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65587465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 2006 1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 - 1 - - 目 次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

2、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 - 2 - - 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

3、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 (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 - 3 - -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建设计,对有特

4、殊用途的专用公路可参考本规范设计。 1.0.3 路面设计包括各结构层的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与设计值的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方案投资估算,技术经济比较或长期寿命成本分析,提出推荐方案。以及路面排水系统设计,路肩加固以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等路面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路面设计应认真做好现场资料收集、掌握沿线路基特点,查明路基干湿类型,在对不良地质路段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2 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3 应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慎重地推广新

5、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认真铺筑试验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4 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注意施工中废弃料的处理,积极推动旧面层和基层的再生利用,应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0.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一般不宜分期修建。软土地区或高填方路基、黄土湿陷地区等可能产生较大沉降的路段,以及初期交通量较小的公路可进行“一次设计、分期修建”。 1.0.6 沥青路面设计应为汽车行驶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稳定的服务功能,并须满足设计交通量下应具有的整体刚度(即承载能力)及各结构层的应力应变的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0.6规定。表1.0.6 沥

6、青路面技术指标1.0.7 多年冻土、沙漠、盐渍土、膨胀土等特殊地区的路面结构,除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外,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土质、材料等特点,并结合各地的科研- - 4 - - 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设计。 1.0.8 在选择路基和路面各项设计参数及路面使用性能指标时,应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的规定,按照公路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区划特点选定各项参数或指标。 1.0.9 设计路面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 - 5 - - 2 术语及符号 2.1 术语 2.1.1 沥青路面 asphalt pavement铺筑沥青面层结构称为沥青路面。 2.

7、1.2 半刚性基层 semi-rigid base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类的材料铺筑一定厚度的基层。 2.1.3 刚性基层 rigid base用混凝土、低标号混凝土、贫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等材料做的基层。 2.1.4 柔性基层 flexible base用热拌或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碎石、以及不加任何结合料的粒料类等材料铺筑的基层,包括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符合级配的天然砂砾、部分砾石经轧制掺配而成的级配碎、砾石,以及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等材料结构层。 2.1.5 柔性路面 flexible pavement用柔性结构层组成的路面称柔性路面,它具有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

8、,主要靠路面材料的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2.1.6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semi-rigid base asphalt pavement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面层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2.1.7 混合式沥青路面 combination-type asphalt pavement在半刚性或刚性基层、底基层上铺筑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 2.1.8 级配碎砾石路面 graded aggregate pavement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碎石或级配碎、砾石,或泥结碎石等材料组成的路面。2.1.9 块石路面 block stone pavement用整齐或不整齐的石块等做的路面。

9、 2.1.10 砂石路面 sand aggregate pavement用当地砂砾、未筛分碎石、碎砖、炉渣、矿渣等粒料组成的路面,砂石路面应有砂土磨耗层;地方材料改善土的路面不包括在轴载谱 axle load spectrum轴载谱是指各种车辆不同轴重的概率分布。 2.1.12 设计年限 design period路面在规定期限内满足预测累计标准轴次所需服务性能,并允许在营运过- - 6 - - 程中进行恢复表面功能的养护维修或罩面工程,此期限为设计年限。 2.1.13 当量轴次 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按弯沉等效或拉应力等效的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

10、换算为与标准轴载100KN相当的轴载作用次数称为当量轴次。 2.1.14 累计当量轴次 cumulative equivalent axle loads在设计年限设计弯沉值 design deflection根据设计年限最大粒径 maximum grain size最大粒径是指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 2.1.17 公称最大粒径 nominal maximum aggyegate size公称最大粒径是指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90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 2.1.18 封层 seal coat在沥青层上或沥青层之间、在基层顶面铺筑一层阻止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称为封层。

11、2.1.19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large stone asphalt mixture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的沥青混合料。 2.1.20 交工验收弯沉值 acceptance deflection交工验收弯沉值是检验路面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指标之一。当确定结构厚度后,应根据该结构厚度计算其路表弯沉值,该值即为交工验收弯沉值。 2.1.21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tensile strength structural coefficient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是一个考虑沥青混合料和半刚性材料疲劳破坏特性的安全系数,它是根据一次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强度与不同轴次作用下的疲劳破坏强度之比,并考虑公路等

