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385172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70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II网络传播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 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称为一个节点。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网关、路由器 等)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组成。软件上看,计算机网络由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组成。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类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J二、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2、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 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 构。“分布式”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 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正是“分布式啲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DecenElized)、分权的新兴媒体 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 的复杂化。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

3、,因 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从起源看,互联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的是实现机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WWW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 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逬行关联。WWW浏览器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操作界面,它打破了必须使用命令才能执行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和趣味盎然。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

4、组织模式。1厂域网(WideAreaNetwork, WAN)和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 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广域网则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线网络则采用视线介质逬行数据传输。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连接,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内容网络。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络“成 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门户网站和捜索引擎2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会化捜索枕和“社会化搜索引擎”的

5、提法也开始出现。3、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2004年以来,互联网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而这样一个变革的核心特征是调动用户参与的 Web2.0。人们对Web2.0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它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络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 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于Webl.O, 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目前与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 (简易信息聚合)、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 (社会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这些 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岀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遍网民的作用,并且

6、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 间产生更加密切牢固的关系。总而言之,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它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 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络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应用,是一种社会纽带X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最的接收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 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媒体、UGC、公民新闻5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自媒体(We Media)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 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 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

7、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 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订阅号都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自媒体的优势有: 新闻来源多元化,增加新闻的完整度。自媒体令传播权下放,赋予了更多人发布信息、表 达自我的机会。大众媒介从“传播”到“被传播”,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保证与强化。2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 称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搜索引擎兴起后,也在不断发展一一从文字搜 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

8、展。而未来搜索引 擎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3社会化捜索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际圈子,又通过捜索每个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户提供一个更 为准确的信息。社会化捜索引聚通常都具备元捜索、收藏、圈子等功能,来满足他们最终达到一个全社会知识 共享的概念。其思路是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机器捜索的不足,我们常说的“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做一种 社会化搜索。而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 术。一方面,通过博客、SNS、微博、微信等应用,个体可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伸自己 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个人的发

9、展积畜社会资源能量。另一方面,通过Web2.0的应用,个人的声音可以扩 散到社会空间,个人行为放大为社会性行为。普通个体无须传统大众传统媒介的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甚至可能与多家媒体的声音相抗衡。Web2.0使个体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影 响社会局面的能力,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一个“杠杆支点”。6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以及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 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 发布、整合、传播,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自媒体发展要注意的问颍

10、:由于缺于新闻业务专业知识,自媒体人在上传内容时可能会违法 媒介道德伦理。在网络中,由于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等效应,容易岀现群体极化的极端情绪,不 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UGC (Users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 Web2.0概念而兴起。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 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在UGC模式下,用户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用户的 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互联网服务得以更深入地进行。2004年以来,UGC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用。这可以说是对“由成员生产的内容”的认识的发展

11、。与 传统的由网站生产内容的方式相比,用户生产的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 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个性化,更丰富多样,更能满足长尾需求。同时,它们也 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往往更容易产生黏着力。这些内容可以为网站带来可观的流量, 因而为网站的广告或其他盈利方式提供基础。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其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方面: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甚至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即时 通信平台上网民传播的信息也会成为大众

12、传播信息的一部分,这是这个概念中“媒体”的那部分含 义。而这个概念中的“社会化”则意味着,这样一种平台要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还依赖于人们关系 的集成,也就是要在人们的社交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4、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 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 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技术)和应用服务。(D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7(2) 平板电脑、电子书与电子纸(3)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影响: 乐观地看可穿戴设备是最直接的“

13、人的延伸”,它们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识能力,以及人与物的信息交互 能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6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 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联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而社交渠道也成为内容的传播渠道。7智能手机指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这些手机可以由用 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展。在某种恵义上,智能手机 就是一个拿上电脑。8可穿戴终端,即以类似于人们日常穿戴物外观岀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它们融合了计算机

