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676313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资源描述:

《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7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安市环境保护 “十一五 ”规划及 2020 年规划纲要西安市环境保护局二五年三 月西安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 2020 年规划纲要编写组审定:高献任太龙权维审核:郭延明刘光泗编写组组长:王惠琴编写组成员:王 睿 孟小兰薛晓煊宋涛薛梅王惠琴柴欣王涛王亚虹何延新成涛目录前 言 1 一、“十五 ”规划中期回顾 3 (一)水环境 3 (二)大气环境 5(三)声环境 8(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0(五)固体废弃物 10(六)生态环境建设 12(七)辐射环境 12 二、“十五”期间城市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3 (一)水环境 13(二)大气环境 14(三)声环境 14(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4(五)

2、固体废弃物 14(六)生态环境 15(七)辐射环境 15 三、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概述 15 (一)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14(二)社会和经济发展概况及预测 16 四、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16 (一) 指导思想 16(二)规划原则 17(三)编制“十一五”规划及2020 年规划纲要的依据 17(四)规划目标 18五、重点工程与措施 20 (一)水污染防治规划工程措施 20(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工程措施 27(三)噪声污染防治规划工程措施 31(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规划措施 32(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工程措施33(六)生态保护规划措施 35(七)辐射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措施 35 六、规划实施的保

3、障措施 36 (一)管理措施 36(二)环境保护工程资金筹措 38前言西安市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是全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生态市、 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 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根据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西安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西安市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组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 提出本规划的编制思路为: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市 “十五” 期间环境保护工作

4、取得的工作成就及经验教训, 客观分析我市环境保护形势。2、立足当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预测未来 5-15 年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趋势。 以低于环境容量的排放总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研究实现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需求。3、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提高环保监管能力。重点解决我市辖区流域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准等突出环保问题。优先发展环境保护监控和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保科研及产业化推进工作。提出未来 5-15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环境保护参与经济、 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根本转变, 推动环境保

5、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保证。“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愈来愈大。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将迎接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全面控制环境污染和减缓生态破坏趋势。因此,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西安建设发展目标即“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1环保规划,对保障我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物, 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6、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尚未最终定稿, 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处在调研汇总阶段, 这些问题都给编制这次规划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局同时还在编制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因此在该规划中对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方面不再进行详细规划。 由于编制人员水平所限, 对于规划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并在其他相关规划完成后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必要的评估与调整。2一、 “十五 ”规划中期回顾(一)水环境1污染源状况“十五”期间西安市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为造纸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食品

7、制造等行业,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十五” 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除2003 年略有下降外, 整体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各水平年废水排放情况详见表1、表 2。表 1“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源排放状况汇总表污染物等标污染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年 度排放总量排放量排放量排放量负荷(吨)(吨)(吨)(吨)2001 年27258.983251.6427005145.02.272002 年33069.103780.3232320126.42.512003 年32219.083715.5031494144.62.402004 年34468.234287.103370

8、4133.86.09表 2“十五”期间各水平年废水排放情况汇总表项目单位废水排放总量万吨工排放总量万吨业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320163203630567288697487107051124612579废处理率%水达标量万吨88.177.180.989.765968249904711283生活污水排放量万吨245292133119321162902水环境质量西安市地面水环境中, 10 条主要河流的 24 个监测断面中除2001 年有 2 个断面的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外,其余年份所有断面均未达到其功能区划分类别。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2000 年为 1261.60,2001

9、 年为 1021.31,2002 年为 1367.29,2003年为 1656.40,2004 年为 1349.30,可以看出地表水质在2001 年略有好转后呈直线下3降趋势,2004 年水质又出现好转, 除 1 条河流水质污染加重, 9 条河流水质污染减轻。“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四个监测断面2001 年、 2002 年除兴庆湖未达标,其余三个断面(荆峪沟、灞河口、耿镇桥)的考核指标均达标。自2003 年2 月市政府对兴庆湖实施了综合治理工程后,兴庆湖水质好转,出口断面只有氨氮、石油类超标。 2004 年兴庆湖水质优于 2003 年,除 pH 在九月份超标,其它指标全部达标。西安市

