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4553815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4.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讨论稿)(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2010年9月课题组成员顾 问:陈栋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周国兰 江西省发改委研究员组 长:熊起栋 瑞昌市市委书记古小平 瑞昌市市长曾宪奎 瑞昌市常务副市长黄新建 南昌大学总会计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成 员:陈迪尧 瑞昌市发改委主任欧阳有旺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所长、教授彭金林 瑞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彭继增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付 智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邱文文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王 勇 江西省工业与信息委员会博士周欢中 瑞昌市发改委副主任袁 美 瑞昌市发改委目 录一、发展基础与背景5(

2、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5(二)优势条件10(三)机遇和挑战13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基本原则16(三)战略定位18(四)发展目标18三、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5(一)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20(二)优化城镇布局21(三)推进城乡一体化23四、产业发展与布局24(一)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24(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8(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30五、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34(一)完善交通通道和综合枢纽建设34(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5(三)推进矿产基础设施建设35(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36(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37六、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37(一)合理利

3、用土地资源37(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8七、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39(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0(二)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41(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60(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43(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44(六)完善就业和民生保障措施46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47(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7(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8(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49(四)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49九、对外开放与经济国际化50(一)精心谋划招商引资50(二)着力发展对外贸易51(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52(四)优化投资环境52十、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53(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3(二)加

4、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54十一、规划组织实施5562“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实现赶超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成中等城市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瑞昌科学发展、实现争先进位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发展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1、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齐心协力,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全面实施

5、大开放主战略、人才强市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克服“11.26”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较好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我市加快实现进位赶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多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3%,年均增长18.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5亿元,比2005年增长4.35倍,年均增长34.2%,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25%目标9.2个百分

6、点。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2.6%,年均增长26%,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2.5%目标。(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十一五”期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25325调整为2010年的146719。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收入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5.16倍,年均增长43.9%,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20亿元目标。其中,2010年机械船舶、纺织服装行业、建筑材料、冶金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15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3.1%,年均增长44.3%

7、,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05亿元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恢复,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32万吨,比2005年增加1.28万吨;油料生产突破历史记录,面积达到18万亩,总产1.98万吨,比2005年增加0.92万吨;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棉花皮棉产量0.35万吨,比2005年增长0.19万吨,水果产量0.67万吨,比2005年增加0.35万吨,蔬菜产量8.7万吨,比2005年增加0.91万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8%,比2005年提高了8%。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

8、品零售总额2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4.8%,年均增长18.6%。(3)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区域发展进一步深化。瑞昌工业园区是省29家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实际开发面积15.4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底入园企业153家,签约资金总额28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79家,累计就业人员2.78万人。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出口交货值23.3亿元。(4)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执行“高起点规划”的标准,先后编制完成了各类城

9、镇规划100余项,我市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集镇规划覆盖率达81%,村庄规划覆盖率达90%。我市现已初步建成市区道路网络工程,形成六纵六横“棋盘状”主干网络。完成文化艺术中心、新中医院、创业孵化中心、行政中心、人民公园改造、柳湖公园改造、火车站广场、市民广场改造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服务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2010年人防地下室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8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4.85%

10、、46.61%、43.04%。“十一五”期间,市区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一座,码头110千伏变电站正在规划建设中;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100%;总投资3.5亿元的瑞码大道建成通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2006年以来,我市共投入6398万元资金完成了三座中型水库(高泉、横港、石门)和三座小型水库(大壤、龙源、红旗)的除险加固任务;投入2826万元资金完成了石门、横港、大壤三大灌区的水利血防工程;城西站、城东站中型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泵站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了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基本灌溉条件。(5)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投资环境

11、得到优化,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得到创新,基本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管理体制。(6)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科技事业不断进步, 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高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1个百分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在“普九”成果基础上得到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加快,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在九江市名列前茅。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十一五”末期,全市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

12、系不断完善。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比2005年增长5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90元,比2005年增长59%,年均增长9.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4%,远低于提出的4%控制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09%、105.7%、95%,三项指标均能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95%以上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4.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目标以内;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9平方米,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38平方米目标。2、存在问题(1)经济总量不大,增长速度不快,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瑞昌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水平

