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521349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2007级地理科学2班 侯文静 200714010239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中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并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政府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在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考虑的因素。关键词:城市化;主要问题;战略选择0 引言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 更重要的, 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 是传统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是劳动力、资本及多种经济要素在空间地域上的高度集中和合理流动。可以认为, 城市化所产生的聚集效益和

2、规模效益都是空前巨大的。正是由于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1我国城市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1.1.1. 从国内现实情形来看,大量的“农民工”(7500万)滞留在各级城镇,这说明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就业空间迅速拓展,但是由于过紧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压抑了城市化的正常冲动。另外,服务业短缺,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短缺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一个强烈信号。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1997年中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32%)比名义的城市化水平(30%)要高出两个百分点。1.1.2. 横向国际经验显示,

3、中国政府公布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142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相比仍然较低,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才接近30%,与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45%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56%相比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29%)。然而,根据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GNP,我国至少已经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样1997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比下中等收入的国家要低大约26%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19501970年发展模型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NP有一定的统计规律。1997年中国人均GNP860美元(世界银行公布数),大约相当于1964年人均GNP300美元的水平

4、,按照这个参照系,中国现阶段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应该在43.9%附近,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落后了14个百分点。1.1.3 从纵向自身发展历史看,中国城市化滞后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还是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传统农业国, 工业化水平极低,仅在全国部分地区建有少量的现代工业。与此相适应,城市化水平在1952年仅为125。此后的二十几年,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了剧烈的起伏波动的特点。1957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 ; 由于“大跃进” 的影响,1960年达到197 ;此后,城市化水平逐渐回落,1968年为135 ,至1978年,又回落到1952年的水平。尽管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5、也存在着许多政策性、体制性弊端,但是,工业净产值占GDP的比重则是明显上升的。而与此趋势形成反向对比的则是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相悖而行。比如,早在1970年,中国工业净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38 , 而城市化率仅为174。 随后若干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升反降。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乃至最高决策层,均已明确了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化这一命题。90年代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截止至2002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2 , 比1978年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远远低于工业化发展对城市化的要求。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汇率法计算) 的

6、国家中, 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最低。1.2 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就业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国内需求持续难旺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就是城市化推进速度太慢。1978-199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平均提高0.68个百分点,而1996-1998年,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4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还相当传统,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居民消费难以升级。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而且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果中国城市化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话,就至少要使将近3亿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相应产生的电力消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相关的公用设施投资

7、,以及居民住宅投资都具有持久性的增长潜力。2中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2.1 导致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2.1.1 重工重厂轻城的不均衡政策。在1949-1978年的30年里,我国迅速的实现工业化。由于当时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虽然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山、散、洞”的要求进行布局的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国有企业社会化、福利化的倾向在

8、当时很严重。无论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增多,都未能使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2.1.2 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生产空间。2.1.3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农村工业化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 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 即人口从农村进人城市, 实现城市化。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在这个时间差内作“ 钟摆式” 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现在回过

9、头来看, “ 进厂不进城, 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2.2 中国城市发展的政府政策探讨 从以上三方面原因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进程和政府的决策有很大关系,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的发展应当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政府没有权力也难以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要坚决摒弃政府主导城市发展的观念。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应当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可以包办,但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政府的必要干预和介入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城市发展的格局,要科学地、具有前瞻性地高标准编制城建规划;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城市安全秩序的维护

10、;四是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五是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发展环保产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政府应该强化城市的聚集和转化功能,改革现行户籍制,放宽城市进入限制,加快城市化进程。还要处理好城市有形建设和无形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不仅是多建几栋楼,扩大城市的规模,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城市繁荣的关键,因为城市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决定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3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3.1 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的因素。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

11、到城市的过程, 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的。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是很高的, 不是建设一些水平低的“ 离土不离乡”或“ 离乡不离土” 的小城镇所能满足得了的, 他们追求现代的城市文明, 只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的大、中城市和一部分起点很高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小城镇才能满足。3.2 要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的因素。有不少人认为, 我国人口众多, 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也就是走人口分散居住的道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一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 由于人口众多, 如果分散居住, 会造成严

12、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 集中居住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分散居住更便于治理和管理,成本也会低一些。二是世界上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 城市化仍然走人口集中居住的道路, 而且效果也较好。三是人口集中居住, 既便于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 又有利于人口受到良好的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四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 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五是人口集中居住, 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 有利于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3.3 要考虑我国耕地极为希缺的因素。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

13、 养活一个人需0.7亩耕地, 即人均耕地不能少于0.7亩, 所以, 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 就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8亩, 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但是, 非农用地仍然有增无减。1991年至1996年连续7年, 我国耕地面积以年均410万亩的速度递减,1999年, 我国耕地净减高达654.9万亩。这一年耕地剧减同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与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有关。现在我国居民居住和工矿用地3.61亿亩, 交通用地0.8亿亩;农村居民点用地多达2.46亿亩。目前, 我国人均居住面积达13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高达185平方米。如果将我国城

