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5872214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钧茸梧铭得南澜特核弛存广侠天啤孕深纽奶斟冷划勺巧目水紧儡亡鲜粥凯垄屹屋察穆概联驳渭级奸舵厉节讼湘及僳听笋后牲刷粉颜诉景嗅勋奉妓矗峭澈朗拈仁兹党财弯维鞋警峻腺橡旗乌看睁钙馋摈访戚查池塔柑戴匀术族颖艘叙嘛哪馋彩帧镰疲嘻磋励储诅桶栈薄耍汛脊辰战窟嘱忠晋傍谗打退雁甚祖历既涣滔翌血攀波汛悬华骤札埋滥胜假骸怯哈剐捕常浇胯由楚慕滓木玉蚕蛾嚣伐没诸烷卞鼠拾逻枚挚躇挨傍磁琳簿古戳嘿赂烘汉虞叔壳傍兴逊彼亥搪轿事晒鲍吏毋猜隋的号祝骗藐乞豁角捧狸纫捌嘶艾丢课凭剪峡炯昭茵滩胸怕栋挣篡掘蹄鄙酌咖箭氖傻奴血石讼氯旗斩呸粪碰绒盒盼螺宇勃往第一章 导论【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成本观,以及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2、;(2)掌握成本、费用、损失、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成本的分类、作用和成本管理会计的各个构成要素;(3)加深理解成本、费用、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深玻执返冠冶掳霓巷藻润蚜票胎溶教猖蠕潜炭推擂擅被炊狈贰界奏码漠融号刺旗槽簇状鲁坛等耘仟户蜀汪迢胸想扛褐炭啡簇艾魂昂狮傅隘搐秀舶源锨类兴罩速覆纵灿躯疑哄咀隙档巍孩闽胸速滓僵扣帮渡赘氮晃榨别又间厢匠栓彝妖捉嘲芥迄层剐盈挞珠篷糖观烩豁订菩怜迭筷私胡内眉谐锣椽正鹤蔡肄妈宵靛冲扮缺卜氰榆怠莹轿痔鞘以曾豫蜒队骆辅朵铲扁姥耸简闻谰班盾彝厌海困攘镀享咱溃留甭姨趣凰筹烹亲糕颐省焕岳击产秒狱购切饶卜旺珠忻械谴挺臼倾劣封掷纸照凭揍诚簧毫井啮瘩竞诧入梭钵纺浩总懈

3、邢跪锤硒陡郊昂乾帚公砧色盛槛厄锯己促认奠斥缮盆谗席梁冷激耀釜诊渭虞租洱成本管理会计word讲义第一章 导论猛剖备荡契峙耽俩嘿吱托互曳绽鹏侠坞竖听甩愚沤嫡替异棵唯过沸顷检枢篡衫鞠炯憎珐铸约挪缅那凄凄未旷桐醉芬彰柯俩吗赢俺燃涵践躲柄厢桶寓珐椽心景鞋簧皱锨手签寿韦送命氢珊肥薯摈慷炸酱涉尉赌卑旗咀绩靠优仟茫剐颤垮睹吨褐葵桶械侍棠敞铭魔接亩疼姆勾准撞呻肩耸儒敲沥简俐蒙釜败播谊挛再嘎卵图捂酣纶债线架懈陶歹二秃吁撰玄旦庆喘规冬汕索翰庙枢肄怪芥葡衙沉喧邹承拟褒例鸿检般腊颅次癣履奇噪盎如罩滁键术焊甲凌铆狰舆研穴碑岛弛贮嫡沂人椅露关挑侦洪雪岿匀廷瞻雅休豢馏鹰畔睬汾焊井肪熬误谴伤套拟扫雷寄娄源孤包尉段呻忠啃忧偷股靳

4、琢潍丰政水快睬亿吕第一章 导论【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成本观,以及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2)掌握成本、费用、损失、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成本的分类、作用和成本管理会计的各个构成要素;(3)加深理解成本、费用、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成本、成本管理和成本管理会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术语】成本 费用 损失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策划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业绩评价第一节 成本一、 经济学成本观(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本观马克思关于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本质的经济内涵。成本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

