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5877130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界首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和依据界首市是安徽省及淮河流域严重干旱缺水城市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加之境内水利设施调节能力差,水污染严重,地表水可利用量相当少,供水水源主要依靠中深层地下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用水量显著增加,地下水超采漏斗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枯水季节漏斗中心附近地下水位降至井口以下70m以上,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界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实现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防止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增强市政府主动应对干旱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管理水平,有效动员社会资源防旱、抗旱,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缺水对

2、城乡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促进抗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汛20055号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特编制界首市城市抗旱预案。编制抗旱预案的意义在于为城市抗旱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推进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增强抗旱工作主动性。抗旱预案的编制,以节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城市抗旱减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城市抗旱减灾工作有章可循,避免过去抗旱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抗旱工作的投入产出综合效益。1.2指导思想和原则1.2.1指导思想抗

3、旱预案的编制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推进抗旱工作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使抗旱工作规划化、制度化、确保城市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1.2.2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2)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3)坚持“以防为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统一领导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紧紧围绕界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使抗旱预案更加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1.3适

4、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界首市城市范围内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干旱灾害包括:供水危机、实发水污染事件以及其他次生衍生灾害。1.4工作原则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公众参与军民结合的机制。2基本概况2.1自然地理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北狭长,南与临泉县以泉河为界,西连河南省沈丘,北靠河南郸城,东与太和相邻,东南与颖泉区接壤,地处东经115-115 32 ,北纬33 00-3334。全市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境内无山丘,属沉积平原。海拔在32.5m37.5m之间,地形呈北高南低状,南部沿泉河一带较低洼,自然坡降为1/65001/1000之间。

5、2.2水文气象 2.2.1区域气候我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渐变的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多西北风,冷而干燥,夏季多西南风,暖而潮湿,是全年降雨主要季节。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5.66mm,年降雨量最大1776mm,最小396.3mm,年内变化大,12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少。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年降水的51.6。总体气候偏旱,平均干旱指数1.18。多年平均蒸发量969.9mm,年最大蒸发量为1248.7mm,最小为759.2mm。我市年平均气温为14.9,平均日照时数为6小时,无霜期为217天左

6、右。2.2.2主要河流(1)泉河:由河南省沈丘县流入我市,是我市与临泉县的边界河流。我市境内长度为33.13km,堤防长度38.06km,治理后河道长度27.63km。流域面积369km2,为全市总面积的55,干堤上有防洪涵闸39座,排灌站5座。(2)颍河:由河南省沈丘县流入我市,境内全长14.2km,流域面积206.4km2,为我市总面积的31。本干堤上有三座交通桥和13座防洪涵闸。(3)茨谷河:我市北部地区属茨谷河流域,流域面积91.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4,主要支流均在太和县境内入茨河或谷河。(4)境内大沟:我市境内有大沟43条,总长度420.16km,各大沟共建有拦蓄控制工程29座

7、。总库容952.18万m3,有效库容789.46m3.2.3社会经济界首市辖18个乡镇办事处,据统计2005年底,界首市总人口74万人,总耕地面积39108公顷,其中城区总人口14.9万人,非农业人口9.3万人,农业人口5.6万人。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5平方公里,郊区6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30.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97亿元,第二产业10.37亿元,第三产业10.4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32.4:33.7:30.9。2.4历史干旱及抗旱情况根据界首市多年降水资料,利用最小连续旬法求得的界首市适用干旱指标见表2.1所示。在分析时,约定:春季,旱情形成

8、时间为连续少雨3旬以上,连续小旱6旬以上即转为大旱;夏季,旱情形成时间为少雨2旬以上,连续小旱4旬以上即转为大旱;秋冬旱,旱情形成时间为连续少雨4旬以上,连续小旱8旬以上即转为大旱。表2.1 界首市适用干旱指标旱情季节连续旬数123456789小旱春510.71621.929.735.143.952.760.6夏1020.643.372.298.1120.6134.8145.6160.3秋2.46.311.616.522.732.942.148.763.7冬1.83.85.88.210.513.415.719.321.8大旱春2.866.19.112.517202530.134.6夏5.711