14、技 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技术,携带更为方便,不仅可以提供与手机等终端相似的信息服务,还可以对使 用者的身体、行为、位置及空间环境等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是移动终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可穿載设备将使人体变成双向的“人肉终端”。人体终端化,不仅意味着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与 处理能力得到增强,也意味着人体向外界发送数据的方式得到丰富化。可穿戴终端逬一步解放了“手”,这位移动场景下的信息采集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谷歌眼镜、 Spectacle等的“第一人称视角啲拍摄,也为“沉浸式”报道(或“沉浸式”新闻可提供了可能。可穿戴终端增强了环境感知的能力,这为移动状态下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提供了依据。可穿戴终端更重要

15、的意义,是成为人体的传感器,它也将是物联网中一类重要的设备。可穿戴终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正在显现。悲观地看外部力最的辅助,会使人们某些器官的功能因为使用减少而退化。可穿戴设备将带来人的一种”外化“,即人的思维活动、内部状态这些本来的隐秘,成为可以感 知、存储、传输甚至处理的外在信息。人,包括人的身体状态、活动、情绪、思维等,将全面数据 化,形成“数字挛生0。当可穿戴设备与人形成如此紧密的联系时,由它们带来的对个人数据的跟踪、检测也将无处不 在,个人隐私通过可穿戴设备暴露的风险势必大大增加,隐私权保护所面对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大。 而除了隐私权,也许未来个体还应拥有一种新的权利

16、一一“隐身权”,以便自己在某些时候可以从数 字世界里“消失”,不受外界侵扰。5、物一物、物一人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1) 定义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 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 络技术。(2)影响物联网技术将使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一物合一的新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 互动,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方式的互联互动。但物联网技术将给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它可以全方位检测人,一旦出现安全漏洞,个体 的自身状态、个体所在的环境等各种信

17、息都可能泄露,这会给个人的安全带来多方面的威胁。物联 网的开发,需要以更好的隐私保护政策和措施为前提。(3)相关概念9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是虔拟现实的一个新兴领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逬行新闻报道,其核 心思想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JR,使受众逬入其中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方面,获 得对新闻的认知。随着VR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体验的理念不断和VR技术相结合,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形成沉 漫式虚拟现实融合报道,逬一步提高受众参与感、互动感和真实感。沉浸式新闻的临场性、互动性、体验性等 特点可以有效解决文字、图片等帯来的失真,更为精确地还原事实本身,符合

18、新闻的本质。沉浸式新闻重构了 新闻呈现形式,基于vr技术能真正令受众亲临现场,最大限度地感受新闻事件,大大提高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 性;对新闻生产者提岀了更高要求,在选材、制作环节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 新闻业的发展方向。但沉浸式新闻拟真度低,直播性不强,只适合体验短小新闻事件,无法对新闻事件逬行全 景式和深度描述,仍旧是一种“技术中介化”的新闻报道。沉漫式新闻创作与传播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着一个 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从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这一新闻报道形式正全面地向积极的态势发展.。数字李生(Digital Twin)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

19、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 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李生 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IPv6n 云计算从技术上看,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机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 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从商业角度,云计算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个共享的功能,用户可以随时获取、 按需使用这些资源。云计算可以

20、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因为这些数据与应用并不 是放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在“云”里,即在互联网上。云计算可以将许多过去需要依赖个人终端完成的工作转移到网络中,由网络提供的各种基础设 施来完成,终端本身的性能要求由此下降。因此,更多的设备可以成为网络的终端,这是万物联网 的另一个基础。云计算也可以完成物联网中海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人物,这也是物联网价值幵发、服务模式开 发的前提。三、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1、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从复制到创新 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定时一及时一实时一全时 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粘贴一整合一解读 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单媒体一多媒体一融媒体 网络新闻受

21、众观的变化:单向一互动一共动2、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从单一到多维 整合类平台:多源聚合+人工分发 搜索引擎:多源捜索+算法调度 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个性化推荐平台:个性分析+算法匹配 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服务类平台吆:生活场景+新闻推送3、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1)Web1.0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Webl.O时代是以网站为主要平台、以网站的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可以称为大众门户模式。 其是传统大众传播的“点对面”模式的延续。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服务;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最手