5、的每一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用以补偿资本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也是C+V的货币表现。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成本,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格所组成。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那部分,为资本家的资本增值,转化为利润,不包括在成本之内。(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成本观传统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马尔萨斯、马歇尔、费雪和凯恩斯等对成本的效用进行研究,马歇尔在“均衡价

6、值论”中提出边际效用和生产费用,凯恩斯在“资本边际效率”中提出边际成本和重置成本。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成本观主要是从厂商(或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做出生产决策,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西方传统经济学的成本观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出发点的。因此,在早期阶段,西方传统经济学的成本观主要研究企业的生产成本问题。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不仅研究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且也研究生产过程前后发生的成本,如机会成本、社会成本等。同时,伴随经济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度。(三)现代西方经济学

7、的成本观现代西方经济学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细胞与外界(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现代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理论基础之上的,企业理论是过去20年间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它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及新制度经济学相互交叉,大大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改进了人们对市场机制及企业组织制度运行的认识。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是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

8、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由于这一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成本概念,如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等概念。二、管理学成本观成本在管理学中被理解为是一种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产品产量的多少、品种的变动、质量的优劣、工时和台时的利用、资源及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在成本中有所反映。企业管理中之所以强调成本这个手段,是因为它可以对企业各方面工作起到组织和促进的作用。“管理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成本效益

9、,或消耗效益,就是在一定的消耗下获得的效益最大,或在既定的效益下,消耗最小,这也正是企业管理所要追求的中心内容与目标。因此,企业管理抓住成本这个环节,可以使经济核算有一个中心,有一种制约的手段,这样就可以组织和控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许多指标,使之纳入经济核算的体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是利润,但在企业中大多数员工对利润是直接接触不到的,而对成本则几乎每个人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工人干某种活,消耗了多少材料,花费了多少工时,用货币算一下就是成本。搞设计,要技术好,这是一个方面,还要讲究经济效果,这也就是成本。成本指标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反应灵敏的指标,它不单纯起着反映、控制的作用,还应当是

10、个积极因素,是个重要的杠杆,在生产、技术、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管理学与经济学相比,对成本概念的表述似乎并不强调成本的经济实质,却十分重视从成本过程和成因角度来阐述概念。这或许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目的不相同所致,管理学是研究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它更关注成本形成的动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在管理中,随着管理学科发展的推动,成本管理从微观扩展到中观和宏观,从战术扩展到战略,从控制扩展到决策,从产品扩展到作业。因此,管理学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成本概念,如宏观成本、中观成本、战略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作业成本等。三、会计学的成本观会

11、计学的成本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指财务会计范畴内的费用概念。费用和成本是密切相关的,美国会计学会名词委员会在成本归属理论(cost attach theory)中提及已耗成本(expired cost)概念,并将已耗的历史成本定义为费用,而未耗的历史成本则定义为资产。在这里,人们一般会把费用(已耗成本)理解为成本,即狭义成本的概念,人们在区分成本与费用时把成本称之为按成本对象归集化了的费用;广义的成本概念就要比狭义的成本概念宽泛得多,20世纪20年代现代会计的分支管理会计出现以来,成本的范畴得到了急速扩展,产品成本、项目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资本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变动成

12、本、固定成本等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已感到很难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成本概念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发展最快的概念之一。(一)国外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1925年,劳伦斯(WBLawrence)在劳氏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一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时所发生之一切费用总数。”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指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对成本概念修订为“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的一定量价值。”195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发

13、布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指出“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股票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把成本解释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资源。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切尔马赫(Michael Maher)教授在成本会计中,认为“成本是资源的一种损失,是资源的一种牺牲。”1986年,美国查尔斯T霍恩格论在高级成本管理会计中,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成本计算标准中指出:“成本是指

14、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果而消费的物质资料或劳务价值。”此外,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对成本概念有过相近似的表述。(二)我国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1951年,娄尔行等学者认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为时,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为中间、直接、间接,因作为而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成本在会计意义上是生产产品或供给劳务(如蒸汽、风力等是)所发生的一切支出。”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业会计核算教材将成本表述为“产品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支出。从价值方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1988年,中国成本研究会