12、级、室容许拉应力 allowable tension stress容许拉应力是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之比。2.1.23 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deflection combined correctness factor由于理论假设与实际路面工作状态的差异而形成实测弯沉值与理论计算值不等,将实测弯沉值与理论弯沉值之比定义为弯沉综合修正系数。2.1.24 最不利季节 worst season路面材料、路基路面结构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节称最不利季节。在测试或确定有关材料参数值时,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变化或考虑一年中最不利季节的温度、湿度状态的影响。- - 7 - - 2

13、.1.25 非不利季节 non-disadvantageous season一年中除去不利季节之外的季节为非不利季节。 2.2 符 号 P 标准轴载(KN)Ni 以弯沉值或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p 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MPa)d 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cm) 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的半径(cm)P1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KN)n1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C1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C2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轴数系数N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当量轴次(次/日)C1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

14、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C2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轴数系数Ne 设计年限 用100g平衡锥测定而求得的塑性指数H1、H2、H3 分别为干燥、中湿、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E0 土基回弹模量(MPa)Ei 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MPa)hi 结构层厚度(mm)L 理论弯沉系数F 弯沉综合修正系数sm 理论层底拉应力系数L 某路段的代表弯沉值(0.01mm)- - 8 - - 某路段内的平均弯沉值(0.01mm) S 某路段内弯沉值的标准差(0.01mm) Za 保证率系数K1 季节影响系数K2 湿度影响系数K3 温度修正系数AC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K 抗滑面层级配SMA 沥青玛蹄脂碎石

15、SAC 多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OGFC 排水表面层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LSM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混合料 AM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 L- - 9 - - 3 一般规定 3.1 交通量 3.1.1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按表3.1.1确定。表 3.1.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对运煤或运建筑材料等大型载重车为主的公路,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论证选用设计荷载计算参数进行设计。3.1.2 设计交通量的计算应将不同轴重的各种车辆换算成BZZ-100标准轴重的当量轴次。1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 各种车辆的前、后轴均应按公式(3.

16、1.2-1)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i。KN=SC1C2n1(i=1P1P)4.35(3.1.0-1)式中:N 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n1 各种被换算汽车的作用次数,(次/日); P 标准轴载(KN);Pi 各种被换算车型的轴载(KN);C1 轮组系数, 双轮组为1,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 C2 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米时, 应按一个单独的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米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公式(3.1.2-2)计算。C2=11.2(m1) (3.1.2-2)式中:m 轴数。2 当以半刚性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 各种车辆的前、后轴均应按公式(3.1.2-3)

17、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KN=SC1C2n1(i=1P1P)8(3.1.2-3)式中:C1 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18.5,四轮组为0.09;C2轴数系数。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式(3.1.2-4)计算。C2=1+2(m-1) (3.1.2-4) 3.1.3 设计年限的选择宜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该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并考虑投资条件综地确定。- - 10 - - 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设计年限应为15年,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延长设计年限。对改建、扩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设计年限宜为10年至15年,大修加铺工程可视具体情况确定设计

18、年限。二级公路的路面设计年限应为12年,有特殊使用要求时可适当延长。三级公路的路面设计年限应为6年至10年。 四级公路的沥青表处路面设计年限应为8年,砂石路面可为5年。 3.1.4 新建或改建公路的路面设计应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交通量预测资料或现有交通量观测站实测十年以上的交通量资料,考虑各种车型的交通组成(或比例),并实测或收集大客车、小货车、中货车、大型货车、拖挂车等的轴载谱分布,或论证地确定各种车型的代表轴重;再将不同车型的轴重换算成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求得交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 3.1.5 设计年限车道系数宜按照表3.1.6选定,若公路无分隔时,路面窄宜选高值

19、,路面宽宜选低值。 表3.1.6 车道系数h当上下行交通量或重车比例有明显差异时可区别对待,按上下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厚度设计。 3.1.7 设计交通量是根据不同公路等级的设计年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N1)、年平均交通量增长率、车道系数及该公路交通特点,计算的设计年限 (3.1.7)式中:Ne 设计年限交通量宜根据表3.1.8的规定划分为五个等级。设计时可根据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 或公路日平均汽车交通量(辆/日),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 - - 11 - - 表3.1.8 交通等级 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3.2.1 沥青路面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其加工产品,

20、沥青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路线线形、面层结构、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各种沥青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指标的要求。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可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或根据各省气候统计资料(附录B表),由表查得四十年最热月份连续七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极端最低气温,考虑路面温度选择沥青等级和沥青的技术指标。 3.2.2 液体石油沥青用于透层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胶结料,应视其用途、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适宜的标号。 3.2.3 对以下情况宜选用改性沥青:1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