9、.824.841.256.168.97783.291.6秋1.43.66.69.41318.824.12836.4冬12.23.34.767.691112.5根据表2.1提供的最小连续旬法干旱指标,求得界首市19572005年共49年间旱情情况,见表2.2所示。49年来,界首市共发生小旱以上的干旱66次,其小旱41次,大旱25次,总的发生频率约为三年四次。旱情呈如下规律: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此期共发生干旱19次;其次发生是冬旱18次,秋旱16次,春旱13次。表2.2 界首市历年干旱情况表干旱年份干旱类型干旱年份干旱类型干旱年份干旱类型1957秋旱1974夏旱1991秋旱1959

10、夏旱1975冬旱1992夏、秋旱1960冬旱1976春夏秋冬旱1993秋、冬旱1962春、冬旱1978春、夏旱1994春、夏旱1963秋旱1979秋旱1995夏、冬旱1964冬旱1980秋、冬旱1996夏、冬旱1965冬旱1981春、夏旱1997夏、秋旱1966夏旱1982春、夏、冬旱1998秋、冬旱1967冬旱1983秋旱2000春旱1968夏、秋旱1985夏、冬旱2001春、秋、冬旱1969春夏秋冬旱1986春旱2002秋旱1971夏旱1987冬旱2004春旱1972夏旱1988春、夏、秋旱1973夏旱、冬旱1989春旱2.5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2.5.1水资源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及年内年际变

11、化大,市域内虽有沙颍河穿过 ,但河两岸无大中沟塘,防洪涵洞均建在颍河两岸洼地上,无拦蓄地表水能力,且遇到干旱枯水季节水质恶化,常常失去利用价值,界首城区工业企业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利用中深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负荷重,是典型的资源型与水质型兼顾的缺水城市。2.5.2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表2.3 市区多年平均及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保证率项目多年平均P50%P75%P95%水资源总量(万m3)地表水1218.71169.9950.5706.9浅层地下水814.09753.46559.61368.96中深层地下水763.4763.4763.4763.4过境水量45336.1533554.3108

12、79.920合 计48132.3436241.0613153.431839.262.5.3水质状况: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评价:城区内地表水可利用量非常有限。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不经处理不可做为供水水源,更不能饮用。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本区浅层地下水无色、透明、无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HCO3-CM,次为HCO3-NC、HCO3-N型水,化学成分:阴离子以HCO为主,阳离子除Ca+外,主要为N+;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为低矿化度淡水;硬度1020德氏度;PH值7.58.0,偏碱性;盐度一般小于2.0毫克当量/升;碱度小于4毫克当量/升。按盐碱度评价指标,适宜生活饮用和

13、农业灌溉,少数N+含量较高地区,饮用时应设法除N+,以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2.6 深层地下水水质及其评价据取样分析,由浅到深,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型水渐变为HCO3-N型水的趋势,且矿化度增高,硬度减小;在化学成分上,除第二含水层氟离子(F-)含量较高外(可高达3.39毫克/升),其余均符合生活用水标准,属水质良好或较好型淡水。城市供水基本情况因界首市地表水无拦蓄工程,地表水资源匮乏,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市郊人蓄饮水、农业灌溉均以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按水源类型和用水对象划分,界首市的供水主要包括以开采中、深层地下水资源为主的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以开采浅层地下水

14、的农田灌溉、城郊居民饮用水、生态环境供水。城市供水系统由城区公共供水系统和自备水源供水系统组成。公共供水系统属城区自来水公司管理,自备水源供水系统由各企业或用户自行管理。据统计资料,2005年共有工业企业自备水源井106眼,综合供水能力1.5万m3/d,市自来水公司现有水源井9眼,目前供水能力0.9万m3/d。自来水公司2000年2005年城区年均供水量218.02万m3。市自来水公司供水情况见表2.4所示。表2.4 自来水公司供水情况表 单位:万m3年 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市区供水量251.03247.65212.89228.13223.

