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519014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复习资料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失调一、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平衡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微生态平衡失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细菌与细菌间的比例失调,正常菌群之间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二是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失调,如宿主患病或过度使用抗生素,细菌与宿主的平衡遭到破坏;三是细菌和宿主与外环境之间的失调,如外界环境改变引起宿主患病。因此,微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宿主表现出病理变化,这两方面互为因果。二、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

2、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以下几类: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中毒、营养因素引起的动物腹泻,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有关;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如外科手术、消化道篓管、肠炎、便秘等易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动物接受激素或同位素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可促进微生态平衡失调;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微生态平衡失调;感染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一)外环境改变外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以间接为主,主要是通过宿主生理功能的改变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定植状态异常,以及微生物生理状态的改变。例如,猪在饥饿时,其肠道原籍菌群在上皮细胞表面的定植受到一定影响。环境温度的降低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引发菌群失调。 食物和药

3、物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人体的长期偏食试验发现,以食碳水化合物为主者,虽然肠道总菌数增加,但肠杆菌和拟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以食脂肪为主者,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拟杆菌显著增加;高蛋白饮食者,乳杆菌减少,肠杆菌和肠球菌增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十分重要。一些营养物质可显著影响益生菌的活性,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益生菌具有颉颃作用,所以在配合日粮中若添加益生菌,应尽量避免与添加的油脂直接接触。但也有研究表明,饲料中的油脂在制粒过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益生菌免受热灭活。矿物元素与益生菌直接接触也可影响益生菌的活性。Shurson等(1990)报道,日粮中高铜对无特定病原菌(

4、SPF)猪和正常环境下生长的猪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反的影响,说明铜与肠道微生物区系之间具有交互作用。(二)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宿主是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因此任何影响宿主生理功能的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胃酸减少或缺乏都会使胃内正常菌群数减少,使肠道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在胃内的数量增多。肠蠕动过速或过缓均直接影响微生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及繁殖数量。胆汁分泌减少、肠道分泌液过少等都可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与数量,使外袭菌易于侵入。胃和结肠切除也可破坏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出现诸如泄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病症。(三)免疫抑制疗法同位素辐射和激素疗法等可能引起免疫抑制,造成微生态平衡失

5、调。如人或动物接受一定剂量的射线辐射后,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就会失调,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组织,引起各种感染或炎症。微生物在射线辐射后可出现以下两种变化:耐药性提高,一些革兰氏阳性球菌在受照射前对青霉素92%敏感,对链霉素30%敏感,而照射后分别下降至5%和19%;毒性增强,如接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小鼠,经照射后发现再次分离到的立克次体毒性增强了,葡萄球菌经照射后毒力也可增强,并且其甘露醇、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可由阴性转为阳性。(四)抗生素的使用在影响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物质中,抗生素的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素对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平衡的破坏 抗生素会催毁机体所拥

6、有的正常微生物屏障,使那些原来被菌群屏障所抑制的内源性病原菌或外源性病原菌得以大量繁殖。例如,治疗动物腹泻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杀死了致病菌,也可显著抑制甚至杀灭肠道内正常的厌氧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使机体对病原菌定植的抗力下降,因而病原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2.促进耐药性菌株的增加 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在消灭敏感菌株的同时,可以通过突变和选择等机制促进正常菌群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细菌耐药性是受抗性因子 (resistance factor,即R因子)支配的,抗性因子多为细菌中的质粒(plasmid,小型环状染色体存在形式)编码,质粒编码的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宿主菌的繁殖同步地遗传给后代,这种抗性

7、基因也可在同类细菌中传递。在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和选择下(如饲料中加入抗生素或长期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消化道生境中的耐药性细菌逐渐增加,甚至大部分肠道菌都可能获得耐药性,这样不仅破坏微生态平衡,而且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流行病和公共卫生问题。3.增加易感生境的敏感性,促进定位转移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人和动物,耐药性细菌可以由肠道菌向呼吸道转移,引起肺部感染。这是因为使用抗生素增加了呼吸道生境的敏感性,促进了肠道菌向呼吸道的定位转移。(五)感染自身感染与内源性感染既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也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果。外源性感染则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特别是菌群失调的原因。例如,以猪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

