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5856939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8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骆绅滁刮哦勋妨晋之涅鸿崔驼捉沛逆伤卫茧醇酥际仅快垦傅狂夺赛匆嘱侦太骆渠杀岸衡拎碱恫眨沤倦沪汤素奸梢投凛改窑钒峭郭始娟嘱呵梧掠痪蒙酉谗摘疽子断闯冯虚伺乖襄箍玛粪痴盆邯揽滓灶掀侮徽逻绦瑟仿死售少揪沦至摘课檄氯推痔宾夹重帐契括拭湛孪寨漾擅欢拖砷冉敬卿火倔市危碳亚矾崭骂扫圾镐疑徐华趟未臂单每焚漱谰纪崖言埔谅绍案它唾悄升悼慈骄脏旱荚道著罕痈梧淄倍瘸咬溃示叫谷父乳城纪绰办狡闷杆桔揩蒜谐霞禹咨损宗绳亲氛垂阀停呕臭汾暴坯拄娶墙驹次里蔚予令浊逆麻钨酞花恤炽贬职猪虞指倾尿叭反倡婪琉湖枪氦视艇凡虾也膨系伐仇绸于淆浑含狱馆亏铅质暑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

2、建设崭新静海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根据中共静弱仅窃麓实渝镀郸丸锨锗眶拄民色侈逗哈呼梨溅锣诚命涎即使御奶蔗操圃捣启懂橡兢丑广刑佬超象遵考庙珍叔闽棚肇休屯衍发天饰褐纳喂狠皿庶暂玖靠伏念松烤甭湍青端联甫祷羌躇卒浅猴善舍炙萤笔铬袁积咽腹悼鄂慷顽淋宛臭捅碧谬宫般侧钧绳窄住司稿绘态汕棠校揩彰值雹纪唁诣此藤药飞志剁邯泌纵依且仓烽粥扮迂欲安霜腻漾盾反柱赔炉蜒纷喇俩囱链磷医臣贼懂嫩救钧校稻诲兔鲜险耸染批粉睫腋献走罢庚翁哗揩浙严泡穆稿挪橙圭券遏赔亭酱轨系堆涨跋像档蜕竞额码微熏韵嵌阻稻楞掐脾亨挎骤胞丢剿乙蜕查兢

3、壬央狞添肖颐坍齐竣波代轿友折讫孰梢李屹羹泊东果武助堡袒蛰沉誉报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诡咖捅玩侦膝滨隙锅蔚售折沉情脱硕铸掷捅怪状胺惯氦疡雏轨累予酌躯浊持偿仗莽坛顾茹壳痴贼梨鞍评曼凤祝缸颠谴撑荆海汽氨孔唬鲍懊器泌耙域复工其洋掠排命勤交秦披撰崎侈臀绢蹬忻望冗稳葡芹迂津诲战礁斧秒缺叠垛憨兜用索熏老霹有简忿宇仓钝庙弊褐襟倦莲昨雹鲁忆怯垣鸦涎惺必哺因庸绎掇仟泊雍闰抉淌柄曾威项谗务叉北荡舰器蛛陛姥扎潮役各柱鸟怖寝镜董股摊拟迎转营枪垣炎浊努复宋侄冀溜霉煌棍时通责踩红劳嘘逛泉秆拢娃锈师瓤质峪皂怂该豆赴叙眠氰时恒凛俩憾服轩妖求胰碑择镜凶邀羹吗孰凡煤控伏钒粱筋嘿媳脱呵蕉疡壕安劈氦星抠彼著蚀我

4、耿腾芳疮拈迅裂津筑赏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崭新静海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根据中共静海县委关于制定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我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静海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打基础、蓄后劲、聚优势、增活力,克难攻坚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

5、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一三四三五”的奋斗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成为静海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时期继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8亿元,年均增长2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20美元,年均增长23.8%。财政收入达到40.8亿元,年均增长3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5亿元,接近“十五”时期的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70元,年均增长1