15、86208.68214.42221.00212.002.7城市用水基本情况界首市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大部分开采中、深层地下水,2005年界首市城区总用水量约1417.9万m3,其中浅层地下水580.42万m3,中深层地下水837.48万m3。3城市干旱预警3.1城市干旱判别指标城市实时干旱严重程度用城市干旱缺水率指标来判别。城市干旱缺水率(P)是指城市发生干旱时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之比。“正常日供水量”指正常年份下城市平均日用水量,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其它用水量,其中,生活用水是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工业用水是指一般工业;生态用水是指城市中河、湖、园林、绿化等用水;其

16、他用水是指上述三项之外的其它用水。因界首市郊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采用浅层地下水,故在分析计算及预案编制时,正常日供水量不考虑农业用水。日缺水量即正常日供水量与干旱时期实际日供水量之差。P(CXCg)/CX100%式中:CX城市正常日供水量(万m3)Cg干旱时期城市实际日供水量(万m3)3.2城市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城市干旱等级是城市干旱严重程度的分级。城市干旱等级划分为四级,即级(特大)干旱、级(严重)干旱、级(中度)干旱、级(轻度)干旱。根据现状年市区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实际情况,界首市市区现状年实际日供水量为2.29万m3/d,据此,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列于表3.1。表3.1 界首市城市干旱等级划

17、分标准城市干旱等级实际日供水量(万m3)干旱缺水率%轻度干旱2.06Cg2.185P10中度干旱1.83Cg2.0610P20严重干旱1.60Cg1.8320P30特大干旱Cg1.60P303.3城市干旱预警指标城市干旱预警指标是用于判别城市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干旱的严重程度指标,用城市供水预期保证率(T)来表示。城市供水预期保证率(T)是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所有水源可供水量与同期正常需水量的比值,根据城市干旱指标与等级划分标准(讨论稿单位年月日),城市供水预期保证率(T)用下式计算:T=式中:i=1,2,3,4Q1:计算时段内水库(湖泊)预测可供水量(万m)Q2:计算时段内河道(河网)

18、预测可供水量(万m)Q3:计算时段内地下水预测可供水量(万m)Q4:计算时段内其他水源预测可供水量(万m)Q:计算时段内正常蓄水量(万m)T:城市供水预期保证率(%)其中,“未来一定时间”一般可选择计算日至下一个来水季节前,考虑界首市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段为非汛期(3月1日5月31日)。在预期供水保证率及干旱期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时,以中、深层地下水水源为例,假定起始水位为正常开采时水位,当持续1090天无雨时,靠消耗静储量,在限定水位条件下计算可供水量,以此来计算T值。3.4城市干旱预警等级划分依据城市干旱指标与等级划分标准(讨论稿),将界首市城市干旱预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级(特大)干旱、级

19、(严重)干旱、级(中度)干旱、级(轻度)干旱,颜色标识分别为红、橙、黄、蓝。由于界首市城市供用水主要取自中深层地下水,故干旱预警主要指标采用中深层地下水位值。由于界首市化肥厂深井位于界首市地下水沉降漏斗中心区域,而且自1990年以来,有关部门就一直进行该井埋深的观测,故采用该井水位作为干旱预警指标。根据对该井水位初步分析,在中深层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的正常年份,该井静水位为4m左右,动水位为-6m左右,缺水年份,动水位普遍低于-20m,据此划分的干旱预警指标见表3.2所示。表3.2 城市干旱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城市干旱预警指标干旱等级及划分标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供水预期保证率(%)90

20、T80T9070T80T70水源地水位(m)-26H-21-31H-26-36H-31H-363.5供用水量平衡分析3.5.1典型干旱年的确定城市干旱是指城市供水水源地因遇到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或突发事件造成供水水源异常减少,实际供水能力低于正常需求,使城市正常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供水水源不足或异常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径流持续偏少和突发性事件,导致城市供水水源异常减少。根据历年降雨资料,采用频率计算和降雨距平法分析,并考虑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月(旬)降雨量的不利组合,选取1992年、1986年、1997年、2001年为典型干旱年。其中,1986年出现春旱,1997年出现夏秋旱,2