21、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2 对交通量繁重、重载车较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宜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实际情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低一号的沥青;3 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4 铺筑特殊结构的表面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超薄罩面层,排水路面,彩色路面等;5 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等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 3.2.4 选择改性沥青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改性目的,结合加工工艺、设备和技术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改性沥青。 3.2.5 乳化沥青主要用做透层、粘层、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

22、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改性稀浆封层等。3.2.6 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对三级、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可用经筛选的小砾石。粗集料应用无风化、微风化的石料轧制而成,不含土和杂质,石料坚硬、表面粗糙、洁净,轧成碎石形状方正。3.2.7 各级公路表面层用粗集料应选用硬质、耐磨碎石,其石料磨光值应符合表3.2.7的要求。- - 12 - - 3.2.8 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4级。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通过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水泥或抗剥

23、落剂等措施,提高粘附性等级及混合料的水稳定性。3.2.9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宜用机制砂和天然砂,或石屑与天然砂配制。细集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不含土。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20%。3.2.10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不得使用酸性岩石等其他矿物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石粉时,掺入比例不应大于25%。3.2.11 粗集料(含轧制的碎砾石)、细集料、矿粉的质量应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3.2.12 半刚性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4小时,终凝时间应在6小时以上。3.2

24、.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3.2.13的要求。 表3.2.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3.2.14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类和石灰稳定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宜大于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或0.075mm筛孔通过率应大于60%。石灰等级应采用级以上,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4有关要求。- - 13 - - 表3.2.14 生石灰技术指标 - - 14 - -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 4.1.1 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1 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

25、复作用和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因此,它应满足表面功能性和结构性的使用要求。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双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下面层;若采用三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稳定耐久的服务功能,同时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低温开裂、抗老化等品质。旧路面可加设磨耗层以改善表面服务功能。中、下面层应密实、基本不透水,并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抗疲劳的力学性能。2 基层是主要承重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高的承载能力。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双层称为上、下基层,无论是沥青混合料或粒料类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均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26、3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 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要承重层,因此,对底基层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底基层也可分为上、下底基层。4 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 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及减少层间模量比、降低半刚性底基层拉应力的作用。以上是路面结构层的基本组成,各级公路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结构层,但是,对三、四级公路最少也不得低于两层,即面层和基层。 4.1.2 沥青面层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与稀浆封层四种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包含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混合料。 交通量较小的乡镇、村公路可用砂石路面。沥青混凝土适用

27、于各级公路的面层。热拌沥青碎石混合料、沥青贯入式(含上拌下贯沥青碎石)可用于二级、三级公路的面层,以及用于柔性基层、调平层。沥青表面处治与稀浆封层可用于三级、四级公路的面层和各级公路的上、下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三、四级公路面层,或旧路修补工程。 4.1.3 各沥青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一般沥青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对断级配或以粗集料为主的嵌挤型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其一层压实最小厚度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以利于辗压密实,提高其耐久性、水稳性。沥青层最小厚度和适宜厚度宜符合表4.1.3要求。- - 15 - - 表4.1.3 沥青混

28、合料结构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4.1.4 基层、底基层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以及路基水文状况等因素,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或沥青混合料、粒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应充分利用沿线地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或粒料类等。4.1.5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力学性能和扩散应力的效果,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各结构层的材料变化不宜过于频繁,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各种结构层施工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4.1.5的要求。半

29、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的一层压实厚度宜为180200mm,并不得分层铺筑小于15cm的薄层,对半刚性材料的上基层厚度不宜小于180mm。 表4.1.5 结构层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注:*为半刚性基层补强的最小厚度。4.2 结构组合设计4.2.1 路面结构应根据公路自然区划的特点,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通量及其交- - 16 - - 通组成,并考虑结构层的功能与受力特点以及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等因素,进行组合设计。根据基层组合成四种典型路面结构: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半刚性基层上设有较薄的沥青面层结构。2 柔性路面各结构层由沥青混合料,或沥青贯入碎石、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砂砾等柔性材料层组

