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6855513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8.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重点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本课难点 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过程中孕育而出的多极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对于美、苏两极格局渐成冲击作用,其中的典型代表也将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成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当中的重要一极。对于两极格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多极政治力量,本课中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日本)、两种国际联合的政治力量(欧共体、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对峙,两极

2、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重要政治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也日益受到其他各种逐步壮大起来的政治力量的挑战。对两极格局造成动摇的主要因素有:美苏长期的较量导致国家力量的消耗和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出现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西欧、日本等)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权利日益加强团结,共同反对大国强权政治(不结盟运动)。至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坚实。 对于两极格局之下出现的多极政治力量,可以作如下理解:多极政治力量的出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欧洲走

3、向联合,还是日本的经济崛起,乃至于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大国政治的联合斗争,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两极格局下出现的多极政治力量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较强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而它们又都致力于经济实力的壮大,因此发展经济力量成为其共性特征。多极政治力量的出现主要包括欧洲、日本迅速崛起的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的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且走向联合,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两极格局之下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情况,包括联合的原因“冷战”之下西欧国家认识到联合方能保障

4、欧洲的安全和发展;关键性障碍法德的历史积怨;解决方式法德煤钢联营。 “走向联合的欧洲”一目,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之下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西欧摆脱美国操控,形成独立国际政治力量的情况。在此目中,需要明确如下问题: 关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背景:教材对此简单概述了两点:二战后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因此需要联合起来,加强总体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力得到增强,从而有能力将联合意图付诸于实践。当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做一定的拓展分析,例如,可以从思想源流、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

5、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植根于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理想,希望欧洲结束分裂,停止纷争,实现持久和平。近、现代欧洲历史上众多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丘吉尔等等,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6、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关于西欧国家实现一体化的过程: 在西欧国家一体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即是如何化解久已积怨的法德矛盾。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欧洲的联合即是空谈。对此,欧洲富有使命感的政治家提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法国外

7、长舒曼提出的“煤钢联营计划”。这种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的煤钢联营的方式,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联合正与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相契合。在此,建议教师结合本课引言部分的相关内容,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关键性步骤。而此后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开创了欧洲联合的先河,促进了各成员国资本的相互渗透,紧密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为欧洲进一步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极格局之下最终建立起来的欧洲共同体成为组织机制完整,拥有立法权(部长理事会)、行政权(执行委员会)、仲裁和监督机构(欧洲法院和议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具体进程:1951年4

8、月,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六国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合并三个共同体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在讲述此过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资料回放”栏目提供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请学生分析共同体目标中体现出的联合走向。 关于西欧国家联合的国际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欧国家联合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立的作用上。在此,教材“历史纵横”栏目中特别提供了法国

9、在美苏两极格局中率先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一系列举措。此处建议教师,请学生首先提取相关事件,然后分析和概括法国对抗美国操控的作为都涉及到哪些领域,从而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两极格局下美国与其阵营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两极格局本身的冲击力度。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二战后日本逐步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在恢复和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谋求政治的目标。 在日本的战后恢复与发展方面,主要涉及到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惩办和民主改革,美国对日政策因“冷战”需要而发生的改变,日本政府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标的问题上,教材主要说明了这一目标提出的前提条件,并在学思

10、之窗栏目提供了日本政府力争政治大国地位的要求的相关资料。 在日本国力逐步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过程问题上,需要从外部和自身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从外因来看,最重要的外界推动力来自于美国。而美国依据自身主要目的的变化,也在不同时期调整着对日政策。 第一,战后初期,美国占领下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修改宪法,确立民主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行农地改革,清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散财阀,限制过度垄断;进行劳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承认工人拥有的民主权利,调整劳资矛盾,等等。这些改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对日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也实施了对日本经济的惩办和对军国主义战犯的惩办,这些措施,彻底清除了日本的封建

11、因素,使日本经济结构中的封建性、军事性被消除,日本的经济结构不再是对外侵略的温床。另一方面使日本快速转向,迈进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行列:新宪法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天皇主权”论,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为日本战后走向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政治民主化改变了日本固有的政治观念,对战后日本复兴的作用无法估量,使日本认识到再度崛起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迅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为日本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革,日本经济的竞争性大大加强,推动了技术革命和设备投资,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冷战”开始之后,由