21、001年出现春及秋冬旱,1992年出现夏秋旱,界首市一般以夏秋连旱缺水最为严重。各典型年逐月降水量见表3.3所示。表3.3 典型年逐月降水量表 单位:mm月份典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年总量1986年(75%)3.44.320.321.442.484.3108.572.1248.447.416.616.5685.61997年(90%)12.521.96351.768.224.5145.357.734.415.172.415.4582.12001年(95%)61.447.35.319.58.841.5220.842.442.61.768523.31992年(95%)11.78.393.22

22、8.332.621.8131.227.15068.57.610.3490.63.5.2发展规划现状水平年人口、面积、农业产值是根据2005年实际调查统计分析而得来的,而规划水平年人口、面积、工业产值是根据界首市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发展速度而进行合理预测的。其结果见表3.4。表3.4 界首市城市发展规划基本数据表 规划项水平年人口(万人)面积(km2)农业灌溉(万亩)工业产值(亿元)农业非农业城区非城区农作物蔬菜现状年(2005年)5.69.315.028.271.380.411.12010年3.117.926.516.770.920.416.12030年1.334.636.07.270.1

23、870.576注:界首市城市规划区面积45.7km2,辖区颍河(堤外)面积2.43km2,实际城市规划区面积为43.27 km2。3.5.3天然地表水资源量表3.5 界首市城区降雨特征值表 单位:mm(19572005年共49年)典型年多年平均P50%P75%P90%P95%CV0.03降水量875.66840.63683.01569.18507.9CS2.5W从“界首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P45表15查得降水与径流深关系表中得多年平均降水各频率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深和产流量。(1)降水产流量表3.6 不同水平年地表天然产流量计算成果表水平年 项目分区面积(km2)多年平均(mm)频率

24、径流系数P50%P75%P90%P95%现状年(2005年)年径流深(mm)城区15437.83420.3341.5284.6254.00.5郊区28.27198.8190.8155.0129.2115.30.227地表产流量万m3/a城区15656.7630.5512.3426.9381郊区28.27562.0539.4438.2365.2325.9合计(104m3/a)43.271218.71169.9950.5792.1706.9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年径流深(mm)城区26.5437.83420.3341.5284.6254.00.5郊区16.77198.8190.8155.01

25、29.2115.30.227地表产流量万m3/a城区26.51160.21113.8905754.2673.1郊区14.77333.4320.0259.9216.7193.4合计(104m3/a)43.271493.61433.81164.9970.9866.5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年径流深(mm)城区36.0437.83420.3341.5284.6254.00.5郊区7.27198.8190.8155.0129.2115.30.227地表产流量万m3/a城区36.01576.21513.11229.41024.6914.4郊区7.27144.5138.7112.793.983.8合计

26、(104m3/a)43.271720.71342.11118.5998.21651.8(2)颍河过境水量颍河界首水文站提供的资料年限为19521979年(28年),全年19801990年(59月)汛期,对于缺测的非汛期月平均流量和年径流量,以临近界首之上槐店水文站为参证站,采用同步比值法插补延长界首水文站资料,构成39年资料系列,19911995年缺测,19962005年实测月平均流量(界首水文站提供)与19521990年构成49年资料系列。选取这49年月平均流量最小值进行频率及各统计参数计算,得出不是保证率颍河最小过境水量,计算结果见表3.7。表3.7 颍河过境水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m3/

27、a 典型年多年平均P50%P75%P90%P95%备注过境水量45336.1533544.310879.9200界首市城区天然地表径流与过境水量之和即为不同保证率的地表水资源总量,见表3.8。表3.8 地表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亿m3/a 典型年多年平均P50%P75%P90%P95%过境水量46554.8534714.211830.42792.1706.93.5.4 地表水可供(采)水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包括地表产流的可利用量和地表水过境水量的可利用量。地表产流的可利用量由产流量乘以地表水可利用率。地表水可利用率根据淮委经验值,结合本地区地表水体发育具体情况,选定0.20,地表水资源主要用

