5W1H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 why 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 人员 where 何地做地点 when 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 方式、手段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形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

58、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在实际工作中,计划和决策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三:计划的性质(一) 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二) 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地基础(三)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四) 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地各个部门在目前地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从职能空间分类,可将计划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指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目标四: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指导性计划: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五: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西蒙把组织活动划分为1: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订货,材料入库等。解决这类问题的计划叫程序性计划2: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或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方法和程序,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