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948109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学课堂笔记(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教育学科的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科性质:教育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与自然科学存在大量的交叉。认识价值即认识世界的价值,它能帮助人们对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了解和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实用价值即改造世界的价值,它能帮助人们把握教育实践的正确方向,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学习与研究教育理论的根本意义:掌握教育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乎规律的结果,不断地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但是必须看到,仅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就会给实践带来极大的盲

2、目性,就会走更多的弯路,花更大的代价,就很难使认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大学教师不一定能教好中小学,或者专业水平基本相同的大学教师,讲同一门课,甚至用同一个讲稿,效果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这些情况说明,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理论。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的方法:看、听、记、思。教育是一门科学(怎样理解教育是一门科学?):1、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存在客观规律的2、教育规律是可以认识的3、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具有自己独有的概念系统、逻辑体系及研究方法,已经从经验形态演进为科学形态4、实践证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的规律:1、高等教育

3、受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促进其发展(外部规律);2、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促进其发展(内部规律)。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1、高等教育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2、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思考题:1、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答: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效率,提升素质,是教育质量有保障,使其成为优秀师。2、 学习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方法?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高等教育的性质: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表现形态是多维度的、多方面的。大学中的教育目标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途径

4、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基础上的教育”;“其二,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职能。德国,雅斯贝尔斯:“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时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单纯的教学机构。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

5、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被称为洪堡原则。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雷尔法案”(Morrill Act),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称之为“增地学院”的来源。教育的本质特点:1、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1、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的成长;2、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3、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展);2、教育通过卫华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性质: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高等教育的任务

6、: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推进科学的发展;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2、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3、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中国正式的学校教育最晚产生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西周时代的“辟雍”,作为皇帝承师问道之所,应该算作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比较确切的起点。中国最早古代高等教育的总体特征:1、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2、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3、政教合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失修,私学兴起。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有实无名的起点。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

7、法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高等教育也处于窒息状态。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实行按才能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唐朝的官学制度空前完备,唐代的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数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虽入学条件不同,多为贵族和高官子弟,但都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南宋时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科举制度的废除,是由张之洞提出的。明朝的最高学府是设立于京师南京的国子监,有学者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大学,因为研究的是当时最高深的学问。柏拉图于

8、公元前创立的学园(ACADEMY)被认为是具有高等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也创设过一所哲学学校名为吕克昂。古罗马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继续,古罗马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段时期的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以智者苏格拉底的修辞学院为模型办起来的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的学校,演说家其实也就是政治家。拜占廷帝国存在期间,规模最大、作用最为显著、而且几乎始终存在的世俗性高等学校是创办于425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学。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在教会教育方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学校是国家最高神学学府,为拜占廷帝国培养了大批忠诚于东正教的神学家。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

9、到17世纪)史称中世纪。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在欧洲被定于一尊,随着经院哲学的兴起和城市的兴旺发达,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最著名的由意大利的撒赖诺大学(由医科学校发展而来,1231年被政府承认),博洛尼亚大学(由法律学校发展而来,1158年成为大学,得到政府承认)、法国的巴黎大学(由原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以研究神学为主)、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以下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起了精神条件。英国有人称英国已成为“大学历史博物馆”16世纪,法国

10、中世纪大学已经走向衰落,1791年巴黎大学被关闭。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建立起来的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的高等专科学校获得长足发展,这些学校后被称为“大学校”,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地位在综合大学之上。16世纪,德国已有42所大学,其教育在欧洲国家中首屈一指。1694年创办的哈勒大学和1736年创办的哥廷根大学第一次确立了学术自由原则,为近代大学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度过的大学都是国家创办的,德国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这种学术自治的原则与其说来自中世纪大学行会传统,不如说来自对国家和大学关系、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其结论允许学者自由探索高深理论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德国大学提倡的教学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

