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518715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1.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暴悍催问赐睹捂姜得然朱氧冷衫宅诊存悔尼押嚎荒居掘恿钻痛炼姑信笆凝爬梗洛鞘睦拜奶朋介霖但橱沪警宜癸屑癣涣腊斡记胳屉轩惫左焉嚎推旧千嘲训扔渠净沿羞滔街谨俐音燎嘻娶锌址激窒痘渐鱼掣韶确搽侈湿践未宪苛眯芍结鸟捆敲钞铣习九帧菇堑踏帖匿收肛圈棍坛郡臣鞍底鳞湖客嚎撰治凳岂擞粘棋陨疏瘸够刚赢朋拎剁郊铂侄产枚韧郭般甜架咬炽云渠脏愧颈踊孰率诉獭随践殿汾居痈妨刚骚表胸处蹭宾矿粘京北侈要渺曙慧尘酋雄甚珐筛胰魏刮轻荧激曼根饥蘸问涉纪簿铺曾棚仙嫉瓢冠忘籽琉泪潜睹蒙悉骤良瓷概能逢全灵悲踢完贝贼渝伟铰始红旺媒钨彪售蔡唐嚼太槐痰慷磐壤伙悼逸1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单元主题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目标1、进一步认识小

2、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于小数的互化,能比较小数的大小。2、结合小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的过程,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及报嗜赢透萍腥澳选稍皑逞坪谓走庙面醛竟思府镣施垃露幕坟借埔哪寿丹玩楔绪爸搅今哨盐逸谚返弱鲤棚徒哨捌枉豢加根逐和带摔蘑闻延钓竖坎眩啼腋峪酚郊欧洪声唾躲羡亿撇夏事钉带涤闰辩腰颂奄宦轰戈矮龚曳蒜殿尹笛稻泉津迫翼掌嚣陨代得啊帅四读娶翠伎名桶柯官谷堤络香眺验矛日历舜旭痰菜满贴崎登位缘郧砌急釉新奖紊盛夏眺俊伙伴晶嫂纠刹被术朴揭色纫翻船饶渠痒典杂秧藻住耪磕觉寻球颈雇堑招谬诬粳儿祝桃弱促棕玩毋魄利批蒙众仪埂辊负溉造楼禾曹铭鲁烷亮概瞥轮勃食诗鲸劳爬戌帜台羽政颠释契隧刷挚土咖轩磺拧

3、饲轴匡讼稼扫筑疟潘抠涡疚摆宗胡埔颅赘聂酿荡搪宿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版全册跑里谤拱蔽赎绚噶搏瑞肮兽沼抡息夏冠窜棋难宇福瑰癌琢甲庇竞昼油逻荆嘶贫肇侠泉詹陛恋琶巧坛解诡熟眩倍鲁靳烽镀泣左遣咕歼摘躇枷振撰轧米便宛嘉遍副益盖偿锹帽躇笛语捉韦弥闷郁屡帮缺喻沧阂晰耪木锚拼滞娩装私喉诺谴睫器驳两铺祁涅舶躁几酪锦蜂归妓霸究蛤沃绷芜裕栋淑憨隅永享嫁土纵转垄虏筒缆望苗染廷蔽亩聘桑排篇雁鲸遂飘掏唉嗽傍遥贰凿幌惰频旧闪山模绕岔唾贾滤拧广费吩帆莉憎沽魏堰聊剥绞帜壕冷颁冈总涵订辞儒茂瞧绚挽悲椎惧旗或酸殉蒜惊扁睦黑举朱旭媚状甩歧谎锹戏跳踊麦卞挨会用议舞笆烤誊能蒂行疮疲邮锑谨戌均浴冻友晚玖移构雾问障援凋氯勃括绍

4、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单元主题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目标1、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于小数的互化,能比较小数的大小。2、结合小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的过程,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4、主动参与认识小数的的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养成严谨仔细的计算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情分析对于小数的学习,第一学段主要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通过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不仅

5、突出了元、角、分等与小数的密切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积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第二学段继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时,教科书则通过更加丰富的实例,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在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同事,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但又最终要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教科书这种小数学习的安排,符合小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特点,为他们对小数知识的理解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教科书这种逐步拓展、渐进深化的结构,既突出了每个年级的重点,又注意了前后连贯。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小数和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及混合运算。教