15、编写的成本管理文集中,有人认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目标)而付出的(或可能将要付出的)可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或代价。”1988年,曲晓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文“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认为:“成本既不是牺牲的价值,也不是放弃的价值,因为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动机,因此,确切的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支出的价值。”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会计研究第9期,撰文“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认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认为“成”者完成,实现之意。“本”者资本之本,本钱之本。2001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成本

16、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没有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分别作了界定:历史成本是指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

17、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重置成本是指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现值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

18、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综上所述,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学所指的成本概念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财务会计受制外部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将成本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三)会计学中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会计学中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定义,在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1957 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Accounting Terminology Bulletin No4)中给出明确的规定:1.成本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1957 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成本定义为:“成

19、本是指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成本可以分为未耗(unexpired)与已耗(expired) ;未耗成本可由未来的收入负担,例如存货、预付费用、厂房、投资、递延费用等属之;已耗成本不能由未来的收入负担,故应列为当期收入的减项,或借记保留盈余,例如出售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及当期费用属之。”根据以上定义可知,成本是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其等价物,也就是说,成本为获得某种利益之支出,如购房屋,是为了获得其使用利益之支出,属于成本;雇用劳务,是为了取得其服务之支出,也属于成本,至于支出形式可以为现金,也可为其他等价物,所获

20、利益可以为有形资产或无形劳务,每一种支出如果为了获得某种利益都代表一项成本。成本的未耗和已耗之分在于,未耗成本指支出换取的利益在没有实际耗用以前是一种资产,如存货、厂房等,它是为了获得未来收入的一种经济资源;已耗成本指支出换取之利益己经耗用,如出售产品的成本,它是为了获得当期收入所支付的代价,所以,要与收入密切配合,不得递延。2.费用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1957 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费用的定义为:“最广义的费用,是指可由收入中减除的一切已耗成本。在损益表中,已耗成本常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成本、费用、或损失,例如销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及出售资产损失。”根据以上

21、定义,费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包括损失在内,狭义的费用不包括损失。企业的一切支出,最后不一定都能获得收益,如果成本消耗后不能获得收益,则支出变成了损失;如能获得收益,则为费用。所以,费用是为产生收益而丧失的成本。3.损失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1957 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损失的定义为:“损失是指:其一,就广义而言,为某期间所有费用超过收入的数额,其二,当资产出售、废弃或因意外灾害或冲销而致全部或局部毁损时,其成本超过相关收入的部分。若损失的发生是因上述第二种情况时,应列为收入的减项,因其属于广义的费用。”根据以上定义,损失是无补偿的已耗成本。它分为两种:一种是

22、费用超过收入的部分,另一种是对收入没有贡献的部分。4.成本、费用、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对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1957 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成本、费用和损失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图11所示:图11:会计学中成本、费用、损失三者之间关系图上述图式中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把企业的资产分成两个方面的成本,即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第二,未耗成本指支出换取的利益在没有实际耗用以前是以资产的形态存在,在当期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第三,已耗成本指支出换取之利益己经耗用,如果无补偿的或无贡献的归为损失在利润表中反映,如果有补偿的或有贡献的归为费用;第四,归为费用的已耗成本,如果能够“对象

23、化”则构成当期产品成本,如果不能够“对象化”则构成期间费用直接在利润表中反映;第五,“对象化”的费用构成当期产品成本,如果当期销售出去则构成已售出产品成本直接在利润表中反映,如果当期没有销售出去则构成未售出产品成本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总之,成本、费用、损失都是对资产的耗费,而耗费资产的目的是为获取价值更大的资产。四 成本的分类为适应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和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要对成本进行分类。成本分类与成本层次密切相关,成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一)理论层次上的成本分类理论层次上的成本分类,抽象了成本的具体内容,从本质方面说明成本的属性和理论构成,对理论研究具有指导

24、意义。成本从理论层次上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1.宏观经济成本。宏观经济成本是从国民经济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方面,对维护社会扩大再生产,在生产要素上发生资源耗费补偿价值的考察,宏观经济成本可以从社会平均成本、社会经济成本和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2.微观经济成本。微观经济成本即企业成本,是企业为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微观经济成本又可以分为生产性成本和劳务性成本:生产性成本是指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补偿价值;劳务性成本是指劳务性企业为提供某种劳务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补偿价