13、长期处于江西省中上游,大多数产业处于培育期和上升期,产业集聚效应尚未能充分发挥。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九江市的10%。因此,仅靠内力难以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项目建设任务艰巨。(2)特色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当前,我市产业规模小,许多产业主要体现在个别产品的优势上,产业链分工尚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四大支柱产业严格来说只是“企业”而不是“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和优势集群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制造业大部分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品牌,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问题仍较突出,产业素

14、质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3)服务配套不完善,城市功能有待提升。尽管我市城市化进程较快,但由于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滞后,金融、物流、信息技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服务配套不够完善,与西部地区相比资源禀赋缺乏且要素成本居高,城市服务功能与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4)环境保护压力大,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区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相比有一定差异,资源利用率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部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加工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高耗能、高污染现象。(5)农村基础设

15、施仍然较薄弱,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还不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6)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依然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保资金缺口日趋增大,就业再就业仍存压力,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仍存差距。(7)区域创新能力偏低,高端人才吸纳条件较差。我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功能不完整,产学研关系松散,产业研发能力欠缺,创新体制机制有待改善,吸纳高端人才的机制和基础条件不够完备,高端人才的创业环境和待遇条件不够理想。(二)优势条件瑞昌市相对于赣北乃至江西其他县(市区)而言,拥

16、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条件,尤其是区位交通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1、区位优势突出。瑞昌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发达经济圈的等距离三角地带,这两大经济区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其资金、技术、产业梯度发展均呈现明显的“外溢性”,又处在大都市武汉和省会南昌的中心位置。这一区位优势使我市发展能够同时得到两大经济圈和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尤其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实施,“两横两纵”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瑞昌位于长江、京九“一横两纵”交汇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具体见图1。图1 瑞昌市在

17、全国的区位优势瑞昌是九江首个县级市,位于九江市城区西部,距九江城区只有二十公里,在九江市城镇空间布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具体见图2。九江是江西省域的副中心、江西省北大门,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称,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瑞昌作为“大九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九江”中心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互补关系,是“大九江”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分流基地,也是“大九江”承东衔西、引南接北的重要平台。瑞昌有着广阔的待开发腹地,为“大九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留存充足发展空间,是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首选的卫星城市。图2 九江市城镇空间布局及瑞昌在九江市的区位2、交通优势显著。我市交通便捷,北依长江黄金水道,水路上

18、通汉渝、下达宁沪。沿长江有19.5公里的岸线,且岸线顺直,深泓近岸,提供了建设大型码头舶位的良好条件;铁路有国家一级干线武九复线穿境而过,连接京九、京广两大动脉;公路四通八达,九武、九界两条省道与316、105国道交织贯通,瑞九、双瑞公路与昌九、九景以及湖北黄黄高速互联成网;九码大道、杭瑞高速,即将动工的武九客运专线以及规划建设的常岳九铁路和启动规划的瑞武长江大桥,使我市在国家新一轮铁路、公路大提速中占据先机,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具体见图3。图3 瑞昌市交通网络3、港口条件优越。我市滨临长江南岸,拥有岸线资源19.5千米,长江主航道深泓线紧靠南岸,全部为双向一级航道,常年适应3000吨级以上船

19、舶作业,最大靠泊能力为万吨级海轮,属天然的深水良港。区域内有亚东水泥、中石化、江联船舶、江铜公司等企业专用码头。根据九江市港口总体规划的要求,目前拟整合码头岸线资源新建码头四座,泊位8个,共占用岸线1100米。剔除生态保护岸线及水源保护岸线、军用岸线,尚有预留岸线共计7000余米,可供更多大中型企业依托黄金水道发展。4、特色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地146处,查明矿种有7类31种,即:贵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化工原料非金属矿、能源矿、非金属矿、水温类矿等7类,金、银、铜、铅、锌、钨、钼、铁、硫、磷、煤、铝土矿、化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饰面大理石、方解石、硅灰石、熔剂用石灰石

