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165460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技术学 第八章陷阱类渔业技术(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八章 陷阱类渔业技术第一节 作业原理和特点陷阱类渔具是将渔具固定设置在水域中,拦截诱导捕捞对象,使其陷入而被渔获的一种渔具。这种渔具允许鱼进入但是鱼要想返逃却很困难。此类渔具的渔获机制,基于阻断、诱导、分区、陷阱等渔法要素,对沿岸附近或靠岸洄游的产卵、索饵等鱼群,拦截其鱼道,通过诱导使其陷入而一举捕获。陷阱类渔具是一种简单的、被动式的渔具,陷阱捕鱼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在古时候,由于潮汐的涨落造成了河和湖的水平面上升下降,使鱼被那些由石头和木棒构成的障碍物拦截住。于是那时的人类就知道了把鱼赶往这些有障碍物的地方,可以捕到较多的鱼。此外,还发现当鱼对障碍物比较熟悉时就很容易逃脱,所以人们就希望

2、能把这些障碍物移到另一个水域去捕鱼。然而要移动这样的天然障碍物或构造类似的障碍物是比较困难的。由于那些构成障碍物的石头比较重,新的类似的石头也很难找到,于是渔民们就尽力使用一些相对较轻的、容易取得的东西来制作,比如树枝、灌木和一些藤类植物。逐渐地,人们用灌木及由藤编制的网创造了更轻的、更容易移动的陷阱,使得他们更方便地到一个新的水域捕鱼。另外,还尝试着在湖泊、江河和沿海水域制作更大、更复杂的栏式陷阱进行捕鱼活动。根据沿岸地形和鱼群洄游范围,有的陷阱渔具规模很大。多数渔具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固定一处,保持原来的位置不作移动。因此,敷设渔具的渔场位置,应选择在鱼群的洄游通道上,要求历年相对比较稳定而且

3、捕捞时间较长,具有相当的可捕量。数种不同的捕捞对象,先后经过同一沿岸渔场洄游,更能发挥陷阱渔具的长年捕捞效能。较小规模的陷阱类渔具,也可在较短期间内改变其敷设位置。陷阱渔具通常在海滩潮间带敷设渔具。有的在河口内湾、岛屿、山岙一带,利用有利地形,敷设渔具;有的在平潮时将渔具埋入滩底,潮水涨平时吊起上纲及网衣。有的简单地用石块垒成一堤岸拦截鱼类。它们都是借潮流涨落,拦截随涨潮而来的鱼虾类,是陷阱类渔具传统的作业方式。世界各个区域的鱼、甲壳动物、头足类都具有区域的特征,然而,一些种类可以在海洋和河口广泛分布,例如鲨鱼和鱿鱼等。更普通一些的鱼、甲壳动物、头足类可以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冷水水域被发现。

4、大多数的鱼、甲壳动物(龙虾、虾、蟹等)和头足类(鱿鱼、章鱼、墨鱼等)都可以被陷阱类渔具捕获。所渔获的数量取决于作业水域中鱼、甲壳动物、头足类的数量,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分布。如果它们在水中聚集少,或不四处游动觅食,就不能算是好的渔获目标鱼种,除非能够把它们吸引到陷阱中。大多数底层作业的陷阱被敷设在岩礁区作业,在那里鱼和其它生物被礁石和粗糙的地面所聚集。在岩礁区不太适合刺网和拖网作业。鱼和甲壳动物可能生活在洞穴里,埋藏在暗礁下或泥土里。然而,如果鱼类在白天或夜晚的某个时间离开这些保护去觅食、交配或寻求更好的保护场所,这可能使渔民有好的渔获。如果陷阱对所捕的鱼有吸引力,就会产生较好渔获效果。诱饵的选择

