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932479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名词解释.(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 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 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 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 成、结构、功能、空

2、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 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 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组合而成 的一个整体。这些成分是由各自的许多要素所组成,各要素又是由许多组分组合而成的。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成多级的子系统,或者说它是由各

3、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系统。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 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直射H =90-地理纬度-点纬度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一个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了这个 不连续分界面,所以现在统称莫霍洛维奇面。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差异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65千米以上。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 积岩层

4、,硅铝层和硅镁层。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地幔: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 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 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下地幔深 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地核: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 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

5、 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到、斯里兰卡到、科西嘉岛、 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岛弧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海洋岛一一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首先形成海底火山。 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 渐增高,最终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 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是最著名的火山岛。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

6、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 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 残骸堆积下来, 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 这种珊瑚残体, 以35 335 年1 米的速度增高, 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 堡礁 和环礁三种。 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 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 环礁呈近似 圆环状, 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 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 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 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都是珊瑚岛。矿物:自然界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

7、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天然矿物的绝大多数是化合物, 仅极少数为单质。克拉克值: 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 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氧,硅,铝, 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 98%。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 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 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 固体, 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

8、 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 光泽、 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 解理、 断口、 弹性等。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 岩石。 其成岩过程大致如下: 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 有机质 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 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 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 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 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 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 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 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 岩屑物经压缩、 胶体作用固结为 岩石,若埋藏很深,还可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

9、岩体进一步压固。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 造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 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 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变质岩既继承了原岩的某些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 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等。构造运动: 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 壳乃至岩石圈变形、 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具 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岩相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

10、分为:海相、陆相和 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海相可分之为深海相,浅海相。陆相可分为河流相、湖泊相、 沼泽相、滨海相等。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 成还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形成海侵层序。升降频繁,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 对稳定时, 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浅海相地层厚度极大, 说明地壳大幅度下沉,深海相 地层很薄,甚至缺失,则表明该地曾经历大幅度上升直至成为陆地。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 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 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其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和过渡型建造三种。1)地槽型建造:主

11、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岩层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间断时 间很短,同时还广泛分布有岩浆岩和火山碎屑岩。2)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岩层在大面积内变化稳定,未受强烈的 构造变动,岩浆岩少见。3)过渡型建造:兼有前两者的建造标志,碎屑沉积占优势,其中潟湖沉积、大陆沉积分布 广泛,海相地层通常只见于剖面的下部。地质构造: 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 称为构造形迹或地质构造。引起构造运动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 扭应力、分别形成压 性构造、张性构造、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 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2、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地壳垂直运动而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 者,称为水平构造。 当地面未受切割时, 同一岩性构成的平原或高原。 在受到切割而顶部岩 层较硬时,常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倾斜构造: 是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岩层在空间上的位 置称岩层产状, 它可用岩层的走向、 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当单斜构造上部的岩层较坚 硬或软硬相间时, 在差异剥蚀作用下常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等典型地貌。 单面山的特点是山 脊沿岩层走向延伸, 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倾向一致的山坡叫顺向坡,坡度较缓,坡面较 平整, 坡体也较稳定;与倾向相反的一坡叫逆向坡,

13、其特点与顺向坡刚好相反。猪背脊前者 岩层的倾角较大(40),两坡较对称,脊峰更明显。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 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褶曲的形态可用褶曲要素来表示 p58断裂构造 :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 岩石便发生破裂, 甚至沿 破裂面发生错动, 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者, 称为断裂构造。 按断裂的规模和破裂 程度,可分为劈理、节理、断层等基本类型。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 等。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断层类型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直立断层 和捩转断层等火山 :岩浆喷出地

14、表的地方叫。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气体中除大量的水蒸汽外,尚有氢、氯化 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火山液体就是熔岩。不同的火山熔岩的性质 和喷出量也不同。 火山的固体是指喷发时抛射出来的熔岩和围岩的碎屑物质,如火山灰、 火山渣、火山豆、火山弹、火山块等,大小非常悬殊。火山喷发的型式有两大类:1. 裂隙式喷发 这种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 2. 中心式喷发,它们又可分为: 1)夏威夷型(宁 静式。 2)培雷型(爆炸式) 3)中间型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 cm2)垂直空气柱的

15、重量为大气压强。通常用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测量,单位用水银柱高度毫米(mm表示,国际单位制帕斯卡(Pa),气象学用百帕(hPa)。气象学把温度为0C,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 为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气压有周期性日变化和年变化,还有非周期性变化。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量后依据自身温度向外辐射, 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 空间, 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 后者即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 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 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 通常 称为花房效益或温室效应。因此,在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 对流层大气距离地面愈高,所

