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460851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XX地区河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草案)编写单位:XX协作单位:XX20XX年XX月XX日附件XX可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草案)编写单位:XX协作单位:XXXX20XX年 XX月 XX 日、八 、,刖言为贯彻和执行XX城市总体规划和XX水环境总体规划, 解决XX河网河流所面临的问题,指导和规范XX地区河流综合整治工 程中生态护坡建设与管理工作,发挥河道各项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工 程生态效益,制定本导则。本导则围绕河流生态护坡设计,规定了生态护坡 /护岸设计的一 般性原则与生态性要素、评估和监测方法、管理维护的内容及要求。 本导则的附录16为资料性附录。本导则为首次发布。本导则由XX

2、组织制定。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XX XX XX1总则为积极推进XX发展建设,贯彻国家和XX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精神,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发挥河道综合效益,引导、规范 XX地区生态护坡建设工作。现依据 国家和XX市有关法律、法规、条例、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本导则。1. 1本技术导则总体目标:建立一套符合 XX地区冲积平原河网河流 特征的生态护坡/护岸设计相关技术规范,推进XX域河道综合整治工 程规划与建设。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应结合当地各功能区发展规划,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地理地貌、 水文特征以及水系特点。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提倡采用生态

3、风险低的新 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应合理兼顾施工河段对上下游、 左右岸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 侵蚀严重的河段应在深入分析研究河道特性和河床演变规律的基础 上,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美化的护坡方案。1. 2本导则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本导则适用于 XX以及其他平原 河口地区砂质土壤河岸及其河道(包括主干河道及主要支流河道的护 坡/护岸工程)综合整治及相关管理活动。1.3本导则的构成:本导则具体分为设计篇、技术篇、监测评估篇和管理维护篇四个部分内容。1.4本导则编写依据:本导则结合XX实际情况,并符合下列地方相关规划条例的要求:XX市河道管理条例(2003年10月10日修订);XX市水务“十一

4、五”规划(征求意见稿);XX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2006年9月修订);XX县“万河整治行动”实施意见。1.5相关生态护坡技术设计应符合以下规范的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GB50287-99 ;防洪标准(GB50201-94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河工模型试验规程(SL99-95);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2术语2.1河流经济功能指河流提供经济价值功能,如防汛除涝、引淡避咸、供水需求、内河航运、以及观光旅游等功能。2.

5、2河流社会功能指河流提供社会服务功能,如改善气候、景观欣赏、美化环境、 教育服务等功能。2.3河流生态功能指河流支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水体自净、输水运沙、提供生境 等功能。2.4市级河道主要是指环岛运河(南横引河和北横引河),以引淡避咸、防汛除 涝、供水需求、内河航运为主要功能。2.5县级河道主要是指XX29纵南北向中型河流,以调蓄功能和引排水为主要 功能,兼顾内河航运功能。2.6村镇级河道主要是指XX连接南北向河流的小型河道、村镇泯沟等,以景观 欣赏、水体自净、提供生境功能为主。2.7生态护坡生态护坡/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 性”的人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

6、岸基底, 丰富的河流 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具 有一定抗河水冲刷和坡面流侵蚀的能力。2.8岸坡侵蚀岸坡侵蚀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如水流冲刷。河岸土壤结构稳定性 遭到破坏,发生基质侵蚀、流失甚至坍塌的现象。2.9防洪标准设计护岸工程设计时选择某一频率暴雨强度作为设计标准。2.10滨水景观设计主要是指通过护坡工程以及河岸带构筑物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性以及保证滨水地区在生态景观上的连续性和自然性。2.11亲水空间设计是指按照河流自然地形,在流域回湾处,设置亲水平台,提供居民 休闲游憩及安全亲近河水的空间,一般通过靠近水边的台阶、缆绳、 绿地、亭台以及廊道等基础

7、设施来实现。2.12循环型护坡设计主要是指应用木材、贝壳、砂石等天然材料于护坡工程中,实现护坡工程的自运行免维护状态,避免产生二次环境污染问题。2.13顺直型河段河槽平面形态顺直,边滩和深槽交错分布的河段。2.14弯曲型河段中水河槽由正反相间的弯曲段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联接而成的平面呈蛇曲形的河段。2.15分汊型河段中水河槽分成汊道,各汊道交替消长的河段。2.16游荡型河段中水河槽宽浅多变、沙洲众多、水流散乱、主流线经常摆动的河 段。2.17汊道数一条河流的水流所流经的河道数。如水流只通过一条河道则成为 单束河道。如果水流通过几条河道,则称为辫状河道。2.18宽深比宽深比为常水位时所对应的河道水