8、asuis)感染小猪,则可见其不同肠段的肠杆菌(Enterobacteria)、肠链球菌(Streptococci)、类杆菌(Bacteroidaceae)、产气荚膜梭菌(Cl. perfringens)、乳杆菌(Lactobacilli)及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呈现增多或减少的变化。(一)我国克山病的分子生态学发病原理发生于我国的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性心肌炎。苏诚钦等初步报告克山病是由柯萨奇B4病毒引起。白锦等根据流行地区缺硒的情况进行小白鼠缺硒饲养,同时做柯萨奇B4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硒的缺乏和柯萨奇B4病毒感染是小白鼠发生实验性心肌炎的协同发病因素。克山病

9、患者病毒分离和双份血清的临床检验,同样确定了两种协同因素的病因学关系。从经典医学的观点看,克山病的诱因有两个,一是营养因素,即食品中微量元素硒的缺乏;二是病毒感染,即柯萨奇B4病毒引起心肌炎。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克山病的发生是由两个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引起的。近年来Beck等所报道的关于硒缺乏和柯萨奇B型病毒联合作用于小鼠实验性心肌炎的研究结果表明,克山病是符合分子生态医学这一概念的典型病症。Beck等以缺硒饲料饲养小鼠,以正常硒饲料饲养的小鼠作对照,都以柯萨奇毒株CVB3/0感染,结果正常硒饲料饲养的小鼠不发病,而缺硒小鼠发生心肌炎。这就是说,CVB3/0对正常硒小鼠(CVB3/0Se+)是不

10、致病的,而对缺硒小鼠(CVB3/0Se-)是致病的。CVB3/0的致病与否,以硒的缺乏与否为条件。进一步比较了从CVB3/0Se+或CVB3/0Se-小鼠分离的毒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CVB3/0Se-小鼠分离的毒株显示强的致病性,而从CVB3/0Se+小鼠分离的毒株则不显致病性,说明硒是CVB3/0毒力的决定因素。硒究竟是如何决定CVB3/0毒株的毒力呢?Beck等对CVB3/0毒株和CVB3/0Se-毒株的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长约7400核苷酸的病毒基因组的6个部位(即第234、788、2771、2438、3324、7334核苷酸位)发生了突变,即CVB3/0(无毒)为C

11、、G、A、G、C、C,而CVB3/0Se-(有毒)为T、A、T、C、T、T。另外,已知有毒毒株的相应部位的核苷酸也是T、A、T、C、T、T。由此可知,我国学者与Beck等国外学者共同确定了克山病的分子生态学的发病学概念,并为分子生态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四、环境中微生物对畜禽的影响(一)空气环境空气比较干燥,缺乏营养物质,始终在流动,温度也经常变化,加之太阳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故空气本身对微生物的生存极为不利。只有一些抵抗力强,能产生芽胞或具有色素的细菌、真菌的孢子能独立存在于空气中。在畜舍空气中,由于微粒多、紫外线少、空气流速慢以及微生物来源多等原因,使畜舍空气中微生物往往较舍外多,其中病

12、原微生物更可对家畜造成严重的危害。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空气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其数量同微粒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凡是能使空气中微粒增多的因素,都可能使微生物的数量随之增加,如干扫地面和墙壁、刷拭家畜、家畜的咳嗽、打喷嚏和争斗等都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如果舍内有家畜受到感染而带有某种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喷嚏、咳嗽等途径将这些病原微生物散布于空气中,并传染给其他家畜。一般用柯赫氏沉降法来测定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具体方法是,把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打开器皿盖,暴露一定时间,加盖,进行培养后,计数。这种方法只能大致说明空气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精确度较低。一般认为

13、5min内100cm2表面上沉降的微生物数量,大约等于10m3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2.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方式 畜舍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可附着在飞沫和尘埃两种不同的微粒上,传播疾病。(1)飞沫传播 当家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喷出大量的飞沫液滴,喷射距离可达5m以上,滴径小的可形成雾扩散到畜舍的各部分,滴径在10m左右的,由于重量大而很快沉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很短。而粒径小于1m的飞沫,可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大多数飞沫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并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由唾液的黏液素、蛋白质和盐类组成,附着在其上的微生物因得到保护而不易受干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其粒径一般小于12m,属于飘尘,可以长期飘

14、浮于空气中。故可侵入畜禽支气管深部和肺泡而发生传染。通过飞沫传染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猪猪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等。(2)尘埃传播 来源于人类和畜禽的尘埃,往往带有多种病原微生物。病畜排泄的粪尿,飞沫、皮屑等经干燥后形成微粒,极易携带病原微生物飞扬于空气中,被易感动物吸入后,就可传染发病。通过尘埃传播的病原体,一般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如结核菌、链球菌、霉菌孢子、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等。一般来说,飞沫传染在流行病学上比尘埃传染更为重要。3.控制和消除空气中微生物的措施(1)在选择场址时,应远离传染病源,如医院、兽医院以及各种加工厂,避免引起灰尘传播。牧场一般要求有天然屏障,以防污

