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自我整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5011962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0.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学自我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学自我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学自我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管理学自我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自我整理(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 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 决策的含义含义: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 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原则:l 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最优的条件:l 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l 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l 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条件不可能满足:l 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所有情况的信息;l 对于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l 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依据:l 信息的

2、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l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三、 影响计划的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的稳定性,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市场结构(垄断与竞争) 组织自身的因素: 组织文化, 组织的信息化程度, 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 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四、 职权的含义,管理中的职权的来源 职权,指职务范围以内的权力。 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一种。职权是古典学者的一大信条:它被视为是把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的粘结剂。职权可以向下委让给下属管理人员,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同时规定他们在限定的范围内

3、行使这种权力。 职权的来源:(1) 制度性的来源。管理职权归之于进行发布命令或指示的正式权力,这种权力完全是由于在组织机构中所处的地位所特有的,它的授予或撤消都是在组织机构内严肃进行的。总之,在这种情况下,职权来源同所在的特定制度相联系,这种制度依据在组织阶梯上所处不同地位而授予不同的职权。从广义上讲,职权实际上起源于我们社会的法律。(2) 从属性的来源。要使职权行之有效,就要必须为下属人员所接受。因此,关键是要把职权同下属人员的接受概念联系起来,因为按照这个见解,如果职权所施加的对象不接受具有权威性的命令或指示,那也就不存在什么职权了。于是,职权要为下属人员接受,而不是社会法律所强加于人,这

4、是职权的另一个来源。管理职权不是专制的权力。事实表明,管理职权的有效性是有限的,这些限制包括由上层管理部门施加的各种限制因素和由于职权的重迭与重复所造成的权力冲突,以及下属人员的接受程度。然而,下属人员的违抗,并非否决或抵消了管理职权,而仅仅是限制了职权的有效性。五、管理的二重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定义: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社会属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必然受到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原因:从根

5、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之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型而独自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

6、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意义: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检验与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总结和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理论武器,因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正确对待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又要充分重视我国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1)明确管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2)大胆地引进吸收(3)批判地吸收(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六、什么是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管理学中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

7、式或者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的指令或者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协作,它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图( ),是最常见的表现雇员、职称和群体关系的一种图表,它形象地反映了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是组织结构的直观反映,也是对该组织功能的一种侧面诠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企业组织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不是把一个企业组织分成几个部分,而是企业作为一个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组织,必须由几个相应的部分构成,就像人要走路就需要脚一样。它不是由整体到部分进行分割,而是整体为了达到特定目标,必须

8、有不同的部分。这种关系不能倒置。2、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力的界定。这是对各个部分的目标功能作用的界定。如果一定的构成部分,没有不可或缺的目标功能作用,就像人的尾巴一样会萎缩消失。这种界定就是一种分工,但却是一种有机体内部的分工。嘴巴可以吃饭,也可以用于呼吸。3、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相互之间关系的界定。这就是界定各个部分在发挥作用时,彼此如何协调、配合、补充、替代的关系。 指挥服从关系明确 责任清楚 但过于简单 层级多的时候还影响效率 难以适应大型复杂的组织要求 有效解决了的效率低和问题 部门管理 但指挥协调不方便是和的综合改良 吸取了两个制的优点 此外还有 直线综合制 都是为了解决组

9、织大型化、复杂化、专业化和个人局限的问题而对 直线制和的综合改良是对职能制的改良二维是对直线制和的综合改良 既有横向专业分工又有纵向的统筹管理 指挥服从与分工协作共存 一般应用于大型的公共一、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型组织结构适用于规模较小、没有必要按职能实行专业化管理的组织2)职能型组织结构适用于中小型组织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对规模大的组织不太适用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用于大型企业和巨型企业5)矩阵制组织结构适用于计划科研规划等项目的工作或单位6)新型组织结构:1、学习型组织结构2、团队型组织结构3、网络型组织结构(既是小型组织的一种可行的选择,也是大型企业在连接集团松层

10、单位常采用的形式)4、无边型组织结构杰克。韦尔奇七、组织文化的特征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任务: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二: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组织文化在本质上属于“软文化”范畴,是组织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组织文化相比教社会文化和民主文化有它们的共同属性和自己的不同之处。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2: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集体凝聚力2、组织文化的基本要

