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4594404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一、客观题(单项、填空、多项、判断、连线):1、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文宪。2、“师夷”,即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提出的口号。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4、鸦片战争前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和发扬。5、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

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于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1895年,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宣扬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7、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8、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9、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中,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中国近代文学的主旋律。10、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在杂感一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1887年,他把自己的这种思想在日本国志中作了明确的表述

3、:“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11、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裘廷梁。他在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2、鸦片战争之前,在诗文中呼吁改革、防范外敌,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思想,代表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等。13、从文学本身的发展看,19世纪70年初到甲午战争为近代文学的第二个时期。文学向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进,王韬提出诗歌“不必与古合”,应表现“我之性情”。14、早期的康有为也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等。15、在散文创作方面,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

4、革了散文创作。 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16、1895年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和“文件革命”的口号。17、在散文创作方面,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变法失败后,他又提出“新民说”。这是梁启超理论体系的核心。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18、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可作新小说的发

5、刊词,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他自己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标识为政治小说的作品。19、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20、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反帝反殖反封建。21、吴趼人九命奇冤虽仍属章回小说,但在结构布局、人物描写等方面,都吸取了外国侦探小说的技法。22、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23、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文学的“经世致用”,到教育民众,“开通民智”,再到“启民生之閟机”、“首人生之诚理”的演变,预示着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朝

6、着更高层次,即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24、周桂笙的毒蛇圈,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直译的较好的小说之一。25、文学的读者群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26、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27、曾国藩打出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以扩充姚鼐的古文辞类纂。28、艺概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赋概。29、太平天国的文学思想,属于劳动人民的文化思想层次。30、龚自珍较好地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精髓,

7、将诗所重的“性情”放在时代的天平上,以新的视角,赋予新的内涵,有了新的突破。3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近代文学资产阶级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和领袖有: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等。32、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诗文辞随录”,在新民丛报上开辟了“诗界潮音集”专栏,在新小说杂志上,特辟“杂歌谣”。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里,又认真总结了“新诗”创作的得失,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它的三要素是:要新意境,要新语句,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33、夏曾佑写的小说原理,有五易五难五忌之说。写小人易,写君子难;写小事易,写大事难;写贫贱易,写富贵难;写实事易

8、,写假事难;叙事实易,叙议论难。(多项)34、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宣告南社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17人,其中14人是同盟会会员。南社从1909年至1923年共举行雅集24次,出版南社丛刻22集,它是南社的机关刊物。35、梁启超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等传奇。以柳亚子、陈去病等为代表的南社诗人,大力提倡“戏曲改良”(又叫戏剧界革命),并于1905年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36、魏源不但从正面提出了变法的要求,而且最早从正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论。他在林则徐编纂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的海国图志这一有关世界知识的书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37

9、、黄遵宪的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别具风味地表述了自己幼稚的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见解。38、康有为从自己的审美体验中,提出了一个改革文学的方向性问题,那就是“采欧美人之长,荟萃镕铸”,“更搜欧亚造新声”。39、黄遵宪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它有助于我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如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花歌、都踊歌。40、最早译述,清政府的官员董恂于1864年以前就曾改译过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王韬曾翻译过法、德诗歌。他翻译了法国国歌和祖国歌。41、马君武是我国最早翻译英国拜伦哀希腊歌全篇诗作的作家。42、曾朴也是一位致力于外国文学翻译的作家。曾与丁祖荫、徐念慈

10、43、曾朴译雨果剧本还有吕克兰斯鲍夏、项日乐、钟楼怪人、欧也尼。44、就严格意义上和影响的广泛深远上的文学翻译来说,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述的巴黎茶花女遗事。45、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共收短篇小说16篇和一些童话、寓言等短篇文学作品。它的问世,不仅标明东欧、北欧、俄国现实主主文学占据了鲁迅文学兴趣的中心,而且也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46、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辩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47、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真戏曲” 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标

