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66082792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无总学时64总学分4(-)本课程的目的、要求自然地理学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 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 变化及其机理,憧得自然地理现象与相关专业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 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目的和要求:1. 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 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 动态过程。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空间分异规律。3. 掌握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 以及整治的方法。4. 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自然地理学背景,知道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和自然资源的关系。(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本课程应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 相互联系的途径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重点突出和强调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系统性和环境性的趋势,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本课程在注意阐

3、述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联系、分异规律之后,要力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地表环 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例来加以说明,从而突出 与强化自然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作用。3. 在教学中,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自然环境的动力学性质和人-地相 互作用过程及响应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这方面, 自然地理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4. 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在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 当调整,有所侧重,灵活掌握。(三

4、)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室内实验3. 野外实践(四)考核方式采用结构考核形式进行,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构成,艮匹闭卷百分制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基 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80%;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 20% o(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绪论22地球53地壳94大气和气候85海洋和陆地水86地貌107土壤圈88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89自然地理综合研充6二、大纲内容绪论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2.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

5、关系;研 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 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3.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 学科也密切相关。说明和要求:教学重点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求掌握自然地 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3.

6、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4. 地理坐标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5.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6.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理坐标,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 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弄清产生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原因;了解经纬度的划分,地球 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二章地壳1. 地壳的组成物质化学成分与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2.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壳运动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3. 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4. 火山与地震火山;地震。5. 地壳的演变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 演化的历史;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及分类,褶皱及断裂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及理论,地壳演化的历史;识记主要造岩矿物及常见的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了解构造运动的方式、岩相、地层的接触关系,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火山与 地震。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 大气的

8、组成与热能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2. 大气的水分和降水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3.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4. 气候的形成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 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一气 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弄清气 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

9、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 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了解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大气湿 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 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3. 海水的运动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4. 海平面的变化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5.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海洋对地

10、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6. 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7. 湖泊与沼泽湖泊:沼泽。8. 地下水地I、.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卜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 件的分类。9. 冰川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 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掌握水循环 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 地

11、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 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 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 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第五章地貌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3. 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4. 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5. 冰川与冰缘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

12、貌)。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7. 海岸与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 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掌握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 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弄清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 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 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化壳的特征、 类型及分布,略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第六章

13、土壤圈1.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2.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3.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4. 土壤类型特征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 ;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5.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 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说明

14、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土壤及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态、组成及性质,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成土过 程,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的特征,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壤及土 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 要的成土过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早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 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 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 地球上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2.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作用的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

15、适应。3. 生物种群核生物群落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 态平衡。5.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 特征与类型。6.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巾生态系统。7.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生物界的组成,生态因子及其与生物的关系,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 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和水域生

16、态系统,农业生态 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和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 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 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一地理系统一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 要素的物质交换。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

17、互关系。3.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4. 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5. 人地关系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人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的概念;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分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伍光和,王乃昂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丁登山,汪安祥等.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5、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A. N. Strahler, A. H. Streihler.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76.修订人:审核人: 修订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