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619656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献资料1、华夏之祖华夏之祖即黄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

2、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2、黄帝陵的祭奠对黄帝陵的祭奠在我国由来已久,表达了我国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和对华夏之祖的敬仰之情。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曾到桥山黄陵祭过黄帝,至今尚有他筑的祈仙台。现黄帝庙内有70块石碑,记载着各朝各代皇帝祭黄之文。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的清明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有一次大规模的祭祀黄陵活动。当时边区政府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保卫中华民族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共同撰写了祭黄帝文。近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到此祭奠自己的祖先。3、尧舜禹的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

3、,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an Do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

4、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4、大同与小康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5、商朝的年代商朝兴亡年代依

5、据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纣灭商之年。6、商朝的“兄终弟及”和百官制度把“王位”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是从夏朝开始。不过夏、商两代还没有完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嫡长子继承和“兄终弟及”并行。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商代从汤至纣,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同辈诸弟全不在世,再由长兄之子继承。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商代有很庞大的官僚机构尚书酒诰中有以下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这里提出了“内服”、“外服”之称。商代“内服官的数

6、量很多,有各种职守商代最高的官吏是“相”,常在王之左右(有)所谓“卿士”为官吏中的“贵者”商代还有“三公”之称并非常设机构商代有史官如大史、小史常在王之左右,遇事时,可以发表意见“师”也是官名师长是武官。商代有侯伯之称。按照“内服”、“外服”的说法,侯伯属于“外服”官这些侯伯,并不是商王朝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国家是与商王朝并立存在的方国(有些)侯伯,在本国内虽然也是一国之主,但他们都是商政权中的高级官吏。例如战国策赵策云:“昔者,鬼侯、鄂侯。(周)文王,纣之三公也”孙淼夏商史稿7、商王盘庚盘庚为历史上的名王之一。一般把盘庚迁殷前作为商前期,迁殷后为商后期。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年表,盘庚

7、迁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课本上所述盘庚传位给他的弟弟,史记殷本纪有记载说:“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这四代王中,有两代是兄终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8、夏朝“家天下”的开始和百官制度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做了如下的描述:关于“五帝”(氏族公社)时期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8、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于夏、商、西周时期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

9、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夏后启是实现我国历史上“五帝”时期向“三王”时期深刻转变的关键人物。“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酋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础。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正是后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统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

10、起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夏启经过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夏后氏官百,殷二百礼记明堂位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湛,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绎史引鬻子(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尚书甘誓国王“家天下”制度是国王把“天下”(国家)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的制度。这一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夏代从启至桀,共历13代16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传子

11、是不是传长子、嫡子,由于资料匮乏,尚难以推定。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夏朝的王位世袭、分封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9、姜尚 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的祖籍原在东夷地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夏、商时代,姜姓子孙有的变成穷人,姜尚就是其中的一个。姜尚因其

12、祖先曾被封吕地,故又称为吕尚。他因家贫,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也曾在盟津开过酒店。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他听到“西伯”(周文王)正在广求贤良,于是便在歧山西南渭水的一条叫兹泉水的源头凡谷钓鱼,等待文王。有一次西伯出猎路遇吕尚,谈得十分投机。文王大喜,说:“我先君太公早就盼望有贤人来辅佐,您大概就是我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贤人吧!”因此便称他为太公望,并且拜他为军师。太公望替文王谋划了许多军国大计,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周文王在太公望的谋划下,使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13、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朝。文王病死,太公望又辅佐文王之子周武王,被尊称为“师尚父”。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继续加强周国力量,争取各方国诸侯,为最后灭商选择了战机,发动了伐纣之战。牧野之战,师尚父率先锋在前面挑战。最后攻入商都,推翻商朝。由于姜尚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被周王朝分封在齐,成为历史上齐国的祖先。10、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寖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 (帝辛)即位时

14、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封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 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 如日当中、蒸蒸日上。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使周迅速强盛起来,其 势力伸入江、汉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 德以倾商政”,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文王为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积 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

15、“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 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 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孤立商纣。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 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 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 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

