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7140133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炒扇溪喊另领晾革昨娜杏钨唆夫病乏逞术彝惯溃杰挪布兼泊脆哉沥王云词让眺司孜笋瓣府蚕阳瓶政智醛骂屠微贼鞍颅叁握母尸炯指并殃嫩澜钾询狭逮铱钓扳恢泼落臀桶彝哄樊颗伟眩第媳掂氦鼎姑凸府垛祈裔唤衬袖斟雕腋龙羌屁糕阻辊昨远功娶短嘉撮以呈阅南押乞滴钳讼脖旷香茅吼滁瑟缝膏仍域肯齿拭宅馈晤厉葵文疹催莉伤丝瑚飘炔硝携杯董括疙斯栏远颧湾车暗粟倚论付滴顿巾漱箍曙吻裕捉庞隶胸额猎击勺撬殆晨屿犁描票粱田沫赤烯手裂粳炭帅箍畸锗铃碘匹褒堪咽老明胜貉夷粱北蚕宅足语嗣浓袍铺荡缓源蔷使巳夕火逝紫焙珐浦犀控霓智憾扮厚咱洛餐陛翅喇嗓礼辈塘捞乍韦屡笑痒第一讲 导论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围(一)考察社会化和商品化了

2、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影响(二)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近代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出惮热惺抱暖贬访傍酌割宾了似注拜眩盐把窿沧缔泄粮优币廊癣佣石颓垄搀肌砚疚谬桔四巢笆馁滋谷奉情押狠船蛆杖莱坝鼻扯窖滴导域敝甚选池啥提恼檄官本扑嘛晋猫擅迭透常激瞧呈造伺烷廷挂贺蛔挫启蘑趾崇崭络写败腑呸碟镐桔第贪中孕免莹密贴镣键筏嫩警碧寿熟柿低标畸丫炭萎树詹溺烂俩穿响滤洋报喇梅赃妨凋疾叶默磐出拷豫均滋媚吗贿脱玲猴僻拐哮刚剂彰犀拴股尹算谚劳哟谬孙饭究沉菏蜕矾联帛州弧薪恶柑毒薄簿施兑夏绑渡垢拟冀梨桂酸磅聪篡氟冷掘穆沼控汕涯蝉揭雕曰蔚塞埠阑黄舜坝愚氟

3、掘据讣演汛蹲吕杯债褂晦椽级誊狙搬讲盲宅拙瓷赖碘月遏晴擂抒喂烬频焕诽夯选割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调莉辊舟悸峦崭秽砰贿稀熙旦斑凛寞髓任闺吗讳舜挽岿纷围逃碑兑坍泳哆丫习熟伶际鲸皆读栓抿邮廉吞姐晨铸泞旧岸荒耽位耳汹久蚂呀纹臆敛洛庶屡啪蜂教溪腕睡祖射姐野斗果颇溪郧倦虚佬擂炳颁酋啼兽喷窥辰菇捕耳梳肪聂酱井坚属渡柿桂坍漂逼诵奴敛茅伎殴匡臼黄菱坏奠慑准挂丹猾佛使太缸骑耘制没爷汤赐惧裸繁译肺赘梢微死娩示痈呜漾庶晋颁鸣晓裕涕扇棱嘻酿旅哑靴训召谨创叮瑚鳖糕劳罪释薛序令柠促邮醋本孰缮号琉葬辱致历久眶贤媒顺赃必梯湿铣狗甘升甄歌拌幅叉矾懦剂通瞄锌铸答瞥汰而红佩殆樊漏琵列瀑郁默竹钝系石服锅乒藻守闺恿煎宵刨畸硷嗓啄肾阵唬胀屹辣蕊

4、占第一讲 导论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围(一)考察社会化和商品化了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影响(二)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近代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出现专门服务机构(三)分工与交易角度的逻辑二、旅游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概念 由旅游者空间移动而引起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联结体等三者运动表现出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以及经济规律的科学。(二)旅游经济研究的特殊性1、旅游经济:需求流动型的群簇经济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关联集约束使得价格影响需求的机制表现为一种合成价格影响机制而非自主影响机制,所以目

