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412895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专项课题“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研 究 报 告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课题。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新体制,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因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多项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健全城乡一

2、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措施,重庆成为首个部市共建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试验田”。重庆市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试验中,城乡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教育短板逐步补上,城乡教育鸿沟逐步弥合,城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在全市组织了申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专项课题。“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就是应运而生的专项课题之一。重庆市人口大县开县,各小学地区差异较大,多数教师无法较长时间脱离自己岗位,到离校很远的培训中心参加集训。即使学校教师较多的地方,由于培训数量大,集中培训容量受到限制,教

3、师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校本培训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农村小学因为校本培训的意识、能力、形式和途径的偏颇,教师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县教委、县教师进修学校(继教中心、教研室设在进修校),虽然进行了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全员培训、专项培训,但仍不能解决量大、差异大、面宽的问题。我校作为重庆市领雁工程示范小学,有必要进行“1+X”帮扶式的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为教育的城乡统筹探索出更多可行性经验。课题申报前,我们已经进行着由县委组织部安排和开县城郊学校东华小学支部共建结对,由县教委安排与开县边远小学满月小学捆绑发展结对,由市教委安排与市领雁工程项目学校书香小学结对。在与三所小学结对中,我们已经探

4、索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校际教研、校际教师培训、校本课程改革的经验,比如校际教师结对、互派领导和教师、管理的多种协同、资源共享、送教下乡等,其中不少已公开发表,并在县内产生很大影响,多次承担现场会。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专业发展力理应受到重视。本课题立足“1+3”,通过“1+3”,辐射到更多学校,辐射到市外学校,这对教育的城乡统筹,对城乡教师的培养机制与模式,比单一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研究,比单一校本培训研究,比只局限于校际教研联动、学习共同体构建,具有更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二、理论基础及依据(一)共生理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全局性、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5、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我国近些年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强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然而,基础教育表现在教育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非对称性,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十分艰难。对于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层面对城乡基础教育进行了现状的描述、原因的分析及对策的探讨,为国家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课题试图从共生理论的视角研究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校际教师共同培训问题,力求为城乡小学的和谐共生寻求新的经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及普遍的适用性,合作与和谐发展作为共生理论的核心机理与

6、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实质是一致的,统筹发展即和谐共生。基于共生理论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课题就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进行探讨。(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还是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项,包含着丰富的涵义。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国外其他学者均对此有深刻的理论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城市要发展,农村要发展,更关键的是农村要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破除体制壁垒,势必要触动城乡利益格局、触及深层次矛盾,必须城乡联动、统筹谋划,要创新改革思维、拓展改革视野、加大改革

7、力度,着力打破城乡分治的体制、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溶化城乡分离的坚冰,抓紧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学校的以城带乡,城区学校只是“平等中的首席”,便于引领和平等参与式交流。(三)政策依据“十一五”时期,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接近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正在走向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8、之一。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是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2008年教育部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市政府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庆市启动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广泛开展区域性改革试验,组织实施项目试点工作,经过探索,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成效,加快了我市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进程。这些政策、成果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课题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0-2020年)为指针,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促进校际间共同发展。坚持

9、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强弱结合、信息交流的原则,加强对结对学校进行多方位帮扶,发挥对农村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更新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达到城乡教育管理合作、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质量共抓、教师专业培训共办的目的。三、核心概念界定以城带乡:本课题中的“城”指县城城区,“乡”指县城城区以外的乡镇,含城郊乡镇。课题中的“以城带乡”,指通过城区优秀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帮助、示范、引领,带动农村乡镇学校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校际教师培养:校际,指具有独立法人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校

10、际教师培养,是对校际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的培训。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课题要研究这些要素如何优化组合及如何发挥独特作用。校际教师培养是在传统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将学校教师培养的问题拓展到校际合作的层面,力求突破单校教师培训中实际遇到的师资、技术、空间等方面的瓶颈,从而实现研训最优化。校际教师培养以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案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校际教师培养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11、,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从而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发展。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区域教师培养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及有效研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全国众多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进行了区域教师培养或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师培训中心的“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化