30、成,无半刚性材料层的结构类型。3 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采用贫混凝土、混凝土基层等的沥青路面。4 混合式沥青路面在半刚性或刚性材料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柔性基层的路面结构。 4.2.2 沥青层厚度宜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和交通组成、气候条件以及所选路面结构类型等因素拟定。1当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可为120180mm;二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60120mm;三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3050mm(拌和法)或1530mm(层铺法表处) ;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1030mm。2当采用柔性路面结构时,面层可选用100120mm双层式,其下设沥青混合料、贯入式碎石、级配碎石等柔

31、性材料层。沥青厚度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等具体情况计算而定。3采用贫混凝土沥青路面时,沥青层可为100180mm,当采取防止反射裂缝措施时,沥青层可适当减薄。4当采用混合式沥青路面时,面层可选用两层式,沥青面层厚度宜为100120mm,其下设柔性基层。柔性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厚度宜为80180mm。 4.2.3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基层与底基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2.5;底基层与土基之间模量比不宜大于10。4.2.4 对刚性基层应采取措施加强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的紧密结合,并提高界面抗剪强度和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强度,以增加沥青层抗剪切、推移变形的能力。4.

32、2.5 为防止雨雪下渗,浸入基层、土基,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当采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均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2 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 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4.2.7 对半刚性基层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低温缩裂、防止反射裂缝。1 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并严格控制细料含量、水泥剂量、含水量。 2 采用混合式沥青路面结构。3 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或应力吸收层。- - 17 - - 4.

33、2.8 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 加强路面结构各层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1 各种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等。洒布数量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对粒料基层应透入36mm为宜。2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3 沥青层之间应设粘层,粘层沥青宜用乳化沥青,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2。 4 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粘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改性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搓处,宜喷涂粘结沥青。 4.2.9 下封层宜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度不应小于6mm。单

34、层表面处治的结合料用量与矿料规格及稀浆封层的材料规格与要求均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4.2.10 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较大、路面渗水严重时宜设上封层。1 上封层可用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或拌和摊铺法施工。2 单层表处施工厚度宜为8mm15mm,双层表处施工厚度宜为15mm25mm;采用拌和摊铺法,摊铺厚度宜为2040mm。3 材料规格与数量宜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 - - 18 - - 5 路基与垫层 5.1 路基回弹模量值 5.1.1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填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的规定。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

35、面、路基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时,宜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应采取掺入固化材料或换填砂、砂砾、碎石渗水性材料,以及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强路基排水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处理,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对E级特重交通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40MPa。5.1.2 多雨地区土质路堑、强风化岩石路段,应注意填挖交界处及路堑段的排水设计,以改善路基的水文状况。土质路堑的干湿类型,一般宜降低一个等级,按中湿或潮湿路段进行路面设计。5.1.3 石方路堑必须设置坚实、稳定的基层。对路基超挖部分应用贫混凝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砾)石的整体性材料作整平层,严禁用土填筑。视山体

36、岩石风化、开裂情况,全断面设级配碎(砾)石垫层150200mm。为了保证路面不受裂隙水、泉眼等地下水影响,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加强路基、边沟排水,必要时设置盲沟等。5.1.4 路面设计应根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确定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实测不利季节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c1c2c3c深度内的平均稠度。路基的平均稠度wc按下式计算:wc=wL-wwL-wP(5.1.4)式中:wc 土的平均稠度;w 土的平均含水量;wL、wP 分别为土的液限、塑限,可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T0118法测定。- - 19 - - 对新建公路可根据当地稳定的平均天然含水

37、量、液限、塑限计算平均稠度,并考虑路基填土高度,有无地下水、地表积水的影响,论证地确定路基土的干湿类型。 表5.1.4-2 路基干湿类型注: H0为不利季节路床表面距地下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 地表积水指不利季节积水20天以上。 H1、H2、H3分别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见附录F。 划分土基干湿类型以平均稠度wc为主,缺少资料时可参照表中一般特征确定。 5.1.5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宜按下列方法确定:1 新建公路初步设计时,宜根据查表法(或现有公路调查法)、室查表法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临界高度临界高度指在不利季节,路基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时

38、,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可根据土质、气候条件按当地经验确定。当缺乏实际资料时,中湿、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H1、H2、H3)可参考附录F中选用。2 拟定土的平均稠度在新建公路的初步设计中,因无法实测求得土的平均稠度,可根据当地经验或路基临界高度,判断各路段路基的干湿类型,利用表5.1.4-1和表5.1.4-2及附录 F论证得到各路段土的平均稠度wc值。3 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根据土类和气候区以及拟定的路基土的平均稠度,可参考附录F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时,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可较表列数值提高20%35%。5.1.7 室内试验法测定土的回弹模量应按以下