11、、大学自治原则,是德国高等教育成为欧美各国竞相效仿的对象。美国的高等教育始于殖民地时期哈佛学院(1636年)的建立。哈佛学院虽以牛津大学的伊门纽尔学院为样板,但由于时空条件的差异,美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走欧洲的发展部道路。1862年,林肯莫雷尔法案。19世纪被认为是美国向欧洲学习的世纪,美国在向欧洲学习的同时,也作出了自己的创新,除了选修制、核心课程之外,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都值得一提。为了恢复美国本科教育学术水平较低和重术轻学的状况,美国高等学校借鉴德国大学和科研统一的优良传统,在本科之上建立独立的研究生院(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大力开展研究型学习,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12、。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设立国防学生贷款和专门的奖学金。我国自办的新式高等教育,实始于1895年盛宣怀所主办的天津西学学堂。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多次向光绪帝建言将就有的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把建立近代学制与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宣布废止预科,大学实行选课制,高等师范学校归并到大学。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完备的学制。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其一、组织评议会;其二、组织

13、行政会议,建立总务处,执行评议会决议,负责全校行政、总务工作;其三、废除各科学长,组织校务会议,建立教务处,统一管理全校教务工作;其四、废学门该设系,并成立各系教授会,具体负责系内的教学等工作。北京大学,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力主“学”与“术”分途,主张大学培养具有融会贯通能力和完全人格的文、理科学人才。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认定南开大学应培养既具备学术理论才能,又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则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观点,要求学生兼具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知识,同时,关注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出路。1977年冬,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干预下,我国恢复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这标志着我

14、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从观点到内部价值的转换过程:在思想观念方面,我们在高等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质量观、办学观和育人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转变。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始强调高等教育的主题发展价值;强化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人才质量标准从重知识、能力进而突出了对人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宗旨,完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育人观的转化;坚持教学工作是高教工作的中心,高效各项改革都应围绕教学改革进行的办学指导思想。美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学,形成适应大

15、众化教育所需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逐步加大了介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力度。名词:书院 中世纪大学 赠地学院 社区学院 院系调整思考题:1、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何特点? 2、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的历史特点?第四章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美国:1945-1974年被称

16、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确立了高等教育与国家安全攸关的战略地位,联邦政府开始大规模拨款资助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二年制社区学院,确立低重心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和大学科学研究也得到高度重视,建成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 使之称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学生道德水准下降,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挑战,迫使联邦政府改变不过多干预高等教育事务的传统,以“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发展”的国家报告为开端,主导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特点:大众化、多元化、民主化、国际化、终身化、私营化和可持续发展等。英国:1963

17、年罗宾斯报告提出:“所有在能力和造诣方面有资格进行、并希望从事高等教育学习的青年,都应该受到高等教育”,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英国的开放大学,是英国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随着成人教育兴盛、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政府开始削减大学的经常性拨款,大学被迫开始限制招生人数,效率、经济和标准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1996年2月,英国成立以政府教育顾问迪森爵士为首的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报告,为英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制定了蓝图。日本:1877年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成立。7

18、0年代,日本开始了以教育个性化、国际化、终身化为中心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是制度的现代化,最后是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要保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大众化理论提出者马丁特罗所划分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入学率15%49%是一个可以选择和调节的区间,这里就是一个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根据我国国情、需要和可能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度的问题,根据那些因素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规模、速度。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

19、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其涵义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高“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给类学校,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任务。80年代后美国的主要高等教育改革措施:首先,这次改革以

20、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目标,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2、抓好本科教育,正确处理专与博的关系,克服过分职业化的倾向,纠正大学生轻视文科和人文教育的弊端,加强以西方文化传统课程为中心的普通教育,拓宽学生专业面。3、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4、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其次,冷战初期为了争夺霸权,联邦政府曾大规模投资高校,支持高校基础科研和技术的开发。其三,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美国需要得学在最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做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还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趋

