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67227043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

2、会流动机会。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 答:(1) 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最后,“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外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亲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2.族群身份

4、与实际利益的关系。答:(1)把族辫身份与社会地位一权利联系起来的制度政策安排。无论是在族群整体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具体成员的徽观层面上,“族群身份”都会对他们(他或她)的利益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2)法律上平等但事实上存在明星的“族群分层”。在法律上承认族群平等的国家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族群优待政策在具体实践当中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政策。(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同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3、族群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答:(1)族群之问交流的

5、客观需求。在与其他族群交往的过程中,本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各种差异会凸显出来,这些差别就是构成族群内部亲和力和产生族群意识的重要根源。(2)外在因素对意识的影响。外在因素有时也会促进族群意识的强化或淡化。如历史上元朝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对待其他姨肆的态度。具有比较强烈族群意识的族群对待其他民族有着鲜明的排斥态度。希特勒曾努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意识,手段之一就是鼓动日耳曼人歧视和迫害犹太人。(4)族群间差异程度与族群意识。在区分族群时所依据的一些重耍差别包括:a体质差异,b文化差异,c经济差异,d居住地差异等。三、论述1、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240答:民族主

6、义是现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塑造出了民族。民族主义强调他者意识,民族的政治权利,民族内部的平等。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创建新的民族国家; 二是在既有的国家框架内,完成民族主义整合,即通过整合使国内的不同族群生成共同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包括创建新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也包括将既有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而民族国家之所以得以创建或既有国家要转变为民族国家,乃是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被看成了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一是仅将民族主义当做某种思想观念;二是把民族主义界定成意识形态与社会活动的统一。民族主义界定为“

7、现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创建不可或缺的因素,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建。而对于民族国家的创建,我们要澄清两点:第一,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原则创建,但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内只有一个民族。第二,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基于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方式的经验认为只有一种民族国家构建的方式。民族国家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主义有共性,但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个性。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建,民族国家被证明优于之前的政权组织模式,因此民族主义又成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我们也要正视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的主流以外的各种非理性倾向,尤其不应忽视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危

8、害,必须进一步探索导致民族主义消极趋向及国内民族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2、 论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之间的关系答:1、族群的“政治化”倾向。与“民族”相比较,“族群”主要体现出的是文化群体的性质。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都出现了把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倾向。2、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族群”。在主要作为文化群体而存在的“族群”和主要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的“民族”二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族群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3、“族群”关系的制度化。由政府正式确认每个公民的“族群”身份,这一做法就是把“族群”和“族群边界”制度化,使之成为一个正式

9、制度,任何跨越这个身份的行为都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和官方审批手续。族群制度化肯那个出现正负两个作用,优待弱势群体的政策可能会改善族群分层状况,这样歧视弱势群体的政策则可能会强化族群分层。4、文化的多层面。没有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与观念,在族群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就难免会彼此冲突,无法和谐共处,因此在国家层面单靠政治制度和行政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某种统一的文化认同。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5、“民族构建”与“民族认同”的基础。建立稳固的国民认同,首先要避免两种偏差,第一,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族群间共同的国民认同,忽视本国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文化方面的认同基

10、础。第二,是想当然的把国民认同视为已经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的共同基础,可是忽视了少数族群民族和官员对国民认同的发展和巩固。因此要把现代政治性与历史相连,不能简单的地里边界为基础来建立国家认同,最后不能用语言和宗教。从此看出国家认同是一个综合的,各种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间的争议:自己的评价:一、名词解释1、族群身份:少数族群基于特定的族群与族群意识而形成的文化成员身份,就是族群身份。2、天下观: “中国”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中心地区,四周的“蛮夷戎狄”是中原文化的教化对象。统治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天子”,他代表上天来统治、教化、养育天下万民。3、夷夏之辨:主要是指以价值观念

11、、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文化”方面与中心文化之间的差别。“夷夏之辨”实际上也就是“文野之辨”。4、扩散模式:假设在一个国家内有两个族群,其中一个族群居住在国家的核心地区,经济上比较发达,政治势力比较强,在国内政治中居统治地位,而另一个族群居住在边缘地区的不发达族群,形成的一种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强势群体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模式。5、熔炉理论:最初来源于1918年美国曾经上演了一部戏剧,剧名叫“熔炉”,描写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几代人通过婚姻经过长期相互调适,最后相处十分融洽。戈登用A+B+C=E,意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经过某个社会中的共同生活与相处,最后都将成为具有美国特质的E。8、主流族群:指在一个

