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788476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9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4.3&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9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4节群落的演替考纲考纲考情考情三年三年3030考高考指数:考高考指数:1.1.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2.2.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3.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三年三年考题考题20142014年年(9(9考考) ):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T6T6、T30T30,山东,山东T27T27,江苏,江苏T5T5,广东广东T6T6,海南,海南T19T19、T28T28,四川,四川T4T4、T9T920132013年年(12(12考考) ):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T5T5,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T31T31、T32T32,山东,山

2、东T26T26,江苏,江苏T10T10、T26T26,福建,福建T3T3,安徽,安徽T30T30,海南,海南T24T24、T25T25、T29T29,重庆,重庆T7T720122012年年(9(9考考) ):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T32T32,江苏,江苏T26T26,广东,广东T4T4,福建,福建T3T3,北京,北京T3T3,海南,海南T17T17、T18T18、T20T20、T28T28考情考情播报播报1.1.考查内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考查内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

3、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2.2.考查方式:一般单独考查,结合图形、实例,分析群落中考查方式:一般单独考查,结合图形、实例,分析群落中物种的关系,物种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的关系,群落的结构物种的关系,物种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的关系,群落的结构与植被类型及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与植被类型及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3.3.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属中档题。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属中档题。【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1.群落:群落:(1)(1)概念概念 (2)(2)特征特征同一时间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同一区域各种各种_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种间

4、关系_生物种群生物种群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群落演替2.2.物种组成:物种组成:(1)(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2)衡量指标衡量指标_。概念:群落中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的多少。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_。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目测估计法二、种间关系及实例二、种间关系及实例( (连线连线)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A图图_,B B图图_。2.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

5、的主要因素。A A图:植物分层:图:植物分层:_。动物分层:动物分层:_。B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的不同、的不同、_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阳光阳光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四、群落的演替四、群落的演替1.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的过程。的过程。2.2.过程:过程:( (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一个群落被另一

6、个群落代替3.3.类型和实例类型和实例( (连线连线) ):【小题快练小题快练】1.1.考题诊断:考题诊断:(1)(2014(1)(2014江苏高考江苏高考T5D)T5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分析分析】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因素

7、,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2014(2)(2014江苏高考江苏高考T5C)T5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组成不再变化。( )( )【分析分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动态变化中。(3)(2011(3)(2011安徽高考安徽高考T6A)T6A)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8、 )【分析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2.2.易错诊断:易错诊断:(1)(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 )【分析分析】群落中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群落中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栖息空间。(2)(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丰富度越高。( )(

9、 )【分析分析】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环境条件越适宜,越有利于生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环境条件越适宜,越有利于生物生存,则物种丰富度越高。物生存,则物种丰富度越高。(3)(3)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 )【分析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发生显著变化。(4)(4)火灾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分析分析】火灾后的森林中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

10、火灾后的森林中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替属于次生演替。3.3.教材研习:教材研习:(1)(1)(必修必修3 P723 P72资料分析改编资料分析改编) )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图图a a显示双

11、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B.B.图图a 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C.C.图图b 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D.D.图图b 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解析】选选C C。从图。从图a a看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明显的看出,双小核草

12、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是对双小核草履虫有利,对尾草履虫不利;图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是对双小核草履虫有利,对尾草履虫不利;图b b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这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2)(必修必修3 P823 P82基础题基础题T4T4改编改编) )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可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

13、可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哪个阶段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哪个阶段( () )A.A.沼泽沼泽B.B.湿地湿地C.C.草原草原D.D.森林森林【解析解析】选选A A。湖泊长期经泥沙淤积后,湖水变浅,在光照、温度条。湖泊长期经泥沙淤积后,湖水变浅,在光照、温度条件适宜的缓岸开始出现带状丛生植物。植物死亡沉于湖底,使湖底变件适宜的缓岸开始出现带状丛生植物。植物死亡沉于湖底,使湖底变浅,最后整个湖底被填满,湖泊便被丛生植物的沼泽代替。浅,最后整个湖底被填满,湖泊便被丛生植物的沼泽代替。4.4.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14、 )A.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C.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解析】选选C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记名计算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记名计算法