11、志:(1)“由叙事体变为代言体”:(2)“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48、鲁迅弃医从文,不久撰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49、黄遵宪的今别离以电报、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50、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政治诗、时事诗,是纪史议政的史诗。读他的诗,犹如读一部诗体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作品,写得尤有特色。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等。51、秋瑾写了一些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等。52、“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

12、社的天下。”柳亚子说的53、高旭、马君武等作过创作新体诗的尝试,写过一些通俗、自由的诗或者可供配曲的歌词。如高旭的新杂谣、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军国民歌、光复歌、近事新乐府;马君武的华族祖国歌、中国公学校歌、劳登谷独居、惜离别等。(两个多项)54、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名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5、龚自珍的著名组诗已亥杂诗共315首;黄遵宪的已亥杂诗共89首。比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晚60年。56、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57、胡晓岑(胡曦)的火轮船歌比黄遵宪的今别离早16年。58、用于中小学的通俗校园歌曲,黄遵宪的军歌、幼稚园上学歌

13、、小学校学生相和歌。梁启超的爱国歌四章、黄帝歌、终业式。59、鸦片战争前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乘浙西词派衰颓之机,以比兴寄托相号召,响应者风从,遂有常州词的崛起。60、蒋春霖是鸦片战争后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61、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孝臧。(清季四词人)62、在近代词坛上,朱孝臧也享有很高的地位,陈三立曾誉之为“近世词宗”。63、龚自珍,号定庵。魏源对龚自珍散文的评价: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64、冯桂芬的散文从“筹国用”、“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65、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又叫:“时务文体”、“报章文体”、“康梁体”、“新民体”

14、。66、谭嗣同在思想上要冲决罗网,在文体上也走自己的道路。67、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间,也有一批专门用传统古文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命的作家,以严复、章炳麟、刘师培为最著名的代表。严复的古文被吴汝纶誉为“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68、1839年6月已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先点扬州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今不如昔,接着用似扬而抑的手法叙写扬州景物的变迁。69、龚自珍的散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独具特色的。他努力追求文学表现形式上的解放,散文形式不拘一格。从篇幅上说,有尊隐之类的大篇,也有说居庸关之类的短篇;从体制上说,有如病梅馆记等单篇短制,有如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壬癸之际胎观、古史钩沉论等组的文章。

15、70、冯桂芬的复庄卫生书是他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的散文集。71、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散文作家,他的政论散文集弢园文录外编。还创作了漫游随录、扶桑日记等游记散文。王韬的普法战纪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日本人将它与魏源所编的海国图志相提并论。郑观应的散文大多发表在循环日报上,它是王韬创办的。72、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了新小说。继新小说之后,以刊登小说和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相继出现,这种刊物达16种之多,如:绣像小说(1903)、新新小说(1904)、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小说时报(1909)、小说月报(1910)、香港于1907年也

16、出版了新小说丛、小说世界。73、侠义公案小说,鲁迅先生提到的施公案、彭公案和三侠五义。74、对于三侠五义的艺术性,鲁迅称之为“绘声状物,甚有评话习气”(中国小说史略)。75、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这是一部反对水浒传的小说。76、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侠女奇缘,这是一本针对红楼梦的小说。它与红楼梦被誉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7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写城市娼妓生活为主的小说为狭邪小说,最早出现的狎邪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版的风月梦,比较流行的还有陈森的品花宝鉴、魏子安的花月痕、俞吟香的青楼梦、张春帆的九尾龟。7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7、老残游记、孽海花。79、吴趼人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新石头记、九命奇案、瞎骗奇闻、劫余灰、发财秘诀、最近社会龌龊史、恨海。80、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作者刻意地写了庄宫保、玉贤、刚弼三位清官。81、孽海花的第一个作者是金一。82、黄小配较著名的作品: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廿载繁华梦等。83、钱江是洪秀全演义虚构的太平天国的军师,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84、洪秀全演义在艺术上取法于三国演义的结构形式。85、陈天华的狮子吼以舟山岛的民权村为背景。86、吴梅创作了风洞山、血花飞、暖香楼、无价宝、惆怅 、东海记、双泪碑、轩亭秋等传奇杂剧十余种。87、打渔杀家原

