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66385575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第十八节中风(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八节 中 风中风的概念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甚则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中风的源流中风的源流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东汉张仲张仲景认为景认为“络脉空虚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

2、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内风”立论,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心火暴盛”,李东,李东垣认为属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湿痰生热”。元代。元代王履提出王履提出“真中真中”、“类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非风”之说,并提出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王清任指出中风半

3、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气虚血瘀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中风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类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中风的常见病因1、正气不足,风邪入中2、劳倦内伤,阴阳失调3、饮食不节,痰湿阻络4、五志过极,气血逆乱中风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4、,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 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中风的诊断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2 . 多 急 性 起 病 , 好 发 于 4 0 岁 以 上 年 龄 。3 . 发 病 之 前 多 有 头 晕 、 头 痛 、 肢 体 一 侧 麻 木 等 先 兆 症 状 。4.常有眩晕

5、、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一)中经络(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斜,肌肤不仁,手足麻木,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关节 酸 痛 等 症 。 舌 苔 薄 白 , 脉 浮 弦 或 弦 细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和营方药: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 动,甚或半身不遂,平素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数。 治法:滋阴熄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二)中脏腑 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

6、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1、阳闭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治 法 : 辛 凉 开 窍 , 平 肝 熄 风 豁 痰 。代表方:首先灌服至宝丹,并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2、阴闭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 肢 不 温 , 痰 涎 壅 盛 , 苔 白 腻 , 脉 沉 滑 缓 。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代表方:首先灌服苏合香丸,并服用涤痰汤加减。 2、脱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

7、味。(三)(三) 后遗症后遗症1、半身不遂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 瘀 斑 , 苔 薄 白 , 脉 细 涩 或 细 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2、口眼斜 口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口角流涎,舌苔薄白,脉浮弦滑。 治宜:祛风除痰通络 方用:牵正散3、言语不利实证: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虚证: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心悸 、气短,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地黄饮子结束语:结束语: “我们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陈竺健康报。 2007,10,25,第3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