21、势:1、在管理体制方面,从里根政府开始实行“还教育于地方”的政策,减少对大学的干预,加强州政府对大学的统一管理,目的是提高大学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是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3、是开展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发表21世纪的日本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政策个性在竞争的环境闪光,报告提出大学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1、朝着培养课题探求能力的方向提高教育研究质量;2、通过教育研究体系的软结构化,确保并支持大学的自律性;3、朝着自负的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的方向,完善组织运营体制;4、确立对该体制进行多元化评估的体系,使大学逐步个性化并不断改善教育研究

22、。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由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继承和发扬经典大学理念,其二,要认真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1、大众化2、民主化3、终身化4、国际化。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1、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2、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名词:大众化 民主化 终身化 国际化 科学发展观思考题:1、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标是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

23、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教育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标准,将人类有史以来的生产力分为三代,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社会形态。第一代是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社会;第二代是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社会;第三代是以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信息社会,或称之为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而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功能:是指事物的作用,而价值则是客体的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

24、同功能相对应,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教育的个人价值,是指教育作为客体对个人的价值,是对个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的适应性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本条件我国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向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规定了教育的服务方向,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明确规定了培养人的素质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人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规定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何种地位,发挥

25、什么作用;2、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素质,或者说培养具有何种质量规格的人。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于教育过程开始之前,并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和支配作用;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为教育和被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结果,从而促进双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具有激励的作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质量和控制教育过程的根本标准;4、理论价值:教育目的合理性及其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适应性,历来是教育思想争论的焦点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而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则必须建立在深入探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围

26、绕教育目的所开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教育目标的规定性及其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的内容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 具体身份的规定,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后获得的身份,如职业身份,以及文化身份;2 、质量规定 是与上述职业身份与文化身份相应的素质结构与发展的水平的规定,这是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部分;3、 时间规定 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需要的时间;4、 层次类型规定 教育有高等

27、、中等、初等教育层次之分;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分;教育目的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是国家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所确立的教育目的,它所反映是国家意志或统治阶级的意志。2、是以理论形式所阐述的教育目的,它所反映的是教育家对教育目的的理论主张。两种社会发展理论: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2、是现代社会发展论,即社会现代化理论。现代发展观:在发展观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规模的增长,转变为经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发展。第二次转变 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第三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28、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具有多重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2、人的社会属性;3、人的心理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2、是具有思想、道德、法律等因素所规范的社会秩序;3、是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生产知识、社会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构建了社会的文明。人类的心理属性的内涵主要是两方面:1、是智力因素,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认知系统;2、是情感因素,亦称为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向系统。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1、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是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二是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三是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其四、是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29、,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其一是发展机会的矛盾,即社会只能提供部分人发展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这种机会,由此产生一部分人的发展与两一部分人的受到限制的发展的矛盾;其二是发展取向上的矛盾,即社会出于分工的需要与整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发展提出的要求,与个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教育的双重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2、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它同社会的联系是全方位的,其社会功能也是全方位的,具有文化、经济、政治功能。教育的双重价值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

30、重功能,当教育的这种双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时,便会形成教育的双重价值,即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要求1、是要坚持教育的双重适应性,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2、是要增强教育的应变能力,能对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的多样性,作出及时的反馈与调整,通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其需求得到满足。3、是发挥对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导向作用,并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4、是在适应中求得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矛盾: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以个体的需要为条件,考虑社会需要的完整性;以社会需要为条件,考虑个体需要的合理性。2、教

31、育的功利性目的与非功利性目的的矛盾。中国教育对人才培养德根本要求有:1、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2、 全面发展是人的理想发展3、 现代社会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全面性:1、是指发展要素的全面性,即德智体美诸要素不可缺少,不可偏废;2、是指德智体美诸要要素的发展与人的根本属性发展的统一性,德智体美诸要素的全面发展,即是人的基本属性的全面发展;3、是发展要素的整体性。思考题:1 如何把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矛盾?4 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