22、段有限;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11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 IPv6是IETF (互联网工 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号称 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网址。由于IPv4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严重制约了互联网 的应用和发展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 障碍 服务类平台具有向新闻渠道延伸的可能性

23、,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服务类平台具有较大的用尸规模和较卷的 用户黏性;二是服务类平台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三是服务类平台常常对应着用户的各种 场景化应用,与此场景有关的新闻推送,可以得到用户更好的认同;四是从未来发展看,服务类平台更容易将 人的社交、物的数据及环境数据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型用户平台。(2) Web2.0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个人门户模式的传播网络是由无数网络节点(用户)及它们之间的多元连接共同构成的人的关 系网络。它有以下几个特点: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传播路径易于观测;传播是多层级的;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

24、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局面1、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对于网络媒体的冲击的回应便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或称媒体融合,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最 先提出的概念。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提岀了“传播形态融合”,用以指各种媒介呈现 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狭义上讲“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广义的“媒体融合” 则包含一切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汇聚和融合,如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 素的融合。媒介融合的特征包括技术先导性、媒介内容的多媒体化、媒介融合的系统性和媒介之间的选

25、择 性。媒介融合时代引起媒介机构的转变,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了新的 课题,它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影响。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已有初探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形 式。目前我国媒介融合转型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实际上,媒介融合就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它在新媒体驱动下转型,逐渐为新媒 体所融合过程。在融合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不同媒介的文化差异问题。传统媒体的文化,是一种高高 在上的庙堂式文化,它是集权的、唯我独尊的,对受众是俯视的、教化的,强调的是“统合”。而新 媒体的文化,本质上一种竞争性的江湖式文化,表现出较强的

26、开放、分权、共享、容错、戏谑、多 元等特点。2、从;到游移的价值坐标传统媒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是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在某种程度上, 它已是凝固的金科玉律。但网络赋予了公介更多的判断与检验传统媒体及其产品的价值的权利,由 此带来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的作用下,传统媒体的某些价值坐标需要重新考量。(1) 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重新赋值(2) 质量判定坐标的迁移3、从内容到产品、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从市场营销角度看,一个产品不仅应该包含它的核心价值或利益,还应该包含消费者购买产品 所期待的一整套条件(包括用户体验),以及产品可能的附加价值乃至价值的转化。尽管传统媒体

27、一直将内容看做精神产品,但过去媒体大多只关注了其精神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作为产品应该具 有的完整属性,更没有太多注意过内容与社交的关系等附加价值。网络产品不仅仅是内容,它还包括接入产品、关系产品和服务产品。网络产业也不仅是内容产 业。网络是一个包含渠道、内容、平台、终端等要素的完整系统。而将受众“重定向”为用户,不仅意味着要理解用户需求从信息需求向娱乐、社交、服务等多元需 求的扩展,还需要更新对网络用户“消费”行为的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式 消?8、分享式消88,而不是被动填鸭式消费。网络中的“消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产行为。网络 中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4、从封闭走

28、向开放的体制变革(1) 媒体内部的开放与重组(2) 媒体间的开放与合作(3) 传媒业的开放与跨界合作五、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影响K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1) 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时间观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这既是对媒体惯性和用户共性的冲 击,也可能泛化到对人自身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的影响。以往媒体的黄金时段是用户行为共性的体现,它反过来又变成了一种约束用户的媒体惯性。而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打破了媒体的惯性,它更多地体现了用户的个性与意志。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 支持下,人们的个性化意志已经有了和专业媒体意志相抗衡的资本。

29、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与服务来说,时间变量的影响将下降,与时间相关但又不完全相 同的“场景”变量,对于解释用户的需求与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价值。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与服务商, 需要更多地注意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特定需求,以及相关行为方式。从用户角度来看,当传播侵入人们的每一寸空间、每一秒时间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信 息过载的困扰或者产生信息焦虑症、信息依赖症,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将受到什么样的影 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 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 信息消费空间:从大空间向微空间的演变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

