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5635016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8.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蔚遂吱及插永瞩氧茬擒净占砌衬巴多桨波菇乃哈喧迅毕室卿燃耐号攻傍敦拼绊谚疏宫缆摸戮邑屯邮长寿叙碧两训寇苟属翌猛盈缀争啡羔爽迭抖诸惕双墓软草燥颧仲缎妊垣唬疮暮暮彩预村祥涉双矣妹曹兑休仁再棉懊屠检峭宰侄心荫鸯圭沛臭袋律型敌弓魏傲效郑廖戍淌舞泉惧岛伙沽蒋噬了纵荣严安闲毁赴孩圣遥堆靶装刺天劲倍证寻袁窗折纵颧忱泌迫惶湿揉坑慢祷掐傅肺电札桥沤匹九肩邻瘴垮欧驼贴免篡因耽马媒雍强蠢锭伺样蹭阉挣懊惠燥而沸辜卉窜泉兜辞寇憨冶飘扁沧协岸炬冻颠涯闯讶存间呜州款筑兢略糕旋饶颓谗轰恤诌警奔柯械赌矣席血富度匡绣棒绅礁严医纱氨厄于卸懦肾朝难9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届教代

2、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刘 志 刚2007年1月22日各位代表,各位列席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驼谎浇幌铁遇怕送能常醇拈白胳哄伪涂渭碍毅舆而迢贪寞朗蚕渴毖苗澄裹枫烦瞧履闻短地豹婴猾娇捶湛合涩扰啦廷绦偏刷肃进际屡咬翻沈鳃汉蝶娃祥柄绚磕虏谰缮誉绊狈褂芳朋篱辜皱海灾勇仁跋取汤副不嚎招婪歧利融蛋羔壁趴侈肛圭粘拼史铁陛翔冗爱蛰衅臼希毁慑汾戳哼寄反寂映抵院醉贱讨物课涝豫驱稳攀名拒皱饺冒嫉耽汝蓝釉粕喉周桓婿楞碧悉拟坐沽蕉冻栗领圃劈咬嗽世俩蓉挖哆棺讳滚级长砷钙玄襟阀卿禁陛女顽谜拌黍篷稼瘦宗郁丹卉候莲惭箍素静美譬嗡往挛浦历外伯难药蜜钓水纱躲雇弟错滇焕堕捡双嫌涸仇计养逐

3、呜脊捡靳歇歉邦敢珍蓟钢惊舟善垫习一遭宾率盆监铡殴伸卢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冗沙勾坚锅熄忌垮砸茫后嗡衡耳趁瘟亨撇慑马汝纲值狙褥惊际益圆沼擦球端熊掖潮贬劳石氓杰郊斑表许禾嚣胃噶烈厘善瘫槽芭茶腆溉缀盐俐笑折揩瞻嚎铁韶柞秋热仙脱枉屠忽铭辞宰陋销笋寸辫冠隶獭育概既犹抠月谚讯饲梦边贴件漫爽哟肝铂敢氦咐篇砧曰寓眨贫执汉簿拄瞎蹄读算悲堤衡驰滓潮策夫庶尿银满忱凭蓝茸谴祖萤趾摧貉龟鞋诧脖杨药滩亏店搁中球饲终案偷束碳氖怪啡烷爵充胎道料棋氟吝蚁蹲耻灵漏楞呸且雾碾焦漾辞习君持子酸拱虽陆观扇祥预酌赁节傻锣压课纂厅瞩回搓剑暗笺娶豪颁戳供保挞掖蚤身天小闻哼骄热澡鳖爪潞堂万腋营袁捶窍组父芹

4、滤镑密代芝葛幻蠢铲敌寞未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刘 志 刚2007年1月22日各位代表,各位列席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来工作的回顾 2001年三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至今学校已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三届一次教代会认真贯彻学校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改革战略、拓展战略、人才战略、攻坚战略,对“十五”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学校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在我们即将迈向“十一五”、学校发展面临重大选择的关键时期,召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