5、也很重要,可以很容易地吸引目标鱼类。捕捞对象对陷阱渔具的行为反应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鱼类畏惧网壁,被拦截后沿网壁一定距离移动,不易进入网内。勉强进入网内,活动范围小,不易返逃。此类属被动性陷入(如鯵、鮐等)。有些鱼类对网壁不产生恐惧,贴近网壁移动,很容易进入网内,活动范围大,然而从网门处返逃也容易,此类属主动性陷入。陷阱类渔具的种类很多,规模大小悬殊,作业方式也有较大差别。我国海洋陷阱类渔具中,主要以插网型为主,沿海各地均有,主要拦截随涨潮游来的鱼、虾,待退潮后捕获,主要捕捞小型鱼类、虾、蟹类,兼捕多种鱼、虾的幼体,对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不利,应受到限制发展。建网型渔具,敷设在近岸鱼类洄游通道上

6、,靠其横断潮流的网墙,导鱼进人网圈,最后到达取鱼部。网墙长度达500m以上,并以捕捞成鱼,经济效益较高,为陷阱类渔具中较先进的作业形式。但由于渔具规模大而结构复杂,同时对渔场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需有岛屿或岬角为屏障,不易受到大风浪侵袭,海底平坦无障碍物,底质泥沙,潮流以往复流为主,流速不大于2kn。目前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同时网具的数量也不多,今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箔筌型渔具大多数分布于内陆水域,其敷设的地点和渔具结构各异,这是广大渔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各个水体特点,以及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而创造的。从近期发展情况来分析,这种渔具尚可继续发展,但对捕捞幼鱼应必须采取放宽箔缝,使

7、用大网目取鱼部等措施,保护渔业资源,使近海渔业可得到长期利用。陷阱类渔业的特点是:制作简便陷阱的价格通常很低,而且当地的许多低价材料可被利用;铺设和起吊陷阱方法简单,成本不是很高,简单的陷阱只要用独木舟或无动力的渔船就可完成操作过程;即使使用更先进的陷阱渔法,与之相应的燃油和设备价格远低于其它的渔法,如拖网、刺网或围网;通常来说,由于陷阱捕鱼对水下的岩礁没有破坏,而且能够控制渔获量和一些不必要的兼捕鱼类,所以这类渔具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节 渔具分类和结构特点一、按网具结构特点分类根据我国渔具分类标准,陷阱类渔具分为插网、建网和泊筌三个型。(一)插网由矩形网衣和插竿构成。网墙一般长数百米,

8、按地形而定。网高随水深变化。导陷插网将网墙按“八”字形、曲弧形等多种形状插置诱导鱼类,并设置圈网、取鱼部等,使陷入的鱼集中。为了诱导鱼类,应按地形和鱼的洄游方向,或潮水涨落方向,选定网具敷设形状。拦截插网通常按地形插置。它借助涨落潮流,或河川急流、拦截鱼、虾类。有时还以噪音、驱赶等辅助手段,强制其陷入而捕获。插网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适宜捕获沿岸滩涂小型鱼、虾类。(二)建网建网是陷阱类渔具中规模较大,比较先进的渔具。日本、原苏联等使用较多,对渔具渔法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等省。建网渔具由网墙部和网身部构成。网墙拦截和诱导鱼类,网身起聚集鱼类的作用。网身部有网圈部(或运动场)或

9、带漏斗网的升网。它们都是以锚、石等将侧张纲和型纲固定在一定的场所,并在纲上悬挂网片,使锚、石等的固定力、浮子的浮力、网衣和沉子的沉降力等维持平衡,以保持所需的形状。建网可分为大折网、落网和袋建网。大折网是建网的早期网型,由网墙、网圈和取鱼部组成。大折网又可分为大敷网和大谋网。大敷网取鱼部形状近似三角形,一边开口作为鱼群入口。大谋网取鱼部呈椭圆形,或近似矩形,宽边仅有狭窄的入口。实际生产中大折网几乎不再使用。落网(图8-1)由网墙、升网和网囊(箱网)三部分组成,有的还设置网圈部。其特征是具有升网这一漏斗状通道。现在的建网几乎都有这一结构。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渔获效率,还有二重落网、二重箱网、在水面

