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

上传人:gu****n 文档编号:65310783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XX市XX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 1.1.2 建设地点:XX市XX区XX镇16个乡镇 1.1.3 建设单位:XX市XX区人民政府 1.1.4 建设年限:2005年至2009年(5年)其中:森林生态工程3年,即2005年?2007年;草地生态工程2年,即2005年?2006年;配套微水设施工程2年,即2006年?2007年;沼气工程5年,即2005年?2009年;苗圃建设2年,即2006年?2007年。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森林生态工程7688公顷,其中:公益造林2

2、108公顷,经济林980公顷,封山育林4600公顷;苗圃10公顷;草地生态工程3100公顷;水利微水工程:山坪塘75口,引排渠460公里,蓄水池1071口,沉沙凼4100个;沼气池1845口;购置设备1078台(套)。 项目区幅员面积642.31平方公里,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314.73平方公里,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 1.1.6 投资估算:7023万元,其中:申请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62413万XX,折565.4万美元,折人民币4692.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30.2万元人民币。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全国草原生态保护保障规划。 1.2.2 国家

3、发改委发改农经20031490号文件“关于利用日本政府XX贷款建设XX省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2.3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有关规定。 1.2.4 国家林业局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局)级实施方案编制指导意见和国家林业局长江上游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1.2.5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2.6 XX市XX区2000年?2049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2.7 XX市XX区水土保持10年规划。 1?2?8 XX省引进外资项目办公室川引资项目(2004)33号文件。 1.2.9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与XX省人民政府关于XX

4、省林业种植事业会议纪要备忘录。 1.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3.1 生态效益 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36.3%提高到2010年的42.8%,净增6.5个百分点,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占该区域流失面积的28.87%。土壤侵蚀模数由3855.5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156.65吨/平方公里?年。3100公顷草地工程完成后,年可减少泥沙流失10万吨,增加土壤蓄水力30万吨。 1.3.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治理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流失量降低,减少沟道、江河、库堰的淤积量,减轻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项目区生态环境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创造

5、了条件。 1.3.3 经济效益 该项目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但为了偿还国外贷款,适当种植一些生态、经济两用林草,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转。 1.4 综合评价 本项目基础条件较好,组织管理有保证,投资有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可靠,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明显,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可行。 1.5 问题与建议 1.5.1 问题 XX区春旱和夏旱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引进的优质草种因XX区夏季较炎热,产量将受到一定影响。 1.5.2 建议 项目实施后,增值税、营业税及其它税收等税源减少,税收降低,造成地方财政减收,请上级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6、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在满足当代人要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同那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传统战略,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要求,是人类发展观、文明观带革命性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7、;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总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平方公里,并继续呈扩大趋势。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会议并在里约宣言上签字。1996年3月全国人大第八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2002年9月朱?基总理出席第二届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主张。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明确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持

8、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国家编制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巩固和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天然林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实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工程。恢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XX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

9、环境质量,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XX市XX区位于XX东北部,境内的巴河属长江上游地区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陡坡地开荒耕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地瘠薄,河床不断升高,流量逐年减少,严重地影响到全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极大危害。据长江宜昌水文观测站统计,XX上游来沙量占整个长江来沙量的40%,河水泥沙含量重,给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安全运行造成了隐患。 为配合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XX市XX区人民政府在1999年8月制定了XX市XX区2000年?2049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生态环

10、境破坏严重的区域为重点,以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 ,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正是在这些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项目建设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XX市XX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333.71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山地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平均冲毁农田1500余亩,公路垮滑300多处,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使水库平均淤积深度达1.5米,河床抬高2米,岸线普遍内伸。同时,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为了确保三峡

11、、葛洲坝水利枢纽安全运行,保证占国土面积18%,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长期繁荣和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建设项目是完全必要的。 2.2.2 项目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实现现代化时,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活安定、山川秀美的新西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任务有五项,其中之一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脆弱、危害严重,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长江上中游地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并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支持。规划长江上中游地区优先建设一批林果和水土流失综