15、染。并在畜牧场周围应设置防疫沟、防护墙或护网,防止狗、猫等动物携带病原菌进入场内。畜牧场大门应设车辆和行人进出消毒池。(2)畜牧场建成后,应对全场和畜舍进行彻底消毒。畜舍的出入门口,设置消毒坑。饲养人员进入畜舍时,必须穿上消毒过的工作服、帽、鞋、手套等,并通过有紫外线灯的通道。严禁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畜舍区。(3)平时要保证畜舍内的通风换气,使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清洁状态。把经过过滤器的舍外空气送入鸡舍内,对预防鸡的呼吸道疾病较为有效。定期地进行畜舍消毒,例如用消毒药喷洒地面、尿沟、畜栏,必要时用福尔马林蒸汽或紫外线灯进行畜舍空气消毒。(4)应用两用电除尘器来净化畜舍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据在产蛋鸡

16、舍中的试验,当气流速度V2.2m/s和V1.0m/s时,通过电除尘器的空气容积L2200m3/h和1010 m3/h,用除尘器来测定过滤前后两者空气中的微粒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对微粒的净化效率可达90以上,对微生物的净化效率可达80以上。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被雨水或被水汽吸附而沉降。因此,在患有口蹄疫的牛舍内向空气中喷雾,可以使空气中的口蹄被疫病毒显著下降。(5)及时消除畜舍内的粪尿和污湿垫草,并对病畜禽的粪便和垫草进行清毒处理。(二)土壤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及病毒等。微生物多集中在土壤表层,越深越少,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每克可有细菌200万2亿个。土壤中的细菌大多是非病原性杂菌

17、,如丝状菌、酵母菌、球菌以及硝化菌、固氮菌等。土壤深层多为厌氧性菌,这些微生物为有机物分解所必需,对土壤的自净具有重大作用。土壤中存在着微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土壤的温度、湿度、pH、营养物质等为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因素。但富含有机质或被污染的土壤,或抗逆性较强的病原菌,都可能长期生存下来,如破伤风梭菌和炭疽杆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617年以上,霍乱杆菌可生存9个月,布鲁氏菌可生存2个月,沙门氏菌可生存12个月。土壤中非固有的病原菌如伤寒菌、痢疾菌等,在干燥地方可生存2周,在湿润地方可生存25个月。在冻土地带,细菌可以长期生存,能够形成芽胞的病原菌存活的时间更长,而炭疽芽胞可存活数十年。因此,发生过疫

18、病的地区会对家畜构成很大威胁。此外,由于人、畜粪尿、尸体等物的污染,各种致病寄生虫的幼虫和卵,原生动物如蛔虫、钩虫、阿米巴原虫等,在土壤中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在低洼地、沼泽地生存时间较长,常成为家畜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三)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泉。第一,就家畜而言,水是畜体的重要组成(约占体重的5080),畜体的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在水中进行,如养分的运输,废物的排泄等。它构成了畜体的内环境;第二,在维持畜体热平衡中,水起着关键作用;第三,水也是影响外环境小气候的重要因素。动物离不开水,缺水比缺食对动物危害更大。此外,在畜牧生产过程中,饲料的清洗与调制、设备与工具的清洗和消毒等都需要大量的水。因此,

19、在畜牧场选址与规划中,水源和水质是首要考虑的四大条件之一。水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分为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三大类。但因其来源、环境条件和存在形式不同,又有各自的卫生特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水量大、流动的地面水作为牧场水源。在管理上可采取分段用水和分塘用水。当选用地下水时,应首先进行检验,才能选作为水源。由于降水贮存困难、水量无保障,因此除缺乏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地区外,一般不用作畜牧场的水源。要注意制定防止饮水污染的措施,从场址选择和畜舍建筑方面防止饮水污染,注意保护水源,做好饮水卫生工作,定期检测水样,做好饮水的净化与消毒处理。三、微生物污染饲料的控制 (一)控制饲料原料的污染1.注意