20、、水泥用灰石、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陶粒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镁质粘土、石榴子石、重钙粉体原料矿、建筑石料、建筑用砂、砖瓦粘土、矿泉水、温泉等31种,其中水泥配料用砂岩、冶金用白云岩的保有储量和品质均居九江市首位,水泥用灰岩的保有储量和品质在全省名列前茅。5、投资环境良好。市委市政府勇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展思路明确,政策措施得力,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制度,稳定政策,优化机关工作效能,提高办事效率,全力营造诚信、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招商留商安商服务体系,依法保护客商的合法权益。6、文化底蕴深厚

21、。瑞昌历史悠久,是“中国青铜冶炼文化发祥地”,铜岭遗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世界采铜冶铜遗址,距今约3300年;瑞昌剪纸和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交相辉映;尊师重教是瑞昌的优良传统,教育水平在九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瑞昌曾是我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市求实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机遇和挑战1、机遇从发展形势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的态势也已经确立,

22、这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比较好的外部环境。从发展政策来看,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经济增长,为我市主攻项目、扩大投入提供了良机。从发展空间来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实施,“两横两纵”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瑞昌位于长江、京九“一横两纵”交汇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另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沿江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大九江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上级将给予更多的财税、金融、重大项目等综合政策支持,为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加快融入新一轮产业调整布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38县(市、区)

23、之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发展环境来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经济结构调整酝酿新突破,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央企重组力度不断加大,民间投资领域大幅放开,不仅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空间从发展氛围来看,我市交通大提速,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户或建成,积蓄了巨大的发展能量,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投资激情加速释放,形成了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的发展战略得到全市上下高度认同,各级干部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强的推动科学发展、破解发

24、展难题的本领,尤其是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以来,我市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发展举措更加有力,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城市精神成为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各级干部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不断提高,全市上下竞相发展、共促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2、挑战从国际态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还很难消除,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还很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威胁论”时有抬头,各国间经济博弈有复杂化和白热化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外经贸和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内态势来看,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将

25、受到一定影响;投资竞争和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影响消费拉动和社会稳定;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高速发展期,投资的作用将下降,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十二五”时期将趋于完备,可建设的数量和投资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加突出,国际舆论、人民改善生存质量的呼声都要求扭转环境状况恶化的态势,国内外资源的短缺逼迫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都对瑞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区域发展态势来看,瑞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空前的。一是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压力。与发达地区

26、差距大,瑞昌增长速度不够快、经济总量不够大,因此,加速发展、做大总量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在保持增长中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二是进位赶超的压力。在这一轮国际国内经济复杂波动的时期,各地都在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我们的周边地区普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增长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的发展压力更大了。面对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进位赶超的目标,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奋力开拓,蓄势突破,努力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制定全市“十二五”

27、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以“一城两区”为主战场,以强工兴城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瑞昌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强工兴市,促进进位争先。充分发挥瑞昌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决战决胜大工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28、快速增长,进而促进财政收入和GDP总量快速增长,以工业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竞争中进位争先。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促发展。牢牢抓住项目这个中心,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做大项目总量,拓宽项目领域,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抓住“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两个关键,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重点发展。落实“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强化沿江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主体功能,优化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把握开发节奏,提高开发强度, 引导人口、产业、资源集聚,形成内外呼应、两区并进的发展格局。坚持工业

29、化与城镇化相促进。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强化市域的产业集聚,在工业产业定位和布局上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逐步构建和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优势创新,形成“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态文明的利益导向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瑞昌发展的制度环境。继续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努力把瑞昌建设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全面贯彻“人人参与建设,大家共同分享”的方针,高度重视转型职工的培训与就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

30、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积极推进民生工程,更加注重民生质量的提升,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三)战略定位1、总体定位:建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中等城市。2、功能定位:构建三个基地,文化宜居城市到“十二五”期末,把瑞昌市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产业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赣西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环境友好的水岸生态文化宜居城市。(四)发展目标遵循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紧扣战略定位,并根据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综合考虑我市的实际情况,