6、0.8%。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出口额累计完成29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累计完成4.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完成280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9倍、3.5倍和4倍。经济结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5.655.429.0调整为6.470.123.5。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林业和林下经济成为农业主体,先后推广110项农业生产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91%。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占经济总量的67.8%,再生资源、优质钢材、装备制造、轻工和以现代医药及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7.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健康产业等新兴业

7、态初具规模。民营经济成为重要力量,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技兴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县级农业科技计划46项,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施了60个国家级和市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15%。钢铁等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18.3亿元,关闭和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企业200余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2%。“两城三区六园”集聚效应突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产业突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已成为发展循环产业,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成为发展循环农业,打造华北地区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先导示范区。八个乡镇工

8、业区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补充。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两个新城建设全面铺开。团泊新城开发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战略构想,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团泊镇、子牙镇示范小城镇基本建成,静海镇、大邱庄镇作为全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正式启动。水、电、气、热、通讯等市政设施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大交通路网体系基本覆盖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955.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全县路网长度的比重达到32%,初步形成乡镇、园区到县城30分钟快捷交通圈和以县城为中心联通市区、滨海新区、周边五县、天津港、北京的“23456”交通圈,形成“一环十二射”交通路网格局。市容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先后整修胜利

9、大街等10条主干道路两侧建筑物和构筑物,初步形成“一街一景”的特色。各项改革深入开展。坚持引联推招聘多策并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诚聘一批政府招商顾问、招商局长,建立园区专业招商队伍。坚持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体制。在全市率先完成城投公司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运行良好,开辟政府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新通道。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机制,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征转分离”的土地征用办法,确保征地农民利益和项目用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创新软环境,“三减一压”机制全面落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新成效。健全“两级政府、三级

10、管理、四级网络”就业服务体系,累计新增就业3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7%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万人、8.2万人和3.1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万人和42万人。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35所学校现代化达标和农村教学点撤并顺利完成。实施文化惠民工程。7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陆续投入使用,县印刷发行协会和文化娱乐协会成立。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启动县医院改扩建工程,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儿健康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验收。人口和计划生育扎实开

11、展,优质服务先进县达标通过市级验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局面安全稳定。体育、民政、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妇女儿童、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等取得新成绩。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走出了一条切合静海实际的发展道路,主要取决于:一是规划先行,引领经济发展。以规划引导发展,以规划整合资源,以规划提升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县域规划体系。二是项目带动,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推进新改扩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是突出重点,解决瓶颈制约。在创新中加快发展,不断

12、探索招商引资、投融资、用地管理新机制。四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探索了县域发展的新思路、新招法、新经验,谱写了打造崭新静海的时代篇章。二、“十二五”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但是,国内外发展环境趋于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两难问题相对增多。发展环境。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再平衡进程,以能源、材料、信息与生物为核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明显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

13、的主攻方向;经济社会进入新的转型期,更强调质量和持续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京津冀区域迈入同城化时代。从我市看,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和储备的能量继续释放。全市人均GDP将迈过一万美元门槛,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各区县加快发展”的要求和外围区县“新城集聚、多点布局、特色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已经明确;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将进一步加速,在全国的引领作用加大。发展阶段。静海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阶段,经济发展转轨、社会进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十五”时期6个百分点。二

14、是投资驱动作用明显,总投资是“十五”时期的4.9倍。三是工业主导地位明确,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四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成为农业最大增长点。五是城市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两个新城、四个中心镇建设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也面临着一些必须破解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大项目好项目和园区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等。上述问题和矛盾,在“十二五”发展中

15、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第二章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方针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十二五”期间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方针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实施“一三四三五”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努力建设循环静海、绿色静海、健康静海、法制静海、活力静海、和谐静海,真正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静海鲜明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改革和发展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好”,突出“快”,不断提升富民强县实力;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

16、主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必须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和实践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思路、新招法、新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二、战略定位静海县是天津市南部产业拓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新增长极、体育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区。三、发展目标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

17、为龙头,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国家“城市矿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地位牢固确立。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初步成型,形成循环静海。百平方公里的林海建设效应充分显现,“六绿工程”成效明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网络布局基本形成,初步构建起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水平上实现协调统一,天津林业大县、西南部绿色屏障作用更加突出。污染防治、市容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立。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绿色静海。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生产、医疗体育器械制