11、素迪尔和肯尼迪认为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有5种:环境条件、价值信仰、英雄人物、习俗礼仪、文化网络美国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组织文化得构成有7种要素: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共同价值现代系统论得观点: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表现形态: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构成要素:组织精神、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组织素质、组织行为、组织制度、组织形象等。从最能体现组织文化特征得角度看:组织文化得基本要素有:组织精神、组织的价值观、组织形象一:组织精神经过经心培养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

12、识,它反映了组织成员对本组织的的特征、地位、形象等例: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七精神”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精神“就是服务”二:组织的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它具有调节性、评判性、驱动性。组织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优秀的组织总会追求崇高的目标、高尚的社会责任和卓越创新的信念。例: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认为“顺利是最重要的”三: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承认程度,体现了组织的声誉和知名度其中对组织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5个:1:服务、产品形象2:环境形象3:成

13、员形象 4:组织领导者形象5:社会形象八、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第一:获取。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业所需人员。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与使用等活动。(1)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一职务的任务、职责、环境及任职资格作出描述,编写出岗位说明书。(2)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对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协调。需求源于组织工作的现状与对未来的预测,供给则涉及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人力资源。(3)招聘与挑选:应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吸引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报纸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介绍所等。

14、挑选有多种方法,如利用求职申请表、面试、测试和评价中心等。企业文化(4)使用:经过上岗培训,给合格的人安排工作。第二:整合。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第三: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的工作。保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报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融洽的劳

15、资关系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1)报酬: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2)沟通与参与:公平对待员工,疏通关系,沟通感情,参与管理等。(3)劳资关系:处理劳资关系方面的纠纷和事务,促进劳资关系的改善。第四: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为作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第五: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

16、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1)员工培训:根据个人、工作、企业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2)职业发展管理: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职能是指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1)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开发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活动来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2)站在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角度,持续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提第一:获取。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

17、业所需人员。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与使用等活动。(1)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一职务的任务、职责、环境及任职资格作出描述,编写出岗位说明书。(2)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对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协调。需求源于组织工作的现状与对未来的预测,供给则涉及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人力资源。(3)招聘与挑选:应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吸引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报纸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介绍所等。挑选有多种方法,如利用求职申请表、面试、测试和评价中心等。企业文化(4)使用:经过上岗培训,给合格的人安排工作。第二:整合。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

18、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第三: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的工作。保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报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融洽的劳资关系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1)报酬: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2)沟通与参与:公平对待员工,疏通关系,沟通感情,参与管理等。(3)

19、劳资关系:处理劳资关系方面的纠纷和事务,促进劳资关系的改善。第四: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为作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第五: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1)员工培训:根据个人、工作、企业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2

20、)职业发展管理: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职能是指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1)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开发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活动来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2)站在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角度,持续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提第一:获取。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业所需人员。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与使用等活动。(1)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一职务的

21、任务、职责、环境及任职资格作出描述,编写出岗位说明书。(2)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对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协调。需求源于组织工作的现状与对未来的预测,供给则涉及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人力资源。(3)招聘与挑选:应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吸引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报纸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介绍所等。挑选有多种方法,如利用求职申请表、面试、测试和评价中心等。企业文化(4)使用:经过上岗培训,给合格的人安排工作。第二:整合。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

22、,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第三: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的工作。保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报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融洽的劳资关系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1)报酬: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2)沟通与参与:公平对待员工,疏通关系,沟通感情,参与管理等。(3)劳资关系:处理劳资关系方面的纠纷和事务,促进劳资关系的改善。第四: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

23、为作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第五: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1)员工培训:根据个人、工作、企业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2)职业发展管理: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由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

24、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职能是指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就是:(1)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开发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活动来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2)站在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角度,持续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过程:1、编制人力资源计划2、招聘(解聘)员工3、甄选员工4、确认有能力的人才5、职前定向引导6、培训员工7、职业生涯的发展8、聘用杰出人才三个步骤:1、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2、预估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3、制定满足未来管理人员发展的计划九、职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德斯勒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需求特点。同样,从组织角

