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6897170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留守儿童发展现状调查(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何青青 时间:2012-06-19 08:10:56 分类:默认分类标签:时评阅读器前言“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打工子弟孩子的。2003年9月9日上午9时,温家宝走进北京玉泉路务工子弟小学时,拉着孩子们的小手,询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父母做什么工作,学校收多少学费。温家宝说,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带着感情教育他们。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当孩子们大声读出这句话时,温家宝笑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

2、区务工,慢慢地开始有人把孩子也带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人们开始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们看到一些城市又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取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学的借读费,把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到城市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中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打工者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打工者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

3、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2107万,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19.37%,6岁14岁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未成年人的43.8%,约868万,15岁18岁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8.8%,约870万。2002年初,教育部官员到北京麻峪打工子弟小学检查工作时问全校的学生:你们谁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结果全校学生都举了手。也就是说,当前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有2个或2个以上的孩子。因为一方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大部分农村允许生育第二胎;另一方面,农村

4、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生存和生活现状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使农村年轻家庭普遍还有2个或2个以上的子女。再根据有关研究,从年龄结构上看,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77%,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8.3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4岁。以婚姻法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为基准,则这些流向城镇的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留守儿童的数量:如果每个农民工家庭以2个孩子计算,则平均说来,9900万农民工(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的77%的家庭中,就有7623万个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这样,减去868万处于义

5、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约有6755万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如果以18岁为界,则约有7918万未成年留守儿童。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由于政策、现实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出现了重叠现象:即从初中开始,为了在政策范围内顺利的继续升学念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从城市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转学回老家,从而转化为了留守儿童。故事实上的留守儿童数比这还要大。这些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一样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们在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同质性,因而,他们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社会政策、制度的关注。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

6、动还将继续,而伴随这种流动的背后却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动和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呢?他们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以及学业成就方面有没有什么差别呢?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以史静寰教授作项目负责人组建课题组,申请完成了农村外出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外出跨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是四川(16.4%)、安徽(10.2%)、湖南(10.2%)、江西(8.7%)、河南(7.2%)和湖北

7、(6.6%)六个省份,共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4242万中的59.3%。该课题组根据调查的可行性选择了其中的湖南、河南、江西三省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分别选取了以上三省中外出流动人口较多的各一个乡(镇),并选取其中各一所初中和小学,再分别在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3个班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601份(包括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初二学生302人,占50.2%,小学四年级的学生299人,占49.8%;男生共333人,占55.4%,女生268人,占44.6%。在601位中小学生中,共有留守学生192名,三省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为31.9%,其中

8、河南平均留守率为41.1%,湖南为38.1%,江西为17.1%。为了更为全面了解和解剖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状况,课题组还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监护人以及典型留守儿童进行了个案访谈,访谈人数81人,其中留守学生38人(初二18人、小四20人;男女生各19人)、校长8人、班主任15人、监护人20人。同时课题组还收集到了一些相关的文本资料,如考试成绩、作文本、学生日记等。此次调研着重把描述农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以期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可能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在描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背景因素时选取了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

9、四类变量,主要包括:学业行为及成绩、师生关系、社会行为、情绪、自我概念,以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在对数据进行描述的同时,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可能的原因探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建议,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当前我国广大留守儿童受教育及其发展的图景。课题成果对于正确认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生活现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留守儿童的三类新家庭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时,大部分是一个家庭只出去一个。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据有关统计,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比例约在20%,

10、当他们双双外出时,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托付与人,从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可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据我们的调查,湖南省一个初二班的学生属于隔代监护的占24.5 %;一个小学四年级班占17.6%。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

11、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这种模式所占比例不多,被调查的初二年级有一个男孩,跟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约占全班同学的2%;小学四年级有一个女孩跟姑姑住在一起,约占全班同学的3%。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

12、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二是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也不多,且一般情况下,孩子至少要有一个已经上初中。在所调查的班级中,这种情况也一班只有1个。自我监护型的特点是:

13、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调查得知,一个孩子经常把朋友请到家里玩,有一个晚上光是电话费就花了300多元。二、很多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 学业行为是与学业成绩联系在一起的,是决定学业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课题组采用王耘(2001)修订的学业行为问卷,把学业行为具体划分为3个维度: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信心。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意识倾向,并随着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化而升华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进而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意向活动,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力作用;学习效能感

14、指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认识;学习信心指学生对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自信程度。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具有相当高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两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17和4.35。在我喜欢学习这一项目上,学生的平均得分为4.57,在我讨厌学习这一项目上,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72,说明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把初中和小学分开,分别考察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从总体上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业行为: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业效能感,且父母是否在家与儿童的学业没有太大的关系。结合个案访谈,并进一步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业的各因素进行差异比较