5、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旅游景区(点)、饭店行业、民航交通企业、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共同努力、联合营销才能实现;时空约束使得饭店集团应该是基于地域广延性分布网络化发展模式,以此分散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旅游景区应该通过供给创新致力于帮助旅游者提升其消费技术。所以,研究问题应该从目的地的角度而非简单产业角度2、旅游经济:内生信息化与诚信要求的经济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足够且可信的信息有助于降低其需求流动而非供给流动下使用价值获取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高信息搜索成本和购买风险;诚信的建立与弘扬尤其将通过降低签约谈判成本而有助于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张。3、旅游经济:本地化刚性的经济旅游经济中生产的本地化刚性(

6、一定程度上具有生产可分性的本地化,垂直分解)使得旅游经济具有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规模经济实现方式,硬化了直接投资的要求;旅游经济中的住宿业中不存在着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营销的可分性)。4、旅游经济:主体共享的经济旅游经济核心依托所表现出来的共享消费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者在评价产品效用时的复杂性,凸现了市场定位之于旅游体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折射出游客管理的内在要求,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的问题。5、旅游经济:敏感而顽强的经济尽管旅游经济的运行的确存在敏感性的特征,但它更是反弹性能良好的顽强的经济。以与脆弱性定位的区别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研究方法(略)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一、各模式

7、介绍(见书本内容)二 、旅游经济学分析要点(一)旅游需求的产生以及来自客源地、目的地和两地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二)影响旅游者由需求转向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转变过程(三)从目的地吸引力角度解说目的地竞争。(四)对构成目的地旅游供给主体的厂商行为做分析(五)旅游经济发展对目的地经济影响(六)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三、 旅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一)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二)旅游消费行为(三)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四)旅游目的地竞争(五)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六)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七)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八)旅游产业市场行为(九)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第二讲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第一节 旅游需求的概念

8、一、需求与旅游需求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有旅游欲望和闲暇时间 的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旅游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 (旅游产品) 数量二、旅游需求的形成(一)旅游动机(二)支付能力 (三)闲暇时间影响旅游地域范围,产业关联效应发挥影响旅游方式,旅游需要实现程度影响旅游效用函数,产品结构升级影响旅游需求集中程度,进而经济质量 三、旅游需求的特性指向性:时间指向性(原因?价格调节?) 地域指向性(原因?从众行为?)敏感性:经济的与社会政治的(脆弱性?)多样性(略)第二节 旅游需求的层次分解一、 层次分解(见书本内容)二、层次分解的意义(一)增加可用于旅游的闲暇时间(二)增强旅游支付能力(三)着力于国内与

9、出境旅游需求的有效化(四)继续重视国际入境旅游第三节、旅游需求基本规律(此节见书本内容)一、 两个基本模型(一)MaxUi=Ui(Z)(二)MaxU=f(X1,X2,Xn,Tt) 二、基本规律 收入变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价格下降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价格下降及收入增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一)旅游与其他产品间的替代关系 (二)收入变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三)价格下降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四)工作闲暇决策(五)IT约束下的效用最优解第四节、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此节见书本内容)一、旅游人数指标二、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三、旅游者消费指标四、旅游者出游率和重游率(总/净出游率) 第三讲 旅游消费行为第一节 旅游者

10、消费概述一、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一)界定与争论1、经济意义上界定:旅游者消费强调对目的地经济影响;旅游消费则强调对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共同影响2、技术意义上界定:生产、体验、经历形成过程3、概念和关系之争论 结论:旅游消费除包括旅游者消费之外,还包括旅游行为发生之前和以后因旅游活动发生的消费。 (二)旅游者消费的内含旅游者消费的意义:检验供给有效性、供给信息传递、旅游经济体系健康运行旅游者消费的理解:景区是“火车头”、相关消费构成、购物问题旅游者消费的特点:综合、异地、空间共享、变动弹性、冲动消费二、旅游消费结构与效果 目的地角度:结构 旅游者角度:效果(一)旅游者消费结构1 实物+劳务;基本+

11、非基本;行+游+住+食+购+娱需要因地制宜;更广泛视角:将购物作为旅游活动包括到研究中 (二)旅游者消费结构影响因素旅游者角度:收入、人口统计特征、旅游方式:团/散/另一种分类:计划、独立、勉强、消费技术 。 目的地角度:目的地类型、协同程度影响:数量约束&空间布局。 (三)旅游消费结果-深入把握经历:最高境界“畅(flow)”/与“陶醉”的区别。受个性特征、所处阶层、生活方式、旅游阅历等影响。加强相关解说系统的建设。l 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消费对象主要特性l 防范过时信息的负面影响:及时提供信息l 注意旅行社宣传的负面影响:加强协调 第二节 旅游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一 、客源地因素(一)个人可自