31、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财政收入突破6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146719调整到76528。遵循“兴三强二优一”原则,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实现工业集群化、高度化发展,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城镇

32、化进程加快。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和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6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超过20万人,城镇化率55.3%,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47平方米。社会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全市总人口51.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就业、居住、文化、卫生和环境等

33、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和52%,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在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主要污染物较2010年减排2%4%。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

34、达到62%。我市“十二五”发展目标具体见附表一。我市“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一系列项目建设作为支撑,我市“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具体见附表二。三、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经营,高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充分彰显城市发展的带动水平。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构建九江中心城市的次中心。(一)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提升瑞昌在九江乃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依托长江、京九、京广交汇区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江西省和九江市沿江开发战略的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服务

35、九江、联系大武汉经济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向全国的作用,把瑞昌市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十二五”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达到48亿元,城市道路面积达3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23.4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达60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47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达7万吨日;城市集中供气率达90%;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4.21平方公里。1、加快融入“大九江”中心城区。统揽城市发展的全局,配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九江都市区的发展思路,积极接受南昌、武汉的辐射,发挥近城优势,策

36、应大九江建设,加快规划、产业、交通、功能等方面的对接,积极主动融入九江主城区,围绕九江组团式布局,与九江中心城区主动相向发展,无缝对接,融为一体,努力把瑞昌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生态水岸特色明显的现代中等城市。2、做大城市规模。实施“两区并进,相向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湓城、码头两个组团建设为重点,沿瑞码快速通道和瑞码公路建好两区轴线,逐步达到两区连成一片。湓城区在现有规模上,向南、向西、向北拓展,码头区向东、向南延伸,最终形成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布局。3、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性设施建设,打造赤湖、瀼溪河、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等生态景观区,启动城

37、区立体设计,支持武九高速铁路建设,争取西海至瑞昌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延伸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城区行政服务、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加强城区交通、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二)优化城镇布局坚持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产业发展后劲足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着力构建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两个组团、六镇支

38、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城镇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拟做如下布局(见图5):图5 瑞昌市城镇布局图、突出“一主一副”的两个组团建设,加速“一城两区”相向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本着“对接九江中心城区”和“融入沿江大开发”的原则,扩张城市规模。湓城区和码头区要以此为契机,依托瑞码大道沿线丰富的山水资源、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建设城市精品工程和生态景观工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一城两区”相向发展。白杨镇和武蛟乡,作为对接湓城区和码头区的中间地带,充分利用交通区位的优势和“两个组团”的辐射,融入“一城两区”当中。2、六镇支撑,统筹发展,发挥城镇化示范作用。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努力形

39、成一批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繁荣兴旺、区域人口集聚的中心集镇。根据地缘关系、区位特点、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经济联系和发展格局,建设范镇,南义镇,以及以肇陈镇为中心辐射洪一乡、乐园乡、花园乡和大德山林场,以高丰镇为中心辐射洪下乡,以横港镇为中心辐射青山林场,以夏畈镇为中心,辐射南阳乡、黄金乡、横立山乡等六个集镇为支撑的城镇化格局。对外,以六个中心镇为主,共同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发展,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对内各乡镇分工合作,形成功能联系紧密和产业相符配套,差异化发展的内部竞争格局。六镇通过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相对繁荣、区域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区位相对优越的优势条件建设成为瑞昌工交商贸、旅游工贸、工矿、物流

40、城镇和特色产品交易的副中心。(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着眼于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程度。2015年,非农比重达93%,农业从业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比重25%,地方财政支持“三农”投入 万元,财政补贴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村劳动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自然村公路硬化率100%,村村通客运班车60%,农村村民安全

41、饮水率9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农村集居点绿化覆盖率60%,森林覆盖率70%。四、产业发展与布局身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和沿江产业开发带,瑞昌市应按照讨论、编制中的江西省生态经济区功能规划产业布局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地理、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发展战略等特点,发展“西农东城,南游北工”的区域产业总体布局:西部各乡镇因地制宜规划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东部以城市中心区和码头区作为城市化的主导区,沿瑞码快速通道和瑞码公路拓展城市规模,并逐步将白杨、武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南部的青山公园、峨嵋溶洞群景观为主体及龙口源森林公园、赤湖、铜岭古铜遗址为中心,发展旅游业,并逐步带动南部和中