15、分析发现:在学习兴趣和动机这一方面,除了喜欢学习这一农村儿童共同的内在学习动机外,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成为其重要的外在学习动机,得分高达4.56,且在回答平时回家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在选择玩这一答案上,非留守儿童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首先,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大多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在外面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和痛苦。因此他们想让父母或者一方在外面少一些牵挂,多给父母一些安慰,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因父母的外出而降低;其次,由于这些孩子生活在另外一个家庭或者生活在准单亲的家庭里,而且农村家庭中普遍有比较大的生活压力,监护

16、人的耐心比较少,所以懂事是让儿童获得奖励少受惩罚的必要条件。这也说明,穷苦的孩子早当家仍然贯穿于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三、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生学业行为有负面作用 研究人员分别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和在家的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发现:整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上看,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学习信心为4.31:4.30,学习效能感是4.22:4.17。进一步按年级分组,分别考察初中生和小学生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与父母在家的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小四留守:小四

17、非留守=4.34:4.56;初二留守:初二非留守=4.27:4.05)、学习效能感(小四留守:小四非留守=4.45:4.53;初二留守:初二非留守=3.93:3.85)两个因素上整体没有显著差异。但同时发现: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和学习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相反,初中留守儿童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却要比非留守儿童要高。这表明:尽管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父母外出对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初中学生在这两上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出现这种年级(或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个体

18、身心成长与成熟有关。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也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而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一般是能够很好地满足的,而对于依恋的情感心理需求却基本上不能满足(而非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需要一般是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的)。而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更主要是在对自我内在能力和环境条件相比较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依恋情感的不能满足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要比非留守学生差些。而对初中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已经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且其成长需

19、要除了生理和情感等基本需要以外,学业成功等精神上的需要已开始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所以,初中留守儿童更能够从内心认识到父母外出的艰辛和自己较好学习条件的来之不易。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他们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要比同龄非留守儿童高些。 四、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课题组在发放问卷时,还收集了553套学习成绩资料(每套包括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和第二学期期中成绩,共1106份),其中,留守学生的学业成绩178套,占32.2%。在178套留守学生成绩中,父母外出半年以下的有64人,占所有留守学生的36%;半年到一年的有53位,占29.8%;一至二年的20人,占11.2%;二年以上的41人,占

20、23.0%。为了对不同省份、不同学校和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比较,需要把学业成绩换算成标准分。学业成绩与标准分之间的计算公式为:z1050。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班为单位进行标准化,然后把每个学生的语文、数学(中学含英语(论坛))成绩的标准分相加,得出学生期中或期末总成绩的z分数。然后对学习成绩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学习成绩没有因为父母是否外出务工而有差异,也不因他们父母务工时间的长短而有差异。也就是说,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没有明显的关系。这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不良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实地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可

21、能的原因是:一是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比较消极。大体上说,农村父母根据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切身经历形成了对孩子是否接受教育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上到何种程度的视子女自身素质而定的态度以及尽量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态度三种教育观念,其人数约各三分之一。二是农村父母没有也无力对学习进行辅导。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可见当前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还不是很高,且因为生计而少有空闲时间,故父母即使在家也难以给孩子更多的学习上的辅导。这可能是导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没有外出的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五、教师给留守儿童的支持与帮助少于非

22、留守儿童本研究采用王耘(2001)修订的师生关系问卷,问卷共有3个维度:反应性、冲突性和亲密性,各维度最高分为5分。反应性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得分越高说明消极的反应越多;冲突性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得分越高说明师生之间的冲突越多;亲密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亲近的程度,得分越高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亲密。研究人员根据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把被试分为父母外出打工在半年以下、在半年到一年之间、在一年到两年之间、两年以上和父母在家5个组,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比分析表明,父母在家的儿童与教师的亲密程度低于父母外出打工2年以上的儿童。也就是说,随着外出时间

23、延长,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亲密关系有增强的趋势,且父母外出2年以上的留守儿童与教师的亲密程度要远远高于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在通常情况下,在这两个人中,谁跟他关系密切、谁更使他信赖,谁的影响就大。当父母与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时,教师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大。同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他们早期的亲子依恋、师生依恋等会影响其以后的人际关系。父母长期外出(2年以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父母的权威性基本上失去了其本原性意义,从而外在地加强了教师这一影响权威对孩子的影响。所以,留守儿童对教师亲密程度较高