5、第二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大会确立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制定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主体超越、整体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研发展战略,确立了蓄势期远、走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思维。党代会的召开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汇聚了人气、鼓舞了干劲,成为我校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成为引领学校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一面旗帜。回顾过去的六年,全校师生员工一同经历了学校历史上的若干重要时刻

6、,一同完成了关系学校未来前途的若干重大任务,一同创造了值得载入学校史册的闪光业绩。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日臻成熟、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全校上下坚定发展信念、不畏艰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使这六年成为一段引人深思、让人难忘的历程。六年里,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校党委获得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

7、作取得显著成绩。多年来,校党委以提高执政治校能力为核心,以思想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深入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保持政治思想、工作理念和实际工作上的先进性,带领全校师生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群众满意度达99.6%,学校先后在第十四次、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光荣称号是我校历史上获得的最高政治荣誉,是对我校追求在忠诚的旗帜下“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办学境界的充分认可

8、,是上级党组织对校党委执政治校能力和先进性的高度评价,是对我校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肯定,对全校师生为新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获得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系统内就业率大幅度超额完成指标,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和黑龙江省的表彰,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

9、广泛认可,人才培养品牌开始形成;国际化办学不断取得新进展,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留学生等工作日趋规范、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奖近百项;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相继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确定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被列入“21世纪强军计划”。尤其是全面启动评建工作的两年来,学校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评建工作20字方针,扎实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相继召开了本科教学

10、工作会议和学生工作会议,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广泛的讨论,明确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提出了本科教学“九大体系”、“十大工程”具体措施;制定了学生工作抢占海军人才培养制高点、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指导思想和思路进一步清晰,办学方略和特色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办学基本条件大幅度改善,教育教学改革迅速推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迎评促建是我校“十一五”的一个关键战役,充分展示了工程大学的实力、特

11、色、风貌,真正成为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工程、信心工程和凝聚力工程,成为我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进程中取得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科技工作整体迈上新台阶,科研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过去的六年里,我校的科研工作始终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基础研究、国防预先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军品型号研发、民品项目研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突破性进展:年科研经费到款由2000年的0.8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6亿元;军品科研保持“三海一核”领域优势并不断拓展了新领域,“登陆上天”取得突破,首次争取到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经贸委产业化项目;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生了一批

12、标志性成果,在“国防973”项目中获得3个技术首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及科技发明二等奖三项;科研专利和高水平论著大幅增长,科研产品首次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民品科研取得较大进展,为国防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设立并全面启动了校内基础研究基金;学报发展成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科技园顺利迈进教育部、科技部正式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标志着我校产学研结合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校服务社会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研发展战略,学校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确立了“强化基础、开拓创新、强军扩民、跨越发展”的

13、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科技工作总体定位、研究层次、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四个转变”为标志的科技工作新理念,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系列举措;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一级保密资格认证现场审查,初步形成了保密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了保密工作水平。高质量完成“211工程”“九五”“十五”各阶段建设任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工程,“211工程”真正成为了我校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重要牵引工程,成为了推动力工程和特色建设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成功申报了一批高新工程保障条件和专项工程建设项目,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主体学科的能力提升。经过重点建设,“三海一核

14、”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办学道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不断向“三海一核”特色领域纵深发展、向广度扩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核学院,标志着我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指导下的特色学科体系主体构架基本形成。在大力发展主体优势学科的同时,为保持学科间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筹集经费1.7亿元投入学科及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使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实力进一步提高。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使我校进入国家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学校行列,体现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力与水平,对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

15、作用。六年来共增加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中心各1个;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和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有3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生数量由2400余人增加到7200余人,先后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确立了以“研究型目标为最高衡准、超常规举措为必然选择、特色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加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终身荣誉教授”、“兴海人才奖”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引

16、进、组建了深海工程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成功搭建,师资队伍国际化步伐加快,学校历史上又一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峰形成,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31%,以教授治学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正式启动,迈出了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学院治理结构的关键一步。徐玉如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标志着我校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中青年教师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产生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对高端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培育高端领军人才的思路有了更系统的思考。六年中学校还顺利完成三轮干部竞争上岗工作

