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4675412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王莉莉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教学 (思政) 学号:151030106 指导教师: 刘高岑摘 要: 解释与论证不同,人们利用论证去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人们利用解释 从一个或另一个方面去阐明某事。 解释与论证的意图也不同, 但是它们往往被混 淆。其根源之一是用于解释某事的语句也可用作论证的前提或结论。 本文主要阐 述两种常见的因果解释。 物理因果解释和行为因果解释。 充分解释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然后形成假说, 通过普遍的因果陈述来验证因果假说, 最后我们要学会避 免因果推理中的一些错误。关键词: 因果解释 ;充分解释 ;假说; 因果陈述一、两种解释就像需要解释的事情有很

2、多一样, 解释的分类也不胜枚举。 这里我们简单介 绍两种重要而且常见的解释(一)物理因果解释 关于事件或现象的因果解释都是针对其物理背景方面的。 这里的“物理” 是 广义使用的,不仅指学科意义上的物理,还指化学、地理、生物和神经学科等其 他自然科学。事件的物理背景包括我们确认的待解释现象的直接原因或近因, 但复杂的是, 导致事件发生的因果链条往往不止一个, 我们的兴趣和知识也决定了我们确认哪 个因果链作为事件的原因。(二)行为因果解释解释试图从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方面 来阐明行为的原因, 这些解释叫做行为因果解释。 与物理因果解释一样, 多种行 为因果解释提

3、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 而且在试图确认行为的直接原因或近因的时 候也有也有多种行为解释。但是在此类解释中,因果背景是关于历史性方面的, 包括政治、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至于哪方面的因素更重要决定于兴趣和知识。因为行为难以充分预测, 至少在现有的知识条件下, 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规律 性命题,对行为的一般陈述允许更多的例外。相应地,我们预期行为理论、社会 科学以及历史学科与许多物理理论比较起来都不够严谨、 语气更弱、 更具有不确 定性,有时候也更具有哲学味。 理所当然地把行为解释的这些特点当成其缺点是 不恰当的。与物理因果解释以及其他行为解释不同, 用主体的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不是追 溯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4、 基于理由或动机的解释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在这类解 释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错误, 不区分做某事的理由和特定的人做某事的理由。 例如, 有理由帮助无家可归的人, 但是这些理由可能不是特定的人帮助他们的理由, 当 我们寻求或给出做某事的理由时, 是在为之论证。 当我们列举特定个体做某事的 理由时,是在解释他为何这么做。 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一般论证还是 具体解释,才能避免相应的错误。 1二、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条件下可以说一个解释是“充足的”或“充分的”?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解 释的工作?显然,这取决于我们的诉求。 “充分解释”就是一个相对于诉求的概 念。其他描述性的术语,如“完全的”

5、解释、 “有用的”解释等,也是相对的概 念。尽管如此,任何解释要达到“有用”的标准,就至少要达到如下条件:不自 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还有一点也很显 然,好的解释不会导致错误的预测。(一)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一个解释是否正确是通过检验由该解释产生的预测是否为真来实现的。(二)无法检验的解释如果解释产生的预测是错误的, 就说明解释有失当之处。 但有的解释产生无 意义的预测或不能产生预测, 这两种解释都是无法检验的解释, 和错误的解释一 样,无法检验的解释是不能被接受的。 解释的正确性决定于预测的不同结果。 如 果解释是正确的, 说明预测是一种结果, 如果解释是不

6、正确的, 说明预测是另一 种不同的结果。当听到因果解释时,就要追问解释正确或错误,情况有何不同。 有些预测是由于操作的限制导致难以或不能检验, 如现有的工具不足以进行精确 测量。可操作性的制约带来的不能检验固然令人遗憾, 但这并不妨碍假说的正确 性。我们所禁止的是原则上不可检验的假说。(三)循环解释循环解释就是简单地重述待解释的现象。 “地板为什么湿了?因为上面有水。 这就是循环解释, 它们只是简单重复了待解释的现象, 从中不能产生任何有意义 的预测。(四)不必要的复杂性不难理解,解释不该具有不必要的复杂性。 如果两个解释都能同等地阐明某 事,那么其中复杂程度越低越好。不必要的复杂解释中包含无

7、理由相信的元素, 因而它带来了不必要的假设。人们的需求决定了满足什么条件的解释是充分的, 但解释最低必须满足一下 条件:1. 一致的。2. 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3. 可检验。4. 不循环。5. 避免不必要的假设或其他不必要的复杂性三、形成假说的方法 在探究原因时,我们的推理分为两部分:形成假说,检验假说。这是两种相 互独立的不同活动(尽管在原则上由交叉之处) 。形成最可能的假说的一般策略往往被叫做得出最佳解释推理。 例如,卫生间 地上有积水,可以有下列解释:屋顶漏水、抽水马桶漏水或有人在地上放了冰块。 但屋顶漏水和地上有冰块都无法解释抽水马桶的一侧有渗漏现象, 而且我们也无 法解释卫生

8、间地上怎么会有冰块。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我们得出最佳的解释是抽 水马桶漏水。然后我们通过修理抽水马桶并观察其结果来检验这个假说。在实践中, 很难确定地检验一个假说, 在这些情形下, 我们就只好接受那些 被视为最佳解释的假说。 但最好把得出最佳解释的推理作为形成假说的方法而不 是作为验证假说的方法。下面介绍形成假说的四种方法。(一)求异法如果我们试图寻找不寻常事件的原因, 如果我们发现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另外 的不寻常事件, 我们就猜测后者是引起前者的原因。 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 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 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的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 是否有因果联系。 我们把这种形成因果假说

