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370833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教案6常见的光学仪器全章(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 透镜及应用个性设计及教学反馈及第一节 透镜教学课题第一节 透镜课时计划 1课时授课时间器材准备老花镜、近视镜、透镜一组、光源、刻度尺、白纸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室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質特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通过光的折射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

2、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态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问题提出1透镜的种类 问:“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镜子都写出来,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镜子进行分类 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每个发给学生的透镜都要配有镜头纸,告诉学生用手摸透镜时要垫着镜头纸,但不能触摸透镜的光学面,以保护光学器材,养成爱护光学器材的好习惯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学

3、生与老师一起讨论举出各种镜子: 穿衣镜,三棱镜,哈哈镜,交通镜,平光镜,老花镜、近视镜等 学生讨论黑板上的例子可分为几种类型:镜面是平的,是弯曲的,只能反射光的,能透光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各种透镜的不同之处: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学生体会近视眼镜中间较薄,边缘较厚,是凹透镜;远视眼镜中间较厚,边缘较薄,是凸透镜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讲述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冰透镜来生火?引出下面要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讨论说出几种不同的猜想,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学

4、生探究实验过程进行猜想2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用太阳光找凸透镜的焦点 老师指出这一点我们叫它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让太阳光直接通过透镜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面实验,还能否在纸上找到亮点每个同学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透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或用书本的背面,移动透镜和纸的距离,在纸上找到一个最亮最小的圆光点实验二:观察手电筒光射向透镜后,透过透镜的光照范围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三: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光

5、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把实验中的现象画在黑板上 使手电筒光射向相距小于10 cm的光屏,依次把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入手电筒和光屏之间讨论得出:放入凸透镜后,光照范围变小、变亮,放入凹透镜,光照范围变大、变暗学生练习作图归纳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焦点和焦距根据上面的作图,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

6、象实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课堂小结透镜的类型,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透镜对光的作用个性设计及教学反馈及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课题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授课时间仪器材料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

7、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问题的提出1.凸透镜可以成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会有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讲台上的大屏幕后,接着问:“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特点的像?成不同特点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提练学生猜想中的知识点

8、,确定本节探究活动在此给学生介绍物距(u)、像距(v)的意义 学生回答现象并总结:凸透镜可以成像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制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计划A.选用与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制定计划 B.让发光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C.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D.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分析焦距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合作 “你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并说明原因强调为什么要共轴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

9、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 分析部分学生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块探讨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学生讨论得到的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共同特点:倒立,光屏可接到,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 提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处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了?如果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一侧观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这个像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正立、放大光屏得得不到,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 强调和加深“实像与虚像”的意义: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接收,也能用眼睛看,是实像而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人眼逆着光线看

10、去,能看到成的是正立的像它是光的反相延长线会聚成的像,是虚像与平面镜成虚像类似学生小组讨论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学生设计实验中要用到的表格2.粗测凸透镜的焦距(1)平行光会聚法(2)远物成像法3.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并注意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学生探究实验过程:将蜡烛火焰与透镜的距离由远及近,即物距由大到小移动观察成像特点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分下面几种情况研究:(1)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5

11、)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6)在以上成实像和成虚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找出物和像的左右、上下关系(7)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分析焦距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3归纳总结 将各小组学生实验中填完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对表格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投影出正确的结果见下表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4.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焦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情况正、倒大小虚实 u2f 2f vf 倒立 缩小 实像f=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

12、f 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进一步总结得到: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I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I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如何得出的?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课堂小结及反思第三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课题第三节 生活中的透镜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仪器材料照相机的挂图、投影仪、放大镜、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复习提问【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写成副

13、板书,以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使用)【思考、回答】u2f, 2fvf,倒立、缩小、实像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uf 正立、放大、虚像u=f, 不成像引入新课【讲述】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仪器都有哪些?【思考、回答】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1.投影仪【讲述】(结合实物介绍)投影仪的主要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增加投影片的亮度【板画】【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使用投

14、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物、像哪个大、哪个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思考、回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距大于物距投影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的物体能够放大,像比物大2fuf, v2f (有可能出现uf)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不能当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15、?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对比】眼睛照相机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者变大)时,增大(或者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者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较小(或增大)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是物体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讲述】人的眼睛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清晰的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照相机性能也在逐渐完善,由原来不能变焦的照相机发展到能够变焦的照相机【思考、

16、回答】物距一般都大于4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人们与生俱来就适应这种感觉,因此人们的感觉好像成了一个正立等大的像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睛“焦距”的目的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焦距”最小,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得凸起时,“焦距”最大,能够看清近处的物体在距眼睛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最清晰,因此人们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讲述】由于眼睛的自然疾病和不注意保护眼睛,使得眼睛的自动调节能力变差,就会引发近视眼或者远视眼近视眼时由于晶状体变得凸起,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得过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

17、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只留下了模糊的光点【问题】请带近视镜的同学们摘下你们的眼睛,摸一摸你们的镜片,它们是有什么光学仪器构成的?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思考、回答】凹透镜能够对光起到发散的作用,使光经过凹透镜进入眼睛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远视眼的形成原因【问题】除了近视眼之外,年纪大些的人还经常受到远视眼的困扰,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讲解】眼镜的度数:眼镜的度数=1/f100(公式中焦距f必须用米作单位)【思考、回答】晶状体变的扁平,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小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近,使得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凸透镜,可以辅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眼睛的保护【问题】近视眼的问题在我们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也得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因此我国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全国爱眼日即使有更先进的技术,制造出质量更好的眼镜,也不如我们自已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眼睛的保护工作请同学们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常识【讨论交流】板书设计第四节 眼镜与眼镜一、眼睛的工作原理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调节:改变焦距明视距离:眼睛距物体25cm处二、近视眼和远视眼近视眼(会聚提前):凹透镜远视眼(会聚置后):凸透镜教学后计与反思本资料来源于教师身边的文库-教育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