12、合治理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天然林区森工企业转产,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开展营林造林,建设生态农业工程,推广水土保护耕作技术。XX区地处长江上游,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十分繁重,治理面积达1576.71平方公里。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步伐。 2.3 申请XX贷款的理由 2.3.1 XX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符合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范围,符合日本国2003年新发布的援助大纲。项目以植树造林、种草养畜、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配套建设部分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形成的产品不与日本农产品相抵触,亦不出口到日本。 2.3.2 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

13、农经20031490号文件立项批复。 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及生态发展趋势 3.1 项目区基本情况 3.1.1 项目建设区域。本项目建设区域涉及XX镇、光辉乡、曾口镇、梁永镇、三江镇、金碑乡、顶山镇、大罗镇、羊凤乡、凤溪乡、独柏乡、果敢乡、平梁乡、枣林镇、福星乡、青山乡等16个乡镇,幅员面积642.31平方公里。 3.1.2 项目区自然概况。项目建设区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是巴河、恩阳河流经的区域。最高海拔1443米,最低海拔303米,相对高差1140米。项目区内山脊高,高差大,河流切割深。地层岩性属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剑门关组、汉阳铺组地层,浅灰色砂岩及紫红色沙泥岩互层。土壤为紫色土类为主,厚度

14、为 0.2?1米。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7.1,最高为40.3,最低为零下5.3,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21.2毫米,最大日降雨量288.2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7、8、9月降雨量最多,冬季少雨,夏旱秋涝,常有洪涝、旱、风、雹灾害频繁发生。 3.1.3 社会经济情况。项目区地处巴河、恩阳河干流中段,有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下游有年发电能力3000万千瓦时的三江电站。唐?巴、巴?广、达?巴公路干线横贯其间。共有16个乡镇,190个行政村,总人口40.60万人,人口密度603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6.44万人,农业人均耕

15、地0.90亩。栽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土豆等14个品种,经济作物以蔬菜、油菜、水果、花生、甘蔗、生姜、蚕桑为主。年出栏生猪24.88万头,粮食总产 15.87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国内生产总值1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元 3.1.4 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区有耕地19912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1%,其中:坡耕地13894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9.77%;林地11396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7.74%;森林覆盖率36.3%;荒山荒坡26676公顷,占幅员面积的41.53%;非生产用地5583公顷,占幅员面积的8.69%。 3.2 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及原因分析

16、据卫星遥感图表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333.7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2.06%,其中:轻度流失面积480.13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573.5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280.08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造 成生态环境恶化。每年的7?8月全区被暴雨、洪水冲毁农田1500余亩,公路垮滑300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化成水库从1960年建成至今,库内平均淤积深度达1.5米。三江电站库容淤积达40%,河床抬高2?3米,岸线普遍内伸,原设计发电能力3000万Kw?h,现仅为2200万Kw?h,比设计发电能力降低27%。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资源遭到破坏,导致土层变薄,质地变粗,肥力下降,土地石

17、化面积明显加剧,直接造成农业减产欠收。随着水土流失并带走大量养分,每年流失有机质 8.7万吨,流失的氮、磷、钾、肥价值达4810万元,相当于2002年农业总产值的3.37%。同时,水土流失也严重地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寿命,泥沙淤积塘、库、池、堰,蓄水量平均减少30%,对全区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存条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条件差,坡耕地比重大。全区50?250的坡耕地占23314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1.4%。250以上的坡耕地4072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48%,且这些耕地坡面水系极不健全,是导致全区1333.7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人均

18、占有高产田少,种植方式粗放。2002年全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30762公顷,人均占有0.43亩,如遇自然灾害,农民收入锐减,只得向高地、森林索取资源。由于粮食种植收入较低,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些地方种田农民年龄老化,素质偏低,不讲科学粗放耕作,导致投入大于收入,效益低下,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森林经营水平低,防护功能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全区现有森林资源19084.7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2.2%,人工林面积6.7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7.8%,天然林少,人工林多,乔灌草配置不合理,使得整个森林防护功能弱,林地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不足,生态效益发挥不够。目前,全区水土流

