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7108658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5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一、普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一)自然地理学1(二)人文地理学98(三)地理学(环境地理学)1312(四)地理学(历史地理学)1615(五)地理学(地貌学与环境演变)1918(六)第四纪地质学2322二、直攻博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625(一)自然地理学2625(二)人文地理学3029(三)环境地理学3231(四)历史地理学3433(五)地貌学与环境演变3635(六)第四纪地质学3837一、普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自然地理学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博士生导师1土地科学 主要研究土地的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土地质量的演化机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

2、被变化的驱动力,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控、可持续利用机制与模式,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等。注重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深层次上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紧迫问题。代表了从分析走向综合的科学发展趋势;对于人多地少、土地利用历史悠久、土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剧烈的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蔡运龙2资源管理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科学的基础理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区域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的规划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以实践问题为导向,注重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深层次的实践问题;代表了从分析走向综合的科学发展趋势,对于资源紧缺和环境

3、问题突出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旅游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区规划设计,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等。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业发展,注重理论上的深入和解决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越来越重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管理手段。蔡运龙王仰麟许学工3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 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方法体系及其案例实践的各个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定量分析、景观功能与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GIS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城

4、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等。目前侧重于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尤其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和方法。王仰麟4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突出的自然环境问题,探讨自然保护与自然环境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过程与机制,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效应,环境与生态伦理,自然环境的评价、监测与预测,自然保护区与自然遗产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育规划,环境治理与生态工程,自然环境的综合管理等。在观念、机理、管理的层次和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运用系统论、遥感和GIS等方法认识和管理变化着的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人地关系,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目前

5、侧重于自然保护区、海岸带、三角洲、湿地、流域的管理研究。许学工5古水文学 探究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流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势的影响,尤其在泥沙堆积中的表象进行研究,为推估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湖的影响和规划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王红亚6第四纪古环境变迁 主要通过对冲积物和湖积物的分析,重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尤其是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状况,为推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王红亚7生态物候学植被物候学与生物气象学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以年为周期重复出现的各种生物现象的发生时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将地球表层系统

6、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季节运转规律和圈层之间季节动态的相互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核心,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林牧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地面植物物候观测、植物生理生态观测与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开展植被生长发育的季节动态、水分与养分季节循环、初级生产量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定量分析、模拟与预测研究。陈效逑8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本研究方向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季节与年际动态影响及其反馈的模拟和预测为重点,注重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气候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7、机理的阐释,利用从全球着眼、从区域入手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以典型区域陆地植被、病虫害、鸟类、疾病、气象、遥感等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为特色,旨在诊断全球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早期征兆,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较长时间尺度的生态响应与反馈趋势。陈效逑9流域综合管理内容:针对流域尺度上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湿地破坏等问题,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目前着重研究:水土资源的偶合关系和互动机制、流域复合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其数学模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的相互影响的协调等。特色: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采用学科

8、综合的研究方法,跟踪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密切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水土资源问题,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供切合实际的决策依据、评价体系和解决方案。意义:以往单一经济目标的流域开发模式加剧了全球各大流域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流域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这窒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系统研究,改变旧有的流域发展模式,对确保我国乃至世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蔡运龙杨小柳陈效逑10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系统分析将对环境系统中各方面行为、目标、变量以及

9、它们的互动性、不确定性、动态性进行综合研究。对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剖析研究,把环境系统及多方面相关因子纳入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分析体系。在大量的数据调查以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一系列先进的系统分析方法,使决策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的可能去全面了解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的环境系统,认识环境系统的特性及运行规律。通过解构深入研究事物的内在机制,通过整合揭示复杂现象间的互动机理,从而达到对环境问题研究的系统化、解析化、定量化。李永平11资源与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系统,同时该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子。每个子

10、系统又包含多个层次与组分,且各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组分之间存在错综的互动、响应、约束与支持的关系。因此,资源与环境管理必须建立在对这些因子深入分析研究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对这些复杂因子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不确定性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并使之应用于水资源水环境以及其它资源与环境管理多种实际问题。李永平120植被生态学与生态遥感 内容:植被生态学主要研究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成因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种、种群、群落和植被类型等4个层次。本研究方向采用传统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结合现代的