32、内容。第六章 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受教育者首先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健康的现代人。在高等教育中,以追求学历为目标而忽视真正学力的培养,在学习与创造、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等等一系列上存在着片面性,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是人群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专业:是按照学科或职业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德专门领域,按一定的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其具备必须的专业素质,是专门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本

33、质特征之一。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一种纵向提升的关系。全面性是基础,专业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定向发展,创造性的培养渗透于全面性、专业性之中,同时,又是全面性、专业性的最高表现。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系统的要素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所构成。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大学生的认识任务应是以学习为主,逐步实现学习与发现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能力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知识完全要靠后天获得,而能力则是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训练相结合的产物;知识的获得,一方面需要通过实践直接获得

34、知识,而大部分的知识是间接知识,而能力只有在亲身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普通素质是指不分专业、不分层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所反映的是对人与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主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身体素质所构成。人文素质的基本构成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类的解放为目的,以真善美为价值理想的精神。人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质是指学生为适应本专业的工作做必须具备的素质。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是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普通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基础,专业素质是普通素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化和提升

35、,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设计教育目标系统应遵循下列原则:1、全面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可测性原则;5、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级人专门人才的内涵:1、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2、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3、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应当高在哪里?从总体上讲应当表现在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他应当是高素质的人才;其二,他应答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的必要性:1、创造性是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的统一,是人的能力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创造性的发展;2、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因此,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能肩负继承与创新

36、双重历史使命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3、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而知识的创新要靠能创新知识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要创设创新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要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2、要根本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3、要有学术自由的环境。学科知识的分类:1、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科学技术与人为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及其下属分支学科。2、按同实践的关系,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或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3、按学科之间的交叉,可

37、分为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4、按科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经典学科(过去的科学)、发展中的学科(现在的科学)、新兴的学科(未来的科学)。5、按知识的形态和复杂程度,可分为事实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即技术性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即理论性知识。能力的分类由两种分法:其一,是从心理结构上划分,可将能力分为三种,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3、创造能力。其二,是按认识时间的功能划分,可将能力分为三种,1、装我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2、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实践能力;3、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按发展过程,思想品德分为如下:1、 健

38、康的情感与意向心理品质2、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3、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内容的思想观念4、政治信仰与政治态度。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有:1、学习与发现的关系;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3、德与才的关系;4、身与心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首先表现于两者的相互依存。没有能力,知识变无从产生,无从传递,更无从发展;没有知识的需求,智力活动变失去了内容和对象,能力也就无从表现,无从开发,无从运用。可以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前提的。其次,知识与能力除相互依存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个体在学习人类已有知识与开拓人类新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能力的发展,这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随着能力的提高,又加速了知识的

39、掌握、更新和创造,这便是能力向知识的转化。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发生的条件:首先学生必须有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动力;其二、在学习途径上,必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三、在学习内容上要保持一定的难度,既有利于能力的训练,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美国高等教育根据所授学位的不同将高等教育分为六个层次:授予准学士学位的初级学院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的四年制学院教育、分别授予硕士学位、研究生中间学

40、位和博士学位的三种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授予的11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地域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41、,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在学历系列上,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方面。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非学历教育的特点:短期性、实用性、快捷性。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美国高等学校分为四个能级:1、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初级

42、学院;2、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等专门学院;3、一般性综合大学;4、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程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首先表现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模相适应。同时,高等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和抗干扰能力,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具有先导性、合理化和稳定性的反映。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然联系密切,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中等教育阶段,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来完成。影响高等教

43、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5、区域因素。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

44、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高等非学历教育: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具有学习时间较短、适用性强、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资源的活动。非学历教育的本质:1、非学历教育是目的教育;2、非学历教育是应用教育;3、非学历教育是市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同点:1、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教育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键设置和接班人;依据3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培