19、失面积1576.71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量达1205.3万吨。 3.3 生态保护规划及建设目标 3.3.1 生态保护规划 1999年8月XX区制定了2000年?2049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得到XX市人民政府的批复。 规划将全区76个乡镇全部纳入生态保护范围,确立了三大治理区域,即巴河流域、恩阳河流域、石柱河流域,总面积达256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有以下几点: 3.3.1.1 农业 1、坡耕地建设。以工程措施为主体,辅助生物、化学、保土耕作、农耕农艺、栽培等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 2、生态农业。用11年时间治理坡耕地28960.56公顷,同时采用保土耕作,推行旱地改制和地力培肥。

20、建成排灌自如,土壤性状良好,有机质含量超过2%的稳产高产农田,达到人均有0.5亩以上的基本农田。 3.3.1.2 林业 1、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林业效益。营造长江上中游重点防护林3700公顷,速生丰产林3000公顷,实行封山育林6666.7公顷。 2、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新建林区公路110公里,建苗木生产基地50公顷,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林业监测网点88个。 3.3.1.3 水利水保 计划到2049年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0%,确保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0%,全区基本实现水利化。(1)重点治理巴河、恩阳河、石柱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576.71平方公里。(2)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库10座、

21、山坪塘1200口,石河堰240处,蓄水池12500个,灌溉渠895公里,排水渠725公里,截水沟1750公里等。(3)新建人工机压井30000口。 3.3.1.4 草地建设 利用退耕还坡地、轮歇地、桑果园地种植优质生态草和牧草5700公顷,增大植被覆盖面,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封山育草分期分批封山,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对种草地及植被较差的草坡进行施肥、治虫、灭鼠,确保草地、植被旺盛生长。 3.3.1.5 农村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燃料,充分利用电能解决农村照明和加工用电,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度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3.3.2 建设目标 利用5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

22、对全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阶段:2000年?2002年,用3年时间耕治坡耕地5000公顷,新造防护林、用材林4500公顷,营造经济林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1平方公里,人工种草1200公顷。建农村三结合沼气池2000口。目前已基本实现此目标。 第二阶段:2003年?2020年,用18年时间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目标是治理坡耕地1万公顷,新造林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000公顷。建农村三结合沼气池2万口,大中型沼气池80口。 第三阶段:2021年?2049年,再用29年时间,治理坡耕地

23、1396056公顷,造林7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71平方公里,种草2500公顷。建农村三结合沼气池5万口,大中型沼气池150口。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4.1 自然条件 4.1.1 地理位置 XX市XX区位于大巴山南麓,XX盆地东北边缘,处于长江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1031?32004,东经106021?107007,幅员面积2562平方公里。 4.1.2 地形地貌 XX市XX区属低山丘陵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由北、西北向南倾斜,沟深谷多,地形破碎。全区最高海拔为1443米,最低海拔303米,大部分处

24、在400?700米之间。多孤立山区,少完整山脉,山体多为桌状山和单斜山。全区低中山、丘陵、平坝三种地貌分别占幅员面积的64.6%、13.9%、13.7%,水域占7.8%。 4.1.3 水系 全区河流由北、西、南向东南方向汇集,流域总面积2562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巴河、恩阳河、石柱河及其25条支流,属于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此外,还有众多的水溪、水沟与上述干支流组成树林状和放射状水系,河流总流程681.5公里。 4.1.4 气候及水热条件 全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适宜。年降雨量1121.2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