15、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5.5.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B.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是次生演替C.C.谚语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体现的是竞争关系D.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解析解析】选选C C。竹

16、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直结构;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体现的是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现的是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还应有分解者。还应有分解者。6.6.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池塘群落

17、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解析】选选A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问题,A A错误;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错误;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B正确;群落的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 C正确;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正确;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8、,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D正确。正确。7.7.下列关于下列关于“探究水族箱探究水族箱( (或鱼缸或鱼缸) )中群落的演替中群落的演替”实验的叙述错误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是( () )A.A.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B.B.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C.C.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D.D.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19、程【解析解析】选选B B。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目的是形成生。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目的是形成生物原始的生存环境;不能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物原始的生存环境;不能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温度升高,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否则会因温度升高,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以确定生物的演替方向;演替是指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以确定生物的演替方向;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速记卡片速记卡片】

20、1.1.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2)(2)竞争: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竞争: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3)(3)寄生:大都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寄生:大都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4)(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居一起,双方有利,一旦分离,双方都不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居一起,双方有利,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能正常地生活。2.2.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3.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21、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1)(1)初生演替: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植被被彻底消灭初生演替: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的地方。(2)(2)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植物种子或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考点一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1.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2.垂直结构

22、:垂直结构:(1)(1)植物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下降而逐渐减弱( (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2)(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空间和食物条件。3.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

23、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4.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5.5.区分区分“高山植被分布高山植被分布”与与“群落垂直结构群落垂直结构”:(1)(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高原草甸苔原。苔原。(2

24、)(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图所示。【高考警示高考警示】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

25、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3)(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所等。【考题回访考题回访】1.(20141.(2014海南高考海南高考)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下

26、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题指南解题指南】(1)(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2)(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7、。【解析解析】选选D 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

28、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2.(20152.(2015南充模拟南充模拟)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

29、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题指南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解答本题需明确:(1)(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2)(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解析解析】选选A A。A A项错误,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项错误,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是一个种群;B B、C C项正确,群落中的动

30、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项正确,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D D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受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延伸探究延伸探究】(1)A(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说明理由。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说明理由。提示: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落的垂直结构。(2)C(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

31、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提示: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3.(20153.(2015资阳模拟资阳模拟) )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 () )A.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D

32、.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解析】选选D 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加固训练加固训练】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B.一个池塘

33、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解析】选选B B。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助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助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

34、,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的生物群落。考点二考点二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1.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1)(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种

35、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5)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活动的干扰。2.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1)(1)侵入定居阶段侵入定居阶段( (先锋群落阶段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

36、到相对平衡。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3.群落演替的四项特征:群落演替的四项特征:(1)(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

37、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2)(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强。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强。4.4.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类型类型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

38、过植被,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体的地方条件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经历时间短速度速度缓慢缓慢较快较快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行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上发生的演替【提分

39、技法提分技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1)从起点上判断。从起点上判断。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是次生演替。起点为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是次生演替。(2)(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从时间、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考题回访考题回访】1.(20131.(2013福建高考福建高考)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

40、行森林人工恢复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137种,无人工种植的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

41、林的植物丰富度低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高、稳定性强。(2)(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3)(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

42、恢复是次生演替。【解析解析】选选D D。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A 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B 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C C项,从题干中看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D D项,退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

43、误。【延伸探究延伸探究】(1)(1)上述实例中森林上述实例中森林“人工恢复人工恢复”与与“自然恢复自然恢复”的结果不同,可表的结果不同,可表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何特点?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何特点?提示:提示:该实例表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该实例表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和方向进行。(2)(2)倘若上述两类恢复林再次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则哪种森林抵抗倘若上述两类恢复林再次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则哪种森林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为什么?力稳定性更强?为什么?提示:提示:自然恢复林。由于自然演替形成的恢复林物种丰富度高,群落自然恢复林