14、乡居民居住人均用地降到100平方米, 可腾出9000多万亩土地;即使降到120平方米, 也可腾出5600多万亩土地, 可以满足今后30年新增3亿多人口的建设用地需求。根据我国有关专家研究, 按建成城区面积统计计算, 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20万人口的小城市和建制镇三者人均占地的比例为1:2:3.1。这一研究, 有力地说明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最节约用地, 20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均用地就增一倍, 而建制镇人均用地要增加两倍。3.4 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的因素。有关研究城市规模的专家, 使用1989年至1996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666座城市的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进行了计量模型分析, 结

15、果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当城市规模在10万1000万人口规模区间时, 都能取得规模净收益。在100400万人口规模区间的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大值。当城市规模超过1000万人口时, 由于政府和个人所支付的外部成本增加, 城市规模净收益会因外部成本增大而抵消后开始下降。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模收益的定量分析,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国截至1999年止,全国城市有668座, 总共有常住非农业人口2.3亿人, 平均规模30万人口。如果将平均不足万人的2万个建制镇(总人口为1.5亿人口)加进来, 其平均规模只有19万人口。我国只有6%的人口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所以, 我国城市规

16、模偏小。这一现实, 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城市规模收益下降城市建设外部成本增加污染严重而无力治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降低了就业水平等等。4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城市化又有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和阻力, 根1999年联合国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在21世纪, 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和环境上的“ 四大挑战” 。那么, 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中国人口的巨额增长, 使之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能否以经济、产业和技术上的革命, 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 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保障经济环境在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况,均有赖于城市化发展战略上的正确选择

17、。在21世纪,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选择似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4.1 坚持效率原则,以大城市为龙头按照我国现行的城市等级划分法, 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五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提出大力发展和完善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化体系的设想, 在于大城市有着许多小城镇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潜力。首先,大城市规模经济的优势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集聚效应” 揭示了大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大城市是以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为特征的, 这种密集经济为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协作与联合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 也为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公

18、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 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总是大大地高于农村经济。以世界公认的大都市为例,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30005000美元以上, GDP占全国的比重也比较大。例如, 东京GDP占全国的18.6%, 伦敦占17%, 汉城占26%左右。在我国, 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依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对全国城市的调查显示, 1996年全国666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074.2亿元(不包括市辖县), 占全国的68.6%, 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38.6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其中综合实力最强的50个城市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9%, 人口的9.1%, 却创造

19、了占全国27.1%的国内生产总值,41%的财政收入和32.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 大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多、就业潜力大。纵观各国的人口流动, 人们多首选大城市而居, 并不是因为他们偏爱“ 城市病” , 而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 就业容量较大, 具有从政、务工、经商、教育、科技、信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就业机遇和选择。再次, 大城市除了具有聚集效应外,还有不可低估的扩散效应和副射作用。大城市作为生产、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信息和服务的中心, 通过技术的转让、产业转换、资本的输出、信息的传播等多种方式, 可以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迅速发展, 从而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20、, 如20世纪初纽约大城市中心地位的确立, 带动了美国东部沿海城市乃至五大湖周边整个东部地区的发展。在我国,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也是在大城市广州、北京、天津、大连等大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崛起的。在21世纪中国要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积极发展大城市, 才能造就出像纽约、伦敦、东京式的国际化大都市, 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才能造就出更多象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城市群, 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效益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取得增强城市规模效益和就业安重能力的“ 双旅”成效。因此,我们

21、不能“ 因喳废食” , 以都市“ 城市病” 为理由, 盲目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在发展和完善大城市的建设中, 我们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不断调整优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 特别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产业的升级转换。政府在此关头应以积极就业的政策, 来引导大城市就业市场的扩容和开放, 并在城市化中更多地担负起脱贫、安置、管理、教育、改造和服务中国大多数农民的新历史性使命。坚持在化中以大城市为龙头,还要努力提高城市间、城乡间的横向联合效率, 在区域上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 城市化地带” , 系统地发挥出城市化区域的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 带动农村经济改造和升级。在中国以东北、华北、西北、华

22、东、华南和西南既有的大城市为中心, 以产业调整为动力, 完全有潜力形成不同的“ 城市化地带” , 并以相对小的城市面积吸纳较多的人口。4.2 坚持节约资源原则,正确引导中、小城镇健康发展。中国虽地大物博, 但人均的资源拥有量却十分有限。以土地资源为例,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土地仅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9%,19581995年间, 由于乱占耕地、盲目开发造成耕地净减少2.53亿亩, 年均减少665万亩。目前, 我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林地和人均草地分别为12.6亩、1.59亩、1.69亩和3.8亩, 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有限的土地资源飞决定了中国城市化不能走盲目扩张的道