18、名庆顶珠,又名讨渔税。该剧取材于水浒后传。88、汪笑侬的剧本有党人碑、博浪椎、献地图、哭祖庙、瓜种兰因及“三骂”(骂阎罗、骂安禄山、骂王朗)等。89、戏曲改良运动几乎遍及全国各主要剧种,不少地方相继成立了戏曲班社,推行戏曲改良,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其中影响较大、活动时间较长久的有四川的戏曲改良公会、三庆会、陕西易俗社、北京的奎德社等。90、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于1914年11月,1909年已经演出了由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编导的新剧用非所学。91、年青的鲁迅在辛亥革命这一年就创作了文言短篇怀旧(1911)。二、主观题(名词解释、鉴赏、简答、论述)诗歌鉴赏:1、何绍基的春江:“几处渔村欸乃歌

19、,轻烟染万峰螺。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这首诗是写在作者游历北方和江南之后刚刚回到家乡写下的,在作者的眼中,家乡的山水之美,是无比美的,远比北方和江南一带的山水更加令人陶醉。作者不仅仅看到了家乡的美景,也听到了家乡渔夫美妙而愉快人歌声,从中感受到了家乡百姓富足的生活和百姓由此流露出来的欢欣放松的生活心态。在作者看来,家乡的山水美景和风土人情就是自己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重新回到家乡的怀抱,漂泊的心立刻感受到了归宿感,享受到了宁静,幽雅的文化的氛围,使灵魂彻底安顿下来。这首诗系统地调动了听觉,视觉和体觉以及联想等审美方式进行综合的描绘,创造了一幅极其优美的山水画卷,也创造了一个

20、极度优雅的艺术意境。2、丘逢甲的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这首诗是写在作者抗日失败潜回大陆三年之后写下的,作者居住在大陆三年,渡过了三个元宵节,惊异地发现:三个元宵节都没有看到圆圆的月亮,以至于作者深刻地怀疑月亮是否仍然留在故土台湾,或者月亮不愿意追随作者回到内地。由月亮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的祖籍焦岭,成长在台湾,在作者看来,这两个故乡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恰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让了台湾,让台湾落入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魔掌,从此海天相隔,骨肉分离。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

21、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是典型的腐败无能,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对于日军侵占台湾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3、蒋智由的有感:“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这首诗是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之时,作者感受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为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悲痛不已。作者回首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总结历次对外战争的经验,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抵

22、御外国入侵、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在历史上涌现了非常之多的民族英雄,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英勇奋斗,才能够获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作者对于日军侵占台湾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4、谭嗣同的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刘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是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之时,作者感受到了中国有

23、史以来最大的耻辱,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为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悲痛不已。作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愁,所有的忧伤莫过于春愁,但是,此时此刻,国仇家恨远远超过了春愁,这种战败割地赔款的耻辱将深深地烙在中国人心灵的深处。同时,作者极度忧虑,割地赔款的悲剧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的话,中国的神圣领土将会割让殆尽,全部沦为东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广大国人将无立锥之地,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堪忧。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是典型的腐败无能,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

24、,对于日军的侵占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中国。5、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诗是作者阅读了陆游的爱国诗篇有感而发写下的。在作者看来,陆游是一个不朽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令后人永远惊讶,他英勇杀敌的壮举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样的,陆游一生不得志,未能参加北伐收复失地的憾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在作者看来陆游的一生是典型的爱国者的悲剧。主要原因在于:腐败无能的朝廷对于爱国志士的压制。因此,作者认为,今天朝廷不应对广大国人的爱国热情进行压制,应该顺就民心,充分发挥广大国人的爱国激情。作者认

25、为:自己身为年轻知识分子的一员,理应胸怀报国之志,一方面可以投笔从戎,上阵杀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用自己手中的笔心情去抒写爱国篇章。也对古往今来统治阶级对于广大爱国者的压制进行了批判,历史的教训证明:爱国激情是压制不住的。附:1、蒋智由卢骚: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杜甫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民约:民约论,现译社会契约论)2、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3、黄遵宪夜起:千声檐铁百淋铃