12、于对峙苏联的需要,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开始改变对日政策,由经济制裁转为经济扶持和战争时期的军需品生产基地。例如,1947年5月8日,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演说时指出:“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欧洲与亚洲那两个最大工厂德国和日本的重建。”除了美国方面对日本的扶持之外,局部地区的热战也使得西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这就进一步为日本扩大世界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内因来看,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忧患意识,战后人们普遍怀有尽快使日本摆脱战败落后状态、赶上先进国家的强烈愿望。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都积极干预经济活动,把迅速提高国家实力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制定出合乎经济发展需求的

13、战略政府投资、力行出口贸易、教育立国等等。 日本政府整体规划和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具体领域和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此外,日本从西方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政府基于自然资源匮乏,必须扩大海外市场的客观现实,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政策,产业政策由以国内为中心转向以国际通商为中心。战后日本的教育迅速发展,继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一贯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战后,日本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高中升学率达到90%,大学升学率达到32%。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在美国对日政策发生转变

14、之后,多届政府都利用美军所谓军事保护,奉行“富国轻兵”路线,即在和平宪法的名义下,把本国军费开支压缩至国民生产总值1%以内的水平上,以便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经济。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国力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领域内,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使得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后,在世界体系中完成了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这就

15、使得日本开始了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努力。 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标的问题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其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历届政府都在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也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目标是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更多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

16、极。具体表现为:第一,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第二,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第三,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联合国来维护日本自身的利益。为此,日本在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力求加强日本在亚洲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能成为政治大国,而在于成为政治大国之后的日本如何发展,是继续原有的和平道路还是推行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以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目的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及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

17、此外,还简单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说明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良好合作。 从兴起的背景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美苏两极争夺“中间地带”活动的加剧,在介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激发了日益强烈的非集团化倾向。一些原亚非会议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开始酝酿发起“不结盟运动”。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会晤,并发表布里俄尼声明,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集团政策,走不结盟的道路,维护独立主权和世界和平。这一主张得到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的响应和支持。于是,这些领导人开始筹划组织不结盟运动会议,并确定出参

18、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五项条件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 从兴起的标志、活动方式来看,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是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作为非集团性的国际运动,不结盟运动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从1970年起每3年召开一次),每届会议的东道国担任会议主席,同时也是本届运动的主席,任期至下届会议。1973年,该运动又设立由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组成的协调机构。与这种活动方式相一致,不

19、结盟运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每届会议通过的宣言、声明等文件所表达的共同立场上。 从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来看,是试图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性力量之间形成第三种非集团性的国际政治力量,以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并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 从1961年到1998年,不结盟运动共举行了12届首脑会议,在37年的进程中,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不断增加,从首届会议的25国发展到第十二届会议的113国。 从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来看,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发挥了制衡两极的作用。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国际政治理念在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集

20、团政治,缓冲了两极对抗,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壮大与两个阵营的分化作为同一个历史过程一起改变了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格局。此外,不结盟运动还致力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与发达国家的对话,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些对于改革国际经济的体制弊端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引入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近年来欧洲地区和日本的一些时政问题,如“欧盟成立”、“日本入常”等,说明本课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战后

21、欧洲走向联合的条件日趋成熟,两极格局之下实施联合的途径,初步实现联合的历程,以及联合对自身及世界局势发展的影响。在此目教学中,特别建议教师重点讲解欧洲实现初步联合的关键性步骤法德两国和解世仇的途径及其重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请学生分析此种化解矛盾的途径对人类自身未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法德和解的历史材料,包括当时的时事新闻报导、照片等等。在讲述欧洲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建议教师充分使用教材“资料回放”栏目所提供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有关内容。在分析内容时需要重点强调“共同”“接近”“和谐”“均衡”“稳定”“密切”等一系列词

22、汇使用的本质涵义,由此说明条约所体现的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联合程度从经济同一到政治统一的欧洲的形成。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及由此导致的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目标的提出。 在讲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时,需要为学生梳理清晰其条件和表现。对于外在条件,建议教师特别需要分析美国对日政策的前后变化非但没有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反而大大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对于内在条件则需要明确主要源于日本政府所制订的适合国情的发展政策。 教师在分析了上述问题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提出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的视角日本的发展途径对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否可以提供借鉴意

23、义。 本目教材的文字表述上虽然将重点放在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子目标题却关注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问题。这说明重讲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为其政治目标的提出提供客观条件。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重点分析和讲解有关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具体问题。而且,教材学思之窗栏目的思考问题中也特别提出“联系近年来日本仔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谈对材料的理解。所以,特别希望教师在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当今日本在国际舞台的主要作为,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日本的政治大国目标。在讲解中可参照如下思路,从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角度适当补充有关内容。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