25、度进行的,也有阶段性的问题。作为组织,应充分地注意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如:1)在招聘时期的,应提供较为现实的企业与未来工作的展望,将组织的基本理念和文化观念传达给应聘者,以使他们尽可能真实地了解组织;2)在员工进入组织初期的职业生涯管理,应了解员工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为其寻求最适合的职业轨道,协助其作出自己的职业规划;3)在员工进入组织中期的职业生涯管理,应充分重视个人职业上的成长和发展,保证员工合理的职位轮换和晋升;4)在员工进入组织的后期的职业生涯管理,应帮助即将退休的员工制定具体的退休计划,尽可能地把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并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使他们有机会继续为组织

26、发挥“余热”等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1成长阶段成长阶段大体上可以界定在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的一开始,角色扮演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人们如何对不同的行为做出反应的印象,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或个性。到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对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某些基本看法)就开始对各种可选择的职业进行带有某种现实性的思考了。2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一五岁24岁之间

27、的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时期中,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 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在这一阶段的开始时期,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较 为宽泛的职业选择。然而,随着个人对所选择职业以及对自我的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这种最初选择往往会被重新界定。到了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一个看上去比较恰当的职业就已经被选定,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工作的准备。人们在这一阶段上以及以后的职业阶段上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也许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类似地,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

28、来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3确立阶段确立阶段大约发生在一个人的24岁4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上,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 的核心部分。有些时候,个人在这期间(通常是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种活 动之中。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 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确立阶段本身又由三个子阶段构成。(1)尝试子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25岁一3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中。在这一阶段,个人确定当前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

29、,他或她就会准备进行一些变化。(比方说,王芳可能已经下决心将自己的职业选定在零售行业,但是在以某商店新雇用的助理采购员身份进行了几个月的连续工作旅行之后,她可能会发现,像市场营销调研这种出差时间更少的职业可能更适合她的需要。到了30岁40岁这一年龄段上的时候,人们通常就进入了稳定子阶段 (2)稳定子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已经定下了较为坚定的职业目标,并制定技为明确的职业计划来确定自己晋升的潜力、工作调换的必要性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教育活动等等。最后,在30多岁和4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段上,人们可能会进入一个职业中期危机阶段。(3)中期危机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最初的理想和

30、目标对自己的职业进步情况做一次重要的重新评价。他们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朝着自己所梦想的目标(比如成为公司总裁) 靠近,或者已经完成了他们自己所预定的任务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梦想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全部东西。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有可能会思考,工作和职业在自己的 全部生活中到底占有多大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人们第一次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判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以及为了 达到这一目标自己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4维持阶段到了45岁一65岁这一年龄段上,许多人就很简单地进入了维持阶段。在这一职业的后期阶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因而他

31、们的大多数精力主要就放在保有这一位置上了。5下降阶段当退休临近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面临中的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薪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再接下去,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退休,这时,人们所面临选择就是如何去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十、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管理过程的定义:战略管理过程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评价与战略实施及控制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过程的内容:战略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的动态管理过程。一个规范性的、全面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大

32、体分解为三个阶段:(1)战略分析阶段;(2)战略选择及评价阶段;(3)战略实施及控制阶段。1.战略分析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下列因素或力量:即政府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中的竞争状况。目的: 是为了适时地寻找和发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对企业来说所存在的威胁,做到“知彼”,以便在制定和选择战略中能够利用外部条件所提供的机会而避开对企业的威胁因素。企业的内部环境即是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也就是企业所具备的素质,它

33、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研究与开发、员工情况、管理能力等。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所具备的优势或弱点,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自身的各种资源。2.战略选择及评价战略选择及评价过程实质:是战略决策过程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以及选择。一个跨行业经营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应当解决两个基本的战略问题:一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战略经营领域,即规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明确企业的性质和所从事的事业,确定企业以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哪一类顾客的需求;二是:企业在某一特定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即要确定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在什么基础上取得超过竞争对