16、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 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 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 攻商都 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伐纣灭商只不过是 一个时间问题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 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

17、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 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 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 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一战而胜。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 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

18、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 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 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 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 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 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

19、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 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 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 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 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

20、“大卒(主力) 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 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决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长期正确运用“伐 谋”、“伐交”策略的结果。它起到了争取人心,翦敌羽翼,麻痹对手,建立反商统一 战线的积极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确选择决战的时机,即乘商师主力远征东夷未还,商王朝内部分崩离析之时,果断地统率诸侯联军实施战略奔袭,从而使敌人在战略、战 术上均陷于劣势和被动,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适时展开战前誓师,历

21、数商纣罪状, 宣布作战行动要领和战场纪律,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第四,在牧野决战的作战指挥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予敌以巧妙而猛烈的打击,使之顷刻彻底崩溃。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 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 恶果;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 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 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

22、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 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1、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

23、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至西周时期,宗法制进一步完备,与政治结合得更紧密,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得更严格。诗大雅文王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注曰:“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笺曰:文王“以受命造始周国,故天下君之。其子孙适(嫡)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如缺嫡,其补充制度是“无适(嫡)则择立长,年钧(均)以德,德钧则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上述立嫡制度

24、及其补充制度总的说来,比较完备,对于王位世袭起到了顺利执行的作用,对于稳定政局,动员统治阶级以全力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

25、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组织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的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杨宽西周史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以确立并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系世代相承为大宗,其余各代庶子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别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传继,嫡永为大宗,庶永为小宗,构成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周王为姬氏家族的大宗,就是所谓“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以周王为首,根据宗

26、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他们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礼记)。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即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来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为这个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根据文献记载

27、,中国至迟在周初已经出现了“宗子”、“大宗”等名称。诗经大雅板中有“大宗维翰,宗子维城”,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宗法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在有关商代历史的文献中,也可发现类似的记载。如左传所记的周初商朝遗民的“宗氏”和“分族”,可能就是指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团体。但迄今对中国早期宗法制度的了解,主要还是关于周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护和帮助宗族成员的责任,而宗族成员有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惟其如此,大宗和宗子对宗族组织起着支柱的作用,所以诗经大雅板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

28、城”。而小宗对大宗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左传襄公十四年说:“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以相辅佐也”。杨宽西周史宗法制度的基础是奴隶制大家族,周王和各级贵族都是奴隶制大家族的族长,每个奴隶制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姓氏,共同的直系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护的义务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1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西周所封诸侯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王室的

29、姬氏同姓亲属,如伯禽封于鲁、康叔封于卫等。另一类功臣,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再一类是边远地区较强大的异姓氏族或部落首领,实行羁縻政策。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所以我们称此制为“宗法贵族分封制”。这种制度是西周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主要的国家制度。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周公东征胜利以后,推行大规模的分封制,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对财产和权力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说:“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这种分封制,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体,但是为了稳

30、定统治的大局,又不能不照顾到异姓贵族,还得分封一些异性诸侯。杨宽西周史周初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时期康王之后,周朝疆域大体固定,分封的机会减少但分封并未绝迹。直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还把其弟友分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西周灭商,推行“封建”,所谓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国,裂土封爵。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特权,对天子有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负责藩卫王室。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的。周人灭殷以后,获得了广大土地和大批奴隶。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

31、个战略要地。周公东征以后,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分封在全国各地。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在西周鼎盛时期,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各封国的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自己国内的情况,听取周王及其辅佐的指令;如临时发生重大事故,要及时向周王报告。他们还必须向周王贡献封国的产物和周王需要的东西。他们还有保卫王室的义务,包括为周王提供作战的军队。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改变他们的封地,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13、对分封制的评价分封制原来的构想是上下一体。国王

32、为天下共主,居于京师。受封诸候对国王有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可是事实并不是如原先所想象的那样。由于诸候多数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又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往来,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又此制的宗法原则是:“诸候与正而不与贤”,此为后世公族不断争位乱国的原因之一。- 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第35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14、西周控制的地区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远远超过商朝。左传昭公九年引当时周大夫詹桓伯的话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

