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5950608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八年级的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内容侧重点与七年级不同。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侧重于沿着时间纬度讲授人类文明的主要方面,但同时对历史的呈现采用案例式的形式,并把有许多共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讲授。所以教学的难度比较大,我将先介绍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后再针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提出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一些对策。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讲述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内容的设计有以下特点:1过去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2、史中,分别讲述人类的起源,包括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等内容,十分重复;而且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国家,更没有中国、外国之分,不好说元谋人、北京人就是“中国”的古人类,只能说是在今天中国的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教材的安排体现了中外合编的好处,表现了人类历史的基本共性。2本课讲述了史前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对这一时代的具体特点,以周口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个案,采用了整套教材“案例式”的一贯方式。在讲述人类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人类产生的自然环境的介绍。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说明远古人类就是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例如,P4如果知道生态变

3、化,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发现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是列举了两只古猿群,他们所处环境不同,一支进化成人,一支进化成猴子(黑猩猩)。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探究,效果很好。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挖掘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展示地理教育中除区域特点、空间差异以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讲述了史前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社会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故分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进行介绍。“石镰与陶器”主要讲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但在讲原始农业(包括畜牧业)时,无法回避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这个概念很重要,教材中配有一幅驯化源地的地图,它通常也是地理学中的重要

4、问题。过去很少把村落作为一个主题来讲,村落是最基本的农业聚落,是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城市往往是在村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材采用了中外三个案例,讲述先民的生活。精神生活,包括艺术、宗教、技术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讲述传说时代。我们要讲清楚什么是传说时代。传说时代指文明时代的前夜,传说里表现的许多内容,由于当时没有文字的记载,只好通过口耳相传保留下来,里面存在虚构、想象和时间的混乱,但还是留给我们许多历史的线索,包括制度的演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等。其中一些传说的内容陆续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我在上课时通过特洛伊战争的电影,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说的魅力,以及传说时

5、代的含义。同时可以结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历史资料的分类进行教学(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口述资料)。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选择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的主题,主要是对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二者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历史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学会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过去很少在教材中出现。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有什么关系?明白这

6、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在这一课中,涉及了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和中国的文明起源史,因为距今60005000年前,这里的大河流域都先后出现了农业文明。这种编写也体现了世界史或中外混编的优点,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的某种重要的共性,有助于理解人类历史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关系。本课在讲述文明起源历史的同时,继续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线索。这条线索从人类起源到文明起源,一直是不可忽视的,意在说明,在人类社会的童年,自然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这里暗含了一个道理,即自然环境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在人类社会早期,这个要素起的作用比较突出。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讲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国家的形成。它由

7、城市、王权、社会分化、军队与刑法等4个方面构成。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看,最早的国家都是城市国家,城市是国家的中心,甚至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城市。统治者用城墙把自己的统治区保护起来,形成统治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城市是统治者,乡村是被统治者;城市是文明的中心,乡村是文明的边缘。这里重点理解的是城市的共同特点。城市又是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地,它是为了最高统治者的利益而修建起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分化,逐渐出现了国王,城市就是他们的家,最早的城市中,宫城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中国古代有城郭的说法,其实城就是王居住的宫城,郭是外城,城市居民多住在郭里。这个特点说明了王的与众不同的地位。王的出现是社

8、会分化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贵族、平民、奴隶等社会集团。文明社会越发展,阶级、等级的分化就越复杂,在各国各地区,情况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分化的复杂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军队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这课内容很复杂,我在教学中处理采用两课时,后面做具体介绍。文明的产生并不只表现为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上的成就,第3课“告别野蛮”介绍了相关内容。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以往讲历史分成几大块,文化的部分好像与政治、经济的历史不相干,而综合课就是要时刻注意其间的关联性。比如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9、,主要讲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在文化传播、传承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文字对于国家的统治极为重要,一个命令、一项政策的上传下达,没有文字是非常困难的;一项法律制订出来以后,没有文字的记录,人们是很难遵守的。中国迄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国王占卜用的,但占卜不是简单的宗教行为,它是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决策的行为。在讲述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商朝的青铜器时,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描述,表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但这些东西都是王权的象征,是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同时,还讲述了科学和宗教,古埃及的历法成就是与农业分不开的,医学成就是与法老的神权地位分不开的,宗教是与统治者的世俗统治、

10、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分不开的。所以本单元第一课是讲文明起源的自然基础,后两课是讲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政治的和文化的特征,又分别由城市、王权、社会分化、军队与法律、文字、科学技术、宗教等重要方面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这些方面的联系,让它们互相呼应,互相说明,最后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什么是文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依然要求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是本套教材的特点,也充分说明了课程名称的内在含义历史(过去)与社会(现实)。它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变迁,还有人类历史所发生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本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历史上许多文明成就,让人类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这些成就

