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5377987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课练20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20世纪50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深圳一调,3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A联合地主阶级 B消灭私有制C搞合作化经营 D保护工商业2(2017湖南十三校二联,30)“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

2、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画家朱宣咸的作品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图片反映了()A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阶段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5(2017山西太

3、原二模,3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6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下表中“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困难C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D着力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71

4、956年中共“八大”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说明中共“八大”()A已经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B是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C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8(2017江西九校联考)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A“一五”计划的成果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C人民公社的特征

5、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9(2017菏泽一模)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10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状态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 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过

6、在两年多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12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A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B政治运动没有影响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 D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年份(年)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交农业税(亿元)粮食棉花195013 21369.216.755.919.1195114 369103.18.7921.69195216 390130.414.126.527.03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

8、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及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8分)(3)材料三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材料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中国总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195055 1966 16911.228.8196066 20713 07319.733.9197082 99214 42417.437.5198098 70519 14019.438.2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上表反映了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12分)练高考找规律1(2016课标,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

10、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2(2015课标,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3(2014课标,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

11、恢复4(2014课标,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练模拟明趋势5(2017福州质检)下面是一幅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民族企业中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营企业中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6(2017四川成都三诊,31)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

12、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A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7(2017广东广州一模,31)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8(2017南京、盐城一模)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

13、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率(%)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9(2017聊城一模)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10(2017广西适应性测

14、试)195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特别指明,要使“小生产也绝种”。为达到此目的,对小农经济予以种种打击和限制,甚至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这反映出当时经济建设()A不符合中国的时代发展要求 B出现了“左”倾急躁情绪C对农民利益没有予以考虑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1(2017甘肃河西五市第二次联考)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1953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

15、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2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大跃进”的进行C工业化的发展 D国民经济的调整13(2017湖北武汉四调,31)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

16、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A深受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4(2017福建质检,31)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这次调研活动()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会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15(2017天津十二区县一模,8)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领域的产值()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17、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6(2017枣庄二模)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17(2017广西模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导致图中城市化率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农村大发展 B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C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

18、缩减练纠错提知能易错点1不能准确把握“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及其重大表现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易错点2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认识不清19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易错

19、点3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认识不清2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双基达标课时作业1D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的土改政策在消灭地主阶级时,采取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可知当时并未消灭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搞合作经营,排除C项。2C材料信息反映的

20、是新中国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的开展,故选C项。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该思想并未实行,故A项错误;B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3B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图中看不出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级形式,故A项不正确;从图中可知国家对私有制改造取得阶段性胜利,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并且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错误。4D本题考查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

21、“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在1957年结束,所以中共“八大”报告不可能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是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5B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朝鲜战争的发生使中国更加感到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多集中于东

22、北、中西部地区,沿海许多地区为空白,这主要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选B项。从中国工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可知A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无论布局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加强中国工业实力,故D项与逻辑不符。6C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属于“二五”计划期间,A项错误;“二五”计划期间出现了较严重的经济困难,B项错误;针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从1960年开始着手纠正“左”倾错误,1964年调整任务基本结束,经济有较大恢复,故C项正确;“二五”计划期间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错误。7D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内容;肯定陈云的思想是中共“

23、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经济决策的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答案为D项。8B由材料“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等信息可知,该英国记者描述的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时的情形,故A项错误,B项正确;人民公社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和平均主义的表现,故C项错误;手工业合作化是手工业由私有到公有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9B依据材料中“老农民”“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虽与农业生产有关,但与合作化运动的宗旨相违背,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上面检查”的信息并结合

24、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大炼钢铁是两回事,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中不会出现“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的特殊现象,故D项错误。10A材料中提及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可见这一时期劳动生产效率低,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可见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此时的中国,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项表述有误,排除。11B我国1968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大量城市青年走向农村,故答案为B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城市人口小规模

25、地退回农村,三线建设推进了城市化发展,故排除C、D两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D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并非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经济有所增长,但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故D项正确。13(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影响: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9分)(

26、2)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8分)(3)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识记及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原因应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原因。第(3)问,根据时间“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示例1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呈

27、增长态势,19601970年曾发生逆转。(4分)理由增长的因素:对实现工业化的国策的执行;计划经济的执行;工业化进程加快;“三线”建设的促进。(4分,任答两点即可)逆转的因素: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4分,任答两点即可)示例2趋势:1950198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4分)理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开启本国工业化进程;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美苏“冷战”下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战后机制化、制度化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任答4点即可,8分)示例

28、3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分)理由: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政府控制严密、计划性强;忽略市场导向作用;受错误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局不稳定;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陆乡村都市化模式存在缺陷。(任答4点即可,8分)解析:趋势1由“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1.2%提升到19.4%得出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呈增长态势;由19.7%到17.4%得出19601970年发生逆转。“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角度回答。趋势2由“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从28.8%到38.2%得出,19501

29、98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趋势3由19.4%、38.2%对比可以得出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加餐练练高考找规律1A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2A由图中信息可知,第

30、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英两国,这是由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排除C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3B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

31、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4C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短缺的产物。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被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故A项与史实不符;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练模拟明趋势5B由漫画中人物的形象来看,漫画中开会的人物应是工人和资本家,由“克服困难”“劳资协商”

32、可知,此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企业中,故本题答案为B项。6B材料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买卖土地现象逐渐增多,这种农民土地私有制和不稳定的小农经济难以保证生产力持续发展,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粮食生产。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故选B项。农民买卖自己的土地无法说明土改进程的曲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7D1953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控管理,使国民经济按照计划进行,故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

33、工业生产薄弱,并未出现工业建设的“用工荒”,故C项与史实不符。8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农业、轻工业,故C项正确;19531957年不属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故D项错误。9B农村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私营企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两个方面,与设问信息“直接因素”不符,故C项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D项错误。10B“

34、对小农经济予以种种打击和限制,甚至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实际上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与此对应的是B项。11B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陈云主张通过取消节制资本来克服“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的消极影响。结合题中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为B项。12C根据时间“1958年”,可以判断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确保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顺利实施,国家制定了控制城市人口的户籍法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为工业化这个中心服务的;国民经济的调整是从1960年开始的,故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项。13C从材料信息看,刘少奇认为,中国经济建设中,有少数的资本主义并不会妨

35、碍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中“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可知B项错误;1956年时,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故D项错误。14C从材料信息看,陈云的调研报告能够针对农村实际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这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不切实际做法的反思,故选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于1956年底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对“左”的错误的反思,故B项错误;D项发生在1978年以后,排除。15D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值高于工业产值,且农业产值变化幅度不大,故曲线代表农业产值。“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5

36、8年“大跃进”运动,推动了重工业产值迅速上升;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重工业产值迅速回落,故曲线代表重工业产值,故选D项。16B本题考查“八字”方针。据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可知,当时我国物质财富十分匮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所以B项正确。17C本题考查1960年冬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据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大致是在19611963年。“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A项不符合题意;三年经济困难是在19591961年,B项错误;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

37、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下降,城镇里工人数量减少,城市化率出现大幅下降,C项正确。这一时期属于纠正“左”倾错误时期,D项错误。练纠错提知能18A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一化三改造”(开始于1953年)和抗美援朝(19501953年)都在这一时期,A项表述正确。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因此排除B、C两项;三个面向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因此排除D项。19D学生做错本题的原因是分辨不清“大跃进

38、”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如总路线、“大跃进”;二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要建立一个由工、农、学、商、兵组成的大公社,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答案为D项。20D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不清。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生产资料集中程度更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D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