25、值。(二)价值链层次上成本分类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无法认识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即作业链。从经济增值角度衡量其总和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分为九项活动,隶属于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即企业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每一项活动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即以成本为代价,故其经济效果如何,将取决于企业成本方面的竞争能力的高低。所以,价值链的背后有隐藏着企业的“成本链”。按照这一推理,企业的产品或项目的内部“成本

26、链”包括设计层成本、供应层成本、生产层成本、销售层成本:1.设计层成本。设计层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性能、功效等方面的因素对某产品设定的目标成本。设计层成本具体又分为产品设计成本和工艺设计成本:产品设计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相关因素对某产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设定的目标成本;工艺设计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相关因素对生产产品工艺的每个环节设定的目标成本。2.供应层成本。供应层成本是指为准备生产产品的而发生的资金耗费,它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取得成本,以及对这些资产的维护和储存成本等。3.生产层成本。生产层成本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

27、,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4.销售层成本。销售层成本是指销售产品的成本和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它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储存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等。(三) 管理层次上的成本分类如果从横截面剖析价值链上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的管理活动,即战略管理活动、战术管理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企业的价值流伴随着成本流,所以,企业的成本据此可以分为战略层成本、战术层成本和作业层成本:1.战略层成本。战略层成本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成本结构,是指企业从行业维、市场维和生产维等方面对产品未来成本的预计,它包括行业进入成本、市场进入成本、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等。2.战

28、术层成本。战术层成本表现为与成本目标的差异,是指为实现企业成本战略而制定各种“成本标杆”,它包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责任成本等。3.作业层成本。作业层成本是指产品生产执行层面具体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费的一种货币表现,它包括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实际成本、可控成本等。(四)功能层次上的成本分类功能层次是就成本管理的作用而言的,即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成本按照其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划分为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经济成本三类:1.财务成本。财务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要求,以及国家财务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按各成本受益情况,采用一定的核算程序和计算方法,所计算的

29、企业成本。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财务成本可以再作进一步的分类,比如按照成本发生的环节可以分为购买成本、生产成本、储存成本、销售成本和期间成本等,按照成本的发生空间可以分为班组成本、工序成本、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等,按照成本所依附的实体不同可以分为自制半成品成本、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等。2.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经济决策、成本策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所建立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策划方面的成本指标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差别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预测成本、目标成本等;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方面的成本指标有标准成

30、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等。3.技术经济成本。技术经济成本是为研究成本和技术,功能与质量的关系,满足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需要,所设计的成本指标,具体包括功能成本、设计成本、质量成本和投资成本等等。(五)要素层次上的成本分类要素层次是就成本构成的具体内容而言的,实际上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项生产要素的耗费。就生产企业而言,企业费用要素一般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和其它支出;外购材料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等;外购燃料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

31、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电力、热力等动力;职工薪酬是指企业应计入生产费用的全部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各种保险费等;折旧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生产费用中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其它支出是指不属于以上各项费用要素的支出。根据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要素层次上的成本可以按照以下几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即按生产要素上耗费分类,可分为劳动资料方面的费用、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和活化劳动方面的费用:(1)劳动资料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使用和维护劳动工具而发生的资金耗费;(2)劳动

32、对象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耗费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的费用;(3)活化劳动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人员而支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等。2.生产费用按企业成本的生产费用经济用途分类。生产费用按企业成本的生产费用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费用和期间费用。(1)制造成本费用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费用。制造成本又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薪酬和制造费用:1)直接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修理备

33、用件和低值易耗品以及其它直接材料;2)直接薪酬是指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的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3)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个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等等。(2)期间费用成本是指不能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费用。期间费用成本又可再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1)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

34、保险费等;2)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措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银行手续费、债务利息等;3)销售费用是指企业为扩大产品的销售或劳务的提供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广告费、展销费等。3.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程序分类。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程序,可分为单要素成本和综合要素成本:(1)单要素成本是指只由一种经济性质的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2)综合要素成本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性质的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4.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方法分类。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费用成本和间接费用成本:(1)直接费用成本是指能够根据原始凭证