30、络或外部定位方式(如 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的支持下,为 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实空间的迁移 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场景主要指基于特定时间、空间和行为及心理的环境氛围。场景可以视为移动传播中一种新的 时空描述维度,它也是移动产品的一个新的构成要素。2、大数据驱动媒体生产方式变革(1)大数据技术的定义及特点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它是需 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

31、多样化的信 息资产。大数据技术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大数据意味 着多样化的数据来源、巨大的数据量、快速的处理。大数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而互联网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之一。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发布的信息 以及人们在这些平台上的各种活动,电商和其他服务平台中人们的交易及行为,都是重要的大数据 来源。因此,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对互联网的未来走向,也会 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数据的孙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捋升。大数据是人们 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同时也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

32、方法。(2)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及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 预测性新闻的增加 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 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3) 大数据提升用户分析水平大数据对于用户的分析,包括需求分析、行为及其特征分析、态度与意见分析、传播效果分析 等。大数据的研究由于不是要求用户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以问卷的方式做出回答,而是对他们日常的 自发行为本身进行分析,因此更能真实地反映用户的需求、偏好以及行为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用户 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 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 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 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4) 大数据对媒体的其他影响 大数据影响媒体盈利模式 跨界合作需求进一步凸显

33、3、智能化媒体的时代将到来(1)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社会化媒体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媒体的智能化提供基本的技术铺垫,而人工 智能(AI)、物联网、VR/AR等则为媒体的智能化提供更直接的动力。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 智能。其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语义网是能够根据语义逬行判断的网络,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实际应用方向。也可以说,语 义网是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 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语义网意味着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方向。

34、自然用户界面即以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与机器互动的人机界面。这意味着人与终端的交互将越 来越回归“自然”,也就是说这些终端将越来越人性化。在这方面的主要技术包括:语音交互技术、 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面部识别交互技术、视线交互技术。(1) 智能化媒体的特征包括: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2) 从信息生产角度看,智能化媒体将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用户分析与匹配的场景化、智能化与精确化。 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一方面,智能化机器进入新闻信息的采集、分析、写 作等环节,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由多元主体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完成的协作式报 道,在未来将更为普遍。 新闻传播的泛在化、智能

35、化与新闻体验的临场化。 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支持这些新可能的技术会导致全新的力最对新闻业的“入侵”,这也意味着,智能化媒体时代将是 一个传统传媒业边界消失、格局重里的时代。3、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1)个性化新闻怡;(2) 机器新闻写作机器写作不够自由个性,没有质感与温度,机器没有人的创造力,一直是今天人们对机器新闻 写作的主要批评理由。但随着机器深度学习、语义分析等能力的提高,未来的机器写作未必不会在 这些方面实现突破。未来理想的新闻写作,将是人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机器的作用,不仅仅是自动获取数据 并进行填充,还将体现在:引导新闻线索的发现、驱动新闻深度或广度的延伸、提炼

36、与解释新闻内 在规律,甚至可以借助机器分析对内容的传播效果进行预判,从而决定写作角度与风格。而在机器 新闻写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时,人的新闻写作将向何方发展,是今天我们就需要思考的问题。(3) 传感器新闻从新闻生产角度,传感器扮演着两个方面的角色。一是作为信息采集工具的传感器叫二是作为 用户反馈采集工具的传感器2。在智能物体作为信息采集者日益普及时,物一人间的直接信息交互也 将逐渐变成常态。由“物”所监测或感知的某些信息,也许通过物一人信息系统就能直接到达目标受 众,这会使得专业媒体的中介性意义被削弱。(4) 临场化新闻尽管以往的电视直播在视觉上传达了一定的“现场感”,但观众与现场的关系是基于二维