16、吸收的长波辐射能便愈少。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 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即C /100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垂直递减率丫。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Co绝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 g/m3 表示),称为 绝对湿度。它与水汽压有如下关系:式中,e水汽压(mm; T为以绝对温度K表示的气温。3. 相对湿度 f :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压 e 与同温度条 件下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f =当空气饱和时,e = E,此时f

17、 = 100%;当空气未饱和时,ev E, f v 100% ;空气处于过饱和 时,f 100%。相对湿度能够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时的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 露点温度露点: 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 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 E 随温度降低而减 少。当E=e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露与霜 :日没后,地面开始冷却,近地面层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 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当时的温度如在0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C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一一冰晶,这就是霜。由此可见,二者成因相 同,凝结状

18、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霜通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尤以夏季为明显。 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 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上迅速冻结 而成。俗称“树挂“,多形成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下。 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 凌“它多半在温度为0-6 C时,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是 经长期严寒后,雨滴降落在极冷物体表面冻结而成。 雾:雾是飘浮在近地面层极细小的水滴或冰晶。 当空气中水滴显著增多时, 大气呈现混浊状 态。当空气中有较多的烟、尘等微粒存在时,也能导致大气能见度变坏,这种现象称为霾。季风(Monsoon)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

19、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方向相 反的风系, 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 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 性质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 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说来, 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构成; 冬季风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 构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非季风形成的唯一原因, 其它因素如海陆分布的相对位置、 形状 和大小,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和大地形,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作用对亚 洲季风的形成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山谷风: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 风从山坡吹

20、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 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降温迅速,而谷地 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成为山风。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C /100m ),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 C /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 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 以致背风坡气温比 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 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 这就是焚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

21、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气团: 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内部物理属性相近, 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 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环 流条件改变, 气团将在大气环流牵引下离开源地。 一旦移动到新的环境, 就会改变原有属性, 获得新属性,这种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 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 一般而言, 由低纬流向较高纬度的是暖气 团;反之为冷气团。 按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分类则可分为冰洋大陆气团( Ac)、冰洋海洋气团(An)、

22、极地大陆气团(Pc)、极地海洋气团(Pm)、热带大陆气团(Tc)、 热带海洋气团(Tm)、赤道气团(E)。影响我国的气团多属变性气团。冬季主要为Pc、Tm仅影响华南、华东、云南等地。夏季, Pc退居长城以北,Tm影响我国大部。这两种不同性质 气团交绥,是形成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称为锋。 锋是占据三维空间 的天气系统。两个气团的界面称为锋面, 锋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 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 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锋面坡度倾向冷 气团一侧, 倾角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变小。 天气图上,锋附近等温线特别

23、密集,这是确定锋线 的重要标志。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 锋四种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 动的锋; 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 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 合并后的 锋。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又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种类型。我国东部 地区以极锋活动平均到达位置,作为划分季风影响范围的界限。气旋: 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 占有三度空间、 中心气压比四 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气流运动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 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为逆时针, 南半 球为顺时针

24、。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 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温带气旋主 要出现在东亚、 北美、 地中海等地区;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 气旋性涡旋。天气和气候 :是两个不同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 某一时刻、 某一条件下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是指某地区平均大气状况, 是该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包含该地区 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情况和特殊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情况。 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都 与气团性质和气团活动密切相关。 P140厄尔尼诺( EL Nino )与拉尼娜( La Nina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及其伴随的气候异常是当前 举世瞩目的一个问

25、题。 所谓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是全球气候 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 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 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 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 C,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它的主要特征是, 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 高,时间可达 12年。无确定出现周期,一般为 27年。因出现在圣诞节前后,故称“厄尔尼 诺”, 西班牙语意为“

26、圣婴”。 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 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拉尼娜,西班牙语意为“圣女”。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 赤道太平洋水文的分布为东部冷西部暖, 因此, 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纬圈 热力环流。 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西海岸(90W 附近),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太平洋赤道附近(120 E)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 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 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 就出现一种大 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闭合环流。南方涛动( Southern Oseillation ) 是指热带太平洋与

27、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 的振荡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合称ENSO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 )达到赤道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 东太平洋气压降低, 赤道对流东移, 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 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气候的显著影响。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 奇岩怪石, 是巨厚红色砂、 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 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