12、多族群的国家或地区内在政治、经济领域、人口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族群,它在政策制定、主流媒体态度以及族群分层发展趋势导向等方面通常占有主动权的族群。9、族群融合:族群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10、部族国家:部族国家是把政治认同与种族起源和种族身份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现代多元国家,政治联系与认同与种族纽带与认同之间被明确地分开。公民权制度在不分种族或血统的情况下,保证国家所有成员平等的或相对平等的权利。11、同化: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走向拥有种共同文化的过程。12、身份认同的同化:族群

13、间身份认同差异的消失,各族群成员不再认为属于彼此不同的族群,而是属于同一个大的群体。13、社会结构的同化:用来衡量两个族群的成员之间是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一个族群的成员是否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二、简 答1.美国社会中的族群分层变量答:(1)产业,20世纪20年代后墨西哥成为美国农业廉价劳动力的首要来源,印第安人依然生活在美国政策给他们的280个保留地内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和亚裔和南美裔大多居住在城镇,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找就业机会。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2)城市化程度,可以用各个族群的城市人口比重作为简单和直接的统计指标,来衡量和比较

14、各族群参与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3)教育教育,对一个族群社会地位的影响是本质性的,整体教育水平标志着一个族群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能力。(4)就业与经济活动,就业率和事业率。(5)职业,黑人、波多黎各裔、印第安人、墨西哥裔4个族群在工程专业领域里能力表现和就业人数都不尽如人意。(6)收入族群整体收人的绝对水平和产生的相对差距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7)犯罪率各个族群人口的犯罪率水平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族群的整体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8)自我认定的社会阶级,除了可进行统计计算的指标外,有的研究者使用“主观自我认定的社会阶级”作为衡量社会分层的指标之一。2.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答:1、文

15、化或行为的同化。a语言。族群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异通常表现在语言方面,如果语言上互不相通,无法进行思想交流,那么成员间的社会交往少,偶有交流也容易因语言隔阂造成误解,b宗教。宗教信仰是族群文化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在宗教信仰、礼仪和与宗教相关的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日常交往和族群关系。c风俗习惯。各族群会形成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需要参照族群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背景来分析族群的风俗习惯差异及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2、社会结构的同化,社会结构同化这个变量是用来衡量两个族群的成员之间是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一个族群的成员是否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

16、。3、婚姻的同化,族群交往只有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两个族群成员之间才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通婚,从而进一步促进族群血缘融合。4、身份认同的同化,身份认同的同化,即是族群间身份认同差异的消失,各族群成员不再认为属于彼此不同的族群,而是属于同一个大的群体。5、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族群成员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是一个族群在态度上、心理上对另一族群的接纳。6、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也被称作是行为上对他族的接受。偏见主要是观念中存在的东西,而歧视则表现为对不同族群在现实行为方面的不平等。7、公共事务的同化,主要是指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和权力分配方面冲突的消除。4.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

17、面的差异设计的几个方面。答:1、人口的数量与素质。a各族群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各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是族群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b各族群人口的相对素质。2、人口的年龄结构。a族群人口的年龄结构,b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因素,c借用“人口转型理论”来分析族群之间的年龄结构差异。3、人口性别比例。a人口性别,比例人口性别比例是总人口中男女两个性别群体之间的比例。b影响性别比例的因素。4、生育率水平。5、死亡率水平5.影响生育率水平的假设因素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答:(1)“社会特征假设”认为,由于各族群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因此各族群生育率的差异实质上体现的只是不同社

18、会阶层生育行为的特点。换言之,如果黑人与白人所受教育相同,职业和收入一样,他们的生育率应该一样。(2)“少数族群身份假设”认为,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少数族群身份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因为统计计算表明,当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被排除之后,各族群之间的生育率差异并没有消失。 (3)“边际地位假设”,少数族群的社会地位提高后,为了克服心理上的“没有保障感”,他们会把自己的生育率控制得比白人还要低,从而提高子女的教育和竞争能力。6.人口迁移对族群形成和族群关系的影响?答:1、人口迁移与族群的形成,中国各朝代的史书都记载了不同族群逐鹿中原、你来我往、分分合合的社会变迁史,在这部长达数千年