39、要求进行。1 应选择土料场,取土样,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中T0135小承- - 20 - - 载板法试验要求进行,宜采用100mm直径承载板。回弹模量测试结果应采用下式修正:E0S=KE (5.1.7-1) 式中:E0S 修正后的回弹模量(MPa);K 试筒尺寸约束修正系数,50mm直径承载板取0.78,100mm直径承载板取0.59。2 试件制备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确定的最佳含水量,采用三组试样,每组三个试件,每个试件分别按重锤三层98次、50次、30次击实制件,测得不同压实度与其相对应的回弹模量值,绘成压实度与回弹模量间的关系线,查图求得标准压实度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值。3

40、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考虑公路等级、不利季节和路基干湿类型的影响,采用下式计算。E0D=lE0se-12ln(1+d)-Za2ln(1+d)2(5.1.7-2)式中:E0D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MPa);E0S 室各级公路采用的变异水平等级表5.1.7-2 折减系数l5.1.8 采用承载板法测定已建成的路基回弹模量,利用式5.1.8计算测点处路基回弹模量值E0b。P(1-m) (5.1.8) E=10000Dl式中: D 承载板直径(mm);Pi, li 第i级荷载(kN)及其检测的回弹变形(0.01mm); m0 路基的泊松比,取0.35。某路段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按式5.1.7-2计算。其

41、中E0S用承载板法实测路基回弹模量的平均值E0b(MPa)代替,d 为相应的变异系数。i0b20i5.1.9 采用贝克曼梁弯沉仪法测定已建成的路基弯沉值,计算该路段的路基代表弯沉值,用以检查路基压实质量和路基的均匀性,并验证是否达到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值的要求。1 将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按式(5.1.9-1)计算其相当的路基设计弯沉值L0D,作为- - 21 - - 检验路基强度和均匀性的简便方法。L0D=10002pdK1E0D(1-m)a (5.1.9-1) 200式中:L0D 路基设计弯沉值(0.01mm);p, d 测定车轮胎接地压强(MPa)与当量圆半径(mm);a0 均匀体弯沉系数,取0

42、.712。K1 不利季节影响系数。可根据本地经验确定。2 某路段实测的弯沉代表值L0应不大于路基弯沉设计值L0D。L0=L0+ZaSL0D (5.1.9-2) 式中:L0,S 分别为该路段实测路基弯沉平均值(0.01mm)与均方差(0.01mm);Za 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2,二、三级公路为1.645,四级公路为1.5。 5.1.10 采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法测定已建成的路基回弹模量,实测每次锤击作用下的最大荷载值和最大弯沉值,利用式(5.1.10)计算路基回弹模量值E0P。E0P=10000p42pdl(1-m) (5.1.10) 2 式中:p, d 承载板的最大接地压强(MPa)

43、与半径(mm);l 承载板最大弯沉(mm)。实测时,根据路基填挖情况和干湿类型的分段要求,按20m每车道布置1个测点,但每一车道、每路段测点数不少于20,每一测点不少于3锤,其中第1锤数据舍弃。某路段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按式5.1.7-2计算。其中E0S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法实测路基回弹模量的平均值E0P (MPa)代替,d 为相应的变异系数。 5.1.11 换算法估计路基回弹模量值通过积累不同现场实测法测定的路基回弹模量值与压实度K、路基稠度wc或室垫层与抗冻设计5.2.1 当路基处于潮湿、过湿路段,应设置排水垫层;当路线通过潮湿、软弱地基,应换填2040cm厚的砂砾等透水材料或掺入无机结合料

44、或固化剂等处理地基2030cm厚使其加固稳定,并根据实测资料适当提高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在冰冻地区潮湿、过湿路段应设置防冻层,并进行防冻层验算。 5.2.2 垫层材料可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煤渣、矿渣等粒料以及水泥或石灰煤渣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等。各级公路的排水垫层应视具体情况,使垫层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或铺至路基同宽。1 防冻垫层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粒料类材料,通过0.074mm筛孔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采用煤渣时,小于2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2 采用碎石和砂砾垫层时,最大粒径应与结构层厚度相协调,一般最大粒径应- - 22 - - 不超过结构层厚度的1/2,以保证形成骨架结构,提