45、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2、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都是培养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相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3、管理上的共同性。从宏观管理体制上讲,都遵循政策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校相结合的原则。4、衡量教育质量有一个共同标准。这个共同的标准,就是具备合格的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以后,接受一定的大学文化教育,达到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业务规格。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1、教育类型上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专业,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的学生有“

46、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岗位群)设立专业,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2、培养目标上的区别:我国综合性大学和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理论型、应用型、设计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简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高级技术人才。3、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逻辑来展开,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

47、调基础扎实宽厚,知识面广,以便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日后个体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或者说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的。4、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机器重要的地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5、办学体制上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办学体制上更加灵活,强调社会参与人才培养。6、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区别:高职院校的师资与普通高校师资的显著

48、区别主要表现在:在结构上,强调专任教师与兼职交涉相结合,要求教师努力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在业务要求上,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技能;要求教师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或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引进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首先,要改变人们对专科层次教育的认识;其次,要突出专科层次教育办学特色;第三,要调整专科内部的科类比例;2、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重文轻理,素有以文取士之风。旧中国的高等教育照搬欧美模式,大学设学院,院下设系,不分专业,名曰

49、“通才教育”。全国解放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时起,照搬苏联模式,改“通才教育”为“专才教育”。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适应新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契合的新型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足;2、出现了学科专业新的失调,进而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优化措施: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4、提高不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5、重视人文在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6、

50、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名词:高等教育结构 层次结构 科类结构思考题:1、如何认识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2、如何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3、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4、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第八章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将发挥地方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促进官办评分离列为重点,并结合对国际质量评鉴的调研,在我国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使用评估、认证、审核等不同方式的评鉴体系,以及促进高校内部建立自我保障机制。所谓现代学校制度,一是学校举办的制度,二是政府管理学校的体制,三是学校内部管理(治理

51、)结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措施:1、围绕大学基本任务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2、运用法制规范政府与学校行为;3、通过中介组织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方法:1、大学去行政化;2、制定大学章程;3、强化大学教授治学;4、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用人机制;5、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6、建立总会计师制度;7、扩大学校与社会合作。思考题:1、试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3、大学内部制度建设有哪些主要环节?第九章 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洪堡指出: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

52、构的顶峰。1917年1月4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到校视察,发表公开演讲,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术:特指系统的、高深的学问,学术追求: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系统和高深学问的信念和过程。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第一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具有隐秘性和普遍性,第二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具有外显性和条件性。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1、高度的创新性;2、高度的探索性;3、高度的综合性;4、高度的组织性;5、高度的风险性。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背力量充足,能

53、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大学科学研究的原则:1、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2、课题中心原则;3、团队原则。对我国大学科研工作问题的思考:1、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创新;2、大学科研经费需要开拓新的渠道,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3、制定科学的大学及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标准。高等教育研究:1、大学应当研究自己;2、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3、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1、青

54、年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1、要解决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2、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2、青年教师做研究要以课题为导向:1、要形成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2、要增强自信心,发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3、要多争取学术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4、填报项目申报书做到精益求精;5、项目申报要紧扣醒目申报指南,做到有的放矢。思考题:1、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2、如何理解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3、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青年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第十章 大学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教学认识过程中的特殊性主要有两点:一是间接性,二是简约性。所谓间接性,即学生在学校学习

55、的知识,虽然它包含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个方面,但却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即使在实践方面,学生学习实践知识同社会实践也是有区别的。所谓简约性,即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经过精心选择与重新组织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约性与针对性。我们研究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主要是指学生而言的。教学模式: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教学结构。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包括三方面内容:1、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一种认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理解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需要明确以下观点:

56、1、将教学与智育划等号是不对的;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3、对“教书育人”的提法应有正确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性:1、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2、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3、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学条件的构成因素: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6、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首先,根据教学教学目标设计并创设所需的教学条件,简而言之即目标决定所需的条件,这一点正是人为事物与自然事物的重大区别;同时,实际的教学条件却又决定了学生现实发展的结果,即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