42、部的现代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休闲、娱乐;北部以瑞昌工业园和码头工业城为依托,带动北部乡镇的工业小区主要发展工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农东城,南游北工”的区域产业布局特征,具体见图6。图6 瑞昌市区域产业布局“西农东城,南游北工”(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兴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1、基本思路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继续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以工业大发展推进瑞昌经济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抓住国家“十二五”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有和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通过技改扩能、重组合作

43、、退城进园、上市融资等方式,积极推进资产、资源、人才、市场向工业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坚持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并举,在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放宽经营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开辟工业小区,建立创业基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民间创业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具体着力实施“2456”工程,即:构筑和建设瑞昌工业园区、码头工业城两大现代制造业发展平台,集中力量打造码头工业城;依托龙头企业,做好“补链”、“增链”、“壮链”的文章,积极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促进产业集聚

44、,推进建筑材料、纺织服装、船舶机械、矿冶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和壮大造纸、电力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0家;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环境准入政策、土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跟踪服务、用工配套六大服务体系。专栏1:两大现代制造业发展平台(1)瑞昌工业园区。以目前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良好发展趋势的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冶金化工产业为基础,引进相关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重点开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市场,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园区各主导

45、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努力培植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按照“横向共生、纵向耦合”的原则,加强上下游企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构建和完善园区生态网链建设,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状态。(2)码头工业城。码头工业城在瑞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长江水运口岸在江西省的“独占性”作用,加快推进码头工业城安置区、110千伏变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公用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瑞武长江大桥服务工作。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能源工业等大运量、大耗水工业;利用本地矿产资源,发挥地方工业优势和

46、特色,加强地方优势工业产业链接的发展,大力发展建材工业、造船和机械工业;利用区位优势,对接“长、珠、闽”。加强招商引资,建设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使之成为外商的“发展天堂”;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地方产业结构,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当地创业者搭建发展平台,使之成为“创业温床”。 专栏2: 四大产业集群(1)建筑材料。以亚东水泥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废物利用环保型新型墙体与建筑装饰材料,配套引进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建筑材料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亿元,工

47、业增加值19亿元,使瑞昌建材行业在九江乃至江西省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2)纺织服装。着力引进印染、织布龙头企业,促进纺织上下游企业的衔接;大力发展高档纯棉支纱、棉麻混纺纱、化纤纺、服装面料;培育和扶持一到两个在国内知名的本地服装品牌。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3)机械船舶。以江联造船为龙头,重点发展油轮、散货船以及工程船、化学品船,着力发展游艇、旅游船、客轮;加速“码头工业城船舶制造基地”建设,新增年产15万载重吨的船舶生产能力;以九江三钻、人民冲压、汇尔油嘴油泵为骨干,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8、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 (4)矿冶化工。大力发展采矿冶炼行业的深加工产品,实行采矿与冶炼相结合方式,向原料生产与深加工并重的方向转移。发展采矿冶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利用码头工业城临江港口优势,加强重化工项目引进,做大做强化工板块。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工业增加值33亿元。专栏3: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电力能源。重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引进资金在码头工业城建设20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并规划建设相应的“配煤中心”;在青山林场、大德山林场、高丰镇、码头镇、黄金乡等山区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风电场;力争“十二五”末期水煤浆产能达

49、到300万吨,成为中部主要的水煤浆研发和生产基地。到2015年电力能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工业增加值4亿元。(2)造纸。重点发展以理文造纸为龙头的环保造纸产业:重点以理文造纸为龙头,发展高档包装纸和文化用纸,并带动纸制品下游产业,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纸业,实现环保造纸的产业化。到2015年造纸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16亿元。(3)新材料。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着重发展医用材料、高品质复合材料和改性材料、高温合金、新型涂料五大板块,梯次培育车用橡胶制品、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4)食品加工。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生产和深加工;做大做响“山药