28、积形成的红色岩系, 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 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 颗粒粗大的岩层叫 “砾岩” ,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 “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 是“赤壁丹霞” 广泛发育, 形成了顶平、 身陡、 麓缓的方山、 石墙、 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 由于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学者以广东省北部丹霞山为基地率 先对红层地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红层地貌也就被命名为 “丹霞地貌”。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 要分布在中国、 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而以我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层是我国华南 地区上白垩统丹霞组标准剖面, 丹霞地貌则是中外公认的同类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 在目前

29、我国已发现的 400 多处丹霞地貌中, 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积最大、 发育最典型、 造型最丰富、 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是世界上发育典型, 类型最齐全, 造型最丰富,风景最 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 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同时也是开 展地质旅游的胜地之一。 丹霞山作为丹霞地层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现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 保护区。国内其他有名的丹霞地貌还有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 热带干湿季气候: 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 30 40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 加利福利亚沿岸、 智利中部沿岸、 非洲和澳大利亚南部沿

30、岸等。 夏季受副高中心或东缘影响, 气流下沉,不利于形成云雨,十分炎热干燥干燥。冬季副高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气旋活动频繁、温暖、湿润。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300 1000mm冬暖湿润,夏热干燥, 高温和多雨不一致。 植物为度过炎热干燥的夏季, 树叶多革质化, 植被为硬叶常绿灌木林为 主,靠近大洋附近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 C,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水循环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蒸发无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海陆表面的水 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到大气中, 在适宜条件下发生凝结产生降水。 其中大部分直接降落到海 洋,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之

31、间的内循环。 另一部分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 地面, 降落到地面后又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 二是下渗入地下形成 土壤水、潜水及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 后者即是海陆循环。 三是内流区不能注入海洋,水 分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圈。潮汐: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运动的现象称为潮汐。 海面上升, 海水涌 上海岸, 称为涨潮。 海面下降, 海水退出海岸, 称为落潮。 涨潮时海水面的最高处称为高潮, 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 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垂直高度称为潮差。 潮差以朔望月为周期 变化。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做小潮。波浪 :

32、海水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等四个要素。洋流 :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 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 地转偏向力、 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例如:地转偏向力使洋流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 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 海区的温度高,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比流经海区温度低,有减温减湿作用。大洋水团: 具有特别温度、盐度值的、性质相同的大团水体,称为水团。由不

33、同的温度和盐度相结合可以获得相同密度的水团。两团相同密度的水团混合可得到新的密度更大的水团。 由密度不同产生的海水对流,是海水的垂直环流。以深度为标准划分的水团有:表层水团、 中心水团、中层水团、深层与底层水团。水位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以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水位高低是流量流量Q:单位时间内流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其公式为Q=AV。其中A是过水断面面积、 V 是水流的平均流速。径流量W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称为径流量。例如计算年径流量。其公式为 W=QT。其中T是时间(年、月),Q是时段平均流量。径流模数 M :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出的水量,称为

34、径流模数。径流模数与径流量的关 系为M=QF。其中F为流域面积。在所有计算径流值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是最能体现与 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来比较不同流域的单位面积产水量量。 径流深度y:在研究径流量时,需要把径流量与降水量进行比较。降水量通常用毫米表示, 径流量也须用毫米表示。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其公式为:y=WF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 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 M1、Q1、Y1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 MO、Q0、Y0 之比,称为径流变率或模比系数。其公式为:径流系数a: 一定时期内的径流深 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称为径流系数。a=yx。径流系 数用百

35、分数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a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a值小。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 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周期沿流水本身 早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 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称为 水系 。一些河流以海洋为最后归宿。 另一些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 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 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流河。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也就是河流或水系的地面集水区。 河流和水系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并 重合, 但地下集水区很难直接测量, 所以在分析流域特征和进

36、行水文计算时, 多用地面集水 区代表流域。 由相邻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 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的分水 线,任何河流或水系的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他的流域。水系形式: 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石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力场的反映,据此,水系形式可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湖泊: 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 湖盆是湖泊形成的必要的地貌条件。 水分 是湖泊形成的物质基础。沼泽: 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 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 并有泥 炭层。沼泽中物质,水分占 85%-95%,而干物质(主要为泥炭)只占 5%-10%。水分是沼 泽形成的首要因素。通常处于运动