10、下敷设的中层建网、底层建网等。图8-1落网及其改良类型1.二重箱网 2.中层网落网 3.二中层网 4.中层底层网袋建网由网墙、网圈和网袋三部分组成。它多数敷设在沿岸浅水区和内湾等渔场,规模较小,网具以支柱和锚固定敷设。(三)泊筌泊筌型的捕鱼原理和渔具结构与建网型相同,仅渔具材料不同。建网型使用网衣,泊筌型主要使用竹、木等材料。根据季节、风流、鱼类栖息、洄游习性等敷设渔具,目前在海洋渔具中较为少见。二、陷阱类渔具按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拦截和导陷(一)拦截式 拦截式主要有:(1)阻碍鱼类活动的陷阱,包括墙、坝、篱笆等。(2)掩蔽式陷阱(传统陷阱),包括灌木陷阱。(3)可被鱼触动而关闭的陷阱,包括重力式

11、陷阱(或盒状陷)。(4)离水设置的陷阱,比如,在波浪作用下或在受到威胁时滑行跳离水面的飞鱼,这类陷阱可以是箱状的或木筏式的,铲斗网有时用来使鱼跳跃,任何表面不明显的陷阱都可以捕捉到陆上栖息的海洋动物,如蟹等。(二)导陷式 导陷式主要有:(1)管状陷阱,这种陷阱是狭窄的通道或管子可以用来阻止鱼类向后退出,鳗鲡管就属于这种陷阱。(2)篮筐式陷阱,这是一种全包围式并且具有很难逃脱结构的陷阱,它们包括由树木、纲索或塑料制成的,由带网衣的铁环和框架制成的圆锥形或鼓形陷阱(如鼓状网),由坚固框架制成的类似箱盒的陷阱,有墙网装置。(3)大型开放式陷阱,这种陷阱有一部分设置有机械装置能阻止鱼逃脱,它们可以用桩

12、或锚固定,或进行漂浮作业,有导鱼装置。第三节 渔具的结构以及有关理论计算 现在我们以在敷网类中有代表性的建网为例,说明渔具结构和有关计算。一、渔具结构建网由网墙、网圈入口装置、漏斗网等组成。根据渔获对象的不同,在渔具结构、网型、网线颜色、网目大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渔具结构应能拦截鱼群进路,并起诱导、陷阱、集鱼作用,提高渔获效率。1.漏斗网 漏斗网设置在落网后网圈和网囊入口处,鱼从外网圈运动场通过升网和漏斗网进入内网圈。漏斗网内口狭小,可阻止进入网囊的鱼返逃出网。不同鱼种对漏斗网的适应性不同。幼鲈、幼鰤等可顺利地沿升网、漏斗网进入网囊;鲐、竹筴鱼等不轻易靠近漏斗网,它们的入网率与升网、漏斗网

13、的升角有关,升角过大,不易入网。建网类型不同,漏斗网效果也有差异。一般中底层网漏斗网阻止入网鱼返逃的效果比落网好。2.网墙 网墙起拦截和诱导鱼群的作用,通常与岸线、潮流呈一定角度敷设。鱼遇网墙后的游向与鱼的习性有关。不少鱼类进入浅水区遭遇网壁即转向,并沿网壁游往深水区。因此,建网多半是将网圈和取鱼部敷设在深水区,而网墙是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敷设。在水色和透明度较高的水域,当周围空间足够大时,鱼类遭遇网壁时通常不会穿越网目。因此,网墙网目通常较大。同时,为了使鱼容易发现网壁的存在,网衣色泽比较鲜明。网墙长度根据渔场地形、水深和来游鱼群游向而定。网墙高度按敷设处变化的水深确定,一般为水深的1.11.4