24、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该战略是日本在对战后“经济立国”总体战略进行修正基础上形成的,而“经济立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冷战格局,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其结果是使日本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但却始终是一个政治小国,因此也被国际社会讽刺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为改变这种不佳形象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新的战略探索,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日本在外交战略上积极推行“大国外交”、“亚洲外交”以参与国际性、地区性事务;在军事上,不断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1996年军费达到510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军费大国。现在日本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

25、面己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转变防卫战略,即从“专守防卫”向本土以外的海外歼敌战略转变,以实现冷战后插手国际间、地区间安全事务,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的实质性战略步骤;在经济上,对内推进经济改革,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大对高科技的开发投入。对外调整亚太经济战略,将东亚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贸易、直接投资、经济援助等手段,对东亚各国进行渗透;在文化上,注重文化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作用、积极向世界输出“日本文化”。至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将对国际局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则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日本政局今后

26、何去何从,是继续走以往的经济立国之路,通过“经济援助”外交发挥影响,还是继续推进政治大国之路,抑或走军事立国之路,这最终将取决于日本国民的选择;日本扩充军备,向海外派兵,并在国内大力呼吁修改战后制订的和平宪法,这些都引起世界,尤其是亚洲邻国的关注和反对,因此,修宪和扩军并不能给日本带来和平,只有走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增进与邻国的政治互信,才能保证持久稳定的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该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主要目的和作用等问题。在此目教学中,建议教师重点分析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极格局中起到的抑制和冲击作用,以及在独立自主地发展第三世界国家自身实力方面所起到

27、的良好作用。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欧盟的建立 (师)请大家看下面两段材料: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欧洲各国的联合,需要消除法国和德国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敌对和矛盾。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法德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师)这两段材料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呢? (生)欧洲的联合。 (师)雨果的理想令人感动,并且明确了欧洲各国走向联合的特点。大家能否分析出这是一种怎样的联合状态吗? (生)联合并非取消原有的国家,而是保有每个国家自己的特点,只是在各

28、国之上建立一个更高级的统一机构。 (师)除了保证原有国家的独立特性之外,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怎样? (生)友爱、团结。 (师)所以,看来雨果已经用他那文学大师的激情为欧洲描画出美好的未来,但在近代,对于各国彼此心怀较量之心的欧洲来说,这样的蓝图却只能是遥遥无期的奢望。 (师)第二段材料则是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洗礼,浴火重生后的欧洲政治家提出的联合设想。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联合的前提,是什么呢? (生)消除法国和德国几百年的敌对和矛盾。 (师)对此怎么理解呢? (生)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这足以使法德之间结下世代仇怨。但其实

29、比这几场战争的数量更为惊人的是从814年至1945年的1100年间,法德之间的大仗、小仗加起来73次,其中大仗23次,这意味着平均每50年打一仗。那么如此深重的纠葛和积怨已像顽石一样,如果不能彻底搬开这样一块巨石,欧洲各国联合的脚步就永远无法轻松向前。那么选择怎样的方式化解深仇就变成重中之重的任务,而从结果来看,法德之间不但做到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甚至能够从此同心协力、手挽手走向未来。是怎样的绝妙策略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水平呢?非常简单,以血脉相连的经济一体完成法德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目的,这就是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法德煤钢联营这一著名的“舒曼计划”将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开采与钢铁制造企业联合起

30、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可能再发动对对方的战争,否则就等于自杀。当这样一块巨石被彻底敲碎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大步向前。 出示欧洲一体化进程时间表、欧盟盟旗 (师)截至2004年1月,欧盟25个成员国,456亿人口。从这样一个盟国数量的变化上,大家可以看到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 (生)走向统一。 (师)这在欧盟统一的货币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出示欧盟货币及其设计者、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A蒙代尔图片 (师)欧元的一面是门、一面是桥。这说明什么寓意呢? (生)门是敞开的,桥是连通的。 (师)大家恐怕也了解欧盟的盟歌吧? (生)欢乐颂 (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

31、欢乐颂为盟歌,恰恰反映了每个成员国对这样一个统一欧洲怀有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愿望。那么每一个成员国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是否拥有自己的独立特性呢? (生)从现有的情况看,欧盟并非消除每个成员国的个性。 (师)因此,说明欧盟的确是在践行自己的铭言多元一体。而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的欧洲将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拥有什么样的位置呢? (生)力量强大,不可小视,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关于日本谋求世界大国的愿望 (师)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近年来的国际关系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频繁的互动与变化。其中,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亚洲第一”自居的日本越来越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

