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801148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表解知识点参考word(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一)表解知识点1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革命爆发历史条件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统治力量相对薄弱。2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化了俄国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对内压制人民革命,无产阶级必须继续革命。4二月革命后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5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已经成熟,列宁回国后根据当时形势特点,及时制定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6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特别强,而且比较集中。直接原因“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2、,布尔什维克党及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彼得格勒起义胜利11月6日列宁亲自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者占领所有重要部门,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革命措施政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经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巩固革命政权经过三年战争,粉碎了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意义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 联 对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探 索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它产生了诸多弊端。内容农业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之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工业除大型企业外,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企业经营,允许多种形式经济成分并存。商业除生活必需品外,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2

4、 / 22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建立1922年底正式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斯大林的探索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快工业化速度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完成19281937年执行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就形成较完备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特点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独立自主完成的。农业集体化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特点运用了行政强迫的手段,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完成到1937年基本完成。新宪法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标志标志着苏联已成为

5、“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特点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经济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评价积极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没后劲。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二单元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巴黎和会召开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华盛顿体系根本目的:对战后世界重

6、新安排,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控制会议的三巨头参加会议共27国,但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巨头”。凡尔赛和约领土问题法国收回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为非武装区,德国不得设防。凡尔赛和约殖民地问题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赔款另外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的赔款总数和方式。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与协约国同奥、匈、土、保分别签订的和约一起构成。凡

7、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国际联盟来历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正式提出。成立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1920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实质由于美国未参加,它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会议召开原因巴黎和会仅调解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在亚太的矛盾仍尖锐,美日矛盾成为这一地区的最主要的矛盾。主导国美国、英国、日本。主要内容四国协定英、法、日、美四国签署,英日同盟寿终正寝。五国条约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比例为 553175175。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实质:确认了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扩张提供了方便。日中协定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中国的

8、主权得到了部分恢复。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2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繁荣与危机相对繁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繁荣时期。繁荣背后潜伏危机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引起生产过剩。过度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刺激消费,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过分的股票投机,使股价虚高,加剧了金融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法避免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危机新特点时间长19291933年,共5个年头,超过了以往危机。范围广地理范围广: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行业范围广:从金融业开

9、始,波及到工、农、商等经济部门。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贸易总额减少2/3。深远影响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国际局势紧张,一些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以缓解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前任政府采用传统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无任何实际效果。主要内容(重点)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使经济恢复有了资金保证。(核心)调整和恢复工业: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此外,政府还举办大型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拉动消费,增加就业。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过剩农产品,损失由政府给予补贴。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前提下,

10、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通过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以消除经济危机。作用经济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政治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避免了美国的法西斯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和发展。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局限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法西斯势力的猖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经济经济危机对战败国,特别是经济脆弱的德国打击特别大。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锐减。獗社会经济危机使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11、。在民主制度下已无法解决现有矛盾,寻求建立集权统治缓解危机。政治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趁机崛起。通过欺骗宣传(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骗取人民的信任。还得到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夺权1933年,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党首希特勒成为新政府总理。不久,希特勒又攫取总统权力,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元首。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标志着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内外政策内制造国会纵火案,进而解散一切工会和政党,实行独裁统治。强化专政机器,打击、迫害反法西斯和进步人士。加强思想控制,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掀起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准备发动侵

12、略战争。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背景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中央政府瘫痪,工农运动高涨。夺权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政党,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政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界。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背景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对打击非常大。法西斯势力篡权法西斯势力集中在军部,通过恐怖手段逼迫政府法西斯化。军部内少壮派发动的“二二六政变”虽失败,但军部控制了新政府。新政府加紧对外侵略的准备,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侵略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法西斯结盟1937年,德、意、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

13、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期不远了。第三单元1、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背景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后,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时间1938年9月地点德国的慕尼黑国家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它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为慕尼黑阴谋。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气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是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表现。同时,又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二战爆发的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把矛头指向捷