12、建设的调查与研究”等,促进了一定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养研究。比如山东寿光世纪学校的“以校为本,建立完善教师培养机制”研究、宁夏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的“以校为本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家学校的“以校为本,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二小学的“基于网络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这类研究在全国各中小学很多,而且研究成果也不少。三是校际之间的校际联动。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跨省六地校际联动、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小学和文兴小学的教研校际联动、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妙山小学加强校际联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这类研究组织、管理工作

13、多缺乏固定的主持学校或牵头学校,资金几乎为平均摊派。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但多为一些活动开展和帮扶措施,有些过于理论化,或者缺乏理论引领的经验比较肤浅,更没有针对性极强的校际帮扶、共同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模式的研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全国的研究很多,并且取得了很多实效。城乡学校校际联动,全国开展的中小学也特别多,但是城区学校真正将校际教师进行共同培养并具体研究机制、模式的却几乎没有。纵观国外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发达国家注重拓展教师培养空间,形成包括大学、中小学、社区、社会机构等在内的职前职后贯通的一体化开放合作格局,在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重视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建立

14、合作关系。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对教师教育、成长的影响并不巨大。中小学虽有校本教师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但专门的中小学校际之间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很少涉及。五、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研究结对帮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与专业发展的制度、措施,形成校本、校际研训氛围。2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形成比较清晰的程序和范式,为以城带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可借鉴的模式。3提高城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的创造、更新、变换的意识和能力。4探讨出带有区域特点、可供相同或类似地区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二)研究

15、内容1开展调研和论证。通过调查、听课、各种座谈会,了解城乡教师队伍现状,制定方案。2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的构架研究。主要有师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拓展、教育实践等。3以城带乡校际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调查各种教师培训模式的利弊;移植和借鉴基础教育改革和国外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构建校本、校际教师培训模式和管理模式。4校本培训、专家引领、行动研究、案例反思等在教师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5以城带乡促进教师能力提高与专业发展与学校策略方法、条件机制、制度保障。6探讨县域教师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六、

16、研究对象及范围以开县汉丰五校、开县书香小学、开县满月小学、开县东华小学四所结对学校和2012年下期开始托管的开县三合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汉丰五校作为组长学校的开县小学第五片区的赵家小学、马鞍完小、开竹小学、渠口小学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拓展到县内外其他学校,研究教师的培养机制、模式。七、研究方法及运用(一)文献资料法课题组学习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和平的专著校际教研共同体(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结合专著理论,进行了校际教研共同体的运作、校际教研共同体的研究指向、校际教研共同体的研究范式的探索。学习浙江余桃市教师进修学校朱祖益、诸晓雁在宁波教育学

17、院学报2011年10期发表的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文,进行了“创建校本研修多元方法”、“创建以城带乡支教机制”、创新“培训模式,培养农村学校草根教师”的实践探讨。受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费为群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8期发表的区域性城乡联动教研的创新实践的通过探索区域性城乡联动教研的组织结构、教研联动方式、教研联动内容、构建有效的区域性城乡联动教研模式的启发,进行了校际联动教研的创新。课题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校际教师培养的众多资料,学习了国内外在教师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特别是校本、校际的教研、教师培训、共同课程、学习共同体、校园文化建设等理论与实践

18、,一些教师还为全县中小学作过专题学习讲座。(二)调查法采用问卷、谈话等手段,调查了全县22所学校的千余名教师,摸清教师专业素质现状,了解教师困惑。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职业困惑主要有教育理想与实践、工作态度与工作效果、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付出与回报、教育理论与实际、课改模式与学生成绩等。教师要走出困惑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不断的学习、努力的践行、执着的研究,注重同伴交流。我们还调查研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个案。比如:书香小学双和村校的贺先福老师,一直在村校,公开发表60余篇文章,感动了市教委周旭主任;农村小学书香小学(含村校)100%有文章公开发表;课题主研人员郭辉雄,通过手把手指导、网络交流,帮助满

