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5019880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师说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师说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优秀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师说韩愈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重点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2、本文的思想观点.3、正反对比的论证。三、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人:杜云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日四、教学内容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

2、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

3、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

4、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

5、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

6、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

7、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

8、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

9、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判断何 被动词 宾语前置句 介词后置句 省略句 明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10、”)-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11、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

12、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

13、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

14、”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前后呼应。明确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

15、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

16、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

17、,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

18、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