33、燕、亳,吾北土也”。学者们认为,上述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理分布证明相合。西周控制地域应当是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15、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各有不同。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以法国为例,查理大帝实行分封已是公元89世纪,欧洲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

34、主子。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6、周的两次分封武王灭商以后,就开始了周初的第一次大分封。为了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古老部族的支持,“追思先圣王”,首先就“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其次,为了争取广大商王朝遗民,“武王封结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史记周本纪其三,周武王大“封功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等等。诸候国四百人,兄弟之国十五人,同姓之国四十人”。周初通过第一次大分封,暂时控制了新征服的广大的

35、东方殷王JI地区。而更为广阔的殷都有以东的淮夷、奄、薄姑等商王朝的与国地区,尚“天下未集”,并没有承认西周王朝的宗主国地位。(周成王少时,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三监之乱,)为了真正控制这些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周公又开始了第二次大分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周公分封诸候,首先是“封建亲戚”,诸如:“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以上16国均为周文王之子。而“邘、晋、应、韩,武之穆也”,以上4国均为武王之子。连周公之嗣也在受封之列,“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如此等等,姬姓的子弟被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为西周王朝的“藩屏”。(通过两次分封,周的版图大大

36、扩大,对分封地的控制力也大大加强。)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卷)中的论述17、周公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因此称为周公。他曾作为周武王的主要辅佐,在伐纣灭商中立了大功。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危难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诵为周成王。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结商后裔武庚叛乱。周公辅佐成王经过三年,平定了叛乱,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借此又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进行第二次大分封,据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王族占五十三。姬姓和姜姓进占了周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后来周公又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进一步控制东方。他请成王到

37、新都祀典,开始亲政。史书对周公评价很高,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奄为东方与武庚共为叛乱的部族),四年建侯卫(指分封),五年营成周(东都),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18、涿鹿之战炎黄文明的奠基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 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 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 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关于蚩尤部落的归属,学术界多认为其为南方苗蛮集团(亦称九夷)的首领。徐 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

38、的传说时代中则认为其属于东夷集团。论据充分,今从之。 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本身也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 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基于护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行血亲复仇目的的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料 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但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通称为“战争”。传说中的神农伐斧燧、黄帝与炎帝的 阪泉之战、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就是这类“战争”的历史 遗痕。其中尤以涿鹿之战为其最具典型意义者。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

39、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 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 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 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 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 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

40、,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 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 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 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 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

41、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 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 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 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 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 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 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

42、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 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 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 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 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 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

43、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 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 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 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 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 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从商尊神事鬼到西周敬德保民19、从商“尊神”“事鬼”到

44、西周“敬德保民” 周公是第一个提出敬德思想的人。周书反复强调“敬德”。周颂大雅 文王之什中出现的德字更多。金文敬德,或谓明德,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要对民宽厚,达到軎民、保民;第二方面就是慎罚,用刑要恰当。明德慎罚,才能稳定周邦。敬德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对人作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视,与殷商时期一味迷信鬼神相比是一大进步。当然,周公的敬德思想,主是是对国人而言,是团结周部落的思想武器,对被征服族是谈不上敬德二字。周公思想对以后兴起的儒学影响很大,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从周公敬德思想演变而来,孔子对周公的评价很高,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也认为周公是完美无缺的人,所以不遗余

45、力地追求周公之道。詹子庆著先秦史中的论述:20、礼文化与礼治同宗不能通婚、男女有别、以及父父子子、夫妇等伦理上升为一种意识认同时,就成了礼文化,当礼文化上升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时,就成了礼制,当礼制强化为宗天下的社会管理(政治)时,就成了礼治。宗法制和礼文化是天生的一对孪生兄弟。礼文化是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宗法制也是以伦理为基础,伦理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礼治是礼文化作为宗法制政治制度指导思想的产物,即以规范化的礼制和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管理社会。礼治的内容我们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礼制和礼仪。礼制是内容,礼仪是表现形式。通过礼仪,我们可以描绘古人生活的画图:通过礼他们区别于动物,开始了文明,男