23、路。但是, 我们以大城市为“ 龙头” , 也并不否定中、小城镇的发展。在战略决策上我们必须切记的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 一般都比较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常多采取就近转移的方式, 而小城镇更接近农村便于吸收农村劳动力等,这为在中国发展小城镇提供了最有力、最具可能性的依据。此外,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一种自发行为, 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建设资金投人少、成本低, 也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原因。例如, 浙江的龙港就是在改革开放中, 全部由农民集资1.5亿元建设的可容纳10万人的小城市。在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我国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小城

24、镇是一项大战略, 要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规划科学、注重实效性原则, 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加强政府引导。如何加强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函待探索。目前, 我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用地超标和盲目建设的问题极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小城镇每年新增约1000个, 建制镇规模约15万人, 其中12万人的居多。如按非农业人口计算, 建制镇只有30006000人。城镇规模小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就业机会少, 经济效益差,结果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或建了拆, 拆了建, 造成极大浪费。此外, 盲目建设造成小城镇土地利用严重超标。我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 建成区面积1794

25、0平方公里, 人均占地101.6平方米;其中有400多个城市人均占地超过规定的人均100平方米。而村人均用地高达192平方米, 比规定的标准120平方米高38%。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一少的国家, 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全世界日益重视以资源和环境为城市化新标准的今天, 我们对中、小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质量、集聚效应和就业容量上的“ 四低问题”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分析中国“ 城市病” 的认识上, 如果启用更为科学的“ 规模比率系数” , 就会发现中国的中、小城镇的“ 城市病” , 一般要比大城市更严重, 而且其预防、治理的难度和成本更高。在自然环境重于人工环境的21世纪, 为

26、节约和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资源, 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应把小城镇的发展融入与大城市、城市群及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大循环,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要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资源察赋、地理环境等, 合理规划不断完善现有小城镇的功能和发展新的小城镇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各具特色, 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的城市体系。4.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有形”与“ 无形”并举。中国需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让所有的农村人口全部转移到城市去, 这种100%的有形的或物化的城市化是极不现实的, 即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

27、达80%90%, 仍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农村, 甚至在这些发达的国度里, 还会出现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的现象。但是, 这种城市化形态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 而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城市化现象, 即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无形的城市化, 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现代化,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已大大缩小了人们在地域上和时空上的界限,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只是由于他们是两大不同的地理单元、具有不同的分工而存在。因此, 让百分之百的国人, 无论居住在城市或乡村, 都能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才是城市化的真正内涵和应追求的目标。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化不是简单地同化多少农民, 减

28、少多少对资源的占用等问题所能涵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还包括在城乡开放交流中, 缩小城乡差别和对立, 促进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多样化发展等社会内容, 既要把“有形的城市化”(即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与“无形的城市化”(即城市与农村的交融和互动)结合起来,这是使中国城市化永葆活力的、长远的发展过程, 是以乡育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现代化, 其核心是一元化的先进生产方式、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集约化的自然资源利用“ 三位一体” 、和谐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 在经济基础上, 我们要彻底打破城市与农村的传统分工, 以中心城市

29、为依托和幅射, 分阶段从传统的主业、辅业向城乡“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过渡。首先, 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物质、资金和技术投入,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品种,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率, 保障生活和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加强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 保证农民增产也增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保证农业赖以生存的水、土地和空气不受污染此外, 在保证中国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上, 开辟国际农产品市场, 探索农产品供需调节的新途径, 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其次,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提高农村的工业化水平, 把产业升级与乡镇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发有

30、前途、有市场的农产品, 并依托大城市、大工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我们应鼓励城市和乡村共同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水平, 增强国力, 还可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再次,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 发展新兴的统一市场, 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 并以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村信息、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的发展, 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农村封闭、落后的局面, 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 使他们也能够享受现代社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物质生活, 从而改变

31、他们的生存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要改革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目前城市的劳动用工、住房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为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而改革长期不平等的城乡户籍制度更是当务之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以职业和商品粮供应为标准划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做法, 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制度, 以经济手段来调控城乡的人口流动,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从而为城乡劳动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择优高就的工作和生活发展氛围。参考文献:1此刊编辑部整理.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战略选择J.中国城市报道.2001,432陈雅英.城市化与工业化

32、的关系及其启示J.中国西部科技.2004,73范卫萍,李文溥.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2006,14 黎仕明. 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关系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2)5孙自铎.试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学家.2004,56 邓晓丹.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探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李帅.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J.和谐发展论坛.8 陈思思.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8) 课程论文:我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姓名:侯文静学号:200714010239班级:2007级地理科学2班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