11、的取得,都是有很大的代价。这是我们在创造新的文明时需要记取的教训,它也体现出学习历史、包括古代文明史的意义。二、 案例教学的突破从刚才的教材了解中不难看出八年级教材案例教学的内容很多。如: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讲述了史前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对这一时代的具体特点,就以周口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个案。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教材就采用了中外三个案例,西亚最早的村落、西安半坡村、余姚河母渡,讲述先民的生活。第二单元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用了四大文明古国作为案例,让学生体会大河孕育文明。这些是比较明显的案例,其实在书中还有很多比较简单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其实肩负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

12、要利用好这些案例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标准。1、案例存在中外混编的问题本教材打破了多年来人们习惯的学习历史的划分方式,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将中国史与世界史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即所谓“中外混编”,以达到人们所追求的“整体史”“全球史”。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都是混编的,因为人类的史前时代不分中外,当时的世界还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也避免了讲述原始社会特征时的许多重复。到文明时代后分述,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又把中外历史放在一起。这种中外混编的方法,把中国的历史放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不仅没有削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反而使我们能够从只关注中国,或者只关注

13、世界,割裂二者之间联系的缺陷中走出来,用一种综合的、宏观的眼光重新审视整体历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在同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之间的差别和内在联系。2、案例中包含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比如人类产生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不同区域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原始村落,国家的陈胜就是一个特有的过程。这些历史规律需要我们向学生揭示,让学生探究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古老的村落,就可以让学生探究比较河母渡和半坡村,教师提供半坡村的录象,提供河姆渡博物馆网页资料,学生找出各自的特点,归纳成表格。遗址名称年代粮食作物房屋样式气候原因西安半坡村距今约五、六千年粟半地穴式余姚

14、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水稻干栏式教师追问为什么两者都在中国,年代接近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特别是粮食作物和房屋式样,让学生探究气候特点。总结规律,自然环境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在人类早期,这个要素起的作用比较突出。又如第二单元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课程标准要求是: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点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 列举文化传播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教学要求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

15、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4、通过网络、书报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教学方法教师上尼罗河的葬礼和新月沃土,让学生来上印度恒河的哺育和黄河长江:中华文明的摇篮。因为他们共同说明了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规律,就是发生在大河流域,所以教师只要讲透前两个,就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后两个案例。3、案例中体会历史的作用 历史教育承载的任务就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

16、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历史并非与我们的今天毫不相干,历史学的功能由此落到了实处。在第一第二单元,这个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综合探究。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古老文明课程标准: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6-3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教学要求1、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2、能够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适合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3、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

17、问题教学方法导入让学生来猜中国的古迹,学生会有很大的感受,让学生热爱中国的古老文明,激发自豪感然后出示身边的古老文明壶镇的九进厅、双眼井、贤母桥,体会历史古迹就在我们身边,为后来的保护身边的古老文明埋下伏笔。伟大的历史古迹都受到怎样的破坏,运用书中的材料,分析出三个矛盾: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古迹保护和人口过多的矛盾;古迹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然后运用壶镇古迹保护不妥当的地方来说明确实存在各种问题。最后是献计献策。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课程标准: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

18、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要求: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志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教学方法:导入,找一些当地的图片,来说明区域变化的巨大,让同学们猜猜老照片中是现在的哪个地方。介绍楼兰的变化他采用了描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当时的记载去画出楼兰的样子,学生心目中的楼兰都

19、很漂亮。教师就提供了现在的楼兰的样子给学生看,反差很大,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念头,为什么会这样呢?再让学生来建设自己的楼兰,王者归来,分成四个组,选出国王治理国家。再联系现在的黄河,到底黄河现在该先治理,还是先发展经济。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减,并增加有利于我们的内容。三、时间顺序混乱的突破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侧重于沿着时间纬度讲授人类文明的主要方面,但同时对历史的呈现采用案例式的形式,也就是把有许多共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讲授,不知不觉中淡化了时间顺序。因此教师一定注意帮助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基本历史发展脉络。对策:起始课中,采用年代歌,简单了解,激起学生对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历史发展先后的一个印象。教学中要经常请同学们查阅书本后面的附录:附录一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 中国历史纪年表附录三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四、教材中历史过程缺失的突破教材中还存在历史过程缺失的问题,在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体现较少,我采取的办法是,在课上教师更多的补充历史事件的过程,例如讲故事,放录象、电影等等。鼓励学生去看历史书籍,了解历史,拓宽知识面。7 / 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