46、女有别;通过婚姻他们传宗接代,枝族繁衍;在社会群体(国)内部礼尚往来,亲近友善,饮酒、游戏强身和生产练习;在社会群体(国)与社会群体(国)之间,互访、宴请、觐见和平共处;他们对死去的亲人怀念、崇敬、祭祀。)杨宽谈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

47、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组织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的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杨宽西周史21、周礼所谓“周礼”,即表示等级关系的无所不包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其中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用,皆有等宜”。这里的“王者之制”即指周礼所讲。荀子富国给礼下了一个定义,“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显然维护等级制是周礼的实质。所谓“周礼”

48、,是建筑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用以维护、强化等级制度,力图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牢牢束缚在某种固定的阶级、阶层位置上,从而防止违礼即“越”行为,以便稳定贵族的统治。礼有鲜明的阶级性,这里有一个原则,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就是说,礼制原则对庶人是不实用的,庶人没有资格讲礼,礼的原则只实用于奴隶主贵族内部,对庶人只有用刑来约束。 -詹子庆著先秦史中的论述22、朱日耀论述的敬德保民:朱日耀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论述:周初系统地阐述敬天保民思想的是周公。周公,名旦,周武王同母弟,周武王在克殷以后两年就逝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周公辅政期间,平定了由管叔、蔡叔、霍叔发动的三监叛乱,营造成周

49、,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于周王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周公敬天保民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惟命不于常”。所谓命,就是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惟命不于常”的含义是:上天所授与的大命是不固定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那么,为什么天命不常呢?周公解释说:我听说古时候殷代那些圣王们,敬奉天命,爱护小民,勤于政事,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但是,后来殷的嗣王却“酣身厥命,罔显于民,”放纵使酒,引起了民众的怨恨,殷王的荒政被上天知道了,所以天降丧于殷,商王朝的统治者受到了天的惩罚。关于周人所以灭商的原因,周公也解释为天命估助。周公说:我们的先王周文王,明德慎罚,不

50、欺侮鳏寡孤独的百姓,关怀小民,勤于政事,文王的德政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十分高兴,就命令文王灭掉了殷王朝。周公认为,不仅周灭商的历史是这样,历史上的商人灭夏也是如此,夏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有夏不适逸”,(尚书 多士)即夏人不节制自己的放纵行为,天便废除了夏朝的大命,命令商朝的先祖成汤消灭了夏朝。周公“惟命不于常”的思想,是历史上的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政治兴亡做的解释;它一方面论证了周人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顺从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第二,“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是可怕的,它是否真诚地保佑你,要从民情中体现出来。周公把民情看作是反映天命的镜子,认

51、为社会政治的得与失,要从民情中去体察,“人无干水鉴,当于民鉴。”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周公认为天命是可知的,并且把天命系于人事,主张从人事中去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于人事,虽然周公并没有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又不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这是中国古代天命观的一个长足的进步。第三,敬从天命,怀保小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是估助那些有德的人,而天的意志又要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周公主张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从而,使周王朝永远得到天的佑助。在敬天与保民二者之间,周公认为,关健在于保民,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助,所以,保民是敬从天命的根本途径。敬天保民,在实际上就是实行开明的政治统治。统治者在政治上

52、实行开明统治,最首要的一点就是统治者孙行瓷意妄为,周公曾经反复告诫群臣、弟子,不能贪图安逸,沉湎于田猎、游玩,必须勤于国事,弟子,统治者应该注意体察民情,要知道“稼穑之艰难”,要知道民众是如何生活的。另外,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慎用刑罚,慎用刑罚,慎刑罚的核心是“义刑义杀”,古代“义”与“宜”通,义刑义杀即宜刑宜杀,就是统治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刑罚。在阶级社会,刑罚是剥削阶级用来镇压民众的工具,周公强调义刑义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如何慎刑罚这一问题上,周公主张使用刑罚时依据常典常刑,在处理具体的犯罪行为时,要根据犯罪人的认罪态度对刑罚的轻重加以调整,如果人有小罪,但却不思改悔,不反省,不认罪,