44、。由于自然演替形成的恢复林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复杂,再次受到相同程度干扰时,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结构复杂,再次受到相同程度干扰时,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2.(20152.(2015乐山模拟乐山模拟)1883)1883年年8 8月月7 7日日,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岩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 ,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 ,地面上稀疏长出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了小草, ,还出现了蜘蛛。到了还出现了蜘蛛。到了19091909年年, ,已有已有202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地上了。地上了。1919

45、1919年动物增加到年动物增加到621621种种,1934,1934年增加到年增加到880880种。结合所学知种。结合所学知识识, ,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在上述岩体过程中在上述岩体过程中, ,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B.与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与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 ,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880C.880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D.D.上述演替中上述演替中, ,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有机

46、物总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解析解析】选选B B。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等植物。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等植物, ,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动物是植食性动物,A,A正确正确; ;弃耕的农田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弃耕的农田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属于次生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B错误错误; ;群落存在垂直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结构, ,动物的垂直分层与其食物的分布和栖息空间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与其食物的分布和栖息空间有关,C,C正确正确; ;演替使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多样化得生物种类多样化, ,所以群落营养结构越

47、来越复杂所以群落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 ,积累的有机物增积累的有机物增多多,D,D正确。正确。3.(20143.(2014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48、。(3)(3)据调查,近据调查,近5 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50年来,由于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度( (填填“未发生改变未发生改变”“”“变慢变慢”或或“变快变快”) ),演替的方向,演替的方向 ( (填填“发生改

49、变发生改变”或或“未发生改变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解题指南】(1)(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替起始条件不同。(2)(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影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50、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度快

51、,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答案:答案:(1)(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

52、具备该条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3)变快发生改变变快发生改变【易错提醒易错提醒】(1)(1)演替并不是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是一种“优势取代优势取代”而非而非“取而代之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2)演替是演替是“不可逆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

53、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和速度进行。【加固训练加固训练】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C.

54、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解析解析】选选C 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即群落内部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即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因素的变化

55、;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演替,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从而引起了群落演替,因此说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变了生态环境,从而引起了群落演替,因此说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考点三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

56、富度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1.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1)(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良好栖息场所。(2)(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2.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高考警示高考警示】做好该实验的五个注意事项做好该实验的五个注意事项(1)(1)从不同

57、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考题回访考题回访】1.(20141.(2014广东高考广东高考)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在一稳

58、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叙述错误的是( () )A.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解题指南解题指南】(1)(1)隐含信息

59、: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隐含信息: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间为捕食关系。(2)(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解析解析】选选B B。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由曲

60、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波动;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样方法一般适,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

61、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题干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2.(20152.(2015河北五校联考河北五校联考)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

62、据分析可知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注:第注:第1 1层为距地表层为距地表0 05 cm5 cm;第;第2 2层为距地表层为距地表5 510 cm10 cm;第;第3 3层为距地层为距地表表101015 cm15 cm。样地样地类群数类群数个体数个体数第第1 1层层第第2 2层层第第3 3层层第第1 1层层第第2 2层层第第3 3层层人工广场绿地人工广场绿地14148 83 318218274742222某植物园某植物园13137 74 419019092921818农用地农用地11118 84 492921131132121A.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

63、中动物类群数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题指南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1)明确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明确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2)(2)比较表格获取信息: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数,明比较表格获取信息: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

64、土层的动物类群数,明确丰富度的差异。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确丰富度的差异。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存在影响。【解析解析】选选D D。本题通过对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考查丰富度、种群密。本题通过对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考查丰富度、种群密度概念及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度概念及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所以重捕法,所以A A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 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

65、某植物园第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 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C C项错误;同时说明项错误;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所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所以D D项正确。项正确。【延伸探究延伸探究】各动物类群密度各动物类群密度( (个体数个体数) )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提示:提示: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20123.(20

66、12广东高考广东高考)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题指南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2)(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群落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群落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构。【解析解析】选选C C。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落结构也有所不同;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落结构也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