19、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各族群的地域迁移史以及迁移后的族群同化史。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配的影响,某个族群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会直接导致迁入地各族群人口相互比例的改变,增加对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压力,导致族群间在资源分配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又与族群间的文化冲突结合在一起。3、人口迁移对当地族群政治格局和社会政策的影响,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族群集团武装侵入另一个族群的传统居住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制度和权威体系,外侵集团建立本族群对当地族群的统治,或扶植一个傀儡政权。7.结合迁移来研究族群关系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答:1、移民的总体数量规模,在迁移研究中,移民的人数是最重要的因素,特

20、别是与当地居民数量规模相比的“相对规模”。2、移民的迁移方式,与迁移人口规模相比,迁移的具体形式同样非常重要:是大规模集体性迁移,还是零星、分散的个体或家庭迁移,是移民自愿主动迁移,还是因自然灾害、政治或宗教迫害而逃离家园,还是被本国政府或占领军强制押送到另一个不是自己选择的地方,根据外来迁移活动采用的具体形式,本地族群对移民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各不相同。3、移民与本地族群居民之间在整体素质方面的差距,整体素质差距主要反映在各族群成员之间的教育水平、职业结构、组织能力、纪律性、工作经验、道德水准等方面,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4、“迁移选择性”的影响,当

21、一个社区的所有人员有机会向其他地区迁移时,总是会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愿意迁移,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留居原地。那么迁移者与留居者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这就是“迁移选择性”所研究的问题。5、移民与本地族群之间在经济能力方面的差距,两个族群之间在经济能力方面的差距越大,隔阂也就越大,因为在族群之间的体质、文化、宗教差异之外实际上还有一层阶级差异。6、移民与本地族群之间在其他方面的差异,移民族群有可能在体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与本地之间存在差距。7、不同移民群体之间在族群分层方面的差距。8、政府对于迁移的态度和管理办法。8.语言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双重性如果您需要使

22、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答:1、语言的双重性,语言是人们相互进行口头交流的工具,书写文字记录了人们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知识与成就,并通过记录文本和印刷晶传递给下一代和介绍给其他族群。2、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地区性共同语”。随着族群间、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不断加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特质必然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3、人类语言的发展趋势,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该国的正式“国语”或非正式的“族际共同语”。9.族群对居住格局的三个方面答:1、各族群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地理区域分布。几个族群居民在同一地区中的

23、分布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模式。如在一个多族群国家或省份里,若各族的成员比较均匀地混杂居住在这一地理区域的各个部分,可被称为“混杂居住模式”;如果各族居住相对分离,本族居住又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界限清楚的各族聚居区,可被称为“隔离居住模式”。 2、各族群人口在一个地区中的城乡分布。 每个地区都存在着城镇和乡村,城镇和乡村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不同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表现为相互分割对立的二元结构。3、各族群人口在一个社区内居住分布格局。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村落的各族群,依其人口规模和迁移历史,可能其居住地理分布模式也各不相同。通过居住模式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来了解和分析各族民

24、众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和实际交往条件。10.戈登衡量同化程度的社会变量涉及的几个方面答:社会的变量,这是一个社会中的集团性结构和相关的社会现象,包括a、人口因素,b、价值观的差异,c、文化差异,d、族群关系的意识形态性质方面的差异,e、族群间权力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f、少数族群进入社会酬赏制度的能力,g、社会的政治性质。三、论述1.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答:(l)各族群之间在体质肤色方面的差异程度(体质因素);(2)各族群集团人口的相对规模(人口因素);(3)传统社会制度的异同(社会制度因素);(4)经济活动类型的异同(经济结构因素);(5)各族群在社会分层结构(行业、职业等)中占据位置的差异(族群分

25、层因素):(6)文化、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异(文化因素);(7)各族群在宗教信仰上的异同可能会影响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程度(宗教因素);(8)各族群之间的因各种因索造成的心理距离(心理因素):(9)人文生态环境因索(族群问相互隔绝程度郎族群交往的环境因素);(IO)历史上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对现今关系的影响(历史因素);(11)政府各项政荫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政策因素);(12)个别事件对蕨群关系的影响(偶发因素);(13)大众传媒对精英分子和民众族群意识和族群关系变化的影响(媒体因素);(14)国外政治、宗教势力对该国内部族群关系的影响(外部因素);(15)主流族群对待其他族群的宽容度(主导族群)。

26、2.如何对族群关系进行可操作的变量指标 P87答:1、语言使用。主要根据少数民族学校使用汉语和学习汉语的情况,当地广播电视部门中语言使用的情况,当地居民对语言的使用情况。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2、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各地的民委和宗教局制定的法规与管理办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不同族群之间在宗教与习俗方面的差异程度。3、人口迁移。户籍登记资料,得到本地和移民两类,可以了解迁移对本地族群的影响。4、居住格局。通过居委会了解各民族的居住格局,这些族群是怎么选择居住模式,美国用“分离指数”来分析城市族群居住格局的计量方法。5、交友情况。了解各族群的交往范围,来了解各族群是如何影

