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607221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专题综合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安二诊)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解析:选B。解读题干材料,这一现象体现出两汉官员的上下级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故B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现象不能得出地

2、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错误。2(2018德州模拟)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A遵循了孔子的思想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体现出与礼的对立 D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知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进行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

3、错误;礼乐制度是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故D项错误。3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D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解析:选D。题干材料“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从数量和形式上,反映了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故选D项。4(2018湖北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

4、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选A。根题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信息,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要求“直接作用”不符。5(2018日照模拟)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竟多达56次。这反映出()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 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C晋

5、、楚已成为春秋霸主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由于诸侯间政治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而晋、楚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这也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故选B项。6(2018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解析:选C。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信息,故

6、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7(2018菏泽模拟)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选D。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时是层层递进的,其最终目的是强化社会管理,故选D项。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

7、误。8(2018肇庆模拟)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解析:选C。材料中“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导致土地分散化,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皇权爵位及土地继承制度,并不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人民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9(2018武汉调研)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

8、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解析:选B。据题干“修道途”“去关市之征”信息,可知交通的改善与税收的减少都有利于区域性统一市场的日渐形成,故选B项。A项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且它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去关市之征”,主张去除“关市之征”,故D项错误。10(2018泰安质检)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

9、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强调“家与国一体”,故选D项。11(2018江西九校联考)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连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

10、治理国家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得出“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选C项。12(2018 衡水金卷)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A。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选A项。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

11、“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

12、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

13、。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

14、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 (1)第一小问的原因,紧扣材料一信息,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变动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2)第一小

15、问孔子、墨家主张紧扣材料二概括;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答案 (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评价:孔子主

16、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

17、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仔细识读上面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解析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

18、、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

19、”,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观点四:“发展”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还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其他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