10、河流源头共设 18 个监测断面,2001 年有 11 个断面达标,污染程度与 2000年相比有所下降。 2002 年达标断面只有 3 个, 2003 年初市政府全面启动“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工程 ”,使该年达标断面上升为 12 个,2004 年有 12 个断面达标, 3 个断面水质好转, 1 个断面略有下降,总体来说河流源头水质在逐年好转。四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除 2003 年为 99.96%外,其余各年达标率均为100%。排污渠系及护城河共设四个监测断面, 各年度均未达到功能区划分的类别, 水质年际变化呈波动性, 2004 年污染程度较 2003 年有所减轻。3“十五”期间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

11、况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城市饮用水源地的监督管理力度,狠抓了对破坏污染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突发事件的查处工作。从 2001 年元月起实行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月报制度, 实施了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的有效监控。 与此同时,加大了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完成“三河一渠” (皂河、新河、沣河、沣惠渠)的污染调查, “三河一渠”污染治理项目已开始实施, 该项目已被列为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对新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沿岸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另外,根据市政府发出的 关于逐步淘汰小规模造纸企业的通知 ,市环保局于 2004 年底之前将 95 家小规模造纸企业全部关闭,可减少年废水排放量

12、 4700 万吨, COD 年排放量减少 2 万吨。“十五”期间环保局还积极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和审计工作, 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提高了全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十五”期间的绿色工程及其完成情况见表 3。4表 3“十五”绿色工程及其完成情况名序投资估算完 成规划项目名称及内容总投资称号情 况(亿元)1工业废水处理量 26 万吨 /日6.24已完成碧2北石桥污水处理厂一期二级处理15 万吨 /日3.84已完成水3店子村污水处理厂一期二级处理25 万吨 /日5.80建设中4纺织城污水处理厂一期二级处理15 万吨 /日4.80基本完成工5南郊火车站污水

13、处理厂处理 20 万吨 /日4.80未建设程6兴庆湖综合治理工程0.75已完成7皂河、漕运明渠和幸福渠排污泄洪改造工程4.30基本完成合 计“十五”期间碧水工程总投资近20 亿元(二)大气环境1污染源状况“十五”期间西安市工业废气主要来源于燃煤,主要污染行业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业等。“十五”期间工业废气污染源排放状况汇总于表4。由于西安市燃煤烟尘及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大,以低硫煤替代高硫煤为主的作用效果,虽然燃煤量逐年在不断增长,但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2004年,由于西安灞桥热电厂、西安热电公司的扩建,导致燃料煤耗量比2003 年度

14、增长79.03 万吨,增长约 10%。5表 4“十五”期间工业废气污染源排放状况汇总表年 度燃料煤耗量废气总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标污(万吨)(万标立方米)(万吨)染负荷2001 年267.4827584567.905266672002 年286.130345927.184786672003 年321.0835314036.346179082004 年400.1142831059.057857342大气环境质量“十五”期间实施的大气治理和防治措施,使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境空气常规监测项目PM10、SO2、 NO2 在“十五”期间各年监测结果汇总见表5,各污染物的浓度年际变化曲线见图

15、1。从表 5 和图 1 可见,“十五”期间 SO2 及 NO2 年日均值均低于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且逐渐好转; PM10 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为西安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 2004 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 260 天,达标频率为 71.04%,创历史最好纪录。表 5“十五”期间各年空气污染物年、季均值单位 :mg/Nm3监测项目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二级标准SO0.0590.0580.0570.0490.0602NO20.0370.0390.0340.0330.080PM100.1510.1650.1350

16、.1420.1003“十五”期间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十五”期间,西安市以建强创佳为理念,按照“创卫”和“创模”目标要求,以综合治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为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 1)燃煤烟尘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十五”以来,西安市先后累计拆改燃煤锅炉 3700 余台,累计减少燃煤超过 2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7.5 万吨,6图 2-1各污染物的浓度年际变化曲线0.180.160.140.12监测时间0.10SO20.08NO20.06PM100.040.020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图 1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年际变化曲线减少烟尘排放量 2.4 万吨。2