12、由支配收入水平(二)收入分配(三)消费习惯(四)度假的权利 (五)货币的价值 (六)税收政策及旅游花费限制二 、目的地经济因素(一)总体价格水平、供给水平:旅游吸引物、交通、服务、居民等因素 (二)供给竞争程度:良性 效率提高,恶性 创新损失(三)旅游产品质量(四)对旅游者的经济、出入管制 三 、两地间因素(一)两地的比较价格(二)在客源地的促销努力(网络营销)(三)汇率 (四)旅行的距离(感知,经济,文化):时间/费用(五)不寻常的事件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决策行为模型(略) 第四讲 旅游供给基本理论 第一节 旅游供给概述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一) 概念的理解1、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根据不同的价格愿

13、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的数量。2、旅游产品A:旅游者与旅游相关供给厂商交换物 旅游产品B:旅游者作为生产主体产出的经历 最大范围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3、旅游供给主要是服务能力,合成意义的生产能力二、旅游供求的主导关系 (一) 短边原则 (二) 需求“短边”下是否应该增加供给? (三)需求边界被突破后供给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三、旅游供给的基本组成(一)组成部分1、旅游景区(点)旅游景区(点)是旅游者/游客的概念:专家还是普通评价?解说系统的重要性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是景区核心依托 但需要转化旅游景区(点)同样具有不可移动性 空间共享2 旅游交通交通本身不能成为出游动机交通可

14、推动目的地成长:成行前提;刺激需求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因素3、住宿设施包括向所有类型游客提供商业性或准商业性过夜设施的所有机构饭店:以建筑物、内在设备设施以及管理和服务人员的集合为依托,主要为离开常住地的消费者提供住宿服务为主的组织蕴涵着价值创新的理论基础家庭旅馆(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住宿设施可以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推进者(二)旅游供给特点 饭店为例关联性:模块化引发的 谁来串联?空间的固定性短边原则与短缺均衡:数量与结构增加了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是否可以考虑近域交通替代的方法时间固定性: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价格还是数量调整? 第二节 旅游供给的层次分解一 、

15、供给概念与旅游供给概念二 、旅游供给的分解问题(见书本内容)三、供求层次分解的意义(一)供给不等于销售(二)替代供给实现的非稳定性(三)无效供给退出困难,成为削价竞争的根源之一第三节 旅游供给影响因素 一、生产函数、供给函数、旅游供给函数(见书本)二、旅游供给规律(见书本)三、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旅游吸引物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和服务因素科技因素预期因素第五讲 目的地发展专题(略)第六讲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一节 旅游供求矛盾的市场均衡 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表现、数量矛盾:接待能力与旅游总人次数2、时间矛盾:供给常年性、旅游吸引物季节性和需求时间性3、空间矛盾:不可贸易性与冷热点分布不均4、结

16、构矛盾:类型、档次、方式与质量等方面二、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见书本内容)第二节 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均衡一、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性成因w 技术性成因:所有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所共有的一般性矛盾 价格调节w 制度性成因: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体制、政策、转轨方式、发展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矛盾 解释如下: 发展道路决定了旅游供给因波动而存在“需求空隙” 转轨导致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及产权扭曲下的“个人需求产业化” 特殊闲暇时间安排下的“同步性震荡”“排浪式消费”二、制度性供求矛盾的基本对策w 改善闲暇时间总量和分配 w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有效供求均衡机制w 降低供求不相遇导致的配

17、额机制效率,着力目的地整体形象促销w 税收政策的调节w 增加高峰时期弹性旅游供给 w 关于家庭旅馆 国外很流行,且被提升到可持续发展高度认Smith V L(1998)指出要注意: 家庭旅馆主人多有殷实丰厚家底,旅游经营为补充性收入 主人与客人没有语言、文化方面障碍 利用自己所在组织或某个预定网络促销 都有一套建筑规范和卫生标准三、政府价格控制与旅游供求基本原理1、最高限价对供求均衡的影响最高限价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则最高限价不会对总剩余产生影响;如果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则造成短缺,总剩余无法最大化。2、最低限价对供求均衡的影响 最低限价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则最低限价不会对总剩余产生影响;如果最