8、面宽度与平均水深的比值。2.19蜿蜒度蜿蜒度是河段两端点之间沿河道中心轴线长度与两点之间直线 距离之比。河流的蜿蜒度表明了河流的弯曲程度,一般情况下,河道 坡降和河床材料颗粒大小降低时,蜿蜒度会增大。2.20河道断面形式河道原有的天然形态包括平面形态和断面形态。河道平面形态主要是河网水系的平面布局和水面率。天然河道断面是河道长期以来水 流、泥沙、河床自动调整的结果,河道建设中首先应该选择天然河道 断面,当天然河道断面无法满足要求时,选择人工河道断面型式。3基本规定3.1生态护坡设计和工程建设应遵循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XX市环境保护与城市生态化建设“ 一五”规划以及 XX域发 展规划

9、的发展方向并满足相关的环境保护指标。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必须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程序。3.2采用本技术导则来指导生态护坡设计时,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应通 过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的审批,并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项目工程 必须严格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3.3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科学调度, 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原则,应充分发挥 XX内河的防洪、 航运、供水、灌溉、旅游、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3.4生态护坡的设计与建设中涉及到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修复、河道整治的部分宜切实参考XX域总体规划中关于主岛不同功能分 区规划功能的描述,应

10、按照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 工程设计和技术选择。3.5生态护坡的设计和建设中必须减少大规模高强度对地貌、河流、 的改造,应建立工程建设前生态环境评估和建设后评估体系,减少对 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3.6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必须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社会经济资料应收集土地、耕地、水利基础设施等资料。应掌握历史洪、涝、旱、潮灾害情况。 气象水文资料应收集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流速、地下水水位、水质 等资料。应具备与工程相关的设计暴雨成果,设计除涝水文成果,相 应规划阶段的水利计算成果,以及对象河段的设计洪水过程 和人工调水水位变化成果等。应收集与工程有关地区的水系

11、、水域分布和河道演变等资料。对于XX域潮汐河口段,还应收集潮位、落潮的平均流量、水 流流速及流向等资料。对于通航河道,应收集现状和规划的水运量、航运对河道整 治的要求以及船行波水位变化范围等资料。 泥沙以及地形地质应掌握对象河段泥沙运动特点、河道淤积现状、河道纵横断 面、河道地形以及河流走势情况。应收集地质条件、土壤颗粒级配、土质类型、以及岸坡稳定 性评价和河岸抗水流冲蚀能力等资料。 生物资料应收集对象河段有关的水环境、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生态系 统方面的资料,重点调查珍稀濒危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 情况。宜在掌握针对典型地区河岸缓冲带植被结构类型的基础上,为护坡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3.7

12、XX河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主要由设计篇、技术篇、监 测评估篇和管理维护篇四大部分组成。 具体要求又分为保证项目、- 般项目和创新项目。凡不满足保证项目中的任一条款,相关工程设计 必须做出相应修改。4设计篇保证项目4.1河道生态护坡设计必须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的相关规定。4.2生态护坡在防洪要求的设计上必须符合防洪标准 (GB50201-94的相关规定和地区的排涝规划和引淡规划。4.3通航河段的生态护坡设计在设计水位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的相关规定。4.4护坡工程透水性材料的选择上应满足排除地表多余降雨径流的 标准,必须在防洪的基础

13、上,具备一定的截渗能力,以保留必要的河 道蓄涝容积。4.5生态护坡设计必须满足力学稳定性,提高河流岸坡基质的力学强 度,减少常水位、高水位以及洪水期河流水文运动以船行波带来的岸 坡侵蚀。4.6生态护坡设计必须根据河段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水流及风浪特性、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等因素 综合确定。4.7护坡形式的选择应以实测对象河道类型为依据,应综合考虑护坡 工程自身可能给周边河段带来的水量、 水质的变化,原则上对已经形 成良好生态环境的河岸实施拓宽整改设计应在一侧进行。4.8生态护坡设计必须具备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护坡形式,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综合比较