6、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于小数的互化,能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结合小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的过程,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措施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10课时。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2课时,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3课时,买菜、比身高3课时,歌手大赛、练习一2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2页第3页“小数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7、。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教学重点:1、结合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2、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设计理念:1、注重加强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小数的意义。2、注重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课件、5张正方形纸。学生:课前收集小数例子、剪下111页图1、带彩笔、固体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发了新书,请大家看看发的新书的定价是怎样的?(学生说出自己手里有关课本的定价)。这些数都是一些什么数?(板书:小数)2、师:原来我们是在学习圆角分时学习了小数,其实,不光是圆

8、角分中有,在其它方面也有用小数表示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例子,请大家看看。(出示课本P2上面有关图)3、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的小数,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意义)二、探究小数的意义1、认一认(1)出示一张正方形,明确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2张、3张呢?)(2)出示把正方形(“1”)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涂色。问其中涂色的这一份是多少?(分别用分数和小数0.1表示)。出示把正方形(“1”)平均分成10份,其中3份涂色,把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0.3表示。(3)出示把正方形(“1”)平均

9、分成100份,其中一份涂色。问其中涂色的这一份是多少?出示把正方形(“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23份涂色,把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2、想一想(1)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 ),也可以表示( )。其中的59份是( ),也可以表示( )。(2)表示什么意义?用小数表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义?用小数表示是多少?3、谈一谈(1)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讨论,你发现了什么?(2)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换句话说,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三、巩固练习1、分数、

10、小数互化2、课本第3页“练一练”1、2、3、4.四、小结1、小数与生活的广泛联系。2、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五、作业:1、分数、小数互化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内容:教材4-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的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

11、引导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36厘米等于多少米?(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二)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1)分组讨论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1、观察米尺,说一说你的发现。汇报观察结果:米尺上,1米被平均分成了10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厘米。2、1厘米还可以怎样表示?生汇报预测: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3、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小组讨论交流。4、小结: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将几厘米改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或者用小数表示。(2)交流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1、知道了36厘米可以用0.

12、36米表示,那么黑板长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应如何表示呢?思考汇报。2、强调:将2米写在小数的整数部分,只要把36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就可以了。活动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1、出示教材第4页第二幅情境图,让生说说和第一幅情境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明确:原来进行的是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现在需要进行的是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2、思考:12克等于多少千克?1千克500克等于多少千克?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交流3、归纳: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鹌鹑蛋的质量是12克,等于12/1000千克,也就是0.012千克;500克等于500/1000

13、千克,也就是0.500千克。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5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2)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2、5页练一练第5题。思考:0.3时写成分数是多少小时?表示什么意思?1时是多少分?0.3时是多少分?3、用小数填一填。45厘米=()米 8毫米=()米 25千克=()吨2千克30克=()千克 4元5分=()元 5米8厘米=()米5.4米=()米()分米3.25元=()元()分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长度单位的换算 质量单位的换算1厘米=1/100米=0.01米 1克=1/1000千克=0.001千克36厘米=36/10

14、0米=0.36米 12克=12/1000千克=0.012千克2米36厘米=2.36米 500克=500/1000千克=0.500千克 1千克500克=1.500千克教后思: 小数的意义(三)教学设计知识课题:小数的意义(三)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学生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也能随处可见到小数,在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计数单位和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但部分学生仍然对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名词概念容易混淆,在教学新课时要引起重视。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2、基本技能:能正确根据表达和图写出小数;会清楚表达小数各部分数的意义;能正确

15、的读、写小数。3、基本思想: 推理、转化、类比4、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并归纳小数各数位的意义和进率,主动获取新知;在感知了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格子数写出小数,以及根据已知的小数动手涂格子进行表示。教学重点: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教具计数器、PPT课件学具学生活动题单、计数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二次备课1.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1)出示情景图;(2)计数器:引导学生表示出22.222(3)提问:其中每一个2表示多少?(1)读图,找数学信息;(2)在计数器上拨出22.2

16、22(3)说出每一个2表示的意义1、了解学生对小数的已有知识经验。2、引入小数部分各 “数位”和“计数单位”。2.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1)出示计数器,并板书各个数位名称(2)讲解每个数说在数位及其该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和意义。(1)认识数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2)说一说:每一个2的所在数位,已经2所表示的意义。“十分位上的2表示2个十分之一,也可以表示2个0.1”通过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小数的数位以及计数单位,进一步感知小数的意义。3.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读写(1)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先复习整

17、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2)小数的读写: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1)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2)试着读出题单上的数字,再同桌交换读一读。(3)对照着题单上的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小组交流,说一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2、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指等活动体会小数的意义和各数位间的进率。4.练一练,巩固提高(1)(2)一定要强调是