19、月小学、东华小学30余位教师公开发表文章。(三)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侧重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提高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研究、探讨、提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多学科、多学校研究。课题研究以教师能力培养为重点,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模式。在理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实践层面的推进,包括促进教师能力提高与专业发展在策略方法、条件机制、制度保障方面的研究,构建教师能力提高与专业发展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成果广泛用于学校教师培养,并在全县结对的书香小学、东华小学、满月小学和托管的三合小学推广。其中,与书香小学主要是学教研写,两校每年共发表的文章近百篇;与东华小学主

20、要进行校园科技文化探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探讨共同培养教师;与满月小学主要进行教师一年的长时间互派和一两周的短期互派;与三合小学则是我校校长兼任三合小学校长,我校另派副校级干部任三合小学常务副校长,实行经常性教师互派。八、研究成果(一)建构城乡校际教师联合培训机制1校际课程开发机制我们建立了以城带乡校际课程开发机制。一是理念上达成共识。校际合作是比较松散的联合体,必须有核心机构来引领,这便是我校龙头学校。我们将课程共同愿景作为统整课题的主线,统领参与学校的办学、从教行为。二是课程开发教师协作机制。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需要、不同学校教师、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对

21、教师推进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培养。三是师生课程开发互动机制。我们把师生作为课程实施、开发的主体,广泛吸纳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让师生既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四是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机制。通过培训家长,让家长了解、认同、支持课程,成为课程的支持者和促进者。通过开放学校、课堂,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配合学校实施、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请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基地,丰富课程内容。2成立校际联盟本着加强校际交流与互动、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原则,成立校际联盟。一是“1+3”结对帮扶捆绑发展联盟,主要有三所学校:书香小学市教委行文的“领雁工程”结对学校,满

22、月小学县教委行文的结对捆绑学校,东华小学县委组织行文的支部共建学校。二是托管农村小学的融合发展联盟。我校校长兼任农村小学三合小学校长,另派一位校级干部担任三合小学常务副校长,通过教师互换、各种形式的融合式探索与实践,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发展。三是作为组长学校的5所学校(赵家小学、渠口小学、赵家马鞍完小、开竹小学)联片研训的片区合作联盟,以“平等中的首席”带头课改。3形成校际研训学习共同体一是以特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县名师、县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我校聘请的市县专家,组成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专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的观念和行动上给予专业支持,同时也从教育实践中

23、获取理论研究的素材和案例。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和研究。二是利用区域课程开发,共同进行专题研究,组成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比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师职业心理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共同参与。通过学校、教师的合作研究,求同存异。三是以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问题、改进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组成校际研修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校际协作,坚持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进行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四是以城区榜样示范学校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我校着力在各方面做出榜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注重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帮助教师形成教学、研究与学习合一的

24、专业生活方式,提高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五是以网络为平台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为教师的共同学习搭建平台,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保证机会平等,缩小地域差异,实现资源共享。(二)建构城乡校际教师联合培训模式1网络式校际研训模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把以城带乡作为促进校际联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研训“时间自由、交流话题广泛、交流面宽阔”的特点。操作流程:(一)在校园网开设相应交流平台,比如专网、QQ群、博客。(二)确定网络板块负责人,负责信息发布和日常网络教研活动。(三)多形式开展网络教研:以教师反思中最为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题;

25、以课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集体研讨为抓手。媒体资源共享,校园文化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通过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互学互进。2主题式校际研训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校际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方式。操作流程:(一)本着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确定主题。(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三)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3引领式校际研训模式通过专家引领,指导、帮助教师行动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操作流程:(一)共同筛选问题集约成主题,咨询相应专家建议确定研究主题,教师进行探讨