32、政治影响力。下面这段材料摘自日本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的论述,让我们借此分析一下日本的国家心态。 我们邻近东洋却不是东洋,我们飞离西洋却不是西洋。但是,这给日本带来烦恼的同时又给日本提供了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限制军事力量采取妥当的防卫政策。也许日本是一个资源少、人口过剩的国家,但是同时它却具有“通商国民”这一巨大的优势。今后是一个开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许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可开发的国土,但是我们可以开发的领域是广阔的海洋。我们的强大不体现在一个宏大的计划,而在于使小计划的集合变成可能的无限的适应力,以及能够生成冒险精神的活力。在这些意义上说,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而且,发掘海洋国

33、家这种伟大的能力,靠的是能够把“冒险”和“慎重”、“非英雄主义”和“英雄主义”结合起来的政治技巧,以及需要“慎重”但同时又不以“慎重”为结局的广阔视野。我把它称为地平线,那里有日本的未来。 日本著名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 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 (师)日本的政治学家为什么认为日本“邻近东洋却不是东洋,我们飞离西洋却不是西洋”? (生)日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太平洋地区,但是其国家实力已经发展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处一流水平的地位,因此将自己视为西方国家。 (师)大家怎样看待日本的这种国家心态呢? (生一)日本比较蔑视亚洲国家。 (生二)日本没有找准自己国家应有的位置。 (师)这个“位置”的含义是地理

34、位置吗? (生二)不是,其实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心态有问题。它不能够客观地面对自己国家处于亚洲的客观事实,一心想要进入西方国家的圈子中去。多少有一种媚洋的嫌疑。 (师)同学们的确已经感受到当代日本所存在的国家心态问题,对亚洲而言,日本缺乏对等的心态,对西方国家而言,则一心要凭借现有的国家实力与它们一争高下。那么阅读了这段论述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总体感觉? (生)当代日本急切希望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师)日本政治学家把这种政治大国定义为怎样的国家? (生)海洋国家。 (师)为了实现这一海洋国家的目标,需要日本具备怎样条件? (生)政治技巧和广阔视野。 (师)在其政治技巧和视野中提出了日本应该采取的一些

35、态度,我们会感觉这些提法似乎是矛盾的,是吗?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对,“冒险”与“慎重”,“非英雄主义”与“英雄主义”。 (师)这说明日本在实现其海洋国家的策略上有一种小心谨慎下的勇往直前特征。因此在其视野上才提出日本要谨慎地实现大胆的目标。对于日本来说,将自己视为“海洋国家”是需要一种面向世界、气概宏大、进取参与的积极、健康的国家心态的,大家从这样的论述中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生)没有,反而感觉不是一种健康进取,而是潜在有一种扩张的意识。 (师)我们从这种日本国家未来走向的展望中的确能够感受到面向世界和积极进取,但是宏大气概似乎没有反映出来,反而隐隐感觉到一种狭隘心态。因此,在争取世界

36、大国地位的过程中,日本的国民素质和政治家的智慧都还需要不断接受挑战。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谈谈你如何认识中曾根康弘的这句话? 解题关键:解析中曾根康弘所言的本质目的,并依据此目的联系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诸多行为。 思路引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此问题时,应注意本题的提问思路是先联系现实问题,在以此对照中曾根的言论,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相对而言,更加便捷的方式是首先解析中曾根言论的内涵,得出“日本正确政治大国”的目的,然后据此联系当今现实问题,以进一步说明中曾根所言的实质。在具体分析资料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条件世界经济大国”、“方

37、法增大发言权”、“目的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提示:鉴于“思路引领”中的详细分析,故仅提示有关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诸多表现,具体认识简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内政方面:日本国内修改1947年和平宪法的浪潮。 军事方面:2001年,日本政府借“911”之后的反恐名义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年,利用朝鲜半岛核问题通过“有事三法案”,规定在发生可预测的对日本的武力攻击事态时,首相可不经内阁会议而直接下令调动自卫队、警察和地方政府力量,采取“先发制人”的战争手段,自卫队由“防御型”转向“进攻型”;2003年还通过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并在年底向伊拉克派兵,这是日本首次向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