45、高结构层的稳定性。颗粒组成宜符合附录D的要求。3 为防止路基污染粒料垫层或为隔断地下水的影响,可在路基顶面设土工合成材料的隔离层。5.2.3 冰冻区是以冻结指数为指标划分。冻结指数是每年冬季负温度与天数乘积的累积值(d) 。根据二十年以上的冻结指数将全国冰冻区划分为表5.2.3所示的四个区域,具体划分见附录B。5.2.4 重、中冻区的高速、一级、二级公路的沥青路面应按式5.2.4验算冻胀力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变,以防治路基冻胀使路面产生纵向开裂。ej=24H5B2kjzjx106es1K11K2(5.2.4)式中: ej 路面验算层材料因路基冻胀产生的应变();Bk 路面计算宽度(m),对高速、一

46、级公路取半幅宽度;对多车道最大取12m;二级及以下公路取全宽;es 路面材料极限弯曲拉应变,根据试验确定。 Hj 路面验算层顶面至路基顶面结构层总厚度(m);K1 材料安全系数,根据公路等级、材料均匀性和试验条件取1.051.1;K2 路面验算层材料温度系数,重冻区取2.8,中冻区取2.0,轻冻区取 1.4,基层材料取1.0;zj 路基计算冻胀值(m),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30mm,二级公路为50mm。x 路面不均匀冻胀系数,高速、一级公路取0.2,二级公路取0.15。 5.2.5 高速、一级公路路面设计厚度若不满足5.2.4式的应变值要求,可以采取提高路面材料抗变形能力、或增设抗冻垫层、或减

47、小路基土的冻胀率等措施。若采取增加抗冻垫层措施,其厚度可按下列关系式计算。5Beh=Z-H (5.2.5)2ksminmax24HiK1K2xh106i式中:hmin 抗冻垫层厚度(m),其他符号同前。Zmax 从路面中线顶面至冻结线处的多年最大冻深(m)。 路基土的平均冻胀率。Hi 路面结构层总厚度(m); 5.2.6 道路多年最大冻深按下公式计算:Zmax=abcZd(5.2.6)式中: Zd 大地标准冻深(m);a 路面路基材料的热物性系数,见表5.2.6-1; b 路基湿度系数,见表5.2.6-2;- - 23 - - c 路基断面型式系数,见表5.2.6-3。 表5.2.6-1 路面

48、路基材料热物性系数注:a值取大地冻深范围路基湿度系数表5.2.6-3 路基断面形式系数5.2.7 季节性冰冻地区各级公路的中湿、潮湿路段,设计时应进行防冻厚度检验。1根据交通量计算结构层总厚度应不小于表5.2.7最小防冻厚度的规定。防冻厚度与路基潮湿类型,路基土类、道路冻深以及路面结构层材料的热物性有关。若结构层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层时,应增加防冻层使其满足最小防冻厚度的要求。表5.2.7 最小防冻厚度(cm)注: 在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中,对潮湿系数小于0.5的地区,、等于干旱地区防冻厚度应比表中值减少15%-20%。 对区砂性土路基防冻厚度应相应减少 5%-10%。2补强设计时,

49、补强厚度加原有路面结构层厚度之和应大于最小防冻厚度,否则应增加补强层厚度使其满足最小防冻层的要求。- - 24 - - 6 基层、底基层 6.1 半刚性材料基层 6.1.1 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冰冻地区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半刚性材料基层应具有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6.1.2 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按其组成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结构、骨架空隙结构、悬浮密实结构和均匀密实结构四种类型。6.1.3 半刚性材料基层适用以下范围1 水泥稳定类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对冰冻地区、多雨潮湿地区宜用于下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

50、级公路的底基层以及三、四级公路的基层。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基层或上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的稳定集料。3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均可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4 骨架空隙结构型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空隙率,适用于需考虑路面水泥稳定类材料配合比设计时,试件应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水泥剂量,试件的压实度、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4规定范围的要求,且不宜超过高限。骨架密实型和骨架空隙型的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宜采用振动成型方法;悬浮密实和均匀密实型混合料宜采用重型击实成型方法。 表6.1.4 水泥稳定类材料