11、空间分析方法与手段(遥感、GIS和地统计学等),重点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结构和功能,植被及物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物种对环境的反应以及山地植被的环境梯度分析,生态学中的大尺度格局、功能和过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遥感应用中的方法论等。具体内容包括区域景观结构与过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植被生产力的估测、基于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设计、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荒漠化监测等。 特色:采用多手段,研究植被分布的大尺度格局及其成因。把生态学、地学和GIS、遥感结合起来,将形成最佳的学科交叉。 意义:是植物生态学中理论性最强的分支,将解决传统生态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区域和全国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监

12、测,提供有效手段。也可为区域的生态整治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指导。 方精云蒋有绪刘鸿雁朴世龙131全球气候变化 内容:本方向综合研究不同尺度的生态学格局和过程,如植物及植物群落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不同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基于遥感资料的植被监测等。本方向适于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农林科学等不同专业的考生。特色:采用宏观和微观相互交叉、生物学与地学相互渗透的研究思路。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本方向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可以更好地为制订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提供依据。方精云蒋有绪刘鸿雁朴世龙142生物多样性内容: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生态

13、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基础理论问题,如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与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本方向适于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农林科学等不同专业的考生。特色:1)侧重大时空尺度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与过程;2)强调野外调查、遥感和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意义: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及形成和维持机制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精云陈宜瑜153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内容:本专业方向是生态学与第四纪研究的交叉学科。通过将现代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和成因分析与第四纪以来植被和环境演变的时间过程分析结合起来,探讨第四纪以来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机理

14、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植被动态变化的规律性。本专业方向的相关研究手段包括沉积物分析(如孢粉、植物残体等)、树木年轮分析、植被空间格局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等。特色:1)多种研究手段结合,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机理;2)多个时间尺度研究的结合,更好地预测未来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意义:从长时间尺度上解释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变化响应的机理,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补充和延伸。 蒋有绪陈宜瑜刘鸿雁2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研究方向18: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多学科素养,知识结构全面,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技能和新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

15、力,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能具备外语听、说、写能力,能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做出创造性成果,理论思维和应用能力强,适应面广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才。研究方向9-13: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科研,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提出科学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植被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熟悉生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气候学和土壤学等学科的内容;生态遥感方向的学生除具备生态学、遥感和GIS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对野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等均有较扎实的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学生在学风上应达到“科学、严

16、谨、踏实、一丝不苟”的要求。博士论文具有创新成果、整体水平应是国内一流、国外一流大学的同等水平。在校期间,应完成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两篇为第一作者);或EI引用刊物论文2篇以上(第一或第二作者);或SCI引用刊物论文1篇以上(第一或第二作者)。学制:四年。3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研究方向18:就师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讨论有关问题的学科背景与实践背景,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方法特色,预期成果等。每次确定一个专题,由参与研究的导师支持,参与研究的研究生主讲,其他人提问并讨论。研究方向9-1

17、3:每周半天时间,就某一生态学热点问题和相关领域展开讨论。具体方式是:上一周提出问题,指定一学生详细准备,其他学生预习。被指定的学生详细讲解所提出的热点问题或领域的背景、进展等。教师和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学生可提出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寻求共同解决。对该类型的讨论,学生本人应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背景、内容和研究目标、出现了什么问题、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等。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讲授课程期间,举行不定期的考试。考试以回答某一问题或小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以某一领域为内容,主要以写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4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应修学分:研究方向18:共19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

18、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必修课3学分,专业选修课 9学分。研究方向9-13:共21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必修课7学分,专业选修课 7学分。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研究方向18:要求在第三学期末以前完成学科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的方式为考试报告及答辩。考试内容:1. 研究方向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2. 研究方向的进展及其评价;3. 今后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框架;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时间安排,关键科学问题;5. 预期成果。评价标准:对研究方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有全面的掌握;能较好地把握研究方向的进展,并能正确地加以评价;研究课题的选择依据充分;