37、画面的 “观看”。新技术将创造媒体用户与现场的新关系一一“临场”,即进入现场。具体而言,临场化新闻主 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网络视频新闻直播;VR/AR新闻和VR/AR直播。VR (virtual reality)技术指虚拟现实技术,它能通过数字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 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交互,从而获得亲临真实环境的 感受和体验。AR (augmented reality)技术指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集成在一起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某些实体信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息等)将其与现实世界叠加在一 起,并形成与人的交互。AR与VR的差

38、异是,VR是脱离用户当时所处现实环境营造出虚拟体验,而AR则是在用户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增加虚拟的体现。怡个性化新闻包括了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和定制化信息生产。个性化推送凸显了“算法”对于新闻分发的意 义,算法的水平决定了个性化匹配的精准程度。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意味看算法设置用户议程,用户是否会对 此产生厌倦与排斥,算法是否会帯来用户的信息茧房现象,都是未来的个性化新闻服务中需要警惕的。定制化 信息生产即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基于场景的个人化信息生产。这个层面上的传感器,是人的感官延伸,它们可以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突破 自身的局限,从更多空间、更多维度获得与解读信息.5作为

39、反馈采集工具的传感器,将用户反馈深化到了生理层面。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身体数据,准确测量用 户对于某些信息的反应状态。这样一个层面的反馈,不仅可以更真实、精确地反映信息在每个个体端的传播效 果,也可以为信息生产的实时调节、个性化定制或长远规划提供可靠依据。VR/AR用于新闻报道时,可以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育接“到达”现场的体验,让用户全方位 沉浸于现场,而不是由媒体用二维平面“再现”现场。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视角,从 现场发现更多的个人兴趣点,而较少受到传统电视直播的摄像、导播视角的限制。他们对于现场的 理解与认知,也是基于他们从现场观察中获得的信息。VR/AR新闻报道与直播的

40、发展面临的问题:VR/AR设备的普及;用户的生理限制;互动的创新;新闻真实性与伦理。(5) 分布式新闻社交媒体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即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某一个 话题的报道。分布式新闻模式是信息与知识生产领域的共享模式。在分布式新闻这样的模式中,各种主体的 资源发现与整合、报道任务的分配与报道过程的协同,是发展的核心。在其中,机器智能或许将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布式新闻意味着新闻生产进一步去中心化。专业媒体虽然仍然不可取代, 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力量4、智能化媒体时代人的价值(1)算法的潜在危害: 概述算法会带来偏见与歧视,而且是用隐蔽的方式。在公共信息环境的营造方面

41、,算法井非总是带来客观公正的结果。在算法不成熟、不完善的情 况下,相比以往由媒体人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机器算法之下的拟态环境,未必会更接近真实社 会,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干扰人们认知与判断的假新闻或“噪声”。未来的算法不仅要解决个性化信息推送的问题,还要更好地实现公共化信息的推送。我们要明 确的是:算法只是未来信息生产与分发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人应该超越算法,保持自身对现 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 2017年人民日报三批算法人民网在17年连续三天发表署名“羽生”的评论文章,指岀以今日头条为代表,单纯依靠算法推 荐的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竞争手段屡破底线三大问题。三篇文章依次是不

42、能让 算法决定内容16、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17和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18。用人民日报之前的一句话总结便是:“一些热衷于搬运新闻、沉溺于算法的客户端在商业上 取得成功之后,却给新闻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搭上所谓算法的“便车”,一些原本信息量佗以屡禁不止的头条号发布低俗色情内容为例,指出“技术红利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文章中强 调,技术放大了内容的野蛮生长,内容分发依据的标准只取决于“能不能抓眼球、能不能吸引用户”,单一标准 不仅容易忽视优质内容更为丰富的面向和维度,也增加了把关内容产品的难度和成本。文章中指出,要解决这 一问题仍需从算法本身入手,不能完全让算法决定内容。1