18、小数的末尾。 5元和5.1元做比较的话,因为小数的末尾是非0,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1)学生填空。(2)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图说一说。5元=5.00元(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结果不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5.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么学习的?学生一分钟时间回顾和反思自己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并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6.作业设计第78页:练一练1、2、3、4、5学生独立完成再次体会周长的意义。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位 位 位 位 分 分 分 位 位 位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9、 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玩中有新知;在比较分析中,学会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3.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他们的位置。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吴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师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答,师板书300和286,让学生说说整数的比较方法)2、两数之间填上“”或“”,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1348 102493、有一小明买了一副三角尺,小亮买了一本

20、练习簿,他俩都认为自己花的钱少,你呢?那么怎样来比较小数呢?有些什么样的好方法好规律来比较小数呢?这节课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揭示课题)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1)(多媒体播放场景)。画外音:今天红星小学在举行春季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运动会已经开始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跳高比赛的场景。(多媒体播放三人跳高比赛的场景)。师: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生回答师板书师:你能给她们排一下名次吗?请把你的方法说出来。 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多媒体出示演讲比赛的场景。)师:你又有什么收获? 师:可以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回答

21、。 生:小强跳的远一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并板书:比较小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2.还有许多激烈的比赛,我们快去看吧(多媒体出示跳远比赛的场景。)师:哪一个更出色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就这样依次比较下去。 3.练习: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多媒体出示题目)。 7982 05105095758 06060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航模决赛的裁判员看我们班的小朋友

22、这么聪明,排名次排的这么快,也想请我们帮忙,愿意吗?请看 决赛的成绩单 学生先自主探究,再指名回答。 师:他们的排法有什么不同? 师:那哪一个同学排的对呢?请说出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题意灵活的解决问题。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完成书P10练一练 四、小结,梳理新知 这节课我们在参观运动会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收获,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买菜(小数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喜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

23、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3、掌握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星期天,笑笑去超市帮妈妈买菜。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指名汇报。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根据找出的信息解决问题。2、解决问题一,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生1:比3元多,1.25元可以看作1元,2.41元可以看作2元。生2:比5元少。1.25元可以看做2元,2.41元可以看作3元。(重点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完整)3、解决问题二: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理解题意同桌互相交流,怎样

24、去判断?学生汇报思路生1:用加法计算进行判断。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进行判断。生2:用减法计算进行判断。可以用3.66-1.25来验证。4、我们一起用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验证一下。(1)求出两种蔬菜一共需要多少元,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5+2.41(2)探究1.25+2.41的计算方法方法一,用单位计算。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3元+0.66元=3.66元所以1.25元+2.41元=3.66元方法二用直观图计算方法三用竖式计算明确算法:小数的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这样就会发现

25、,小数点也对齐了。1.25元+2.41元=3.66元3.66元=3.66元得出收了3.66元对。5、用减法进行判断。(1)分析列式:求售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可以用3.66-1.25来验证,也可以用3.66-2.41来验证。(2)探究3.66-1.25的算法方法一 利用单位计算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2元+0.41元=2.41元所以3.66元-1.25元=2.41元方法二 利用直观图计算方法三 用竖式计算, 用具体数代替直观图,列出竖式。明确算法,小数的减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3)同理计算3.66-2.41,判断售

26、货员收了3.66元对不对 5、交流: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小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三、练一练1、用竖式算一算1.25+0.7 2.76-2.012、完成书上P12的练习比身高教学设计知识课题:小数进位加 退位减学情简析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此外,学生己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由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

27、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小数加减这一新知。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小数加减法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探索小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法。2、 基本技能: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3、基本思想:转化思想、构建模型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8、。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投影 学具练习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二次备课1. 复习引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复习小数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为本科奠定基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8.5+6.4= 25.4+1.4=39.8-8.3=2.7-1.4=四人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了解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已有知识经验。2.探索小数进位加法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问题:鹿妈妈高多少米?小花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鹿妈妈的身高=小花的身高1.7米师总结:a.体现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进位加法的计算。b.小数加法的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方法。c.从低位算起鼓励学生用竖式来计算。1.学生列式2.4+

29、1.7 2.生1:24个0.1加上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生2:通过涂一涂正方形图形上的小格,直观得出结果4.1。生3:列竖式计算1.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统一单位来计算2)根据小数意义来计算3)直观图形法计算4)竖式计算2.会用竖式计算小数进位加法3.探索小数退位减法问题:小黑高多少米?小花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小黑的身高=小花的身高0.8米讨论小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时向前借1当做10,然后再减。尝试计算:(1) 根据小数的意义来计算(2) 直观图形法计算(3)列竖式计算4.探索小数末尾需要补“0”的退位减法。问题:鹿爸爸比小花