25、8、9月,年均气温17.1,10的年积温5474,极端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5.3,年无霜期275天,年日照时数1325小时。 4.1.5 全区土壤分布以白垩纪剑门关组、汉阳铺组、侏罗纪蓬莱组紫色页岩发育而成的中性,微酸性紫色土为主,PH值5.5?7.5。在植被较好的山(丘)顶部和山坡上部也有黄壤、沙黄壤分布,土层厚度薄、中、厚均有。质地从沙土、沙壤土到壤土,坡度较大。总的分布特点是:从山(丘)顶部到坡脚,土层厚度上薄下厚,土壤质地上粗下细,土壤发育上浅下深,适宜林草生长。 4.2 森林资源条件 XX市XX区属大巴山常绿阔叶和山地绿阔叶林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1396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

26、7.74%,其中有林地面积17060万亩,疏林地面积3398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2950公顷。无林地面积74133公顷。森林覆盖率36.3%(有林地覆盖率33.74%),全区活立木总蓄积553.60万立方米,其中木材林458.89万立方米,疏林蓄积13.06万立方米,散生、四旁资源81.65万立方米。林木种类以柏木、马尾松、杉木、桤木、青冈为主,其它有千丈、桉树、泡桐、银杏、柑桔、梨、李、杏、桃、枣、桑、油桐、棕榈等约200余种。现有草地86734公顷,年产干草40992吨。 4.3 社会经济条件 4.3.1 人口及劳动力 XX区辖76个乡镇,811个行政村,4999个农业合作社,全区总

27、人口126.91万,其中农业人口107.99万。乡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4.2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达43.5万。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7。目前区内有国有林场1个,国有苗圃1个,国有森林管理所2个。 4.3.2 200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39.73亿元,其中 :一产业17.59亿元,二产业6.41亿元,三产业15.7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2.0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25亿元,工业总产值7.8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元,本级地方财政收入7684万元,粮食总产量50.3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67公斤。林业总产值288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8570万元

28、,第二产业300万元,实现利润5880万元,上交税收1300万元。2002年区直属林场、苗圃、管理所所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 4.4 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三条省道公路在境内通过,宝成铁路由广元延伸至本市的乐坝镇,年吞吐量达400万吨。全区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通车里程4000公里,年运输量47231万吨公里。区内50%的乡镇通水泥路或柏油路,95%的村通公路,形成了干环线全面铺装,乡镇道标美改造,村社网配套的交通格局。 通讯。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及国际互联网业务,全国联网、对外联络方便快捷。乡乡通程控电话,100%的乡镇能接收移动电话。 电力。全区用电并入了国家电网,76个乡镇、811个

29、村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9%。城市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20万立方米,天然气入户率50%以上。 4.5 科技支撑条件 XX区有农业系统技术人员41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138人,初级职称的237人。为积极引进和推广林业先进技术及优良品种,区里成立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现林业科技人员9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4人。近年来,独立和配合完成了高山藏柏引种试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模式研究,马尾松松梢害虫防治等林业科技项目14项,其中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区政府科技进步奖一项。引进推广林业生产技术46项,林木良种27种,为全区林业

30、发展作出显著贡献。XX区成立有饲草饲料工作站,现有专业技术干部16人,其中高级畜牧师3人,畜牧师7人;各乡镇设有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草地飞播项目、联合国农发基金会种草养畜外资贷款项目、引种优质牧草品种对比试验等科研和科技推广项目,不但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而且为本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水利系统现有勘察设计院,拥有水工、地质、电气水文等专业技术人员89名,负责全区水利项目的设计和建设。XX区设有农村能源办公室和农村再生能源办公室,工程技术人员21人,已建成沼气5200口。特别是1997年以来,根据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以及森林农业试点县(区)建

31、设项目要求,研究、开发、推广了猪沼果等沼气建设生态技术,为项目更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 20多年来,XX区历届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视,开展小流域治理研究和XX省长防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聘请专家来XX区进行指导和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使我区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为本项目建设打下了基础。 4.6 不利因素及解决途径 XX区属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用材、生活烧柴主要来源为采伐天然林,天然林停伐,森林资源消耗量调减后,使得农民群众农具、建房、烧柴等生产、生活用材和经济收入受到了影响,部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会暂时出现困难。一是

