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877950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以和谐为题的议论文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摘要: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哲学基础;基本条件一、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目前有关和谐社会的讨论很多,但是在很多时候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却不

2、一致,以致于没有一个讨论的共同基础。和谐社会不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那种意义上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是要建立一种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平行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和谐社会也不仅仅是市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城乡社区或非政府组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建设、非政府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所谓的社会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各种各样的人群共同体,小至家庭,大至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学校、一个学院。和谐社会所谓的和谐则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以和睦相处、共生共荣为特征的。因此,如果说社会形态指的是社会

3、关系的性质,那么和谐社会指的就是社会关系的状态,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以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程度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的和谐社会、奴隶社会的和谐社会等等,但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这种状态也不仅仅存在于社区当中、存在于非政府组织当中,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人群共同体之中,存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二、和谐社会之“和谐”的多重意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意义,当然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这种状态,既因为与不同的社会形态相结合而有不同的性质,如资本主义和谐

4、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又会因为自身程度的差别而体现出不同的水平,如基本和谐的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等等。我国当前已经是一个基本和谐的社会,但是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和谐社会之“和谐”决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状态,无论这种状态是指一种现实,还是指一种理想,都是如此。和谐社会之“和谐”,除了是一种社会关系状态以外,还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力的和谐,也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双赢或共赢的方式来推动

5、事物的发展,而不是通过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的方式来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作为过程的和谐,也就是以协调、平衡、平稳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发展,实现历史的进步。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平和的方式实现事物的发展,而不是用急风暴雨、大起大落的方式来实现事物的发展。综合而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为动力,通过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中共中央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的同时,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由于这一理念既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也符合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理念;由于这一理念符合和

6、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也符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愿望;加上我国身体力行以“睦邻”、“友邻”和“富邻”为根本诉求的善意外交,现在它已经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是一脉相承的。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中央领导集体同时提出这两个理念,表明其内政与外交的高度一致性。这和有的国家在国内提倡和谐,在国际上却到处伸手、穷兵黩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标志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平天下方面思维和能力的日益成熟。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很少有国内刀光剑影而在国际上却四面和声的,也很少有与各国交恶而国内却一片祥和的,即

7、使有也不会持久。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其存在状态往往是互相衍化的,古今中外的实际情况,大体都是如此。并且,中国要让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强国真正地认同和谐世界的理念,就必须搞好国内的和谐社会建设。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得越完美,和谐世界的理念就越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谐外交就越能够顺利推行。四、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基本观念在现代主义的浪潮中却长期被遗忘了,拜金主义、拜物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的发展被简单地归结为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人们相信,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8、一切的苦难都没有了,一切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人类迷失在物流之中,丧失了精神的家园。这样的场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里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GDP的增长成了人们唯一关注的东西。但是,后来我们开始逐渐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开始更多地谈论保护弱势群体,谈论人的素质提高,并回归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谐社会的构想正是上述观念转变的逻辑结果。如上所述,和谐社会的核心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这就是说,和谐社会的构想是以人为视野的,它更加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而不是物质的享受。它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且

9、它所追求的和谐目标也只有在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有的学者指出,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变,也有的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同一性。这样讲当然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视矛盾学说为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更加合适。矛盾学说的主旨是认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究竟各处于什么地位,究竟是斗争性起了主要的作用还是同一性起主要的作用,则完全取决于事物自身矛盾的特殊

10、性。如果事物的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或者说虽然本身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却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外部因素的作用,转变成了对抗性的矛盾,那么,矛盾的斗争性就会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反之,矛盾的同一性就会在事物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是在残酷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诞生的,诞生以后也一直处在残酷的阶级斗争环境中。由于把持政权的旧势力的殊死抵抗,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改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的目标必须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且通常来讲是暴力革命才能实现,因此,在一定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对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

11、作用就强调得多一些。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甚至提出了“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名话:造反有理;提出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口号。应该说,阶级斗争发展观依然是真理,就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说,强调斗争性的作用并没有错。但是,真理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是真理的东西,运用到别的时期和条件下,就会成为谬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在于此。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毛泽东在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邓小平成为中央领导核心之后,我们党迅速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束缚,开始强调合作、团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78年12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其题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和谐社会的构想,把动力意义上的和谐、过程意义上的和谐和目标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起来。从哲学的层面上看,这标志着我们党的社会发展观,已经实现了从斗争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的根本转变。但是,和谐社会的构想

13、并不否认斗争,更不否认矛盾。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西周末年的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均衡地结合在一起叫做和,这种和能够产生新事物;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叫做同,这种同是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的。悦耳的音乐是由高低不同的音调组成的,美味的佳肴是由酸甜苦辣辛五味调和而成的。既然有差异,就必然会有矛盾、有斗争。和谐社会不是要抹煞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差异,也不是要无视或回避矛盾。相反地,只有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

14、一致,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想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为基础的,只是它适应了形势与任务变化的需要,在发展的动力、过程和目标上更加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是对矛盾学说的拓展。它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取决于整体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关系。当它们处在互相消耗、互相抵制的关系状态时,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会降低,它的发展就不可能顺利。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内斗状况,这个社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它对外部的影响力就会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人对一切反革命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目的,只是在于消除引起内斗的力量,使社会归于

15、和谐状态,从而使事物得到顺利的发展。共产党人从不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从不以斗争的状态为目标。“天下大乱”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毛泽东一生的梦想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和谐社会的构想正是体现了系统观的基本观点,希望通过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来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兼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呢?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民主,有的说是法治。有了民主就和谐了吗?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堪称古代民主

16、的典范,雅典也的确繁荣过。但是雅典的民主并不能消弭内争外斗,雅典城邦的城墙最终在激烈的内部争斗和强大的外敌压迫下倒塌了。今天的许多西方国家也号称民主,但种族歧视等则直接造成国内事实上的不和谐。有了法治就和谐了吗?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号称是法治国家,但是真正实现和谐的又有几个?我国历史上,秦王朝是最讲法治的,但是,秦王朝的社会不仅谈不上和谐,实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极不平等。由于地主阶级“收泰半之赋”,结果,“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2最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之后,秦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所以,民主和法治,只有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手段,才能

17、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笔者认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有两个条件是最基本的:一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要想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必须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达,或者虽然还不发达但却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虽然暂时还没有发展却充满了发展的希望。如果经济、政治、文化的水平都很低,或者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连发展的希望都看不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更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18、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也都说明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但是仅有发展,仅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还不能实现社会和谐。不然的话,物质文化产品都已经很丰富的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经是和谐社会了。美国的亿万富翁确实很多,但是美国的贫富差距却很大。199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承认:“1979-1993年间,最低收入的五分之一家庭实际收入下降15%,而最高收入的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增长18%。”“五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儿童仍处于贫困之中。1979年以来大多数美国家庭实际收入已经下降

19、或停滞。”正是这种社会不公,造成了美国社会的不和谐。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扩大也是威胁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这些都表明,要实现社会和谐,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这一前提之外,还必须坚持社会公正,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参与发展的机会和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并让每一个人都满足其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社会公正,这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两个条件,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里都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在那些社会里,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所以,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然,可能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物质和精神产品还不是很丰富,社会的不公正特别是分配的不公正还相当严重。我们要构建高度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参考文献:1左丘明.国语祁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1.2班固.汉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