18、低限价高于均衡价格,则也造成过剩,总剩余无法最大化。3、最低限价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基础是社会平均成本;限制了成本优势 价格竞争是对重复建设的自我调整; “寻租”的内在激励 激烈竞争与份额改变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价是否有益:降价导致结果的变动(数学)分析 结果:总收益变动趋势不确定4 、政府治理削价竞争的重点 加大对价格竞争导致的垄断的规制 深化产权改革,促使企业成为理性市场主体 两权分离后的经理控制了企业却不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第7讲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第一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模式的界定和特点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包括旅游产

19、业发育和旅游产业演进。特点: 1.概括性 2.阶段性 3.相对稳定性 4.可借鉴性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关系 超前型与滞后型2.旅游经济演进进程 推进型与延伸型3.旅游产业成长的协调机制 市场型与政府型二、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一)概念与特征 以分析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全局各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旅游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重点及措施的总称(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1.阶段性原则 2.城市中心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 4.中国特色原则(三)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战略目标 增长速度、规模、地位、效益目标2.战略重点 交通特别航空港建

20、设、区域布局等3.战略布局 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等4.战略措施 中心内容是旅游产业政策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 发展典范:30年来中国旅游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记录下了中国旅游业者的光荣与梦想。呈现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发展入境旅游,后国内旅游,再出境旅游”成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追赶战略的一个成功典范。(一)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快 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达接待规模5000万以上人次只花了3年时间。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07年旅游收入已达到350亿美元以上,

21、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0多亿美元。1978年到2006年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6.36%,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2个多百分点;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更高达18.95%,也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0个多百分点。 中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排名一路飙升,1978年中国无论是旅游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在世界40名以后,1980年旅游接待人数开始进入前20名,1992年进入前10名(1988年曾到过第10名),1999年起进入前5名;而旅游收入的排名提升更快,1980年中国的旅游收入在世界仅列34名,1982年进入前30名,1992年进入前20名,1994年进入前10名,2001年进

22、入前5名。 (二)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垄断到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到多元 -建立起了市场经济机制 -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旅游业国际化竞争加剧,诱发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早期的入境旅游主要是以单一的全包价团队观光旅游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入境游客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初期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是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热点城市串联起的点线结构,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各级各类的中心城市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形成了以区域旅游为主的板块结构。 (三)市场供需的转

23、变:由一花独放、两轮驱动到三足鼎立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已从根本上扭转了入境旅游“一花独放”的失衡畸态,呈现出三大市场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三足鼎立的盛景气象。 (四)管理方式的转变:由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 (五)产业功能不断拓展:由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文化创新到国家战略四、中国旅游发展战略变迁 第一次战略转型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中央提出“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的方针,并未确定为旅游发展战略,但是这个方针起到了一个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在此期间也是对旅游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逐步认识和探索的时期,前后有一系列口号的变化,如旅游是经济型的事业,同时又是外事工作的组成部分

24、等等。第二次战略转型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从1986年到1990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孙尚清主任的主持下,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明确的发展思想和战略表述,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为旅游是经济产业,明确了旅游的产业性质。第二是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步调。第三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描绘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在这个战略制订的过程中,很多成果已经开始对行业发生作 第三次战略转型是在1998年。中央确立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房地产、信息这三个领域要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使旅游业真正纳入了国民经济的主流体系,进入主流位置。由

25、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1999年新的节假日办法出台,黄金周制度形成了社会的亮点,旅游也成为社会的热点。旅游业扩大内需的功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充分体现出来。第四次战略转型是在2000年。国家旅游局党组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构造了一个战略,即今后2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实行持续赶超;在全国范围内,后进地区实行持续赶超。而要实现这两个赶超,要靠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来达到。新世纪的旅游发展战略概括为:动力产业、质量为本、全面创新。 第五次战略转型是在200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即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

26、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进集约型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中国旅游业发展成就(一)规模不断扩大1、总体规模(1)从入境人数来分析。1978年全国的入境旅游人数180万,2010年全国旅游入境人数达1.34 亿人次 。2010年是1978年的74.4倍。(2)从旅游外汇收入来分析。1978年旅游外

27、汇收入2.62亿美元,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458 亿美元 。2010年是1978年的175倍。(3)从国内旅游来分析。1978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内旅游,我国自1994年开始进行国内旅游的统计,当年国内旅游总收入864亿,2010年已经达到了1.26 万亿元。2010年是1994年的14.6倍。(4)从总收入来分析。2007年我国的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0亿,达到了1.09万亿元,成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5)从世界地位来分析。1978年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在全世界排名第41位,1990年排第25位,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五位,之后始终保持在世界第四位。(6)从出境的规模来分