50、”食品品牌。(5)电子信息。重点主攻四大潜力行业:一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二是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系统和汽车电子上游设备;三是太阳能电池产业,大力发展单晶硅片、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和应用型产品;四是LED产业,重点推进芯片封装和外延片、芯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期新材料、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专栏4: 六大服务体系(1)多元化投资。进一步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各投资主体的职责、投资模式和运行方式,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2)环境准入。推进优势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

51、,促进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产业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度。(3)集约土地。对重点发展的项目以及产业配套项目的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简化土地审批手续。实行“腾鸟换笼”,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挖掘建设用地潜力。(4)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二是从外延扩张和内涵改造增大平台承载量,完成土地征用、平整工作;三是建设超市、邮政、娱乐场所、消防等配套设施。(5)跟踪服务。一是每个招商项目各个环节都有领导牵头、部门帮扶、专人负责,全程协调服务;二是帮助企业与银行建立信用关系,通过“绿色评审”通道和多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

52、保体系,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如财政技改贴息等对工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四是完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租赁融资等投融资方式。(6)用工配套。一是工业园区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定期举办企业现场招聘会等方式;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和“公民职业化”工程培训力度;三是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待遇。(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水产、山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依托土地托管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着力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促进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着

53、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依托“五站合一”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优化,促进产业规模化和高效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1、种植业。在稳定土地耕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着重抓好油菜、反季节蔬菜、山药、水梨、茶叶、苎麻等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十二五”期末种经济作物产

54、值占农业种植业产值比重提高到70%。专栏5: 种植业发展重点(1)粮油产业。建设南义、横港、范镇、花园、洪一等5个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南义、武蛟两个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2)棉麻产业。桂林、赛湖、白杨、武蛟、码头等乡镇为主的棉花瑞码线产业带;范镇、横港、肇陈、高丰、桂林、洪一、南阳等乡镇为主的苎麻丘陵产业带。(3)果蔬产业。北片乡镇为主的横立山万亩水梨示范基地;夏畈、武蛟、桂林等地为主的西瓜示范基地;高丰、桂林等地为主的吊瓜、葡萄示范基地。横立山、南义、横港等地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带;赛湖、桂林、码头等地为主城郊蔬菜产业带;南阳、高丰、横立山、桂林、范镇、白杨、洪下、夏畈等中部乡镇为主,

55、重点建设好南阳、高丰千亩有机山药示范基地。(4)茶叶产业。肇陈、洪一、乐园、大德山林场、青山林场等中片乡镇为主。2、林业产业加大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做大做强林产工业。到2015年,全市林业产业整体水平得到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专栏6: 林业产业发展重点(1)以工业原料林等速生丰产用材料为主的商品林培植业。到2015年,规划新建、改造高标准集约经营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2)山竹丰产林基地。到2015年,建设材用和笋用丰产林9万亩。(3)以油茶为主的名特优新经济

56、林业。到2015年,全市新建油茶丰产林基地2万亩。(4)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扶持规模大、档次高、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3、畜牧业。依靠科技进步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结构优、效益好、强带动、外向型畜牧业路子。到2015年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专栏7:畜牧产业发展重点(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改造;促成新上的畜牧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化;鼓励建立优质货源基地;实现对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测;加快无公害畜产品基地认证和绿色及有机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实用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牧业

57、科技成果转化率。(2)规划在瑞南线重点发展生猪,立肇线(含部分山头乡)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瑞码线(含城郊)家禽养殖及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3)重点发展肉食品精深加工。到2015年,规划建成年加工1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一座,扩建年加工禽蛋3000万枚的禽蛋加工厂。4、渔业。通过规划和加强水产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不断促进我市水产产业规模的增长和水产经济总量的提升。“十二五”期末我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突破9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3.5万吨。专栏8: 渔业发展重点(1)三大功能区水产项目建设。一是建设3万亩的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小龙虾、河蟹特种水产品种的养殖。二是