26、。(二)邀请专家、教研员作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邀请农村学校教师参加。(三)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现场或书面再次专家、教研员对活动进行评估、指导。4结对式校际研训模式通过师徒结对,和谐共生,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操作流程:(一)制定校本、校际师徒结对方案,拟定师徒协议。(二)确定结对对象。一是新到学校的教师,安排师傅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帮教。二是与对结对帮扶的农村学校教师结对。三是向上级名师、专家拜师。(三)开展培训,师徒开展活动,学校、校际进行考核。(四)徒弟出师,表彰优秀师徒。5课题式校际研训模式根据结对学校的共同问

27、题或需要探讨的主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流程:(一)每所学校提出需要研究的课题。(二)各校交流拟研讨的课题或提出共同的课题,参与结对的学校共同议定,形成共同申报的课题,由我校牵头进行课题申报。(三)课题实施中的学校研究内容分工与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和考核评价。(四)具体实施,阶段总结研讨,与课题结题。6开放式校际研训模式通过城区学校课堂开放,给结对的农村学校教师,给更多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操作流程:(一)重点确定全天候开放课堂的内容、时间并提前告知相关农村学校,让参与学校也进行一些探讨。(二)我校精品课展示和常态课呈现;由我校主持各校围绕专题进行经验介绍。(三)课堂开放后的继续探讨与交流

28、。我们还邀请这些农村学校参与老师的备课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小结。课堂开放式研训,培养、锻炼了众多教师。(三)构建校际共享课程 1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优秀教学课例、导学案、检测资料。建立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跨校博客群,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在线指导提供有利环境。2网络呈现学校文化课程资源校园文化作为浸润性课程资源,我们在注重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将校园文化上传网络,作为共同体学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各校在共同体纲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培育文化特色,给学生真的探求、善的追寻、美的熏陶以及智慧的启

29、迪和行为的规范。3共享校本课程资源我们既注重特色校本课程的理论探讨、交流,更注重针对地域、校情的实践探究。书香小学的“4天半+半天”课程结构及乒乓球、竖笛、泥塑、科技与制作、“古农具”等校本课程,汉丰五校的阳光课堂五个“关注”五个“体现”及乒乓球、书法、形体训练、导行、跆拳道、经典诵读、科技艺术体育特长课程,东华小学的“导学案”及“小荷才露尖尖角”荷文化校本课程、利用工业园区资源的科技课程,满月小学的留守儿童自励自新校本课程,都作了很好的探究。九、研究影响与效果(一)课题影响课题阶段成果“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2012年9月24日27日代表重庆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

30、用展演。2011年12月9日,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共开县县委教育工委、开县教委主办,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汉丰五校承办的“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分两个场地进行。上午,与会领导、专家现场观摩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特长课展示,听取“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实施”专家、重庆工商大学薛新力教授专题讲座,听取“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实施”5所中小学代表发言。下午,在开州剧院,与会领导、专家观看了我校艺术教育汇报演出。这次会议,我校作为承办学校,邓瑞芬校长在会上以“以阳光教育为载体,着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介绍了学校的经验。在重庆市人文校园建设“百佳”评选活动表彰中,我校有14项受

31、到表彰。2012年9月16日,全市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暨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开县举行。市教委主任周旭、副主任钟燕、专职督学张荣,各区县教委主任、分管领导,部分小学校长到结对的书香小学参观,充分肯定了书香小学的校本研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和书香小学双和村校的古农具陈列室。书香小学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每周派出老师到所辖的3所村小上课,使这3所村小的学生近两三年来没有落下一节音体美课程。书香小学将村校、中心校教师整合,通过拉通使用教师、结成帮扶链条、领导进驻村校、送课到村校等形式,有效实现了教育统筹。这一成果获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2年10月16日上午,