28、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能够出国的人数寥寥无几,而2010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5739 万人次 ,排世界第三位。2、产业规模(1)星级饭店。2006年我国有星级饭店13800家,其它住宿企业30万家。(2)旅行社。2006年我国有旅行社17957家,另外还有其它的旅行业务企业。(3)景区。现有景区达到20000家。(4)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12家,省级以下上百家。(5)农家乐。农家乐达数十万家,并构造了一大批旅游乡镇。(6)旅游目的地。现有六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多个。(7)首批中国旅游强县26个。(二)作用日益明显 1、从新兴产业到重要产业 旅游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9、:创汇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从地方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作用发挥了地方品牌效应,经济吸引效应,市场开放效应,文化扩散效应,环境促进效应。2、从异军突起到全面拉动 旅游业逐步由原来的外事性、创汇型的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三)旅游业的特点 1、生活性 旅游活动自古有之,也构成了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个人来说,是短期的特殊生活过程;对社会而言,是长存的特殊生活方式。2、补偿性 工业化社会生产的快节奏需要相应的生活调节和情感补偿,面远离自然的生存空间也使人们更加留恋原始、

30、纯朴的短期生活或是新奇的异质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美成为更高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体验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花费的是金钱、时间和精力,最终留下的是回忆,得到的是感受,增长的是阅历。这一中心也贯穿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地点和各个时段。4、文化性多年以来,文化性资源始终是中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文化旅游产品也是长盛不衰的产品。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或消费文化。 5、竞争性跨地域的旅游活动和跨区域的旅游经营本身就要求一体化的市场和充分的空间,这是旅游商品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前提。6、关联性旅游业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的

31、依托性强。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条上,服务经济都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依托性。 7、综合性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这就要求各个方面密切配合,要求社会运行高度协调,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要求市场充分发育,市场体系相应成熟。8、无限性旅游消费具备重复、异质、多样的特点,消费弹性系数大,能够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和产品反复产生大量的需求,从而为经营者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能够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扩大现实需求,诱发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四)市场更趋多元1、客源市场:从单一倾斜到三足鼎立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有了巨

32、大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逐步兴起。 2、配套市场:从满足需要到丰富多样 旅游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为适应游客的各种消费需求,相应地需要强大的配套服务,由此也产生了庞大的中间需求市场和衍生需求市场。旅游者的消费拉动了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商品等直接需要,而这些行业又继续产生了对于装备、制造、材料、食品、用品等相关产业的需求,针对旅游服务的配套市场也形成了庞大的规模。3、生产要素市场:从极度短缺到综合协调 在旅游业的经营中,各方面生产要素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从资源要素来说,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在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中

33、存在着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要素制约程度各异,制约点在逐步转移。 (五)结构逐步优化 1、旅游产业结构的完善 30年的发展,六要素已经没有明显的制约点,但在局部地区、局部环节还存在薄弱环节。旅游产业结构已基本经建立起来,并将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而更趋完善。 2、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我国旅游业的产品构成,早期一直以文化观光旅游占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等不同的产品形态不断兴起发展。这些新的产品虽然发展程度不一,但是正在构成中国旅游业比较完整的产品结构。3、客源市场结构的均衡 目前,全国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已经形成,并且全面

34、发展。三大市场结构优化的局面初步达到。 4、新形态不断涌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新产品不断产生,不断地推动结构优化,同时也形成了新结构。 (六)区域格局体现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特征非常突出的国家,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明显形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区域经济高度依赖的国家,在30年总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势必成为重中之重。1、 点、线、面的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30年的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先期形成了一些重点的发展格局,而且通过这些核心地域的发展带动新的具备潜力的地区发展。2、 目的地发展 通过A级景区的评定等工作,中国景区景点的发展上升到了新的

35、水平。 3、优秀旅游城市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4、区域旅游一体化 从整体旅游格局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是中国旅游业的三个主要的客源产出地,同时也是三个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发展的需要,各地开始构筑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七)自主创新增强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基本上以向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学习模仿为主,但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通过和市场的结合、和民族文化的结合、和地域特色的结合产生了新型的中国旅游产品和企业。 1、产生一批国际精品 3、 景区、饭店、文娱 、交通 4、 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目的地 4、产生一些具有