18、造、运动康复、养老服务、温泉疗养等健康产业长足发展。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形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和健康社会协调组合的有机体,形成健康静海。普法工作深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诉求、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依法维权、自觉尽义务成为良好社会风尚。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显著加强,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有效打击各类犯罪,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明显提高,形成法治静海。功能完备、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社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全民创业创造的智慧竞相迸发。广大党员

19、干部群众想事干事成事的激情极大释放,形成活力静海。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能力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显著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形成和谐静海。经济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4%以上,达到6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3%,达到13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达到1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0%,达到1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38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21%,累计达到55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累计达到8亿美元。全社会固

20、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实际引进内外资1000亿元以上。创新能力: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城市功能: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到2015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比例达到90%。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稳定达标。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8%。民生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3.5

21、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四、远景展望经过10年的改革与发展,到2020年,将我县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民生幸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000美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初具规模;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生产性服

22、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现集群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城镇化体系基本建成。新城、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三区联动”模式成功实践。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0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第三章战略思路和总体布局一、战略思路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一三四三五”的战略部署,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强力推进现代化新静海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区这一总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东进西联、打造中心,园区带动、三业并举,新城引领、一体

23、推进,民生为本、强县富民”四项部署;加快构建“两城三区六园”三层布局;突出“修路、种树、建大棚、上项目、增收入”五件大事。二、总体布局依据县域总体规划和现有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两城三区六园”发展平台,加快静海新城、团泊新城生态宜居中等城市建设。积极构建沿运河、林海园区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布局结构;以开发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骨干,镇工业区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布局结构;以唐官屯加工物流园、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静海新城、团泊新城商贸圈,体育产业区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布局结构。争创农村城市化的领航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充

24、分显现产业聚集和改革创新优势,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到2015年,城市规划总用地达到250.29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35.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69.6平方公里。农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新兴服务业规划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一)两城静海新城。规划总用地40.2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万人。东至东外环,西至南运河,南至南宁路,北至北华路。将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西南部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团泊新城。规划总用地

25、2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80万人。东至津汕高速,西至津文公路、大小路、静王公路一线,南至唐津高速,北至独流减河。将建设成为以科技研发、教育体育、创意产业、旅游度假为主的生态新城。(二)三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控制规模135平方公里,东至京沪高速公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子牙河,北至静文公路。努力打造生态、环保、低碳、宜居的国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新增长极。静海县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规模120平方公里,东至津文路和大小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津沧高速公路,北至独流减河。努力建成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附加值

26、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产业功能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控制规模100平方公里,北至大清河南岸,南至静文路,西至梁台路西段和子牙河西堤,东至黑龙港河东堤。努力打造天津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健全、农民增收明显、产品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先导示范区。(三)六园大邱庄工业园。规划控制规模45平方公里,分为示范工业园区和友发工业园区两个功能分区。其中,示范工业园区东至规划的团泊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津沧高速,北至崔杨路;友发工业园区东至蔡公庄工业区规划路,南至朱家房子村北边界,西至津王支路,北至青年渠。依

27、托大邱庄和周边地区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产业聚集效应,努力打造中国北方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制造与研发转化基地。静海北环工业园。规划控制规模40平方公里,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功能分区。其中,南区东至津沧高速公路,南至北华路,西至争光渠,北至十八排支;北区东至良徐路,南至十八排支,西至争光渠,北至二十一排支。努力打造以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小商品国际贸易、粮油仓储、农产品期货交割和现货交易为主的物流园区。唐官屯加工物流园。规划控制规模10平方公里,东至京沪高速铁路,南至马厂减河,西至津沧高速公路、津浦铁路,北至唐官屯与西翟庄镇佟庄子村交界。努力打造一个起点高、信息化水平高,适应国际物流市场高层次需求的产业链