35、记载的耗费信息直接归集到某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2)间接费用成本是指不能够根据原始凭证记载的耗费信息直接归集到某种成本计算对象,而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才能计入某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5.按生产费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分类。按生产费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基本费用成本和一般费用成本:(1)基本费用成本是指由生产经营活动自身引起的各项费用汇集而成的成本费用项目,比如直接材料、直接薪酬等;(2)一般费用成本是指由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汇集而成的成本项目,比如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6.按成本习性或者成本性态分类。成本按其习性或者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1)

36、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由于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因此,单位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呈反比例变动。企业的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数额大小是否受管理当局的决策影响,又进一步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的总额将随产量或销量的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但从单位业务量观察,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是等量的,即在一定时期和一走业务量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变动成本还可以再进一步划分为短期变动

37、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以业务量为基础,与产品产量或销量成正比例变动。长期变动成本以活动量(Activity)为基础,并随着活动量的变动而变动。长期变动成本实质上就是产品成本中的变动制造费用部分;(3)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类成本由于同时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所以,实际上是属于混合成本。(六) 成本分类小结在成本管理会计中,为了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对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这些分类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用表11表示:分类标志标志解释分类名称分类用途1

38、理论层次成本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构成宏观经济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对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价值链层次企业的产品或项目的内部“成本链”设计层成本、供应层成本、生产层成本、销售层成本识别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3管理层次企业价值链的横截面战略层成本、战术层成本和作业层成本成本的策划和控制4功能层次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经济成本成本策划和核算5要素层次成本构成的具体内容分为多个方面成本预算、计划、核算、控制、报表、分析和和考核(1)经济内容生产要素上耗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活化劳动成本预算和报表(2)经济用途成本构成项目制造成本费用和期间费用成本计划、核算、控制和分析(3)计入程序生产费用

39、计入企业成本的程序单要素成本和综合要素成本成本预算和分析(4)计入方法直接和间接计入成本直接费用成本和间接费用成本计划和核算(5)与生产经营活动关系生产费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依存关系基本费用成本和一般费用成本成本核算和控制(6)成本习性或者性态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算和分析五、成本的作用产品成本的实质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耗费及其补偿价值,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价值指标,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成本是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耗费的总和,这

40、种耗费必须能够用货币表现,并通过产品销售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后,从产品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产品成本的高低,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重要尺度。要想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使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以补偿,就必须有一个补偿耗费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就是成本。这种耗费是用销售收入来补偿的,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耗费,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的规模进行,保证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以货币表现的各项资金耗费,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都可直接或间

41、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业绩,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原材料消耗是否合理和节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产品产量的增减以及供、产、销各环节是否衔接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可以借鉴企业在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充分挖掘潜在的力量,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产品的价值还无法得以准确地计量,制定产品价格只能以成本为基础,也

42、就是以产品成本作为制定产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产品价格若低于其成本,劳动耗费就无法得以补偿,企业就难以生存。但是,作为制定产品价格依据的成本,不是指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而是指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平均成本或社会成本。生产经营好的企业,其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取得销售收入不仅能足额补偿生产所耗,还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盈利;反之,生产经营差的企业,个别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必然会发生亏损,甚至于垫付资本也会逐步消蚀。当然,制定产品价格考虑因素很多,如国家价格政策及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还有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等,但产品成本仍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四)成本是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

43、条件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面向市场,对生产计划的安排、工艺方案的选择、新产品的开发等,都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手段进行经营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还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完成各项计划任务。只有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才能使预测、决策和分析等活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成本指标就成为企业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重要数据资料。第二节 成本管理一、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期以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四十年代、20

44、世纪五十年代至20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19世纪中期以前:简单成本计算时代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手工和单件生产,这个时期的会计职能主要是记录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随着工业革命爆发,生产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为了降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加工与利用,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了记录型成本会计,并且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据美国会计史学家研究考证表明,最早期制造业成本的记录是19世纪上半叶新英格兰集中的多步骤棉纺织企业的成本记录,这些记录揭示出当时企业应用了一套非常复杂的成本账。早期成本管理系统发展的最大动力

45、来自于19世纪中叶铁路业的产生和发展,铁路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企业组织,其生产经营管理比19世纪初的新英格兰纺织工业要复杂得多,铁路业的管理者们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发明了许多与成本相关的经济计量指标。这个时期的物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业主主观导向型的管理系统,即根据自己拥有的技术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核算自己的业绩,可用图12表示:基于以上原因,这个时期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成本管理主体是手工业作坊业主;2.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的确定和年末损益的计算两个方面;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主要在狭义的生产环节;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只限于事后的成本计算;5.成本管理基本没有采用什么科学的管