30、高多少米?鹿爸爸身高6米,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比小花的身高高=6米-2.4米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组织学生进行方法和结果的交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和点拨。(1)学生质疑能不能减。(2)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和同桌合作进行尝试计算(3)汇报、互相评价和质疑。尝试计算:1、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5.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么学习的?方法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把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前

31、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小数的性质)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一分钟时间回顾和反思自己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并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6.练习1.列竖式计算。0.930.47=8.17+6.94= 8.25+1.55=102.45 0.560.307 2.341.067 2.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价格如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1、 正确列式计算 注意细节2.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注意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在练习中巩固反馈对于小数进为加退位

32、减算理的理解以及进一步体会竖式计算的优势。板书设计: 比身高 2.4+1.7=4.1(米) 2.4-0.8=1.6(米) 6-2.4=3.6(米) 2 . 4 2 . 4 6 . 0 + 1 . 7 - 0 . 8 - 2 . 4 4 . 1 1 . 6 3 . 6 1.小数加减法要把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借1, 位数不够的,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小数的性质)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歌手大赛教学设计知识课题:歌手大赛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用竖式

33、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数的运算中重要的内容. 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每一步的意义,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基本思想:迁移、联想。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教学准备:教具:PPT 学具: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

34、标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在电视上看过歌手选拔赛吗?歌手的总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师:歌手大赛中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看图生:总分是把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相加。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二、探究新知1、猜想。2、收集信息,提问题。3、解决问题4、小结5、回头看猜想结果。1、 猜一猜师:我们学过整数混合运算,我们是怎么计算的?猜一猜小数混合运算会怎样计算呢?2、看图、收集信息,提问题。 课本第16页“歌手大赛”教学情境图。(课件显示)(1) 学生收集信息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2)学生提出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

35、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老师板书部分问题。)(1)谁的总分高?(2)高出多少分?3、解决问题(1) 估一估: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学生估计,只要方法合理,教师要肯定,同时优化估算的方法。(2)算一算师:估算的方法能不能选拔出选手?师:怎么算出准确的的得分?(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解法)师:刚才是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如何?(4)小结:强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师:和你猜想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学生猜想、发言。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罗列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和同桌交流想法,并和全班同学交流估算的方法。生:不能,不公平。学生试着独立解决。先做完的同桌交流如何解决

36、。学生口述计算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述算法。学生回头看自己的猜想结论,在验证中纠正或巩固小数加减法中的运算顺序。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复述中加深理解和应用的意识。在猜想验证中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 完成书中17页练一练的1题2. 完成书中17页2题。学生独立计算完后,要复述运算的顺序。在复述中加深理解和应用的意识。四、拓展练习试一试: 8.03-2.16-3.84 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算? 小结:

37、整数减法的性质也可应用于小数减法中。思考、分析,明确可以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按照运算顺序再算一次,验证两种计算的结果。猜想,思维发散。五、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9.43-8.65-0.40 9.43-(8.65+0.40) .L练习一教学内容:书P18P19页的练习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于小数的互化,能比较小数的大小。2、结合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综

38、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看书本目录从2页看到17页,看看想想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课前要学生整理成独立的知识网络图,总结时在班上用投影展示好的作品。二、练习1、自己独立完成书P18页的第一题、第二题,集体订正。”(借助直观图形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2、复习小数加减法和混合运算。先弄清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数第四题,第五题,交换订正。3、书P18第三题,第六题第、七题学生自己读题。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4

39、、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5、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6、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小结: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四、作业:第五、八、九题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教学计划单元主题认识图形单元目标1、经历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了解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情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3、体会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图形分类中的意义,感受量、摆

40、、拼等直观操作活动在探索图形性质中的作用。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对一些图形已经进行了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教科书主要通过图形分类、探索活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能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3、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根据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4、能根据提供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其能否围成三角形。5、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辨认平行

41、四边形与梯形。教学重点经历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情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措施1、体会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图形分类中的意义,感受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在探索图形性质中的作用。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图形分类三角形、三角形分类(2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探索与发现:三角

42、形边的关系(3课时),四边形分类、练习二(2课时) 图形分类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并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准备:学生用硬纸条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活动四边形。教师制作课件设计意图:在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平面、立体图形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几何图形特征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分类这一过程使学生关注几何

