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6615832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一、编制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巴政发200773号)、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实际,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巴彦淖尔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二、编制背景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立足发展经济,转变经济模式,由农业主导型城市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型城市转型。确立了近期全市发展战略:弘扬“总干”精神;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绿色农畜产品精

2、深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生产加工、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个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损失加重、威胁加大,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更加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利于推动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要求气象工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十二五”是巴彦淖尔市气象事业高快速发展的五年,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期间的2.3%降低到2%。高炮防雹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达5.4亿元;火箭增雨(雪)影响面积3.4

3、万平方公里,增加自然降水2.7亿吨。完成全市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完善了全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委、政府在“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气象局建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市发改委将两个中心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科学的应急指挥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覆盖面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完善;预警评估能力不足;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亟待建设;气象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牧区生产生活需求;台站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4、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五大理念”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党的建设、综合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为抓手,努力促进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合力。(二)面向需求,体

5、现特色。按照巴彦淖尔市弘扬一种精神,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五个基地,实施九大工程的发展战略和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围绕农牧业、生态、能源建设,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三)统筹集约,协调推进。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并举,坚持软硬并重,以软为主,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气象服务、业务、科技、人才、管理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三、总体目标以“三大任务七项重点工程”为主线,到20

6、20年,建成适应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社会协调联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有效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西部地市级领先水平,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第三章 主要任务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强化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旗(县、区)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作用,重点推进街道(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多员合一”原则实现气象助理员在苏木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在嘎查村(社区)的全覆盖,多渠道发展气

7、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达95%,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98%,嘎查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95%。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政府按照社会集约化的模式,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统筹考虑,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制订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解决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大问题,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深化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通报联动、灾害会商联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气

8、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达到85%以上,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80%以上。健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在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中的“消息树”作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备率达到100%。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我市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推进气象灾害保险服务业务。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在当地科普馆设置气象科普园地,将

9、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安全教育体系范畴,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原则,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和应急预案,建设公共信息与应急减灾服务平台,做到“平时”开展公益信息服务,“战时”进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建立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和通讯运营商要按照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无偿向灾害影响区域全网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97%

10、。(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围绕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重大活动保障的需求,建设以涵盖地空作业能力、作业指挥系统、观测系统、信息传输分析处理、效果评估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断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能力和效益。人工增雨累计影响面积增加度增加10%, 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加度增加5%。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作业单位职责任务,建立领导有力、职责明确、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影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综合判别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系统。加强人工影

11、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雹、增雨作业点布局,推进防雹作业点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更新作业装备,提升防雹炮、增雨火箭发射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建立河套地区地面高炮防雹试验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队伍建设。强化人影作业人员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作业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提高作业人员待遇。二、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一)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1. 加快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牧区、气象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的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苏木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并向重点嘎查村拓展,增加乌拉特草原区域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建设两部机动性强、全天候的移动气象观测站。全市

12、区域自动气象站山前站间距达到10公里,山后达到20公里,重点地区达到8公里,区域自动站的传输频次由10分钟加密到5分钟。2.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充分发挥乌拉特中旗713数字雷达与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作用,提升强对流天气全程跟踪监测、预警能力。针对临河区城市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城市综合气象监测网。建立社会志愿者参与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工作机制,提升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效率和覆盖范围,覆盖率达到85%。3. 加强农牧业与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密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在全市重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资源重点保护区域布设1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套区旗县实现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完成乌梁素海湿地生态

13、观测基地和乌兰布和沙地观测基地建设。生态监测站网完善度达95%。4. 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按照共建共用原则,加强气象、农牧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交通、旅游等相关单位合作,加快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选择气象灾害频发路段,在京藏高速公路巴彦淖尔段沿线的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建设3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布设大气电场仪3套,闪电观测仪2套;加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全市10个3A级以上景区布设旅游气象观测站,实现常规气象要素和紫外线、负氧离子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在旅游景点醒目位置建观测数据实况显示屏;加强环保气象监测系统建设,与环保部门合作,加快推进大气成分监测站建设,并开展

14、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5. 推进气象数据信息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建成跨部门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各种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率达90%以上。加强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增强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提升部门间共享资料的可用性。6. 增强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市、旗(县、区)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重点加强旗县局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形成部门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巴彦淖尔市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综合维修测试平台、移动气象计量平台以及旗县气象仪器现场校准平台,建立行业气象观测设备统一标校机制。7. 提高气

15、象信息支撑服务能力。完成巴彦淖尔市气象网络升级工作,达到核心万兆交换、千兆到桌面的设计目标。建设市、旗(县、区)两级高清天气会商/会议视频系统。强化气象信息系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完成市、旗(县、区)气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8. 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依法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在拟定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时要征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避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危害。加强国家四项强标宣传贯彻工作,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观测站等四项强标在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备案,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8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完备率

16、90%。(二)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1.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能力,提升中短期、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3%,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一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20分钟,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达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0%。建立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等功能齐备的综合业务平台。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新型气象探测手段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中的作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加强基层台站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两级集约化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建立分工

17、明确、互为支撑、高效联动的新型预报业务格局。2.加强专业专项气象预报业务。制作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空气质量及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业务,建立和完善面向水文、交通、电力、环保、采暖、航空等气象高影响行业用户的专业预报业务系统。3.加强气候预测和评价业务。提高极端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能力,重点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气候公报和气象灾害公报。(三)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1. 提升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强化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完成农业气象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试验研究、适用技术示范、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