14、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纵容德国的侵略。这是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表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此后,德国先后占领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以及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欧国家。英国遭到猛烈轰炸。意大利加入德国一方作战。二战的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5、的胜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及反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际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军分兵两路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了英勇抵抗后,发动了冬季反攻。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了东西两面夹击的局面。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讨论对德问题、成立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对日参战的问题。为战后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基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16、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苏军一反被动局面,展开对德军的全面进攻,这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军转守为攻。阿拉曼战役北非战争的转折点。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并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并无条件投降。历史意义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4、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1940年四五月英国遭到轰炸,法国投降。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美国海

17、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5年2月 英、美、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1942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1943年 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 德国战败投降。1945年8月15日 日本战败投降。4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1942年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时间1942年1月1日1945年2月地点美国的华盛顿苏联的雅尔塔人物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内容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18、。对德问题:打败之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成立国际组织问题:取代国联,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参战的问题: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彻底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然而又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确定具有重大的作用。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1)原因:第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则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很快恢复,并取得很大的发

19、展。德、日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对英法等国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等国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并为了摆脱危机,进行对外扩张。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第三,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影响:第一,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与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在这场大战中,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财产被破坏。第二,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

20、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第三,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战后,建立了联合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起来了。在二战中为战胜法西斯国家而进行的新式武器的研究,在战后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启迪(1)原因: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德、意、日企图用武力推行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难以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其次,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

21、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非正义战争。(2)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第四单元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时期发展原因主要表现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最富强,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技术;政府采取

22、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出现繁荣景象。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中的弊端;经济危机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受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政策,经济缓慢回升,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改革社会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2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西西欧战后恢复原因表现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二战后,西欧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美国为对付苏联,援助西欧;政府恰当的经济政策;采用第三次

23、科技革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到战前水平;5070年代,持续繁荣。欧洲的联合“欧洲共同体”原因过程和表现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相互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成立“欧洲共同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联盟(欧盟)进一步加强欧洲国家的联系和合作1993年成立欧盟。使用欧元;人员、资本和货物自由流通;可在任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居住;力图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一致。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经济时期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二战后美国

24、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的扶植;日本政府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教育。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发展速度减缓。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政治20世纪7080年代后,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欲望不断膨胀,引起其他亚洲国家的关注和警惕。3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

25、西欧都有野心。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西欧国家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简称“欧共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国家联系的日益加强,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经过: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等六国西欧国家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共体扩大到欧洲12个国;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

26、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1995年到2003年“欧盟”共有15个成员国; 2004年“欧盟”进一步扩大到25个成员国。作用:欧共体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4、二战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和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领域赶上并超过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使欧共体和日本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并努力提

27、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从而使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2)美国和日本关系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此时日本大发战争横财。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是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8、3)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了,最终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五单元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29、背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以后开始改革。的改革与解体目的:改革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矛盾突出,赫鲁晓夫下台。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因: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内容:先以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进行政治改革。结果:经济方面没有成效。政治方面: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出现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苏苏联解体1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增强。2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

30、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31991年底,苏联解体。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二战后,欧亚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目的:推动经济发展。内容: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结果:成效不大。匈牙利改革性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内容政治: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管理体制的改革。东欧剧变原因80年代,东欧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

31、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版图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3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目的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内容经济、政治方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80年代苏联的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内容改革初期戈尔

32、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成效不大。转向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结果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1991年底,苏联解体。5苏联解体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 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高度集中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实现,致

33、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方国家的干预、压力和“和平演变”战略,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6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除了苏联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和越南北部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一些欧亚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7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背景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8匈牙利改革背景: 社会

34、主义建设按苏联模式进行,走了不少弯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行改革。 国内爆发了“匈牙利事件”以后,匈牙利党和政府实行了改革。 改革内容: 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在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弊端而展开的,改革后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曾一度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

35、也有所提高。但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了新的经济困难。9东欧剧变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3)政治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东欧剧变的外因:(1)苏联因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2)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