32、参加县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的百余名教导主任,参加了结对的东华小学高楼村校,村校各年级各呈现了一堂优质课。全体教导主任观看了东华小学校本研训、课程改革现场。课题研究中,全县所有学校不只一次到我校参加现场会或参观。县外到我校参观考察的有:忠县汝溪镇中心小学、汝溪镇九亭小学、汝溪镇白庙小学、金声乡中心小学、忠州四小;巴南区民主新街小学;云阳县实验小学、云阳县校长岗培班学员;奉节县师范附小;万州区鸡公岭小学。课题成果受到一致好评。(二)课题成果课题成果参加市第八届基础教育课改征文获奖的有:邓瑞芬的变“堵”为“导” 对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一等奖;郭辉雄的浅谈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等奖;王果的加强教师

33、网络资源应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等奖。课题成果参加重庆市2012年度“信息技术征文”,获奖的论文有:郭辉雄的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成长校际共同体,一等奖;郭辉雄的基于网络校际教师协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二等奖;任登珍的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资源共享的内容和形式,二等奖。公开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有:郭辉雄的校长要重视课程校本化共同体建构(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2期);郭辉雄的用心带出老教师的职业情感(校长参考2012年1期);邓瑞芬、郭辉雄合写的构架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月刊/综合版2011年4期);郭辉雄的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成长校际共同体(电教世界2012年2期);郭辉雄的教

34、育写作与专业成长(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3期);郭辉雄的着力“1+X”校际研训,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2期);邓瑞芬、郭辉雄合写的在结对共建中共同发展(中小学校长2012年11期)。结对的东华小学荷文化校本课程小荷才露尖尖角重庆开县东华小学打造校园“荷”文化的实践探索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2期发表。我校邓瑞芬校长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4位教师评为市骨干教师,1名教师成为县名师,6位教师获市赛课、基本功一等奖。教师246人次获市、县征文、课改、科技奖,教师送教到乡32人次。结对的书香小学王春梅获县数学赛课一等奖;结对的东华小学、满月小

35、学都至少3人次获县赛课、说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级奖;托管的三合小学,仅2012年下期就有2人次获县赛课、说课等级奖;我校与4所农村小学有8位教师是县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并具体担任了另外4所学校的课改指导工作。十、问题与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互派更多教师难度大。城区学校家长不希望频繁换语文、数学教师。如果进行语文、数学教师城区、农村学校互换,城区学校家长意见大。一些方案的推进有一定难度,比如共同体课程。但是,也给课题组很多提醒:课题研究要直面问题、面向未来,课题要注重理念提炼,要注意针对性、实效性。学校资金困难,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更多资金支持教师接受高端培训。农村村校教师多为包班,参加各种培

36、训的机会特别少。需要讨论的是:校际教师培养机制、模式的构建,我们虽然作了很多有益探讨,但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实施的深入、成果的拓展,以及如何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等,还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化。十一、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是教师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深化、拓展,比单一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研究,比单一校本培训研究,比只局限于校际教研联动、学习共同体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2.各种富有特色的校际教研,其运行模式,能有效推进和深化校本教研,切实有效促进教师的能力提高与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3.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研究,有利于学校个体发展、共同发展,很具推广价值。4

37、.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能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5.以城带乡校际课程共同体是教育城乡统筹、城乡教师共同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极好载体,推动着学校的课程改革、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师生成长。(二)建议1.进行课题成果拓展研究,拓展到更多学校,拓展到县外更多学校。2.三合小学2012年下期作为我校的托管学校,我校校长兼任三合小学校长,我校派有一名校级领导作为三合小学常务副校长,我校要利用这一契机,进行更多实效性的探索。3.拓宽校际交流面,多与县外学校进行探讨。4. 作为牵头学校的城区小学,研究多在实践层面,更多的理论梳理,希

38、望得到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参考文献:1朱祖益,诸晓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2费为群.区域性城乡联动教研的创新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9(8). 3徐和平.校际教研共同体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王健.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5马艾云,李保江.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实施框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7,(9).6孙丰富.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缩小区域教师发展差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7高静.校际整合机制有效推动校本教研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