32、要加快沼气池建设进度,在封山育林后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二是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小额贷款上给予倾斜,使项目区农民在生活、生产方面有可靠的资金保证。政府职能部门开展“1+1”的帮扶活动,引导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4.7 XX区水资源现状 4.7.1 河流水系:XX区主要河流有巴河、恩阳河、石柱河、熬溪河、芝子河。河流均从北、西、南向东南方汇集,除上述主要河流外,还有繁多的小溪、支流组成树枝状、放射状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5条,总汇流面积7062平方公里。 4.7.2 水资源及其利用 4.7.2.1 地表水:全区境内水资源的补充主要靠大气降水,年降水总量1121.2毫米,年降水总量达28.6

33、亿立方米,但形成径流只有40%左右 ,60%的降水除少量蓄积(约1.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1.53亿立方米,其中可开发量4.2亿立方米,现有塘、库、蓄水池10513处,提、引、蓄能力1.97亿立方米,占地表径流的17%;年均利用1.4775亿立方米,占拦蓄总量的75%,占地表径流的12.8%。 4.7.2.2 地下水:本区地下水资源极其贫乏,蕴藏量仅 0.4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0.36亿立方米,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开发利用有一定困难,打井取水饮用是我区广大村民的主要生活水源,全区常年不断的井泉30031口,利用水量0.16亿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43%,利用井泉水灌溉间或有之,但数

34、量极少。 4.7.2.3 过境水:我区巴河、恩阳河多年平均过境流量26.21亿立方米,可用于发电及小量灌溉生活用水。在巴河上建有三江电站、青滩电站,利用流量88.2立方米/秒;利用过境流量灌溉、工业、生活等数量甚微。 4.7.2.4 水资源总量:本区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三种水资源总量55.17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7.56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量1532立方米,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开发利用有一定困难。 4.7.3 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措施 项目区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以植树、种草和兴建水利工程为主,同时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保护水资源。 4.7.3.1 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各种措施综

35、合治理后,水土流失量减少70%以上,年均侵蚀模数由原来的3855.5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156.65吨/平方公里?年以下,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为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生存环境。 4.7.3.2 适当兴建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发展池园经济,改善了人居环境。 4.7.3.3 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采用喷灌、滴灌、管灌等先进的节水措施,节约水资源。 4.7.3.4 对村民进行防治水资源污染的意识教育,静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或采用生物农药,保护水资源。 4.7.4 水资源平衡 4.7.4.1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 本项目在我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XX镇、顶山、平梁等16个

36、乡镇实施,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800万立方米。项目区现有小型水库4座,山坪塘1208口,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60.55万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4%。地下水资源贫乏,只能作为村民生活饮用水的一部分,基本不能用于农田灌溉。 4.7.4.2 本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本项目共规划森林生态工程12万亩,草地生态工程6万亩,为保证林区树木和草的生长,按旱地浇灌的用水的50%(15立方米/亩)进行计算,总需水量为: W需=1815=270万立方米 据统计,项目区现已开发资源量为W有=260.55万立方米,则: 下差水量=W需-W有=9.45万立方米 根据项目区实际,规划新修山坪塘75口,蓄水池1

37、071口,新增蓄水量120万立方米。 4.7.4.3 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利用水量分析,项目区可供水总量为1510万立方米,开发利用水资源120万立方米,开发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9%,不会影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由于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5.1 指导思想 以保护和建设天然林为重点,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全面停止对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性采伐,积极营造生态公益林,加快林区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相互配合,实行山、水、林、

38、草综合治理,以科技为先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力争在短期内初见成效。从而达到遏制水土流失,充分发挥天然林的绿色屏障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5.2 建设原则 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XX省天然林资源保护条例,实行以“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的具体措施。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互配套,发挥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效益,坚持流域布局,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实施;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