28、于郊区农业灌溉及部分人畜用水。各典型年地表水可利用量见表3.9。表3.9 典型年地表产流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表典型年1987年1986年2001年1992年备 注降雨量(mm)851.8685.6523.3190.6径流系数产流量(万m3)1044.9841.0641.9601.8城区0.5郊区0.227可供水量(万m3)208.98168.2128.38120.36可采系数0.2表3.10 不同水平年地表水可供(采)水量计算成果表水平年 项 目分 区面积(km2)多年平均频率P50%P75%P90%P95%现状年(2005年)地表水产流量(万m3/a)城区15656.7630.5512.3426

29、.9381郊区28.27562.0539.4438.2365.2325.9小计1218.71169.9950.5792.1706.9可供(采)水量243.74233.98190.1158.42141.38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地表水产流量(万m3/a)城区26.51160.21113.8905754.2673.1郊区16.77333.4320.0259.9216.7193.4小计1493.61433.81164.9970.9866.5可供(采)水量298.72286.76232.98194.18173.3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地表水产流量(万m3/a)城区361576.21513.

30、11227.41024.6914.4郊区7.27144.5138.7112.793.983.8小计1720.71651.81342.11118.5998.2可供(采)水量344.14330.36268.42223.7199.643.5.5 浅层地下水资源(1)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天然资源在一定范围、一个多年降水系列时段内,可以用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或排泄量来表述,即Q补给Q排泄。浅层地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河流及灌溉入渗补给,本市降水侧向越流补给较弱,属入渗蒸发开采型,即Q补Q降补+Q流回PaF1+q1BF2根据界首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P14页表3-5提供: 城区降水入渗系数a=0

31、.06 非城区降水入渗系数a=0.182 灌溉入渗系数B0.1现状年城区面积15km2,郊区面积21km2。则浅层地下水降雨入渗量见表3.11。表3.11 浅层地下水降雨入渗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m3/年水平年 项目分区面积(km2)多年平均频率P50%P75%P90%P95%现状年(2005年)降水入渗量城区1578.875.761.551.245.7郊区28.27450.5432.5351.47292.9261.3灌溉入渗量天然资源量43.27529.3508.2412.9344.1307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降水入渗量城区26.5139.2133.7108.690.580.8郊区1

32、6.77267.3256.6208.5173.7155.0灌溉入渗量天然资源量43.27406.5390.3317.1264.2235.8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降水入渗量城区36.0189.1181.6147.5122.9109.7郊区7.27115.9111.290.475.367.2灌溉入渗量天然资源量43.27305292.8237.9198.2176.9(2)浅层地下水可供(采)水量可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合理开采方法能够得到的最大水量。开采条件下得到的有降水入渗、地表水(颍河)入渗补给、灌溉入渗补给三项。而灌溉入渗在城郊多为喷灌,一般不易对浅层地下水形成入渗补给,

33、仅能浇透耕作层。因此计算可采浅层地下水资源时,不予考虑,仅对颍河的侧向补给项予以计算。颍河单宽补给强度见表3.12。表3.12 颍河单宽补给强度表 万m3/年保证率多年平均P50%P75%P95%P90%补给强度16.514.218.53.69备注:颍河在界首城区长度为8.63km浅层地下水可采量计算根据“安徽省水资源评价”,界首城区浅层地下水计算采用如下公式:W可采W总补P式中:W可采地下水可采量(万m3)W总补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3)P可采系数(P取0.72)计算时考虑补给多在城区范围,故将颍河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划入城区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13。表3.13 不同水平年浅层地下水可供(采