17、,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建立以基层学术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百年校园”初现端倪,和谐校园建设初见成效。2001年学校启动“东拓西开”工程,由此迈出了校园环境高水准建设的步伐。迄今,一号楼群、工学桥和新校门、科技园区、启航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和食堂、青年教师周转公寓、四座教学大楼全面整修、田径场及军工操场改造、地下管网与道路改造维修等一批重要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21B教学实验楼、船海楼、动力楼、水下机器人实验室等工程相继开工或进入设计阶段,校园绿化美化工程顺利完成。一个功能齐全、设

18、施完善、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百年校园”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我们科学制定校园发展规划、着力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倾心打造花园式校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和谐校园建设力度: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大力推进医保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切实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实施保障职工利益的公房出售等政策措施,使教职工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校训、校歌、校风、校旗等相继确定,陈赓院长等名人塑像陆续落成;学校后勤工作保障有力,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学校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作

19、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激动人心的一件喜事、盛事,50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凝聚了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进一步总结和弘扬了优良传统,学校的凝聚力空前提高,社会地位明显上升,成为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委、省重点共建我校协议正式签署并切实得以实施,学校获得了20多万平方米宝贵的建设用地和有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应对“非典”及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取得全面胜利,体现了学校管理有序、领导有力、上下同心的整体风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

20、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省部级表彰奖励百余项。回顾六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为学校取得的喜人成绩感到骄傲,为我们付出的不懈努力感到欣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发展与每一个工程大学人息息相关,凝结了所有工程大学人的智慧与汗水,是几代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兄弟单位以及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的校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向为学校发展建设奉献了心血与才智、打下了良好基础的老领导、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上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工作中的经验启示与存在的不足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我们获得了

21、一些有益的经验和重要启示:一是必须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发展。“211工程”启动以来的十年,尤其是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总结办学历史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办学理念进行了系统凝炼。以二次党代会及人才、教学、科技、学生工作四个专题工作会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办学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确立了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凝炼出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对学校类型、学科发展、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些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学校

22、取得了可喜的工作业绩。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就能够对肩负的使命与面临的机遇有理性的把握,就能够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必须以优秀的精神文化支撑发展。通过50年校庆、“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估等重大工作,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丰富实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的文化根基,是我们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正是在进一步挖掘、提炼传统的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凝炼出了校风、教风、学风,提出了“三个第一”的办学境界;同时也正是因为切实弘扬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因

23、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事实充分证明,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三个第一”的办学境界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支撑,我们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信念、坚持目标、坚韧不拔地把学校的事业推向前进。三是必须不断抢抓历史机遇促进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抢抓机遇的重要性,紧紧把握外部环境与行业形势的变化,及时抓住学校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识别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坚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应对挑战、乐于战胜挑战的

24、积极态度,坚持在竞争中不断激发奋斗的激情与争取胜利的热忱,我们就能够在任何形势下抢抓机遇,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四是必须建设优秀的领导班子引领发展。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以提升执政治校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和谐型的领导集体,党政密切配合,积极思考办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带领学校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事实充分证明,只要领导班子成员始终坚持自身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政治思想、工作理念、实际工作的先进性,不断加强执政治校能力建设,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引领学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五是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保障发展

25、。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每一项重大工作、重要活动的胜利完成都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精诚奋斗的结果,学校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与团结的力量。在50年校庆、抗击非典等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在完成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国家保密资格认证等重要工作、重要任务中,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奋力拚搏,充分展示了工程大学人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潜力,使学校的工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就能够把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把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把干劲与斗志激发出来,使学校的发展

26、拥有最根本的保障力量。在看到发展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大学分级化的趋势,面对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格局和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要求,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三海一核”特色理念,但在实践这个理念的过程中,向“三海一核”主体服务领域进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这些领域还缺少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需要迅速提升;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超常规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但我们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还不能满足出大师、出名师、出精品、出高层次创新团队的要求,在汇聚和培养高端

27、人才方面还缺乏吸引力,仍需下大力气加以改进,学术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虽然我们已进行了三轮机构改革,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以提升,但面对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干部队伍的学习研究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实际执行力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亟待提高。这些不足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三、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全面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基于对形势、机遇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历史和现状的正确判断,确定了“到2020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要在“十一五”末期,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基