20、饲料收贮 饲料收割、晾晒与贮藏,要做到快收、快打,尤其应注意及时晒干,并在干燥环境中保藏。收购原料时,要严把质量关,按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严控原料采购和进库关。凡不符合内控要求的饲料原料,一律不准采购和进库。2.控制饲料原料的水分及温度 控制饲料原料污染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控制饲料原料的水分和保藏时的温度,造成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细菌生长比霉菌需要更多水分,在环境因素中温度和饲料水分的联合作用,对饲料原料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大而显著,变化关系比较复杂,应按其变化规律控制温度和饲料水分。一般情况下,螨在5以下不发育,昆虫在15以下不发育,大多数微生物在0时不发育。故一般饲料原料贮存温度为1

21、3左右。水分控制也很重要,谷物的水分含量在13%以下可抑制大多数微生物及螨的生长,水分在10%以下可限制大多数饲料原料害虫的发育。3.提高饲料原料的质量 试验证明,籽粒饱满、新鲜健康、生活力强的原粮在贮存时更能防御霉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因此,作为饲料原料的原粮,应选取抗逆性强、籽粒饱满、成熟度高、无病虫害、外壳完整的原粮。4.原料采购要有计划性 应根据生产与销售情况采购原料,尽量不使原料在仓库久存,饲料原料库存时间以不超过3个月为宜。5.做好霉变的测报工作 在原料霉变之前或变质之初,通过有关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来评价其安全程度,及时作出早期预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霉变的发生或发展。其测报的方法通常有

22、,微生物分析法、生理生化测定法和性状检查法等。6.做好污染饲料的处理 对于微生物污染的原料能否再利用,必须持慎重而科学的态度。若污染已很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不能再利用。若污染轻微的,可经杀菌脱毒后利用,即选用一种对畜禽无害的药物杀死微生物,再按比例混入吸附性药物将毒素吸附,使其变成无害,以实现物尽其用,减少资源损失。但必须先进行动物饲喂试验,证明无害后才能正式用于生产饲料。(二)防止饲料加工过程的污染饲料加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污染的环节较多,如周围环境、水源、加工机械及加工工艺等。为了防止加工过程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把好原料质量关 选取无变质、感官品质好、无破损的原料加工饲料。因

23、为感官品质不良或经虫害、破损的饲料原料可能已污染霉菌孢子而影响成品饲料的品质。2.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 用于饲料加工用的原料含水量一定要符合卫生要求,饲料加工后散热彻底后才能装袋,否则会因温差导致水分转移、结露,造成饲料局部霉变。因此,加工过程中必须操作规范,做到彻底冷却,严防水分转移。3.改善饲料的加工工艺 在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往往原料的含水量也相应增加,如不及时在工艺、设备上进行适当调节,就有可能使产品的含水量偏高,不利于保存而变质。另外,我国饲料工业还比较落后,主要以生产粉状饲料为主,而在相同条件下粉状饲料污染微生物的机会多,必须改善饲料加工工艺,创造条件生产颗粒饲料。饲料生

24、产工艺要合理,流程要尽量缩短,尽量实行生产连续化、自动化和密闭化,这样可以减少饲料接触周围的时间,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污染。4.加强饲料生产的管理 加强饲料生产的管理,提高工人素质,做到干净、卫生,尤其在“三班倒”工作制中,每次交接班,必须保证饲料干净,无灰尘,无散料,死角不存料。在饲料生产操作过程中,各工序应掌握饲料原料先进先出的原则,以免因积压过久而发生变质现象。生产车间布置要合理,饲料原料及成品料分别存放,以免交叉污染。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饲料厂内不许积存粪便、污水、垃圾等杂物,更不许苍蝇、蚊虫孳生,防止鼠害。饲料加工机械及饲料容器,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干燥。加工的饲料产品应适时密闭

25、包装,避免散放时间太长而污染微生物。5.缩短饲料产品和原料保存期 从原料采购到生产产品,从产品生产到用户饲喂,其停留时间愈短,霉变的可能性就愈小。库存原料要有适量存货,但也不宜大量购存,一般以半月用量较宜。产品生产要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制度,生产后在710d内出库,按季节、品种严格执行产品保质期制度。(三)防止饲料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饲料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生腐败变质与运输时间的长短、包装材料的质量和完整程度、运输工具的卫生情况以及饲料种类有关。由于运输条件不良造成饲料污染的机会比较多,应不断改善运输条件,加强卫生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饲料启运前应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对已经污染的饲