26、,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1901年俄国要求东三省铁路专营权,以此为八国联军撤军先决条件之一)4、郑珍闲眺(略)C.词作:1、龚自珍鹊踏枝(过故人家废园):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囊,濛濛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2、王鹏运念奴娇(登台旸山绝顶望明陵):登临纵目,对山原绣错,如接襟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皋。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沉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惟有沙原微茫,白狼终古,滚滚墙边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

27、说闪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还恋高。简答1、中国近代文学史,按照社会矛盾与文学发展的状况,应划分为几个时期?我们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韧期。(2)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它是伴随着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发展。(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即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观念更新最迅速,文学理论成就最突出,文学创作最繁荣的时期。(4)从辛亥革命到

28、“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它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低潮期的特征:出现了黑慕小说;翻译外国的侦探小说也大量流行;新武侠小说;“同光体”统治了诗坛;桐城古文与骈文又沉渣泛起。2、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1)在近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古代文学当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的题材等; (2)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诗歌方面,不仅有民歌、古诗、近体诗诸体裁,还有新派诗、白话诗和译诗。

29、在散文方面,既有古代文学中文言散文的诸文体,又出现了新文体散文和白话散文。在小说方面,既有文言短篇小说,长、短篇白话小说,又增加了翻译小说。在戏剧方面,既有杂剧、传奇等传统体裁,又增加了京剧和地方剧,还引进了话剧。3、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怎样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新旧两派文学的互动发展现象,请你谈谈新与旧的辨证关系?)答:主要表现新旧共处,新的因素逐步增长,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先导和准备。(1)从中国近代文学的创作方面来看,它的过渡性特点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填空)在思想内容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在表现手法方面

30、,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是形象的刷新,首先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解放。在文学体裁方面,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在语言运用方面,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2)表现在文学思想方面是: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一类是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派别,另一类是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它们对封建文学派别进行猛烈的冲击,大力宣传自己的文艺理论主张,要求突破封建“道统”、“文统”对文学的束缚,主张文学面向现实,表现新的现实、新的思想,以开启民智,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新服务。4、谈谈曾国藩的“文章学”主张:答:曾国藩是湘乡文派的领袖。(1)他

31、在梅曾亮泛泛而言文章要“随时而变”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2)又在姚莹所鼓吹的为学所谓“义理”、“经济”、“文章”、“多闻”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必须在“桐城”所规范的“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增加“经济之学”。(3)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情”,更强调从理出情。5、何谓“同光体”?(简述“同光体”的代表作家和创作倾向?)(1)所谓“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诗派。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陈衍。(2)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陈三立、夏敬观、陈衍、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专著。(3)这一派

32、诗人,从政治上看,他们在年青时大都参加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思想倾向进步的知识分子。戊戌变法失败后,虽然维新救国之志未泯,忧心国事,但都是时代的落伍者。(4)从他们诗作的内容看,民国以前,较多的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追求艺术,也有部分诗人诗作,特别是陈三立的作品,反对侵略,鼓吹富国强兵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爱国情怀。6、什么是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什么是晚清文学革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为了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1)它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接触了

33、文学为改造社会服务问题,强调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使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催生的作用。(2)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自觉地以西方和日本文学作为楷模,从而也使近代文学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这不仅反映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时代要求,也促进了西文科学文化对中国的输入,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3)无论诗、文或小说,都注意了通俗化问题,语文合一问题,并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用白话代替文言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不仅是新的文学观,而且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起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4)发端于维新变法之前,其形成运动

34、,产生影响是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也给这场文学运动带来了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表现出它的软弱性、保守性,使近代文学不可能完全突破封建文学的束缚,未能产生伟大的作家。7、南社文学(诗学)思想?南社在创作上主要是诗,因此南社的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1)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南社诗人比维新派诗人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2)要求诗歌成为“鼓吹新学思想,标榜爱国主义”。(3)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南社诗人理强调时代特征,诗歌应因时而变。(4)在文学的对象上,他们又在维新派所强调的“启民智”的基础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夫走卒”,谱写“布衣之诗”。(5