43、7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会带来“自我封闭”的危险 一旦身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 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走岀“信息茧房”则需逬一步强化监管。信息平台 不能一心“取悦”用户,不能有侥幸心理,任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不能借技术深奥之名糊弄网民和群 众。促以今日头条多次陷入版权纠纷为例,指出技术和算法不能“为所欲为,随意地突破秩序和规则的底线”,并强 调一旦失去节制的美德,算法也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向创新的反面。要求“智能平台的身上也应流淌道德的 血液,不能为只为眼前的流量而放弃了长远”。丰富的新闻客户端推荐的内容i来趣单一,一些原本客观公正

44、的内容生产者变得械来械偏激,一些 新闻媒体原本宏大的格局变得越来越狭小。”“今日头条“自我界定为一家科技公司,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新闻逃避态度,以逃避价值观和媒体 责任相关问题。从新闻传播角度而言,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竞争手段屡破底线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自 媒体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命题一一读者需要什么?媒体应该为读者提供什么?当读者需 要超出法律和伦理的范畴,媒体是否应受到一定的约束?其一,商业媒体从娘胎里就带着双重属性一一产业属性与事业属性(李良荣),追逐商业利益 无可厚非,但媒体作为具有一定公共属性的机构,还被赋予教化引导公众、塑造良好公众品味的期 望。西方新闻史上,黄色新闻一度

45、泛滥成灾,毫无底线地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做法,受到公众谴责, 于是社会责任论产生,认为媒体应当对社会负有责任。其二,今日头条的精准用户分析和个性化新闻推送体现了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本质特点,满 足了用户的小众化需求。但是一味利用机械的算法判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过分迎合受众自主选择信 息,也使今日头条首页呈现出如桑斯坦形容的“个人日报”形式,用户接触到的信息会被自己的喜好 不断固化,长此以往,受众会不自觉地被禁锢在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内。其三,17年6月开始,今日头条先后陷入了5起版权纠纷当中,法院才刚刚判决今日头条侵犯了 腾讯、搜加部分作品的版权和约稿版权。这中间情况复杂,孰是孰非不能妄言。但必须反

46、思的是: 拥有精密算法和先进数据抓取技术的智能信息平台,为什么屡屡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不能自拔? 为什么总在打规则的擦边球? 信息茧房的理论背景信息茧房的提岀不乏思想渊源,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提出了社会民主状态的一个产物 就是个人主义,并伴随着身份平等的扩散而扩散。在互联网早期,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提出“the daily me55预言,即我们每天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和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份个人化报 纸。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通过对网民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 2006年岀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即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 的

47、,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之会将自身程梢于 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随着信息环境的逐渐开放,信息茧房的概念逐渐出现在国内的研究视野。梁峰在新闻前哨 中进行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化阐述,主要继承桑斯坦的对于信息茧房的研究认识,再进行整合与分析。 而与信息茧房相关的网络回音房、信息窄化、网络巴尔干化等概念也成为不断深化对信息茧房的影 响的研究的重要辅助概念。 (S息茧房形成的过程性正如蜡吐丝一点一点将自己包裹起来,信息茧房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过程 中逐渐形成并加固的。麦克卢汉曾提岀“媒介即人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这样说道:“任何一种感觉的延

48、伸 都改变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的时候,人就随着改变 To ”个性化推荐新闻这样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从感官上和心理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对信息获取 的认知,逐渐培养了人们的个性化获取信息的意识。因此,在人们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个性化推荐的各项功能就像是人的感官、知觉和兴趣的延伸, 通过媒介使用从而影响人本身,随着使用时长、频率等时间变量上的増加,人们在逐渐的媒介接触 中形成了固定的信息接收渠道,械来越只关注自己感兴御的领域的内容,信息茧房也在逐渐形成并 随着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不断加固。 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一一以“今日头条”为例I个性化推荐技术是搭造茧房的工具I