18、方面的作用。重点完善气象为农牧业服务指标体系,围绕重要农牧事活动,及时做好农牧业全程系列化服务。推进精细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开展干旱、潮塌、霜冻、洪涝、干热风、雪灾、暴风雪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小麦、玉米、番茄、向日葵等作物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供决策依据。强化农牧林业定量预报预估。完善不同作物和关键生育期的热量条件(温度、积温)、降水量值、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适宜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逐步实现定量预报预估。推进精细化农牧用天气预报业务化。针对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农事活动,接羔保育、抓绒剪毛、牲畜出栏、灭虫撒药等牧事活动,植

19、树造林、飞播作业等林事活动,开展农牧林用天气预报。开展农牧业年景展望、趋势预测、定量预报等业务。开展作物、牧草适宜播种期、收获期与重要发育期预报和重大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面向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企业、家庭农牧场、专业化服务组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利用短信、网络、微博、微信等快速发布手段,开展及时、主动、快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充分发挥“直通式”气象服务专家组的作用,提升“直通式”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加强气候变化对巴彦淖尔市

20、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制定科学的适应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气象在制定和实施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强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生态监测评估结果决策参考度达到90%。3. 提升气候资源利用能力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开展全市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4. 强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加强部门间业务合作和科技交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

21、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重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农业保险、交通、旅游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为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按照集约化模式,实现旗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市局制作、旗县播报。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达90%。三、增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能力(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气象部门业务发展实际,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凝练业务发展的科技问题,建立科研项目库。建立组织有效、重点突出、持续推进、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程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深化科研业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业务需求牵引、研发经费有效配置的科研立项机制,以创

22、新团队和专家团队建设为依托,提高科研攻关能力。重点推进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加快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检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业务应用能力。强化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对气象业务服务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奖励机制。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科研合作,统筹使用部门内外科技力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二)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巴彦淖尔市气象部门人才

23、培养规划,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局校合作、业务科研骨干交流、后备干部上挂下派等实践造就人才的培养方式,完善科研开发和业务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机制,并在多岗位实践和项目开发、教育培训中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气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1.健全气象人才保障体系。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储备充分、梯次接续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的人才保障能力。到2020年全市气象部门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90%,大气科学专业人才比

24、例达到50%;硕士达11.3%人、博士达0.7%人;中级职称比例达到7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5%以上。盟市局预报员的比例达14.9%。2.加强业务队伍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业务全面、技术过硬的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市局建立专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队伍,旗县局有专兼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3-5名。加大预报预测业务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市局选拔培养自治区级预报专家2-3名,旗县局培养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2-3名。加强综合观测队伍、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市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专职保障队伍,每个旗县局站要有1-2名技术保障专业人员。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依托,以草原英才计划、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整体素

25、质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局要重点加强“专业专项”、“预报服务”、“决策服务”、“为农服务”、“信息技术保障”等领域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县级业务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团队工作。4. 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科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达到40岁,大学本科以上比例达到90%。培养选拔一批30岁以下的学历层次较高的旗县局领导干部,动态选拔和培养处级和科级后备干部人选。第四章 重点工程项目围绕巴彦淖尔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十三五”规划任务安排,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项目落实和建设。一、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4900万元。建设1个市级指挥中心,7个旗

26、县级指挥中心。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二、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980万元。在阴山16条重大沟口山洪流域内,布设80个6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32个视频实景监控系统,研发巴彦淖尔市山洪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三、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110万元。建设市局和7个旗县(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覆盖全市59个苏木镇的视频会商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安装14个30平米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和100块室内电子显示屏。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四、巴彦淖尔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800万元。利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和

27、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建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影响评估业务。建设单位:市气象局五、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000万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对冰雹多发区的防雹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建设单位:市气象局六、农村牧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投资匡算300万元。全力做好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一要围绕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开展精细化服务。二要继续面向种养大户、农牧业合作社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三是加强霜冻、干旱、潮塌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四是开展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五是加强为农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和

28、农业气象应用技术的研究。六是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七、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工程建设投资匡算20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气象台站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气象台站配套设施建设;业务基础保障设备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第五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任务,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为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将规划内容落实在具体项目之中,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强化依法管理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建立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

29、主体的配套气象法规体系和气象执法体系,认真梳理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并纳入政府权力清单内容,保障“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三、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管办分离和中心气象台建设工作,建立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气象业务科技管理机制和权界清晰、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气象行政管理机构。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规范气象服务市场秩序。四、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双重

30、计划财务体制的优势,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继续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稳定支持,把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职工津补贴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统筹集约,提高投资效益。紧密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地方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配套建设。五、强化监督考核强化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抓好各重点项目分阶段实施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督办有力、执行到位。定期进行监测评估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各重点项目建设按进度高质量完成。六、推进气象文化建设为“十三五”气象现代化的顺利开展,继续弘扬气象人艰苦奋斗、敬业爱岗、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同时发扬新时代气象人坚持发展、求实创新、管天为民、争创一流的使命感,将弘扬气象人精神全方位融入气象事业发展与建设中,全面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形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文明型的群体,使广大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气象现代化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环境。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