24、,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把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与需求、对权威的认同向教师转移,并且重叠于教师,特别是向班主任转移。然而,遗憾的是,留守儿童对教师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统计数据表明:尽管农村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中冲突性比较低,但是师生关系当中消极性反应偏高。且当以年级和性别分组,发现消极性还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冲突性却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当进一步对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自教师的支持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支持得分分别为3.2和3.4分,这表明,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要少于非留守儿童。这种单向的亲密关系在对校长、班主任、教师、学生的访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25、应证。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外出的留守子女学生大都是双差生,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一位校长概括如下: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应付性比较强;交友没有选择性,喜欢成群结对、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请客、看光碟、打游戏机;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带坏其他同学。因此,在此观念指导下,许多老师对这些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管理策略,从而放任这些学生行为。留守儿童的这一特点大大出乎研究人员的意外,但在进一步的探访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生存现状以及教育法律上的不健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六、父母外出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个体社会化发展也

26、叫社会化(socialization)或社会行为的发展。具体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处于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 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四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特别是在积极参与和坚持独立两个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交技能发展水平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要差。这说明父母外出对低年级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

27、的负面影响较大。父母对儿童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包括下面几点:训导儿童,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使儿童与其周围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构成纷繁复杂的环境相适应;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与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期待的目标发展;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指导纠正并帮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外出无疑造成了这些功能的弱化。父母在外出时,通常把孩子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或干脆就由孩子自己管自己,但托管人如果不乐意接受,或者为了报酬等原因而接受抚养任务,主观上就容易出现将养育的责任转化为

28、监管的任务,表现为重视孩子的安全、学习成绩,以便向父母交待,而忽视对孩子在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注。而且师生关系整体上的消极也使得儿童社会交往与技能的发展训练难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因此,为了孩子能够顺利社会化,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人,建议父母们在孩子还处于小学低年级时,要认真考虑外出方式。 七、初中留守学生社会交往的三个特点对初二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整体上看,初中留守学生在遵守纪律、胜任学习任务、情绪发展、参与集体活动以及坚持与独立等五个方面,都与非留守学生没有什么差异,但在社交技能上,留守学生要强于非留守学生。另外,年级分组统计发现:在外出务工子女内,存在着显著的

29、年级差异,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得分,即前者的社交技能要远远好于后者;而对于父母在家的孩子,则社交技能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应证了父母外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社交技能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以及个体自身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个体身心自然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农村中小学生整体上师生关系的消极性,以及初中师生关系的亲密性降低和冲突性升高,使得初中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但这两个因素,对于父母外出的孩子与父母在家的孩子之间有较大区别。没有父母的监督与管束,使得初中留守学生的交往具有

30、以下特点:他们一般喜欢与那些父母也外出务工、自由度大的留守学生交往,而不喜欢与那些父母在家的同学接触和交往;留守子女的金钱支配度较大,花钱往往比较大方、慷慨,交友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父母的监督与管束,留守子女与各种传媒的接触自由度大,频率要高。这些因素造成留守子女独立行动的自由度大、自我实践性强的特点。他们的想法一般都可以在同辈群体中得到自由的交流,并很容易付诸实践,这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孩子独立社交行为的发展,培养其较强的社交技能。而非留守子女由于有父母的管束,其自由度要少些,交往也往往谨慎些;且他们与传媒的接触范围和频率都要受到父母的监督。所以,在交往行为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有更多的考虑和更谨

31、慎的选择,从而在交往行为上显得不如留守学生放得开。但是,由于留守子女在交友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而父母在家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一些指导,因而前者在社会交往上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时性和冲动性的特点,所以也很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沉迷于低俗大众传媒文化和游戏之中,从而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乱花钱而不能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斗殴、不能认真学习等。这在个案调查中得到了证明。所以,初中留守学生在社会性发展上与非留守学生在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交往行为这一维度上却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较高的社交技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八、农村中小学女生亲社会化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当以社会行为的各维度作为因变量

32、,以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结果显示:除了小学四年级女生在情绪问题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要略低于男生以外,在其他各维度上,如违纪/多动、交往行为、学习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五个维度上,无论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还是初二学生,女生的平均得分都要高于男生。这表明:在整体上,农村中小学中,女生较男生更为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胜任学习任务,并具有较好的坚持性和独立性。但是,这种女生比男生在整体上更具有亲社会性的特点不同年级其内容是不一样的。在小学,女生的亲社会性在积极参与、坚持独立两个维度上相比于男生,差异极其显著;而在初中,女生的亲社会性在违纪/多动这一维度上相比于男生,显示了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3、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女生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坚持性和独立性上都要远远好于男生;男生则较多地表现出对学校的各种活动不太积极参与,对自己行为的坚持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些。而在初中阶段,女生在遵守学校纪律、团结同学方面要远远好于男生;男生则明显地表现出较多地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这在个案的采访中也得到了证明。所以,学校和社会在制定和出台相应的留守子女政策和措施时,应该考虑这个差异,使之成为完善对留守子女的教育与管理,改善其成长与教育状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九、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过于单一化本研究采用Asher等人(1984,1985)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用以评定儿童的孤独感社会不满程度,共24个项