35、)在文学的形式上,他们强调诗人自我的主体意识,提倡写“噌 镗 ,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具有鲜明的革命倾向性。8、什么是信达雅? 它是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三点论”。这这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信”是指为读者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雅”是指通过艺术再现来加强原作风格以吸引读者。9、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从哪四个方面去评述的?(1)给人以理想,“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受之空气者也”;(2)给人以知识,使人对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历之境界”,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3)教育人的作用,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的四种力,即熏、浸、刺、提。(

36、多项)(4)左右社会人心的风俗好尚。10、试论述林纾前期的翻译有什么特点?(1)林纾前期的译述,目的很明确。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外国名著,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胞,使人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奋起救国。他前期的译作在内容上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表达了反帝爱国热情。倡科学、重民主的因素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2)林纾是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的方式进行的。在林纾的译书历程中,先后有二十多位合作者,其中帮助他

37、译得最多的是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和王庆通。这些使用者除了向他推荐并帮助他译出许多比较有意义的书外,也从趣味出发,帮助他译出许多通俗小说,同时还译了一些格调不甚高的作品。20多年来,林纾就是坚持用这个别开生面的方法,从事翻译工作,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译文风格。(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正是林纾性格的表现,也是他译述风格的突出方面。林纾对“古文”相当娴熟,他用以译书的“古文”,是“经过桐城派廓清、变成通顺明白的文体”,“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了若干古文成份,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表现力很强。描情写态,委曲逼真,有

38、时他还能捐助自己的诙谐,或对原文进行补充润饰,所译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在巴黎茶花女遗事这篇译文中,林纾发挥了古文的简洁概括特点,古代散文的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的特长和唐宋传奇的好铺垫情节等笔法。林纾用他那流畅的译笔,从文字到意境都不违背原文的主要意思,能比较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菁华,充分显示出他运用古文的文字功力。(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明或赏析,是林纾译述风格的又一方面。在林纾前期的译本中几乎每书必有序和跋,并还有小引、达旨、例言、译余剩语、短评数则之类,甚至有些还有自己或旁人题的诗词,在译文里还时常附加按语和评语。在这些文字中,除对作品进行一些艺术赏析之外,更多的是借题发挥,抒

39、发爱国之情,“冀以诫告海内至宝至贵新如骨肉尊如对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林纾在翻译过程中还拿外国小说与中国古典作品进行比较。(5)辛亥革命后,林纾终因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时代的落伍者。11、论柳亚子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点?柳亚子是“南社”的领袖,也可以说是近代最末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以其鲜明坚定的民族民主革命立场和卓越的诗歌才华,率领着一批诗人,以诗歌为武器,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位以诗歌鼓吹革命的歌手。柳亚子的诗作据说多至万首,是一位多产诗人。磨剑室诗词集收辑诗词5000余首。柳亚子在辛亥革命前写的诗,有两类诗最有特色:一类是政治抒情诗,放歌是

40、这一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强烈地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鼓吹资产阶级平等、自由、人权和妇女解放,诗风慷慨,格调高亢,文字比较通俗明白,不拘守格律,直接以新名词入诗,结构上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另一类是怀人、悼亡诗。这类诗借怀念友人或凭吊先烈,抒发革命思想。比较著名的如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面三刀先生狱中、怀人诗十章、吊鉴湖秋女士等。吊鉴湖秋女士写得尢有特色。诗共四首,沉痛蛋念秋瑾的牺牲,诗在赞扬秋瑾为革命牺牲的英雄壮举的同时,寄希望于后人。烈士虽死,革命精神永存,必将如钱塘怒潮激起更大的革命波澜。诗情慷慨淋漓,格调悲壮,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了秋瑾的英雄形象,也凸现了诗人反