58、五年内争取改造低产渔池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打造我市水产核心产业区。三是加强我市“四大家鱼”原种增殖和保护体系建设。(2)新建水产专业合作组织。(3)建设苗繁育基地和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4)十二五期间完成一个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和一个网上信息平台建设。(5)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和创建年加工水产品5000吨的企业。(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丰富山水资源,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情旅游、高档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业,培育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优化市场布局,推进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仓储业,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积极构建包括金融、旅游、保险、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电子

59、商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体系。1、商贸物流业统筹商业设施布局,优化商业网点,完善商贸设施,发展专业市场、综合商场、大中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丰富商贸业态。合理布局枢纽节点,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相互协调,路网、场站、仓储相互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把瑞昌建设成为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物流集散基地。按照大九江物流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职能分工,充分发挥瑞昌商贸物流和集散功能,把瑞昌建设成为大九江物流体系西部物流区域的重要载体和接驳湖南湖北及周边地区物流集散的主要节点。专栏9: 商贸物流业发展重点(1)积极引进一批知名商业集团、大型连锁超市、名牌专卖店等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

60、步延伸网点,扩大规模,提高档次。(2)继续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连锁农家店乡镇覆盖100%、村级覆盖80%,基本形成以连锁超市为龙头、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积极推动我市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本地或外地大型超市对接。(3)培育专业化物流营运主体,加快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4)建立粮食仓储物流中心。2、旅游业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态势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瑞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从实施跨越式赶超战略的要求出发完成瑞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做好铜文章,加大青铜文化、铜岭遗址推介力度,积极开展旅

61、游项目招商,规范开发“山、湖、洞、址”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地方特色饮食,扶持剪纸村和剪纸企业发展,构筑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综合服务体系;依靠邻近庐山的区位优势,努力跻身以大庐山为核心的旅游圈,将历史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逐步纳入九江市和江西省对外宣传的重点。争取在“十二五” 期末旅游业成为瑞昌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完成资源整合、重点景区建设、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使瑞昌市旅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30万人次。专栏10: 旅游业发展重点(1)加快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创建步伐:到2015年,铜岭古铜矿遗址申请列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区域内力争

62、建成国家AAA以上级旅游景区(点)、A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若干处。建成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生态旅游示范点。全市确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扶持发展,力争全市有旅游项目列入市级、省级重点支持的项目。(2)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以青山森林公园、万里长江、峨嵋溶洞群、赤湖、横港水库等为依托的自然山水观光游;以铜岭古铜矿遗址、瑞昌博物馆、鄂东南瑞昌县苏维埃政府遗址、龙泉寺、城隍庙等为依托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3)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建设。(4)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建设旅游接待宾馆。力促组建有实力的旅行社,综合组织景点、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各方面业务。鼓励、支持旅游优势企业做大规模。规范沿

63、街的小吃,高标准建设好瑞昌市餐饮一条街,建好特色饮食店。3、金融服务业坚持“引进机构,扩大规模;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辖区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增金融机构不少于三家,力争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5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完成贷、存款双百亿元目标,其中贷款余额110亿元,存款余额150亿元以上。将我市金融业打造成为经营规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贡献突出的优势产业。专栏11:金融服务业发展重点(1)加强“窗口指导”。未来五年间,各项存款增长200%,年平均增长25%;贷款增长200%,年平均增长25%。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打造银企洽谈平台。(2)力争市内ATM机普

64、及率达3台/万人,POS机普及率机达10台/万人。其中通过POS机交易金额达社会消费品零售金额的30%。(3)构建多层金融机构体系。一是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引进村镇银行,;三是引进小额贷款公司;四是规范担保公司管理。(4)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机构,力争在乡镇一级农村金融网点普及ATM机等金融电子化设备。(5)进一步提高外汇监管和服务水平,向外向型经济提供便利化服务。4、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文化产业趋于完善,文化产业各具特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地域,实现跨行业经营。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有突破性的增长,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主要作用。专栏12:文化产业发展重点(1) (1)充分利用本地剪纸、竹编等特色文化资源,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