14、选择合适方案。4.9生态护坡设计应根据水文分析结果确定河流水位变化确定护坡的 断面形式以及结构布置。4.10应结合护坡结构的不同区域和部位以及 XX本土植被调查结果, 选择护坡植物类型。4.11生态护坡设计不应破坏自然生物栖息地,尤其是生态敏感区的自然风貌和护坡景观。一般项目4.12生态护坡总体设计上应结合对象河段的主要功能,植被护坡的 宽度应满足相关规划的要求。4.13生态护坡设计应充分考虑波浪作用力及护坡底面扬压力作用下 护坡结构的整体抗滑稳定分析。4.14设计中应减少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 果”,美化工程环境。4.15在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应根据边坡坡度、防洪要求和

15、休闲、 亲水功能要求,确定采用铺砌护坡还是挡墙护坡,或者是二者的结合。4.16考虑到隔水作用以及增加垂面护坡与土壤层间的稳定性,护坡 设计中宜设置反滤层和垫层。4.17护坡工程宜采用直线设计,遇到河流转弯时,应有相应的加高及 加强保护。创新项目4.18城区河段生态护坡设计中应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充分发挥人 文教育的作用。4.19生态护坡结构设计中应设置多孔性构造,宜选择透水性较强的 材料,不应采用高生态风险的护坡植物或材料。4.20在生态护坡结构设计中宜体现景观风光的功能,以实现生态护 坡最佳的视觉景观效果。4.21生态护坡木本植物选择宜常绿、落叶二者皆有,应保证落叶类 木本植物占全部木本植物

16、数量比 30%以上,常水位以上两岸植被带区 域宽度之和与河床/水面宽度之比应控制在0.6以上,近岸常水位下 小于补偿深度水深部分的岸坡宽度应维持在河岸总宽度的30%以上。5技术篇保证项目5.1河道生态护坡在技术选择和地质资料收集上必须符合 堤防工程 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和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的相关规定。5.2生态护坡工程的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一定机械强度,抗冲刷磨损 性能强、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以及便于施工、修复、加固的特点。5.3生态护坡工程的长度选择必须根据河流的水文特性,在分析河流泥沙运动和造床规律的基础上确定。5.4生态护坡/护岸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水

17、位变化、水流速度和风 浪情况等不利水力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和土壤流失情况。5.5生态护坡/护岸结构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安全性、造价经济 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要求,也要结合河道功能定位,还要充分考虑 河流参数,包括常水位、枯水位和高水位以及河道两边土地利用方式 和规划。5.6生态护坡挡墙部分工程量和稳定加固储备工程量应根据河势变化、河床可能冲刷深度、及已建工程的运用经验综合确定。5.7生态护坡挡墙部分结构型式应根据水流条件、可能冲刷深度、岸 坡状况及材料来源,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5.8生态护坡的坡式防护部分应根据堤防级别、水流条件、波浪强度、 堤防或滩岸高度、岸坡坡度及土质、材料来源等情况进

18、行选择。5.9由于河流岸坡的坡度变化,生态护坡中必须注意整体结构的稳定 性,不应存在局部小范围的急剧坡度变动。5.10生态护坡工程应根据不同水位选择不同部位的材料,可将滤干 后的河道淤泥应就地资源化,用于生态护坡的构建。护坡顶部高程应 预留高于设计洪水位0.5m-1.0m的安全距离。设置亲水空间时,坡度 应控制在1:4-1:5之间,如果是针对儿童开放,则坡度应为1:10。5.11生态护坡工程植被选择时应以采用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物种 为主,选择对外界环境耐受性强的植被。常水位以下的挺水植物距离常水位不得大于50cm一般项目5.12在挡墙与岸坡防护工程之间可回填砂砾石或土料。墙体应设置 排水孔,

19、排水孔应设置反滤层。5.13在水位变动区护坡材料应优先选以开孔透水性材料,表面应粗糙,同时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5.14实施生态护坡工程,其岸线建设应坚持植被自然性、物种多样性,坚持乡土植物优先选择的原则,结合河道所处的实际条件,建设 生态功能突出的河岸带。5.15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由于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宜采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来保 护河岸。5.16生态护坡工程在栽种植物以前,应进行工程区域的植被调查。5.17由于无植被保护的边坡受雨水冲刷会发生水土流失,应对开挖 边坡进行快速复绿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必须采取临时防护措施。5.18基于分析对象河段岸坡