39、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兴利并举,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调整农村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第六章 建设目标、规模及期限 6.1 区域选择及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要求,选择目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相对集中成片的巴河和恩阳河流域的区域作为项目的建设地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

40、。治理区域涉及XX镇、光辉乡、曾口镇、梁永镇、三江镇、金碑乡、顶山镇、大罗镇、羊凤乡、凤溪乡、独柏乡、果敢乡、平梁乡、枣林镇、福星乡、青山乡等16个乡镇、190个村。 6.2 建设目标 充分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从2005年起,用4年时间使林草植被达到治理面积的100%,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36.3%提高到2010年42.8%。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坡面水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0公顷,年均侵蚀模数由原来的3855.5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156.65吨/平方公里?年;将250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泥沙淤积量90%。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组合

41、,使项目区经济效益增长20%以上,人平增加纯收入150元。 森林生态工程:在2005年至2007年完成森林生态种植面积7688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44.07%增长到47.07%,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推动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配套建设相关微型水利设施,改善项目区域水利设施状况,保障森林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草地生态:2005年至2006年项目区治理草地面积达3100公顷,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地表植被鲜活产量是原产量的3?4倍。 沼气建设工程:2005年至2009年,在项目区16个乡镇建设农村户沼气池1845口(8立方米),每年每口沼气池产沼气350平米米,

42、全年可产沼气64.58万立方米,替代薪柴814吨,折合标准煤463吨。处理禽畜粪便能力4963吨/年。 6.3 建设内容及规模 治理和建设面积12000公顷,其中:森林生态工程7688公顷,苗圃10公顷,草地生态工程3100公顷。 6.3.1 项目区森林生态工程7688公顷,其中:生态造林 2108公顷,经济林980公顷,封山育林4600公顷。项目安排在XX镇等16个乡镇。 人工造林的主要品种有:油樟、银杏、柳树、桤木、枫杨、杨树、柏树、松树等。 封山育林的主要品种有:柏木、桤木、马尾松。柏木面积1265公顷,桤木面积632.2公顷,马尾松1266公顷。 6.3.2 草地生态工程3100公顷,

43、其中:退耕地人工种草2000公顷,改良草地1100公顷经济类。在梁永镇、果敢乡、三江镇、光辉乡、枣林镇、青山乡、曾口镇、金碑乡等8个乡镇、26个村进行草地生态建设。主要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三个品种。项目建设地点、种草面积见下表: 6.3.3 农村能源工程:新建户用沼气池1845口(每池8立方米)。 6.3.4 配套微水设施:新建山坪塘75口,引水排灌渠460公里,蓄水池1071口,沉沙函4100口。 6.4 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限:5年,即2005年?2009年。 按照统筹规划的思想,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规模。本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工程进度。 6.4.1 森林

44、生态工程 建设期限3年,即2005年至2007年全部完成森林生态工程,新建面积7688公顷,其中:公益林2108公顷,经济林980公顷,封山育林4600公顷。苗圃10公顷。 6.4.2 草地生态工程 建设期限2年,即2005年至2006年,种草总面积3100公顷,其中:人工种草2000公顷,改良草地1100公顷。 2005年:完成1550公顷草地建设。 2006年:完成1550公顷草地建设。 6.4.3 配套微水设施 建设期限:3年,即2005年至2007年。建设项目小计2005年2006年2007年山坪塘75座232923引排水渠460公里138184138蓄水池1071口321429321

45、沉沙函4100123016401230 6.4.4 农村能源工程 建设工期:5年,即2005年至2009年。共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45口,平均每年建369口。 第七章 技术工程方案 7.1 人工造林综合治理优化模式(附模式图1) 7.2 封山育林技术(附模式图2) 7.2.1 主要技术方案 7.2.1.1 人工造林选取的主要树种有:银杏、油樟、木瓜、杨树、柳树、桤木、柏树、枫杨等,其株行距和公顷的初植密度见下表: 单位:米、公顷 大力推广桤柏混交、油樟柏树混处等混交方式造林,混交方式为块状。造林树种的选择原则是在溪河两岸、湖库四周,选择保土固沙力强的枫杨和柳树;在土层浅薄、坡度较大(25度以上