9、的方法叫做求异法。 求异法不仅可以 提供假说,严格地运用求异法和下文说的求同法,还可以用于验证假说。(二)求同法 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因果假说的良好起点。 一种类型的相关就是一 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另一事件的发生, 这两个时间就是相互关联的。 通常,我们 在寻找多个场合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时, 形成假说的合理起点就是寻找与其相互关 联的其他现象。如果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 现象之间共同变化, 那么就认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 我们把这种形成假说 的方法叫做求同法。 必须注意的是, 现象之间的共同变化只是显示二者之间可能 有因果联系。(三)因果机制和背景知

10、识 因果机制的概念来自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比喻地把因果 机制描述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连接装置,你也可以把因果机制设想为一种仪器, 只要你输入原因, 它就产出相应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往往在已有的因果 机制不能解释时才寻找新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因果假说。在形成因果假说时, 为了将可能的因果联系减少至可控制的范围内, 人们要 依赖于关于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 科学也是这样运作的。 新的理论建立在过去的 理解之上,并不是每遇到一个新问题人们都是从零开始。在许多推理情境中, 一旦人们具有推理相关的知识, 就会运用相似性和类别 关系以外的信息进行推论,这时,知识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例如

11、,人们会认为 由草具有特征 X 推论牛具有特征 x 的可能性较高, 尽管牛和草的相似性很低。 这 是因为牛吃草这样的知识导致被试认为这一特征更可能由草传递到牛。 3(四)最佳诊断法 什么是最佳诊断?除了得到验证的以外, 这个问题没有抽象的答案。 你会发 现,在运用这种方法形成因果假说时, 指引方向的是背景知识。 在诊断疾病原因 时,医生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在侦破刑事案件时,警察比其他人更能胜任。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史学家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出色。我们自己所提出的因果假说中, 最好也出现在最熟悉的领域。四、验证因果假说(一)对照的因果实验验证因果假说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对照实验, 这样的实验可以用于验证加

12、热 导致水沸腾的假说。一些情况下,我们感兴趣的结果出现,在另一些情况下,这 个结果不出现。 除非结果是随机事件, 而且原因和结果的出现是一一对应的, 否 则出于巧合, 与结果无关的一些事件也会与伴随结果出现或消失。 通过重复实验 可以减少巧合的可能性。(二)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将受待验证原因影响的人作为一组, 将情况类似但不受该 原因影响的人作为另一组, 对比考察两组, 看是否第一组人更有可能出现待验证 的结果。这样的因果研究不像对照实验那样具有决定性, 因为无法保证该假说以 外的因素在两组的分布是均等的。(三)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为了检验因果假说, 又要避免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

13、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动 物身上进行实验。 除伦理上的考虑以外, 将在动物身上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人身上 运用了类比推理。五、因果推理中的错误(一)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人们在不大会在可能性比较确定的问题上混淆因果, 但是在看待体检指标时, 似乎并非如此。 如果在准确率较高的体检中发现可疑, 人们往往会觉得患疾病的 可能性很大。 人们不仅在体检时会犯此错误, 在身体出现其他症状时也会陷入错 误的思考。 90%的心脏病患者都有某个症状并不意味着 90%有某种症状的人都有 心脏病。这么思考是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症状是身体状况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了解这一点可以使人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二)忽视统计回归“统计回

14、归”和“均值回归”指在测量总体的平均值时体现的统计特征。(三)缺乏否证,所以得证一般而言, 不能否证因果假说只是没有触及假说是否为真的理由, 缺乏否证 并没有为证实假说提供任何新的理由。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理论困境, 他用“理 念”作为事物原型的演绎逻辑也遇到了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理念”论 中的普遍性、分有问题、分离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叠加世界”的问题等等。这 样,仅就追问“存在”的理性方式来看,无论是从经验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 出发,还是从超验的、一般的、抽象的理念出发,都存在着逻辑自身的局限性。 这就证明了仅仅从客观的经验和主观的超验都不可能真正地解决 “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

15、能解决因果性的问题。 2(四) 诉诸传闻 有时候,传闻也用于验证或否证因果假说。 以这种方式进行推理的一个例子 就是:波尔多葡萄酒能预防感冒,因为查理和波尔多而他几乎不感冒。(五) 混淆解释和辩解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认为试图解释错误行为的原因就是为其辩解, 那就犯了混 淆解释和辩解的错误。 人们有可能为了辩解而给错误的行为提供解释, 但是提供 解释不必然是为了辩解。人们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更倾向于理性决策。在多种信息的情境下, 人们会考虑信息的不确定性, 权衡每种信息在导致未知属性时的可能的贡献, 进 行综合判断。 在运用因果解释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时候, 尽管因果解释能够较强地 支持归纳推理, 但是因果解释还存在一些误区, 特别是当根据因果解释与现实情 况直接冲突时, 因果解释的作用更加突出。 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因果解释在批判 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摩尔,帕克 . 批判性思维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264,2882 肖宁. 康德因果性问题研究 J. 沈阳师范大学, 2010(3)3 马晓清 . 特征相似性在有因果解释的归纳推理中的作用J. 西南大学 ,2009(4)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