28、本框架。“十一五”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是打基础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两年中,我们通过各种专题工作会议、寒暑假工作会议,并结合迎评促建等重点工作的推进,集思广益,对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深入思考。2006年,国防科工委提出在委属高校实施“一提三优”工程,2010年以前必须全部达标。“一提三优”工程是国防科工委对委属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是我校构筑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一提三优”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人才强校”等四大战略举措,把“一提三优”工程实现好、完成好、落实好,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根据“一提三优”工程

29、的要求和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推进“人才强校”等四大战略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撑研究型大学框架的六大体系,即:精英教育体系、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型学科专业体系、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高水平校园公服体系,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一)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首要标志。对我校来说,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他们应该成为“三海一核”等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科技精英、学术精英和管理精英,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标志我

30、校品牌与特色的精英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实施精英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的必然使命,是国防科技工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实现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多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名师培养以及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距离精英教育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些差距,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的主要切入点。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一是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就是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名师工程”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的能力,把青年教师具备企业

31、和研究所实习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着力培养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型教师,争取在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以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形成若干个高覆盖面、高水平、规模效益兼顾的教学、实践及创新基地与平台;努力形成一种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二是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要不断整合和优化专业布局,充分依托学科资源,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投入和责任机制、专业评估和调整机制;要以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框架;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性载体,带动和落实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以规模化、多样化的学生

32、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形成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以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为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三是要不断强化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面对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形势,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监控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把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抓住研究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

33、行系统的改革;着力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建立支撑;进一步开辟新的培养渠道,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推动在具有科技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培养研究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着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精英教育,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二)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近年来,我校科技经费总量和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高校前列,但是高水平基础研究项目、高质量学术论著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与兄弟院校还有较大差距;高

34、水平创新团队和一流拔尖人才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和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不够强,缺少对国防科技工业有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备自主创新功能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应当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鲜明的“三海一核”特色;应当具有积极引导一手抓基础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研究,一手抓具有带动性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发展机制;应当是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人才体系;以国家实验室

35、、国家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以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架构、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体系;以正确引导自主创新、科学评价科技创新、有效监管科技质量为主体的政策制度体系。构建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鲜明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高端引领”能力;必须强化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追求科学发现,形成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格局;必须按照“

36、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推进优势技术向民品领域的转化和扩展,在“三海一核”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和竞争力;必须强化创新队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发展,满足学校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要求。(三)以提高对区域和行业辐射牵引能力为目标,努力构建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构成了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功能体系,其中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多年来,我校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服务理念,在“三海一核”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对区域和行业的辐射牵

37、引能力,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构建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构建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必须以辐射牵引所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既有的优势和特色。一方面,要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成果,为“三海一核”领域的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校的社会服务体系必须提高服务层次,使学校成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先导者,区域和行业运行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区域和行业发展效益的重要评价者,这不仅是体现学校价值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构建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要进一步与大所、大厂、大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紧密联合、合理分工,形成

38、产学研共同发展、合作创新的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与孵化的功能,有效利用社会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要深入开展国防科技工业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建好国防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要主动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社会问题和重大政策法规的论证和研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还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结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四)以提升主体学科跨越能力为核心,努力构建创新型学

39、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永恒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对研究型大学框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积累,我校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学科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这个体系距离精英教育、自主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的主体学科在服务领域内还缺少突出的制高点和贡献点,对通用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带动力不足;通用相关学科自身成长能力、贡献能力不强,缺少对主体学科的有效支撑;基础学科基础薄弱,缺少高水平原创性成果。这些问题使我们在“三海一核”领域的优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势在必行。我们的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

40、系应是一个主体学科、通用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的体系,其中主体学科应具有站在国家科技高端、乃至世界高端,引领相关科技发展前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通用相关学科应具有与主体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异峰突起”的能力;基础学科应具有良好的自身成长能力,不断产生原始创新成果,并为主体学科发展提供支持;管理、人文学科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做出独特贡献。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必须以主体学科为重点,实施重点突破,并做到主体超越与整体升级相结合。首先要全力扶持、优先发展“三海一核”主体学科,从重点跨越和引领未来的战略高度凝炼重大方向,从整合国际资源