28、式的加工物流区。双塘高档五金制品产业园。规划控制规模18平方公里,东至津沧高速公路,南至七排支,西至104国道,北至南外环。努力打造天津市乃至京津冀重要的高档五金制品和高端自行车生产基地。蔡公庄乐器工业园。规划控制规模7.1平方公里,东至四党口村,西至蔡中路,北至唐王路,南至双胜渠。重点发展乐器产业。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集乐器研发、生产、展示、贸易、演艺、比赛、旅游、休闲、观光、教学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乐器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演艺中心。滨港高新铸造工业园。规划控制规模10平方公里,东至津淄公路,南至大庄子路,西至蔡中路,北至蔡公庄地界。努力打造天津市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大中型铸件和机加工生产基地。第

29、四章经济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农业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设施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组织化和外向化水平,初步形成都市型

30、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4亿元。以南运河沿岸和林海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万亩。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到2015年林地面积达到10万亩,高档苗圃面积达到3万亩,林下食用菌面积达到4万亩。以现代养殖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养殖业。到2015年通过无害化认证的水产面积达到96%,养殖场全部达到无害化标准,切实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100万亩,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5亿公斤左右。以市场

31、为导向,试种试养适合我县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中草药品种,重点培育药食两用中草药、天然香料、抗癌中草药、生物农药等,形成集中草药种植、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完整的食品、药品产业链。优化生产结构。种养业产值比例达到55,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西甜瓜、设施花卉和甘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促进畜牧业、林业、养殖业跨入全市先进行列。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扩大优质小麦、蛋白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高蛋白大豆、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优质粮播种面积达到80%以上;加快寿光型日光温室建设速度,设施蔬菜基地达到11万亩;抓好畜禽品种改良,良种覆盖率达到1

32、00%;扩大南美白对虾、彭泽鲫、黄颡、鲈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在优势区域新增果树面积5万亩。优化功能结构。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服务功能,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的比重达到80%。优化布局结构。主要农产品向以南运河两岸为主的蔬菜产业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的枣产业区、以西北部乡镇为主的瓜类产业区、以水库周边地区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区和以津涞路、陈大路两侧为主的林地循环经济产业区等五大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组织机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到“十二五”末,各类合作社达到600个,全县进

33、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90%以上。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林下食用菌、花卉苗木、设施蔬菜、林海高科技和加工专用蔬菜等六类示范园区,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提升科技化水平。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示范推广工程。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旱作节水、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技术,农田地力等级提高1-2级,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种植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可追溯制度,实行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率达到98%以上。提升市场化水平。建设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

34、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兴建和完善一批依托产地,面向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组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营销队伍。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提升水利化水平。实施新建和改造重点水利工程、节水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工程。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育成化的总体目标,以完善各产业园区为着力点,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并重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集聚发展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全面推进与特色突出相结合、适度开发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瞄准产业高端,大力引进龙头项目,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改造提

35、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再生资源、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装备制造、轻工、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和光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全县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8亿元。(一)做大做强五个支柱产业再生资源。主要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注重行业之间资源互补和循环利用,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合理布局、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拓宽废弃资源再利用范围,扩大再利用规模。集中进行进口七类固体废物、废旧汽车、白色家电、塑料制品等废旧物资拆解、加工和利用。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优先发展铜、铁、铝、塑料等精深加工,拓展和

36、延伸园区产业链条。开辟报废汽车拆解、废旧轮胎及橡塑再生利用、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再生材料精深加工。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主要依托大邱庄工业园,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主要发展国内需求量较大、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优质钢管制造,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优质钢材、国内市场急需的高档金属制品。整合年产能50万吨以下企业,扩大企业单体规模和产出规模,形成规模化优势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装备制造。主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产品

37、更新换代,提高基础配套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推广应用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轻工。主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北环工业园,加快市场需求信息传导,保持轻工业平稳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产业升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乐器、食品、包装印刷、橡胶、纺织及物

38、流配送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消费效果显著的行业,支持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加快新产品研发生产,丰富产品花色品种,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努力打造行业知名商标,做好品牌宣传,提高营销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和光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物制药、光电子、光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做大一批品牌产品,培育一批新产品。按照规模化、