20、土壤特点的基础上,应往稳定系数低的 岸坡土壤的原土中添加一定量颗粒级配组成上有变化,呈不规则棱角的客土。创新项目5.19在断流施工时,宜采取在暴露在外界的岸坡边脚部分预先铺设 防渗层等隔离设施,减少施工给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5.20在植被护坡技术中,应先选用1-2个草本以及木本植物物种,配 合2-3种先锋植物作为辅助种。5.21宜构建全系列的生态护坡。从坡脚至坡顶依次种植沉水植物、 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乔、灌、草)等一系列护坡植物, 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兼顾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5.22生态护坡宜与周边河岸带区域在植被种类上、宽度比例上相互 补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具有拦截面源污染能力

21、的河岸缓冲带。5.23生态护坡技术在选择护坡植物类型时应结合物种本身在当地的 特有条件下所具有的生长期特点。工程建设持续时间不宜与选择的护 坡植物的自然休眠期产生冲突。5.24植物护坡活枝扦插技术应用时在护坡施工期间宜通过冷冻法延 长植物休眠期。6监测评估篇基本项目6.1生态护坡工程的监测与评估应包括工程准备期监测以及工程竣 工后监测与评估两部分。6.2监测与评估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导向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6.3监测与评估必须包括护坡稳定性评价和水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护坡水生物状态评价。6.4工程竣工后应进行项目效益与投资比的估算,计算原则和方法按 照水利建设

22、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的有关规定执行。6.5工程竣工后应进行持续的水质监测以及河流中泥沙含量与颗粒 直径的测量。一般项目6.6在生态护坡工程准备阶段,应布置完整的生物监测系统。对河流 走廊现状生境进行监测与评估。6.7工程后评估宜在对象河流中选取代表性河段开展横截面调查并 且分析生态护坡建设后河流地貌发生的变化。6.8生态护坡工程竣工后第一年,应对植被进行监测和维护,以确保 植被有充分的成活率,并应提前评估干旱或洪水等恶劣天气对工程所 产生的负面影响。6.9宜在生态护坡实施河段设置现场监测装置,不断记录河流水位与流速的变化。创新项目6.10生态护坡工程施工前应综合评估对象河段以及上

23、下游河段河岸 侵蚀速率预测,包括近岸坡侵蚀风险评估(NBS以及河岸侵蚀的危 险指数(BEHI)的调查。6.11生态护坡工程竣工后宜评估恢复对象河段自然连续性的程度以 及干流与洪泛区的联通性。6.12生态护坡混竣工后宜监测整个岸坡部分木本植物林冠覆盖面积,保证覆盖率在60%U上。7管理维护篇基本项目7.1护坡/护岸工程管理和维护应为生态护坡工程正常实施、工程安全和工程保障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和长期效益。7.2护坡/护岸工程管理应按水系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划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7.3跨市(县)级行政区划管理的生态护坡工程,规模较大的,应设置 市、县二级管理机构。市(县)及以下行政区划

24、管辖的生态护坡工程, 规模较小的,应设县、乡二级或乡一级管理机构。7.4护坡/护岸工程管理范围为对象河段两岸间的水域、沙洲、滩地、 行洪区、护坡区域。区域范围的确定应符合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的相关规定。一般项目7.5生态护坡/护岸工程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绿化维护、结构维护和 水面维护等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养护要点应包括植物,包括浇水、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7.6生态护坡/护岸防汛设施应按维修管理及防汛抢险需要,在堤的 背水侧或设计洪水范围以外的安全地带设堆料区,储备一定的土料、 砂石料和其他防汛物料。创新项目7.7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应该发挥沿岸线各单位的积极性,在强调 业务指导的前提下,对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下放对护岸和沿线青坎范围 内绿化的养护权。7.8应配备专职绿化管理及水面保洁员,根据堤防工程管理规范并结 合XX勺实际河道管理经验,适当增加管理人员编制,以满足人手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