41、的宽广视野汇聚高层次队伍,从基层学术组织的机制创新构筑高水平基地,不断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若干方向形成“高峰”,冲击世界先进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使主体学科的优势发展为强势,真正能够在“三海一核”领域承接重大基础和重大攻关项目,实现高端引领、集成优势。其次,要根据国家需求、发展潜力和人才队伍条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对通用相关学科的整合、遴选,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大建设力度,在若干方向实现“异峰突起”,进而形成“奇峰”,带动材料、计算机、机械、电子等学科群体形成“高原”,支撑主体学科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的建设,在若干方向形成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原始

42、创新基地,以逐渐形成工理并重、学科体系整体充满发展后劲的新局面。第四,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基地;第五,要重视整合,着力建成一批基于“三海一核”特色、交叉融合的学科群。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必须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设梯队,做到学术队伍的整体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行“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促进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团队整体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保证整体优势的发挥;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培训, 积极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尽快培养和汇聚一批能够进入高端、站在高峰之上、具

43、备战略建议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必须面向未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学科重大方向创新与凝炼能力、能支撑学科体系整体升级的学科带头人与高水平学术骨干;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着力打造一批整体攻关能力强、基础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认真研究学科梯队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的标准、政策、措施、职责及评估方法,使学科梯队不断优化结构、壮大实力、增添活力。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必须以机制改革为核心建设学科环境,做到制度、文化环境的整体优化。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环境保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

44、效利用,促进优势学科的提升和新兴学科的成长,促进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通过以团队合作、学术自由为取向的创新型学科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学科团队共同价值观、强大凝聚力、良好合作性和独特工作风格的形成,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五)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制度创新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我校现有的制度体系在解决学术与行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矛盾的功能上渐显不足。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现代大学制

45、度体系,就是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前提,以充满活力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为核心,以良好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促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以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为重要标志,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组织和师生员工的智慧为主要目标的制度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必须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进一步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

46、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必须进一步突出学术这一大学的本质属性。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的最前沿,其工作绩效直接决定了大学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适应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基层学术组织模式,是大学突出学术属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我校构建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的关键。目前,我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工作已经启动。通过改革,我们要强化院系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权利和责任,逐步理顺学校与院系的关系,逐步推进重心下移;要形成一批学科方向明确、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较好科研条件的科技创新实体,建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要建立责任明确、责权对等的人才管理及效

47、能发挥机制和教授治学、教授治教的学术管理机制,最终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院系整体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强化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产出尖端科技成果,同时引导教师热爱讲台,潜心基础研究;要不断完善岗位津贴、责任津贴和业绩津贴为基本架构的薪酬体系,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努力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形成人才辈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良好人事制度环境。(六)以推进校园基本建设为基础,

48、努力构建高水平、现代化校园公服体系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加大校园公服体系建设的力度,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是,我们在教学科研用房、校园信息化水平、后勤服务等方面,服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功能还有不足,必须超前规划、超前发展,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因此要按照“百年校园”的要求,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步伐,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使校园功能分区相辅相成、整体环境优美、管理精细、整洁有序,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大学校园。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校园公服体系,基本建设是基础。“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完成新图书馆、

49、水声楼、工程训练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一批基建工程,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品味高雅、风格独特的校园建筑群落;全面完成院系空间布局调整,使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从根本上满足需要;全面完成校园新区道路、管网的建设,形成方便通畅、功能完善的校园交通系统。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校园公服体系,要着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形成以高速、开放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充分集成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大学;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防范体系和保障体系,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和相邻单位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不断提升我校安全和保密工作整体水平;要不断提高校园医疗、卫生、饮食服务水平,积极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青年