46、)的地段选择适应性强的桤木、柏树;在土层较厚坡度较缓的地段选择油樟、银杏、木瓜、杨树。 7.2.1.2 整地方式及规格 在尽量保护原生植被的情况下,采用穴状整地、植穴规格为60cm600m60cm(油樟、银杏、木瓜、杨树)和30cm30cm30cm两种。 7.2.1.3 造林时间:造林时间为秋季和春季。 7.2.1.4 抚育方式及时间:造林后的前3年内,每年在夏、冬季各进行两次锄(刀)抚。 7.2.1.5 管护方式及时间:造林后到郁闭成林前,对新造林要实施封山护林管护,其方式为人工管护,时间为5年。 7.2.1.6 利用方式:造林10年后,可有计划的开展抚育间伐,为社会提供木材,间伐的性质为生

47、长伐和卫生伐。 7.2.1.7 封山育林:对封山育林区要实行全封,严禁人畜进入,封育期限为5年。封育的目的树种为柏木、桤木、马尾松,封育的类型有乔木型、乔灌型、灌草型。 7.2.1.8 对离居民区较近、人畜活动频繁的封山育林地块,要建生物围栏(品种是墙薇科的植物)和机械围栏(木桩铁丝网),在要道路口竖立封山育林碑牌和吸烟站。 7.2.1.9 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由于地被物较厚,飞籽不到和幼树幼苗分散不均的地段,要进行人工补植补播,以促进天然林更新。 7.2.1.10 充分发挥基层乡镇林业站的作用,对项目区的农户进行造林技术和封山育林技术的培训和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 7.2.1.11 项目建

48、设的模式:为认真落实权、责、利,在项目建设上推行业主负责制,走“业主+农户”的建设之路。 7.2.1.12 对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的加工销售,保障农民的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成立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林产品和大市场的问题,林产品的深(精)加工增值的问题。 7.2.2 工艺流程:外业调查作业设计工程建设检查验收。 7.3 天然草地改良技术(附模式图3) 草地生态工程3100公顷,折4.65万亩。在梁永镇、果敢乡、三江镇、光辉乡、枣林镇、青山乡、曾口镇、金碑乡等8个乡镇种植,主要草种为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 7.3.1 主要技术方案 7.3.1.1 生产工艺流程 见下页草地生产工

49、艺流程图。 7.3.1.2 人工种草 1、主选草种及种植方式 采取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混播,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 2、种植时间及季节利用平衡(见“饲草轮供方案”): 注:“”播种期;“-”刹割期。月份牧草品种123456789101112备注多花黑麦草-主栽草种苜蓿-主栽草种多年生黑麦草- -主栽草种白三叶-主栽草种 3、灌溉方式:选择适当地段建蓄水池,确保20立方/亩的蓄水量,采取管道喷灌防旱。 7.3.1.3 天然草地改良及围栏 1、主选草种及种植模式 天然草地采取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混播或单播。种植模式:250以上地段采取带状全垦(5050米)混播或单播,250以内的平

50、坦地段采取全垦禾+豆多年生混播。 2、种植时间及利用方式 集中时间,8月整地,9-10月全面播种。适时收割晒制干草。 3、围栏方式 生物围栏,利用刺槐或墙薇科刺类植物沿边围栽,防止人畜践踏。 7.3.2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项目乡镇综合技术服务站负责农户草种供应和搞好农户技术培训。 7.3.4 项目运行模式 7.3.4.1 本项目总体上实行“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以草业协会为龙头,带动种草基地和家庭小草园、经营业主以及项目农户的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7.3.4.2 鉴于本项目具有区域性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特点,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即项目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切