14、倍。下纲应配备足够的沉力,同时增加下纲长度,使其着底性良好。3.网圈入口装置 网圈入口装置在建网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是建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重要标志。入口装置的数量,按渔场环境条件、捕捞对象习性、入网率与返逃率等确定。4.网型 网型和网具规模不同,渔获也各有不相同。多数鱼类受潮流的影响,容易进入下流方向的箱网或袋网。洄游鱼群倾向于进入洄游前方的箱网。乌贼类和底层鱼类容易进入底层袋网,中层鱼类容易进入中层袋网。左右侧分别为落网与中层袋网的结构类型,幼金枪鱼、竹筴鱼、带鱼、鳀、鲐、舵鲣、乌贼等进入落网较多,鲻、花鲈等进入中层袋网较多。三线矶鲈、鲷类等进入落网与中层袋网的比例均匀。

15、鲷鱼在深水渔场进入落网较多。5. 大小和网线粗度 网目大小或网线直径d与目脚张度a之比值不同,网墙对鱼的阻拦诱导效果也不同。通常,d/a=0.020.04。网墙目大随网具规模和对象鱼种不同,在50900mm范围内变化。墙网d/a值大时,鱼群往往难以接近网衣。某些种类鱼群追捕饵料鱼或被敌害追捕时,当先头鱼一旦穿过网墙网目,整群鱼都将随之穿越。在确定网墙目大和网线粗度时,应考虑阻止鱼群穿越网目的效果,以及潮流引起的网衣拱度等情况。为了防止鱼逃逸,并保证网线必需的强度,网圈网目减小,网线加粗,一般d/a=0.040.08。网囊部分网目更小,网线更粗,一般d/a=0.120.16。6.网线颜色和材料种

16、类 网囊网线材料色泽鲜艳,入网较多的鱼有黑鲷、花鲈、鲆、鲽、刺鲳、金乌贼等。网囊色泽灰暗,入网较多的有星鳗、海鳗等。梭子蟹、对虾等一般对网囊色泽没有选择性。这些捕捞对象对明、暗网囊的选择性,一方面可能与网线材料种类和色泽的明暗度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网囊内光线分布有关。二、建网渔场位置的选择大中型建网一旦敷设,整个渔汛期间几乎不变换位置,故渔场位置的选择极为重要。渔场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渔场环境条件,主要是鱼道、敷设水深、潮流等要素。1.鱼道 鱼群从海上向陆岸接近,鱼群通过频度高的通道区域,一般称为鱼道。鱼道的形成要素很多,如礁的分布,等深线的辐合区,地形与海水理化特性的良好配合,底质适宜等。鱼道

17、的高低与渔具敷设位置有关,对渔获量及渔获种类有一定的影响。2.渔具的敷设水深 渔场水深不同,渔获也不同。通常敷设水深大,大型鱼混入比例多;水深浅,小型鱼类多。渔场的敷设水深对渔获物的体长组成和渔获量的变动也有一定的关系。3.潮流 潮流强弱影响网形变化,使它产生变形。同时,潮流对鱼的入网行动也产生影响。流速增大,通常洄游性鱼类入网率低,而对底栖的鲆、鲽类的入网影响不大。三、有关建网的计算1.网墙的敷设方向 来游鱼群遭遇网墙阻拦,有的进入网中,有的则反向游离。网墙垂直于鱼的游向时,鱼群遇网后向左右两边分游的机率相等。随着网墙导向角的减小,拦导入网的鱼增多,但拦截空间减小。图 8- 2 鱼游向网墙的

18、运动力学相似M.库列维奇(,1964)把鱼群这种运动作为力学相似的射流运动(图8-2)。设鱼群密度=常数,对网墙面无压力。鱼群量为q,它们游向B和C的量分别为和。游速为v。在dt时间内,失去的动量在x轴上的投影为,和获得的动量在x轴上的投影分别为和。ABC动量在x轴上的投影总增量应为零,即:, , , 则可得: (8-1)式(8-1)说明,网墙的敷设方向直接影响进网鱼的数量。2、入口装置的数量 入口装置的数量从一个到数个不等。按.塞尔戈也夫(,1960),设网中鱼数为N,经时间t后减至n,则: (8-2)式中,a入网鱼的返逃系数,与入口装置的设计、尺寸、捕捞对象的习性有关,通过试验确定。当有数