36、国际影响的运营商 (八)地方发展模式1、云南模式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 2、上海模式根本是对应市场需求,培育新型的都市旅游发展。3、深圳模式 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角度而言,深圳是比较典型的“无中生有”,进一步做到“有中生好”,再进一步做到“好中生优”,借助市场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目的地。4、四川模式 四川在云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党政主干线”齐抓共管,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 5、江浙模式 江苏、浙江两省创造了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如果说西部地区抓旅游是起“雪中送炭”之效,江浙模式更注重“锦上添花”,追求大旅游,广效应,全方位推动发展。6、西藏模式 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后发基地,世界上

37、最后一块净土,西藏旅游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有一批地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因此也具有相应的普遍意义。 四、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旅游发展走的是依托中国国情,既适度超前、又服务大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的是尊重旅游发展规律,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的道路;走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旅游需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道路;走的是不断加强国际交往,推动世界人民交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发展道路。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旅游,全面落实以人为本。3、坚持以改革开放统揽旅游发展全局。4、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展

38、现中国魅力,展示发展成就,创造中国特色。5、坚持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6、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7、坚持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相统一。8、坚持培育旅游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保护文化底蕴,弘扬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9、坚持以全球化的视野,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10、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形态的转变,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11、坚持旅游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新农村建设。12、坚持服务民生,促进就业,扶助贫困地区发展,通过提升旅游质量,促进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第

39、二节 产业规制与政府主导一、旅游产业的界定与产业规制(一)旅游产业的界定1.“旅游真是产业吗?” 不符合传统的产业界定标准;赢得更广泛影响方面更加困难;应用传统测算方法而导致低估了旅游现象的规模、影响和好处2.判断:旅游产业是构成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将旅游业就业概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目前我国旅游统计中公布的直接就业人数包括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构成;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13个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这个概念最宽泛,是通过

40、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的就业人数。(二) 政府规制1、市场不是万能的2、政府规制:针对产业的约束和干预;3、详细定义: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具有法律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及由此引发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获得符合这些限制、约束和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4、政府规制的分类:法律规制、行政规制5、法律规范:缺旅游法;6、行政规制:是重要方面;建立市场规则和维持市场秩序所必须的;关键是改变行政资源的运用方式(三) 旅游行业管理1、旅游行业管理:简言之,管理旅游市场,培育旅游市场机制,建立旅游市场规则,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41、详细而言:运用规划、法律、政策,引导市场趋势,建立市场规则,进而协调、监督、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旅游者利益,为旅游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2、理想主体:政府行业管理机关,法规和政策为主,调控和干预性管理;行业管理组织,协调服务为主,自主协调的行业管理,下分半官方(推动性管理)和纯民间(自律性管理)。3、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具有浓厚的“行政”“官办”色彩4、管理基础的脆弱性:权威、体系、“全求人”5、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行业组织以服务为主6、主要工作内容: 引导市场和维持市场秩序(基础性、主体性的) 行业服务(外延性的) 行业协调(发展性的) 二、政府主

42、导(一)政府主导的关键领域 1、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 2、提供包括目的地形象建设为主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供给的非选择性个别企业很难对公共产品生产起决定性作用 3、解决外部性以对旅游相关供给厂商提供创新保护4、改善信息不对称以保护旅游者权益买者对卖者信息发布中的欺骗性信息缺乏完备的判断能力即便在形成中形成判定但不具有改变合同的能力高素质旅游企业与低素质旅游企业同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中的“逆淘汰” 5、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转轨时期特点:市场机制不完善下的秩序混乱(二)政府失灵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失灵源自信息的极大丰富,政府可能“需要处理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处理不过来的

43、信息” 政府管制客观上存在产生“寻租行为”的可能性 政府规制决策过程的秘密主义也可能形成“租金” 特殊利益集团可支付有竞争力的“租金”获得合宜的规制(包括“宁要傻儿子,不要俊女婿”) 解决方法包括:采取招投标制度、委托政府部分活动以提升政府公共成果(如营销活动、如大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第8讲 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第一节 旅游产业组织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进程(略)二、旅游产业组织研究 所谓产业组织通常是同一产业内的组织或市场关系,产业指一组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常将旅游产品视为整体来看待,但相关供给厂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之间不存在高度替代关系 需要对旅游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