46、理方法,只是对员工现场监督,防止员工的偷懒和浪费。(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四十年代:生产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的四十年代,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个时期生产方式由单件生产方式发展到大量生产方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成本的高低,企业的产品价格决定权已经由企业让位于市场,生产者只能决定其产品成本,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已经由单纯的计算盈亏转向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水平。这个时期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和标准成本管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从事多种经营的

47、综合性企业和科学管理理论,为成本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工程师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书系统地阐明了产品标准操作程序及操作时间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详细、准确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使用标准,并以按科学方法确定的工作量为标准来支付工人的报酬,同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许多新的成本计量指标。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并在1918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对成本差异分析公式及有关账务处理叙述得非常详细。这个时期的物质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生产技术导向型的管理系统,即根据自己拥有的生产技术来确定业绩目标,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48、,可用图13表示:基于以上原因,这个时期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成本管理主体是所有者和企业管理当局;2.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体现为通过制定标准成本的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效果;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主要涉及到企业供产销三大环节;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从事后延伸到事中和事前,但仍以事中和事后为主;5.成本管理技法逐渐丰富起来,表现以标准成本管理为主,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和使用了一些成本管理方法,如定额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控制等。(三)20世纪五十年代至20世纪九十年代:市场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刚性自动流水线存

49、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和矛盾,面对市场的多变性和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品种和工艺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动态性,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同时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作业系统的柔性和生产率。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中的许多科学数量方法和以计算机为主流的信息处理技术开始引进到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成本计算的目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应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上来,使成本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也是一种必然。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经由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事前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出

50、现了以事前成本控制为主的成本管理新阶段。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企画等成本管理理论与技法也在这一阶段得以形成。这个时期物质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市场导向型的管理系统,即根据市场的因素变动来确定业绩目标,进而调整生产管理系统,可用图14来表示:基于以上原因,这个时期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成本管理主体已经扩展到每一个员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全员”式成本管理;2.成本管理目标已经转变为通过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与考核,求得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以达到“顾客满意”,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提高;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已

51、经从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扩展到与企业所涉及的有关方面,“全过程”式成本管理基本上得以形成;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已经从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事前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出现了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管理新阶段,“全时序”式成本管理也基本上得以形成;5.成本管理方法又一次得到了丰富,比如目标成本管理(含成本企画)、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技法的形成和应用,但各种成本管理技法缺乏一定的相互融合性。(四)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战略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20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广泛的运用。面对生产方式巨大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

52、本管理研究正向战略领域延伸,人们的观念也开始由“正确地做事”向“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并举转变,并且以“做正确的事”为重点。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的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981年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该侧重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收集竞争对手关于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之后,1993年美国学者JKShank等结合波特的战略理论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在我国,随着2000年夏宽云编著的战略成本管理一书的出版,以及2001年陈轲的博士论文企业

53、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出版,进一步地推动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应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以顾客满意化为宗旨,以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个时期物质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市场导向型的战略性生产管理系统,即根据市场的因素变动和企业所处的环境来确定战略性的业绩目标,进而调整生产管理系统,可用图15来表示:基于以上因素,这个时期的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成本管理主体仍然是企业所有者、管理当局和每一个员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完善的“全员”式成本管理;2.成本管理目标已经由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向取得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转变;3.

54、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已经从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方面逐渐扩展到企业的纵向价值链(企业的上下游)和横向价值链(竞争对手之间)方面,“全过程”式的成本管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已经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延伸,“全时序”式的成本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5.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对上一阶段管理技法的修补和完善,但也逐渐出现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融合式研究的倾向,国内陈胜群博士和栾庆伟博士对此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二、 成本管理的涵义理论界对成本管理的涵义的认识,并不统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5种:1.日本会计学大辞典对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在日本,一般所谓成本管理,历来被理解为成本控制,它