19、课题的研究目标、思路、框架、方法有新意并且清晰;技术路线和时间安排合理且可操作;能明确界定关键科学问题;预期研究成果明确且有明显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考试形式:由本研究方向副教授以上的五七名专家组成综合考试委员会。考试程序先后为:听取考生的开题报告,考试委员会成员提问,考生答辩,考试委员会成员评分。考试委员会成员各自按100分制评分,取平均分数(必要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为考试成绩,70分以上才能通过综合考试。研究方向9-13:考试要求严格按研究生院的培养要求进行。具体做法是:时间:入校后1012个月内。方式: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出题,学生准备12个月后,以问答和辩论的方式进行。内容:

20、以学生将要进行的研究课题为基本线索,就此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课题的设计思路、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等,向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回答。标准:判分的标准是:1对研究现状是否清楚;2科学问题是否准确:3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等是否合理;4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等。考试形式:以问答和辩论的方式进行。5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18:1 工作认真、踏实、勤奋,能圆满完成科研任务,能开创性地进行科研工作。从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检验;2 全面、深入地把握国内外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从论文的选题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检验;3 超前地把握实践对本人研究方向需求

21、。从论文的选题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检验;4 提出和明确界定创新性的科学问题。从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框架中检验;5 在方法及其应用上有所创新。从论文的思路和所用方法检验;6 思路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从论文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中检验;7 写作能力强,应用地图、遥感数据、GIS等可视化方法的能力强。从论文的表述中检验;8 在实地观测和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强,文献综述能力强,从各种资料中获取第二手数据为我所用的能力强。从论文中检验。9 在学院指定的国内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或接受发表3篇与本人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至少2篇为第一作者;或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或接受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第一或

22、第二作者)。研究方向9-13:1. 熟悉本领域的国内外动态 (历史、现状和进展)。2. 具备较独立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案的实施、常用生态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观测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3. 博士论文有创新性内容,论文的整体水平要达到国内一流、国外知名大学同类水平。4. 博士生期间,完成学院指定的国内核心刊物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为第一作者);或EI引用刊物论文2篇以上(第一或第二作者);或SCI收录论文1篇以上(第一或第二作者)。5. 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6.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7. 每年野外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6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研究方

23、向18:1. 至少用二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工作要有相当分量;2. 论文的选题具有创新性,处于学科前沿,解决实践急需;论题明确,并具有可证实性和可操作性;3. 所研究的区域适中,具有典型性;4. 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方法,例如数学模型、遥感、GIS等;5. 论文结构完整、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论据充分,论证深入;观点有创新,有说服力;结论正确,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6. 论文写作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楚,应附有地图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图表。研究方向9-13:学位论文的总体要求是:论文内容有创新性,论文的整体水平要达到国内一流、国外知名大学博士论文的同等水平。具体要求是:1 国内外研究

24、现状论述清楚。2 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假设)准确。3 课题的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等合理,并具有创新性。4 所获数据可靠、结论和讨论正确,并具有自己的理论或独到见解。5 引用文献能反映此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近5年的文献一般不少于文献总数的50%。6 作为创造性成果的一部分,论文的部分成果具有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的水平。7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18:1. 工作认真、踏实、勤奋,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能圆满完成科研任务。2. 能把握国内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3. 能发现实践中与本学科相关的需求。4. 能提出和明确界定科学问题。5.

25、能运用新方法。6. 思路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好。7. 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应用地图、遥感数据、GIS等可视化方法的能力。8. 能在实地观测和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有较强的文献综述能力,有从各种资料中获取第二手数据为我所用的能力。研究方向9-13: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培养潜力、外语水平良好、热爱野外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为自然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计算机应用等。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研究方向14:1 英、俄、德、法、日语任选一门2 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原理任选一门3 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研究任选一门研究方向5和6: 1英、俄、德、法、日语任选一门 2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任选一门