34、)资源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m3/年水平年 项目分区面积(km2)多年平均频率P50%P75%P90%P95%现状年(2005年)降水入渗量(万m3/d)城区1578.875.761.551.245.7郊区28.27450.5432.5351.4292.9261.3颍河入渗补给量284.79245.26146.7161.96小计814.09753.46559.61344.1268.96可供(采)水量586.1540.49402.92265.65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降水入渗量(万m3/d)城区26.5139.2133.7108.680.8郊区16.77267.3256.6208.5155颍

35、河入渗补给量284.79245.26146.7161.96小计691.29635.56463.81297.76可供(采)水量497.73457.6333.94214.4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降水入渗量(万m3/d)城区36189.1181.6147.5109.7郊区7.27115.9111.290.467.2颍河入渗补给量284.79245.26146.7161.96小计589.79538.06384.61238.86可供(采)水量424.65387.4276.92172.03.5.6 中深层地下水资源(50250m)界首市中深层地下含水层组顶板埋深6872m,底板埋深189224m,主

36、要为两层:上层厚618m,下层厚1218m,为粉细砂,单井涌水量2540m3/h。由于城区集中超采,静水埋深达2855m,中心达60m,漏斗中部平均动水位埋深达到74m。本层与第一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厚度:上层与第一层之间为2530m,性为亚粘土,下层与上层之间存在80100m的粘土、亚粘土,透水性极弱。本层与深部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厚度达115138m,尽管中间夹有砂层透镜体,但他们之间水力联系极其微弱,因此,中深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和开采漏斗的侧向补给,至于弱性释放,因长期开采,水头低而忽略不计。本层总补给资源的计算越流补给量A:漏斗中部:CK1/m1=4.116

37、-6,H30.0mF126.0km2Q越1K1/m1H1F13654.116-63026106365=116.7104m3/aB:漏斗外围:Q越2K1/m1H2F23654.110-6(18-5.5)51.423654.112.517.2736532.3万m3/aC:侧向补给量:(I1.78,KM100.0m2/d,L24.8km)Q侧KIML1.7810024.8365161.1万m3/a合计总补给量为310.1万m3/a本层越流补给的来源是否可靠,取决于上面浅层地下水量的多少,以及中深层开采所形成的漏斗和水头差值的大小。根据城郊用水量的分析计算,平水年郊区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量为580.42

38、万m3.浅层地下水降雨入渗补给量508.2万m3,由此可见,平水年及枯水年中深层地下水补给来源没有保障。3.5.7深层地下水(250450m)含水层顶板埋深332334m,底板埋深432434m,共分上下两层,单层厚度3540m,总厚度7580m,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单井涌水量为5570m3/h,由于城区集中超采,漏斗中部静水位埋深4565m,动水位埋深5383m,自1987年以来形成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已超过500km2。本层主要补给来源:侧向补给弹性释放补给量即小又不可靠。计算如下:(下式中I2,KM200m2/d,L25.86km,US2.03105,H2m/d,F43.27km2)Q侧KI

39、ML3652/100020025.861000365377.6万m3/年Q弹USMCDHF2.0310543.27106(7580)6.597.03万m3/年合计总补给量为:384.19384.63万m3/a中深层、深层地下水总资源量在开采条件下,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310.1+384.19694.29万m3/a多年平均可开采量:161.1+377.6538.7万m3/a3.5.8 现状水平年需水量预测界首市城市需水量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郊区人畜用水和农作物需水量。根据界首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现状需水量参照安徽省界首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提供的用水指标进行预测。城市生活用水

40、界首市现有城市人口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万人,郊区农业人口5.6万人,大小牲畜0.672万头,城市人口用水标准95升/人天,其中居民用水75升/人天,公共设施用水20升/人天。郊区农业人口用水定额按40升/人天,牲畜用水定额按35升/头天,计算结果见表3.14。表3.14 界首市现状人畜用水量计算表项目人口(万人)用水定额(升/人天)用水量(万m3)备注城区9.395322.48牲畜头数按郊区人口的12%确定郊区5.64081.76牲畜郊区0.672358.6合计412.84工业用水界首市城区共有工业、企业500余家,工业用水按不同行业进行分类调查,2005年实际用水量515万m3