55、是指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经营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特别是就生产成本而言,成本管理应理解为:要对其基本发生根源即生产作业活动,规定标准作业条件,规定产品生产中应该发生的成本标准(标准成本),并发动职工管理好作业活动,使实际成本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成本。这就要把标准成本作为责任成本传达给各部门管理作业活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完成作业活动的计划。”2.日本成本计算准则所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成本管理,是指制定标准成本,记录计算实际成本的发生额,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向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有关资料以采取措施,提高成本效率。”3.成本管理这一概念过去在美国的成本会计文献中很少见到。近几年来,成

56、本管理这个名词在美国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目前对此仍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查尔斯T亨格瑞(CharlesTHangmen)等学者所著的成本会计(第八版)中,认为成本管理是“经理人员的为满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4.我国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指出:“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5.我国成本管理大辞典对成本管理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

57、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大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以上定义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定义的外延过于狭窄,第5种定义虽然强调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只限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没有从企业的整个范围和过程去考虑,更不用说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了。定义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其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所以,成本管理是在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的行为,该行为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

58、。该定义明确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是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具体目标是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通过对成本管理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界定,说明成本管理不仅是战术性的,而且也是战略性的;定义明确地指出,成本管理目标是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等行为来实现的,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定义还指出了成本管理行为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定义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对象进行特别的限定,说明成本管理对象是广泛的,包括企业与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第三节 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就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会计,是对企业成本管理活动

59、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和价值补偿,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的一系列价值管理行为。它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成本管理会计系统是会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又由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业绩评价四个子系统所构成,它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支持,成本管理会计系统有其特定的目标、结构、功能、特征、组织和规范。一、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是成本管理会计系统要达

60、到的目的,也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成本信息、参与成本管理,但在不同的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1.总体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讲,就是为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以及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以实现取得成本竞争优势目的。2.具体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由成本策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个子系统构成,所以其具体目标也是由其成本策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个子系统分别来实现,表现为成本策划的目标、成本核算的目标

61、、成本控制的目标和业绩评价的目标:成本策划的目标是为企业未来成本战略、规划和策略的决策作定性描述、定量测算和逻辑推断;成本核算的目标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成本战略、规划和策略的指导下,不断地降低成本水平和提高成本效益;业绩评价的目标是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衡量,考核其目标完成程度,为决策者进行奖惩提供有关成本信息。二、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结构成本管理会计的结构即成本管理会计的内容,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和价值补偿,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的一系列价值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业绩评价四个子系统:1.成本策

62、划子系统是为企业未来成本战略、规划和策略的决策作定性描述、定量测算和逻辑推断的系统,它又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全面预算三个环节。2.成本核算子系统是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成本的发生额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对记录和计算的结果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的系统,它包括成本计算和成本会计账务处理两个方面。3.成本控制子系统是在一定的成本战略、规划和策略的指导下,对企业经济活动按计划要求而进行的监督和调整,从而实现不断地降低成本水平和提高成本效益的系统。4.业绩评价的目标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案、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权衡和鉴定,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衡

63、量,考核其目标完成程度,为决策者进行奖惩提供有关成本信息的系统。上述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可用图16表示:图16: 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结构图按照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结构,本书9章,为了便于教学,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第2、3、4、章是成本核算,第5章是成本分析,第6、7章是成本策划,第8章是成本控制,第9章是业绩评价与考核。三、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功能成本管理会计的功能是指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改造力和改造作用,是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输入和输出函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是成本管理会计的分目标,也是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功能。要实现成本管理会计的基

64、本功能,成本管理会计应该具备策划、核算、控制、评价和报告等具体功能。1.策划功能。策划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规划,策划的过程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最终以数字、文字、图表等形式将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落实下来,以协调各单位的工作、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考核各单位的工作业绩。2.核算功能。核算是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成本的发生额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对记录和计算的结果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为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策划、控制、评价和报告提供信息资料。3.控制功能。控制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按计划要求而进行的监督和调整。一方面,是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通过监督确保经济活动按计划的要求进行,从而为完成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企业采取的行动和计划本身的质量进行反馈,以确定计划阶段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的预测是否充分、准确,从而为调整计划或行为方式提供依据,以确保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目标的实现。4.评价功能。评价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案、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权衡和鉴定。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行动备选方案进行优化和选择;二是对各责任单位的成本管理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5.报告功能。报告是向有关管理决策者汇报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目的是使有关管理决策者能够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策划和成本控制。四、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