17、003 年开始推广使用洁净型煤、 强制 10 蒸吨以上燃煤锅炉使用低硫、 低尘的优质煤, 电厂大锅炉和 10 蒸吨以上燃煤锅炉使用动力配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5800 吨,减少烟尘排放量 1700 余吨。( 2)餐饮洗浴业油烟和烟尘污染治理不断推进。 有 6900 余家餐饮单位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控制饮食业油烟污染的排放,完成 2670 多家餐饮单位完成油烟治理,控制露天燃煤烧烤烟气污染,推行无烟烧烤。以上各项治理措施每年可减少燃煤约18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300 吨。( 3)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规范运行。认真落实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了汽车尾气治理工

18、作和机动车尾气路检、年检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超标排放的控制和双燃料车改造,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排放。( 4)集中整治二次扬尘污染成效显著。对各类建设施工工地防治扬尘污染措施进行了规范;对露天堆放的煤堆、沙、渣土、灰土、煤渣、粉煤灰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采取了围挡、 覆盖等防尘措施; 市控制扬尘污染领导小组联合检查办公室严格履行职能,定期组织市级各成员单位对市区扬尘污染进行联合检查; 实行扬尘污染状况例行监测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并提出要求。 为控制自然扬尘和二次扬尘污染起到积极的7作用。(三)声环境1声环境质量“十五 ”期间西安市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统计见表 6;功能区噪声年际变化情况列于表 7;区

19、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列于表 8;西安市噪声环境情况总汇表见表 9。表 6西安市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统计测点交通干平均平均车LeqL 10L50L90年 度数线总长路宽流 量(分贝)(分贝 )(分贝 )(分贝 )(个 )(公里)(米 )(辆/小时 )2001 年153192.8324.7224168.07166622002 年156204.6626.1247067.97066622003 年149195.4425.5289268.07066622004 年155204.0226.1281368.0706662表 7西安市功能区噪声年际变化情况统计单位:分贝特殊住宅区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交通

20、干线两测年度LdLnLdnLdLnLdnLdLnLdnLdLnLdnLdLnLdn200148.3 44.5 51.4 51.3 46.3 53.7 57.8 53.7 60.7 59.9 57.3 63.9 67.7 64.9 71.5年均值200250.5 45.1 42.6 54.1 48.9 56.3 59.9 55.2 62.5 61.7 59.9 66.5 68.8 66.7 73.2年均值200352.2 45.5 53.6 56.7 49.6 57.9 59.9 53.7 61.6 62.3 59.1 65.9 71.6 69.7 76.1年均值200449.2 45.0 52

21、.0 54.5 49.8 57.1 59.9 53.6 61.5 60.0 57.5 64.0 69.3 66.6 73.2年均值标准504055456050655570558表 8西安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年 度网格大小网格总数LeqL10L 50L90(米米 )(个)(分贝 )(分贝 )(分贝 )(分贝)2001 年750 75020055.35851502002 年750 75020055.55851462003 年750 75020055.65853472004 年750 75020055.6585347表 9西安市噪声环境情况总汇表分项指标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

22、04 年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 (%)81.576.076.076.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dB)55.355.555.655.6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dB)68.067.968.068.0在车辆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城市道路的修建,2004 年车流量比 2003 年略有下降,道路交通噪声与去年持平。2004 年功能区昼间噪声全部达标,夜间均超标,主要是交通噪声对声环境影响较大,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夜间噪声严重超标,但与2003 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日益突出,已逐步上升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噪声污染源。2004 年城

23、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6 分贝,与 2003 年持平。2“十五”期间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十五”期间交通噪声仍是西安城区的主要噪声源,为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 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西安市完成了城市二环路、一环路拓宽改造,及一环、二环路增设立交工程,高架快速干道一期工程,及一批道路拓建改造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以一环路、 二环路、东西轴线及南北轴线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络。为了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在修建的道路两侧种植降噪效果好的树木。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得到有效控制,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 dB( A),低于国家标准70dB( A)的要求,9噪声污染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四)环境