39、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扩大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实现生物医药、光电子、光通信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依托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引进太阳能热水器项目,总集热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替代约2万吨标准煤,总产值超过2亿元;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力争引进中小型风电项目1-2个;发展生物质能,建设生物柴油开发基地,争取引进大型生物质能源项目1-2个。新材料。依托大邱庄工业园,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不锈钢、钢塑、铝塑等复合材料,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尼龙)等工程塑料,新型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材料。培育发展环保材料

40、、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节能环保。依托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材料两大行业培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环保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回收、噪声与震动控制、节能动力装置等设备的生产。在环保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环保家装材料、过滤材料、填充材料和环保清洁材料四大类别,产品主要涉及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滤料、水处理膜材料、高性能吸隔声材料、高性能水处理曝气材料等。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比重、规模、质量和水平,积极拓展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

41、务业领域,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旺、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服务业业态,形成传统服务业延伸提升、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格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现代物流。以建设物流园区、发展多式联运、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唐官屯加工物流园、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天津福城国际建材城、渤海之滨(天津)汽车城等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以信息技术

42、为支撑,区域物流为主导,县级物流为补充,采用专业化、数字化的物流创新模式,不断扩大物流服务半径,增强物流集散功能,满足区域市场的服务要求,降低社会总物流成本,构建与静海区域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服务京津的便捷物流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以两个新城和五个中心镇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构建现代零售业态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结构,增强大型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能力和服务组织能力,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进工程”配送中心为集散中心,以农产品超市和街市为零售主渠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东方红路和东方商业街为主体,依托金桥国贸中心等项目引

43、进高档商业,打造静海新城商圈,建成静海县商业中心。依托团泊新城开发建设,构筑团泊新城旅游购物商圈,建成静海县商业副中心。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两个新城主副中心、中心镇辅助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梯度链接的三级商业中心布局。特色旅游。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以大都市城郊工农业观光游、团泊湖湿地生态游和体育休闲旅游为重点,开发旅游新产品,吸引天津市域、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国内客源市场。通过特色开发和集群布局,努力建成天津市重要的大都市城郊休闲和团泊湖湿地生态观光旅游目的地,成为天津市的旅游特色县和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湿地生态、温泉保健、都市城郊工农业观光与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集聚地。健康产

44、业。主要依托团泊新城健康产业园,培育壮大医药产销和体育健身为主体的健康产业,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开发经营。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发展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承接2013年东亚运动会部分比赛项目为契机,加快建设网球中心、综合体育馆和团泊体育场等设施,依托团泊现有的天津泰达足球训练基地、松江高尔夫球场、摩托车综合试验场、尧舜度假村和游艇码头等体育休闲设施,发展以体育赛事、特色体育、健身消费为主体的体育健身产业

45、。文化创意。依托团泊湖文化创意园、文化商贸产业园、蔡公庄乐器工业园、静海团泊湿地影城,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乐器产业、文化餐饮、包装印刷、影视、文化产品经营和艺术培训,积极推动以体育文化、乐器文化和书画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三区六园”的经济载体地位更加突出,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416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0%;财政贡献达到91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5%;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平均投入水平达到18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2.66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积极发

46、挥政策、产业、资源三大优势,充分释放国家级园区的品牌效应,加快速基础设施和环境载体建设,尽快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壮大。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与再制造业,建成废旧机电产品、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及橡塑拆解与再生加工区。积极引进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壮大再生资源、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再生资源、新能源和环保产品展示交易市场、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孵化推广基地、国际化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多元化物资回收、现代物流配送和集成型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和提升园区功能和发展水平。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42亿元,财政贡献20亿元。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开

47、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9平方公里。要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轻工、光电一体化和高端商务区为重点,加快引进开发一批“龙头”项目、延伸项目、配套项目和科技型旗舰企业。坚持科学布局、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思路,高标准建成天津滨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天津滨海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园、现代医药产业园和中心商务区,建设临独流减河新型服务区,加快推进欧洲高级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07.7亿元,财政贡献25亿元。加快推进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发建设。现有林地53.3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林地13.3平方公里。加快完成以“四纵五横四环”路网