26、3第四纪环境学研究方向7和8:1 英语2 自然地理学、气候学任选一门3 地理信息系统、普通生态学任选一门研究方向9-13:1. 英、俄、德、法、日语任选一门 2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原理任选一门3地理信息系统、普通生态学任选一门(二)人文地理学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博士生导师1经济地理 对经济地理学理论问题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进行系统研究。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服务。王辑慈2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通过地理集聚和地方联系来获得创新能力的机制。在缺少知识与信息交流的区域,将发生大量问题,而使经济停滞不前。在发达的学

27、习型区域,地方机构可能降低本地企业的交易费用,促进创新,创造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有效的机制能使本地企业成功地获得竞争力。王辑慈3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研究区域统筹发展理论方法、模式和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从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研究城镇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与交通、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分析方法等城市问题。 冯长春4房地产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的综合评价,城镇土地的合理利用,中国的人地关系,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因素,如区位条件。该方向的特色是将地理学、城市规划、房地产结合在一起,对开拓地理学的新方向具有

28、重要意义。冯长春5城市社会地理学当今城市中,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和谐社的目标使城市与社会关系研究亟待深化。本研究方向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究;探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形成机制及城市社会空间与居民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当今城市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国城市“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类行为”这一独特视角为切入点,采用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之优势。柴彦威6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城市空间的研究视角正在逐渐从以土地利用配置为代表的实体空间转向社会空间等非物质实体空间。本研究方向从居民生活和社

29、会结构等多方面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并通过居民行为的研究折射出城市空间特征和社会运行规律。研究目的以构建理想的城市空间和提高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柴彦威7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可持续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体系、社区规划的理念和方法、最新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其特色在于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开展区域研究,强调理论与规划设计实践的结合及最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服务。吕 斌8城市设计 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空间、文化五个维度研究可持续城市的形态与结构,重点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与老城区可持续再生的途径,

30、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的城市设计过程的运作体系。该研究方向对于可持续的节约型城市的成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吕 斌9旅游与城市游憩空间规划 旅游业在全球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中国将在2020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一大目的地。这为旅游规划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前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使人们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关注越来越强。旅游与游憩在城市及其周边的一体化趋势,为这一领域的规划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吴必虎10景观规划与设计 研究大地综合体,城市户外空间的设计,其特色体现在通过对土地的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俞孔坚11城市规划

31、与设计 研究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景观及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尤其注重景观生态和城市生态的应用。这对于解决中国目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俞孔坚12户外环境教育与旅游解说环境保护与遗产保全需要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基础上。旅游活动作为户外教育的最重要方式,对环境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反过来旅游解说研究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该方向在国内首倡环境教育与旅游解说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环境教育的基本规律,更着力于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解说科学。吴必虎13世界遗产研究有关世界遗产(包括文化、自然、双重、非物质文化)的选择、申报、保护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政府决策与操作实践。强调国际接轨

32、、注重基础研究、关注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世界遗产项目的选择、申报、保护与管理的政府决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与操作方案。阙维民14国家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关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政府决策与操作实践。强调国际接轨、注重基础研究、关注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的政府决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与操作方案。阙维民2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掌握人文地理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城市问题研究和理论地理学有系统详入的研究。在学习期间要结合研究方向掌握一定的经济学、规划学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计算机技能。在学习期间,鼓励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

33、的同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实践需要方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学制:四年3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基本范围:地理学主要是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科内容综述、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动态和治学方法。基本形式:每年有一位教授主持,请本系或部分外单位博士生主讲16次,要求学生至少参加12次。讲座课注重教师授课与师生讨论并重。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每年16次,学生须参加12次以上。考核分量部分: 自选题目:结合讲座内容完成论文一篇,要求行文规范,资料翔实,观点新颖

34、; 课堂讨论: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发言。4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应修学分:共19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专业选修课 6学分。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 时间:学生入学后第三个学期期末以前。 方式: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内容:围绕本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动态,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考察。 标准:学生须能正确或基本正确地回答问题,通过答辩反映出学生在本科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须有较全面的了解。 考试形式:由博士生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每人出一道考题,学生准备十分钟回答,指导教师现场评判讨论。指导小组教师讨论后给出成绩。5科研能