41、对封建帝制的爱国者的自我形象。柳亚子在辛亥革命后的诗,以批判这次革命的不彻底性为主,其中以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诗写得最有特色。孤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与袁氏王朝誓不两立的战斗情怀。但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表现对革命失败的苦闷和般徬彷,情调比较低沉。12、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1)在思想倾向上,突破桐城古文的封建“道统”和“文统”束缚,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逐步走向表现个性,表现真情,表现现实,表现世界的文风,充满着深重的危机感和优患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倡言变革的思想愈来愈激烈。(2)在文体样式上,随着中西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报章的风行,中国传统的古文逐渐被表达新思想和新

42、的说理方式的“新文体”取代了,战纪与实录、使外与旅外的日记、游记盛行,报告文学也在这时期出现,说明中国传统的散文样式在变革和发展,散发着近代气息的散文体式在出现,并很快就达到极高的成就。(3)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文字改革的主张提了出来,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4)在审美观念上,尽力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开掘现代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掌握”。追求慷慨议论、元气淋漓的文风。又暴露着艺术情感的粗糙、艺术形态的粗砺和艺术构思的粗率。“新文体”的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这种“新文体”,梁启超有过解释:“务为平易畅达,时杂

43、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情感。”(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13、梁启超“新文体”的思想内容有哪些?(1)梁启超散文内容上的显著特点,是充分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和表扬知识分子的情绪和愿望。他在戊戌时期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创作的大量散文中,愤怒地控诉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作者以哀切沉痛的感情,惊呼亡国灭种的巨祸已迫在眉睫,直陈祖国的命运已危在旦夕。梁启超以热烈、浓烈、沉重的感情,把中国当时的险恶处境,直言不讳地告诉了读者,目的在于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在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祖国的土地财产,将成为帝国主义的“怀中之肉”,从而激起人们

44、拯救祖国的坚强决心。(2)梁启超的散文不单表现出对丑恶现实的大胆而勇敢的揭露,流露出他如同怒潮汹涌澎湃的憎恶情感,而且还热情地讴歌了新生事物。这种热情奔放的对于新中国未来的高歌,必然能够与表扬知识分子中那热切的进取精神起共鸣,必然获得大量的读者。特别是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老大腐朽的封建社会和清朝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鞭挞之后,热情地寄托了自己“少年中国”的理想,对理想中的新中国寄寓着深切的希冀。(3)在梁启超的散文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地介绍西方新的思想学说和新观念。梁启超写了不少介绍西学与西方思想学说的文章,其方面之多、内容之广泛和影响之大,是以前罕

45、见的。如亚里士多德之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乐利主义者泰斗边沁之学说、天演学初达尔文之学说、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论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多项)(4)梁启超的散文不受框框的束缚,内容上锋芒毕露,无所畏忌,字里行间,富于情感和蓬勃战斗的朝气,给人以思考,给人以警觉,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他那有声有色的文字,决不是枯槁朽败、死气沉沉的桐城派所代表的古文形式能比拟的。梁启超散文的特殊“魔力”,有力地影响与改变着当时的文章风气,推动着文学改革和白话文运动的到来。14、为什么说五月风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1)五月风声的问世,距“辛亥广州起义”的失败还不到一个月,可

46、见它的新闻性相当强。它把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斗争真实地艺术地展现出来,为革命党人发展革命形势,提供了非常及时的精神食粮,充分显示了它作为报告文学的新闻价值和时间性特色。(2)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而言,五月风声的作者也是遵循着“真实”的原则的。它以事件的发展为主线,从起义的酝酿、事态的发展,起义的爆发和失败,到革命党人的被屠杀及烈士尸骸殓葬于黄花岗,对“辛亥广州起义”作了全过程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3)五月风声的作者则以文家之笔,寓激情于铺叙之中,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之真实。五月风声在人物刻划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也是比较成功的,突出地显示了它的文学特性。譬如作者在叙述起义军勇士们攻占督署

47、这一战斗时,便把黄兴这位大智大勇的起义总指挥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新闻性 、纪实性 、 文学性特点 (多项)15、近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1)政治上的原因,原因是内忧外患,而政府又不足以图治,于是从政治上进行斗争外,则利用小说“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政治止的原因,这是近代小说发展的外助力。(2)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中国古代小说,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民族气派的小说模式。在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近代文学家选择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发展对象,就具备了充分的文学素养上的准备。(4)西方文学从观念上改变了我国对小说的