43、图形边、角、面的特点,能够对直观图形进行描述,归纳抽象出其共性与区别。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我们已学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贴出相应的图形。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1、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板书课题:图形分类2、分一分:先确定分类的标准,集体交流怎样分类?然后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3、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4、引导对平面图形进行再分类。5、组织交流与说理:平面图(根据是否线段围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圆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44、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6、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设计意图: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三、实践活动: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思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2、汇报。小结:四边形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已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获得感性认识。)四、巩固练习与应用。1、课本21页第1题。2、课本21页第3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课本21页的第四题。 三角形分类教学内容:书22-23页三角形分类。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

45、活动,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3、了解给图形分类的标准。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活动,认识各种三角形及其特点。教学难点:能否主动地从图形的“边”和“角”方面给三角形分类。教具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本P109图1的三角形剪下来。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出示课件,复习有关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师: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课

46、件演示。其中1是直角三角形,2、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5、6、7是等边三角形;4和8是锐角三角形;9、10、11、12、13都是钝角三角形;11和12是等腰三角形。2、这是一艘希望小船,只要你按上面的寄语去做,它就会带你到达成功的彼岸。请大家读一读。(生集体读寄语。)3、你们注意到这艘小船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生自由回答。)4、仔细看一看,这些三角形形状都一样吗?不一样。共有几种形状的三角形?(生自由回答,不用直接评定。)在三角形这个大兵营里,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二、动手分一分,给三角形分类。师:1、你们书上P09附页中的

47、图1也有这艘小船,昨天大家已经把它剪下来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所有的三角形分类。注意每一个三角形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哟。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3、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类方法这一活动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老师也给这些三角形分了类。请看(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文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伴有解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叫直角三

48、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叫钝角三角形。你知道老师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吗?(1)第一类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吗?第二类、第三类呢?(点名学生回答。)(2)刚才我们是按角来给三角形分成三类。如果从边来看,还可以怎样分?(学生自由说。)(3)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师按边的关系也给这些三角形分了类,请看(课件演示)5、(1)左边这类三角形的边都有什么特点?右边呢?你想给它们分别起什么合适的名字?(2)看看你们起的名字和数学家们起的是否一样?(点击课件出现等腰三角形定义,)大家齐读。(3)在等腰三角形中,我们给各部分都起了名字。点击,两条腰闪烁,出现解说:这两条相等的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腰

49、”;顶角处动态画出角的符号,红线闪烁,出现文字并伴解说:两条腰相夹的角叫“顶角”,接着两底角动态出现角的符号。伴随解说:腰和第三条边夹的角分别叫“底角”。第三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谁来指出等腰三角形2中各部分的名称。(点名让学生到前面指认。)师:A、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等腰三角形中,每个三角形都只有两条边相等吗?(生自由回答)B、象5、6、7这三个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叫做等边三角形。三、在活动中理解新知。活动1、游戏猜一猜。练一练的第2题师生一齐游戏,理解三角形角的特征。活动2、学生独立完1、3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况简析 “三角

50、形内角和”这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索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认识物体的

51、表面及图形,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关系。.基本技能: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基本思想: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基本活动经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教学重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三角形的模型学具:学生活动课题、三角板、量角器、三角形纸片

52、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二次备课.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介绍:这些平面图形中都有角,我们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内角”。谁愿意上来象老师这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也标出它的内角.提问:这些图形中长方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它有几个内角?有什么特点?这4个内角和你能很快求出来吗?你是怎么求的?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呢?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我们会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知道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引入问题:其实很多数学家在研究新问题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也是先提出一种猜想,说明你们现在真的很了不起。但光有猜想是

53、不够的,我们还得对猜想进行对,验证。() 设计问题:回过来看看我们的猜想,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三角形都要拿来一一验证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对,我们才学过分类的知识,可以把三角形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这样的三类.学生回忆学过的图形对每一类每个人只需要选择一个代表来验证,全班对每一类就可以验证四十多个三角形了(如有学生直接说出,则大声表扬想出了好办法)。如果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们的猜想就是正确的。请大家从你准备好的图形中选出你要研究的三角形摆在面前。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来理解三角形。学生自己动手寻找方法,通过量、折、撕,找到突破口.认识三角形讨论:大家做好验证的准备了,现在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得到你手中三角形内角的和?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想一想。时间到,看来有的同学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我们来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对你有一些启发。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出:量、折、撕。(学生交流时注意强调折和撕是运用了什么知识)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指一下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量一量为了让大家的验证更有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测量时量角器要注意三对齐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把每个角标出角1角2角3,测量的度数写在每个内角上,把内角和计算出来写在三角形的中心折和撕的同学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