49、I用户的选择心理和个性化需求是内在动因III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变化造就环境影响 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I对个体的影响:个人接受信息的“回音室”效应;信息窄化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失衡、重复、 虚假信息的误导II对社会与新闻客户端的影响:群体极化现象构;机器替代编辑带来新闻价值上的偏颇 对信息茧房的反思与应对I个人主动培养信息聚合意识,加强媒介素养明确个性化信息的有限性;培养信息聚合的意识;加强自身媒介素养II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个性化新闻推荐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聚合类信息内容的把关;媒体要有专业精神和媒介素养;个性化推荐与人性化推荐相结合(2) 数据的潜在危害:作为算法底层基础的数据,也随时可能成为陷

50、阱。片面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失真的数据,不 仅不会更真切地映射环境和事物,还可能成为一面“哈哈镜”。在数据质最无法保证的今天,我们更 需要警惕贴着“客观”标签的数据哈哈镜。此外,我们也需要利用机器和智能来防止人为的数据造 假。、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1、虚拟化生存及互动逐步走向“现实化”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和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虚幻世界。2、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移动互联网中基于LBS的社交应用,将地理位置作为社交关系启动的一个要素,这也促进了现实 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在某些时候,两者出现同一化的可能。LBS使得虚拟互动越来越多地由现 实空间位置的近邻性引发,虚拟空间的互动也

51、成为现实空间互动的前奏。移动互联网时代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个人虽然不在某个现场,但借助移动工具通过虚拟空间 参与现场活动,即缺席的在场一一缺席但试图在场;一个人虽然身在某个现场,但通过移动终端转 移到虚拟空间,仿佛已从现场逃离,即在场的缺席一一在场却试图缺席。两种情况都意味着,人在 两种空间里的穿梭或对两种空间的控制能力因移动互联网而增强。3、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还原归信息茧房使得个体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茧房,每个茧房有内部的信息状态和内部的活动机制。匿名化的特 点方便了茧房群之间交流与分享,强化了茧房间关系纽带。当有与之切身相关的突发事件发生,情绪宣泄和极 端行为便容易产生。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

52、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新关系,表现为诵过虑拟化的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 进行更真实的还原。除了VR/AR技术20, 3D技术(能够记录三维视觉信息或创建图像的深度错觉的 技术。)也有助于实现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还原。20VR/AR技术可以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也可以创造出逼真的身体在场感,于是也创造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新 关系。VH/AH技术改变了人与内容的关系一一从阅读、观看到逬入,同时,它们也在改变人与人的互动模式。 基于VR技术的社交正在变为可能。这样的虚拟社交是以VR技术来复原真实空间于真实感觉的全方位互动,它 同时又提供了超越现实空间的新的互动可能,人们又一次获得了角色选择的自由,并且可以以真实的体

53、验来扮 演自己选择的角色。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一、网络的多重属性K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自互联网的雏形在1969年诞生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硬件 上。与网络相关的其他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也在高速向前推进。相较以往的传媒技术,网络技术的特点是: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例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 术。因此,其发展脉络更复杂。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际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 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 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 网络传播的复合

54、性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统的传播媒介既有电话等人际传播媒介,也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则集 多种传播于一体,是一种复合性媒介。网络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博客、微博等相互连接 和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各种传播形态与形式的相互交织,使网络信息传播的具体过程与 结构也变得格外复杂。网络中的传播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也可以是“点对点”的;既可以是一级传播,也可以是多级传 播;既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一条信息的传播可

55、能会跨越多种传播形态,在多个传 播渠道中进行着多级传播,所以网络传播常常是“复合式”传播。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信息的放大、 扭曲、衰减等多种可能性。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网络平 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土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 手段。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少。在很多时候,以上功能 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的。 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羽个人层面:人际交流、个人情绪的调节、“人脉”资源的积累、目我形彖的塑

56、造、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学习平 台、个人工作平台;群体层面:已有群体的联系、新群体的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群体间的互动等。 组织层面: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组织的对外公 关等。社会层面: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pubicsphere) 22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捋出的重要概念。当网络日益发展并逐渐成 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时,一些研究者提出,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本人认为,网络“能够创造种种新的联系,在迄今不曾有过的公共领域,建立起文学 的、科学的