27、响人们,并了解其他族群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6、族群分层。通过了解个人的族群、教育、职业以及收入、消费情况等,就可以对族群分层进行专题定量分析,以考察各个族群之间在教育结构、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群体性结构差异。7、族际通婚。根据个人背景,分析归纳影响族群通婚的各种因素。8、族群意识。针对新出生孩子的族群登记,以及各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所形成的政治权利和经济资源的单元,同时了解个人是在怎么的状况下形成族群认同的。3. 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是如何产生传递的答:1、族群意识可能会演变成民族主义者倡导的“民族意识”族群意识在一定的政治条件和政治气候下,有可能演变为“民族意识”,换言之,就是从强调

28、文化层面的群体意识转变为强调建立新的政治实体的群体意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主义”。盖尔纳认为,“事实上,当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要求文化的同质性或延续性时,当与文化相联系的阶级差异变得有害时,族群问题就会以民族主义,的形式进入到政治领域,而没有族群特征和渐进的阶级差异仍会被容忍”。2、“族群”和“民族”,这两个词汇在中文里仅有一字之差,但在政治上的差别却是非常本质性的。 “族群意识”是国内一些族群成员对于自己所在族群身份认同的意识,“族群利益”是族群成员对于本族整体利益的诉求。我们在选择用语时,确实需要小心慎重,不仅要考虑本国的习惯用法,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词汇翻译成外文后,国外的读者将如何理解

29、。3、族群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族群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别(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的大小影响着族群意识的形成和族群之间的距离。而一旦族群意识形成之后,外在因素(如政府政策等)仍然可以对族群意识产生影响,占据政府主导地位的族群有时对待其他族群会采取族群偏见和歧视的态度及政策,有时会采取帮助的优惠政策,这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密切的关系。4、族群意识在一定的国内政治条件和国际政治气候下,有可能演变为“民族意识”,并试图通过民族主义运动而实现“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这个的过程中,强调语言、宗教差异和改写族群历史会成为建立“民族意识”和进行社会动员的主要工具。所以各国

30、在处理族群关系时,不宜鼓励族群的独立政治意识和政治诉求,防止国内的族群问题转变为“民族主义”运动。4. 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答:(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美国三阶段理论。 (3)欧洲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4)苏联:一是以族群为主体实行区域自治(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二是在族群关系方面从“形式上的平等”过渡到“事实上的平等”。5.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应如何建立一个可测量的指标体系来及时和比较可靠地反映族群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6. 在地域之间发生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族群关系可能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31、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族群、部落、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与财富所引发的冲突与战争,都会导致某族群中部分人口自愿或被迫从本族的传统居住地区迁移到他族的传统居住地,这些迁移活动,无论是伴随着使用武力对土著族群在土地资源上的剥夺,还是伴随着区域间的和平贸易活动和劳动力流动,无论是属于被逼迫出逃的难民流亡,还是作为失去自由的奴隶被跨地区贩运,大量移民涌人都会对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该地区的族群关系带来多方面的复杂影响,迁移活动也在许多方面改变移民自身,并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族群冲突都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或目前正在进行的迁移活动相关,因此迁移成为研究一个地区族群关系现状及其

32、演变过程的重要切入点。人口迁移对族群形成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人口迁移与族群的形成 中华民族历史久远,人口迁移的历史也源远流长,长达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各族群的地域迁移史以及迁移后的族群同化史。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配的影响 某个族群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会直接导致迁入地各族群人口相互比例的改变,增加对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压力,导致族群间在资配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又与族群间的文化冲突结合在一起。 因此当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的族群关系时,需要对这个地区历史上和现时发生的移民族属、数量、时间进行调查,对迁移的形态进行分析,对移民的教育、职业、收入等结构性特征跟当地居民之间的差异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研究中国少数族群地区的族群关系时,要特别注意汉族移民的情况,或者其他非本地族群迁入情况。3、人口迁移对当地族群政治格局和社会政策的影响 外侵族群建立新政权,奴役、统治当地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1718世纪的欧洲人; 外族迁移的人口成为迁入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马来西亚中的华人和印度人; 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给局部地区的政治生态带来一定影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