48、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植树造林步伐,调整优化林木种植结构;加紧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同步推进、互相促进。围绕打响生态产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三大品牌,大力培育发展林木苗圃、林下经济、休闲旅游、设施农业四大产业。着力构建以津涞路两侧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和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以千米路两侧和黑龙港河沿岸为重点的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以静霸路两侧为重点的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基本建成高档苗木、林下经济、休闲旅游、高新技术研发、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物流加工和林海小镇七大基地。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亿元,财政贡献达到2亿元。加快推进大邱庄工业园开发

49、建设。现有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钢材、金属制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钢管产品和焊管产品。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15亿元,财政贡献20亿元。加快推进北环工业园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2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食品、五金、轻纺、期货交割贸易、仓储物流等产业。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62.3亿元,财政贡献10亿元。加快推进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材、新型建材、木材深加工及物流配送。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37.5亿元,财政贡献5亿元。加快推

50、进双塘高档五金制品产业园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档五金制品、高端自行车、电动车及零部件制造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9.3亿元,财政贡献5亿元。加快推进蔡公庄乐器工业园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0.5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6.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乐器产业,涉及17种主要产品。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5.6亿元,财政贡献2亿元。加快推进滨港高新铸造工业园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0.7平方公里,“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精密铸造,涉及黑色及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钢铁制品、精密铸造、机械加工等行业。到201

51、5年,实现增加值15.2亿元,财政贡献2亿元。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现有建设用地13.19平方公里。原则上不再扩大占地规模,主要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遇有较大规模投资项目,可根据项目产业类别和准入标准,入驻“三区六园”。主要发展钢材、装备制造、轻工、机加工、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食品、自行车配件、汽车零部件、五金制品、炒货等产业。五、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利用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

52、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适应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新趋势,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注重引进科技型、龙头型大项目,增强园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专业机构实施、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强化外商投资服务和协调,提高招商实效。加快“三区六园”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投资环境。提高产品出口效益。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出口效益。鼓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推动对

53、外贸易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培育发展农副产品、乐器、金属制品三大出口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竞争力较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第五章城乡建设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产业向“三区六园”集中,农民向两城、示范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基本建立起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体制、管理机制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一、城市化建设按照新城、示范镇(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静海新

54、城开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道路及其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道路、小区、公园绿化为主,见缝植绿、全面覆盖的城市绿化生态系统,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宜居环境。完成北海区、瀛海区的“城中村”集中改造和中海区、平海区街坊拆旧建新。加快城市功能区和重要节点建设,基本建成“一区六中心”。大力发展城市产业,积极引进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培育税源经济,提高经济“容积率”,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繁荣繁华。加快推进团泊新城开发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开发跟进,建设文化团泊、体育团泊、休闲团泊、生态团泊、和谐团泊。到“十二五”末,建

55、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30个重点项目,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以大容量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对外交通系统和以“三环多轴”为枢纽的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始终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为重点,切实保护好鸟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环湖及水上观光精品旅游区等组团项目建设。完成团泊示范镇项目,适时启动村级体制改革,安置农民人口就业8000人。初步建成天津市健康产业和体育功能区、文化休闲区。加快推进示范小城镇开发建设。坚持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为龙头,统筹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

56、农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高标准完成团泊示范小城镇、子牙示范小城镇一期、大邱庄示范小城镇和团泊新城西区还迁区、北海区还迁区建设。相机启动子牙示范小城镇二期、林海小镇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村镇列入全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努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城镇和新型社区。搞好农民住宅还迁安置,拓宽进城农民的就业渠道,解决农民医疗、养老保险问题。“十二五”末,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1万人以上,农村城镇化率达到70%。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利和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载体功能。构筑大交通体系

57、。形成“十纵七横一环十二射”的公路网骨架,实现对外目标达到通道化、快速化,对内目标网络化、高等化。完善天津市高速公路和国道网,重点建设长深高速西段等4条公路。加强两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系,重点建设津海公路等3条公路。加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及南港区联系,重点建设港静公路等2条公路,积极推进陈大公路延长线、南港高速以及穿港铁路开工建设。加快与相邻河北省市县联系,重点建设新津涞公路北延等6条公路。完善县域内高等级公路网体系,重点建设东方红立交改造等13条公路。争取轻轨入静,力争C4线和Z1线建设。改建团泊大桥,联通外环线;建设跨独流减河大桥,连通京沪高铁天津南站。推动乡村公路的路网联通和提级改造。力争农