19、个入口装置时,返逃系数为: (8-3)设一个入口装置在时间t内网圈内鱼的数量为x,单位时间内的入网鱼数为m,返逃鱼数应为,则网内鱼的数量变化为:,积分得:,则: (8-4)式中,在时间t内网圈中的鱼数。当有s个入口装置时,网圈中的鱼数为 (8-5)由此可见,当有数个入口装置时,鱼的返逃率按降低,但鱼的入网率同时按降低。因此,当要求提高入网率时,宜用1个入口装置。当捕捞分散和易受惊吓的鱼类,特别在水色、透明度较高的渔场时,鱼的返逃率较高,宜用数个入口装置。3、自动沉降装置原理 在风暴天,建网渔具常遭受破坏。为此,需设法在风浪增大时网具自动沉降至一定深度,避开表层波浪的冲击损害。上纲浮力Q由两部分

20、组成,即: (8-6)式中,用来平衡网衣、张纲等网具在水中的重量。型钢和张纲上的浮力在无水流时为剩余浮力。当流速增加时,用来平衡张力T的垂直分力(图8-3)。图8-3 建网自动沉降原理流速从v达到临界流速时,向下分力大于浮力,网具即自动下沉。依A.弗里德曼(,1981)各力对点的力矩式为:,则:,由于,则可得: (8-7)式中,l张纲长度;a张纲与水平面的夹角;h上纲所处的深度。根据渔场海表面风浪影响的深度,选定上纲所需的沉降深度h。张力T及其分力按流速大小计算,从而可求得自动沉降抗风暴建网上纲所需配备的浮力。第四节 我国主要陷阱类渔业 陷阱类渔具的种类较多,渔具规模和结构大小悬殊,现择其代表

21、性的落网、插网和渔箔为例,说明其渔具结构、装配和渔法。一、山东落网的结构和捕鱼技术 落网又称老牛网,属导陷建网。该网自20世纪40年代起使用于威海,现烟台芝罘等地也有分布。渔场在威海遥迓湾、靖子湾及烟台崆峒岛、芝罘岛及八角口等近海水域,水深20m以浅,底质泥沙,流速小于1kn。渔期412月,一般以911月为盛渔期。捕捞对象为鲅鱼、黄姑鱼、鲈鱼、梭鱼和带鱼等。70年代初期黄海鲱鱼旺发时,曾是早春捕捞近岸产卵洄游鲱鱼的主要渔具之一。单位网年产量150t左右,最高网次产量达l0t以上。(一)渔具结构 落网的网具结构见图8-4。主要尺度:379.00m34.22m866.00m。1网衣由网墙、前网圈、

22、网坡、网喉、后网圈、取鱼部等部分组成。2纲索由网墙纲、网墙上下纲、网墙锚纲、网圈纲、张纲、网圈锚纲、叉纲、上纲、上缘纲、沉子纲、下缘纲、网盖浮子纲、网须纲、力纲等组成。3属具由浮子、大浮桶、泡沫塑料浮子、沉石和沉子等组成。(二)网具装配1剪裁拼缝各部分网衣均剪裁拼缝,在拼缝处均装有2条直径不同的力纲。2网墙装配将网墙上、下缘纲分别穿入网衣上、下网缘网目内,按0.70的缩结系数,每隔68目扎1档,然后分别与网墙上、下纲每隔1.5m扎1档。3前后网圈装配前网圈一端折入网圈人口一侧,另一端与网坡连接,网衣的水平缩结系数为0.80;后网圈网衣的缩结系数为0.60,前、后网圈纲的相接后,一端连接到后网圈