37、状态的天然冰体。冰 雪线触及地面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大体上以下为季节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与季节冰川 :是指存在于大陆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 川随气候的变换而变换, 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 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雪线 :就山区而论, 在气候变化很不显著的若干年内, 位于同一海拔高度。 在这个高度以上为多年积雪区, 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做雪线。 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三个因素。全球气温具有崩落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叫崩落或崩塌。其发生的必要

38、条件有:山坡坡度陡,相对高差大,具有外倾结构面,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带, 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地表水冲刷坡丽等导致岩体,土体失稳的情况, 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崩塌岩壁和坡麓的岩堆(倒石堆)。 滑落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 过程。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 其发生的内在因素 有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坡体结构, 有效临空面等, 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强度, 地下水, 地震, 地表径流对坡麓的冲淘, 坡面加积作用以及认为的在坡地上蓄水灌溉, 建房筑路时破坏坡地 稳定性等。滑坡地

39、貌包括滑坡体和滑动面。泥石流: 山区突然爆发的历时短暂由大量的土、 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具有强大破 坏力的特殊洪流。 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坡面坡度和 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泥石流是种地质灾害。 世界上具备以上条件的山地是环太平洋山带和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 雅山之间的广大山地,它们因此也是泥石流分布区。通常可将泥石流分为稀性和黏性两类。 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 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洪积扇近

40、扇顶表面坡度约 5 10,主要是砂砾, 分选较差。 扇缘部分 1 2。一般多为砂、粉砂和亚粘土、粘土,常夹有较粗物质的透镜体,分选也 变好,出现近于水平的层理。扇缘低的常有泉水出露形成绿洲。河谷: 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 地貌形态, 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 谷坡位于谷底两侧, 谷坡上还常发育阶地,谷底形态也 因地而异, 山地河流的谷底仅有河床, 平原盆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 以河谷发育 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为依据,河谷通常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向河谷,先成河谷,叠 置河谷等。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为主,谷地形态呈 V形谷或峡谷。尔后侧蚀

41、加强,凹岸侵蚀,凸岸 堆积,形成连续河湾和交错山嘴,河湾既向两侧扩展,又向下游移动,最终将切平山嘴,展 宽河谷,河谷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 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分布在河谷底部,河床两 侧,平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具有二元结构的滩地。)牛轭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 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 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 灯 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 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 河道取直, 这就 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 速变小,发生淤积, 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 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

42、转化为湖泊, 称牛 轭湖。河口三角洲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 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 平面形态近似 三角形的堆积体。 三角洲堆积速度很快, 沉积物沿海岸一侧堆积可形成三角洲平原。 无论从 平面还是剖面上, 三角洲沉积可以分为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带。 依据形态 特征差异, 三角洲可分为四类: 扇形三角洲(尼罗河、 黄河) 、鸟足状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 、 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它由阶面 (原有谷底的遗留部分)与阶坡(由河流下切而成)组成,依据组成物质和结构,阶地可分为侵蚀阶

43、地,堆 积阶地,基座阶地。新构造运动、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都可导致阶地形成。侵蚀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很少有二元结构,其阶面为河流长期 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堆积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 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基座阶地 形成条件下与堆积阶地近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 岩,其上部由冲击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其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 谷底部。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 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侵蚀基准面高低差异及分水岭至局部基面的远近不同, 分水岭

44、两侧岩性、 构造、 地貌特征不 一,都可导致分水岭的外移, 发生河流劫夺。 劫夺河流在劫夺点附近谷地走向必然发生急剧 转折, 形成劫夺湾, 劫夺点上下作为侵蚀裂点常形成急流, 河谷也因下切强烈形成阶地或谷 中谷。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而成为断头河。准平原: 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 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 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平原或发生变形, 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 顶部成为峰顶面。其发育过程大致是:原始地面平缓;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平;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河 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

45、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地面近似平原,少数 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山麓面: 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 行后退, 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分割后的山丘以孤立岛状山的形 式残留其上, 山麓面与岛状山地貌组合是在地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晚期 地貌特征。如地壳发生间歇性上升。山麓面将发生抬升形成山前梯地。 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 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重力崩塌和 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其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 Karst 作用的

46、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沉淀,侵蚀与沉积,以 及重力崩塌,塌陷, 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岩 溶地貌。桂、黔、滇等省分布甚广,川、渝、晋、甘、甚至西藏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可分为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冰碛物: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被 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 底部的叫底碛; 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 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 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