38、外地区派兵,实现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突破,日本开始跨入“从依靠别国建立世界秩序”,到向“虽有风险,也要参与维护世界秩序”阶段;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日本内阁会议还决定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使日本自卫队攻防兼备,并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大大地提高自卫队武器装备的攻击能性和远投能力。 外交方面:日本与韩国因“竹岛”(韩国称为“独岛”)的主权问题关系恶化;日本与俄罗斯因北方四岛等的主权归属问题导致两国关系前景暗淡;钓鱼岛问题困扰中日关系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由日本文部省审定,“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完成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引起了亚洲邻国的极大愤慨。 关于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9、问题: 2005年5月,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4国联盟向联合国成员国散发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增加包括以上4国在内的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据有关规定,成为常任理事国,需得到191个会员国中的2/3多数票、5个常任理事国全部赞同票,然而由于中国等国的反对,日本入常问题无果而终。日本新一届安倍政府表示仍然继续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 日本的诸多外交政策与态度激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的反对:日本首相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亚洲人民感情;遗留化武问题;慰安妇问题;2006年,全球2012万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在怎样

40、出现的? 解题关键:此题关键需要理解和把握在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哪些新的政治力量,这些力量对两极格局的抵制和冲击作用怎样,由此体现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此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相互对抗之中的实力衰落也应作为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条件之一。 思路引领: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条件: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的政治力量有西欧、日本、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苏美实力的衰落。最终说明新兴力量对原有的两极世界构成巨大冲击,在彼此实力的消长之中,多极化趋势得以出现。 答案提示: 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

41、马首是瞻。 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新中国建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两极格局之中,政治势力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学习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谈

42、谈你对尼克松这段话的认识。 解题关键:此题考察综合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思路引领:学生应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回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世界的综合情况,以此为背景理解尼克松的言论,整理作答。 答案提示: 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43、,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 尼克松是用发展的眼光,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将向多极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为其任内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美利坚合众国和苏联两国力量的巨大增长,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局,具有重大意义。正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世界政治上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欧洲国家,似乎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苏俄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它们的地位在战后年代里由于核武器的发展越来越巩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

44、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早在1946年9月19日,温斯顿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所作的重要演说中,曾对致力于欧洲统一事业作了一个决定性的推动。 欧洲国家政治联合的必要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统一欧洲的思想给了几百万人以希望,并使他们较为轻松地度过了战后岁月的重重困难。以欧洲为议题的会议、联合和宣言相互轮换出现。欧洲政治联合计划成为政治生活重新活跃的强大动力。 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

45、化,最后军事一体化,而达到欧洲的统一 在实现规模宏大的欧洲政策中,许多困难顽固地挡住了道路。欧洲历史上的分裂太深,以致欧洲各国人民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几乎不能自动实现。欧洲各国人民对他们过去的历史记忆犹新,因而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事实已经证明,一气呵成地实现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尽善尽美的欧洲合作和统一的计划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从在适当时期内确实有把握解决的具体问题上着手做起。 欧洲一体化不应该是死板板的,它必须尽可能伸展自如和富有弹性。它不应该是束缚欧洲各国人民的紧身衣,而应该是他们和他们赖以发展的共同依靠,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各自正常特性发展的共同支柱 阿登纳回忆录 欧洲煤钢联营的使命是

46、在配合各成员国的一般经济下,根据第四条所规定的条件,由于共同市场的建立,对于各成员国中经济的扩张、就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联营必须做到逐步建立条件,通过这些条件确保在生产率最高的水平上,对于生产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同时仍维持就业的连续性并且避免在各成员国的经济中掀起根本性的和连续性的扰乱。 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条约 舒曼计划是欧洲统一的开端。我把煤钢联营条约的签订看作是欧洲历史开始了新的一章。 德国联邦议院和德国联邦政府自成立以来,就认为它们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反复主张建立一个欧洲共同体,并成立促其实现 当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1950年5月9日呼吁就欧洲煤钢联营的建议进行讨论时

47、,联邦政府毫不踟蹰地和完全同意准备与之合作。罗贝尔舒曼要求“创造具体事实,作为团结行动的先决条件,以克服德法之间的旧日仇恨。”签订煤钢联营条约是沿着这条道路迈出了第一步;对于法德两国来说,其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建立了煤钢的共同生产后,德法之间进行任何战争不仅是不可想像的,而且物质上也不可能。因此,煤钢联营条约的缔结,首先就庄严地和最终地结束了两国人民过去由于互不信任、竞争和利己主义所造成的彼此一再以兵戎相见的状态。 煤钢联营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后的纠正,但其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此,它更应该起着解决包括整个欧洲在内的问题的核心作用。因此,一开始,除法国和德国外,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也都声明