23、的大浮桶;另一端分别连接前网圈的2个大浮桶。4网喉的装配将网凹、网坡与网舌的连接边穿人较粗的网线,作成水扣,并共同穿在1条力纲上。同样,将网舌与网须下缘,网盖与网须上缘,分别穿在一条力纲上,然后分档扎牢。5石包装配装足石块后,扎紧包口,并用1条带眼环的绳索结扎,将石包向海里抛下后,石包即可滑到海底。(三)渔船 木质机帆渔船2艘,总长11m,型深1m,型宽2.5m,总吨位10t。主机功率14.7kW,船上安装木制绞纲辘轳1只。共24人作业。图84 落网网具结构1、网墙 2、前网圈 3、网坡 4、网喉 5、后网圈 6、取鱼部(四)渔法1设网 选择鱼类洄游的通道,地形两面或三面靠陆地,风浪较小,潮流

24、以往复流为主,流速不大于1kn,海底坡度较缓的沿岸水域,根据鱼群洄游方向和潮流情况,决定设置网圈的位置。网具布设呈“丁”字形,网墙由近岸边向外与主流向垂直,网门面向鱼群游来的方向。地点选定后,在岸上树立标志,以保证设网位置准确。设网由3船20余人作业,首先将2条网圈纲的一端,分别结到前网圈的2个大浮标上;把网圈的另一端的2条纲并在一起,用船拉紧,结在后网圈的大浮标上。然后依次安装张纲,网墙纲、锚纲和沉石,并将浮子按照规定的间距装到各部纲索上。再从前网圈开始,依次挂衣,结上沉石和大浮桶。最后从前网圈处的网墙纲开始挂网墙部网衣。2起鱼 每天早、晚缓流时各巡网取鱼1次。作业人员1824人分乘2船,同

25、时到达网场。一船由网门处进人网内,沿前网圈到网喉处,与另一船会合。然后捞取拉绳,把带网纲系在船舷上。逐步向里提起网衣,迫使网内的鱼向取鱼部集中,最后捞起渔获物。3解网渔汛结束,将网衣全部解下,并将沉石包的缆绳切断,如用铁锚固定网具,则铁锚及锚缆收到船上。落网每天巡网取鱼只需12h,其他时间可作其他作业。二、浙江插网的结构和捕鱼技术 在潮间带插成固定形状,诱导捕捞对象陷入网内而捕获。主要分布于浙江瑞安、乐清等地,以瑞安较为发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70年代以前,该渔具大多采用竹篾丝帘,后来逐渐改用乙纶网衣。 渔场在飞云江口、乐清湾等港湾潮间带。常年作业,48月为盛渔期,渔获对象为青蟹、白虾、弹

26、涂鱼等沿岸小型鱼类和虾、蟹类,1船作业,管理46处。(一)渔具结构 图8-5为插网的结构和作业示意图。主尺度:200.0m3.35m。1网衣 由网墙、网圈和取鱼部构成。网墙和网圈由乙纶网线编结,目大17.5mm。取鱼部有网囊和漏斗两部分组成。2纲索由上缘纲、上纲、下纲、吊纲绳、网口纲、力纲等组成。3属具 有撑竿、压泥竿、竹篾笼、竹圈、竹桩等。(二)渔具装配 将上、下缘网衣与主网衣编缝,并将上、下缘纲与之并扎。主网衣水平缩结系数为0.57。漏斗网装置在网囊内,竹篾笼装于漏斗网衣之后。(三)渔船 木质方头平底型小船,总长3.1m,型宽0.75m,型深0.35m,载重约0.25t。配备木桨1副、风帆

27、1面。该船能在海涂上滑行。1人作业。(四)渔法1设网低潮时敷设网具,网口朝落潮流向。相邻各处渔具的间距,横向l00m左右,纵向约1000m。第一处网离岸2000m以上。敷设一处网约需2h。每隔数月需作一次小范围渔场转移。敷设网具的顺序依次为主取鱼部、网墙、网圈和次取鱼部。 (1)主取鱼部的敷设:定好网位后,将横竿、竖竿扎成门架,竖竿插入泥涂约2.5m,相距1.8m。网口纲和扎有侧网口纲的竹爿分别结扎于横竿与竖竿。下网口纲埋人泥中,囊末端用桩固定。 (2)网墙、网圈敷设:每侧网墙长l00m。从主取鱼部门架开始,呈“八”字形插撑竿,夹角6080。每侧撑竿呈一直线,略内倾,相邻撑竿间距2m,入泥约1