34、目。其中8个项目为补充项目,询问学生的课余爱好与活动爱好。以使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更坦诚和放松。该问卷由儿童对每个陈述进行评定,从始终如此到一点都没有,分成5个评定等级,得分高,表示儿童的孤独感社会不满较重。问卷经过因素分析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孤独感、社交不适应和社交未满足。其中社交适应说明积极的同伴交往评价;社交未满足则表明找不到可以交往的朋友;孤独感则表明孤独的内心体验。对父母外出是否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发展有影响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首先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社会适应、社交未满足、孤独感以及孤独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孤独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情绪发展不存

35、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孤独量表的总分和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均是初二学生的孤独-社会不满程度高于小学四年级学生。也应是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孤独情绪和对社交的不满程度也逐渐增强。其次,通过考察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主要包括母亲、父亲、教师、朋友四个方面)来考察其情绪反应体验和情绪反应模式。以儿童的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孤独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了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发现朋友对初二学生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情绪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朋友外,父亲和教师的情感支持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而母亲对小学生的情感支持非常重要。最后,以年级分组,考察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的情绪发展模式

36、与支持模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留守子女与非留守子女在社会情绪发展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情绪较多受到朋友和父亲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则受到朋友、父亲、教师和母亲四方面的影响。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情绪更多受到朋友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受到来自朋友和母亲两方面的影响。同时,统计结果还表明:留守儿童从朋友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达到3.6分,而非留守儿童从朋友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只为3.2分。这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情感发展和社会支持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使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和支持体系由多元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二是留守儿童将更多的社会支持转移到了朋

37、友身上。朋友大都是儿童的同龄人,他们在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并不能够指导留守儿童,双方在一起更多的是相互倾诉或者是简单的劝解,不利于孩子情感的成熟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最近有学者对四川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托管人对留守儿童个性的影响进行了人格量表测量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组的内向比例大于非留守儿童组,且前者神经过敏性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激动、焦虑、性格偏向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所以,当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学校与教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就往往把这种需求的满足转向朋友。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朋友及

38、朋友圈的质量如何却远非他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就能区别开来的。这一点应该引起父母和社会的特别关注。为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考虑:一是改变父母外出的方式,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如果外出的话要加强母亲与子女的沟通;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如果要外出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二是强化学校与教师的功能,拓宽留守学生的情感满足空间。三是需要社会第三因素的介入,如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事务所之类的社会福利机构。 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在儿童个性发展中,自我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自我概念则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反映着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

39、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性格、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对自己所做出的知觉。少年儿童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可以分为学业自我、非学业自我两大方面,进而还可以分为更为具体的自我概念,如学业自我包括语言自我、数学自我,非学业自我包括运动能力、人际、外貌等方面的自我概念。各方面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多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的评价、亲子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自我概念作为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必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问卷是根据Mash(1988)编制的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编制而成的。从原问卷中抽取了56个项目,分别为运动能力、生理外貌、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业自我和一般自我六个维度

40、。问卷由儿童自己填写,采用五级评定,分数的高低表示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高低。研究人员以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均不显著;而年级和性别各自在一定的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进一步考察了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结果表明,在学业自我上,初中二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运动能力上,男生的自我概念显著好于女生。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虽然在亲子交往、亲子关系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欠缺,但这并不能完全决定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方向。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概念中的单个维度(学业自我、运动自我)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与父

41、母是否外出务没有必然的联系;整体上,父母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与非留守儿童没有质的差异。十一、留守儿童更多地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 本研究采用邹泓(1998)修订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问卷,问卷分为4个维度:情感支持-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教师和同辈在情感上的支持安慰,得分越高表明受到支持越多;亲密与陪伴-青少年与父母、教师和同辈的亲近感及其一起娱乐休闲的时间等,得分越高说明越亲密;冲突与惩罚-青少年感受到的来自父母、教师或同伴约束、限制或与之产生的对抗,高分代表冲突多;支持帮助-青少年感受到的来自父母、教师和同辈的支持和帮助,高分代表支持和帮助多。问卷分成父亲、母亲、朋友和教师4个分问卷