48、准备参加这项巨大的工作,这使我感到十分高兴。 在草拟条约时,我们的意图不仅仅是想建立一个煤、铁和钢的联营,而且还想给未来欧洲国际制度可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榜样。我深信,一旦以煤钢联营做出了开端,一旦六个欧洲国家在这一条约中自愿地而不是被迫地将它们的一部分主权让给一个超国家的机构,那么就可以希望在其他方面做出同样的事情,而民族主义欧洲的不治之症必然会遭到致命的打击。所有参加煤钢联营条约的签字国都同意,建立煤钢联营是走向欧洲联合的第一步。在农业和交通运输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计划 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 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

49、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为了达到前条所述的目标,按照本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时机,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4)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 (5)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 (6)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到破坏的制度; (7)应用某种程序使调整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补救它们的支付平衡的失调成为可能; (8)在共同市场发挥作

50、用的必要限度内,使各国各自的国内法律趋于一致; (9)建立一笔欧洲社会基金以便增进工人就业的机会,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10)设立欧洲投资银行,以便通过新资源的发掘而有利于共同体经济的发展; (11)使海外国家与领地同共同体取得联系,以便增加贸易并共同努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成员国应采取所有一般的或特别的适当措施,以保证本条约或共同体各机构的文件所产生的义务得以执行。各成员国应促进完成共同体的目标。各成员国应避免采取可能妨碍完成本条约目标的任何措施。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为了迅速地实现国民总生产的倍增,并且通过雇佣的扩大,谋求实现完全的雇佣;因而,大幅度地提高

51、国民生活水准,是其必然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矫正在农业同非农业间、大企业同中小企业间、地域之间以及各所得阶层之间存在的生活上及所得上的差距作为任务,以期国民经济与国民生活的均衡发展。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今后十年以内以国民生产总值达26兆日元(以1958年度价格为准)为指标。为了实现这一指标,鉴于在计划执行的前期,技术革新的急速进展、丰富的劳动力的存在等支持增长的非常强有力因素的存在,通过适当的政策的运筹与广大国民的协力,最初三年从1960年的136000亿日元(1958年价格为13兆日元)达到每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在1963年预期实现176000日元(1960年度价格)。 日本国民收入

52、倍增计划(19611970)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帝国主义正在削弱。殖民帝国和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其它形式的外国压迫,正在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许多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样,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正在对国际关系的改善继续作出日益有效的贡献。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发展经济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工农业现代

53、化方面逐步达到我们的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生产水平我们主张,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权我们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应当一律平等,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当由一、两个超级大国来垄断。我们支持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享有参与有关国际贸易、货币、航运等一切决定的充分权利。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出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

54、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2课文注释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二战后初期,西欧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增强与美国、苏联抗衡的能力,西欧必须从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经济发展障碍开始,首先从经济上联合。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意、荷、比

55、、卢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生效。1957年3月,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生效。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确保商品自由流通的关税同盟以及在经济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1965年4月,6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进行统一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生效,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时以各自的名义活动。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正式加入欧共体,1981年,

56、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新独立的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自此形成。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东西方军事集团。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标

57、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各种会议,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截止2003年2月,不结盟运动有116个成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状况。 3学术观点 关于20世纪后期

58、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阶段 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8月到1955年亚非会议之前。特点是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在亚洲。第二阶段,1955年亚非会议到1974年。特点是不结盟运动在此期间形成,广大新独立国家开始自觉联合反对霸权。第三阶段,1974年4月到20世纪末,特点是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在巩固政治独立的同时,重视经济的发展,并争取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这期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关于西欧一体化的动因 西欧一体化最初政治意图比较明显,舒曼计划的政治意图大于经济目标,试图通过控制煤钢生产来促进法德和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形成的外部压力

59、也是西欧一体化的政治原因。但西欧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西欧国家具备类似的经济类型和较密切的经济联系,是西欧国家能够走向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战后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变化。面对战后欧洲联合的这一新形势,美国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由不明确到明确支持的转变。从战争结束到1946年之前,由于美苏关系尚未完全破裂,美国不愿意公开支持西欧联合,以免引起苏联的过激反应。但是,随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和美苏冷战的爆发,美国把支持欧洲联合视为遏制苏联的战略步骤,同时,也希望借助欧洲一体化来促进东欧的“解放”。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美国继续在总体上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出现了严重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也开始强调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及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变得更加强调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了。 4参考资料目录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林甦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斯德等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19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