34、手的优势。3.战略实施及控制企业的战略方案确定后,必须通过具体化的实际行动,才能实现战略及战略目标。一般来说可在三个方面来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其一:是制定职能策略,如生产策略、研究与开发策略、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策略等。在这些职能策略中要能够体现出策略推出步骤、采取的措施、项目以及大体的时间安排等;其二:是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构建, 以使构造出的机构能够适应所采取的战略,为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其三:是要使领导者的素质及能力与所执行的战略相匹配,即挑选合适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贯彻既定的战略方案。在战略的具体化和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实施进行控制。这就是说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

35、标进行比较,如二者有显著的偏差,就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当由于原来分析不周、判断有误,或是环境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而引起偏差时,甚至可能会重新审视环境,制定新的战略方案,进行新一轮的战略管理过程。十一、什么是文化,弱文化,强文化和弱文化是如火如荼影响管理决策的?1、什么是强文化是指关键价值观被强烈坚持和广泛认同的组织,它会制约一个的涉及所有管理职能的决策选择。它决定了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强文化的组织对此有十分明确的价值认同。 强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大,与降低员工的流动率有更直接的联系。强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接受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成员越多,他们对这

36、种价值观的信仰越坚定,组织文化就越强。组织文化越强,就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越大的影响,因为高度的共享和强度在组织内部创造了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氛围。强文化的一个特定效果是降低流动率。在强文化中,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立场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这种目标的一致导致了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2、什么是弱文化弱文化( ) 是指企业没有典型的可指导全体员工行为的核心管理理念.企业所拥有的文化因素多来自于社会化.企业文化特点不鲜明,主题价值不突出,社会多元文化被成员广泛认同.导致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超过企业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在弱文化状态下,企业文化缺乏核心价值观,企业难以形成较高的文化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强文化和弱文

37、化虽然所有的组织都有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对员工都有同等程度的影响。强文化(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基本的组织)比弱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更大。员工对组织的基本的接受程度和承诺越大,文化就越强。一个的强弱或居于其间与否,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员工的流动程度及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一些组织分不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是弱文化的一个特征)。在这样的组织中,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很小,然而大多数组织已向强文化转变。他们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员工行为,什么推动了组织的前进等问题取得了共识。我们有理望当变得更强时,它将会对管理人员的所作所为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二、文化对的影响因为确立了对人们应做什么、不

38、应做什么的约束,所以它与管理者尤其相关。这些约束很少是清晰的,也没有用文字写下来,甚至很少所到有人谈论它们,但它们确实存在,而且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很快就会领会“该知道什么和不该知道什么”。例如,你将会发现下述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每一种价值现确实来自于一个真正的组织。即使你不忙,也要看上去很忙。如果你承担风险并失败了,你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在你做决策前,要经过你的老板,以使他不感到惊讶。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只需达到竞争迫使我们达到的程度。过去使我们成功的因素,将会促进我们未来的成功。如果你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你必须是团队的一员。三、文化对的影响一个组织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制约一个管理者涉及所有的

39、决策选择。管理者任务的主要领域受到他所处的文化的影响。1计划计划应包含的风险度。计划应由个人还是群体制定。管理者参与的程度。2组织员工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程度。任务应由个人还是小组来完成。部门经理间的相互联系程度。3领导管理者关心员益增长的的程度。哪种更为适宜。是否所有的分歧(甚至是建设性的分歧)都应当消除控制。是允许员工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是施加外部控制。员工中应强调哪些标准。个人预算超支将会产生什么反响4. 控制雇员是自己控制行为还是通过组织的管理制度来控制,雇员绩效标准应当以哪些为重等任何公司都要学会塑造一种竞争文化,但对文化的具体标准却没有统一。一般的来说,应一种能够适应动态环境的文化,是那

40、种鼓励承担风险和创新;又注重结果而不是方法;增加雇员的决策权限,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变化着的环境作出更快和更顺利的反应的文化。十二、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 特点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九大特点:1、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愿景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2、创造性企业的工作有

41、两类,一类是反映性的,一类是创造性的。反映就是上级来检查了下级反映一下,出了事故反映一下,反映有什么作用?最多能维持现状,绝大多数人、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反映,而没有用于创造。企业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企业就会被淘汰。案例:长虹靠不断地创造,新产品一个个推出来,占据了市场,令当初小瞧长虹的彩电企业一个个不行了,如今长虹已研制出液晶彩电。金星艰难奋起,能动用的资金只有长虹的一个零头,金星靠的是平均一个月推出三个新产品获得一席之地。海尔来到上海,平均一个星期推出两个新产品。3、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