51、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6.1.5 各级公路均可选用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底基层,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底基层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集料级配范围宜符合表6.1.5-1的要求。表6.1.5-1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 - 25 -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或上基层,其集料的级配宜符合表6.1.5-2级配范围的要求。 表6.1.5-2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6.1.6 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水泥剂量一般为36%。当用水泥稳定集料作基层时, 水泥剂量宜为4.05.5%,底基层的水泥剂量宜为3.04.0%,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得超过6%。

52、6.1.7 采用水泥稳定含泥量大的砂、砂砾时, 宜掺入一定石灰进行综合稳定, 当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重的30%以上, 应按水泥稳定类进行设计, 否则按石灰稳定类设计。当集料颗粒较均匀而无级配、或为含细料很少的砂砾、碎石、或不含土的砂时, 宜在集料中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或剂量为812%的石灰土进行综合稳定。6.1.8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配合比设计时,试件应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确定配合比,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6.1.8的要求。表6.1.8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6.1.9 当高速公路、一级、二

53、级公路采用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上基层或基层时,集料级配宜符合表6.1.9的级配范围要求。 表6.1.9 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级配参考表6.1.10 当采用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时,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应分别不超过31.5mm、37.5mm。碎石级配宜符合表6.1.10-1的级配范围。 表6.1.10-1 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 - 26 - - 当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底基层时,砂砾级配则宜符合表6.1.10-2的级配要求。 表6.1.10-2 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的集料级配范围6.1.11 高速、一级公路石灰粉煤灰材料结构层应

54、进行抗冻性能检验。抗冻性能采用28天龄期的试件经20至-20的5次冻融循环后的残留抗压强度与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Mpa)比,即残留强度比(%)评价,其指标应符合表6.1.11的要求。表6.1.11 石灰粉煤灰抗冻性能技术要求6.1.12 为提高石灰粉煤灰结构层早期强度或越冬时的抗冻性能,宜在混合料中掺入水泥或其他早强剂,掺入剂量通过试验确定。6.1.13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试件应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剂量,其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13的要求。 6.1.14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

55、基层、底基层中水泥剂量宜在36,水泥粉煤灰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317 : 8783,集料级配要求与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混合料相同。6.1.15 石灰稳定类配合比设计,试件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制件,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石灰剂量,其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15的要求。- - 27 - - 注:在低塑性土(塑性指数小于10)地区,石灰稳定砂砾土和碎石土的7天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10的土,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三、四级公路,压实机具有困难时压实度可减少1%。 6.1.16 石灰稳

56、定集料用于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于底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mm。不含粘性土的砂砾、级配碎石和未筛分碎石最好用水泥稳定, 若无条件只能用石灰稳定时, 应采用石灰土稳定, 石灰土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4, 集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 6.2 柔性基层6.2.1 柔性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大粒径沥青碎石宜用于C级及C级以上交通公路的基层、底基层;贯入式碎石宜用于B级交通公路的基层,或C级、D级交通公路的底基层; 两者均可以用于改建工程的调平层。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以及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过渡层。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以及符合级配、塑性指数等技术要求的天然砂砾

57、,可用作交通量较少的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填隙碎石适用于三、四级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6.2.2 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其设计空隙率分别为46%、1218%、1824%。密级配沥青碎石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具有承重、减缓反射裂缝和一定的排水作用。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的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宜用大型马歇尔试件进行试验,其试件尺寸为15295.3mm,试件压实成型方法宜选用振动成型。6.2.3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LSM)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AM)的级配宜符合表6.2.3的要求。 表6.

58、2.3 大粒径沥青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 - 28 - - 6.2.4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2.4的要求。表6.2.4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LSM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 - - 29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6.2.5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的公称最大粒径宜用26.5mm(AM-25)和37.5mm(AM-40),集料的级配应为单粒径粗集料的骨架结构,并用少量细集料进行部分填充。填充料可掺入1-2%的磨细石灰粉。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的粘结料宜用高粘度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其技术指标宜符合表6.2.5的要求。表6.2.5 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 6.2.6 当用沥青贯入碎石做基层或调平层时,其沥青、碎石等材料的规格要求与材料用量,宜符合本规范有关条文的要求。6.2.7 级配碎石宜用几种粒径不同的碎石和石屑掺配拌制而成,分为骨架密实型与连续型,其集料的级配组成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级配碎石用作基层时,其压实度应大于98%,CBR值不应小于180%;用作底基层时,其压实度应大于96%,CBR值不应小于100%。6.2.8 级配砾石或天然砂砾其颗粒组成应符合附录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