26、料不许上车装运,饲料原料与成品料最好不要同车装运,更不能同车装运可能污染饲料的其他物。(2)运输饲料的车船应保持清洁干燥,无臭,必要时需作消毒处理。(3)在饲料运输过程中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避免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4)在运输过程中饲料要盖好苫布,防雨防潮,要推广密闭运输,以减少再污染的机会,特别是进口鱼粉在海运过程中易于吸潮,注意防止霉败。(5)根据供销情况有计划地调运饲料,尽量避免拆包装或多次运输,以减少饲料污染的机会。(四)防止饲料销售过程中的污染饲料销售是饲料生产、储存、运输直到养殖户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饲料销售点多,分布广,被微生物污染的机会较多,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销

27、售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1)饲料销售过程中要做到及时进货,防止积压,对超过保质期的饲料要及时处理。(2)销售饲料时要轻装轻卸,保证包装完整,防止破损,对已经污染的散料应坚决废弃,严防污染扩大。(3)增强饲料销售人员的防霉意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料管理,各种饲料分类放置。(4)在饲料销售过程中防止饲料吸潮、雨淋。(5)在饲料经销点还应防止鼠害,防止蚊、蝇、害虫孳生。(五)防止饲料霉变要注重改善储藏环境,控制霉变条件其主要措施有:1.干燥防霉 干燥防霉的基本措施是保持饲料干燥,因为环境相对湿度和饲料含水量是影响霉菌生长繁殖的重要生态条件,当环境相对湿度和饲料含水量低于霉菌生长所要求

28、的最低水分时,霉菌因无法吸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而处于被抑制状态,或因形成“生理干燥”而死亡。大多数霉菌的发芽需要大约75%的相对湿度,在80%100%的相对湿度时生长迅速。因此,应加强管理,防湿防潮,保持饲料仓库内的干燥,使饲料仓库内相对湿度保持在不高于65%70%才能达到防霉要求。另外,也应控制饲料含水量,实践证明控制原料及饲料内含水量是防霉的最经济的措施。2.低温防霉 把饲料储藏温度控制在霉菌生长适宜的温度以下,从而达到防霉的目的。低温防霉的具体方法有:自然低温,即在适当时机,合理通风,进行冷风降温;或饲料冷冻,而后隔热密闭,低温保管;或者机械制冷,机械低温和冷冻储藏。另外,在控制温度进行饲

29、料防霉时还必须注意温度和粮食水分等对霉菌的联合作用。同一霉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水分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在同一水分条件下,能够活动的霉菌也不相同。因此,在饲料低温储藏中必须考虑到在高水分的条件下,一些霉菌活动的可能性。饲料水分越大,防止霉菌生长温度就应愈低,在低温储存的同时还应保持干燥,才能保证饲料长期不发生霉变。3.气调防霉 霉菌生长需要氧气,只要空气中含氧量在2%以上,霉菌就能很好地生长,尤其在饲料仓库空气流通,霉菌更易生长,谷粒间隙越大越有利霉菌生长。气调防霉就是控制气体成分进行防霉的方法。通常采用缺氧或充入二氧化碳、氮等气体,运用密封技术,控制和调节储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使环境缺氧,霉菌生长受

30、到抑制,孢子不能萌发。4.射线辐射防霉 霉菌对射线辐射反应敏感,可控制饲料中霉菌的繁殖。5.使用防霉包装袋 可通过包装袋对饲料水分、O2(或CO2)气态霉变剂所起的屏障作用而发挥防霉作用。6.应用防霉剂 添加饲料防霉剂是防止饲料霉变的有效措施。当饲料水分含量超过12.5%13.0%,且贮存两周以上,都应考虑在其中添加防霉剂。但防霉剂一定要在饲料没有发霉之前使用,因为发霉的饲料不仅营养成分已受到破坏,而且霉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霉菌毒素会极大地危害动物的健康,并会间接危害人类,而这些毒素用任何防霉剂都是无法消除的。2.饲养场、养殖小区应符合的动物防疫条件 (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31、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m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m;(2)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m以上;(3)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m以上;(4)场区周围建有围墙;(5)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6)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7)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8)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9)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禽类饲养场、养殖小区内

32、的孵化间与养殖区之间应当设置隔离设施,并配备种蛋熏蒸消毒设施,孵化间的流程应当单向,不得交叉或者回流;(10)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11)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12)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以便清洗消毒;(13)配备疫苗冷冻(冷藏)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14)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15)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16)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17)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18)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