42、。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各因素的支持强度分析,我们发现:在情感支持方面,母亲支持最多,父亲次之,教师最低;在亲密陪伴方面,同伴的得分最高,父母次之,教师最低;在冲突和惩罚维度,父母、同伴和教师的得分相当;在支持帮助维度,父母和教师的支持较多,同伴的最少。进一步以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的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所获得社会支持上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支持的单个维度上存在着值得深入关注的地方:朋友的支持在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中的得分分别为3.6和3.2,这说明留守学生更多地从朋友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教师的支持在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中的得分分别

43、为3.2和3.4,这说明在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整体消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非留守学生的支持要多于留守学生。总的说来,在社会支持方面,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他们都认为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支持帮助最多,与父母的冲突也最多。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在访谈中得到了证明:在外务工的大部分父母通常都定期给孩子打电话,而且在经济上对孩子比较宽松,每年回来的时候会给孩子带一些东西。因此,虽然他们不在孩子身边,但是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而且由于孩子对父母比较思念,他们往往在思念之中会更多的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然而,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需要的社会支持与帮助,来自朋友的要大大多于非留守儿

44、童,而来自教师的却要少于非留守儿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C、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一些“有学不上、有工不做、无家可归、无人来管”的四散留守青少年,他们处于无家庭管、无学校管、社会管不到的状态,成为政府部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盲点。同时,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留守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留守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三、预防和减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建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随之而来的留守青少年犯罪问

45、题,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一)强化家庭责任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就需要加大对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了解留守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自己的监护职责和任务,以便时刻掌握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动向,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外出家长应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向,并要注意与孩子进行电话、书信联系,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2、加强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监护人的水平。

46、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临时监护人加强教育,让他们提高监护的责任心,对侵害留守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监护人,要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外出也应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二)加强学校监管1、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推进和发展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幼儿园教育,满足留守儿童就学住宿的需求,提高留守幼儿的入托率,

47、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设置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指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的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2、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寄宿制。寄宿制作为解决留守学生监护缺失、教育滞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优点在于节约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率。从留守学生自身来讲,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转到了学校里,充裕的时间、浓厚的学习氛围、稳定的学习情绪,再加上与老师朝夕相处,耳目渲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寄宿的团体生活,可以发挥学校的替代作用来弥补留守学生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怀,学校管

48、理与老师指导也能及时到位,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避免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防止不良念头的出现。这对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好处。3、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生活指导教师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早日生活自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4、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留守青少年就业渠道

49、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多,而职业教育又较为薄弱,农村留守青少年就业时都缺少一技之长的现状,建议:(1)开辟留守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用丰富的内容吸引这些青少年,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留守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留守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需求。(2)要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生存发展环境的留守青少年职业教育,并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学校学费不宜过高,并允许农村留守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留守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

50、,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唤起社会关爱1、尽快完善保护留守青少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对留守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保障。目前对留守青少年的保护还缺少针对性、综合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明显滞后,而且缺少可操作性。建议加快对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如监护制度、户籍管理、教育政策、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等等,逐步取消留守青少年在户籍、教育等方面的差别,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孩子可在务工地就近入学,一来减少留守青少年队伍,二来解决留守青少年缺少父母关爱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2、完善留守青少年法律服务机制,

51、加大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对留守青少年的法律服务机制,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援助等法律服务,加大对留守青少年的司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留守青少年合法权益,为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法院要积极履行审判职能,建立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绿色通道,保持留守青少年维权途径的畅通。同时,对侵犯留守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从重、从严、从快打击,产生威慑作用,通过有效打击形成保护留守青少年的司法环境,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3.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把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里面去,这样就没有了所谓的留守问题。平等地对待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切忌因他们缺少

52、监管、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放任不管或者歧视对待。而是应该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心里的自卑,用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并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强化行为规范的指导训练,组织集体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感受到自己的真正价值.4、落实好留守青少年罪犯帮教工作。少年犯教管所、劳动教养所的工作人员在对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中,应不断摸索提高和改进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切实做到对刑释人员安其身、暖其心、育其人,给他们指明未来的出路,帮助他们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这样有利于防止犯罪的留守青少年出狱后因缺乏监管而重新犯罪,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最

53、低限度。参考文献:1陈景秋;必须关注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中国网,2007年(3)2孙云长;浅谈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赣州法院网,2007年(4)3赵胜营;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3)4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中国改革.2003(6)5林秋琴;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6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1年第8期。7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调研报告论文集1998-2000年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