24、保护能力建设为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管理新体制, 强化环境保护 “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职能,加强环境监理、监测、科研、信息和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 按照西安市市以下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政法 2002180 号)精神要求,“十五期间”西安市环保局完成了区县环保机构的垂直上划工作。共接受了区县上划人员总数650 人;成立了“西安市环境监察支队” 和“西安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在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国家、省、市各级财政在“十五”期间共投资600 万为市监测站、 13 个区县环境监测站购置了一批基本的监测、化验设备,使监测“

25、硬件”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了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西安市环保局开展了全市环保相关产业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市环保产业的底数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在新世纪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使环保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性资料。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保产业园正式挂牌,已有近 200 多个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入驻园区,年产值超过20 亿元。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我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五)固体废弃物1固体废弃物产生和处置现状“十五”期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指引下,我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缓解资

26、源短缺,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1-2004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总产生量为440.66 万吨,年平均产生量为 110.1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377.11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5.58%。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是电力、煤气生产供应业,均以粉煤灰和炉渣为主,2003、2004 年度综合利用量大于产生量,综合利用情况良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行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占总量的23%左右。与“九五”期间相比,工业固体废弃物年平均产量下降了10.4 万吨,占“九五”10期间平均年产量的8.6%,

27、这主要是由于炉渣、粉煤灰和危险废渣的平均年产量有所减少,其他废渣产量基本持平。 “十五”期间综合利用率提高了个22.67 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表 1020012004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理情况表数年份项目值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产生量(万吨)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94.30106.97113961254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 (万吨)64.32105.1994 151134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3.1582.2579.8786 77我市每天产生医疗废物约20.65 吨左右。在“十五”前期,由于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未建成,这些医疗废

28、物绝大部分都未进行无害化处理,仅有部分配备有小型医疗废物焚烧炉的医院,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随着市政建设和城市开发项目的实施,我市建筑垃圾产量增长较快,2000 年日产建筑垃圾 13500 吨, 2003 年日产建筑垃圾达68112 吨。除一少部分用于筑路外,其余的建筑垃圾由各建设单位自行清运,定点倾倒。2003 年本市城六区日产生活垃圾3300 吨,均送往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由于郊三区(长安区、阎良区、临潼区)和四县(周至、户县、高陵、蓝田)未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致使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6.87%。2“十五”期间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29、江村沟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前期顺利实施,建成后的容积858 万立方米,可容纳西安市城六区未来45 年的生活垃圾。江村沟垃圾卫生填埋场投资1700 万元的渗滤液处理工程主体已完工,处理规模 500 立方米 /天。同期投资 2000 多万建成一座沼气发电厂,安装960kwh 的发电机组 3 台。2004 年西安市投资 2738.79 万元建成占地 34 亩,年处理医疗废物7300 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结束了西安市无特种垃圾处理处置中心的历史。11在西郊三民村投资 13000 万元,建成日处理垃圾 800 吨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解决了我市西北郊地区垃圾长距离清运问题。在南郊岳旗寨投资 8300

30、 万元,建成占地 127 亩,日处理生活垃圾 500 吨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有效地解决了西安市西南地区垃圾处理污染问题。(六)生态环境建设“十五”期间, 西安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总投资约 60 亿元,重点实施城市绿化生态保护林带、秦岭北麓天然林保护及加强对秦岭北麓旅游开发的环境管理, 确保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不断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有大幅提高,截止 2003 年底,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 3956 公顷,公共绿地面积 1391.

31、2 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21.15%,绿化覆盖率达 35.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80 平方米。与“九五”末绿化覆盖率 33.2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12 平方米比较,有所提高,绿化覆盖率增长 5.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污染防治和环境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人居居住面积达到11.05m2,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5.80%,污水处理率达到 35.32%,2城市用气普及率61.84%,市区累计划定烟尘控制区总面积168km,覆盖率达 100%。(七)辐射环境1管理现状在“十五”期间,西安市环保局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安部、卫生部2004年 4 月 26 日联合召开的

32、关于“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环保局的要求, 于 2004 年 7 月至 10 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 “清查放射源, 让百姓放心” 专项行动。共收到全市 130 家单位的放射源申报登记表 , 通过核查和统计 ,其中 55 家单位拥有密封放射源, 密封放射源总数 1037 枚,其中在用 846 枚,闲置废弃 191 枚。西安市环境保护局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消除了各种事故隐患, 规范了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建立了放射源管理动态档案和数据库。 在完成放射源的申报登记和现场检查后,根据放射源管理现状及西安市的实际情况, 西安市环保局会同公安、 卫生等部门制定了 “西安市辐射工作安全