35、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和研究中掌握较强的技术手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技术;能较独立地设计出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研究成果须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或对指导实践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在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在学院指定的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篇,其中篇必须是第一作者。6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选题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较大现实意义,并在资料获取和技术手段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论文在结构、逻辑、行文等方面必须严谨规范,应在对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与综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研究要对本领域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在资料、观点或方法上要有若干创造性的见解,对学科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6、。学位论文的工作量要适当,约相当于58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的工作量。7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新生须对本学科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外语水平好,计算机技术较好,能够较独立的开展科研工作。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研究方向17:1 英语(研究方向5-7,英、日、俄、德、法语可任选一门)2区位论原理3城市问题研究研究方向812:1英、日、俄、德、法语任选一门2城市设计(快题)(研究方向9,可选择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研究方向10、11和12,可选择生态学原理)3.城市规划原理研究方向1314:1. 英、日、

37、俄、德、法语任选一门2. 城市设计(快题)、世界遗产概论任选一门3城市问题研究(三)地理学(环境地理学)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博士生导师1区域环境过程 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于微量毒害污染物在区域尺度上的排放和分布格局、扩散和运移过程跨以及越界面的迁移过程。特色: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注重计算机模拟手段的运用以及空间格局和区域环境过程的定量研究。意义:区域环境过程研究可以实现污染物时空变化趋势的定量预测。为污染控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陶澍王学军胡建英2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于自然界中各种有机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

38、壤和生物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界面行为、生态效应及暴露等。特色:本领域是环境地球地理与环境化学的交叉领域,特别强调微观机理研究与宏观格局研究的结合,注重地球科学与化学和生物学手段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意义:认识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介质界面附近的行为和归趋不仅可以充实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内涵,而且可以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陶澍王学军胡建英3环境毒理和风险评价 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不同类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借助理论生态学等基础学科开发化学物质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研究重点在于(1)新型污染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价相关基础

39、研究;(2)典型污染物质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环境基准制定方法的开发。特色:本方向强调采用基础学科的技术手段发现和回答重要环境问题,并注重研究目标和环境管理的关联性。意义:综合研究各种类型污染物质的环境污染状况,毒理及其风险评价方法,从众多人工合成和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不同毒理机制的优选控制险物质,为我国化学物质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应技术。胡建英陶澍王学军2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科研,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提出科学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重点通过直接承担科研工作,培

40、养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各种先进的科研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期适应未来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学生在学风上应达到“科学、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要求。博士论文具有创新成果、整体水平应是国内一流、国外一流大学的同等水平。在校期间,应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累积影响因子在1.0以上。学制:基本学习年限为四年,最长不得超过八年。3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每周半天时间,就某一环境科学热点问题和相关领域展开讨论。具体方式是:1上

41、一周提出问题,指定一学生详细准备,其他学生预习。2被指定的学生详细讲解所提出的热点问题或领域的背景、进展等。教师和其他同学参与讨论。3学生可提出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寻求共同解决。对该类型的讨论,学生本人应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背景、内容和研究目标、出现了什么问题、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等。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讲授课程期间,举行不定期的考试。考试以回答某一问题或小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以某一领域为内容,主要以写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4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应修学分:共18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博士英语4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考试要求严格按研

42、究生院的培养要求进行。具体做法是:时间:入校后1012个月内。方式: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出题,学生准备12个月后,以问答和辩论的方式进行。内容:以学生将要进行的研究课题为基本线索,就此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课题的设计思路、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等,向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回答。标准:判分的标准是:1对研究现状是否清楚;2科学问题是否准确:3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等是否合理;4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等。考试形式:以问答和辩论的方式进行。5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1. 熟悉本领域的国内外动态 (历史、现状和进展)。2. 具备较独立的科研能力。具体体

43、现在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案的实施、常用环境科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3. 博士论文有创新性内容,论文的整体水平要达到国内一流、国外知名大学同类水平。4. 在读期间,应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累积影响因子在1.0以上。5. 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6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总体要求是:论文内容有创新性,论文的整体水平要达到国内一流、国外知名大学博士论文的同等水平。具体要求是:1 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清楚。2 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假设)准确。3 课题的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等合