42、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定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

43、开发。在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达到的。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度。十三、什么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 )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

44、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管理,最重要的是在组织高管层面有完善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障碍与阻力有清醒认识。变革原因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竞争观念的改变1、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是实现企业的手段,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内部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组织变革(1)技术条件的变化,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设备要求技术服务的加强以及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调整。(2)人员条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3)管理条件的变化,如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行

45、优化组合等。成长要求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小为中型或大型企业,单一品种企业成长为多品种企业,单厂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等。组织变革的过程1.解冻阶段: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2.变革阶段:变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3.再冻结阶段:变革后的强化阶段。组织变革的程序1.诊断组织现状,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组织变革的阻力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组织变革的阻力按来源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阻力、团队层面的阻力和组织层面的阻力。个人层面的阻力:盲目的抵抗;情绪上的抵抗; 政治性的抵抗;意识形态上的抵抗团体层

46、面的阻力:强调自己团队的重要性;内部团抵抗变革; 要求更换领导;改变所有权组织层面的阻力:业务活动惯性;管理体系惯性;组织文化惯性;缺乏经验和能力;整个组织的保守主义32.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客观分析变革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创新组织文化 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克服阻力1 参与和投入:人们对某事的参与程度越大,就会更多的承担工作责任,支持工作的进程。但是这种方法比较费时,在变革计划不充分是有一定风险。2 教育和沟通:这种方法适合信息缺乏和未知环境的情况,实施比较花费时间。教育和沟通能够分享资源,不仅带来相同的认识,而且在群体成员中形成一种感觉,即他们在计划变革中起着作用。3 以时间交换空间:即使

47、不存在对时间的抵制也需要时间来完成变革。组织成员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制度,排除障碍。如果领导没有耐心,加快速度推行改革,对下级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产生新的抵制。4 群体促进社支持:这里包括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设立群体目标,培养群体规范,改变成员态度和价值观等。这种方法在用于人们由于心理调整不良而产生抵制是使用比较有效。十四、管理者的角色有哪些,每个角色的特点?o 分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 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首脑:角色描述: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例行义务特征活动: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2.领导者:角色描述: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的职责。特征活

48、动:实际上从事所有有下级参与的活动。3.联络者:角色描述: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其中许多是即时的),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神经中枢。特征活动: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信息,保持私人接触。信息传递方面4.监听者: 角色描述: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其中许多是即时的),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神经中枢。特征活动: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信息,保持私人接触。5.传播者: 角色描述: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有些是关于事实的,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的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特征活动:举行信息交流会,用电话等方式传达信息。6.发言人: 角

49、色描述: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特征活动:举行董事会议,向媒体发布信息。 决策制定方面7.企业家: 角色描述: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划。特征活动:制定战略,检查会议决议执行情况,开发新项目。8.混乱驾驭者: 角色描述: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特征活动:制定战略,检查陷入混乱和危机的时期。9.资源分配者: 角色描述: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特征活动:调度、询问、授权,从事涉及预算的各种活动和安排下级的工作。10.谈判者: 角色描述:在主要的

50、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特征活动:参与有外部及工会进行合同谈判。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三类技能:l 技术技能l 人际技能l 概念技能(判断能力)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存在、拟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十五、管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o 早期管理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思密代表作:英国人

51、,1776年发表国富论。该著作对于推动英国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观点:核心 市场与分工。市场像无形的手,自发地推动调节社会资源,使之高效的运转。他认为:1、“如果一名工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恐怕工作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来。如果希望他每天制造20枚针那就更不可能了。如果把制针程序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就都变成一门特殊的工作了。一个人担任抽线工作,另一个人专门拉直,第三个人负责剪断,第四个人进行磨尖,第五个人在另一头上打孔并磨角。这样一来,10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0枚针,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如果每个工人独立完成所有的制针工作,这10个工人最快也不过每天制作200枚针