47、下来成为冰碛物。冰碛物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 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物,因此有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 冰碛石在运动过程中,适应冰流方向,调整自己的方位,其长轴顺冰流方向延伸。冰斗: 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 分多年积雪斑洼地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 崩解为岩屑, 并在重力和融雪水联合作用下搬运到 低处, 使雪斑下的地面也逐步蚀低成为洼地, 这就是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后,冰川对 底床的磨蚀作用使底床加深, 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冰槛, 陡壁受冰川的拔蚀作用而后退变 高,就成为冰斗。冰斗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

48、和谷坡冰斗两种。相邻冰斗后退可形 成刃脊和角峰(图 6 35)。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因而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冻土地貌: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 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 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营力,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堆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 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土壤: 是人类赖于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壤 是发育在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 进行物质循环很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

49、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 形态、 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施加的生物、化学、 物理 因素的作用, 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可变特征。 土壤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 对地球上多种 生命的形成和生息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 为植物生长提供 水分,养分、空气和物理支撑。土壤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 征是具有肥力。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地:土地是由个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和自然地域综合体;土地是具有一定的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 且两者均因土地等级高低而异; 土地作为自然客体, 必然受自然 规律制约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

50、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到人类的影响。土壤肥力: 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肥力是土 壤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这种能力是由于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 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四大肥 力因素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良好的植物生长, 不仅要求土壤肥力各因 素同时存在并充分供应,还必须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以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 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 而且又是植 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

51、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土壤有机质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为非特殊性有 机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以及其分解的中间产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0%15%;第二类为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特殊的有机物质,占土壤有机质的 85%90% 。土壤胶体: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卩m之间物质。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现象如土粒的 分散和凝聚,离子的吸附与交换,酸碱性,缓冲性,粘结性和可塑性等,都与胶体有直接关 系。其种类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其性质 为: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带电性,分散和凝聚性。土壤胶体是土壤代换吸收作用很重要 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养分的保存和调节起很大的作用, 其

52、中新形成的腐殖质胶体的代换作用 更加突出。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 条件下,由于有机酸 (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 属淋失, 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 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 而二氧化硅 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富铝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 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 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 氧化物而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钙化过程 碳

53、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季节性淋 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 而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未 发生移动, 而最活跃的钙镁元素在土体中发生淋溶和淀积过程, 并在土体中下部形成一个钙 积层。腐殖质化过程: 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它是 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成土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结果, 使土体发生分化, 在土体上部 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为诊断层。生物的适应: 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 环境条

54、件相互统一、 彼此适合的现象。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 的正常生长、发育、繁衍。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种群:地球上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地表总是 占据着一定的地区。 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或任 一生物种生活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总称, 当该种生物分布地区或生境有若干个, 可以说就有 若干个该种的种群(个体群)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 体所具有的新属性, 如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种群的 基本特征有: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5、和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 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成群 分布);出生率(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种群中个体死亡的速率) ;种群增长;种 内关系(主要有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等) 。生物群落: 在自然界很难见到哪一个生物种群是单独地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或地段,而是若 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为一个多物种的、 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即生物 群落。植物群落: 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 种多组合就叫做植物群落。 河漫滩上的一块草地, 山坡上的一片松林, 湖岸浅水处的一片芦 苇丛,乃至一块人

56、工管育的稻田都是植物群落。季相 :在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 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即 在不同季节植物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 使整个群落在各季 表现出不同的外貌,这叫做群落的季相。演替: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 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 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 使群落发生根本性 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 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演替顶级: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如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 发展成为与当

57、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 这种演替即所谓的最 终群落阶段。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 主要受气候、 土壤、 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 可以形成许多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等。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由四类成分构成, 即非生物 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控制反 馈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态 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单向的能量流动,循环式的物质流动和

58、信息传递。食物链: 个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 各种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 彼此关联而 形成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食物链。如草兔狐狸;草 昆虫 小鸟蛇鹰。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 。使食物链不可能太长,一般 3 5 个环节构成。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们的干 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和建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 ,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 是以人为核心,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进行着频繁的社会与经济文化活动, 并且彼此紧密结合 共同形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生态农业: 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

59、经济学原理, 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 把传统农业 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 多结构, 多功能, 具有良好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 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自然综合体: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 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

60、散 结构。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组成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在 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后者又包括因距还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海拔增加而形成的 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 评价、对象是土地类型及其质量,土地评价的原则有: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 投入相比较原则、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立地:是最低级地狱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下限,在其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最大的一致性,土地利用适宜性和限制性相同、 存在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的能力最弱而稳定 性最差,空间范围则与各要素的最小单位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