44、理,并具有创新性。4 所获数据可靠、结论和讨论正确,并具有自己的理论或独到见解。5 引用文献能反映此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6 作为创造性成果的一部分,论文的部分成果具有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的水平。7 作为工作量的衡量标准,要求能完成规定的论文发表数量。7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培养潜力、外语水平良好,能较熟练地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热爱环境科学工作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科交叉,所学专业可为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地球化学、土壤学等。入学考试科目设置:1英语2环境科学原理3环境地球化学或环境毒理学

45、任选一门。考生还可以选择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方向的任一组考题,也可选择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或应用化学专业的任意一组考题,还可以选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的考题。(四)地理学(历史地理学)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博士生导师1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 着重研究历史时期城市的建立、规划和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为今天城市和区域发展服务。韩光辉2近现代城市和区域地理研究研究近现代传统城市的发展和新型城市(区)规划建设的特点,深入揭示作为城市成长舞台的区域近现代人地关系及其演变,为城市与区域建设、可持续发

46、展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服务。韩光辉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历史时期人文景观的区域分异与空间变化特征,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形成、演化、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军事、交通等各方面的历史地理问题。韩茂莉唐晓峰4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与环境考古 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演变过程,考查在人类作用下环境变迁的规律,为今天的社会现实服务。韩茂莉5地理学史考察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的演变历史。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认识特点以及在此认识基础上的行为方式。考察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研究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发展变化。唐晓峰2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具有较

47、高的科研素质与良好的学风。深入掌握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在某一研究领域内达到国内前沿水平,成为这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进行中外学术交流活动。能够进行高水平的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撰写考察报告、研究论文。善于将历史地理学研究同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经世致用。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能从事政府相关部门(如国土开发、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和相关文化部门(如出版、新闻等)的工作。学制:四年3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采取学术报告形式,由著名教授及学者介

48、绍其所从事的研究,介绍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阅读讨论中外历史地理学名著。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在学习期间至少做两次讨论班专题报告。在申请学位前应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3篇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4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应修学分:共18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必修课4学分,专业选修课7学分。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 时间:入学后第3学期-4学期内容: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历史地理主要分支领域(至少两个)的系统知识、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不得以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代替。形式:书面报告、口试。方式:由五名左右专家

49、组成的资格考试委员会执行,导师不得任资格考试委员会主席。标准:成绩按百分制计,不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补考一次5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有深入理解,正确、熟练地使用历史文献,具备野外考察的能力,有研究比较复杂的历史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具有评价能力,在某些重要的领域具有专长,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刊物,能够独立地跟踪学科的前进发展。论文撰写严格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在学习期间在学院指定的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受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至少2篇为第一作者), 或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在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

50、表或接受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并做两次研究所内部的讨论班学术报告。6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博士论文应完成一项比较复杂、具有前沿意义的历史地理题目的研究。博士论文题目的内容要集中明确,且具有相当难度,不可以庞杂的综述代替研究。提倡进行跨学科研究,但不能脱离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范畴。提倡古为今用的精神,但注意防止生搬硬套的做法。博士论文的写作要做到充分、正确地使用历史文献,认真进行实地考察(是否进行实地考察依题目需要而定),材料充实可靠,论点明确,注释规范,文字流畅,研究扎实,有所创新。7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历史

51、地理专业的博士新生,应政治合格,已取得硕士学位,具备系统的历史地理知识或地理知识,有撰写历史地理学术论文的经验,已阅读过较多的历史地理著作和论文,对历史地理专业的学科理论与学科特点有基本把握,对中国地理学发展史的重要问题与古代地理文献有较多的了解,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入学考试科目设置:1英、俄、日、德、法语任选一门2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3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历史自然地理学任选一门(报考“近现代城市和区域地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城市规划原理任选一门) (五)地理学(地貌学与环境演变)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博士生导师1构造地貌学研究构造