28、.5m。每个网圈长l0m。喇叭形导鱼造成45角展开。 (3)次取鱼部敷设:将次取鱼部与网圈连结,囊尾用桩固定。2取渔获物和网具管理 潮水退出后,乘小船滑行到作业地点,从离岸最近的一处网开始,逐处解下网囊绳,倒取渔获物。取鱼1次(5处网)需2h。一般春、夏季每天取鱼2次,秋季1次,冬季23天取鱼1次。 埋压下纲的涂泥易被潮流冲失,须经常添加。台风来临前,须将网衣解下,并用涂泥覆盖。台风过后,重新挂网作业。 图8-5 插网结构和作业示意图主取鱼部 网墙 次取鱼部 三、广西北海渔箔 渔箔属导陷式箔筌,是广西最古老的浅海定置渔具。由竹桩、竹帘等组成,平面布设呈葫芦状,设于潮差较大的潮间带水域,借助落潮

29、拦截、导陷鱼虾类进入渔具内而捕获。 据1982年调查,广西沿海共有297处,分布于防城、钦州、北海等地。渔期3-10月。捕捞对象为马鲛幼鱼、白姑鱼、青鳞鱼和虾类等。(一)渔具结构 该渔具由导墙、陷阱两部分组成。参见图8-6。1.导墙起拦截、引导捕捞对象进入陷阱的作用,由两列竹樯组成,朝岸呈喇叭状。每列竹樯长685.54m,由细竹竿插成,其间距由浅水向深水逐渐缩小,最疏16.5cm,最密6.6cm。2.陷阱起导集捕捞对象的作用,由竹帘围成两个葫芦状,最后为一圆圈状集鱼部。每个入口处都设有竹帘墙形成的倒须,防止捕捞对象返逃。第一个入口处宽2.18m,中部最大宽度10m,倒须由导墙伸进入口处形成,长

30、3.34m;第二个入口处宽0.33m,最宽处4.5m,倒须长1.07m;集鱼部入口宽0.17m,倒须长0.83m,内径3m。 陷阱部分的竹帘用宽约6mm的竹片编成,竹片间隔5mm,高度均4m,长度分两种:第一二圈用的每片竹帘长3.52m,集鱼部每片竹帘长3m。第一圈的两侧各用竹帘5片,由50支直径约13cm、长56m的竹桩固定。第二圈两侧各用竹帘2片,由40支竹桩(规格同上)固定。集鱼部用竹帘3片,由25支竹桩固定。图8-6 广西北海渔箔结构示意图(二)渔具装配 确定箔位后,退潮时打桩。先打陷阱部分的桩,竹桩间距约37cm,打进海底约60cm(下同),再将竹帘逐片结到竹桩上。最后打下导墙桩,导

31、墙与对称中心线夹角为1520。导墙桩分为三段:近陷阱入口的一段竹桩直径3cm,长5.3m,间距由内向外为6.69.9cm;中段竹桩直径2.6cm,长4.6m,间距由内向外为9.913.2cm;外段竹桩直径2.3cm,长4m,间距由内向外为13.216.5cm。(三)渔船 小木艇,长约4.5m,载重1t。2人作业。(四)渔法 落潮时摇艇出海,待最低潮时用抄网捞取渔获物。 箔位的选择与捕捞效果的关系极大。选挂的环境条件为:底质泥或泥沙,并有一定坡度;潮差约6m左右,潮流为往复流,高潮时水深67m,退潮后不足1m;地处鱼、虾类的通道,通常布设于泥或沙沟上,渔箔的方向要与潮流最大时的流向一致。(五)结语 渔箔结构和操作简单,成本低,主捕沿岸小型鱼、虾类,并兼捕经济鱼虾类幼体。应严格规定禁渔期,限制其不利于渔业资源繁殖保护的面。33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