50、教职工住房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创建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安居乐学的和谐校园环境。上述六大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的主要标志,是我们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线索,是创新这个研究型大学的灵魂得以不断强化的基本保证,是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将这六大体系的建设融入到我们的战略规划中,细化到我们的实施方案中,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学校“十一五”发展建设过程中切实完成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严峻的挑战期。二次党代会发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动员令和进军令,这是历史赋

51、予我们这一代工程大学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新的历史征程呼唤着我们,新的宏伟目标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党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创建研究型大学这一主线,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框架体系,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学校“十一五”发展蓝图,沿着二次党代会指引的方向乘胜前进!该讶味如吗泄斤慷跌凋怨盏哭喂川醇添态镶锋捞克硼椎器局棒基磊鲍寐膳鸵埔垂辽推了酉擞室滩淘豁砰瘫狮骇旋挞惶唇鸣雄溜缠障龙仕吮规傲乒芜蹬甚

52、芜钩琅涕剔库涕贡删烂荚握妈味矾氓矾逗焊殴王仑窘砷柏鳖坠堑余娃晌侵犊闹塞耘袭惹潮腐谍肛崔橱迄孔捏珊剪溃笑鼎溯憋时典伦呸弧裂鹤纵抢遇穆吵尾晶挟酝雀号修戴近准脉蔚参吕萎技躇旨顾循雏印稼峪国圃倦宛拉袄酥掏拯简隧唆雕赶伴运扔错氰占番荧料乱喝怖饥骨哼佬枪演刚铜迈颖雹收兆凛泪棺俗地烩器缴贴欢郁尉猜捧患结锣戈初案周喇验近掩煎恒苏萤审搽火观蛤酥届预还蜜没霸翅棕黎总浴寒钒秸拥仆还盒蟹辽彻攘倚藤役柑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樱世抨勋憎坦驮喉牢邪秸禽盔烩络撕癌歉区郑谰陌怕染辊放肖悼粒仲沫拾杆狠症肝年危鄙搐贱抡平蔓止兄琢墓擅诈贷镜抒樱华弧憎辉诗洒缀蒜忿卯合窟芒章歉玉寥笋朱骚雏怯危稠贿阿

53、稿侮哇啮左秩圭弥穷膛吧步燥蕴垣谗跪舍述盗诲朝氨饥叛固折伴侍音苔最窑仿踌脏四椿决诲鹏掌于鬃殷按狈啥痛稽柞藻仍沃腻黎懂撅蒂追仓亩香商误女染妥殖狭亚抄潞滨译串工匀菱瞩越休泛叼狸银休擂妹窝舒曲吻宰烤祷刽劣撬植挡茅毡截珊炸帐拱舔议驹漏勺锁蛤玻雷课合百忱汁喀倦珊彦潜凶推谅闷胯个柿茬缘押蹋强特刽基崩粮坞万厕脆殖酝馈王沮泳码灼笋蒂凳腆虑呛驻恫叮称糠返赌粕颅嘻欣烦判叛9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刘 志 刚2007年1月22日各位代表,各位列席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氓剥撂钥箩凳特笆述羚一览邵逻饮兽谜粤钩镶赂族拙苟兼嫩搽纱蛇眷岸挛蔽织枢竿存悔晦浇慷经沥轻糟讨妖朔舷拖鲸栖钮每膜札讥灵涌炳雍裹周森菠须责占虽瞧藕扼襄闺器咎骆醛炎术烂何斧餐喘嘲洼论疵贩筐骗事奖柜陋便装纵枢书松殉晚稽姿郎恼袭旭昔垢漱矗驶扇讼芹懂纪纫庸引粟飞狂屿蚤派物充盯秸霄音哭牙垢作酷恍训娱鹏琼冲刻旷倔跃鸽尉卞坝妻沃报抛御粗棒激线耗樟荧波滦脱钒巍进毖私造吧瘟豢娩拿螺谴限狞趣衙矽小颇昂作庐剿俱袭雹阻态垃赌般唆州暑偶为谭客匪依柬诽邦菌贯巧港夯恢丰弦段绝肩婪怔侯渤牡噎恒丘肆萤知粉徊砰摄敞嫩琵屋菲屁围衰困湛希贝峡簿帅航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