52、运动与地貌过程与演化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主要研究:(1)不同应力(拉张,挤压,剪切)区构造地貌发育模型;(2)新构造分期与构造地貌年代学;(3)反映构造活动幅度、次数、周期、时代和速率的地貌标志;(4)活动断层工程评价。李有利2气候地貌学针对寒冷气候地貌与沉积,温带泥石流地貌与沉积,热带亚热带岩溶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过程,展开野外现场定位观测,并对地貌和风化壳的性质及其历史演化进行研究。核心问题是典型气候区的地貌过程组合和地貌形态组合、形成条件和地域分异规律,并用此以重建古气候环境。刘耕年3地貌过程与沉积研究不同类型地貌形成的动力过程以及不同地貌过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探讨地貌和沉积物形成的物理

53、、化学和生物学机制;从现代环境出发,建立不同环境下的地貌形成的动力模型和沉积形成模式;分析和认识地貌和沉积物形成与区域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服务于区域开发、环境整治、减灾防灾以及沉积矿床的勘探与开发。刘耕年莫多闻4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 研究各种古环境重建的理论和方法,重建晚新生代以来以及人类历史时期的环境特征、灾害事件、演变历史、区域模式和演变机制,并预测未来环境的演化趋势;研究和分析古代人类历史发展、区域文化差异与生存环境特征及其演变之间的关系,揭示环境系统和古代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环境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动力过程;为建设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

54、依据。莫多闻5应用地貌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地貌学和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的资源开发、城市与工程建设、灾害治理、生态保护等问题;传统方法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基础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创新和发展地貌学研究和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领域。莫多闻刘耕年李有利2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 要求全面的地学和扎实的地貌学、第四纪环境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前沿动态,有较强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实验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遥感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的素质,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查阅国外文献,具有与一定国际

55、交往能力,在本学科做出创造性成果,德、智、体全面发展。学制:四年3课程设置(包括讨论班等)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职称)1马克思主义理论必32第一外国语必4春、秋3著作学习与文献阅读必34相关知识学习必35地貌学与环境演变研究前沿讲座必3CoursesDiscipline: Geography Speciality :Geography (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No.Serial No.The Title of CoursesThe Type of Courses*CreditSemester*Teacher

56、and his/her Title1Theory of MarxismN32First Foreign LanguageN4S and A3Books and papers ReadingN34Related knowledge N35Seminars on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 ChangesN3*Nnecessary; Cchoose. *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4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1 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采取学术报告形式,由本学科国内外专家介绍其所从事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未来

57、发展趋势。2 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共约12次,每次3小时。要求参加10次以上。达到要求即获得学分。5需要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1沉积环境与相里丁主编,周明鉴译,科学出版社,1986。2河床演变学钱宁等,科学出版社,1987。3河流地貌学沈玉昌等,科学出版社,1986。4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施雅凤,崔之久,李吉均,1989,科学出版社5活动构造学C.R.艾伦,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6黄土与环境刘东生,科学出版社,19857中国自然地理-地貌科学出版社, 19828Climatic GeomorphologyJ. Budel, 198

58、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9Introduction to Climatic GeomorphologyJ. Tricart and A. Cailleux, 1972, Longman, New York.10Glacial GeomorphologyEmbleton and King, 1975, Arnold.11Periglacial GeomorphologyEmbleton and King, 1975, Arnold.12Tectonics and LandformsOllier, C.D., 1981, London, Longman.13Te

59、ctonic GeomorphologyBurbank, D.W. and Anderson, R.S., 2001, Blackwell Science.14Active tectonicsKeller, E.A. and Pinter, N., 1996, Prentice-Hall15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landforms, Vol. 2, The Life and Work of William MorrisChorley, R. J., Bechinsale, R.P. and Dunn, A.J., 1973. London, Methuen.16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Mannion, A. M., 1997. Longman17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Shackley M.,1985, ST. Martins Press18GEOMORPHOLOGY19QUATERNARY RESEARCH20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1TECTONOPHYSICS22SEDIMENTARY GEOLOGY23EAR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