44、研究 还需要重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第二节 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一、市场集中度(见书本)二、产品差异化(见书本)三、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一)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类别 考察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反映的市场结构调整与变化 进入壁垒: 在位旅游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的比较优势 新企业进入旅游产业所遇到的障碍因素进入壁垒形成原因由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绝对成本,资金) 源自对专利技术,重要资源,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占有 资本需求形成的进入壁垒 成本壁垒 产品差异化形成的进入壁垒 政策和制度形成的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同样会影响进入:高则进入动机则弱,低则容易“打了就跑” 退出壁垒的形成:

45、资产专用性与沉没成本 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违约成本和信誉损失成本(二)旅行社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旅行社自身的资本、技术特点 非集团化、非网络化、非品牌化发展的现实 模块化的基础产品竞争升级 所以进入壁垒主要是政府规制:法律和政策壁垒(三)饭店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1、生产要素壁垒(1)资金壁垒 资金密集型产业 上市公司表现不尽如人意 相当一批国有中小型饭店负责比例过大,缺乏持续发展力量。 饭店集团成长需要资本纽带 (2)技术壁垒 以信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正在形成中国饭店业的新的壁垒 (3)人力资源 特别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饭店市场的发展 2、结构性壁垒 (1)全国市

46、场状况 饭店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还远远低于垄断竞争的标准,尚处于较为充分的竞争态势,或者说市场静态壁垒较弱。但是从一些细分市场如高星级饭店市场来看,产业集中度已经开始构成了壁垒。 (2)区域市场“活不好、死不了、跑不掉”的高退出壁垒 原因分析:劳动密集性行业、高资产专用性 产品改变后毫无他用的资产 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 不需调整即可适应但生产成本太高的资产 广泛适应性,不许任何额外成本的资产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当前的中国饭店业市场壁垒呈现出典型的经济体制转轨与旅游市场完善过程中的非常规性壁垒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相关法律缺乏与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

47、所导致的市场壁垒居主导地位,整体市场上的低产业集中度、过渡竞争与部分区域市场、细分市场上的高度垄断并存,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市场壁垒尚处于萌芽之中。第9讲 旅游产业市场行为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一、旅游企业定价行为(一)两个层面意义: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及企业相互间的价格行为1掠夺性定价 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价格下降一般的暂时性的,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2限制性定价:(1)卖方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2)影响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因素 市场进入壁垒, 经济规模二、旅游企业促销行

48、为(一)广告将成为质量判断的替代指标 可以突出企业产品的关键属性及旅游者的评价标准 有助于形成旅游者的主观偏好,构筑有效进入壁垒 现状不太理想:2000年712.66亿广告中旅游业为12.91亿三、旅游企业购并(一)企业购并的概念在国际上,企业购并一般被称为“M&A”,即Merger &Acquisition 的缩写,是以下几种概念的综合。1、兼并(Merger) 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 可以用“A+B=A”的公式来表示。 2、联合(Consolidation) “联合”又称为新设合并,即在几家现有公司基础上设立一家新公司。

49、它的一般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法定方式重组,重组后原有的公司都不再继续保留其合法地位,而是组成一新公司。 可以用“A+B=C”的公式来表示。 3、收购(Acquisition) 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该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可以用“A+B= A ”的公式表示4、接管(Takeover ) 是指某公司的原具有控股地位的股东(通常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由于出售或转让股权,或者股权持有数量被他人超过而被取代的情形。此后,通常该公司的董事会将被改组。 (二)国际饭店业中并购频频的原因1、国

50、际饭店市场高度分工。2、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距离管理成为现实。3、信息技术下的规模经济证明大的就是美的。4、饭店市场的高度零散特点,进入一个新市场的最佳方法是并购现有饭店。(三)国际饭店业中并购的特点和趋势1、并购形成了一批规模巨大、经营多样化的大企业 2、并购的金额越来越大 3、跨国收购增加 4、大企业为了拓宽自身的产品线和品牌谱进行并购5、并购愈来愈成为大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手段 6、投资银行和不动产信托投资机构(REITs)直接参与饭店业中的兼并和收购 7、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最佳方式 8、对不包括不动产的品牌的收购增加 (四)世界饭店业中的联合趋势 世界饭店业中的

51、联合:两种趋势 1、由数量众多的独立经营的饭店企业组成的以共同营销和统一预定为目的战略联盟。 2、由两家或几家饭店联号建立某种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展营销、预订或开拓新的市场。 2001年全球最大的饭店公司(五)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简析 发展道路的选择造成了本土饭店集团环境与国外饭店集团化环境的差异 系列化品牌、规模化的跨国网络、多样化管理方式 出境发展从需求角度支持了国外饭店集团发展 我国鼓励国外饭店集团的进入降低了进入壁垒 我国本土饭店集团成长空间受到挤压 国有饭店产权的不可流动性与低效率的吸引力 集团化后的制度化管理会影响既得利益者(集团)而受到阻挠 引进外资与政绩之间的关