33、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19)种畜禽场除符合上述(4)(18)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1000m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3000m以上;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有国家规定的动物疫病的净化制度;根据需要,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采集等区域。(二)群体中疾病发生的度量描述疾病的分布,一般是计算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畜

34、禽群中的频率,常用比、比例和率来表示。1.数、比、比例和率的概念(1)数 即数量,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是发病动物数、易感动物数、健康动物数、死亡动物数、带菌动物数、阳性动物数、阴性动物数等。(2)比 用一个统计值A除以另一不包含A的统计值B所得之比值(A/B)称为比。例如,动物群体中患病动物与未患病动物之比为15或1/5。比的分子不包含在分母中,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3)比例 一个统计值A与另一含A的统计值AB之比值A/(AB)称为比例。比例的分子是分母中的一部分。例如,一群动物发病的比例为1/5,表明在全部动物中有1/5的动物发病,4/5的动物未发病。所以发病动物与未发病动物的比

35、是1/4。(4)率 在一定时间内总体中出现某事件的频数称之为率。例如,某事件的数量为A,在总体中非A的数量为B,则率为A/(A+B),表示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流行病学中的率是比例频数,通常用百分率、千分率、十万分率等来表示。2.疾病分布常用的率 包括动态率和静态率。动态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群体中新发生某事件的频率。这里分子是新发生某事件的总数(即新病例数),分母是该时间内暴露群体的平均数。动态率以发病率为代表,其他如死亡率、病死率等都是动态率。静态率表示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存在某事件的频率比例。分子为特定时间内该群体中处于某种状态(感染、免疫应答或患病)的动物数,分母为被检动物的总数。静态率以患病

36、率为代表,其他还有感染率、携带率等。(1)发病率 又称疾病发生率,是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体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发病率能较完全地反映出疫病的流行情况,但还不能说明整个流行过程,因为常有许多畜禽呈隐性感染,而同时又是传染源。因此不仅需要统计病畜禽,而且还要统计隐性患畜禽(感染率)。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体该病的新病例数100%同期内该群体动物平均数(2)死亡率 是指某动物群体因某病死亡动物数占该动物群体总头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在畜群中造成死亡的频率而不能说明疫病发展的特性,仅在发生死亡头数很高的急性疫病时,才能反映出流行的动态。但当发生低致死性疫病时,如口蹄疫等虽然能大规模流行,而死亡率

37、却很低,则不能表示出流行范围广泛的特征。因此,在疫病发展期间除统计死亡率外,还应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动物数100%同时期该动物群体总数(3)病死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动物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因此能比死亡率更为精确地反映出疫病的流行过程。病死率=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数100%同期患该病的动物数(4)续发率 当动物群体发生疫病时,第一病例后,受其感染在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以续发病例为分子,以该群体内接触者总数为分母,以百分数表示称为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发病动物数续发率= 100%接触动物总数(5)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

38、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包括该时间内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此时间以前已死亡及痊愈者)与同期群体的平均数之比。患病率是现况调查得出的频率,疫病普查得出的即是患病率。患病率按一定时刻计算称为点时患病率,按一定时间计算则称为期间患病率。患病率统计对病程短的疫病价值不大,但对病程长的疫病则有相当价值。患病率=一定时间内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100%同时间内该动物群体暴露动物数(6)感染率 某些动物疫病感染后不一定发病,但可以通过微生物学、血清学及其他实验方法检测是否感染。感染动物包括有临床症状和没有临床症状的动物,包括检出带有病原体和检查不出来但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感染率用途很广,可以用它来

39、推论该疫病的流行态势,也可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统计感染率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出流行过程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某些慢性疫病如猪支原体肺炎、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雏鸡白痢、鼻疽等病时,进行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感染率=检测出阳性动物数100%受检测动物总数(7)携带率 携带率是指携带某疫病病原体的动物数占被调查动物总数的比率,它能反应出畜禽中的原微生物感染的程度。携带率=携带某疫病病原体的动物数100%被调查动物总数3.产地检疫对象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家禽产地检疫规程、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跨省调运种禽产地检疫规程的规定,产地检疫对象如下:(1)生猪 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2)反刍动物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小反刍兽疫、炭疽。鹿: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骆驼: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3)家禽(含人工饲养的同种野禽) 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小鹅瘟、鸡白痢、鸡球虫病。(4)马属动物(含人工饲养的同种野生马属动物):马传染性贫血病、马流行性感冒、马鼻疽、马鼻腔肺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