53、这样,即使罪行不重,也非杀不可,如果一个人犯了大罪,但却有认罪悔改表现,并且罪有缘由,则可以不杀。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首先,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天命在逻辑上是可知的,这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周公主张既要敬从天命,又不能盲目的依赖天命,甚至明确地提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其次,敬天保民的思想核心是保民,这标志着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力量已经有所认识,在敬天保民的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初期实行,实行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敬天保民思想奠定了周代初期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章小结,商代西周时期是中国政

54、治思想产生、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萌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思想相比,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范畴已经在这一时期提出来了,如“天”、“天命”、“德”、“保民”等。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决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路向。首先是王权至上的思想。中国古代社会自国家产生以后,便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人们在观念形态上也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并且用“受命于天”、“予一人”来解释君主权力的至上性。其次,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对于尔后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

55、以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西周时期的“保民”思想的逻辑发展。23、宗法制 八人谈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以确立并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系世代相承为大宗,其余各代庶子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别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传继,嫡永为大宗,庶永为小宗,构成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周王为姬氏家族的大宗,就是所谓“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以周王为首,根据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他们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24、

56、宗法制詹子庆在先秦史中的论述宗法之宗,从冖,房顶形,下从“示”,神主,有神主的房子即宗庙,尊祖庙之意。宗法即宗庙之法、或宗族之法。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家长制的血缘传统发展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宗法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就用婚姻关系把异姓诸候贵族联系起来了。周天子称同姓诸候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候为伯舅叔舅。这样,国家就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使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在宗法制下,贵族间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奴隶主贵族妄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护他们内部的团结,但是,他们内部

57、的固有矛盾永远也克服不了。25、宗法制与集体主义由于宗法制是分封管理,因此,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遭到处罚。因为宗法制有强烈的宗族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集体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体主义因素,这种管理在今天看来是最没有人权的。今天,个人主义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存在与集体的存在是有区别的, “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在当时,一族就是一个社会单元,这个单元是以集体主义为社会管理基本原则的政治单元。大宗对小宗的管理,受交通、通信的限制,鞭长莫及,它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族长负责制”。一族要求独立或者造反,都具有“家庭犯罪”的特征。因此,重罪,“族也”!这是受管理手段和管理

58、条件的限制。在今天有些偏僻的地区,一户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可能邻居也要受到处罚。连坐制度的渊源大概于此。中国关于连坐制度的案例太多了,不能不与宗法制无关26、黄帝解说黄帝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之首。传说中的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制定衣冠制度。许多文明事项是在他统治时完成的。黄帝被后人追尊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画面中的黄帝向右而立,胸前执巾,好像是在劝导臣民,形象亲切而生动。27、姓与氏原始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自然就是氏族部落。那么,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区分呢?这就是“姓”,不同的“姓”代表不同的部落;随着部落内人口的增加,子孙繁衍,弟兄又各自繁衍着自己的

59、后代,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部落内部这些不同的后代之间又如何区分呢?这就是“氏”,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在宗法制文化中,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识。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姓,最初是自己取的,稍后的姓则多数是赐予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国语晋语)“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国语晋语)

60、 随着人口的增加,时代的久远,后代与祖先的普系越来越远,得姓者越来越多,“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王力古代汉语P914)有的以受封的邑名为姓,有的以居住地名为姓,有的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有的以祖先的谥号为姓。以后,姓氏合一。28、太庙本课文太庙图系明清时的太庙,在北京天安门东侧,今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创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在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时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层大殿及配殿,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雄伟壮丽;前殿四周围以雕石护栏,巍峨壮观。清朝灭亡后,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29、夏禹像禹在历史上又称夏禹、大禹、夏后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并称“三王”。他的生平事迹与尧、舜分不开,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杰出圣贤首领,但又是我国阶级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从最近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排列,他是夏朝第一个王,建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这和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的说法是一致的。课本中所用“戴冠冕的夏禹”,用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这和今浙江绍兴禹庙大殿正中所塑身穿华衮、双手捧圭、头戴冠冕大禹立像是一致的。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17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