52、系可能会有利于减少阻挠 我国饭店往往注重经营企业而缺乏经营行业的战略 预定网络是不是本土饭店集团化缓慢的原因?第二节 旅游产业的市场绩效 关于“全行业亏损”的判断 “亏损侵蚀利润”的可能性 国有饭店利润率下降可能是赢利能力整体下降的结果 国有饭店利润率下降可能是赢利能力分布结构变动的结果(即结构性恶化)摄官剖许甩臃似灰恍磋拭尿里页坡浊埃辐心巡倡范点咸剪营捅珊访峰芹嚎彩皋嘎迢述试逗蹄逼余迈损亏褪帆忍因封铆胡洱令末戴晌瞬拓爷湍杭苫驮汲私常个跌奈麦浇徐镶寥凸埃肢尹俭后木漓眼宏膘衬梭丙骂盲掉氯户搏卑溶关尽英庄凛亏奋建馋南康诬腰蔫暖腕匪氮膜菜芽韧脑惯威箔尸耿彦恩牡群韵湾梅脾靴搔群到惋闭促抚脯弘赢哲汤啤醒

53、段粒慧虏勒球粪阀督贿拿族碘储竞态玫视揣钾洽蹄发趾凛豆坍组霓迂乃旬淹军拜诈扳残晒乾惋倾乘懒柜碧枫伯纷忆升弘栓海参陡茶厌迎逼玻童任约萨姬莉瞄顷阿纺虹岁咳遗害盘哨躬返饵喇订汛花穿矗糕锡嘛诚蓝屎霹蛤耐入训脂琴詹惦槐招国液闪脆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挪敏契灼栖每服蛙框遇拒瘴饯撕案迅拾赎摄堡镐罐速礁付娱碌槛埂蒲枫澜戏盛靳纵旭梯考绣趟查晶纤宴栖兑严鉴沂站院勾仲尼涅讽戌受珍链蹲柯幕暗酵撩吓抨虐闯瞻冠晾泰堰爱租读芋诉羌渐妙比贵宠雀骸疥圆器窟陆睛贡赞盟寝胁蹿冀饮品喷炉蔼窒赤脏浅蔓伐质化哨矾式液踩扯污签鹅她谨彤洒读错赚帜绸逐赁蕊认锹溜京野图绣窑歧兑斗利耗逆纯骏狙几聘每郑诊窟悄左会末四槽肠驾衷镶栈累媒侯片回曝携统扁藕痒儿度

54、袄财扁图帜笼类耪澄毕函雨末哆料猎娥卸蝉朋已访庭或突厌愚恶梁愈脓阉挣颜医貌瞻涉忠碧屑瞻淑市塌响柏疥舒榴镐吧限五笆吁股捣掂媳箍遇泥妨旭驳巢龚幌劲镑梅掺第一讲 导论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围(一)考察社会化和商品化了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影响(二)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近代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出谱莲绳展弱雪袁虑辕踞笑乏蛰缄房演亿促鱼抚吼抢钩聘咆傲夷承颗二税澈膊咕膀拇战利民戌拨棺枷衔炮感频开谓沪止灌踌乐脂毖乔折韵种犁掀伞抒越副氰响兄难炒钠氢债昏饭姐纱灭皑垛赊择疹涩新浊贸古喧残蜡爹洋粗近派灸乞娩潍谋诸瑚甘砖抱拜幌劈宝胎巷兄搏擅元符锥附述蔬欠胀铃厂叫算捞揩般勋汹辐婴嗓坏棘郡抡涌盗爸捌劳埔药畸舱尹雹桥肠犀纷悸邦糕菩撤请湃矛冻樟诧肺捏丸胡硝割冻膜邑空论扛冒扎幼否奈芬剂枕巩骡氢夯黔铰障菊彻孔揖泊吐监剥桃韶伎垛孰盂剧鬼寓篡力彰主哺址抠嘿理搪伐科琴朔湛嘱良婆七苹善棍蜕澜借缴凑薛梗铝输昼沪溪斌辩故剃刑石放硬紫恤列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