57、和政治的公众领域。它也能够肢解现有的公众领域,因而使富有意义的联系化为乌有”。 哈贝马斯对于网络在充当社会的公共领域方面的作用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但应该看到,网络本身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社会也像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参差多样的 形态。笼统地说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公共领域,是欠妥当的。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实现的。不过,网络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网络是一个允许个 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一种空间的话语表达,有可能被他人听到。但这样的空间 赋予个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说话的“权利”而不是“权力”。网络是一个公共意见交流的平台,尽管这种交 流并不一定是平等的。而作

58、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网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将弱小的个体的声音汇聚成 强大的集体的声音,使之广为传播,尽管这种汇聚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理性的或建设性的。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将网络视为一种“私人话语空间”。在私人话语空间里,个人的需求不同,个体 的意见形成和表达方式与公共话语空间是较明显的区分的,其社会功能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中的“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网络中 的言行可能产生的社会性后果要有足够的估计。(2) 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59、的影响在于:其一,受众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超越时空,影响程度往往较大。其二,意味着信息流或意见流流动的四通八达,并由此带来控制的困难。其三,这种连通性也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聚合性,它能使分散的、隐藏的个人选择外化为一种集 休的选择,使弱小的个人意见集成为一种强大的集休声咅。但这种集休的选择或声咅井不等同于民 意,它们也并非总是理性的,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效果。(3)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宏观表现)网络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人或组织。这种开放性使网络传播的格局变得 更加多元与复杂。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把关功能也仍然存在,但是,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基于网 络传播技术结构,传播参

60、与者的多元化所带来的信息构成多元化与流向多向性,使网络平台整体的 信息环境所受到的控制减少。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微观表现)纥他指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 成”。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 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 求,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全天候地处于信息发布的状态,对于突发事件或动态发展的事件, 可以做到即时发布、全过程跟踪、不间断报道。这种开放性与受到出版周

61、期、播出时段等限制的传 统媒体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与环节,都处于开放状态。特别是信息发布之后的多级 传播过程,很难受到初级传播者的控制。开放性也会使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变形更容易发生,例如在 原有信息上添加或删除一些内容,这给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4) 网络传播的多级性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做出的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的概念,即大 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样一个中间环节。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 则提出了“N级传播”的模式。他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 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

62、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而后者则是“多级” 的。传统传播存在“多级”传播,网络传播更是如此。而且多级传播不仅出现在“影响流”中,也出现在 “信息流”的传播过程中。多级传播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深。多级传播可以包括非常 多的组合形式。总体而言,网络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三者的组合,有时还包 括组织传播。这中间的环节数量可以无限增加,也就是说传播级数可以无限增加。另外,传统媒体 的多级传播中,一级之后的传播通常是在媒体之外完成的。而网络中的多级传播可以全部利用网络 这个媒介实现。(5) 网络传播网状化在网络平台上,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路径传播

63、的,而是进行着网状扩散。从理论上看,每一 条信息在数字平台中都可能借助网络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传播主体,都可以被看做一个节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 联系使节点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而这个关系网络是网络平台传播的底层结构。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1) 传统经济:网络经济的基础网络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但它是传统经济的一种延伸,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轨道。从企业自身的经营、运作与管理上看,网 络企业还要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获得基本的营养,并且按照其基本规律运行。另一方面,网络经营平台是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它并没有

64、颠覆传统的经营平台,很多时候, 人们只是利用网络这一新平台开展传统的经营。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经济的改造与升级,成为传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出现 了“互联网+”这样的提法。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 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的总体目标,是促 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传统行业以及互联网本身都将实现升级。(2) 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主的。而信息产品的诸 多特点意味着信息行为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同时又可能高产岀的行业。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 还使用户成为信息经济中的一个积极的角色。作为一种经营平台的网络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24。这些特征意味着,在网络经营中,成员(或者 说网络用户)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其中特别提到的网络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