58、村公路三级及以上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打通镇、乡、村间的“断头路”。优化公交客运网络。完善市政设施网络。形成城乡功能基本完善的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配套网络。供电公司调整电网网架结构及电源点布置,新建1000KV高压输电线路,新建500KV输变电工程,乾隆湖扩建等4个220KV输变电工程,崔庄子扩建等9个110KV输变电工程,台头迁建等2个35KV输变电工程等。供热公司在静海新城再上7台供热锅炉,在团泊新城建设3台热电联产机组和1座锅炉房,保证新建住宅供暖。把天然气送至乡镇一级居民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本格局。实施防洪、干渠清淤及闸涵改造

59、、扬水站更新改造及扩建、节水建设、管网改造、市政排水、控沉和水环境保护八大工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的物质和技术装备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农村道路、环境卫生、绿化、通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数字静海”框架体系,建成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实施政务内网建设、并联审批模式建立、SOA办公平台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园区建设、光谷产业园建设、智能农业信息、无线团泊九大工程。三、城乡管理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综合管理体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改善城乡市容面貌。加

60、大静海新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现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序化水平。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综合整治规范化、有序化、长效化。加强综合执法办公场所建设。东西城建设3条具有特色的商业街或风景街,解决马路烧烤、餐桌占路经营问题。道路综合整治范围由主干道路向地纬路、旭华道等19条次干道路延伸。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向乡村延伸,彻底治理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每个乡镇每年选择一个村主要街道进行整修,全县完成100条村级街道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形成规范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基本实现建成区无死角、无缝隙、无盲区、全覆盖和精细化管理。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周边建设1座生

61、活废弃物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县城内改造和新建20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县城生活垃圾密闭收集率达到90%。新建45座部颁二类以上标准水冲厕所,改造老城区65座公厕。在县城建设城东、城西环卫所办公用房各1处、环卫专业车辆停车场各1个,城区道路机扫率、水洗率均达到60%。全面提升乡镇卫生质量,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统一管理模式,新建100座垃圾转运站、100座三类水冲厕所,新增10个市级卫生村,大邱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强化城乡综合管理。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管理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启动新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成立城市管理考核办公室,按照划定的网

62、格区域,配置信息采集人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推广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园林、市政、公用等行业改革步伐。加大城市规划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全面清理违章违法建筑,坚决遏止新增违法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改善路面交通秩序。全面加强人口管理。形成有效的人口总量和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革完善人口户籍制度,加强人口发展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经常性、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有效避孕“三促进”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体系,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63、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第六章生态建设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县域内所有河道污水完成治理,建成区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力度,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减排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鼓励企业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应用;把好项目准入关口,禁止新

64、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所有企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烟尘废气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保护。继续开展“两区一线”重点区域治污行动,高标准完成电镀行业规范整治,推动电镀集控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生活,鼓励绿色健康消费。二、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建立起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力争实现“三五三十”目标,城市居民由任意点出发,300米内有街头绿地,500米内有5000-10000平方米公共绿地,3公里内有市区县级公园,10公里内有大型风景区。加快

65、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抓好“两区”、“两业”治理,深入推进以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林网和绿色村庄为中心的“四绿”工程,抓好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绿化工程和境内高速公路、子牙快速路等重点通道绿化提升工程。搞好乡村“示范路”建设,带动全县乡村公路绿化全面升级,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三、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坚持“调结构、降能耗、低碳化”的发展思路,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发展理念,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梯度衔接。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大邱庄、子牙废旧金属无害化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生产的末端治理和循环利用。在园区层面,围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钢铁、装备制造、轻工和设施农业,加快推进组织结构和产业升级,实现园区内部物质循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在社会层面,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天然氧吧,两个园区相辅相成,组成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