48、认识。(5)小说理论的崛起和繁荣,对小说创作也起着促进作用。16、海上花列传艺术特点是什么?(1)它是近代“狭邪小说”的代表作。(2)海上花列传比较重视形象的塑造,作者用流畅的方言,以刻划人情世态的传神之笔,比较形象地刻划了众多不同遭遇,不同性格的青楼女性。(3)如赵二宝的幼稚,沈小红的泼辣。在艺术结构上,作者在“例言”中说是从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脱化出来的“藏闪之法”。(填空)(4)开以吴语方言写作的先例,运用吴语叙事状物,体贴细微,声情并茂,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现了作者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17、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点:(1)官场现形记敢于揭露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敢于揭露官僚们出卖民族利益

49、、仰仗洋人鼻息行事的奴性,从而接触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反封建和反帝的要求,也表现了作者对清政府腐败黑暗的憎恶和反对侵略的爱国感情。(2)官场现形记是近代谴责小说中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20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活动联缀起来。(填空)(3)讽刺艺术的运用。运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廖廖几笔,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在形与神的似与不似之中,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4)在语言运用上,用近代白话文来写的,语言朴实、浅白,也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现了近代白话文向语文合一发展的趋向和强大生命力。1

50、8、老残游记的思想倾向是什么?(1)表现对社会、国家危亡的担忧和关注,这是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本旨,作者在自序中,也毫不掩饰他写老残游记的创作意向,他要把老残游记写成一部具有爱中思想的警世之作。老残游记对社会、国家的强烈忧患意识,贯串全书。(2)揭露、抨击官场的腐败、黑暗,是老残游记强烈的忧患意识的另一重要表现。19、苏曼殊的小说认识价值和审美有哪些?(1)在革命派的小说中,苏曼殊的小说又别具一格。他的小说写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至1917年间。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或写开始青年知识分子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或写他们的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2)苏曼殊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大都具有近代青年人对新生活的渴

51、望、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屈从的二重性。(3)苏曼殊的小说悲剧基调,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处在新与旧的交替之中,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开始在封建废墟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古老的中国出现了新的追求,新思想;但另一方面,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封建意识的猖狂反扑、军阀割据,复辟猖狂,旧的意识在泛滥,沉渣在泛起。联系时代的特点来看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时代的迷惘、时代的徬徨,也是时代的企求。同时,苏曼殊小说人物的悲剧性,又是他这位时冷时热,亦僧亦俗的革命和尚、爱情和尚对时代的迷惘、徬徨在自己小说人物中的折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曼殊的小说的悲剧

52、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给人更多的是徬徨、苦闷、失望,但它却揭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揭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这是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时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所在。20、谈谈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认识或看法:简答(1)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小说(特别是长篇)为主,“五四”前多用文言,“五四”后多用白话。这一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都在“趣味第一”的旗号下走在一起。(2)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和袁世凯复辟帝制,复古思潮泛滥的特有的社会产物,其中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失败的颓丧、徬徨和抗争,也

53、有的反映了反帝爱国和抨击社会现实的积极的主题。就这一派作家作品的主导倾向而言,却是当时社会的消极产物,是一种为了迎合封建遗老遗少、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的都市文学。(3)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等;被列入近代鸳鸯蝴蝶派“五虎将”的有: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李涵秋。(多项)(4)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填空)小说的影响,比较注意人物心理、生活环境(多项)的描写,西方小说经常采用的补叙、倒叙、插叙(多项)等结构形式也常有采用。21、近代传奇杂剧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者和作品?简答(1)根据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至庚子事变,这一时期虽然传奇杂剧走向衰落,但一些戏曲作家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仍然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或民族矛盾的传奇杂剧剧本,如帝女花、居官鉴(黄燮清),天风引、千秋泪(刘清韵),他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从“庚子事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