51、实保证项目农户的利益以及项目的持续发展。为此,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采取农户自愿参加并以自助的方式联合起来,建立各种有农户自主所有权的、实行非营利性保本经营的、能控制和掌握的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 1、营销加工合作社(或协会):销售项目农户的产品、保证项目农户最大限度的销售收入,采取在农户中收购产品后再加工、包装、销售,实现加工销售一体化; 2、供应合作社(或协会):为项目农户提供购买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肥料、原材料,节省项目农户购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 3、服务合作社(或协会):为项目农户提供信贷、可靠的技术、准确的市场信息、公平的市场价格等可以信赖的各种服务。 7.4 沼气池建设(附模式图4

52、) 7.4.1 农村三结合沼气池技术工程方案 7.4.1.1设计 1、沼气池的设计执行GB/T475?2002用户沼气池标准图集。以猪粪为发酵原料的采用点盖式圆筒形沼气池,有秸秆或牛粪入池的采用活动盖式圆筒形沼气池。 2、主池容积按8m3三种规格设计,常年生猪4?6头的设计为8m3。 3、在池型结构上,选择砖混结构、混凝土大板预制件结构沼气池。 4、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0小于或等于1800,出料间盖板采用标号不低于C15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并在一侧安装提料器。 5、沼气池内壁采用密封涂料处理。 7.4.1.2 布局 1、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美化环境”和沼气池、厕所、畜禽圈舍“三结

53、合”的原则,尽可能将沼气池建于畜圈下面。 2、新建的,要根据农村住宅标准图集,将沼气与农房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改建的,厨房、厕所、浴室、畜禽圈舍要用墙体进行隔离,使其功能相对独立,位置相对分开。其中:厕所、畜禽圈舍的粪便污水必须通过地下管道联通进入沼气池;浴室的污水不能进入沼气池,应专设管道排放室外。 4、不能将沼气池建在道路上、厨房内、低洼地带以及远离厕所、畜禽圈舍的地方。 7.4.1.3 设备 沼气灶具及关键配件采用国际招标。 7.4.1.4 施工和安装 1、从事沼气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技术人中必须持有劳动部、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 2、沼气池的施工执行GB/

54、T4752-2002户用沼气施工操作规程。 3、设备安装执行GB/T7636-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范和GB/T7637-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施工安装操作规程。 4、在建池的同时,要同步在设施上刻上编号、建设时间等永久性标志,并与用户档案卡上的编号和建设时间相一致(编号由区农村能源部门统一编,格为G03?) 5、沼气池竣工后,按GB/T4751?2002用户沼气质量检查验收规范进行检查验收。 第八章 市场分析 8.1 经济作物市场分析 8.1.1 油樟的枝叶主要用来加工樟油,产品应用于国内的食品、医药、能源等领域,每年国内市场需要樟油10万吨以上,而目前年产量仅为3万吨,供需缺口大。 8.

55、1.2 银杏叶果、木瓜可以进行深度加工,用途广泛,银杏果是国内传统的中药产品。经现代医学研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我区已同成都地奥制药集团签定了银杏生产基地供销协议。 8.1.3 种草。3100公顷草地每年可产鲜草23.25万吨,折合干草6.6万吨,市场前景看好。 8.2 种苗供应市场平衡 XX市一区三县是国家和XX省确定的“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据调查XX每年需要各类苗9000万株。目前,全市现有的25个个体和国有苗圃基地,每年只能提供常规种苗5300万株,加上每年从成都等地外调苗木2100万株,尚有缺口1600万株。本项目的造林用苗,以自育为主,富裕部分也可就地销售。 第九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9.1 投资概算依据 9.1.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有关规定。 9.1.2 国家林业局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局)级实施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9.1.3 水电部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和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9.1.4 采用各建设项目的单位耗材量、用工量及物资现行市场价格、工日单价、编制各建设项目的单位投资指标。 9.1.5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项目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