33、责任书” 并与各涉源单位进行了责任书的签订, 彻12底消除了放射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我市放射源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监测现状根据陕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2004 年监测结果:西安地区陆地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西安地区空气气溶胶放射水平、 西安地区水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及土壤放射性监测结果均属正常范围。 电磁辐射所测的几个点位场强值均低于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对公众照射的限值 12V/m,西安地区电磁环境质量符合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对公众照射的限值 12V/m。陕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2004 年对西安市辖区内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及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等污染源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 城市放射性

34、废物库存周围环境的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及空气气溶胶放射性核素含量属正常范围, 说明放射性废物库对周围环境未造成影响。二、“十五”期间城市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市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可吸入颗粒物依然是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水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多数河流自净能力大为弱化,已无接纳污染负荷的能力, 部分河流水质已失去使用功能, 而且直接威胁着我市的地下水资源; 声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尤为突出; 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也不容忽视;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投资少, 造成的环保能力建设不足,已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水环境1

35、根据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04 年对市域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河流源头水质良好,有 12 个断面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所有出峪口的河流几乎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二十多项监测指标中,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 (或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呈典型的有机型污染;氨氮成为主要污染物与城镇、 乡村生活污染和 “非点源” 污染密切相关; 部分河段受到总汞的污染。在划分的 68 个(除去与咸阳共用的渭河 3 个功能区段)功能区河段水域中,设有例行监测断面(或点位) 48 个(包括河源 18 个)。根据监测结果,对照相应功能区水13质目标, 48 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 25

36、.0 %,根据调查和以往监测资料统计,在全部 68 个功能区水域中,达标率为 52.1%。2部分污染源未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 餐饮、旅游业迅猛发展,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或由于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 污水不达标排放, 加之西安地区常年干旱少雨, 地表径流补偿逐渐减少, 使地表径流中污水比例加大, 水环境污染加剧。3地表水环境的普遍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主要靠地表水补给的城镇、乡村饮用水地下水质的安全; “非点源”污染也已威胁到我市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的安全。(二)大气环境多年来,西安市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是 PM10,这是由于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毗邻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地面土

37、壤尘颗粒很细,易于扬尘,再加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尤其受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 且冬季采暖、工业生产燃煤排放的烟尘和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致使 PM10 常年超标。其次是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燃煤烟气排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污染的增加,氮氧化物的污染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三)声环境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一直保持稳定, 各类功能区昼夜间噪声平均值均有超标。由于路况和车况有所改善,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的状况下,昼间交通噪声强度并未明显增加,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的夜间噪声依然超标严重。 而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占环保

38、信访比例较高, 噪声污染管理和治理工作还需加强。(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由于资金不足,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滞后,环境监理、监测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事故应急救护能力薄弱,都是影响西安市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五)固体废弃物目前西安市区垃圾收集站建设过缓,垃圾的分类收集率较低,回收利用率差。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及户县、周至、高陵、蓝田目前均未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场,所14产生的垃圾暂未进行无害化处置。(六)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山地、台塬、丘陵植被破坏严重, 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较低,对黄土高原自然扬尘和二次扬尘的吸附能力不足

39、。(七)辐射环境我市医用及其它民用辐射源量多面广,电磁辐射源增加迅速。 对辐射环境的监管机制亟待完善。三、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概述(一)自然生态环境概况西安市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部为秦岭,北部为渭河平原。北纬33o39 34o44,东经 107o40109o49。东西长约204 公里,南北宽约100 公里,行政辖区面积9983 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上它是连接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以至华东的重要纽带。秦岭巍峨苍翠、草木茂盛、溪水潺潺,其山地面积约占全市的 50.7%,地广人稀(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 5%),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已探明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 45 种;全市