52、。 ” 2、劳动分工理论分工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提高效率。可以减少变换工作损失的时间。可以简化劳动,有利于创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工资越高、利润越低。查理.巴贝奇l 发展了斯密的论点。l 一八32年发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l 主张分工可以减少工资。l 边际熟练原则作为报酬的依据。l 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享制度,以此来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工资=固定工资+利润+奖励罗伯特.欧文l 英国人:1771.5-一八58.11。l 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19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了企业内部人力

53、资源的重要性。 l 他认识到,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欧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开拓性实践,成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先导。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评价l 早期管理思想虽不完善、不系统,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l 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与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l 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发展和资本日益扩大。 l 企业的管理职能逐渐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管理职能由资本家委托给以经理为首的专门管理机构承担。l 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人专门研究的一门学问,

54、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l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 一八56-19一五),美国人。l 曾任学徒、组长、工长、车间管理员、技师、设计室主任、总工程师。l 持续研究操作方法和动作时间而形成科学管理理论体系。l 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l 泰罗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一八95年),工厂管理(1903年),论金属切削技术(1906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在美国国会的证词(1912年)。l 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管理理论正式形成,管理正式成为一门科学。泰勒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主要观点l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

55、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l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制度化、科学化。l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思想统一,从关注盈利分配到关注盈利数量。泰罗的科学管理内容l 劳动时间定额。秒表试验:制定出标准操作方法和规定完成每一个标准动作的标准时间。l 差别计件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计算出工人的基本工作定额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按较高的计件工资率来计算和发放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计件工资率来算发工资。科学管理的意义l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l 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

56、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l 以泰罗为代表的这些学者所形成的学派科学管理学派。l 科学管理对以后甚至今天的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l 我国五十年代推行的合理化操作,工时定额等都含有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内容l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搬运生铁试验:搬运量从12.5吨到47.5。(秒表骑士)铲铁试验:搬运量从16吨到50吨。(铁锹的规格、重量)l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金属切削试验:制定切削规范。l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亨利甘特一八61-1919l 计件奖励工资制按日付工资,完不成定额的只支付日工资,超额完成部分,再计件奖励工资。l 1916年

57、出版工业的领导工业的组织。亨利福特一八63.7-1947.4l 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l 规定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l 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每辆汽车的装配时间由12小时20分,压缩到1小时30分。科学管理的局限性l 单纯的经济观点,把操作者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只要用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从心理和社会方面来理解人和工作。l 现象:泰罗的理论遭到劳资双方的反对。l 泰罗的“科学管理”则同时受到雇主和工会的强烈反对,以至使他不得不到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面对雇主和工人的尖锐提

58、问而慷概陈词;2.亨利法约尔与一般管理理论l 法约尔( , 一八41-1925),法国人。l 法约尔在较长时间内担任大煤矿公司的领导和总经理职务。l 在法国军事大学任过管理教授。l 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其管理理论不但可用于工商企业,还可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和军队l 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l 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l 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l 明确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l 归纳了管理

59、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原则P60l 倡导管理教育: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l 法约尔与泰罗 法约尔与泰罗一样同属于管理学派,泰罗的理论侧重于在工厂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而法约尔则侧重于高层管理理论,他们的理论互为补充。l 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法约尔于1916年首次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文,但是这本书的英译本1929年才问世,而直到1949年法约尔的思想才在美国受到广泛的重视。 3.马克斯韦伯与行政组织理论l 马克斯韦伯( ,一八64-1920),德国人。l 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l 他提出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

60、向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l 韦伯与泰罗、法约尔同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观点l 权力与组织: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权力的构成:人类社会存在的三种权力l 传统权力: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l 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l 法定权力:(理性的)法律规定的权力韦伯认为:法定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法定权力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原因在于:l 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l 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l 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

61、束韦伯认为:理想行政组织模式的特征.实行职责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使用:培训、教育、正式选拔。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简评l 韦伯对组织理论的贡献:明确系统地指出有效维系组织连续和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合法权力。l 强调制度、能力、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理性的管理体制。l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有哪些流派?l 其代表人物是谁?l 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l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局限性?答:1.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n 动作与时间研究 n 侧重于基层作业的管理2.法约尔与一般管理理论 n 针对整个组织的管理3.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理论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