41、。农业需水量界首郊区由于颍河两岸的提水工程毁坏,灌溉用水全靠机井和小口机井,属井灌。旱作物的有效灌溉面积1.38万亩,蔬菜0.4万亩。根据安徽省界首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P14页和P22页提供不同保证率降雨郊区农作物综合灌溉定额和商品蔬菜灌溉定额见表3.15。(已有)表3.15 界首市郊农业灌溉用水量表保证率P50%P75%P95%旱作物需水量258.06306.36382.26商品蔬菜需水量232268.0340.0合计490.06574.36722.263.5.9 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城市生活需水预测城区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公用设施用水量,着重分析城区人口增长和用水水平的变化以及城

42、市发展对生活用水增加的影响。根据界首市多年实际用水情况,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确认城区生活用水定额。2010年人均生活用水130升/人日,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00升/人日,公共设施用水30升/人日;2030年为150升/人日,其中居民生活用水为120升/人日,公共设施用水为30升/人日。生活用水预测结果见表3.16。表3.16 界首市规划年城市生活需水量预测成果表规划年常住人口(万人)用水定额(升/人日)需水量(万m3)2010年17.9130849.362030年34.61501894.35郊区农村人、畜用水预测城郊农村人、畜用水定额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本着节约用水精神,预测2

43、010年人、畜用水定额为:人:60升/人日,牲畜为40升/人日;2030年的用水定额为80升/人日,牲畜为50升/人日。用水预测结果见表3.17。表3.17 郊区农村人、畜用水预测成果表规划水平年2010年2030年备注生活用水人口(万人)3.11.3考虑水资源不足,认真做到节水,故用水定额不高。定额(升/人日)6080用水量(万m3)67.8937.96牲畜用水牲畜(万头)0.3720.156牲畜头数按郊区人口的12%确定。定额(升/头日)4050用水量(万m3)5.432.85用水量合计73.3240.81郊区农业需水量根据2006年3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省淮河流域城市水资源规划技

44、术大纲”要求,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远期为2030年,农业需水考虑节水,要求灌溉量2010年减20%,远期2030年再减20%。据此2010年、2030年灌溉定额分别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农业灌溉和蔬菜灌溉用水量。计算方法:把现状年的灌溉定额、近期(2010年)乘以(1-20%),远期(2030年)乘(1-20%)2从而得出,近、远期灌溉定额,继而算出近、远期不同保证率的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3.18。表3.18 不同时期水平年灌溉用水量预测表规划年水平年灌溉面积(万亩)不同保证率灌溉定额(m3/亩)不同保证率的灌溉用水量(万m3)P50%P75%P95%P50%P75%P95%近期2010农

45、灌0.92149.6177.6221.6137.6163.4203.9蔬菜0.4464537680185.6214.8272小计1.32323.2378.2475.9远期2030农灌0.187119.7142.1177.2822.426.633.2蔬菜0.5371.2429544185.6214.5272小计0.687208241.1305.2工业需水量预测工业需水量按行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及重复利用率估算,着重考虑耗水量大的工业用水情况和不同时期的用水定额,要充分考虑节水。现规划2010年水的重复利用率为90%,2030年水的重复利用率为92%,并以2005年为基数年,该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为

46、46.4m3,水的重复利用率为86.5,计算公式为:Wi(1-Ri)/(1-R0)NZi式中:Wi预测年份的需水量(万m3)Ri预测年份的重复利用率R0预测起始年份的万元产值需水量(m3)Zi规划期工业产值(亿元)N预测起始年份的万元产值需水量(m3)表3.19 界首市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成果表规 划 年2010年2030年备注工业产值(亿元)16.176需水量(万m3)545.32059.2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m3/万元)33.8727.10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成果表表3.20 不同规划水平年界首市总需水量预测成果表 单位:万m3规划年水平年保证率城区郊区工业取水生活用水小计人畜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