40、 30 余万公顷的森林及共计约 25 亿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该区,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田畴如画。西安地区山地以自然植被为主,自然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种类较多,数量较大。平原、台塬多为农作区,为人工生态系统。平原和山地土壤种类不同,平原以褐土、 土娄土为主;山地棕壤分布较广。西安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冬春干旱, 夏秋多雨,干旱灾害多于洪涝灾害。城区年平均气温约 13,年降雨量各年分配极为不均, 多年降水量为 504.7719.8mm, 降水日数月

41、季变化以冬季最少,夏季最多。西安城区主要位于渭河以南的一、二、三级阶地和部分黄土台塬上,平均海拔412 米。西安地区水系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有渭河水系的干支流组成,但河流密集,15纵横交错,境内东有灞河、浐河,西有沣河、涝河,南有橘河、皂河,北有泾河、石川河、渭河。地下水储量也较为丰富,渭河干、支流的河滩及一级阶地富水区一般埋深在 5 米以内,在潜水下部埋有丰富的承压水,厚 20-80 米,一些地段的承压水高出地面而形成自流水。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繁衍生息,使西安成为在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城。“八水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都”这些佳句都是对西安优越自然

42、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二)社会和经济发展概况及预测各水平年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结果见表11。表 11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结果项 目单 位2000 年2004 年2010 年2020 年市域人口万人688725960.961039.19市域面积平方公里9983998399839983主城区面积平方公里196.4364.2524600主城区人口万人286400524.59600.5城市供水量万吨/日90170265300城市供气量万吨标准煤15.8333.1739.6148.28燃料煤消费量万吨427400.11477.75582.37燃料油消费量万吨标准煤98.97134.161

43、60.20195.28全市生产总值亿元6891095.522306500城市绿化率%33.335.064052耕地面积万亩443.35477.33455.20430.48四、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四化”理念为方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防治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提高环境监控和管理能力为保障,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16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产业化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环

44、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让人民用上干净的水, 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食品,生活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二)规划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解决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原则;( 3)坚持主要污染物容量和总量控制相协调原则;( 4)坚持污染预防为主,以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为先导,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 5)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优先提高环保监管能力的原则。(三)编制“十一五”规划及2020 年规划纲要的依据( 1)西安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 2)西

45、安市 2003-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 3)西安市 2004-2020 年总体规划修编 (环境保护规划 )(草案)( 4)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 5)西安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6)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7)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 (白皮书)( 8)西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 1993)( 12)西安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 13)西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46、14)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通知( 15)西安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十年规划17( 16)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征求意见稿)(四)规划目标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以西安市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四化为理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紧紧围绕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坚持水气同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不断改善我市环境质量。 到 2010 年基本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法律、 政策和管理体系,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监管能力;主要污染物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流域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遏制生态环

47、境恶化的趋势,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1水环境2006 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继续保持“城市综合整治考核”中规定的4个断面各项指标的达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60%,达到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市内主要河流基本无超V 类水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2010 年,通过流域综合整治即皂河(包括太平河 )、漕运明渠、幸福渠等工程的实施,同时采取节约水源、污染治理同时并进等措施,加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提高污水深度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并以浐、灞、渭河流域为主体,通过流域治理和护城河污水改排工程的建设,使城市水

48、域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2020 年,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回用工程的建设,采取增加排水设施服务,建立和完善供排水系统等措施,以供水、蓄水、调水为依托,规划治理西安外围八条河流,使其与城区的兴庆湖、未央湖、浐灞生态园、曲江水面、环城河及城市公园和绿地中的水面形成一个水质良好,环境优美完整的河湖水系。2环境空气进一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加强各类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18“十一五”期间各水平年环境空气质量

49、各项指标的控制目标详见表12。表 12“十一五”期间空气环境质量规划指标控制指标2006 年2010 年大气环境容量(104t/a)SO2 浓度年平均值0.060.063.19(mg/m3)NO2 浓度年平均值0.080.084.87(mg/m3)PM10 浓度年平均值0.100.101.68(mg/m3)烟尘控制区达标覆盖率90%100%/(%)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全年天数的全年天数的/100 的天数80%82%3环境噪声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的污染防治和治理, “十一五”期间,改善城市噪声污染状况,达到功能区标准,使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8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8 dB(A)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68 dB(A)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